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第六章学案(胡进予)

合集下载

初二下学期语文第六章教案模板参考

初二下学期语文第六章教案模板参考

初二下学期语文第六章教案模板参考【教学内容】“梦游”醉翁亭。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

3、写作训练。

【重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

【教具】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

【教学程序】一、内引铺垫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

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板书:醉翁亭。

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

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_______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已的行礼,检票下车。

(重复一遍)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

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

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______谢谢您的合作!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

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

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与密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质量与密度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6章质量与密度一、温习目标1. 明白质量的概念及其测量方式。

2. 把握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

3. 会查密度表,明白水的密度。

4. 把握天平的利用方式和密度的测定。

5. 明白密度公式的灵活应用。

二、题型、技术归纳1、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如水结成冰后体积会变大.水结成冰后以下物理量中没有发生转变的是()A.质量B.密度C.体积D.内能2. 某公园要铸一尊铜像,先用木材制成一尊跟铜像大小一样的木模.现测得木模质量为63kg,那么需要多少千克的铜才能铸造成此铜像?(ρ木=0.7×103kg/m3 ρ铜=8.9×103kg/m3)3. 体育锻炼用的一个实心铅球的质量是4kg,经测量明白它的体积是0.57dm3.(1)已知铅的密度为11.3×103kg/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2)那个铅球是用铅制造的吗?(3)若是在影视作品中,有一个铅球砸在人的身上的场面,但为了不让人受伤,导演会用塑料泡沫制作的.请用密度的知识说明电影中的“铅球”用塑料泡沫制作的缘故.4. 两个不同物体的质量之比为5:4,体积之比为2:3,那么它们的密度之比是()A.15:8B.8:15C.10:3D.3:105、小明利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取得的数据如下表,依照数据绘出的图象如下图.那么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是()A.20g,1.0×103kg/m3B.60g,0.8×103kg/m3C.60g,1.0×103kg/m3D. 20g,0.8×103kg/m3三、专题小结:1.关于质量、密度概念的明白得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或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密度不同,同种物质密度一样相同。

2.有关密度的计算利用公式及其变形式进行计算,并通过计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3.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将物理知识放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考查,强调知识灵活运用,并擅长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各地中考命题的重要考查点。

人教版初二上册第六章第3节密度的测量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第六章第3节密度的测量导学案

人教版初二上册第六章第3节密度的测量导学案【当堂训练】(10min)1.实验室里有以下四种量筒,区分标有最少量度范围和分度值,要求一次较准确地量出100 g密度为0.8×103 kg/m3的酒精,那么应选用的量筒是()A.500 mL,10 mLB.100 mL,2 mLC.250 mL,5 mLD.50 mL,2 mL2.小明为测量老陈醋的密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空量筒的质量,②向量筒中倒入过量醋,测出醋的体积,③用天平测出量筒和醋的总质量。

对上述实验步骤所持的观念应是() A.所测出醋的体积一定不准确,不可取 B.能测出醋的密度且步骤合理C.测出醋的密度值偏大,不可取D.易使量筒从天平上倾斜而摔碎,不宜倡议3.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液体的体积(V)及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M总)可区分由量筒和天平测得,某同窗经过改动液体的体积失掉几组数据,并画出相关图象如下图,其中能正确反映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跟液体的体积的关系的是()4.小明应用天平和量杯测量某种液体的密度,失掉的数据如下表,依据数据画出的图象如下图,那么量杯的质量与液体的密度是() 液体与量杯的质量m/g40 60 80 100液体的体积V/cm320 40 60 80A.20 g,1.0×103 kg/m3B.60 g,0.8×103 kg/m3C.60 g,1.0×103 kg/m3D.20 g,0.8×103 kg/m35.小平同窗想知道一块平均大岩石的密度,于是他从这块大岩石上砸下一小块,用天平称得其质量是27 g,将其放入装有80 mL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90 mL,这一小块岩石的密度是kg/m3,它的密度与那一大块岩石的密度________________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6.某小组测量一种易溶于水且外形不规那么的固体小颗粒物质的密度,测量的局部方法和结果如下图.(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的______处,然后调理______ ,使天平平衡。

