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忌铁的实验研究
中药的煎煮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了解并掌握中药煎煮的正确方法,包括药材处理、煎煮器具选择、煎煮用水、浸泡时间、煎煮火候和次数等,以确保中药煎煮过程中有效成分的充分提取,从而保证中药疗效。
二、实验材料1. 药材:根据实验要求选取适量的药材,如枸杞子、菊花、当归等。
2. 煎煮器具:沙锅、陶瓷锅或不锈钢锅。
3. 煎煮用水:清洁自来水或纯净水。
4. 称量工具:电子天平。
5. 计时器。
三、实验方法1. 药材处理:- 将药材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杂质。
- 根据药材特性,将根茎类药材切段,果实类药材去核,花叶类药材稍作干燥处理。
2. 煎煮器具选择:- 选用沙锅或陶瓷锅,避免使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3. 煎煮用水:- 使用清洁的自来水或纯净水,水量以药材浸没后高出药面3cm为宜。
4. 浸泡时间:- 将处理好的药材用清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具体时间根据药材质地而定。
5. 煎煮火候和次数:- 将浸泡好的药材连同水一起倒入煎煮器具中,大火煮沸后转小火慢煎。
- 煎煮时间为30分钟至1小时,具体时间根据药材种类和药效要求而定。
- 煎煮过程中可适当添加清水,保持水量。
6. 过滤:- 煎煮完成后,用细纱布或过滤网将药液过滤,去除药渣。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药材处理:- 经过处理后的药材,表面杂质被清除,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2. 煎煮器具选择:- 使用沙锅或陶瓷锅,避免了金属器具与药材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保证了药效。
3. 煎煮用水:- 清洁的自来水或纯净水,保证了煎煮过程中水质清洁,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提取。
4. 浸泡时间:- 药材经过浸泡,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提高了药效。
5. 煎煮火候和次数:- 煎煮过程中火候适中,避免了有效成分的破坏,保证了药效。
6. 过滤:- 过滤后的药液清澈,有效成分得以充分提取。
五、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中药煎煮的正确方法,包括药材处理、煎煮器具选择、煎煮用水、浸泡时间、煎煮火候和次数等。
食用煲汤药材及煲汤后汤底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

食用煲汤药材及煲汤后汤底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摘要]文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广东煲汤药材中镍、铜、锡、铅、镉、汞六种元素量及其在老火靓汤中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为广东老火靓汤的食用安全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食用煲汤药材;;测定[作者简介]何伟聪,广州市番禺质量技术监督检测所,广东广州,511400 [中图分类号] TS20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09)04-0027-0003一、引言食品中元素残留的安全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由于这些煲汤药材在广东食用广泛,且经常直接与食物混合食用,其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安全,因此需要在注重其保健功效的同时,对这些煲汤药材中的含量进行分析研究。
当前食品中金属元素分析较为先进的方法以光谱分析为主,如原子吸收光谱法(FAAS、G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原子荧光法(AFS)、ICP-MS 联用、流动注射-原子吸收法联用等。
近几年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在无机分析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迅速发展,痕量金属离子与有机试剂形成稳定的有色衍生物,再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紫外-可见光度检测器测定金属离子,可以实现多种金属离子直接分离,简单快速。
另外,高效液相色谱法还具有固定相和流动相种类多、可供选择的参数多等特点。
二、材料与方法(一)材料与处理五指毛桃、鸡骨草、海底椰和土茯苓均购于广州市药材公司,每种药材2kg 经低温(60℃)干燥12h 后,取50g粉碎,过60目筛,分别置于隔气塑料袋中待用;再分别称取20g上述干燥药材,加500 ml重蒸水,模拟老火靓汤制作条件,大火煮开后,小火保持微沸状态4 h,之后将汤底(煲煮后的药材)取出,低温(60℃)干燥24h,粉碎后过筛待用。
(二)试剂与仪器四- (对氨基苯基)-卟啉 Sigma 公司;甲醇(色谱纯) Merck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或色谱纯。
药材煎煮前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转移率的研究

