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

合集下载

总结密斯的设计思想内容

总结密斯的设计思想内容

总结密斯的设计思想内容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是20世纪最重要和影响力最大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思想对现代建筑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对密斯的设计思想进行总结的1000字文章。

密斯·凡·德·罗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设计思想注重简洁、功能和纯粹的美感。

他的作品以清晰而几何的形式、大量使用钢和玻璃,以及对空间与光线的处理而闻名。

首先,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思想强调“少即是多”。

他认为建筑应该追求简洁、纯粹和坦率。

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如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大量的水平和垂直线条。

他通过减少装饰和杂乱的元素,创造出一种清晰和平静的建筑语言。

其次,密斯的设计思想强调功能性。

他认为建筑的设计应该服从其功能需求,并通过精确的构造来实现。

他常常使用简单的结构和可重复的模块,使建筑物具有灵活的功能性。

例如,他设计的著名作品“德国国家馆”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满足各种展览和活动的需要。

同时,密斯·凡·德·罗注重材料的本质和使用方式。

他认为建筑应该使用真实的材料,如钢、玻璃和混凝土。

他没有隐藏或伪装这些材料的特性,而是直接展示出来。

例如,他常常使用大型的玻璃幕墙,使建筑内外空间相互交融,并创造出开放、透明的感觉。

此外,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思想强调空间和光线的重要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创造出宜人的空间,使人们感受到宁静和平衡。

他通过使用大面积的玻璃墙、开放的平面布局和简洁的室内装饰,创造出开放而又轻盈的空间感。

他特别注重自然光的利用,通过合理的窗户设计和空间规划,使光线能够自由穿透室内,营造出温暖而舒适的氛围。

最后,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思想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而不是与之竞争。

密斯.建筑创作理论

密斯.建筑创作理论

少即是多 玻璃盒子
范 斯 沃 斯 住 宅源自• 正是因为大师所采用的材 料是钢架和玻璃,这样就 显得这栋建筑相当的通透, 就像一栋水晶一样,使得 在外面看这栋建筑时候, 除了中部的一部分封闭区 域外,其他的地方一览无 余。这座建筑只有8根支 柱钢架和玻璃幕墙,还有 的就是垂直方向上的3个 平面,仅此而已,这栋建 筑在建成之后,得到一致 好评,也是代表了密斯的 国际主义风格的新高度。

密斯的设计是一种结构性的系统,这个系统把大小体积的实验和功能性 的要求结合成一个整体,而不是作为独立的或具体的要求。同时,由于密斯 坚持认为灵活性的原则是一个现代建筑的趋势,他在对建筑的分类和定义时 只确定一些本质的东西,这就给予了今后的设计以很大的灵活性,也给了原 创的设计思想和将来的修改很大自由。 密斯的建筑形式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高层骨架结构建筑,低层骨架结 构建筑,纯粹空间建筑。其中三种形式的典型代表为:西格拉姆大楼、伊利 诺理工学院和柏林新国家美术馆 。
流通空间

与二十世纪其他三位建筑大师中的赖特不同的是,密斯从头到 尾根本就没显露过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与向往。但“流通空间”概 念和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惊人的共通性。只不过,诚如我前面对 密斯的“少就是多”的理解,“他的流通空间之所以与中国造园 艺术全然不同,其差异性甚至使一般人不会将二者联系起来, • 原因就在于: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内的空间,还 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止的,其目的是实用性;而中国园林的流 通空间是有意营造的随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动的,其 目的是观赏性.抛开它们的表象,二者又的确在本质上是共通的, 在为人营造的这些空间中, 二者都成功了。在稍后于德国馆的 吐根哈特住宅中,密斯再次成功的应用了“流通空间”思想,住 宅底层的起居部分是建筑的精华,在开敞的大空间中,客厅与书 房以精美的条纹玛瑙石板墙分隔,餐室部分以乌檀木作成弧形墙, 于是,书房,客厅,餐室,门厅作为起居的四个部分被划分为互 相联系的空间.内部流通的空间同时又被玻璃幕墙引向花园,室 内像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内渗透,"流通空间"再次在这里得到完 美诠释.