八年级第六单元导学案

八年级第六单元导学案

八年级第六单元导学案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以“科技与想象”为主题,选取了不同体裁的文章,旨在引导同学们感受科学的魅力,激发想象的力量,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单元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积累重点字词,理解并能够正确运用。

掌握不同文体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学习并运用合理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进行简单的说明文写作。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展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深远影响,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敢于想象、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课文分析1、《大自然的语言》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竺可桢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

文章条理清晰,先介绍了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然后说明了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出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

文中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包括《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

作者阿西莫夫以恐龙的灭绝为话题,通过丰富的想象和严密的推理,阐述了“板块构造”理论。

文章语言简洁准确,逻辑严密,充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3、《大雁归来》利奥波德的这篇散文,描写了大雁的归来,抒发了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呼吁人们保护野生动物,关注生态环境。

作者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在生动的描写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4、《时间的脚印》陶世龙的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文章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以及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四、重点字词1、读准字音萌(méng)发翩(piān)然孕(yùn)育连翘(qiáo)农谚(yàn)臀(tún)部骨骼(gé)褶(zhě)皱携(xié)带潮(xī)汐2、理解词义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初中物理资源八年级上册第六章密度导学案

初中物理资源八年级上册第六章密度导学案

§6.2 密度导学案学习目标: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会查密度表;会用密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4、会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及应用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学习过程: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活动一: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和铁块,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活动二: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吗?以木块为例探究活动: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请学生按教材P113面的步骤测量木块的质量、体积;并将实验数据填入P113面的表格,并做图.1.分析实验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成________。

即同种物质的质量与其体积的比值________。

2.作出的图像是怎样的?如果是一条直线,说明了什么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测量铁块体积和质量并和木块比较可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________。

(填相同或不同)【学点一】密度(一)自学教材P114———P115 部分,并认真看课本中的小资料,思考并完成以下列内容:1.公式中的符号各表示哪个物理量?其变形公式有哪些?2.密度的单位由哪两个物理量的单位组成?当质量单位用千克(kg)、体积的单位用立方米(m3)时,密度的单位是什么?如果质量的单位用克(g)、体积的单位用立方厘米(cm3),密度的单位又是什么?由此你发现了什么规律?3.你能正确读出密度的单位吗?4.你能说出密度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吗?5、阅读课本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你能说出哪些信息?看谁说得多?(2)水的密度是多大?表示什么含义?(二)合作探究讨论:一杯水和一桶水相比较,谁的密度大?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点二】密度的应用学生自己认真研读P115—116的例题,然后再完成下面两个题目1.人体的密度跟水的密度差不多,根据你的质量估测一下自己身体的体积约是多少立方米?2.体育课上用的一实心铅球质量是4kg,经测量其体积是0.57cm3。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优秀教学案例
5.作业小结: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计算和分析,巩固密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本案例的亮点在于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知识,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2.让学生掌握密度的影响因素,能够分析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现象。
3.让学生学会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密度的内涵。
2.采用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鼓励学生分析问题,如分析影响密度的因素、密度公式的应用等。
3.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如运用密度公式计算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如共同测量物体的密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反思,如总结密度知识的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掌握密度知识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影响密度的因素、密度公式的应用等,从而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后,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形成体系。学生可以总结密度的概念、影响因素、密度公式的应用等,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盐水浮冰、轮船等,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1年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1)》导学案

2021年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1)》导学案

新浙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六章《反比例函数(1)》导学案 学习水平知识目标细化识 记 领 悟 运 用 分 析 综 合 评 价 目标一从现实情景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 目标二了解两个变量成反比例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 目标三 会求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反比例函数表达式 √ 重、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例1涉及较多的科学知识,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导 学 过 程 设 计自学认真阅读教材P136~p138完成以下问题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说出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1)y = -3x ; (2) ;(3)y =3(x -1)2+1;(4) (s 是常数,s ≠0) (5) (6) y=-2x -1 ;(7) 2. 期末考试结束了,王老师想请几个同学帮忙批改60张试卷的填空和选择题,如果请2个同学,平均每人帮老师改几张试卷?3个,4个,5个,10个呢?学生人数x (人) 2 3 4 5 10每人批改的张数y (张)(1).平均每人批改试卷张数y 与同学人数x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用含有X 的代数式表示 y :__________________(2).当同学人数x 变化时,平均每人批改试卷张数y 会怎样变化呢?议学 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 ,y 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K为常数,且K不为0)的形式,那么称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且K 为比例系数自变量X不能为零(因为分母为零时,该分式无意义)常数 0k ≠2s y x =14xy =-5x y =-k y x =悟学提高 如图,阻力为1000N ,阻力臂长为5cm.设动力y (N ),动力臂为x (cm )(图中杠杆本身所受重力略去不计。

