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五年级上册《乞巧》课堂教学实录

合集下载

乞巧教学实录(优秀3篇)

乞巧教学实录(优秀3篇)

乞巧教学实录(优秀3篇)三年级语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乞、巧、霄、渡”四个生字,体会“字形字义相联系区别同音字、形近字”的方法。

2、理解《乞巧》这首诗诗句的意思,渗透“利用注释,抓重点词语,通过故事,背景资料袋”等读懂诗句的重要方法。

3、讲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了解乞巧节的来历和民风民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蕴涵的丰富民间文化的'魅力。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且背诵。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本诗,理解诗意,体悟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含义,了解古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乞巧》这首诗,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依次播放,你们能猜出来是那些神话吗?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幅是牛郎织女的故事,谁能用简洁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是呀,一对恩爱的有情人就这样被狠心的王母娘娘拆散了,不过最后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痴情感动了王母娘娘,才允许她们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见上一面。

一、开课解题1、刚才咱们交流了牛郎织女的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伴随着着动人的传说,走进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

请大家举起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诗题。

2、乞的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特别传神,请仔细观察,你想到了什么?它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乞的意思——向人讨,乞求,有些汉字我们可以观其形知其意,这是理解字意的一个好方法。

3、那谁来说说诗题乞巧是什么意思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你真会学习,利用注释,是我们学习诗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方法。

是的,乞巧节就是七夕,也称为女儿节、少女节。

二、读诗1、那么,在七夕这天,天上人间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请同学们把书放到112面,大声自由地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查,师相机评价。

诗要读的字正腔圆,他还和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的,再来练练,读出诗的节奏来。

3、好,谁来读一读,读出节奏,同学们仔细听,他是在哪里停顿的?4、生读,交流是在哪停顿的。

大家听得真仔细,按照节奏来读,就能读出诗的韵味了。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意义。

学习并运用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力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教材:《乞巧》课文及相关阅读材料。

内容:乞巧节的习俗、传说、文化活动等。

2.2 学情分析:学生对乞巧节的了解程度不同,需要因材施教。

学生可能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但需要引导和激发。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讲解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2 互动教学法: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乞巧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乞巧节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情景模拟,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感。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乞巧节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4.2 讲解:教师讲解乞巧节的来历、习俗和文化意义,引导学生关注重点知识点。

4.3 互动: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乞巧节的习俗和文化意义,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乞巧节中的不同角色,进行情景模拟,教师点评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学生作业评价:布置与乞巧节相关的写作或制作任务,评价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创造力。

5.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程度和收获。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多媒体教学资源: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6.2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乞巧节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乞巧》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通过分析诗句,培养学生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3)引导学生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探究兴趣;(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3)运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民间风俗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2. 诗句的分析和解读;3.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学习。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民俗的理解;2. 诗句深层含义的挖掘;3.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包括诗歌原文、译文、背景资料等;2. 教学素材:相关古代民俗图片、视频等;3. 小组讨论准备:分组、分配任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播放相关古代民俗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关注乞巧节;(2)简要介绍乞巧节的来历和习俗;(3)提问:“你们认为乞巧节有什么意义?”2. 诗歌背景介绍(1)展示课件,介绍《乞巧》诗歌的背景;(2)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诗歌朗读与翻译(1)让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2)展示课件,呈现诗歌译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含义。

4. 诗句分析与解读(1)提问:“诗歌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含义?”(2)引导学生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通过比较分析,让学生领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5. 小组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诗歌中的民俗元素;(2)分享成果:各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针对各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诗歌中的民俗特点。

6. 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1)提问:“你们认为诗人对乞巧节的态度是怎样的?”;(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民间风俗的热爱和传承;(3)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乞巧》古诗吟诵微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乞巧》古诗吟诵微课教学设计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乞巧》古诗吟诵微课教学设计发布时间:2021-06-03T05:46:07.11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6期作者:李超兰[导读]福建省厦门市天安小学 361000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正音识字。

2.通过反复吟诵,理解诗意。

3.在反复吟诵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感受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吟诵古诗,渗透读长表示延展,读高表示强调的规律,积累古诗教学准备:吟诵谱,吟诵录音教学过程:一、解诗题,知诗人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关于古代节日的一首诗,《乞巧》。