建筑大师解析密斯凡德罗

建筑大师解析密斯凡德罗
•2024/6/14
•2024/6/14
代表作品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2024/6/14
伊利诺理工学院克朗楼
•2024/6/14
芝加哥IBM大厦
•2024/6/14
范斯沃斯住宅
•2024/6/14
密斯风格的建筑特点 • 力图创造非个性化的建筑,讲究技术精美称著,大跨的一统空间和钢
铁玻璃摩天楼就是密斯风格的具体体现。密斯的建筑大多是矩形的, 从平面到造型,简洁明了,逻辑性强,表现出理性的特点。
•2024/6/14
图根哈特别墅 • 建筑概况 • 设计风格 • 分析图示 • 作品意义
•2024/6/别墅是二十世纪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建筑。
“近代运动"中具有国际风格的优秀建筑范例。它的独特价值体现在 利用现代工业新产品来满足新型生活方式的空间创新应用和美学观念 革新上。
•2024/6/14
•2024/6/14
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图根哈特别墅的评价 • 建筑师密斯的的图根哈特别墅是二十世纪年代在欧洲兴起的建筑。
“近代运动"中具有国际风格的优秀建筑范例。它的独特价值体现在 利用现代工业新产品来满足新型生活方式的空间创新应用和美学观念 革新上。
•2024/6/14
谢谢观赏!
•2024/6/14
建筑概况
·吐根哈特别墅是密斯于一九二八年到一九三零年 在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城为一个银行家所建造的 私人别墅,是密斯在欧洲最具权威的作品。 ·吐根哈特别墅的设计意图是要创造第一个玻璃 住宅,第一个有空透的结构,让大树和草坪形成 室内的边界。 它的特点主要是起居部分的空间处理和室内材料 的应用上,所以它是一个经典的现代内部设计。
•2024/6/14
设计风格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名词解释
密斯流动空间,通常指的是德国现代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所设计的建筑空间风格,以及他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流派。

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强调极简主义、几何形状、开放空间和材料的坚固性。

密斯流动空间的特点包括:
1.开放性和透明性:密斯的建筑空间通常采用大面积的玻璃幕墙,
使室内与室外之间的界限消失,创造了广阔、透明和连贯的空
间感。

2.极简主义:密斯的设计理念强调极简主义,简化建筑元素和结
构,强调几何形状和线性排列。

3.开放平面布局:密斯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放平面布局,取消内墙
或采用可移动隔断,以实现多功能和灵活的空间。

4.优质材料:密斯强调使用高质量、坚固的材料,如钢、玻璃和
大理石,以创造持久和精致的建筑。

5.独特的比例和对称:密斯的建筑以精确的比例和对称为特征,
使空间和建筑元素看起来平衡和和谐。

6.平整屋顶:密斯的建筑通常采用平整的屋顶,强调水平线,营
造简洁而现代的外观。

密斯流动空间的设计理念对现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住宅、商业和文化建筑中。

密斯·凡·德·罗的作品包括巴塞罗那
椅、塞尓达大厦、芝加哥联邦广场等标志性建筑,他的设计理念成为现代建筑的典范之一,强调了简约、功能性和美学的统一。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密斯的全名为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四个建筑大师中,他对建筑文化和建筑理论的影响最为深远,他几乎改变了“世界近2/3城市天际轮廓线”。

从形式上来看,在目前建筑理论界,密斯的思想似乎最为透明和简朴,这是因为密斯把建筑思想表达得通俗易懂。

密斯的建筑思想能够全世界的迅速的传播开来,应该得益于密斯理论上这种近乎透明性。

本文拟研究密斯建筑思想的来龙去脉,期望能够找到密斯建筑思想的理论基托和密斯建筑的根。

背景阐述和理论依据当密斯从圣·托马斯那里看到真理的定义即“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时,表现为欣喜若狂。

同时,圣·奥古斯丁的“真的光芒就是美”也是密斯喜欢的名言。

从上述两段句子中,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对“真”或“真理”的阐释,泄露出密斯思想上的哲学偏好。

