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密斯_凡_德罗与中国传统建筑之同__鲍丽丽_BaoLili
密斯,凡德罗

1886年3月27日生于德 国亚琛 21岁时设计了第一件作 品 1908年进入贝伦斯事务 所任职 1919年开始在柏林从事 建筑设计 1926-1932年任德意志 制造联盟第一副主任 1930-1933年任德国公 立包豪斯学校校长 1937年移居美国 1938-1958年任芝加哥 阿莫尔学院(后改名伊 利诺工学院)建筑系主 任
西格拉姆大厦
建筑师在设计时,把大厦主体处理 成竖立的长方体,除底层及顶层外, 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齐划 一,没有变化。建筑师采用了当时 刚刚发明染色隔热玻璃作幕墙,这 些占外墙面积75%的琥珀色玻璃, 配以镶包青铜的铜窗格,使西格拉 姆大厦在纽约众多的高层建筑中显 得优雅华贵,与众不同。在今天, 与西格拉姆大厦很相似的建筑形态, 在世界各地的公建建筑当中非常普 遍。西格拉姆大厦实现了密斯本人 在20年代初的摩天楼构想,被认为 是现代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虽然 密斯·范·德·罗去世多年了,但他那 种讲求技术精美的风格和那种“少” 就是“多”的主张以及对玻璃的使 用,大大的丰富了建筑艺术,而西 格拉姆大厦也就成为了他最好的纪 念碑,每当人们看到这座大厦,就 会想起这一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
建筑形体处理比较简单.屋顶是简单的平 板,墙也是简单的光光的板片,没有任何 线角,柱身上下没有变化.所有构件交接 的地方都是直接相.人们看见柱子顶着屋 面板,竖板和横板相接,大理石与玻璃板 直接相连等等.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间不 做过度处理,一切都是非常简单明确,干 净利索.同过去建筑上繁琐装饰形成鲜明 对比,给人以清新明快的形象.
玻璃
使用原因
这是密斯建筑思想的缩影,他为了赋予空间一 生命力,为了使他能够具有比较鲜明的建筑表 现,再没有把一切形式都精简到最纯净的地步 之前,他绝不停止。他一直是比较强烈的坚持 使当代建筑组成因素之一的平墙面做成最光滑 和最透明的玻璃墙的形式。
密斯.凡.德罗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作品大观2009年02月26日作者:雷电来源:本站原创简介: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生于德国亚琛,过世于美国芝加哥,原名为玛丽亚·路德维希·密夏埃尔·密斯(Maria Ludwig Michael Mies),德国建筑师,亦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
密斯最著名的现代建筑宣言莫过于“少就是多”(Less is more)。
而他本人也在自己新世纪的建筑实践中实践着自己的建筑哲学。
后来20世纪风靡世界的“玻璃盒子”源于密斯的理念以及终极一生对于玻璃与钢在建筑中使用的研究。
密斯·凡·德·罗奖又称欧盟当代建筑奖,由密斯基金会颁发,1986开始,用以奖励欧洲的优秀高品质的当代建筑作品,每两年评一次。
密斯基金会的成立正是为了纪念这位改变了20世纪全球城市天际线的大师。
少就是多密斯有一句格言“毫无意义的装饰就是犯罪”。
可见他的严谨与他的理念。
“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中品味出来,而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卷,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留白之中那醒目的几笔。
留白要留多少,怎么留?当“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少绝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也绝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和开放性的空间。
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
“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毫无疑问,这在当时属于创造性的突破。
开创了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
它对西方来说是新玩意儿,而在古老的东方,无数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和工匠早已知道并精通了流动空间这一概念。
造型艺术大师8_1_密斯·凡·德罗

密斯设计的家具
密斯设计的家具
密斯设计的家具
密斯设计的家具
密斯设计的家具
Ludwig Mies、Van der Rohe
密斯的设计精髓与建筑的造型艺术
