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戊奇荒

合集下载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

浅谈丁戊奇荒与民间救济——以河南为中心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丁戊奇荒是发生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至四年(1878 年)之间的一场特大旱灾饥荒。

1875年为丁丑年,1878年为戊寅年,因此史称“丁戊奇荒”。

这场灾害主要波及山西、直隶、陕西、河南、山东等华北地区,造成1000余万人饿死,另有2000余万灾民逃荒到外地,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的赈济,主要不是依靠政府力量,因为当时的清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已无太多钱粮赈济灾民。

灾民主要靠有限的民间赈济,对于当时的河南来说,主要是靠江南义赈和河南地方士绅的民间自救。

一、官赈的弊端与传教士的刺激光绪初年发生的丁戊奇荒之所以推动了民间救济的发展,就在于在此次灾荒中,传统官赈的弊端层出不穷,再加上西方传教士的介入刺激,才最终促成了江南义赈的兴起和地方士绅救助等民间救济的兴盛。

首先,官赈救荒迟缓。

清政府规定灾害发生后要经过报灾、核查等程序后才予以赈济,其中核查又包括勘灾和查赈两项。

报灾必须由州县官员详报于道府,道府再接着报告给督抚,最后由督抚再报于朝廷。

而这一过程近则需半月,远则更需一整月,等到朝廷放赈之时至少已灾后数月之久。

此时灾区早已物价飞涨,嗷嗷待哺之民早已挨饿数月,能够等到赈济的大都是平时有一定家业的人,贫苦百姓则饿殍遍野。

其次,官赈腐败现象严重。

清朝后期的赈济中有“清灾”和“浑灾”之分。

“清灾”即指在赈灾过程中地方官较为清廉,钱粮能够按照规定发放下去,并且灾民可以得到切实的救济。

“浑灾”则与之相反,赈灾过程中地方官贪污腐败、中饱私囊。

如在报灾时,地方官为保住自己的官位而隐瞒灾情、匿灾不报,并延误放赈,致使灾情加重。

光绪二年(1876年),卫辉府知府李德均虽然据实报灾,但藩司刘齐衔却“指为恫吓之事,详情立予撤任,无论被灾轻重,解粮均限八分之数,致道府州县相戒不敢言实”各地仍继续催征,人民敢怒而不敢言,钱粮发放下来之后,地方官又往往私自挪用。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的丁酉年(1877年)至戊戌年(1898年)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灾害。

这段时间内,中国发生了连绵不绝的旱涝灾害,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等方面,对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破坏。

灾害导致了农田和农作物的严重损失,大量的农民失去了生计。

由于农业是清朝社会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的萧条无疑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

灾害还导致了物价的飞涨,粮食短缺,造成了社会的饥荒和民生的困境。

经济的动荡和贫困的加剧,使得清朝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秩序产生了严重冲击。

灾害导致了农民的大规模迁徙和流离失所,许多人流离失所的农民被迫成为了流民。

大量的流民涌向城市,使得城市拥挤不堪,食品和住房短缺,社会秩序开始崩溃。

与此盗匪和土匪也开始活动频繁,社会治安恶化。

灾害间接导致了社会动荡和社会秩序的恶化,对清朝统治的稳定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清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导致了对灾害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

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使得救灾物资无法有效分发给灾民,增加了灾民的苦难。

这进一步瓦解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加剧。

丁戊奇荒也是中国农民起义活动高峰期之一,许多农民纷纷参与起义行动,对清朝政权提出了挑战。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体系的腐败和统治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经济上,灾害造成了农田和农作物的严重损失,导致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社会问题加剧。

社会上,灾害导致了大规模的迁徙和流离失所,社会治安和秩序严重受损。

政治上,灾害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政治不稳定。

丁戊奇荒无疑是清朝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标志着清朝将要走向灭亡的局面。

“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洋人

“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洋人

“丁戊奇荒”中的赈灾洋人1879年,几名金发碧眼的洋人得到了山东百姓送的“万民伞”,这把红色的伞上写着一万个心怀感激的百姓的名字;有人将这些洋人的照片供奉在庙里;成千上万人跟在他们身后,念福音书、向上帝祈祷。

而就在1870年,那场天津教案才刚刚将山东、山西人民的仇教情绪掀向一个高潮:老百姓相信神甫和修女用蒙汗药拐骗了孩子去挖眼剖心,民众暴怒,烧毁教堂,杀死10名修女和两名神父。

