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全)
中药煎煮操作流程

中药煎煮操作流程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药煎煮的基本操作流程,以帮助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正确进行操作。
以下是煎煮操作的主要步骤:
1. 准备药材:选择新鲜、干燥的中药材,并按照处方要求准备好所需份量。
2. 清洗药材:将药材放入干净的中,用清水轻轻清洗,去除杂质和污垢。
对于一些特殊的中药材,如果需要,可以先用适量的温水浸泡。
3. 研磨药材:将清洗干净的药材用研钵或研磨机进行研磨,直至药材细致均匀。
4. 配制药液:根据处方要求,在适量的清水中加入药材,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制。
一般情况下,中药和清水的比例为1:8,即1份中药材加8份清水。
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5. 煎煮药液:将配制好的药液倒入药锅中,加热至沸腾,然后转为小火慢慢煎煮。
煎煮时间视药材而定,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6. 过滤药液:煎煮结束后,将药液通过细筛或纱布过滤,去除杂质和残渣。
过滤后的药液就是我们所需要的中药煎煮液。
7. 整理药液:将过滤后的药液放入干净的中,盖好,待药液冷却后存放。
根据需要,可以根据药方要求加入适量的其他成分进行调整。
8. 清洗工具:对使用过的、研钵、筛网等工具进行清洗,保持清洁卫生,以备下次使用。
以上就是中药煎煮的基本操作流程。
在进行操作时,请务必严格按照中药处方的要求进行,保证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注意:中药煎煮操作要求使用明火加热,请注意安全,并在操作过程中保持充足的通风。
(完整版)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全)

中药煎煮方法--第 1 页共 6 页中药的煎煮方法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其根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目已近 13000 种中药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以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意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妥的不良结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莽撞冒昧,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这些都说明先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要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利害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样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响。
所以,汤剂的煎制方法有很多特别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关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升治疗成效十分重要。
中药的合理煎煮能够充足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关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含一下几个方面 :一 .冲洗:中草药多半是生药,在销售以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以前一般没有必需淘洗。
假如确实感觉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快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刷,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水解流失,还有炮炙增添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批丢掉,进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煎药器具以沙锅为好,由于沙锅的材质稳固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响,导热平均,热力和缓,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到现在的原由之一,但沙锅孔隙许多易“串味”,且易破裂。
其余,也可采纳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拥有抗酸耐碱的性能,能够防止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响,大批制备时多项选择用。
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固,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响而影响质量,不可以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固,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能够采纳,但不是理想的煎药器具。
中药煎煮法

中药煎煮法(1)煎煮器具煎药的器具很多,但以陶瓷器皿中的砂锅为好。
若无陶器,可用白色的搪瓷器皿、铝锅代替,但切忌用铜、铁、锡等制成的器具。
(2)煎煮用水煎药用水,一般认为新鲜清洁的自来水、河水、湖水、井水、泉水及池溏水都可以作为煎药用水。
(3)煎煮火候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
(4)煎煮方法、提前浸泡30~60分钟为宜,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
一剂药一般至少应煎两次。
发散药及芳香性药物,应当用武火迅速煮沸数分钟后改用文火略煮10~15分钟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及补益药,一般宜煮沸后文火久煎30分钟以上,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5)特殊煎煮法一般药物可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由于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所需煎煮时间不同,入药方法也不同。
(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磁石、牡蛎等,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20-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毒性大的药物如川乌、草乌、附子、天南星等,久煎可降低毒性,也宜先煎45~60分钟,以确保用药安全。
(2)后下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如薄荷、大黄、番泻叶等,入药宜后下,待它药煎煮5~10分钟后,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
久煎破坏有效成分的药物大黄、番泻叶等。
(3)包煎蒲黄、海金沙等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物,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4)另煎人参、西洋参、羚羊角等贵重药物宜另煎频频灌服或再与其它药同服,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它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5)烊化阿胶、鹿角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以及饴糖、蜂蜜,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中药煎煮方法全在这了.快收藏!