"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你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 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 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 中.当"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当然没有东方人悠 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是的,"少"不是空 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 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 心制作结构."Less is more ",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我希 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 馆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 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 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 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 续流通的空间.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Less is more
Subtitle here
link 1
link 2
link 3
造型艺术欣赏
密斯· 德罗 凡·
密斯VS老子

密斯VS老子巴塞罗那是“高迪之城”,来到这个浪漫的城市,一门心思的奔走于高迪的遗迹,差点忘了还有一位重量级大师密斯·凡·德罗的作品在这里。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关键作品,也是密斯在欧洲建筑创作中的最高成就。
1986年,为了纪念密斯诞辰一百周年,它被复制在了巴塞罗那。
为了寻找它,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好不容易在雄伟的加泰罗尼亚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侧面,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现了它。
不起眼是因为它是个平层建筑,灰的色调,它与周围的环境太融合了,以至于很难发现它。
这是一座带有巨大水平屋顶的单层建筑,敞开的平面是赖特草原式住宅的反映。
该建筑坐落在水池点缀的宽大台基上,台基的处理使建筑仿佛漂浮在地面上,视觉效果得到了增强。
建筑内部被玻璃和大理石的屏风所分隔。
规则的钢框架结构和把墙体引伸到外部空间去的处理断然而明确。
虽然建筑的主要构件只是一些钢柱子和大理石,但是空间的处理却很复杂,内容丰富,体现了流动、开敞的平面特征。
除此之处,两个长方形的水池和一个少女的雕像是建筑仅有的装饰性元素,这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建筑构件表达着这座建筑的内涵,那就是“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
他就是用这种平面流动的极简空间来打动人。
因为“少”而精粹,因为“少”而丰富。
这个没有实际功能的观赏建筑有着强烈的美学品质:空间品质、光线品质以及与自然的协调。
而空间品质又是通过其精挑细选的材料而体现,一方面引人休憩和沉思,体验“内在”,另一方面,它卓越的空间组织方式又引导人们把眼睛和思想投向光线,投向艺术作品和召唤人们继续前行的空间中去。
他以一种解放内部空间的方式来选择结构,从而可以放置艺术装饰品,其和谐的比例、精选的材料、结构和空间,被组合起来创造出更高层次的和谐,并创造出一种新的语言。
疏朗摆放的密斯椅有如雕塑,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一切都服从于整体。
我们一直都认为密斯的建筑语言是纯粹的源自于西方哲学体系,代表着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里程碑,其实,在他的建筑生涯中,不断的接受着来自东方的影响。
密斯.凡.德.罗课件

家具设计大师
•
尽管密斯基本上被看作是一位建筑大师,
但其充满创新意识和设计活力的家具设计也使他 成为第一代现代家具设计大师之一。其家具设计 的精美的比例,精心推敲的细部工艺,材料的纯 净与完整,以及设计观念的直接了当,最典型地 体现了现代设计的观念。
•
密斯生于德国亚琛,这个城市古老而简洁的
建筑给他内心留下强烈印象,而石匠家庭出身的
精选可编辑ppt
32
精选可编辑ppt
33
图析原理
精选可编辑ppt
34
图析原理
精选可编辑ppt
35
精选可编辑ppt
36
[德]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范斯沃斯住宅
“……当我们徘徊于古老传统时,我们将永远不能超出 那古老的框子,特别是我们物质高度发展和城市繁荣的 今天,就会对房子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空间的结构和 用材的选择。第一个要求就是把建筑物的功能作为建筑 物设计的出发点,空间内部的开放和灵活,这对现代人 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会变得非常的重要……这座房子有如 此多的缺点,我只能说声对不起了,愿承担一切损失。”
精选可编辑ppt
52
精选可编辑ppt
53
H 形空间划分
精选可编辑ppt
54
用围合的多少形成空间的导向
过渡平台
主平台室外
精选可编辑ppt
55
融合
纯净
通透
精选可编辑ppt
56
设计上的不足
心理角度
私密性上的问题
功能角度
冬季采暖问题 夏季室内通风问题
精选可编辑ppt
57
克朗楼
精选可编辑ppt
58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ng-Mies-Van-der-Rohe

