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乞巧》教学设计
《乞巧》教案设计7篇

《乞巧》教案设计7篇《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乞巧》教案设计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2.指名读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四、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课文《乞巧》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乞巧》;(2)理解课文《乞巧》的主要内容,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如“乞巧”、“牵牛织女”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乞巧》的正确朗读;2. 课文《乞巧》的主要内容的理解;3. 重点词语的意思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乞巧》的朗读节奏和韵律的把握;2. 对传统文化中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的理解;3. 对重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乞巧》的文本;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教学课件或黑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乞巧节的认识;(2)简介课文《乞巧》的作者和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乞巧》,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乞巧》的主要内容,解释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2)讲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乞巧”、“牵牛织女”等。
4. 实践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乞巧》,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2)学生回答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乞巧》;2.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乞巧》的主要内容,对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有一定的了解;3.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乞巧”、“牵牛织女”等;4.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交流,表达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
《乞巧》教学设计6篇

《乞巧》教学设计《乞巧》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乞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
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
《乞巧》课文教案

《乞巧》课文教案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这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是围绕本组专题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而选编的。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乞巧,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的最普遍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这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古诗。
本诗内容较浅显易懂。
2、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⑴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两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⑶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3、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古诗的特点,本课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为:1、设境想象法:运用画面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
学生在心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了美的熏陶。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深刻体会到了诗人所表达了情感。
2、重点字词剖析法:这样设计,意在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诗中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同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挖掘,加大了学诗的密度,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3、朗读体会法:简化阅读教学中的讲读环节,扣住关键句,指导学生反复诵,在诵读中积极感悟。
三、说学法分学习小组,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四、讲教学程序1、活动导入:⑴学生朗诵自己积累的描写*传统节日及神话故事和有关古诗。
⑵交流自己平时学习古诗好的方法。
⑶导课,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乞巧教学设计(5篇)

乞巧教学设计(5篇)乞巧教学设计(5篇)乞巧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一、教材分析:《蝉》是部编版五班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
虞世南是唐初闻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二、剖析诗意: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悦耳洪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旧遥远。
三、介绍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初唐闻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
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4卷,收入《四明丛书》。
四、创作背景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高傲,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赞扬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与一些典礼活动。
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
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五、艺术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予,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示意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德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详细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外形与食性,实际上到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示意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冲突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奇妙。
《乞巧》教案(通用11篇)