从这里,或许可以找到密斯建筑思想的隐秘入口。

一、真或真理与形式圣·托马斯是经院哲学家,他的哲学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

亚里士多德把现实中的事物分为形式(Form)与质料,形式是事物的主要决定因素,质料则是被动的因素。

事物的性质是由形式所决定的。

比如,石凳和石桌,虽然质料相同,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一个是桌子另一个是凳子。

“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所要说明的是“真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事实或者事物的意义,这里要指出的是“事实”其实就是“事物运动造成的现实”,它被看作为一种抽象的“事物”,也可以分为质料与形式,在此把“事实”理解为抽象事物。

事物的意义取决于事物的“真理”,而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事物的“真理”就是事物的“形式”,也就是说,形式就是事物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这样,就可以看出密斯其实就是把“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领悟成形式就是事物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圣·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家,他的哲学以柏拉图的思想作为基础。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是20世纪著名的建筑设计师和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以其简洁、几何和功能主义的设计理念而闻名,对现代建筑和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密斯·凡德罗的建筑设计中,可以看出他对空间、材料、结构和光线的表达分析,以及对建筑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关系的思考。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进行分析。

密斯·凡德罗在他的建筑设计中对空间的表达具有独特的见解。

他强调空间的简洁和清晰性,倡导“空间的精确和秩序”。

他认为建筑应当是空间的组织者,而不是填充者。

他在设计中常常采用大跨度的结构和清晰的几何形体来创造宽敞而统一的空间。

他设计的著名作品巴塞罗那德国馆(Barcelona Pavilion)中,利用玻璃、大理石和镜面墙来打破室内外的界限,创造了富有流动感和层次感的空间。

这种对空间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密斯·凡德罗对于美学和功能的高度追求。

密斯·凡德罗对材料的表达也是他设计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常常使用工业化材料,如玻璃、钢和混凝土,来表达建筑的结构和质感。

他将这些材料的本质特性充分发挥出来,让它们展现出自己的美感和力量。

他设计的西湖大厦(Lake Shore Drive Apartments)中,使用了清晰的玻璃幕墙和简洁的线条来创造室内外视觉的连通性,让建筑在城市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种对材料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密斯·凡德罗对于建筑的坚持和追求。

密斯·凡德罗在他的建筑设计中对光线的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

他认为光线是建筑的灵魂,可以赋予建筑生命和活力。

他在设计中常常会精心布局建筑的开窗和采光系统,以使建筑能够获得充足的自然光线,同时又能有效地控制阳光和阴影的进入。

他设计的伊利诺斯理工大学(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校园中,利用了长条形的玻璃窗和宽敞的室内空间,创造了明亮而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建筑设计师之一,他的设计理念深刻地影响了建筑学的发展。

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密斯·凡德罗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纯粹性。

他认为,建筑的最基本的任务是提供人能够居住和工作的条件,建筑的功能性应该是建筑设计的首要考量。

因此,他的设计风格非常注重功能性,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是围绕着实现设计目标而设计的。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建筑的纯粹性,认为建筑应该追求简洁和纯粹,他的设计中没有多余的物件和装饰,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是简洁而精准的。

这种追求纯粹的设计风格被称为“几何抽象主义”。

其次,密斯·凡德罗认为,建筑应该在空间上保持一定的平衡和秩序。

他的建筑设计非常注重空间的使用和分配,通过对建筑体量和空间的分割、分层和分配,营造出各自独立而又有机相连的空间,使空间内部达到平衡和秩序。

他的设计中经常用到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让建筑内部的空间和外部的环境完美融合,创造出通透、明亮的空间。

第三,密斯·凡德罗追求精益求精和技术创新。

他认为,建筑是一门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建筑师应该善于运用最新的技术手段,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以提高建筑的质量和美感。

他在自己的设计中经常运用新材料和新技术,如钢材、玻璃、混凝土等,从而创造出一系列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最后,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还体现在他对建筑环境和社会责任的关注上。

他认为,建筑不应该是凭空存在的物体,而应该是建筑环境的一部分,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存。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建筑的社会责任,认为建筑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他的设计中,建筑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实用价值,更是精神享受。

综上所述,密斯·凡德罗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主要体现在注重功能性和纯粹性、空间的平衡和秩序、技术创新和社会责任意识上。