他是唐代诗人林杰所写的。

关于乞巧,你知道什么?指名生回答。

乞巧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牛郎织女》有关。

古时候姑娘们在这一天向织女乞求自己也有一-双巧手呀。

渐渐地就成了一个隆重的节日。

3.老师也找到了一幅古人过乞巧节的画面。

课件出示画面。

师解说:乞巧节这天,许多要好的姐妹们聚在一起,大家有说有笑!哦,这几位姑娘好象在商量着什么。

七夕弯月如钩,- -位小姐正专注地穿针弓|线呢。

4.许多古诗描绘了人们过乞巧节的场面,唐朝诗人林杰的《乞巧》最有名气。

这是一位精通书法棋艺的诗人,而且非常的聪明,六岁的时候就能写诗。

这是他八岁时写的其中的一首。

我们一起来诵读感受乞巧热闹的氛围。

设计意图:调动生活体验,结合课件图片,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二、诵读古诗,读准字音1.自由读古诗,标出吟诵符号吟诵和平时朗读完全不一样,他有一定的规则。

经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么标吗?生:平长仄短,入声促。

2.勾画入声字和押韵的字,学习入短韵长的吟诵规则:古代有一类字读的很短很短,一读就收住,他是——入声字。

你们看“七夕碧织乞月”这几个字在古代就是入声字,闽南的同学就可以用闽南话读读,很短促的就是入声字。

3.生勾画以后诵读。

入声短读4.这首诗的韵脚是霄桥条,你能发现什么?他们属于古代的平声字,根据诵读方法,入短韵长,他们都是诵读拖长韵字。

5.请用长横线在押韵的字上面画上横线。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乞巧》教学设计(优秀12篇)乞巧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2、大致理解诗意,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能通过拓展阅读丰厚对“七夕”佳节的认识,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4、教学重难点:①会认“乞、霄”两个生字,能正确书写“乞、巧、霄、渡”四个字。

能带感情地诵读《乞巧》。

②感受古人对这一节日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一、回忆神话,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牛郎织女(介绍牛郎织女的故事)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呀?(牛郎和织女)对了,正是牛郎和织女。

牛郎呀,他是一个勤劳能吃苦的好伙子。

而织女呢是天上的仙女,她有一双巧手,可以织出美丽的锦锻,绣出栩栩如生的图案。

她绣的花朵非常逼真,就连蝴蝶都会停在上面。

她是当时女子们的偶像呢。

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对呀,就这样,他们两个在一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相爱了。

过着平常而幸福的生活,后来还有了一儿一女。

可是,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了,她可不同意。

这凡人和神仙怎么能相爱呢。

于是她派天兵天将把织女抓走了。

当牛郎追去的时候,王母娘娘用银簪一划,天上出现的一条银河,牛郎再也过不去了。

于是,就剩下了牛郎一个人,而他们的一双儿女也成了没有母亲的孩子。

多么可怜呀。

他们的故事感动了喜鹊,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搭起了一座桥。

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

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由此,形成了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七夕”节。

2、“七夕”节又叫“乞巧”节。

咱们是第一次见“乞巧”。

我们一起来写一下好吗?示范写“乞巧”(板书)“乞”谁有好办法记?(减偏旁、气减一横)谁会用“乞”组个词?组词:(乞丐、乞讨、乞儿)二、初读古诗,感知节日1、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古诗,他的作者是林杰。

林杰小时候非常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

又精书法棋艺。

卒,年仅十七。

这是他流传下来两首古诗中的一首。

课文《乞巧》教案范文

课文《乞巧》教案范文

教案范文:《乞巧》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的文化,理解先人留下来的乞巧活动的意义;2.通过阅读本文,学习识字、读懂、默读课文,并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3.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1.了解乞巧的历史文化;2.理解七夕节有关爱情的传说;3.把握阅读技巧,读懂本文。

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及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Step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分析乞巧这个活动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与七夕节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到乞巧和七夕情人节是十分相关的。

Step2.阅读课文1.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2.找出关键句,通过简单的问题进行筛选(如:什么是“乞巧”?胭脂是干什么用的)。

Step3.交流讨论1.为学生打开思路,教师询问学生关于七夕节,乞巧活动的了解和感受;2.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讨论,以及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展现课文中的文化意蕴;3.利用图片、视频等辅助工具,为学生展示乞巧活动的具体形式。

Step4.写作练习1.让学生自由创作,以乞巧活动为背景的小故事(可通过学生的讲述和展示进行);2.教师对学生的小故事进行美化修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自主进行讨论,讲述课文中的情景;2.能够熟练阅读本文,并根据文中逻辑关系,理解文中新词和句式;3.能够理解七夕节和乞巧活动的文化内涵;4.能够通过写作的形式锻炼写作技能。

六、课堂延伸1.通过阅读课文,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的书目;2.安排制作乞巧活动的手工制品(如编织七夕花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乞巧的文化乐趣;3.进行E听力练习,让学生通过听故事和表演的方式,提高听力技能。

七、教学反思1.通过讨论及手工制作形式,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但在进行写作方面的训练仍需继续加强;2.在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对与本文相关联的文化知识的扩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3.需要更加灵活运用辅助教学方式,使学生的课堂体验更加丰富多彩。