《乞巧》教案《乞巧》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乞巧》教案(通用1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乞巧》教案篇1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好,你们喜欢古诗吗?好的,我们一起来背背我们熟悉的古诗吧!(学生背古诗)经常把自己学过的古诗背给老师、亲人、朋友听一听是好的学习方法,因为温故而知新。
2、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座宝库。
一首好诗,蕴含着一幅画面,有的还包含着一个故事,让人回味无穷。
今天,我也想背一首你们听听,好吗?(师背《清明》)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3、这是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诗歌。
这一节课,我们还要一起来学习另一首写我国传统节日的古诗《乞巧》。
二、初读自悟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读出课题。
(学生读题)(指导乞的变调)看看这个乞字,你会想到什么字呢?在书写时有什么不同?再来看看巧字,谁能用它组词。
真了不起,,来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跟我一起写。
(板书课题)再读读课题。
2、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写的。
(板书林杰)林杰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他六岁时就能写诗。
3、请同学们借助诗歌中的拼音,自由的把古诗读几次,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4、读古诗有方法,古人有四声法,就是一二声的字读得慢一点、长一点,三四声的字读得快一点、短一点。
5、刚才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我听见诗的第一行有两个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宵霄,用点标出来)那这两个字的字形一样吗?(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它是什么意思呢?来,我们再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齐读古诗)6、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课后注释和资料袋,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小组进行讨论,看看自己能明白古诗的意思吗?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等全班学习时再提出来解决!三、品读鉴赏1、通过你们的合作学习,我相信你们对这首古诗有个大概的了解,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歌第一和第二行,想一想你能读懂什么?(生自由读诗)(相机理解七夕碧霄)2、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希望的大家喜欢。
《乞巧》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首诗想象丰富、浅显易懂,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整体设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让人不觉产生了言未尽意无穷的感觉,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体会凝练的语言的发展想象的空间?朗读是最好的策略。
本节课将通过设疑读、情景读、想象读、带读等丰富的朗读方式让孩子徜徉在古诗的美好意境之中。
说到想象,力图抓住牛郎织女相会和家家户户怎样乞巧这两处通过补充资料、借助图画等情景教学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孩子们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诵读,体会着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会写“乞、巧、霄、渡”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搜集描写七夕的古诗;了解七夕各地的习俗。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出课题1、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过渡引出课题。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
也正因如此,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有了很多风俗活动,因为少女们希望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唐朝大诗人林杰就曾写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课件逐行出示诗两个霄宵注音)表达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愿望。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3篇)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3篇)《乞巧》设计篇1【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重点、难点】《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1、教学、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
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写这个“乞”字要注意什么?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疑问:1、什么叫“乞巧”?2、古人怎样过乞巧节?3、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假设: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二、诵读古诗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在此基础上,试着读出节奏,明白了吗?开始①一生读。
②另一生读 3、齐读师评价:你读得很流利。
谁再来?(读得怎么样?你叫什么名字?小诗人,读出了古诗的节奏。
)三、理解第一行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你知道“今宵”是什么意思吗?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瞧,回到诗句中去了,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同学们,你们真棒,瞧,抓住了关键词就理解了诗意.让我们一起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乞巧》教学设计
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1、教学课件、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
而且浅显易懂,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古诗表达的感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更是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以精练的语言、明快的韵律、丰富的内容、悠远的意境,深深吸引着我们。
这些古诗或描写自然美景,或反映亲情友情,而今天我们则要学习一首记录传统文化的古诗。
2、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题目。
师提示:看看这个“乞”字,你想提醒同学们在书写时注意什么呢?(板书:乞—气。
乞字中间少一横,乞字是“”,气字是“”)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可一定要注意哦!记住这一对形近字:气乞。
(齐读组词)
1、课下老师已经布置了收集资料,谁能说说乞巧是什
么意思?
2、生汇报,师总结。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一首诗。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一读,请记住,读书有三到,(生:谓心到、眼到、口到)所以在读的时候,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学生练读)大家仔细听听,他读准了字音了吗?谁能把字音全部读准?
2、指名读,正音。
3、自由练读,要求字正腔圆,注意字音字形。
4、大家注意了哪些字的字音字形?(宵—霄,用点标出来)区别这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那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汇报布置预习的结果(“宵”是晚上,“霄”是天空)记住这一对形近字。
5、除了字正腔圆,你还能把这首诗读的更好吗?生练习,汇报读诗,老师指导。
再读古诗,读出节奏韵律。
6、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读了几遍了,开始上课时老师说这首诗是记录什么的一首诗?仔细读读,你能发现诗中蕴藏的哪些传统文化?
7、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板书: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神话故事。
重点总结七夕节的的资料。
1、同学们,你能运用工具书,借助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弄懂诗意吗?
记住,古人云:独而无学友。
这句名言是说: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一起学习的朋友,就会见闻少,知识浅薄。
那就找到你身边的同学,用上你们的好方法,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弄明白诗意吧。
2、时间到!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要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意思,得先了解我国四大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之一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你们知道吗?(知道)
⑴谁来说一说。
(指一个学生说)牛郎织女在什么时候才能相聚一次呢?(每年的七月初七)
⑵ (指诗第一行)在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人们看着“碧霄”,什么是“碧霄”?你能想象出碧霄的样子吗?(学生说) 出示课件:夜空图。
看到这样的夜空,你能描述一下吗?
(学生说)
在点点繁星中,有两颗星星尤为耀眼,知道它的名字吗?
(牵牛星和织女星)
根据这首诗,让我们到宇宙中去找找这两颗星星吧!
(课件天文图)
找到了吗?
(引导学生找,辨别方位)
原来古诗还能帮我们解决问题呢!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学生齐读)
它们在银河的两边,遥遥相望,只有在七夕的晚上“渡河桥”来相聚啊!在星空下,诗人林杰忍不住吟诵着:(教师示范读):“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你能读好这两行诗吗?
3、是啊,在这样一个新月当空的夜晚,人们又在做什么呢?读读三、四行。
(学生读、学生自由说)
原来她们是在向织女乞巧啊!同学们,你们对织女了解多少啊?
(学生自由回答)
织女是天上的七仙女,她聪明、善良、美丽无比,更重要的是她心灵手巧,她织得锦缎又光又亮,光的像粼粼闪光的河水,亮的比天上的云霞还亮。
人们给她织的锦缎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云锦。
织女在云锦上织的图案更是美不胜收啊!她织的花,红似火,白似雪,娇艳欲滴,引来蝴蝶翩翩起舞。
她织的鸟,栩栩如生,真像活了一样,孩子们看见了,都想去捉呢!人们都对织女织的云锦啧啧称奇啊!少女们个个都羡慕,羡慕的不得了,它们羡慕什么呢?(织女的巧手) 你们羡慕吗?(羡慕)你们羡慕什么啊?(织女的巧手)所以古时候的少女们便在牛郎织女相聚的这一天,向织女乞
巧。
渐渐地便有了这样一个节日──乞巧节。
4、乞巧节是古时候人们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那古人在过乞巧节又会是怎么样的节日景象呢?再读读三、四行。
(学生再次读)
闭上眼睛想想,再和同桌说说,争取说得更好!
(交流指名回答)
5、反馈:
⑴你怎么知道人很多?读出诗句。
(家家乞巧望秋月)是啊,每家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瞧,在小院里,在家门口,在……(指学生说,在田野,在山坡,在河边,在花园……)课件在所有能够看到月亮的地方,少女们都在穿红丝线,哪怕夜深了,她们还在不停地穿,为什么啊?
(他们想象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⑵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什么多?(红丝多)在第四行里,还有哪个字可以看出少女们穿的红丝很多呢?
(穿尽)
⑶数不清的红丝都穿完了,可见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而美好啊!诗人林杰发出感慨: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你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指名读,齐读)
1、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什么呢?
生回答: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2、那你们能读好这首诗吗?
(指名读、齐读、合作读)
3、总结学习本首古诗的方法:
学生回答: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我会多读几遍来理解诗的意思;我会看注释,来理解;我会把诗背下来,或者记在古诗积累本中;我会上网查资料或者看课外书;我会想去了解诗人和朝代;我会向同学、老师、爸爸妈妈请教。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首和中国传统节日—乞巧节有关的古诗,其实古时候很多文人墨客在七夕这天,都留下了许多诗篇。
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和七夕有关的古诗,读读看,你对哪首感兴趣?读给大家听!(指名读)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把它记在你的古诗积累本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