密斯的设计理念

密斯的设计理念

密斯的设计理念
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是以极简主义为核心。

他的作品具有简洁、清晰、纯粹的特点,强调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追求空间的秩序和纯粹性。

首先,密斯强调建筑的纯粹性和简洁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摒弃所有不必要的装饰和繁杂的细节,追求简单而纯粹的形式。

他的作品中经常使用直线和平面,刻意减少细节和装饰,使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方。

其次,密斯注重建筑的空间感和秩序感。

他强调空间的开放和流动,通过色彩、光线、家具等元素的巧妙运用,打造丰富多变的空间层次。

他的作品中常常使用通透的玻璃墙和无柱的大跨度空间,突破了传统建筑的束缚,给人一种开放、宽广的感觉。

另外,密斯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他将建筑纳入到自然环境中,通过灵活的布局和材料的运用,使建筑与周围的景观相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他的作品中常常运用钢铁和玻璃等现代材料,利用透明性和反射性打造出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效果。

此外,密斯的设计理念中还包含着人的尊重和舒适性的考虑。

他强调建筑的功能性,追求人的舒适和便利。

他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将建筑的功能需求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中,以提供最佳的使用体验。

总的来说,密斯·凡·德罗的设计理念是以极简主义为核心,追求建筑形式的纯粹性和简洁性,注重空间的秩序感和开放感,追求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同时重视人的尊重和舒适性。

他的设计理念影响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成为国际上广泛流行的设计风格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建筑思想密斯的全名为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1886-1969)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在四个建筑大师中,他对建筑文化和建筑理论的影响最为深远,他几乎改变了“世界近2/3城市天际轮廓线”。

从形式上来看,在目前建筑理论界,密斯的思想似乎最为透明和简朴,这是因为密斯把建筑思想表达得通俗易懂。

密斯的建筑思想能够全世界的迅速的传播开来,应该得益于密斯理论上这种近乎透明性。

本文拟研究密斯建筑思想的来龙去脉,期望能够找到密斯建筑思想的理论基托和密斯建筑的根。

背景阐述和理论依据当密斯从圣·托马斯那里看到真理的定义即“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时,表现为欣喜若狂。

同时,圣·奥古斯丁的“真的光芒就是美”也是密斯喜欢的名言。

从上述两段句子中,可以发现它们都是对“真”或“真理”的阐释,泄露出密斯思想上的哲学偏好。

从这里,或许可以找到密斯建筑思想的隐秘入口。

一、真或真理与形式圣·托马斯是经院哲学家,他的哲学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为基础。

亚里士多德把现实中的事物分为形式(Form)与质料,形式是事物的主要决定因素,质料则是被动的因素。

事物的性质是由形式所决定的。

比如,石凳和石桌,虽然质料相同,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一个是桌子另一个是凳子。

“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所要说明的是“真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事实或者事物的意义,这里要指出的是“事实”其实就是“事物运动造成的现实”,它被看作为一种抽象的“事物”,也可以分为质料与形式,在此把“事实”理解为抽象事物。

事物的意义取决于事物的“真理”,而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事物的“真理”就是事物的“形式”,也就是说,形式就是事物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这样,就可以看出密斯其实就是把“真理就是事实的意义”领悟成形式就是事物的意义或价值所在。

圣·奥古斯丁是教父哲学家,他的哲学以柏拉图的思想作为基础。

柏拉图的哲学把现实分为两部分,一是可感世界,一是可知世界(不可感世界)。

可感世界就是现实世界,可知世界就是理念世界。

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理念世界的理念是现实世界的事物原型并且决定现实世界的事物。

或者说,理念是事物的本质。

顺便说一句,柏拉图把艺术看作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也就是说,在柏拉图的美学中,艺术与理念隔着两层,艺术是对理念模仿的现实的再次模仿。

按着柏拉图的说法,现实是理念的模仿,必然会走形和变样,那么,艺术与理念之间的差距就更大了,变形和走样更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柏拉图对艺术评介并不高就是理所当然。

希腊文理念一词出于动词观看(ιδειη),即可见的东西,后来比喻为心灵之眼所看见的东西。

柏拉图的理念,其本意就是“事物的相”和“可见的东西”],也可以引申为事物的形式。

其实,柏拉图的哲学中的“理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在希腊文中用的是同一个字即“ειδοs”,不过,理念是在事物之外的可知世界,形式是在事物之内的可感世界。

