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二)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三部分·考点18
系列丛书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地处热带,热量 社会经济条件
海南岛
热带经济作 和降水丰富,能 物生产基地 满足热带经济作 物生长
市场需求量大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地理
进入导航
第三部分·考点18
系列丛书
区域 昆明 地区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 国内外市场对花卉 气候适宜 的需求量大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地理
进入导航
第三部分·考点18
系列丛书
①气候
湿润、半 湿润
低温冷害
②地形:高原、平原和山地等,利于农业多种经营。
黑土、黑钙土广布,有机质含量高,利于农业 ③土壤:
生产。 (2)社会、经济条件:工业基础良好,交通发达,人口 密度较低。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地理
进入导航
第三部分·考点18
系列丛书
2.农业布局特点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地理
进入导航
第三部分·考点18
系列丛书
(1)三大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气候、地貌、植被 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 农业生产方式 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①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A 松嫩 平原,B 三江 平 原,C 辽河 等。 平原;主要作物有玉米、大豆、小麦、水稻 的不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地理
进入导航
第三部分·考点18
系列丛书
对点运用1 下列各题。
(2010· 大纲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
下图的三幅图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 和降水季节分配。
高三总复习· 人教版· 地理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编号:9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编号:9(1)该省是我国煤炭第一大省,但目前外运能力仍显不足,除修建有关铁路外,最有效的措施是( )A .建坑口电站B .大力发展钢铁工业C .加强水运D .全面推广煤炭液化技术 (2)该省环境污染严重的根源是( )A .煤炭的露天开采B .矿区道路的铺设排弃大量土石C .开矿井巷道的建设D .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3)山西省能源调出结构变化( )A .说明能源输出中煤炭的比重逐渐下降,提高了经济效益B .利于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C .减轻当地环境污染,提高生活质量D .减少水资源用量,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探究二: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1、生态环境建设:在煤田的露天开采区、居民点、主要交通现建设区实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土地复垦等工作,简历集约经营的搞笑蔬菜、水果及肉蛋奶生产基地 2、提高煤的利用技术 3、调整产业结构 4、治理“三废”【典型例题2】读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改革开放初期,山西省经济的核心是( )A.原料工业B.加工工业C.采煤业D.冶金业 (2)围绕能源开发,山西省构建的产业链是( )①煤-电-铝 ②煤-焦-化 ③煤-气-液 ④煤-铁-钢 ⑤煤-电-钢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班级: 姓名: 考号:高二地理教学案 编号:9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编写人:郭竹青 审核人:高强 课型:新授课 课时2课时 使用时间:10月6日【课前预习案】【预习目标】1、看课本找到以下问题,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概况2、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状况和面临问题与解决措施【回顾知识】1、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对农业的影响:(1)自然因素: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差异、雨热配合)—决定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地形、土壤、水源—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类型 (2)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科技 2、商品粮基地基本条件:(1)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商品率高;(2)地形平坦,集中连片利于大规模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生产3、农业专业化生产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效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现代科技,大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农业商品率。
4.1区域农业发展

3、地形 4、土壤 5、水文 …………
一、地理条件
(二)社会 人口:地广人稀 ……
(三)经济 交通,工业基础
二、农业布局特点
农业生产区域 耕作农业区 林业和特产区
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产品类型
平原地区:松嫩平原、 粮食作物 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 油料作物 山地 丘陵 草地 木材 水果,药材,干果干菜等 马、牛、羊
第四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
杨庆春
一、地理条件
(一)自然方面
1、范围与位 置
一、地理条件
(一)自然方面
? 东北大米为何 比本地大米贵?