中药煎煮方法全在这了.快收藏!●最全煎药方法来了!文章总结了如何煎药,以及不同药物的服用时间。
赶紧收藏、转发起来。
NO.01一般药物煎煮方法1.选择器具:砂锅、瓦罐。
搪瓷、玻璃次之。
不可用铜、铁、铝锅。
以免发生化学变化影响疗效。
2.煎药用水:洁净为主,也可选择自来水、井水、蒸馏水。
3.煎药火候:有文、武火之分。
武火,又称急火,是指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迅速的火候。
文火,是指温度上升及水液蒸发缓慢的火候。
4.浸泡药材:先将药材浸泡30-60分钟,水量高出药材即可。
花、茎、全草类药材可浸泡20-30分钟。
根茎、种子、果实等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
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或霉败。
5.加水量:将饮片放入煎锅内,第一煎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3-5cm。
第二煎加水量超过药物表面1-2cm。
花、叶、全草质地松泡的用水量较大,可酌情多加水。
煎煮矿物、贝壳质地坚实的药物,用水量少,正常水量即可。
6.中药煎煮:中药煎煮时一般分为2煎。
一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20-25分钟,将药液滤渣倒出。
留一煎的药材,倒水进行第二次煎煮。
二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15-20分钟,将药液滤渣倒出。
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早晚各一次。
NO.02特殊药物煎煮方法1.滋补药物滋补药物在选择器具、煎药用水、浸泡药材方法和一般煎药方法一样。
滋补药物煎药时间宜长。
煎煮时间:一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30-35分钟,将药液滤渣倒出。
留一煎的药材,倒水进行第二次煎煮。
二煎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煎20-25分钟,将药液滤渣倒出。
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早晚各一次。
2.解表药、清热药物解表药、清热药在选择器具、煎药用水、浸泡药材方法和一般煎药方法一样。
解表药、清热药煎药时间宜短。
煎煮时间:一煎大火煮开后,再大火煎3-5分钟。
二煎大火煮开后,再煎3-5分钟。
两次药液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早晚各一次。
NO.03煎煮有特殊要求的药物1.先煎先煎:指在煎煮其它药物之前,优先煎煮的药物,煎煮一段时间后,再放入其它药物一同煎煮。
中药煎煮的一般方法

中药煎煮的一般方法中药煎煮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中药的质量、药效、用法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关于中药煎煮的10条一般方法及详细描述:1.选材:在煎煮中药之前,必须要选择质量优良,干燥无虫蛀和霉变的中药材。
选择时还要根据配伍关系以及个体差异进行搭配,以达到理想的药效。
2.浸泡:将选好的中药材用冷水浸泡,浸泡时间一般为30分钟左右。
浸泡可以使中药材变软,更容易煎煮出药效成分。
3.清洗:浸泡后,应该将中药材清洗干净,以去除浸泡过程中可能残留的杂质,确保中药干净卫生。
4.破碎:对于较大颗粒的中药材,需要先进行破碎,以便更好的释放药效成分。
采用破碎工具时,应该避免过度破碎,以免影响药效。
5.冷水入锅:将清洗干净的中药材用冷水加入炖锅中,不要事先加热水,以免影响药效。
6.加热:将中药材加入锅中后,点燃炉火,缓慢加热。
由于中药的煎煮时间较长,所以要采用小火缓慢煎煮,以充分释放药效成分。
7.煮沸:当水开始沸腾时,应该继续小火煮沸,煮沸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左右。
此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水位,及时添加水以免中药熬煮过度。
8.排渣:煎煮完成后,需要将煮好的中药渣过滤出来,以便于取药汁。
可以采用纱布或过滤器进行过滤,确保药汁清澈透明。
9.取药汁:将过滤好的药汁倒入药杯中,等待药汁冷却后即可服用。
药杯应该使用不锈钢、玻璃等无毒无害的材质制作,避免药汁被污染。
10.保存:中药煎煮后,药汁一般只能在冷藏状态下保存3-5天,冰冻保存则可达一个月。
在保存药汁时,应该使用密封容器,并避免阳光直接照射,避免影响药效。
中药煎煮是一项需要仔细细致的工作,只有采用正确的煎煮方法,才能充分发挥中药的药效,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煎药操作规程全

中药煎药操作规程全
1.草药准备:选购优质的草药,确保其品质和纯度。
按照方剂所需的草药种类和用量准备好需要的药材。
2.清洗草药:将草药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干净,去除附着在草药表面的杂质。
3.切割研磨:将清洗干净的草药切割成适当大小的块状,以便于提高溶出效果。
一些情况下,草药需要研磨成粉末状。
4.煎煮草药:将草药放入适量的清水中,草药的比例为一份草药加水十倍。
置于煎药壶或煎药机中,加热至水沸腾,然后改为慢火煮制。
煮制时间根据药材的性质和方剂要求而定。
