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赈济体系初探——以“丁戊奇荒”为例

合集下载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丁戊奇荒是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 年)之间的一场特大旱灾饥荒。

1875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这场灾害主要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的赈济,主要不是依靠政府力量,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已无太多钱粮赈济灾民。

灾民主要靠有限的民间赈济,对于当时的河南来说,主要是靠江南义赈和河南地方士绅的民间自救。

一、官赈的弊端与传教士的刺激光绪初年发生的丁戊奇荒之所以推动了民间救济的发展,就在于在此次灾荒中,传统官赈的弊端层出不穷,再加上西方传教士的介入刺激,才最终促成了江南义赈的兴起和地方士绅救助等民间救济的兴盛。

首先,官赈救荒迟缓。

清政府规定灾害发生后要经过报灾、核查等程序后才予以赈济,其中核查又包括勘灾和查赈两项。

报灾必须由州县官员详报于道府,道府再接着报告给督抚,最后由督抚再报于朝廷。

而这一过程近则需半月,远则更需一整月,等到朝廷放赈之时至少已灾后数月之久。

此时灾区早已物价飞涨,嗷嗷待哺之民早已挨饿数月,能够等到赈济的大都是平时有一定家业的人,贫苦百姓则饿殍遍野。

其次,官赈腐败现象严重。

清朝后期的赈济中有“清灾”和“浑灾”之分。

“清灾”即指在赈灾过程中地方官较为清廉,钱粮能够按照规定发放下去,并且灾民可以得到切实的救济。

“浑灾”则与之相反,赈灾过程中地方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如在报灾时,地方官为保住自己的官位而隐瞒灾情、匿灾不报,并延误放赈,致使灾情加重。

光绪二年(1876年),卫辉府知府李德均虽然据实报灾,但藩司刘齐衔却“指为恫吓之事,详情立予撤任,无论被灾轻重,解粮均限八分之数,致道府州县相戒不敢言实”各地仍继续催征,人民敢怒而不敢言,钱粮发放下来之后,地方官又往往私自挪用。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的丁酉年(1877年)至戊戌年(1898年)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这段时间内,中国发生了连绵不绝的旱涝灾害,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对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破坏。

灾害导致了农田和农作物的严重损失,大量的农民失去了生计。

由于农业是清朝社会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的萧条无疑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灾害还导致了物价的飞涨,粮食短缺,造成了社会的饥荒和民生的困境。

经济的动荡和贫困的加剧,使得清朝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冲击。

灾害导致了农民的大规模迁徙和流离失所,许多人流离失所的农民被迫成为了流民。

大量的流民涌向城市,使得城市拥挤不堪,食品和住房短缺,社会秩序开始崩溃。

与此盗匪和土匪也开始活动频繁,社会治安恶化。

灾害间接导致了社会动荡和社会秩序的恶化,对清朝统治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导致了对灾害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

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使得救灾物资无法有效分发给灾民,增加了灾民的苦难。

这进一步瓦解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丁戊奇荒也是中国农民起义活动高峰期之一,许多农民纷纷参与起义行动,对清朝政权提出了挑战。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体系的腐败和统治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济上,灾害造成了农田和农作物的严重损失,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社会问题加剧。