药材煎煮前后重金属及有害元素转移率的研究王国海;郭耀武;乔蓉霞【摘要】目的:通过对药材在煎煮前后重金属转移率的研究,为评估制剂安全性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方法将铅( Pb)、镉( Cd)、砷( As)、汞( Hg)、铜( Cu)标准溶液加入到甘草、当归、白芷3种饮片中,分别用水、70%乙醇回流提取,将提取液浓缩制成浸膏;采用AAS和AFS法测定浸膏中重金属的残留量。
结果3种饮片经提取制成浸膏后,铅、镉、砷、汞、铜5种重金属元素的转移率在5.4%~80.7%之间。
结论重金属在伴随饮片煎煮前后有部分减少,转移量不容忽视。
因此控制制剂中重金属的残留量才能更好的反映药品的安全性。
【期刊名称】《安徽医药》【年(卷),期】2014(000)011【总页数】3页(P2072-2074)【关键词】重金属;AAS法;AFS法;转移率【作者】王国海;郭耀武;乔蓉霞【作者单位】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陕西西安710065;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陕西西安 710065;陕西省食品药品检验所,陕西西安 710065【正文语种】中文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中药材的需求量剧增,在天然药用资源供不应求的今天,人工栽培已经成为了中医药产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一环。
但随着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等,致使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其制剂中重金属残留制约其发展。
铅、镉、砷、汞均为有害元素,一旦被人体吸收,可引起蓄积性毒性反应,因此,研究在饮片煎煮前后残留重金属的转移率对制剂安全性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仪器、试剂、试药及药材1.1 仪器 M-6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美国热电公司,附火焰、石墨炉);AFS-3100型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北京科创海光仪器公司);MARS X型微波消解仪(美国CEM 公司);超纯水系统。
1.2 试剂硝酸、盐酸、硼氢化钠、氢氧化钠均为优级纯;碘化钾、抗坏血酸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超纯水(电阻率18.2 ΜΩ)。
1.3 试药铅(Pb)、镉(Cd)、砷(As)、汞(Hg)、铜(Cu)单元素标准溶液购自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标示值均为1 000 mg·L-1)。
中药不良反应问题论文

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的问题的探究【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32-01【摘要】中药不仅擅长治疗体虚病、慢性病,对痈肿疮毒、跌打损伤等较急的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加上中药在使用时不反应较低,因而被国人所喜用。
当然也有相反的看法,认为中药缺乏准确的含量指标、药理指标,在使用时随意性较大,有不少中药服用后,也产生了较多的不良反应。
本文目的科学、客观地探讨中药不良反应增多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中药中成药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由于中药多是动植物及矿物质,属于天然物质,应用中药治疗疾病,越来越受到欢迎。
中医治疗疾病所用的中药,又多是经过一定的加工炮制,而且多采用复方应用,因此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很少有不良反应发生。
但是这并不是说应用中药就是绝对安全的。
中药具有一定的毒性,这是医务界特别是中医药界早已有的认识。
关于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时有所见,常见有过敏反应及中毒反应,轻者给病人带来痛苦,重者会造成生命危险。
因此,必须加强用药安全教育与管理。
现就临床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中药不良反应不容否认,但中药不良反应的75%来至中药注射液我国的中成药导致的不良反应中,有七成以上是由注射液引起的。
事实上与西药相比,中药不良反应要少的多。
统计国内272种杂志报道的中药不良反应(1980~1989年)为2316例,而仅1995年报道的西药不良反应病例就4008例。
由此可看出大部分中药还是安全的。
在使用中药时假如能用汤药的尽量用汤药假如用口服制剂(片剂、胶囊、口服液等)能解决问题的,就不要用注射液。
2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原因2.1 中药品种复杂性引起不良反应中药品种复杂,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很多。
同时中药还存在地区性的用药习惯不同。
如北方习用的豆根为北豆根,是防己科植物蝙蛹葛的根茎南方习用的是广豆根,是豆科植物柔枝槐的根。
广豆根的毒性大于山豆根,中毒原因是错把广豆根调入北方当北豆根入药,从而导致不可逆性肌肉坏死。
中药煎液中游离态三价铁离子测定方法研究_陈巧利

( 1. Key Laboratory of Resource 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in Western China,Ministry of Education,School of Life Science,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069,China; 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Shaanxi Provincial Cancer Hospital,Xi'an 710061,China)