乞巧课堂实录

乞巧课堂实录

《乞巧》教学设计大同街小学任婷教学目标:1、认识“乞、霄、”2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情感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古诗内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情感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关于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织女是天上的神仙,织的一手好锦缎,织的花儿红似火、白似雪,织的动物栩栩如生。

有一天,织女下凡来到人间,遇到了忠厚老实的牛郎,并与他结为夫妇,但好景不长,王母娘娘下凡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并用银河将他们分开,从此他们天各一方,他们的忠贞感动了喜鹊,每年的七月初七喜鹊就自发搭成鹊桥让他们相会。

今天,我们学的这首古诗就是根据这个故事而来的,请同学们一起和我书写课题“乞巧”,板书“乞巧”。

(注意写“乞”字要与“气”字区分,最后一笔为横折弯钩,“巧”字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

)学生齐读课题。

2、师:同学们,乞、巧两个字都读三声,当两个三声连在一起,第一个三声要变调,变成二声。

请一位同学再读课题。

师:你们想不想了解乞巧的意思呢?打开书124页,读一读资料袋的内容,看看你们读懂了什么?生1:乞巧节是古人喜欢的一个节日。

生2:乞巧节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生3:乞巧是乞取智巧的意思。

生4:乞巧的方式有很多:有的在晚上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针,先穿好叫得巧,后穿好叫输巧。

还有的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碗底针影的样子,确定得巧还是输巧。

师:从这一段话中你们就读懂了这么多,相信你们学完这首古诗会收获更多,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林杰这首《乞巧》。

3、师:请同学们自读课题。

2023最新-《乞巧》教案(优秀4篇)

2023最新-《乞巧》教案(优秀4篇)

《乞巧》教案(优秀4篇)《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

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

下面是精心为大家整理的4篇《《乞巧》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篇一1、齐读2、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指导背诵。

《乞巧》公开课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乞、巧、宵、霄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课文注释、体会诗意。

3、能用自已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体会诗意教学难点:根据诗意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前准备:1、学生:、搜集与“乞巧”有关的资料;阅读牛郎织女的故事。

2、老师: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解诗题:复习与节日有关的古诗,提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许多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同学们还有印象吗?我们一起来复习复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讲的是?什么节?还有描写关于清明节的《清明》,一起来读一读过渡语: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刚才同学们读的古诗就是文化宝库里一颗最闪亮的明珠。

2、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也是有关节日的:是七夕节,题目是:乞巧。

同学们预习了吗?那你们能把古诗读一遍给老师听吗?好,试试看。

(同学们真会学习)3、板书课题,齐读。

(写“乞”、“巧”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让学生写提醒学生写“乞”的时候要注意与“气”区分,“巧”注意第三笔是“提”。

老师边带着学生书空边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下来。

)问题设计:哪位小朋友能给同学们提个醒,“乞”书写要注意什么?“乞”可以组词为?“巧”要注意什么?“巧”字可以组词为?4、那么“乞巧”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呢?问题设计:通过预习,同学们肯定收集了不少关于乞巧的资料,那么哪位同学能够跟我们说说,他都知道些什么?(说完整点,我知道……)过渡语:看来同学们在预习的下了功夫,懂得去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讨论:乞巧节的来历请看大屏幕,图画上的这一位女子在做什么?PPT1:古时的女子呀不像现在的女子可以出去工作,她们只能在家里做些女工,如绣花、织布等,如果她能织得一手好布,别人就会夸奖她心灵手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本五年级上册《乞巧》课堂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

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

是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

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

乞巧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对月穿针。

这一习俗唐宋最盛。

教学目标:
1、会认两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背诵古诗,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3、能用自己的话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祈求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CAI课件
课时划分:一课时
课前交流:
与学生做游戏,猜猜人物,活跃气氛,引出古诗人物。

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体会故事感情。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理解诗题
1、出示课题。

师:牛郎织女,这个凄美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织女的贤惠善良,心灵手巧也一直为人民所称诵。

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千古传唱的诗篇。

唐代诗人林杰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

2、指导写课题。

师:来,跟老师一起写诗题,看,“乞”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多像一个人诚心祈愿双膝跪地的样子呀!(生会意微笑。


师:再看这个“巧”字,最后一笔是竖折折钩。

用生字组词。

齐读诗题。

3、理解题意
师:诗题乞巧指的是什么呢,读读注释就知道了。

(上课伊始,教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自然而然引出古诗,与课前交流相互呼应。

生字教学尤有特点,“乞”字的教法别具一格,生动形象。


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1、自由读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乞巧节,又叫七夕,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夜晚,古人会有哪些活动过节呢?打开书本第122面,读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字正腔圆,通顺流利了为止。

生练读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真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