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1)求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

这个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吗?如果是,请说出比例系数;(2)求当x=50时,函数y 的值,并说明这个值的实际意义;(3)利用y 关于x 的函数解析式,说明当动力臂长扩大到原来的n 倍时,所需动力将怎样变化?练习巩固1、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 m2的矩形草坪,草坪长为 y m ,宽为 x m , 则 y 关于 x 的关系式为______2、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 1.68×104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为 n 人,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为 s 平方千米,则s 关于n 的关系式为______;3、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 km ,某列车平均速度为 v (km /h ),全程运行时间为 t (h ), 则v 关于t 的关系式为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六章“质量与密度”是学生在学习了力学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

本章主要介绍了质量、密度、以及它们与物体体积、形状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质量与密度的概念,掌握计算质量与密度的方法,并能够运用质量与密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之前,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本概念,对物体运动、力的作用等有一定的理解。

但质量与密度作为两个新的物理量,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去感受、理解它们的含义。

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如何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与密度,以及如何运用质量与密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质量、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学会用公式计算物体的质量与密度;能够运用质量与密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思考、交流等方法,探究质量与密度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现象的欲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质量、密度的概念及其特性;质量与密度的计算方法;质量与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2.难点:质量与密度公式的推导;质量与密度在复杂情境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质量与密度的本质。

2.运用实验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质量与密度的变化规律。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天平、砝码、体积测量工具等)、PPT、教学课件。

2.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为什么冰块漂浮在水面?”引发学生对质量与密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介绍质量与密度的概念,通过PPT展示质量与密度的定义、特性。

同时,讲解质量与密度的计算方法,公式及其推导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第六章 北方地区 自然特征与农业发展 8-6-1一、学习目标1.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省级行政区。

2.能够阅读地图,找出北方地区主要地形区、河流,并能分析气候特征以及对农作物的影响。

3.在地图上找出北方地区主要的能源基地及工业中心。

4.能运用资料,分析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课前准备学习任务一: 黄土地黑土地(阅读教材8-11页,完成下列问题)1.北方地区的地形2.北方地区的气候学习任务二: 重要的旱作农业区(阅读教材11-12页,完成下列问题)1.主要的粮食作物(1)北方地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 。

主要粮食作物: 、 、 等。

主要经济作物: 、 、 等,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2)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 严重。

发展 才是这里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读图6.6 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和农产品的分布,分析:北方地区的三大地形区各自主要的农作物都有哪些?三、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合作探究二:分析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1.北方地区主要农作物及其分布。

2.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及现状。

3.分析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说说如何因地制宜更好地促进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

四、当堂达标1.关于北方地区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A.位于黄土高原以南B.东临渤海和东海C.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西D.秦岭—淮河以北2. 北方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是()A.盆地和山地B.高原和平原C.丘陵和平原D.高原和盆地3.北方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4.下列地形区不属于北方地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B.华北平原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5.归纳北方旱作农业区的农作物有哪些,完成下表:八年级第六章北方地区“白山黑水”-----东北三省8-6-2一、学习目标1.认识我国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2.认识东北三省农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东北的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发展历程。

二、课前准备学习任务一:山环水绕,沃野千里(阅读教材13-16页,完成下列问题)1.描述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

2.东北三省的地形以和为主。

东部为山,北部为,西倚。

江和江是中朝两国的边界,江是中俄两国的边界。

3.读图6.13得知,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气温:,降水:。

学习任务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阅读教材17-18页,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如何将“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北方地区耕地类型粮食作物糖料作物油料作物其他主要经济作物2.说说东北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学习任务三: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阅读教材19-22页,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2.说说资源分布和交通布局对东北工业部门及其分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特征1.找出东北三省的位置范围。

2.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地图分析归纳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

