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巧》优质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

《乞巧》教案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这首古诗的基本内容,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2)通过学习《乞巧》,使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如“浪漫”、“温馨”、“哀愁”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乞巧》这首诗。

(2)学会通过诗中的意象,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乞巧》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2)掌握一些常用的文学鉴赏词汇。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诗中的意象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2)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欣赏古代诗歌的美。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浪漫的氛围,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诗歌的意境。

2. 互动式教学法: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品味诗歌的美。

3. 鉴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子、意象等方面去欣赏和分析诗歌。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乞巧》这首诗的内容,了解诗人的背景,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张相关的图片或一段音乐,引出《乞巧》这首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乞巧》,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乞巧》,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子、意象等方面去欣赏和分析《乞巧》。

6. 情感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置身于诗歌所描述的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乞巧》教案设计7篇

《乞巧》教案设计7篇

《乞巧》教案设计7篇《乞巧》是人教课标版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

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乞巧》教案设计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2.指名读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4.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5.再次齐读。

三、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四、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乞巧》教学设计6篇

《乞巧》教学设计6篇

《乞巧》教学设计《乞巧》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乞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

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教学目标:学会“乞”、“霄”两个生字,能区分宵和霄的用法。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首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了解“乞巧”这个节日,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潜移默化地体会传统文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理解诗句意思,了解诗中蕴含的民间传说,激发学习古诗与阅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的兴趣,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十二月令》是一首童谣,可以跟着音乐来念念。

出示音乐和歌谣,请学生念《十二月令》正月灯,二月鹞三月麦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午六月六,晒霉臭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这歌谣让你联想到哪些诗句和习俗呢?(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日》《清明》习俗:端午赛龙舟、吃粽子、祭屈原、冬至吃汤圆、春节吃饺子……)2、这七月初七,巧食喜鹊啄讲的正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乞巧节,今天我们和诗人林杰一起过一个乞巧节,(板书课题:乞巧,学生读题)一起念念这个节日的名字。

3、教学生字“乞”。

“乞”怎样写又正确又好看?师板书,生写一遍,师随机评价。

给“乞”组个词。

什么是“乞巧”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读注释,阅资料袋,从中获得信息,是一种良好的读书方法。

4、介绍作者。

师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林杰六岁能作诗,出口成章。

这首《乞巧》是林杰仅存于世的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二、初步感知,学习生字。

1、打开书本p122自由地大声地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的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生自由读。

2、谁先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3、学习“宵”和“霄”。

在第一句里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宵—霄,板书)怎么来记住这两个字呢?(“宵”字是宝盖头,“霄”字是雨字头)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呢?快向字典老师请教吧!(“宵”是晚上,“霄”是天空)向字典请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乞巧教学设计(5篇)

乞巧教学设计(5篇)

乞巧教学设计(5篇)乞巧教学设计(5篇)乞巧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一、教材分析:《蝉》是部编版五班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日积月累,它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

虞世南是唐初闻名书法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人称虞永兴。

二、剖析诗意: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意: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悦耳洪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旧遥远。

三、介绍永兴县文懿子虞世南,字伯施,汉族,余姚(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初唐闻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原有诗文集30卷,但早已散失不全。

民国时期,张寿镛辑成《虞秘监集》 4卷,收入《四明丛书》。

四、创作背景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高傲,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赞扬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与一些典礼活动。

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

这首诗可能是他受唐太宗知遇之恩而作,所以诗中的蝉是一种清高尊贵的形象。

五、艺术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予,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示意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德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详细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外形与食性,实际上到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示意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冲突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奇妙。

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乞巧》教案、教学设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诗词填空、翻译、连线等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反馈,纠正错误,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开展诗词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c.生字词学习:通过游戏、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d.课文解读: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七夕节的习俗,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e.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词意境、生字词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个性化教学:
a.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帮助每个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3.讲解生字词,如“织女”、“牵牛”、“渡河”等,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记忆,并能正确书写。
4.通过对诗词的解读,使学生了解古代乞巧节的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诗词中表现了古人对哪些美好事物的向往?乞巧节的习俗有哪些?
2.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小组观点。
1.诗词背诵: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背诵《乞巧》这首诗词,下节课进行诗词朗诵展示,要求声音洪亮、情感充沛。
2.诗词鉴赏:选择一首与七夕节相关的诗词,分析其意境、情感,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字数不限,要求字迹工整、观点明确。
3.情境写作:请同学们以《乞巧》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可以描述诗词中的画面,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字数在300-500字之间,要求语句通顺、内容丰富。
b.设计有趣的游戏和互动环节,如生字词接龙、诗词朗诵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

《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乞巧》教学设计(精选5篇)《乞巧》是唐朝诗人林杰的诗,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表达了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乞巧》教学设计,希望的大家喜欢。

《乞巧》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这首诗想象丰富、浅显易懂,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整体设计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凝练而含蓄的语言让人不觉产生了言未尽意无穷的感觉,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如何进行古诗词的学习体会凝练的语言的发展想象的空间?朗读是最好的策略。