社会上,灾害导致了大规模的迁徙和流离失所,社会治安和秩序严重受损。

政治上,灾害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政治不稳定。

丁戊奇荒无疑是清朝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标志着清朝将要走向灭亡的局面。

灾异思想影响下的政府应对:以“丁戊奇荒”为例

灾异思想影响下的政府应对:以“丁戊奇荒”为例
107 ) 0 85
历史 学 院 , 京 北
[ 摘要 ] 灾异思 想在 晚清社会依然发挥 着影 响。在严重的“ 丁戊奇荒” 间 , 期 灾异 思想被激发 出来 , 并且在影 响着整个社 会。清政 府发动 了声势浩大的祈 雨活动, 诰诫大 臣敬 畏天 戒 , 真修 省 ; 认 下诏 罪 己, 灾异发 生的责任 归咎 到政府 治理 不善 , 将 同时诏 求直言 , 希望大 臣上书揭露政 治弊端。这些都表 明 , 灾异 思想对于儆 戒君主改善政治 、 揭露社会弊端具有一 定作 用。 [ 关键词 ] 灾异 ; 丁戊奇荒 ; 府应对 政 [ 中图分类号 ] 29 3 K 4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5— 4 2 20 )2— 23— 4 [ l0 3 9 (0 9 1 0 1 0 收稿 日期 ] 20 0 09— 9—1 9 [ 作者简介 ] 孙淑松 , , 男 山东寿光人 , 京师范大学历 史学院 中国近现代 史专 业博 士生 ; 北 黄益 , , 南汩 罗人 , 女 湖 北京 师范 大学历 史学院文献专业博士 生。
然而自然界是变化多端的在正常的现象之外总会存在当时人们难以解释的怪异现象这些异常现象违背了人们对事物的普遍认识但当时又无法做出正确的诠释所以人们就将这类异常现象视为上天对人类社会失序的警示劝诫认为这些怪异现象是由人事关系不协调所导致的反映于自然中就引起了自然界的种种异常现象
20 0 9年 第 1 2期 总第 15期 9
葛兆光先生认为:古代 中国一直存在着十分强大而且 想在内的整个汉族文化体系。从清代汗牛充栋的文集 、 “ 笔记
久远的传统观念系统, 即宇宙与社会 、 同源同构互感 , 人类 它 来看, 无论是清统治者还是饱渎诗书的士子们, 他们对灾异 是几乎所有思想学说及知识技术 的一个总体背景。 l 正是 思想的热情并没有出现消减的迹象, ”l 他们痴迷于记载各类异 基于宇宙、 社会与人类之间的这种同构互感, 人类会将 自身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旱灾(图)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旱灾(图)

丁戊奇荒:中国近代最大旱灾(图)“丁戊奇荒”时期流离失所的灾民自2010年冬季以来,我国华北、黄淮地区的山东、河南、河北等9省份出现了多年不遇的特大旱情,截至现在旱情仍有扩大的迹象。

实际上,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更是灾害频发,百姓苦不堪言,而尤以晚清光绪初年华北发生的旱灾破坏力最为严重,也是近代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旱灾。

由于这次大旱以1877年、1878年为主,而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人们称之为“丁戊奇荒”;又因河南、山西旱情最重,又称“晋豫奇荒”、“晋豫大饥”。

山东省内河流全部干涸“丁戊奇荒”孕育于1875年,当年春季旱情已经初露端倪,至秋初,旱情已从直隶扩大到山东、河南、山西等省,持续数年之久的特大旱灾就此拉开了序幕。

1876年,旱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旱情也更加严重,甚至连黄河也出现了枯水现象。

到了1877年又连续两年仍是大旱,当时晋冀鲁豫陕各省80%以上的州县干旱,没有收成。

更为严重的是,在大部分旱区,蝗灾接踵而至,把本已奄奄一息的庄稼啃食殆尽。

与旱灾相交错,很多地方又接连发生水、蝗、雹、疫、地震等灾害,使得严重的灾情雪上加霜。

在受灾严重的直隶、河南两省,1876年的夏季,旱情最严重的地区又遭遇了一次不大不小的洪水。

在各种自然灾害的交替打击下,这两个省份的农业几乎无任何收成可言。

当时山东整个境内的河流全部干涸了,许多畜生因为缺水而纷纷死亡,到处是枯枝烂木,许多人因为大旱而饿死。

日甚一日的干旱使山东各地的庙宇中都挤满了求雨的人,农田里的高粱、棉花只有两寸来高,从天津起程沿运河行500里到山东德州,沿途麦田颗粒无收,昔日一望无际的农田只剩下黄土一片,到处都是逃荒的人群。

山西灾区是重中之重。

1877年春天,整个山西省滴雨未下,至夏季,虽然个别地区下了一些小雨,但对于久旱的农田来说几乎没有任何作用,眼看麦收无望。

此后从夏至秋,天气干燥炎热,麦收之后补种的杂粮虽然发芽了,但大多数在炎炎烈日下早已枯萎不堪。

“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洋人

“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洋人

“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洋人1879年,几名金发碧眼的洋人得到了山东百姓送的“万民伞”,这把红色的伞上写着一万个心怀感激的百姓的名字;有人将这些洋人的照片供奉在庙里;成千上万人跟在他们身后,念福音书、向上帝祈祷。

而就在1870年,那场天津教案才刚刚将山东、山西人民的仇教情绪掀向一个高潮:老百姓相信神甫和修女用蒙汗药拐骗了孩子去挖眼剖心,民众暴怒,烧毁教堂,杀死10名修女和两名神父。