但是,无论是“理念”还是“形式”在逻辑上高于事物现象本身,决定事物的存在,是事物的本质。

“真的光芒就是美”中,“真”应该理解为“理念”,那么这句话可以理解为符合理念的事物就是美的,就是有价值的。

事物的“形式”或者“理念”是事物的本质,而作为本质的“形式”或者“理念”是人们无法变更的,只有遵循“形式”或者“理念”的引导,才能到达真理的彼岸。

在密斯看来,建筑在形而上学中存在一个“原型”,这种“原型”仅存在于可知世界,它是建筑的本质,因此人们无法改变它。

正是因为如此,密斯才告诉学生,“我希望你们将来会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

”二、超验的“形式”在密斯成长的年代,立体主义和至上主义正处于鼎盛时期。

立体主义流派的思想和至上主义风格对密斯的建筑思想中的形式影响是深远的。

也就说,立体主义和至上主义风格是密斯把他建筑哲学中的“真”翻译成现实中的“形式”的关键理论环节和重要步骤。

从立体主义开始对传统绘画的形式开始解构,进而发展到至上主义的艺术自身的独立化,为艺术而艺术。

艺术企图摆脱对外在客观世界形式和内容上的依赖,必然要创造出自己的“形式”来填补这种否定留下的空白。

由此几何学上的基本形体如线、方形、圆形和立方体、圆柱体等等就成为20世纪艺术的形式新宠,他们把这些基本几何形体看作是外在客观世界的构成要素,是外在客观世界形式的“根”。

立体主义把“形式”的本质理解为基本形体如立方体和圆柱体等等,至上主义把“形式”的本质向前推进了一步,理解为方形的面(方块),到蒙德里安的新造型主义(立体主义的一个支流)则把“形式”的本质简化成为线(和色彩)。

在这里,可以看到,立体主义、至上主义和新造型主义把形式的“真”分别当作基本形体(三维)、方块(二维)和线(一维)。

立体主义(Cubism),又译为立方主义,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型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评论家L?活塞列斯在《吉尔?布拉斯》杂志上评论立体主义创始人乔治?布拉克(Georges Braque,1882—1963年) 的作品《埃斯塔克的房子》指出:“布拉克先生将每件事物都还原了……成为立方体。

”立体主义探索几何形体的美,青睐于形式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美感。

以立体主义流派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至上主义是20世纪初俄罗斯抽象绘画流派,创始人为马列维奇。

“至上主义”来自于1915年马列维奇发表的宣言式小册子《从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到至上主义》。

至上主义绘画彻底抛弃了绘画的语义性及写实性,也抛弃了画面对于三度空间的再现。

在简化立体主义的理论基础上,马列维奇发展了自己的理论,认为平面的形式是更为基本的形式要素,倾向于选择最简单的形式,如方块,认为方形本身就具有一种独特的表现性个性。

至上主义代表作《黑方块》就是这种探索的产物,是现代艺术的重要作品之一,它是一幅对客观世界进行否定的绝对抽象的油画作品。

在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艺术的基本上造型都源自于方形:矩形是方形的延伸,圆形是方形的自转,十字形是方形的垂直于水平交叉。

至上主义作品中的“方块”,其内涵均存在于其本身之内或与其有关联的层面上,被当作至高无上的形式,并不象征任何东西,它只是一种指向自身的封闭存在,它的意义是依靠外部赋予的。

密斯受到上述艺术流派的启发,把建筑形式的“真”分别理解为二维的方形(包括正方形和矩形)及它们的组合,认为建筑形式的本质就是二维的方形,而三维的方体(包括立方体和长方体)可以由二维的方形演化出来。