本节课将通过设疑读、情景读、想象读、带读等丰富的朗读方式让孩子徜徉在古诗的美好意境之中。

说到想象,力图抓住牛郎织女相会和家家户户怎样乞巧这两处通过补充资料、借助图画等情景教学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孩子们在诵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诵读,体会着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会写“乞、巧、霄、渡”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课前准备1、教学课件。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搜集描写七夕的古诗;了解七夕各地的习俗。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出课题1、师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过渡引出课题。

牛郎织女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织女是“天帝之女”,心灵手巧,为人间少女所崇拜。

也正因如此,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就有了很多风俗活动,因为少女们希望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

唐朝大诗人林杰就曾写下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的诗句,(课件逐行出示诗两个霄宵注音)表达人们的这种美好的愿望。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3篇)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3篇)

《乞巧》教案设计(精选13篇)《乞巧》设计篇1【学习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教学重点、难点】《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

也是一首想象丰富,流传很广的古诗,并且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理解“乞巧”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前准备】1、教学、古典音乐。

2、收集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中国是个传统的节日大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农历的正月十五,人们吃元宵,赏花灯,那是什么节?(元宵节),五月初五人们吃粽子,赛龙舟,那是?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遥望星空,穿红丝线,你知道这是什么节吗?这是七夕节也叫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2、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古诗《乞巧》讲的就是这个节日(课件出示)。

板书《乞巧》诗题,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写这个“乞”字要注意什么?3、读题质疑:把课题读一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板书疑问:1、什么叫“乞巧”?2、古人怎样过乞巧节?3、七夕节为什么又叫乞巧节?)假设: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乞巧节的吗?二、诵读古诗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在读的时候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在此基础上,试着读出节奏,明白了吗?开始①一生读。

②另一生读 3、齐读师评价:你读得很流利。

谁再来?(读得怎么样?你叫什么名字?小诗人,读出了古诗的节奏。

)三、理解第一行1、同学们发现了吗,在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特别容易混淆,谁能当当小老师提醒大家?你怎么记住它们?你知道“今宵”是什么意思吗?一首歌难忘今宵,就是难忘今(晚)?那么今宵就是指今天(晚上),“碧霄”是指?浩瀚无际的天空。

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也是一种学习的好方法。

(黑板条出示:借助注释,学古诗)瞧,回到诗句中去了,谁能说说这一行的意思?同学们,你们真棒,瞧,抓住了关键词就理解了诗意.让我们一起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乞巧》优质课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乞巧》优质课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学习古诗《乞巧》,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中的丰富想象。

2、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故事的方法,并能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学生查找资料。

【教学过程】
一、以旧带新,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不少古诗,回忆一下,把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朗诵给同学们听,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学生背古诗)。

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有关传说的古诗,相信大家一定会喜欢的。

二、指导预习,培养自学能力
1、预习要求:
⑴借助拼音朗诵古诗。

⑵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⑶边读边温习课前资料,整体了解古诗大意。

2、学生自读古诗。

3、学生汇报学习效果:
⑴读准字音:乞巧霄渡
⑵掌握字形。

⑶指导书写。

三、学古诗,掌握方法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
牵、尽
2、知作者,解诗意:
⑴作者林杰,通过课外资料查找,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⑵根据注视你对查找资料的理解,说说乞巧为题有什么含义呢?
⑶阅读课后的资料袋给以补充,使学生了解乞巧的'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懂诗意,展想象:
⑴读一读古诗下边的注释,并结合字点的帮助,理解古诗的意思。

⑵师生共同研究古诗的意思:第一句:农历初七的夜晚,遥望浩瀚无际的青天。

第二句:牛郎和织女再鹊桥相会。

第三句:家家的女孩子都仰望天空,对着月亮,乞求智巧。

第四句:女孩子们个个将线从针孔穿过,有万条之多。

⑶根据古诗层次理解诗意:前两句叙述的是牛郎和织女的民间故事。

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待得清清楚楚。

⑷朗读古诗,作者把这一神话故事与人们的行动相结合,人们为什么这样做?
正因为这美丽的传说深深地牵动着美一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们都愿追求幸福的心愿在牛郎和织女相会的日子能得以实现。

⑸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人们的不同心愿,你能想象当时人们会有哪些心愿吗?
4、悟诗情:
作者能很清楚、简明、生动堤坝神话传说与乞巧节相融合在一起,使我们也感受到当时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也给了我们大胆想象的空间,这首诗令我们走进了快乐欢庆的日子。

(背诵古诗)
5、说古诗:
根据你们收集的资料,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古诗方法
祖国文化没时每刻都在熏陶着我们,从语言文字到传奇的故事都领我们去认识、去解读、驱赶五、去想象,感受中国文化,感受人间真情。

我们学习古诗药材用一定的方法,读故事、知作者、解诗题、懂诗意、站想象、悟诗情,掌握这一方法,你们可以更多的学习故事,掌握古诗。

五、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读古诗乞巧知作者林杰(唐)解诗题七夕看懂诗意牵牛织女渡展想象家家望悟诗情穿尽几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