2、气候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 气候术语: 热量,无霜期 光照,昼夜温差
条件要全面分析: 低温冷害
一、地理条件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发展方向
• (一)东北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 1生态问题 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 盐碱化,草场退化 2环境污染
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 1大宗农产品:商品粮,大豆等。
• 2农产品加工,延长产业链 • 3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
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
• 生态建设 农牧民收入 • 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退耕、退 牧和围栏限牧。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 1保护天然林
• 2多元开发特色农业 • 3农特产品加工
水果
松茸,名贵食用菌
干果:松子、榛子,栗子、核桃……
人 参 : 五 加 科
桔梗
柞蚕蛹
畜牧业区
舍饲养
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商品粮基地建设
1、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地区专业化生产 面积较大,相对集中,过程专业
人教版必修3第四章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高二区域地理专题复习课)

1.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如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等,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方式寻求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采用课堂讲解法,系统地传授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区域分析能力。
4.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东北地区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情怀和民族认同。
2.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发展问题,提高学生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我国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并掌握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并学会分析这些条件对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
3.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并能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我国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2.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字数充足、观点明确、论证充分。
3.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业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自己能力的重要途径。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
区域农业发展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实现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一)自主预习:问题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1.农业的大方向:需考虑自然条件、条件、条件,以及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农业生产布局:根据区域内部的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条件、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和的统一。
3.范围:、、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位:我国重要的基地、基地和生产基地。
1.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据此回答(1)~(3)题。
(1)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 B.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C.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D.寒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2)东北地区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C.土壤肥沃D.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全国最多(3)有关东北土地资源的优势,叙述正确的是()A.耕地面积大,但分布分散 B.宜农荒地多,但肥力不高C.有大面积肥沃的红土地D.东北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2.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水稻产区。
据此回答(1)~(2)题。
(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欢迎,与其有关的因素有()①东北水稻的生长期长②东北地区气候寒冷,病虫害少③东北地区土壤肥沃,化肥使用量相对少④东北地区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高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2)有关东北水稻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是()①水稻是东北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②水稻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加③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50°以北的黑龙江沿岸④东北水稻种植业的发展方向是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合作探究[例1] 右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⑴.四个区域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A.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⑵.关于图示农业基地开发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大力开垦黑土和沼泽土,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②依靠科技提高单产③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发展,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④淡化农业土地开发,使该地逐步转化为我国最大综合工业基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自我检测读右图,完成4~6题。
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

必修三 4.1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学习目标:1、以东北地区为例,能够评价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理解地理条件对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布局的影响。
2、能够说明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及成因。
3、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4、能够说出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3.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Ⅰ.教材助读一、区域的农业发展(3)农业的区位因素①气候②地形与水源③社会经济条件二、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1)范围东北地区包括、、和东部。
(2)自然条件东北地区包括高原、平原和山地三类相对完整的地形单元,从而为农业的提供了条件。
东北地区西部高原为高原;中部东北平原由平原、平原、平原构成;周围山地有山脉、山脉、山脉。
土壤东北地区、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利于农业生产。
(3)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不仅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一些工业部分本身就是以农产品为。
东北地区交通,。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
一方面使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东北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较好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有利于和的发展。
探究活动:62、64页活动三、农业布局特点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其中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与我国其他商品粮基地相比,东北商品粮基地具有、的突出特点。
五、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1)东北地区的环境退化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
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例如和退化严重,土地、和草场退化加剧,频繁、以及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入手,坚持、与、相结合,坚持、的统一。