这一切改变,是因为从1876年持续到1879年的一场大荒。

这次灾荒中,山东、直隶、河南、山西、陕西五省“草木皆枯、赤地千里”,百姓“饥馑载道,饿死粥厂无算”。

其中最严重的1877、1878年按干支纪年分属丁丑年和戊寅年,故称丁戊奇荒。

奇荒中,是这些洋人向中国百姓发放银钱、粮食。

灾荒来了1874年,一个年轻的英国传教士来到山东青州,在旅馆里住下。

他穿儒士的长袍,并且在脑后系了一根假辫子。

他在这个县城租房定居下来,并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李提摩太。

青州是山东府制机构所在地,也是方圆百里最繁华的城镇。

它很久以前就是一座名城,又是周边各县的文化中心,每过三年,就有成千上万的学子前来参加会试。

然而这个繁华而富饶的城镇,在1876年并不安宁。

这年由冬到春,天旱地燥,没有雪,亦没有雨。

山东旱灾极多,从1644到1839年的196个年头中,全省仅有33年没有旱灾记录。

因此开始人们并未特别注意。

到了4月,播种的最好季节快要过去,这里仍滴雨不下。

靠天吃饭的百姓骚动起来,他们到富户祈粮,在衙门哭诉,去寺庙祈祷。

一天,青州知府在脖子、手腕、脚踝上戴上锁链,步行穿过青州城,去城外最主要的庙里求雨。

而成群的乡民跟在他后面,头上戴着柳条帽,身着素衣,浩浩荡荡,面容严肃。

然而到了5月,仍然没有雨。

加上去年山东亦旱,很多地方“菽不实,麦苗半枯死”,本就家无隔夜粮的贫户已经将种子吃尽。

粮价飞涨,农民们只好将农具换钱。

尽管官府贴出了禁吃牛肉的告示,但饥饿仍让农民们含泪宰杀耕牛,有些本有四五十头耕牛的村庄,被吃得只剩下两头驴子。

晚清“丁戊奇荒”中乡村义赈慈善组织的政治整合功能探究

晚清“丁戊奇荒”中乡村义赈慈善组织的政治整合功能探究

高 青 士 封
9 n 1 4 生 笆 苴 日
・ R q・
农 橱 社 会 管 理
女 、 儿童 买卖 猖獗 ,惨 绝 人寰 的 “ 人相 食 ”现 象层 和 维持 政 治 共 同体 的过 程 与状 态 。它 既是 将 政 治 系
出不 穷 。政 府 “ 养 民 ”失职 ,传 统 儒 家家 庭 伦 理 与 道 德 规 范 失效 ,社 会 治 安 混 乱 ,社 会严 重 失 序 。时
统 内分 化 结 构 持续 凝 聚 的过 程 ,又 是政 治 系 统 赢得 合法 性 认 同并 协调 运 行 的过 程 。一般 而言 ,政 治整
合 的主 体 是 国家层 面 的政府 。无 论 是从 国 际层 面 看
还 是从 国家 层 面看 ,政 府 都是 政 治 整合 最 重 要 的主
体 。因 为它 是 价值 、制 度 、组 织 的主 要提 供 者 。但 对 于 一 个地 广 人 众 的 国家 而 言 , 即使 是全 能主 义 政 府 也 不 能解 决 经 济 社会 发 展 中 的所 有 问题 , 实现 社 会 的政 治 整合 。因 此在 政 治 体 制 显然 不 能 有 效应 对 所 有 社 会 冲突 的情 况 下 ,需 要 借助 利 益 集 团 、社 会 团体 等 非 政府 组 织 实现 政 治 整 合 。故 而 ,有 必 要探 究非政 府 组织 的政 治整 合功 能 。 鉴 古 知今 ,晚 清 义赈 是 第 一 次全 国性 的私 人 慈
至 晚清 , 内忧 外 患深 重 ,大清 帝 国的 统 治本 已 内外 交 困、危 机 四伏 ,而 突 如 其来 的灾 荒 更使 政 府 力 不 从 心 、难 以招 架 。面 对 灾 荒 , 官 员群 体 意见 纷 呈 , 使 得 政 府 救荒 决 策摇 摆 不 定 ;有 限 的财 政 资源 ,使 得 政 府 在 救 灾 支 出 方 面 捉 襟 见 肘 ;衰 败 的荒 政 系 统 ,使 得 政府 无 力 应 对 亘古 奇 荒 ,其 中的 吏 治腐 败

论中原晚清“丁戊奇荒”赈济的多元化

论中原晚清“丁戊奇荒”赈济的多元化

第33卷第1期2017年2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Power(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33 No. 1Feb. 2017论中原晚清“丁戊奇荒”赈济的多元化(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丁戌奇荒”被认为是晚清最惨烈的饥荒。