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International Fair,Spain西班牙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密斯·范·德·罗旳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博览会结束后该馆也随之拆除,其存在时间不足六个月,但其所产生旳重大影响一直连续着。密斯以为,当代博览会不应再具有富丽堂皇和竞市角遂功能旳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旳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旳主体。密斯·范·德·罗在这里实现了他旳技术与文化融合旳理想。在密斯看来,建筑最佳旳处理措施就是尽量以平淡如水旳叙事口吻直接切入到建筑旳本质:空间、构造、模数和形态。
密斯_凡_德_罗

巴塞罗那椅
巴塞罗那椅平面与各立面图
布尔诺椅
密斯对于工艺也十分重视,他常常对每一件东西都要计算到最后 一毫米。例如带状金属片的宽与厚以及在交接点处的曲率半径、 皮带的宽和间隔、皮垫子的长方形比例等,这也体现了他“上帝 存在于细部”的思想。
魏森霍夫椅
密斯在建筑上的成就与贡献并不能改变现代建筑日渐衰败的 趋势。
和巴塞罗那的德国馆相 比,晚年的设计已经是 在单纯的造型中寻找到 归宿,他为新国家美术 馆设计的是一个几乎不 需要进行任何切割的巨 大正方体。
密斯晚年回到柏林接受这项设计任务,无疑怀有浓厚的感情因素。 西 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就在密斯故居附近几百码的地方。
巨大的展览空间没有一根内柱, 8根钢柱托起出檐深远的井字梁 屋盖。四周柱廊环绕,并通过玻 璃幕墙和室外保持紧密的联系。
1886年,密斯生于德国亚琛,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之后便更名为密 斯· 凡· 德· 罗。 密斯在1908-1911年间与著名建筑大师彼得· 贝伦斯一起工作,并 从中学到了相当多的东西。后来,他又采纳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 格,并继承了沃尔特· 格罗皮乌斯遗留的风格。
这位德国土生土长的建筑师于1937年移居美国,1938-1958年任 芝加哥阿尔莫理工学院(后改名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二次大战后的50年代,讲究技术精美的倾向 要西方建筑界占有主导地位。而人们又把密 斯追求纯净、透明和施工精确的钢铁玻璃盒 子作为这种倾向的代表。西格拉姆大厦正是 这种倾向的典范作品。
大厦主要体现为竖立的长方体,除底 层外,大楼的幕墙墙面直上直下,整 齐划一,没有变化。
窗框用铜材制成,墙面上还凸出 一条工字形断面的铜条,增加墙 面的凹凸感和垂直向上的气势。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大理石壁面
建筑大师解析——密斯凡德罗课件

社会影响
历史价值的缺失
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 但有时忽略了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可 能造成社会分裂和文化冲突。
现代主义建筑往往摒弃传统建筑风格 和历史价值,导致城市和地区的独特 性和历史义建筑往往追求短期效益,缺 乏对环境可持续性的考虑,对自然资 源的消耗较大。
REPORT
详细描述
这一理念源于密斯凡德罗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解,他认为建筑应该以最简单、最 直接的方式表达其功能和形式,而不是通过繁琐的装饰来掩盖其本质。他主张通 过精确的线条、简单的几何形状和高质量的材料来实现这一理念。
流动空间的追求
总结词
密斯凡德罗追求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旨在打破传统建筑的 封闭和固定空间模式,使空间更加开放、自由和灵活。
详细描述
他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少即是多”理念被广泛接受和应用, 成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他的流动空间和材料运用也对后来的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的进一步发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3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6
总结与思考
密斯凡德罗对现代建筑的贡献与影响
贡献
密斯凡德罗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 对现代建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 了“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强调简约、功 能主义和技术的美学,对后世建筑师产生了 深远影响。
影响
密斯凡德罗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世界各地的 建筑,尤其在欧洲和美国,他的作品成为现 代主义建筑的经典范例,对城市规划和建设
REPORT
