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建官吏来取代他们。
这些思想“铸造了韩非子管理(治世)思想的独到价值”。
体现其这一价值的思想是A.保民而王,莫之能御B.圣人执要,四方来效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7.韩非子在实践基础上将其理论加以完善,提出要建立“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大一统集权国家。
下列主张与该思想理论相符的是A.“一家二贵,事乃无功”B.“战阵之间,不厌诈伪”C.“法不阿贵,绳不挠曲”D.“事以密成,语以泄败”8.肖云儒在《秦文明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
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
这种天下观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B.使古代中国没有民族的观念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9.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背反”式憧憬——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
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二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孔子是儒家文化创始人。
下列主张属于孔子思想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民贵君轻”、“政在得民”C.“兼爱”、“非攻”、“尚贤”D.“以法为本”、“法不阿贵”【答案】A【解析】B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孟子的思想;C是墨家思想的代表墨子的思想;D是法家思想的代表韩非子的思想。
故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2.(16分)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有副对联“文明新旧能相宜,心理东西本自同”,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空上的传承与交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期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材料二】民国成立这十年来,政治现象诚然令人呕气,但我以为不必失望。
从甲午、戊戌到辛亥,多少仁人志士,实在是闹得疲筋力倦,中间自然会发生一时的惰力。
但我想这时代也过去了,……从新觉悟,从新奋斗,后方的战斗力,更是一天比一天加厚。
在这种形势之下,当然有一番新气象出来。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材料三】过去通常认为,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前后,毛泽东等人才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肇始于李大钊1918年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一过程有近百年之久。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希腊人“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时的精神取向。
孔子提出了哪些“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当时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活动有何相通之处?(6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后方战斗力一天比一天加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当时的思想政治领域中“一番新气象”的具体表现。
(4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中,其核心原则及理论成果是什么?(4分)【答案】(1)人文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和作用)。
2018年高考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课时规范练8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时规范练8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7浙江台州期末,24)《稷下赋》云:“治平有术,齐国振兴。
……稷门附近,设立学宫。
……学士之盛,车毂雷鸣,举袂云摩,气贯长虹。
……有教无类,不殊卑荣。
……最为老师,乃属荀卿,三为祭酒,智超群英。
”这反映出()A.先秦教育发展B.儒学成为主导C.太学开始创建D.荀子创办学宫2.(2017湖南长沙二模,24)荀子主张,上天降生百姓不是为了伺候君主,相反,上天立下君主是为了人民。
这一主张体现了()A.法治思想B.礼治思想C.仁政思想D.民本思想3.(2017山东临沂一模,3)韩非子“观往者得失之变”,创作了《孤愤》《五蠹》。
秦始皇读后发出“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
秦始皇感叹的原因是韩非子()A.主张集权政治和耕战思想B.适应潮流最早提出法治主张C.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D.文章构思精巧并且寓意深刻4.(2017江苏盐城期末,2)“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
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
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
”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A.为政以德B.严刑峻法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导学号25390096〛5.(2017全国卷临考冲刺卷三,24)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者所能泯灭的,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
”这说明()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6.(2017四川黄金大联考,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又提出:“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
”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显然本身都是错误的说法,所以,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只能是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其实,一开始“民主”本来就是指最高统治者。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2.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另立新君)。
”这一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最有可能被用于宣传论证A.君权神授的思想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C.人是万物的尺度D.三权分立的学说【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孟子强调对由过错的君主纳谏,不听者就另立新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内容有一致性,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B符合题意,而ACD的表述均与题意内容不符,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社会契约论3.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孔子和孟子都强调: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D.君臣的“离合”,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选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解析版-文档资料

2019年高考模拟历史精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1.先秦民本思想的杰出代表、论述“民水君舟”的荀子曾在《王制》篇中毫不含糊地说:“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
”这反映出荀子()A. 游离于民本与尊君的两端,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 从尊君角度论述民本思想,反映君民关系本质上相通C. 从民本角度论述尊君思想,适应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D. 区分尊君与民本思想,以说明君主专制反民本的本质B根据题干中“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可知是荀子是从尊君的角度来论证君民关系的,故B项正确.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故A项错误.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百家争鸣.需要掌握荀子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对荀子的思想主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韩非子》说车匠希望人富贵,棺匠希望人死亡;又说工匠造恶劣器械,骗农民的钱.苟子想禁止工匠在家制造器具.这说明了()A. 工匠可以出卖制造品B.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非常发达C. 市场假货泛滥D. 韩非子和荀子主张手工业收归官办D材料释意:韩非子指出车匠、棺匠以及工匠,以自身营利的思维角度出发,希望人富贵、人死亡、造不良器械;荀子的观点则点名了此题的题眼:禁止工匠自己在家制造器械工具,他们两者的共同观点是:禁止工匠个人制作器具,那么结合选项:A、工匠可以出卖制造品与本题没有任何联系,故排除;B、初秋战国时期的手工业发达,属于对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发展情况的评价,与此题无关,故排除;C、从此题,不能看出市场假货泛滥的现状,故排除;D、结合材料,韩非子与荀子都希望禁止工匠个人制作器具,那么就是主张手工业收归官办,强化对手工业的监管;故选D.此题以韩非子与荀子的观点为考查的切入点,考查了我们对韩非子与荀子思想观点的把握,以及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此题以材料中提示的信息为考查要领,这就提示同学在解答题目时,在对课本基本知识点掌握理解的基础上,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情境,强化对材料中语句表示意思的理解,而不能只是对课本知识一味地照搬.3.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以下主张属于荀子的是()A. “人而不仁,如礼何?”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第 1 页C.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D.