这一切改变,是因为从1876年持续到1879年的一场大荒。

这次灾荒中,山东、直隶、河南、山西、陕西五省“草木皆枯、赤地千里”,百姓“饥馑载道,饿死粥厂无算”。

其中最严重的1877、1878年按干支纪年分属丁丑年和戊寅年,故称丁戊奇荒。

奇荒中,是这些洋人向中国百姓发放银钱、粮食。

灾荒来了1874年,一个年轻的英国传教士来到山东青州,在旅馆里住下。

他穿儒士的长袍,并且在脑后系了一根假辫子。

他在这个县城租房定居下来,并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李提摩太。

青州是山东府制机构所在地,也是方圆百里最繁华的城镇。

它很久以前就是一座名城,又是周边各县的文化中心,每过三年,就有成千上万的学子前来参加会试。

然而这个繁华而富饶的城镇,在1876年并不安宁。

这年由冬到春,天旱地燥,没有雪,亦没有雨。

山东旱灾极多,从1644到1839年的196个年头中,全省仅有33年没有旱灾记录。

因此开始人们并未特别注意。

到了4月,播种的最好季节快要过去,这里仍滴雨不下。

靠天吃饭的百姓骚动起来,他们到富户祈粮,在衙门哭诉,去寺庙祈祷。

一天,青州知府在脖子、手腕、脚踝上戴上锁链,步行穿过青州城,去城外最主要的庙里求雨。

而成群的乡民跟在他后面,头上戴着柳条帽,身着素衣,浩浩荡荡,面容严肃。

然而到了5月,仍然没有雨。

加上去年山东亦旱,很多地方“菽不实,麦苗半枯死”,本就家无隔夜粮的贫户已经将种子吃尽。

粮价飞涨,农民们只好将农具换钱。

尽管官府贴出了禁吃牛肉的告示,但饥饿仍让农民们含泪宰杀耕牛,有些本有四五十头耕牛的村庄,被吃得只剩下两头驴子。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丁戊奇荒是指发生在清朝的18世纪50年代的大范围灾荒,其中丁未年(1757年)和戊戌年(1768年)是最为严重的两次。

丁戊奇荒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和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丁戊奇荒暴露出清朝中央政府在应对自然灾害和人口增长方面的局限性。

在灾后,中央政府往往采取向地方政府下发指示、号召人们自救等被动措施,而缺乏有效的救济政策和机制。

由于长期以来的封建制度和保守思想对自然科学的排斥,清朝在防灾减灾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和不足,进一步加剧了灾害的严重程度。

其次,丁戊奇荒对清朝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灾荒过后,许多地区废墟遍地,粮食和日用品的供应不足,通货膨胀问题严重,造成了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人民生活困苦等问题。

例如,丁未年灾荒后,江南地区的粮价上涨了十倍以上,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口从农村涌向城市,进一步激化了城市的社会问题,根据史书记载,丁戊奇荒致使北京地区的饥饿者纷至沓来,咸丰年间,北京的贫民辐辏起义爆发,导致社会动荡。

第三,丁戊奇荒也对清朝后期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灾后人民对官员们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加剧,而许多地方政府和官员在救灾过程中的贪污腐败行为让人民进一步对他们的能力和诚信产生怀疑。

这也间接地为西方列强的入侵创造了一些机遇,例如洋务运动的出现就是在清朝中央政府抵御外国列强侵略的背景下产生的。

综上所述,丁戊奇荒虽然是一场自然灾害,但却暴露出了清朝在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一些问题,同时也为清朝后期的社会发展和政治变化奠定了一些基础和铺平了一些道路,对今天的社会历史研究和启示仍然具有一定的价值。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的丁戊年间(1846年至1861年)以及奇荒年间(1876年至1879年),在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一系列特大灾荒。

这两次灾荒对清朝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丁戊奇荒给清朝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破坏。

灾荒导致北方农田耕作受阻、农产减少,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供应,导致粮价飞涨。

灾荒也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和流离失所,农村的人口锐减,人口迁移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

丁戊奇荒还给清朝的财政带来了极大困难。

灾荒时期,清朝政府不得不增加赈济以及减免导致赤字的税收和赋役,导致财政困局加剧。

丁戊奇荒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朝经济的发展。

由于丁戊奇荒的严重性,清朝政府被迫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来应对灾害。

政府加强了对农田的修复和灾后重建工作,通过减免税收、提供低利贷款和物资援助等方式扶助农民,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清朝政府还在丁戊奇荒前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改革税制和农业政策,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升了经济的竞争力。