5.筛滤草药:待草药煎煮完成后,使用纱布或滤网将草药滤出。
确保草药渣不留在药液中。
6.冷却药液:将煎煮完成的药液倒入容器中,待其自然冷却至可使用的温度。
药液不宜过热。
7.分装保存:将冷却后的药液分装入干净的容器中,注意容器必须是干燥、密封的。
9.清洁和消毒:煎药壶、容器和工具需要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10.操作记录:详细记录每一次的煎药操作,包括记载草药的种类、用量、煮制时间、药液的温度等重要信息,以备查阅和追溯。
11.合理使用草药:根据草药的性质和方剂要求,合理使用草药,遵循中医原则。
12.根据医嘱服用:根据医嘱和个人身体状况,合理使用中药。
严禁自行增减药量和更改用药方案。
中药 煎煮方法

中药煎煮方法
中药的煎煮方法如下:
1. 准备工具:煎煮中药的器具一般选用砂锅,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受热均匀,不会与中药发生化学反应。
2. 泡药:在煎药前,应先用冷水将药材泡透,泡药的水量以没过药物一寸左右为宜。
一般情况下,以花、叶、草类为主的药材需浸泡20-30分钟;以茎、种子、果实类为主的药材需浸泡60分钟。
3. 煎药:泡药后,将药物倒入砂锅进行煎煮。
第一煎加水至高过药物的3-
5cm处,第二煎加水至高过药物的2-3cm处。
煎药时,未煮沸时用急火(大火),煮沸后用文火(小火),煮的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4. 煎药时间:第一煎药煮沸后煎20分钟,第二煎药煮沸后煎15分钟。
药
的品质坚硬者可酌情多煎5-10分钟;清热、发表的药煎的时间要短一些。
5. 特殊煎煮法:有些药物有先煎、后下、包煎、另煎(另炖)、烊化(溶化)等特殊煎煮要求。
矿物、介类等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宜打碎,先煎20~30分钟后再加入其它药。
6. 药量:一般每副中药需煎两次,每次煎至药量约150毫升,将两次煎的
药量混合在一起共300毫升,分成两份,早晚各服一次。
滋补药可煎三次,混合在一起分成两份,早晚各服一次。
以上是中药的煎煮方法,供您参考,具体操作建议咨询中医获取更专业的判断和建议。
中药煎煮法总汇

中药煎煮法总汇1.饮品药物煎煮法酒乃熟谷之液,性味多醇正、逊良,芳香适口,尤为疏经通络、活血益气之佳品,现分别论述如下:白酒:《灵枢.经筋篇》说:“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且饮美酒......不饮酒者,自强也。
”由此看来,白酒与美酒不是一种酒,李时珍在《食物本草》中说:“白酒处处有之,以蓼与面为曲,酿糯米为酒母,以水随下饮,初下时味嫩而甘,隔宿昧老而酢矣。
”《普济良方》说:“糯米一斗,隔夜用冷水浸,次日蒸熟,用井华水,淋下白曲五稠,匀拍在缺边中间留空,得有浆,是为白酒。
”丹波氏引《扬州府志》说,“白酒各州县皆有,用草曲,三日可成,味及甘美,少入水日水白酒,冬月煮过窨之,日腊白酒。
”又引虞天隆《天香楼偶得》,“古人酒以红为恶,白为美,盖酒红为浊,白则清,梁武帝诗云'金杯盛白酒'正言白酒之美”。
据近代医家考证,白酒即初熟的米酒,因色白,日白酒。
瓜蒌薤白白酒汤,药以“瓜蒌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
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以宣痹通阳,涤痰散结;瓜蒌薤白半夏汤,药以“瓜蒌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白酒一斗,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以通阳豁痰,温中行气。
清酒:仲景亦称美酒、无灰清酒,考之即今之米酒。
炙甘草汤“以清酒七升,水八升”,煮药,以裨通阳复脉,滋阴补血;胶艾汤“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以活血止血,暖宫调经;当归散以“酒饮服方寸匕,日再服”,以补肝健脾、养血安胎;当归芍药散“取方寸匕,酒合,日三服”,以调肝养血,健脾止浊;下瘀血汤以“酒一升,煎一丸”,引药人于血分,以行气和血,通经逐瘀;土瓜根散,以“酒服方寸,日三服”,以祛瘀调经,和营止痛;红兰花酒,“以酒一大升,煎减半,顿服一半”,以益气行血,祛风止痛;麻黄醇酒汤,“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以宣郁透表,发散黄疸;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以温通血脉,散其久寒;侯氏黑散,以“酒服方寸日一服”,以宣通经络,祛风通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煎煮方法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量已近13000种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
”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
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
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
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一.清洗: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