在密斯看来,二维的方形就是建筑形式的本质。

即使在密斯声名鹊起之前,他的建筑平面和体量大多是中规中矩。

正是因为如此,密斯才会说:“我们不承认形式问题,只承认建造问题。

”形式是无法设计的,只能顺从,因为形式“本质”就是二维的方形,世界上“没有自为的形式”。

这样必然导致“形式是我们工作的结果而不是目标。

”进而开始批判,“以形式为目的就是形式主义,这是我们所反对的”。

前面引用过的话:“我希望你们将来会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

”也是这个意思。

弗兰姆普顿总结得好:“就此而言,密斯的立场是黑格尔主义的,他将现代技术视为超验理性(transcendental reason)的表征,同时赋予客观性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在密斯看来,形式是一个超验而又神圣的且永恒不变的,即二维的方形及其组合。

如果你看看密斯的作品集,你就会发现这些内在的共性。

三、经验的“质料”密斯没有受过正规的建筑学训练,但幸运的是他出生一个石匠家庭,从懂事起,就在与石材打交道。

作为一个孩子,他就相当熟悉石材的质感和一整套石结构的构筑方式。

由此导致,“我对手工业制品有很深的感情”。

密斯没有接受学院式的专业教育本来是一个缺点,但是,事实上在密斯的建筑生涯中缺点却变成了一个优点。

在20世纪的建筑学理论,建筑学理论和建筑艺术已经有几个比较固定的研究方向:从空间角度、建筑形式和材料的角度等等多个方面开始突破。

密斯的研究是从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的双重方向上进行展开的。

密斯的形式追求的是凝固的静止的抽象的形式,质料则表现在追求材料的质感和建筑构造的细部。

当然,在空间方面也不逊色,密斯的“流动空间”的理论也使得他在该领域处于前沿地位。

密斯小时候熟悉的是石材质和石结构,使得密斯材料的质感和结构的有着先天的敏感性。

密斯在1925年前后兴趣转向砖砌结构,然而到了1927年前后突然转向了钢和玻璃结构的表达。

在砖石结构与钢+玻璃结构之间的转换,由于把玻璃当作透明的石材来处理,密斯的蜕变显得轻松和迅速。

他说:“诚然,我们深知砖头和石块的魅力,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们把玻璃、混凝土、金属作为同等重要的材料。

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现代材料更符合时代的需求。

”对质料的重视,强调材料的质感,并且把材料的质感当作建筑创作的主要线索之一。

正是如此,密斯才会提出“上帝就在细节之中”(God is in the details)的口号。

在密斯看来,建筑艺术的升华不仅取决于材料的本身的质感,而且离不开精确细部来彰显材料本身的质感。

密斯的贡献在于通过对在钢结构中的玻璃出色应用,探索出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现代风格,在整洁和骨架露明的外观中,呈现出简洁而精致的细部。

密斯的建筑思想密斯的建筑思想可以用理性层面中超验的“形式”和感性层面中经验的“质料”作为理解的核心。

超验的“形式”对应的就是“少就是多”的思想,经验的“质料”对应的就是“上帝就在细节之中”的思想。

由这两点可以推导出密斯所有的建筑思想和建筑观点。

一、少就是多在西方历史上,存在过古希腊的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风格、哥特建筑风格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包括古典主义、洛可可和巴罗克),上述所有的基本风格应该都是偏向感性的和极具雕塑感的,应该很难与作为真理性或精神性的“形式”划上等号。

密斯显然认为,只有作为客观世界“元形式”的方形才能担当此任,它们比具象的形式更接近真理或本身就是真理。

建筑平面原型就是抽象的方形,建筑体量原型就是抽象的方体,是密斯这种理论倾向的必然发展,而“少就是多”就是密斯的这种追求哲学中的形而上的“真理”过程的高度总结。

方形是密斯的建筑形式的实质,密斯在平面上喜欢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在造型上偏爱方体,而把其他所要他认为不重要的因素统统砍掉了。

密斯主观上追求作为真理的形式,客观上却造成了“少就是多”的思想。

因为只有把现实生活中充满细部和繁琐的建筑做一系列的精简和抽象才能还原为密斯的方形和方体,这样就必然产生删繁就简的抽象过程。

“少就是多”就是密斯为自己的高度抽象的方形或方体制造的一个理论依据。

“少就是多”从本质上来讲,是一个方法论,作为建筑理论并没有指出建筑自身存在的形式或状态,而仅是从比较的含义上,指出建筑物应该如何处理和应该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