FD1 试 剂 配 制: 精 密 称 取 FD1 试 剂 ( 496. 00 g· mol - 1 ) 0. 0400 g,用 无 水 乙 醇 定 容 至 100 mL 量 瓶 中 ,配 制 成 0. 81 mmol· L - 1 的 溶 液 ,备 用 。 3 实验方法 3. 1 吸收波长考察 精密吸取 0. 1 mmol·L - 1 铁 离子标准溶液 2 mL 以及 FD1( 0. 81 mmol·L - 1 ) 试 剂溶液 2 mL 于 5 mL 量瓶内,用 4 - 羟乙基哌嗪乙 磺酸( hepes) ( 20 mmol·L - 1 ,pH 7) 缓冲液定容至
* 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 No. IRT1174)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 . 20872118,30070905) 资助项目 ** 通讯作者 Tel: 13609298392; E - mail: jlliu@ nwu. edu. cn
第一作者 Tel: 15829092993; E - mail: chen834470128@ 126. com
影响中药煎煮的常见质量因素与处理对策分析 李峥嵘

影响中药煎煮的常见质量因素与处理对策分析李峥嵘【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中药煎煮的常见质量因素以及其处理对策。
方法:称取3000g中药材,并将其等分为A1和A2组,B1和B2组,C1和C2组,每组各有药材500g。
其中A1组中药材在煎煮前不进行清洗,而A2组中药材在煎煮前进行清洗;B1组中药材在煎煮前进行短时间冷水浸泡,而B2组中药材在煎煮前不浸泡,然后分别给予50例患者进行服用,观察中药材的清洗、浸泡以及剂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在分别服用上述六种方式所煎煮的药液后,其结果发现:A1组药液对疾病治疗的有效率为92.0%,A2组药液对疾病治疗的有效率为74.0%;B1组药液对疾病治疗的有效率为90.0%,B2组药液对疾病治疗的有效率为70.0%。
结论:在进行中药煎煮前,不宜对中药进行清洗,同时应该放置在容器内进行短时间的冷水浸泡,有利于中药煎煮质量的提高,从而促进疾病治疗的疗效。
【关键词】中药煎煮;常见因素;药效;处理对策【 abstract 】 objective: to study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common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according to take 3000 g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it is divided into A1 and A2 groups, such as group B1 and B2, C1 and C2 groups, each group have medicinal herbs, 500 g.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of A1 group not washed before decoction, and A2 group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front of the decoction for cleaning; Before B1 group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ecoction for short time cold water immersion, and before B2 group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not soak, then respectively for 50 patients taking, cleaning, soaking and dosage form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Result: the decoction in respectively taking the above six ways of solution, the results found that: A1 set of solu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effective rate was 92.0%, the A2 set of solu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effective rate was74.0%; B1 set of solu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effective rate was 90.0%, B2 set of solutionfor the treatment of disease effective rate was 70.0%. Conclusions: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in unfavorable clean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be placed in a container with cold water soak for a short period of time, beneficial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thus promoting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reatment.【 key words 】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 Common factors; Efficacy; Treatment countermeasures历代临床实践研究结果表明,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对于药物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深远的影响。