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水解流失,还有炮炙添加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
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
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三.浸泡时间与水温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
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
这样对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对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避免临煎加水时漂浮在水面上。
以把药材浸透为原则。
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在煎煮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不能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种方法极不可取。
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因为中药大多是干品,是含有淀粉、蛋白质的植物类,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沉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如果骤然受热,会立即皱缩、凝固,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溶解。
一些具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仁、金樱子、山栀子等,煎前应打碎,以便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
第一煎加水量以淹过药物二横指为宜,第二煎时,水稍高出药物表面即可。
如果药材经过浸泡后就会膨胀疏松,有效成份也容易煎煮出来。
中药入煎前应先浸泡多长时间为好呢?这应视配方中的药物组成而定。
若以花、叶、细茎类质地疏松和轻浮的植物药为主的,浸泡20~30分钟即可入煎;而以生长多年的植物块根、根茎、种子、果实为主,质地坚硬的,应浸泡60分钟方可入煎;凡是矿物、动物、蚧壳类药材,浸泡时间需更长一些,这样可湿润药材,能使其充分膨胀,药材变湿变软,更多的有效成份才会煎出。
至于用水温度,一般含挥发油、苷类药物及维生素类的药物如薄荷、羌活、解表药等以冷浸短煎为宜,以免长时间煎煮有效成份会随着水蒸汽而挥发;含淀粉、蛋白质等一些成份丰富的药物如天花粉、山药、茯苓等则宜用40度左右的水温浸泡,使水分缓缓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疏松膨胀,形成良好的溶出环境,让有效成份易于煎出。
不过对于复杂的中药处方来说,宜着重考虑绝大多数药物的性质,采用冷浸的方式。
药物的浸泡时间及浸泡温度在保持一般原则的前提下,也应考虑到季节对药物成份性质的影响,夏秋炎热季节,中药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酵变质;而在冬春寒冷季节,多数中药浸泡时间则可长一些。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
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60分钟,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
这样对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对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避免临煎加水时漂浮在水面上。
以把药材浸透为原则。
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四.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一般可用清澈的泉水、河水及自来水,井水则须选择水质较好的。
水最好采用经过净化和软化的饮用水,以减少杂质混入,防止水中钙、镁等离子与药材成份发生沉淀反应、不过夜的凉开水最好,因为自来水市经过氯处理过的,含有氯,经过沸腾后氯离子减少,降低了毒性。
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
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
水的用量一般为:第一遍煎煮时为药材量的5-8倍,或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
第二遍用水量可少一些。
头煎结束后,将药汁滤出,重新加水至高出药平面约0.5-1厘米(最好不冷水,用热水,因为加冷水会使原来已经膨胀疏松的药材组织发生皱缩,降低了有效成分的煎出,降低了疗效)。
继续武火煎煮至沸腾后改为文火煎煮15-20分钟即可。
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份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