高二地理必修3_《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知识点剖析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对于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和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三个方面。
(一)气候条件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东北地区位于我国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漫长而严寒,地表积雪深厚,河流封冻,冻土广布;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配合得较为协调。
由于冬季寒冷、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热量和水分配合的协调,仅可以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的需要,这就使得农作物生长季节集中在气温较高的4~10月间,农事活动为春播、夏管、秋收,同时农作物适应环境多为喜冷凉品种,如甜菜等。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如表4-1所示。
表4-1 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状况(二)地形和土壤条件山环水绕、沃野千里是东北地区地面结构的基本特征。
东北地区在地形上可以分为三部分,即北部为松花江与嫩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的松嫩平原,南部为辽河水系冲积而成的辽河平原,中部是松辽分水岭。
其地形和土壤特征如表4-2表示。
表4-2 东北地区的地形和土壤特征1.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地形通过坡度、平坦程度、地块大小等差异性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
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坡度因素。
如东北区的森林面积广大,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如从大兴安岭的西侧开始,自东向西进入内蒙古高原,植被由森林逐渐过渡到了草原,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二是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主要表现为水热条件随海拔高度的变化。
这种变化造成农作物分布随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
总之,东北地区多种多样的地形为实现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东北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势耕地面积广大,分布集中。
东北区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东北地区大面积的耕地集中分布于松嫩平原、辽河平原和三江平原。
4.1区域农业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林业
畜牧业
2、
(1)水稻选择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的地方 (2)由于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可以 最大限度地发掘自然资源的潜能。
3、(1)农区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①克服了牲畜食物来源季节不均的问题
②栏棚可使牲畜免受寒冻 ③养畜业与种植业结合,废物互用, 充分利用资源
四、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 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 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 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 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 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 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 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林木、人参、养鹿、 林蛙、食用菌、中 草药材、水果及山 野菜等特色经济作 物,实现由原料型 生产向原料和产品 加工并举的转变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2010·合肥一模)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下列问题。 苹果春华秋实,花期和生长期受气温影响显著。 花期气象灾害少,生长地无霜期长,有利于苹果高产 和糖分积累。
(1)分析A地寒潮发生的年平均次数多于B地的主要原 因。 (2)简述C地苹果单产和质量优于A地的气候条件及其 成因。 (3)说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及类型的区域差 异。
山区农业发展方向
• 核心:森林资源保护
• 方法: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 目的: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
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区 山区
农 业 发 展 方 向 重 点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 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 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 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区域经济的发展
§4.1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二)(1课时)
自学导读(领悟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东北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及农业布局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学习重点】
1、三大区域的内部差异
2、东北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读书思考】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东北农林基地的建设,掌握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及作物分布特点,以及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归纳探究】
知识点一:农业布局特点(三大农业生产区域)
1、东北内部差异:
1)读图4.4, 4.5回答课本问题:东北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是什么,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2)根据区域内的气候、地貌、植被就、土壤的差异,分析将东北分为三大区分别是:、、。
2、东北农业布局特点:
1)耕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平原、平原、平原,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
这里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区。
2)林业和特产区: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是我国最大的林区。
主要的特产有:、、蚕茧、苹果等
3)畜牧业区:主要分布在高原、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马牲畜生产基地。
此外养畜业发展较快,向、方向发展
知识点二:东北农业发展的问题及方向
1、出现问题:
A、肥力下降。
B、植被破坏、。
C、,生态环境退化。
2、治理原则:
必须从改善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用与、相结合,坚持效益与效益的统一。
3、治理目的:
把东北建设成我国最大的基地和高水平的区域。
4、不同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1)平原区:强化、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生产,保证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围绕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大力发展农业
和畜牧业。
(3)山区:以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
典例分析(掌握基本技能)
【例1】(2005年江苏地理)(双选)关于三江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黑龙江:松花江、嫩江冲积而成 B.属于寒温带季风气候
C、年降水量小于8(X)mm,但属于湿润地区 D.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地带
【解析】此题主要了解东北平原中的自然概况,学习区域地理即可解决。
达标测评(基本题型我过关)
读某地区地形剖面图及对应的积温、降水量曲线图,完成1—4题。
1、图中表示省会城市B降水量逐月分布状况的是()
2、积温值A地高于E地,主要是因为()
①A地地处河谷,地势低②距冬季风源地远
③纬度低,是温带④为山地背风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3、图示平原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A.冬小麦、玉米、大豆 B.春小麦、玉米、甜菜
C.甜菜、大豆、花生 D.玉米、高粱、甘蔗
4、关于东北平原的正确叙述是()
A.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境内 B.冬小麦、大豆、甜菜产量居全国首位
C.全部位于我国半湿润地区 D.夏季热量充足,日照长,作物一年一熟
读东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及谷曲单产比较(2002年)表,回答5—6题。
5、从表中可以看出,人均谷物产量最高的
是()
A.上海 B.黑龙江
C.吉林 D.浙江
6、表中六个行政区中,农业科技投入最多
的是()
A.上海 B.黑龙江
C.江苏 D.浙江
7、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区域布局,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图为我国两大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结合此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2
要优势和制约因素分别是什么?
(3)图中甲区域农业基地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