4.联系生活说说东北三省的自然环境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合作探究二:东北三省的农业发展1.出谋划策:如何将东北的发展和湿地的保护更好地结合起来?2.如何兼顾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农业与环境保护。

合作探究三:东北重工业的发展1.工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四、当堂达标1.下列不属于东北三省的是()A.内蒙古B.黑龙江C.吉林D.辽宁2.对应图中山脉、平原字母标注错误的是()A.大兴安岭B.小兴安岭C.东北平原D.昆仑山3.下面对于东北农业发展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雨热同期,农作物能一年二熟B.地势平坦,是我国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粮食基地C.气候寒冷,常遭受低温冻害,粮食产量少D.土壤肥沃,水稻、小麦、油菜、甘蔗产量最多4.下列不属于东北工业特色的是()A.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发达B.发展历史悠久,技术力量雄厚C.铁路网密集,交通便利D.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八年级第六章北方地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8-6-3一、学习目标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4.提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建议。

二、课前准备学习任务一:文明的摇篮(阅读教材23-25页,完成下列问题)学习任务二:风吹来的黄土(阅读教材26-27页,完成下列问题)1.说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2.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学习任务三:严重的水土流失(阅读教材27-29页,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

2.谈谈水土流失带来的后果。

三、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黄土高原水土保持1.怎样才能改善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的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合作探究一:黄土高原的特色文化1.搜集、整理资料,撰写一篇旅游指导,介绍黄土高原的特色文化和特色景观。

四、当堂达标五、人人过关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第一章地球:地球是一个两级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

极半径,6357km 赤道半径,6378km 平均半径,6371km 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4万km 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经度和纬度:为了区别出各条经线和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读书,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

东西半球分界线:20w,160e 春分日:3.21或3.22直射赤道夏至日:6.22或6.21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9.23或9.22直射赤道冬至日:12.22或12.21直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23.5N 南回归线:23.5S 北极圈:66.5N 南极圈:66.5S 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第二章七大洲: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第三章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

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

不同地区,云层厚度不同,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

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

气温日变化:以一天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以一年为周期的气温变化,叫做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的差,叫做气温年较差。

印象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2、海陆位置3、地形因素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第四章出生率减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长率。

人口稠密地区:东亚、南亚、欧洲、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的平原地区。

八年级第六章 北方地区 祖国的首都-----北京 8-6-4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

二、课前准备学习任务一:政治文化中心1.简单描述北京的地理位置。

学习任务二:历史悠久的古城1.查资料:你能说说五千年历史上的北京吗?2.北京有哪些著名的名胜古迹?学习任务三:现代化的大都市1.北京发达的交通运输。

2.北京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建设。

三、教学过程合作探究一:保护北京的悠久历史 1.如何更好地传承北京的城市文化?2.如何更好地保护北京的名胜古迹?合作探究二:现代化的大都市 1.首钢迁出北京的原因?2.从哪些方面反映北京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大都市?四、当堂达标1.关于北京的地理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A .位于东北平原南部B .东临渤海C .与河北、天津两省级行政区相邻D .西面背靠青藏高原 2.北京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季风气候B .温带大陆性气候C .亚热带季风气候D .温带海洋性气候 3.北京的城市职能是( )A .金融中心B .工业中心C .信息中心D .政治文化中心 4.下列名胜古迹不属于北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 ) A .承德避暑山庄 B .明十三陵C .颐和园D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五、人人过关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四章 居民与聚落 1.人口与人种①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②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

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某区域的人口数(人)/该区域的面积(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区: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地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

⑤白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北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东岸、亚洲西部 黄种人主要分布地区:亚洲东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地区: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⑥从16世纪中期开始,欧洲殖民者开始掳夺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隶,以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汉语: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东南亚等英语:欧洲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俄语:俄罗斯法语:法国、非洲的中部和南部西班牙语: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阿拉伯语:亚洲西部、非洲北部○2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东南亚等○3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4伊斯兰教徒称为穆斯林。

伊斯兰教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

○5基督教——教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寺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热多雨的热带,乡村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高脚屋或高架屋)在热带沙漠地区,当地的房屋具有墙厚、窗小的特点第五章、发展与合作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

2.从陆地面积看,最大的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三位。

从人口来看,最多的是中国,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