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D战国时期的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又吸受了其他学派的思想,使儒家学派成为蔚然大宗.A项是孔子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D项中体现了儒家“礼”思想这外,还强调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以及墨家的“尚贤”思想,故符合荀子的思想.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中各派的思想主张,着重了解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表现.本题涉及到百家争鸣中儒家、道家思想,特别要求了解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发展方面的贡献.注意各思想家思想主张上的相同点和区别.4.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 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 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 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D. 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C“不尚贤,使民不争”意思是:不提倡具体的贤能德行,才会避免民众效仿形式而争夺贤名,人们才会各安其分,以利于选拔真正的贤能.由此可见,老子强调的是选贤,不是下层平民间的斗争,故A项错误;墨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故B项错误;老子提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是在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老子主张奴隶社会的“亲亲”,故C项正确;春秋时期实行的是世袭为官制度,老子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理解老子的思想.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了解百家争鸣中各派主要思想家的主张,联系社会背景,理解这些思想产生原因.5.中国古代某位哲学家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
材料体现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
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墨家2.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③的观点不准确,有一些朝代宗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而获得广泛传播。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发展的原因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
本则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
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等主张,据此本题选D项。
另外本则材料选自商鞅的《商君书》,阐述上古以来政治体制的演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4.(25分)某班同学以“明清社会转型期的思想”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课题。
2018届人教版高三一轮通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

高三一轮通史(先秦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测试一、选择题(32分,每题2分)1.商鞅变法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能为这一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的是A.“节用而爱人”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C.“天法道。
道法自然”D.“为政以德”【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考查墨家思想。
墨家主张“尚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以才能选拔官吏,可以为其提供理论依据。
因此选B。
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相互吸收,并不断融合。
儒学就是在吸收融合诸子其他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并在后来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以下对儒家思想相关的认识和评价,理解有误的是A.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其主要观点是仁和礼B.强调等级,强调被统治者应该顺从统治者的统治C.其内容的正确性、合理性,是其经久不衰的根源D.“百家争鸣”,正确认识儒学,对其批判性地继承【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相关内容——对儒学的认识和评价。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的表述,符合史实,正确;D项的表述客观,我们对儒学也应该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正确。
而C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儒学经久不衰的根源,在于其适应了古代中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即儒学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时代选择了儒学。
不正确。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3.“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孟子的一个思想”指的是A.“仁义”B.“仁”C.“民贵君轻”D.“性本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山东省乐陵市第一中学高三一轮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题含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 君主无为而治B. 强化血缘等级C. 推行礼乐仁政D. 实行严刑峻法2.“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该材料属于何家思想()A. 道家B. 儒家C. 墨家D. 法家3.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
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A. 思辨化的趋向B. 信仰重建的完成C. 普及化的实现D. 伦理纲常的弱化4.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 重农抑商B. 强调制度与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道德与人伦5.春秋战国时期,许多诸侯国的当权者热情接待各派学者,向他们咨询治国方略.这表明()A. 民本思想得到践行B. 无为而治广受推崇C. 以法治国成为共识D.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6.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
”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
这一现象反映出()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强调的是修身养性,时时刻刻修炼自己,与这一主张相吻合的是()A.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B. 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C.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D.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8.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君臣、君民两个基本关系。
(孟子)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这反映出()A. 孟子立论的基础是儒家的道德体系B. 在君臣关系上孟子与孔子的观点截然不同C. 在君民关系上孟子秉承了孔子“礼”的学说D. 孟子用“民本主义”思想阐释君臣关系9.有学者评论古代某思想家说:“孔子论政,以仁为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练习卷: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练习卷
1.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
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要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
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
A.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
B.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
C.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
D.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
2.《孔子家语·致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
而见己之德美矣。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
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
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
3.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
这说明荀子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
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
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
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
4.春秋战国时期某显学学派提出:“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这一学派
A.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B.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C.代表作《道德经》为后世道教提供理论
D.备受秦王嬴政赏识成为治国的思想
5.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
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
”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1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