THANK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出版时间:2013-07-23 16:13 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23.1528.TU.20130723.1613.201306.221_160.html城市建筑┃建筑论坛┃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FORUM探寻密斯•凡•德罗与中国传统建筑之同Explore the Similarity of Mies Van Der Roh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鲍丽丽 ■ Bao Lili流动的空间、精美的构造,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统的 建造制度。
密斯的作品与中国传统建筑在思想上和结构上 的相似,在客观条件上是有可能的。
一方面密斯收 藏了大量的中国书籍,孔子和老子的著作都在他的[关键词] 密斯 传统建筑 建造[摘 要] 本文从建筑理念、空间、布局、结构与材料等方面 去探讨密斯的建筑作品与中国传统建筑的相似性。
对如何 通过改变建造体系、使中国传统建筑适应现代功能需求, 提供借鉴参考。
寺庙、陵墓、公共建筑以至私人住宅,无论大小, 都是依随着相同的平面而建。
以不变应万变,是真 正的通用空间的原型。
庭院住宅是中国传统的居住方式。
四周围墙环 绕,围绕中心庭院营造出另一个内部空间。
墙身不 起承重作用,并与木框架结构脱开。
因而可以获得 解放,起着联系室内外空间的作用。
隔而不断,使 内外空间产生一种和谐的过渡,形成了似分似隔、 似封闭似开敞的流动空间。
藏书中有一席之地。
此外,他与雨果·哈林、格拉 夫等深谙东方智慧的人之间都有交流。
1937 年,密 斯即将启程赴美之前,中国建筑师李成宽曾前去拜 访。
据说,密斯当时承认自己受到了中国建筑的影 响。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to compare Meis van der Rohe’ works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With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idea,space ,plan,structure and material,it is aimed at finding the connecting link between them and thinking how to make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fit modern life by changing its construction system.[Keywords] Mies,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在日益趋同的城市发展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 城市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传统建筑经过上 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高度成熟的体系。
然而因 其为木结构体系,却容易腐朽。
另外,采光、保温 隔热、防水防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使其难以满 足现代生活对舒适性的需求。
笔者在参与南京老城 南历史保护区的建筑设计项目中,发现大部分新建 的传统形式建筑多作为商业使用,显得阴暗,使用 面积不足。
因此在保留传统建筑的精神条件下,改 变传统建筑的建造体系,以适应现代功能需求,这 或许是模仿传统建筑元素之外的一种值得探索的方 式。
笔者试图去寻找密斯的建筑作品与古老中国传 统建造的相似性,从建筑理念、建筑空间、组织布 局、结构与材料等方面去解读它们之间无形或有形 的联系。
一、 建筑理念 在所有现代建筑的大师中,密斯的建筑思想与 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有诸多相似之处。
他尊重古典秩 序的精神但却运用现代材料去诠释,这对找寻适合 中国传统建筑现代化的建造体系是一种启发。
密斯 认为建筑是一种诗意的建造,而这与中国传统建筑 的出发点不谋而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师而只有木 匠,建筑停留在器的层面而从未上升至艺术。
故而 形式从来不是设计的出发点, 而是一种自然的结果。
古代木匠在大量思考和反复提炼的基础上营造的建 筑体现出了非常成熟的细部,这正是诗意建造的最 佳诠释。
密斯是现代建筑四大师之一,也是提倡现代建 筑的主将。
他尊重古典秩序的精神,但却用现代的 语言去诠释;他运用简洁的手法,将流动空间与通 用空间灵活处理,把结构和构造融为建筑装饰,讲 究精美的细部推敲。
而中国的传统建筑,则采用木 框架结构体系。
简单的平面、庭院式的组织方式、图 1 巴塞罗那德国馆平面和中国传统建筑单体平面 图 2 密斯四合院住宅平面和中国南方一组院落住宅平面三、 建筑布局 密斯一直尝试把四合院的理念引入到城市形态 的生活中, 这使得人们在昂贵的规划用地的制约下, 有可能获得开敞的居住空间,如图 2 所示。
在他的 四合院概念中,庭院在某种程度上由中心向一侧的 外墙偏移,但这却并不会丧失其庇护隐私和内敛的 核心思想。
它的框架结构如同中国传统建筑一样, 承重结构和外围护墙渭泾分明。
开放的平面设计、 空间的灵活、室内外的交融,与中国传统的建筑布 局理念相似。
中国传统的单座建筑,平面简单,它们必须依 靠院为中心才能达到机能完整。
在平面组织的系统 上,建筑群以“一院一组”为基本单元构成。
从城 市规划的角度看,这些毗邻的四合院,每座都有一 个或多个内庭。
或临街而居,或隔街相望。
允许人 们在比较狭小的地域中安置完整的居住社区,使大 量居民能够紧凑地居住在一起,这是延续了千百年 来正确的居住方式。
四、 结构与材料 汤姆·沃尔夫说, “密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大都 市三分之一的天际线。