黄芪建中汤单煎液与合煎液中铜铅镉汞及砷的含量差异

黄芪建中汤单煎液与合煎液中铜铅镉汞及砷的含量差异
黄芪建中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常用于调理体质虚弱、气血不足、阳气不振等症状。
在制备黄芪建中汤时,有两种常见的煎煮方法,即单煎和合煎。
这两种煎煮方法对于中药制剂中铜铅镉汞和砷等有毒重金属的含量差异尚不清楚。
本文将对黄芪建中汤单煎液和合煎液中铜铅镉汞和砷的含量进行比较和分析。
我们需要了解中药煎制过程中有毒重金属污染的来源。
一方面,有毒重金属可能由中药材本身含有、内含物质(如土壤、水源等)中残留的重金属污染物;有毒重金属也可能来自煎煮过程中使用的制水设备、容器、灶具等。
然后,我们将对黄芪建中汤单煎液和合煎液中的铜、铅、镉、汞和砷含量进行测量。
研究人员收集了多批次的黄芪建中汤药材,采用标准的煎制方法,分别制备了单煎液和合煎液。
实验室使用专业的仪器设备,对煎煮过程中的水样和药液样进行了金属元素测定。
结果发现,单煎液和合煎液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存在差异。
在实验结果方面,研究人员发现单煎液和合煎液中铜、铅、镉和砷等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都有所不同。
单煎液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较高,而合煎液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较低。
尤其是铜、镉和砷的含量差异更为明显。
而汞的含量在两种煎煮方法中没有明显的差异。
我们需要对这些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单煎液和合煎液煎制过程中使用的制水设备、容器、灶具等可能对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和释放产生不同的影响。
合煎液中煎煮时间较短,可能导致重金属元素的溶解和迁移较少。
黄芪建中汤中的一些化学成分可能与重金属元素发生络合反应,进一步影响了其溶解和迁移的程度。
中药炮制炒焦炒黄的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炒焦炒黄的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中药炮制中的两种常见方法——炒焦和炒黄,对中药材的理化性质、药效成分等方面的影响,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二、实验原理1. 炒焦法炒焦法是指将中药材放入铁锅或铜锅内,用文火加热,使其变成黑色或深棕色。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高温使得中药材内部的水分蒸发,同时也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氧化反应,从而改变了中药材的化学性质。
2. 炒黄法炒黄法是指将中药材放入铁锅或铜锅内,用文火加热至颜色变为浅黄色。
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低温干燥使得水分蒸发,同时也减少了氧化反应,从而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原始活性成分。
三、实验步骤1. 实验材料:当归、川芎、白芍、枸杞子等常见中草药。
2. 实验仪器:铁锅或铜锅、电子秤、热风干燥箱等。
3. 实验方法:(1)炒焦法:将中药材放入铁锅或铜锅内,用文火加热至颜色变为黑色或深棕色,然后取出晾凉备用。
(2)炒黄法:将中药材放入铁锅或铜锅内,用文火加热至颜色变为浅黄色,然后取出晾凉备用。
(3)将炒焦和炒黄的中药材分别放入电子秤上称量,并记录重量。
(4)将两种处理好的中药材分别放入热风干燥箱内进行干燥处理,处理时间为2小时左右。
(5)取出干燥后的中药材,再次称重,并记录重量。
四、实验结果1. 炮制前后中药材的重量变化经过实验得知,在相同条件下,经过炒焦和炒黄处理后的中药材重量均有所减少。
其中,经过炒焦处理后的重量减少较多,平均减少了20%左右;而经过炒黄处理后的重量则只有轻微下降,平均减少了5%左右。
2. 炮制前后中药材的颜色变化经过实验得知,经过炒焦处理后的中药材颜色变为黑色或深棕色;而经过炒黄处理后的中药材颜色变为浅黄色。
3. 炮制前后中药材的理化性质变化经过实验得知,经过炒焦和炒黄处理后的中药材均有所改变。
其中,经过炒焦处理后的中药材水分含量减少,挥发油含量增加,且多酚类成分减少;而经过炒黄处理后的中药材水分含量也有所下降,但挥发油和多酚类成分相对较为保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药 煎 煮 忌 铁 的 实 验 研 究
数 量 较 少 , 片增 多 , 碎 尚有 部 分 细 胞 呈 不 典 型 梭 形 形
态 。在 电镜 下 , 药 组 细胞 外 形 粗 壮 , 面微 丝 微 管 加 表
浙 江 省 岱 山县 药 品监 督 检 验 所
岱 山 3 6 0 12 0
用 , 黄 精 、 芝 应 用 于 抗 衰 老 、 病 延 年 的 临 床 提 为 灵 防 供 了客观依据 。
收 稿 日期 : 0 2 0 — 8 2 0 — 20
1 2 方 法 取 每 种 煎 液 各 1 ml加 入 F C 。 . 0 , e 1 试 剂 2 3滴 , 合 , 察 其 色 泽 变化 。 ~ 混 观
。
-1 笔 者 通 过 对 常 用 中药 1 0种 进 行 实 验 观 [ 1 3 0
察 , 图对古人煎药 忌铁的说法提供依 据 。 试
1 实 验 方 法
1 1 药 材 .