谁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字正腔圆!谁还想读?
另外一生读。

师:很好,通顺流利!
2、师生合作,读出韵味。

师:古诗还要读出特有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

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生合作读诗。

师:好,有点味道了,我们再读一次,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师:味道更浓了。

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句,注意节奏和味道。

师生合作。

(师生合作读诗,引导学生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律。

)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品析前两行诗句,感悟悠悠鹊桥情
(1)、咬文嚼字,想象画面
a理解字义。

师:同学们已经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细心地孩子会发现这首诗中有两个字的读音相同,字形和字义却不同。

生:霄和宵!
师:今宵是指——
生:今天晚上!
师:那“宵”就是——
生:夜里!
师:那雨字头的霄是指——
生:天空!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预习时查的资料!
师:真是个好办法!在学习中碰到不理解的字我们还能怎么办?生:查字典!
生:问老师!
生:……
师:同学们真是会学习的孩子!
b读出语感。

师:初秋的夜晚,凉风徐徐,繁星闪闪,沐浴在凉风中,仰望浩瀚无际的青天,你有什么感觉?带着感觉读词。

生:今宵——碧霄——
c师:同学们,这个美好的“霄”字还是个生字呢!让我们细细地写一写吧!
写字指导,练习两遍,再次读词。

(2)、品词析句,体会情感
师:把这两个词放在诗句中,自由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两个孩子抱住了妈妈!
生:我仿佛听到一家人的说话声!
板书:天上相会
师:牛郎织女在哪里相会?
生:在天上!
生:在鹊桥上!
师:这是怎样的桥啊!成千上万的喜鹊首尾相衔,在那波涛滚滚的银行上,搭成一座相思之桥,一座亲情之桥,一座爱情之桥,多么有情有义的喜鹊啊,读——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喜鹊搭桥,这又是多么神奇的力量啊——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师:一年一度终得团聚,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生: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指导朗读,读出喜鹊的情意,读出故事的感人。

(3)、指导看图,想象说话
师:在喜鹊的帮助下,一家人终于幸福团聚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生:牛郎对织女说:我们都很想你,你过得好吗?
生:织女说:你们还好吗,孩子们还好吗?
生:孩子们说:妈妈,我们想你!我们不舍得你走!我要天天都见到你!
提炼出高兴不舍难过。

课件出示画面,
(4)、感受真情熟读成诵
指图背诵前两句,吟诵出自己的感受!课件出示图片。

(5)、升华情感拓展积累
忠贞不渝的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化作了两颗闪亮的星。

领读“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2、品析后两行诗句,体会浓浓人间意
(1)、借助资料,想象情境
师:七夕节的夜晚,人们仰望星空,寄托对牛郎织女的美好祝愿。

他们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自由读后两句,联系课后资料袋,同位互相交流。

课件出示资料袋。

(2)品词析句,理解诗意
a引导理解乞巧,板书:人间乞巧
b理解“家家、穿尽、几万条”,感受人间乞巧人多。

C指导感情朗读:
师:在小河边,在家门口,在山坡上,在所有能看到月亮的地方,热闹非凡,读——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夜深了,姑娘们仍在穿针引线,纵然穿尽红丝几万条,也难以表达诚心哪,引诵——
生: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感情朗诵全诗,整体感悟诗情画意。

(前两句展示了一幅鹊桥相会图,教学设计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情境,感受牛郎织女的忠贞,在想象情境的同时积淀情感,而后自然而然地进入人们乞巧的画面,体验自然和谐的氛围。

教案把祈愿作为教学重点,紧扣“乞”,着力创设情境、氛围,有目标、有层次、多角度地引导读悟诗句、展示口语交流、感情吟诵诗句,加深理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感悟“乞巧”的意思和内涵,而后落实拓展。

在理解的同时,提高了对古诗的感悟,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统一。


四、感情升华拓展积累
1、由乞巧手铺开想象
师:人们不光乞求一双巧手,在民间还流传这样一首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颜容,乞我爹娘千百岁,乞我姊妹千万年。

生齐读
师:孩子们,你们有什么心愿向织女乞求吗?孩子们,让我们带着美
好的心愿加入乞巧的人群吧!(配乐)
2、升华情感,
师:《乞巧》是一首千年传诵的诗,是一段千年流传的情,百听不厌,让我们为自己,为亲人,为朋友,为所有人祈愿祝福——
生齐背古诗
3、拓展积累,
师:千百年来,泱泱中华,传下了多少这样流传千古的经典诗句啊!积累下你喜欢的诗句吧!
天街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
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

唐赵璜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唐白居易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唐白居易
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

唐崔颢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少游
(课文描写了七夕乞巧的情景,教案适当拓展,展示优美诗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作业
给小伙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板书设计:
乞巧
天上相会
人间乞巧霄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