丁戊奇荒对清朝政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严峻挑战。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动荡,百姓怨声载道,人民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

这给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了一系列的民变和起义。

丁戊奇荒也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实际控制能力。

灾害过后,地方藩镇实力增强,对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减弱,地方官员和民众在政治上的地位提升。

这使得清朝政府在应对灾害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理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灾荒使得清朝政府认识到应该加强社会福利和民生保障,改进政府的治理模式,增加民众对政权的支持。

在社会方面,丁戊奇荒对清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变革。

灾荒时期,社会秩序丧失,民不聊生的情况普遍存在。

社会的阶级矛盾加剧,社会动荡不安,许多百姓流离失所,民间组织和反清势力得到了发展壮大。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

“丁戊奇荒”:十九世纪后期中国的天灾与赈济作者:杨国强来源:《社会科学》2010年第03期摘要:光绪初年的华北久旱,以其大范围的蔓延和长时间的连续造成北中国触目惊心的饥饿、时疫、死亡和流亡。

在农业经济的中国,荒政曾是国之大政。

但时当19世纪70年代初期,绵延了十多年的内战刚刚过去,国库空虚,地方的仓储也空虚。

因此,以荒政为家法和旧轨,则国家不能不主持赈济;而巨祲交逢衰世,朝廷和地方又都没有足够的物力施行赈济。

与这种深深的困境相对应的,是内廷焦灼,州县竭蹶,旱境里的灾民因饥饿而死,办赈务的官员因劳瘁而死。

焦灼和竭蹶,饥饿而死和劳瘁而死,既写照了天灾下的社会相,也写照了儒学民本主义在衰世里的最后一点余晖。

而在国家权力之外,“南省”工商社会和西教教会各成一种有组织的力量入华北助赈,又显示了19世纪后期的世事变迁,荒政亦变迁。

关键词:丁戊奇荒;天灾;赈济在19世纪7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雨泽愆期”、“山水陡发”、“蝗蝻成灾”、河道“漫口”,以及“台风”、“海潮”、“被雹”、“被雪”频频见于南北之间,使农业中国深深地为天灾所困。

其中发生于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并连及甘肃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四川北部的大面积干旱和连年干旱尤多苦多难。

后来的记述概括言之曰:“光绪丙子、丁丑岁大旱,戊寅尤甚。

自畿辅西迄秦晋,赤地数千里。

①因此,以干支纪事,这一场华北的旱灾便被称为“丁戊奇荒”。

而就丙子、丁丑、戊寅而言,山西与河南又属五省之中的“被旱极重”并“灾区袤广”者②,于是以山西与河南相标举,“丁戊奇荒”在当日也曾被称作“晋豫奇荒”和“晋豫大饥”。

“奇荒”和“大饥”之外,用以指述同一场天灾的还有“苦旱”、“亢旱”、“大旱”,以及“巨祲”、“奇劫”和“非常之灾”,说的都是旱魃为虐的异于寻常。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那一大片土地上“国朝二百余年未有③过的饥饿的酷烈和惨厉。

华北的旱情自光绪初元已经出现,《清史纪事本末》说当年“夏四月,京师大旱④。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

浅谈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丁戊奇荒是指清朝后期发生在丁酉年(1877年)和戊戌年(1878年)的一场严重的自然灾害,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给当时的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丁戊奇荒对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灾荒期间,华北地区遭受了连绵的干旱和几次大规模的虫灾,导致庄稼歉收、人畜相夺,农田草木皆枯死。

特别是谷类作物的歉收,导致口粮短缺,农民生活困苦。

农业是当时清朝社会经济的基础,丁戊奇荒的发生直接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严重衰退,给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丁戊奇荒严重影响了人口和社会的流动。

灾荒造成的饥饿和困苦迫使许多农民离开家园,寻找生存的出路。

大量的流民在丁戊奇荒期间涌向城市,加剧了城市的人口压力和社会矛盾。

一部分农民也选择去他处开垦新的土地,导致内地和边疆地区的人口分布发生了调整。

流民潮的出现,不仅给城市带来了社会稳定的压力,也使得后来的辛亥革命等社会运动有了更广泛的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还对社会经济的财政收入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农田荒芜,税收的减少导致了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幅衰退。