它直接波及北方山西、河南、陕西、山东、直隶五省,连苏、皖、 川、陇四省也受其影响。

其中河南是名副其实的重灾区,“歉收者50余州县,全荒者28州县”。

在如此严峻的状况下,清廷开始了吃力的官方救济。

鉴于当时国力颓废、财政吃紧、仓储不足,虽然这种救济显得 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民间社会力量的发达和资讯流通的自由弥孙了这一缺陷。

这表现在江南士绅 的“义赈”和国际力量的“洋赈”所发挥的作用上,没有这些力量的参与,饥荒势必会更加恶化。

这种多元化的赈济形式对现代的灾后救济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赈济;社会自主力量;官赈;义赈;洋赈中图分类号:K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M44( 2017) 01—0080—03在中国历史上,饥荒从来不是陌生话题,即使到 了近现代也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河南可以被 视作中国历史的缩影,中国的苦难在河南往往表现 得最为典型,也最为惨烈。

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原大 地始终被饥荒所袭扰,而清代的“丁戊奇荒”即为其 中之一。

预先设定清廷昏聩腐败的论断,并刻意无 视其有限的赈济举措并不是研究者应有的客观态 度。

从目前学者们的研究成果看,当时清廷的赈济 措施中还是存在相当多的积极因素,而且这些因素 对当今社会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吃力的荒政:官赈(一)官赈的方式当饥荒于光绪二年(1876年)发端时,清廷所能 依靠的唯一的救荒手段就是荒政(截漕、发帑、协 济、开捐)。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的丁戊年间(1846年至1861年)以及奇荒年间(1876年至1879年),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特大灾荒。

这两次灾荒对清朝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丁戊奇荒给清朝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

灾荒导致北方农田耕作受阻、农产减少,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供应,导致粮价飞涨。

灾荒也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流离失所,农村的人口锐减,人口迁移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丁戊奇荒还给清朝的财政带来了极大困难。

灾荒时期,清朝政府不得不增加赈济以及减免导致赤字的税收和赋役,导致财政困局加剧。

丁戊奇荒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朝经济的发展。

由于丁戊奇荒的严重性,清朝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来应对灾害。

政府加强了对农田的修复和灾后重建工作,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低利贷款和物资援助等方式扶助农民,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政府还在丁戊奇荒前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改革税制和农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了经济的竞争力。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严峻挑战。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动荡,百姓怨声载道,人民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这给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了一系列的民变和起义。

丁戊奇荒也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能力。

灾害过后,地方藩镇实力增强,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地方官员和民众在政治上的地位提升。

这使得清朝政府在应对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认识到应该加强社会福利和民生保障,改进政府的治理模式,增加民众对政权的支持。