选 择 常 用 中药 1 0种 , 别 煎 煮 , 0 分 制
成 1 溶 液 备 用 。 O
长 细 胞 寿 命 , 高 细 胞 增 殖 能 力 等方 面 的 优 异 功 能 , 提 黄 精 合 灵 芝 组 更 为 显 著 , 示 两 药 组 合 具 有 协 同 作 提
茵 陈 棕 黑色 f 苦杏 仁 淡 黄 白色 l
生 地 黑 色 I
大 量 黑 色 沉 淀 女 贞 子 棕 褐 色
柴 银
丹
赤
胡 花
皮
芍
橙 黄色 f 黄 色 ]
橙 红色
橙 红色 J
独 甘
大 量 蓝黑色 沉淀
陈
活 草
皮
红 棕色 黄 棕色
棕 色
鲜 红 色
2 实 验 结 果
2 1 煎 液 颜 色 与 F C 混 合 后 有 反 应 1 0种 中 . e1 0 药 煎 液 颜 色 与 F C1 混 合 后 有 不 同反 应 者 6 e 。 9种 , 见
表 1。
表 1 6 9种 中药 煎 液 加 F C 。 液 反 应 结 果 e 1试
药 名 煎 液 色 与 F CI 试 液 反 应 结 果 药 e 3 名 煎液色 与 F C 3 液 反 应 结 果 药 e I试 名 煎 液色 与 F CI试 液 反 应 结 果 e 3
麻
黄
棕 红色 1
枣
仁
浊黄色 1
大 量 褐 色 沉 淀
人
参
橙 黄 色
大 量 黄 色 沉 淀
陈 坚 波 张 孟 炎 浙 江 省 金 华 卫 生 学 校
生 长 丰 满 , 胞 端 有 分叉 , 胞 膜 上 生 出部 分 球 形 伪 细 细 足 。细 胞 内 粗 面 内质 网仍 十分 丰 富 , 粒 体 较 多 , 线 核
膜 、 仁清晰 , 质丰富 , 适量溶酶体 。 核 核 有
3 讨 论
中 药 煎 剂 的 质 量 , 接 影 响 临 床疗 效 。 煎 煮 容 直 而 器 的选 择 与 中 药 煎 剂 的 质 量 密 切 相 关 , 代认 为 , 历 煎
药 容 器 须 用砂 锅 、 罐 而 忌 用 铁 器 , 李 时 珍 日 : 凡 瓦 如 “
诸 草 木 药 皆忌 铁 器 … … 。 又 日 : 煎 药 并 忌 用 铜 铁 器 ” “
大 量 青 褐 色 沉 淀
褐柏 鲜 色l 黄
藿
桂
香
枝
红棕色
橙红色 黄棕色
I
I l
地 皮 淡 色} 骨 黄
白
黄 苦
芍
子
淡黄 色
黄 红 色 黄 棕 色
黄 棕 色
棕褐 色沉 淀 大量棕 褐色 沉 淀
蓝 黑 色 沉 淀
褐 色 沉 淀
诃 子 肉
玄
狗
黄 槟
参
脊
芩 榔
黑
色 l
l
元
山
大 大 量 青 黑 色 沉 淀
胡
楂
黄
深棕色 、
鲜 红色 I
深红 色 J 棕红 色 1 红 色 黑 色 混 浊
白
枳
乌 砂 豆
术
壳
药 仁 叩
… …
黄 精 、 芝 是 著 名 老 中 医 张 镜 人 教 授 经 验 方 中 灵 的 常 用 主要 药 物 。黄 精 具 补气 养 阴 、 脾 益 肾 之功 ; 健 灵 芝 能 养 心 安 神 , 益 之 功 甚 优 , 为 防 老 延 年 之 上 补 列 品 。两 药 均 有 增 强 体 质 、 养 强 身 、 高 免疫 功 能 等 补 提 作 用 , 为 扶 正 抗 衰 老 的 主 药 。实 验 结 果 证 明 , 中 故 从 药 组 细 胞 传 代 、 态 学 的 变 化 证 实 了 黄 精 、 芝 在 延 形 灵
维普资讯
452
浙 江 中西 医 结合 杂 志 20 0 2年 第 l 2卷 第 7 期
2 2 形 态 学 观 察 加 药 组 细 胞 生 长 均 可 见 细 胞 呈 .
梭 性 , 光 度 好 , 胞 清 晰 透 亮 , 体 感 强 , 少 数 细 折 细 立 极 胞 呈 圆 缩 蜕 变 。 照 组 细胞 大 部 分 失 去 贴 壁 能 力 , 对 细 胞 胞 体 缩 成 圆 形 , 光 度 低 下 , 体 感 差 , 野 细 胞 折 立 视
黄
色
液 黄棕 澄清
红 色 澄 清
丹 参 深 色l 红
黑 红色
黄 棕 色 桃红色 1 黄 色
白 皮 灰 色l 色 深 清 鲜 黄 加 澄
五 味子 绞 股 兰
苍 术 橙 色 色 棕许 淀 黄 黄 少 沉
橙 黄 色
黄 黄 色 色 黄 褐 色 沉 淀 大 量 淡 褐 色 沉 淀 大 量 淡 紫 色 沉 淀
五 倍 子
黄 棕 色
吴
菊 薄 槐
萸
花 荷 米
红檫色 J
棕红色 1 深 红 色 深红色 j 黑 色 沉 淀
泽
儿 荆
泻
茶 芥
淡黄 色 J
棕褐色 1 红 色 黑 褐 色 沉 淀 黄褐 色 J
香
木 蒿 红
薷
香 本 花
深 红 色
黄 红 色 红 黄 色 深 红 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