清朝政府为了应对灾害,不得不增加财政开支,从而导致了更大的财政赤字。

财政的困难使得政府无力投资农田水利、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基础设施,进一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丁戊奇荒也对清朝政府的统治能力造成了严重的挑战。

在灾荒期间,清廷的赈济措施和救灾能力明显不足,政府的软弱无能进一步暴露出来。

这使得民众对清朝政府的不满情绪加剧,民间反抗活动不断涌现。

丁戊奇荒给清廷的统治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后来的民运活动和革命行动奠定了社会基础。

丁戊奇荒对清朝后期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破坏了农业生产,加剧了社会流动;对财政收入造成了重要的影响;挑战了清廷的统治能力。

丁戊奇荒是清朝末年灾害的一个缩影,也是当时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为清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丁戊奇荒

丁戊奇荒

‚光绪三、四年大□‛,即1877—1878年发生在中国大地的特大灾荒,是用‚丁戊奇荒‛这样骇人的字眼载入史册的。

(‚丁戊奇荒‛,又称‚丁丑奇荒‛,主要是发生在丁丑、戊寅两年。

见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卷三。

)这场一百年前的大灾荒,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灾荒之一,灾害极其严重,对当时整个社会生活和以后历史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它对研究清史、近代史、经济史以及灾荒史来说,不能不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丁戊奇荒‛起于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止于光绪四年(1878年戊寅),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最严重,连续了三年。

这时是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之后,是太平天国农民大起义、捻军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失败之后,中外反动派已经勾结起来,开始在中国建立起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也正是清政府的所谓‚同光中兴‛的开始阶段。

就在这‚一大变局‛的时期,年幼的光绪载□承继早已腐败了的清王朝的皇位。

光绪可能是历史上最不幸的君主,他刚刚上台,一场伴随着人祸而来的特大天灾,便迎面扑来。

1876年春夏两季,南方沿海各省由于雨量过多而遭到水灾,广东、福建两省最为严重。

同时,长江以北各省普遍干旱,广大地区夏秋两收完全受到破坏。

次年,即光绪三年,北方九省大部分地区再次遭到更严重的旱灾,很多地方又发生蝗、雹、疫等灾情。

这次大灾荒延续到1878年,直隶等一部分地区拖到了1879年。

据不完全统计,仅山西、河南、直隶、山东四省,1876年就有181个县受灾,1877年为274个县,1878年达285个县。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1辑,第734页。

)这次自然灾害,最严重的是山西、河南、陕西、直隶、山东的旱灾,其次是湖北、安徽等一部分地区的水旱灾害和广东、福建的水灾,南方其他地区和长城以北还获得了较好收成。

在这连续三年大灾荒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二亿人口,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

死亡于饥荒和疫病者一千万左右(也有人分别估计为九百万、一千三百万人),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达到二千万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荃
FOR THE HOUNR LIFE
“外国资本主义日趋加深的经济侵略,大大加 速了北方农业经济的衰退进程。其最集中的体 现,就是以鸦片的大面积种植为特征的农产品 商品化的畸形发展。而隐藏在鸦片之后的资本 主义的经济侵略,才是真正造成这场劫难的重 大罪魁。”
——夏明方《也谈丁戊奇荒》
一府领天下
感 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后的畸变


—文17级十班赵思琪

A FUSION OF ALL THINGS VILLA
丁 戊概 奇 荒况
丁戊奇荒发生于清光绪二到五年,在这连续三年 的大灾荒里,受到天灾严重袭击的饥民达二亿人口, 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半数。死亡于饥荒和疫病者一千 万左右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更是达到二千万 以上,重要的生产工具牲口毙杀殆尽,大片土地荒 芜,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天灾“人祸”
资本主义经济入侵,中国社会的畸变
鸦片的大面积种植
条件:
一、鸦片贸易合法化,禁种鸦片政策无法执行 二、鸦片需求量增加 三、自产自销,以抵制洋人获取暴利的思想 四、清政府征收土药税厘承认鸦片种植的合法性 五、种植鸦片收益极大,农民愚钝只顾眼前利益
劳动力减少 粮食产量下降
“此次晋省荒歉,虽曰天灾,实由人事。自境 内广种婴粟以来,民间蓄积渐耗,几无半岁之 种,猝遇凶荒,遂至可无措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