在社会方面,丁戊奇荒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丧失,民不聊生的情况普遍存在。

社会的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得到了发展壮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晚清赈 济体 系 的若 干 特 点 , 试 图对 晚清 赈 济 慈善 事业作 为社 会保 障 的重要补 充 , 近年来 愈来 系 , 愈受 到社会 各 界 的密 切关 注 。其 中 , 如何 正确处 理 民 体系进行初步探讨 , 以期能为当代赈济体系的进一步 间救 济与 政府 赈济 的关 系 , 也 日渐成 为 当代 中国慈善 完善 找寻 可行 的启示 。
①晚清救济 机构 的性质一直是学术界悬而未决 的论题 , 因此 , 此文虽用 “ 赈济体 系” 一词来 概括全部救济 机构——其原 因 不外乎官赈 在这个体 系中所发挥 的主导作用 , 但是 , 如果按照资金来源划分 , 教赈与义赈均属 民间行为 , 并不能用 “ 赈济 ” 一词
表述 , 因为“ 赈” 本来就带有官方色彩。故本文在处理这个 问题时 除对 “ 赈济体 系” 与“ 官赈” 用“ 赈济 ” 一词表述外 , 教赈 、 义赈
均将“ 赈济” 替换为 “ 救 济” , 以示严谨 。另外 , 教 赈与 义赈二词 已约定俗成 , 此 文不做修 改。
1 2 2
济组 织方 式 , 形 成 以报灾 、 勘灾、 审户、 发 赈 为 主 的基 出现 , 对 中西 文化 交流 , 基督 教 的传播 , 乃 至义赈 的产
本程序以及蠲免、 调粟、 借贷 、 安辑 、 抚恤等救荒措施 , 生— — 晚晴赈 济 体 系 中另 一 支 重 要 力 量—— 都 起 到 可谓 集历代 之 大成 。在 “ 丁戊 奇 荒 ” 之 后 的赈 济实 践 极 大促进 作用 。 中, 清政府相对完备的荒政体系和地方官员应急变通 教赈 , 顾名思义, 其救济事业的主体为宗教团体 , 的举 措 , 极 大地 减轻 了此 次灾 荒对 社会 的破 坏力 。 在 近代特 定 的历史 背景 下 , 教 赈通 常被认 为是 来华 基
2 0 1 3年 4月
延安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ma l o f Y a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Apr , 2 01 3 Vo 1 . 3 5 No . 2
义赈在救济的性质、 程序及款项 来源方 面均存在很 大差异 , 但在 实 际救 济过 程 中三者却 未表现 出明显 的排 斥与抵 制 , 而是 形 成在官赈为主导下相互协作 , 互 为补充 , 彼 此影响的关 系, 构成 了晚清赈 济体 系多元化特 点的 内核 。 关键词 : 晚清赈济体 系; 丁戊奇荒; 官赈 ; 教赈 ; 义赈
赈济体系内加 以考察 , 或许 不失为一种新 的研究视 逃 , 或铤 而走 险 , 对 晚清社会 的稳 定造 成 了极 大 冲击 。 角。 面 对紧 迫灾 情 , 社 会 各 阶层 纷 纷 投 身 浩 大 的 救 灾 活
事 实上 , 现 在取 “ 赈 济体 系” 是 对历史 的继承 。 动, 其中, 官赈、 教赈 以及 义 赈 是 “ 丁戊 奇 荒 ” 中基 本 早在晚清时期 , 清政府 、 来华传教士以及东南地区的 的三种救 灾形 式④。 绅 商 面对灾情 , 采 取多种 措施 进行救 济 , 于是 , 或主 动 1 . 居 主导 地位 的官 赈 。官赈 在 晚晴 赈济 体 系 中 处 于 主导地 位 。荒 政 自古 便是 历朝统 治者 维护统 治 、 或 客观 地形成 多元 一体 的 晚清赈济 体 系。有鉴 于此 , 本 文拟 在相 关 研 究 成 果基 础 上 , 以“ 丁戊 奇 荒 ” 为 切 稳定社会 的重要措施 。到了清代 , 统治集团将此措施 使赈 济政 策 日趋 制度 化 , 同时 调 整 了赈 入点 , 通过分 析荒 灾 中三种基 本 的救灾形 式及 彼此 关 进 一 步推进 ,
事业 发展 中不 可 回避 的问 题 。对 此 , 有 学者 指 出 , 目


“ 丁戊奇 荒” 中三种 救灾 形式
前我 国官 方救 济组织 的过 多存 在 , 阻碍 了慈善事 业 的
“ 丁戊 奇荒 ” 系发生于 1 8 7 6—1 8 7 9年 我 国 黄河
进一 步发 展 , 认 为政 府 应 减 少对 慈 善 组 织 的干 预 , 并 流域 一次极 为惨 烈 的 灾荒 , 其 为 害 之深 , 波 及 范 围之 给予 民间慈善 更多 自主性 , 唯有 如 此 , 我 国的 慈 善事 广 实属 罕见 , 时 人 留下 “ 树 皮 既尽 , 亢 久 野 草 亦 不 复 业才 能顺 利实 现转 型 并 健 康 发展 。以往 学 者们 对此 生 , 甚至研 石 成粉 , 和 土为 丸。饥饿 至 此 , 何 以 成 _ l J 4 呻的史实 , 足见 荒 情 之惨 凄 。据 统计 , “ 丁戊 奇 问题 更 多强调 的是 二者 之 间的冲 突 , 还未 采用整 体 的 活 ” 视 角进行 研究 , 笔者 以为 , 将 民间 与 政府 置 于 同 一个 荒 ” 中饥 饿 至 死 者 高 达 1 0 0 0余 万 人 , 灾 民 或 四处 奔
第3 5卷第 2期
晚清 赈 济体 系初 探
— —Βιβλιοθήκη 以“ 丁戊奇荒” 为例 吴昊 沐
(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 学学院, 陕西 西安 7 1 0 1 2 7 )

要: 官赈 、 教赈 以及 义赈是 “ 丁戊奇荒” 中基本的三种救 灾形式 , 是晚清赈济体 系的重要组 成部 分。 虽然官赈 、 教赈 与
中图分类号 : K 2 5
收 稿 日期 : 2 0 1 2—1 2—1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9 9 7 5 ( 2 0 1 3 ) 0 2— 0 1 2 2— 0 6
作者简介 : 吴昊沐 ( 1 9 8 8 一) , 男, 陕西西安人 ,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