一般如果方中草、花、叶类药物较多,吸水量较大,煎煮前应补充加水,可以多放一点水。
很多中药说明是三碗水煮成大半碗。
其实这是笼统的说法而已。
碗有大小之分,药物有多少之别,药材质地亦有所不同,不能简单以三碗煎煮成大半碗而论。
五.方法5.1煎煮中药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火势急慢(大火、急火称武火,小火、慢火为文火)。
一般未沸前用武火,沸后用文火--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减慢水份蒸发,有利于有效成份的溶出。
至于火候和时间的控制,则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在煎煮过程中,尽量少开锅盖,以免药味挥发。
5.2煎煮次数与方法中药煎煮一般要煎煮2~3次,最少应煎两次。
煎煮次数太少,提取不完全,药材损失大;煎煮次数太多,不仅耗工和燃料,而且煎出液中杂质增多。
一般而言,一副中药在煎煮两次后所含的有效成份已大为降低,故以煎煮两遍为佳。
但对于药量较大的处方,在两次煎煮后可能存留的有效成份较多,可再煎第三遍,改为一日3次服用,以节约中药资源,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疗效。
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份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
到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份就不再溶出了。
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份才能继续溶出。
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煮两次或三次。
治疗一般疾病的中药煎煮以2次为宜,一般先用急火煮沸,水沸后计算煎煮时间,一般为头煎20~30分钟,二煎10~20分钟。
用于治疗感冒的解表中药或清热药宜用武火,时间宜短,煮沸时间为l0~20分钟即可,,并趁热服用。
用于治疗体虚的滋补中药以3次为宜,头煎为40~50分钟,二煎为20~30分钟,三煎为l0~20分钟。
有效成份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用效成份充分溶出。
以上煎煮过程中需要经常搅拌。
煎煮好的中药要趁热滤出,免得有效成份沉淀在药渣上;如果不小心把药物煮干煮焦了,则此药不能服用,因为此时产生很多有毒物质,服用对身体有害。
5.3.滤取药液,煎煮榨渣取汁汤剂煎完后应榨渣取汁。
因为一般药物加水煎煎煮后都会吸附一定药液。
其次主药液中的有效成份可能被药渣再吸附。
如药渣不经压榨取汁就抛弃,会造成有效成份损失,尤其是一些遇高热有效成份容易损失而不宜久煎或煎两次的药物,药渣中所含有效成份所占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
一般在最后一次煎煮时,趁热将药液滤出后,要将药渣用双层纱布包好,绞取药渣内剩余药液。
有研究表明绞取药渣内的药液可增加药液成份的l5%~25%。
药液煎取量需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等具体情况决定,中药煎后所取得的药液成人一般每次150毫升,学龄期儿童100毫升,婴幼儿50毫升为宜。
按一日2次服用,,成人每剂300毫升日服2次,学龄期儿童200毫升日服2次,婴幼儿100毫升日服2次为宜。
六.服用中药汤剂讲究多服药时间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药物的作用来决定,一般的药最好在饭后1小时服。
1.服药时间(1).饭前服:一般在饭前30~60分钟服药,中老年人用于滋补身体的补益中药最好是在饭前服用,特别是早晨空腹时服,有利于滋补成份的吸收。
病位在下,应在饭前服药,以使药性容易下达,如肝肾虚损或腰以下的疾病。
治疗肠道疾病,也宜在饭前服药,因为在胃空状态下,药液能直接与消化道黏膜接触,较快地通过胃入肠,从而较多地被吸收而发挥作用,不致受胃内食物稀释而影响药效。
(2).饭后服:补养药品宜空腹服,易吸收,治疗外感疾病及头面部疾病的药物宜饭后服用,一般在饭后15~30分钟服药。
健胃药或对胃肠有刺激的汤药以进食稍后再服为好,以助疗效并减轻对胃的刺激。
病位在上,应在饭后服药。
如治疗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饭后服用,可使药性上行。
对肠胃有刺激的中药,也宜饭后服用。
饭后服用的时间一般为进食后半小时左右。
在饭后服用可减少对胃肠黏膜的损害。
毒性较大的药,也宜在饭后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发生毒副作用。
(3).餐间服:即在两餐之间服药,避免食物对药物的影响,治疗脾胃病的药宜餐间服。
(4).空腹服:润肠的泻药空腹服,易使积滞物泻出。
驱虫药在空腹时服,应在早上空腹服。
能提高杀虫效果,服后注意大便变化;具有滋补作用的汤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于充分吸收。
用于驱虫或治疗四肢血脉病的药物也宜空腹服,这样可使药物迅速吸收,并保持在体内较高浓度而迅速发挥药效。
具有泻下作用的补益药和泻下通便的药物宜饭前空腹服用,以增强药效。
(5).睡前服:一一般而言,安神的药物宜临睡前服用,;般在睡前15~30分钟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