”玻璃外墙最早出现于 1833 年的巴黎植物园温室,但建筑上的真正应用应归功 于密斯。
密斯最大的成就就是建立了钢建筑的新语 (下转第 231 页)二、 建筑空间 20 世纪 20 年代,密斯最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 概念,即流通空间,这是对西方古典建筑封闭空间 的突破和解放。
1928 年建造的巴塞罗那德国馆是密 斯流通空间思想的代表作。
图 1 的巴塞罗那德国馆 主体结构由八根钢柱支撑,平面为三开间开敞式布 局,平屋顶出檐深远。
在地面与屋面之间形成的空 间,由不起承重结构的大理石墙面和玻璃墙面自由 划分。
不受结构的限制,形成了似分似隔、似封闭 似开敞的流动空间印象。
这种流动空间概念当时震 惊了欧洲建筑界。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密斯又提出了通用空间 的新概念。
他认为建筑物服务的目的是经常会改变 的,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建筑物拆掉,因此我们要建 造一个实用和经济的空间, 以适应各种功能的需要。
1968 年建造的西柏林新国家美术馆就是这种通用空 间思想的体现。
通用空间的新概念已成为 20 世纪后 期在建筑界影响最大的设计思想之一。
由此反观却发现,所谓的流通空间和通用空间 的建筑理念是中国传统建筑一直延续的基本建筑理 念。
中国传统的“单座建筑”殿堂房舍等的平面构 成一般都是以柱网或屋顶结构的布置方式来表示 的。
建筑的平面其实只不过是结构的平面,不代表 任何使用功能,因此它代表着另一种不同的意义。
221城市建筑┃市政·交通┃URBANISM A ND ARCHITECTURE┃MUNICIPAL TRAFFIC内的主要道路设置了路边停车位。
但历史城区范围 内的道路交通容量总体偏小,主要道路通行能力不 足且难以扩容。
本次研究针对历史城区范围的交通 发展总体思路是, 限制大量的机动车进入历史城区, 尽量将进入历史城区的机动车屏蔽在缓冲区以外区 域,通过停车换乘进入历史城区。
因此,本次研究 建议取消历史城区范围内主要道路的路边停车位, 并考虑在原设置停车位的位置通过重新施划标志标 线,将其改造为慢行车道,供非机动车通行。
3. 公交系统优化调整 (1)公交场站及公交走廊布局 历史城区公交系统需要以富华酒店公交枢纽和 人民医院公交枢纽为基地,在东西方向上形成三条 公交走廊。
(2)小型公交车线路 由于中心城区公交线网主要承担历史城区与外 围其它区域之间的长距离公交出行,因此对历史城 区内部区域的覆盖力度相对较弱。
本次研究结合历 史城区道路网络,提出4条环形小型巴士线路,用以 提升对历史城区的公交服务力度。
一方面可以服务 于历史城区内部居民的日常出行需求,另外一方面 可以作为历史城区的观光旅游巴士之用(如图5) 。
PBU S(1)慢行分区与慢行廊道 考虑到历史城区范围较大,可将其作为一个慢 行分区进行研究,里面再细分为若干慢行单元。
慢 行单元的划分结合了慢行分区内不同区域的地形地 貌、用地类型、人口分布等特点,根据慢行交通所 承担的不同功能类别来进行划分。
不同的慢行单元 内部可采用步行、非机动车或公共自行车系统衔接 到出行的起讫点。
本次研究将历史城区划分为10个慢行单元,慢图5 历史城区内部环形公交线路规划图行廊道将这10个慢行单元纵横连接,公共自行车布 点则需要同时考虑到慢行廊道和慢行单元的面积大 小。
(2)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 中山市中心城区自2011年投入公共自行车以 来,广受社会好评,单车每日租借次数约为6次,今 后将加大力度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公共自行车租赁系 统。
在历史城区范围内发展慢行交通,公共自行车 租赁点布局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目前,在 历史城区范围内已经设置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点23 处,投放自行车400余辆。
但从布点分布情况来看, 租赁点大多分布在历史城区边缘,覆盖力度较为薄 弱,尚需加密。
综合考虑历史城区范围内各个慢行 单元的范围和慢行通道的分布情况,在现状公共自 行车租赁点布局的基础上,本次研究建议新增32处 租赁点。
(作者单位:广东省中山市规划设计院,中山 528403)4. 优先发展慢行交通 慢行交通具有机动、灵活、占用空间小的特征, 是交通出行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慢行交通可以提升 片区内部交通可达性,对于旧城区、历史文化街区 等路网建设欠发达区域的意义尤为突出。
根据《中 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研究》提出的慢行交通发 展模式,利用石岐河水道、快速干道等的分割作用, 可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若干个面积不等的慢行分区, 在每一个慢行分区内包含若干个慢行单元。
在慢行 分区之间,通过快速干道上的慢行通廊或公交等机 动化交通方式相联系(如图6) 。
BU SPPBU SP图6 历史城区慢行分区与外围区域衔接示意图BU S(上接第 217 页) 要了解一定的建筑知识、建筑史,了解简单的 建筑设计。
具体的课程整合和安排可以让这些综合 素质较高的教师一起进行探讨,找出更优的方案, 进行更为科学性的整合和改进。
3. 整合后对学生的培养 建筑学之所以要革新,要将美术教育“三大构 成相融合” ,是要开拓设计者的思维,让他们在开放 性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法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