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专题二三 认识一个地方-塞罕坝(实用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经
选文第二自然段介绍了塞罕坝的

选文第二自然段介绍了塞罕坝的猛然间,你仿佛走进了一个梦幻般的绿色世界。
你悠闲地漫步在林荫小道上,头顶上常常会有一群又一群喜鹊,在墨绿的树梢间嬉戏鸣叫;在小道旁的翠绿草丛中,一只又一只色彩斑斓的蝴蝶正扑扇着翅膀翩翩起舞。
此时,一股细风夹杂着青草扑鼻的清香,柔软地拂过你的脸颊。
抬眼望去,大团大团的云朵仿佛挂在了翠绿的树枝上,正随着微风轻轻晃动。
这是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塞罕坝。
塞罕坝的天蓝得晃眼,塞罕坝的树绿得迷人。
行走在塞罕坝的花草绿树之间,心情是美好的、无忧无虑的。
塞罕坝被人们称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
这并不是天然造就的,而是几代中国林业人成年累月、不畏艰辛、战天斗地所换来的。
那是1962年2月,来自19个省区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的热血青年和242名优秀林业工作者,怀着“给北京阻沙源、给天津涵水源、给国家增资源、给地方增财源”的宏伟目标,浩浩荡荡开进塞罕坝海拔1500米以上荒无人烟的荒沙地。
他们住窝棚、喝雪水、啃干馍,迎风斗霜,挖坑栽树。
这些英雄的创业者们,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沉痛打击,却仍然夜以继日,不舍不弃,胼手胝足,持之以恒,硬是在遮天盖地的荒沙地上营造出一块让世人瞩目的绿洲。
经过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艰苦努力和顽强奋战,如今,美丽的塞罕坝人工林和草原面积达到1658平方公里。
可以豪迈地说,我们的林业人创造了世界林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我随着人流走进塞罕坝展览馆,缓缓地走过那一块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展板,仔细地阅读着记载塞罕坝艰苦创业历史的每一个文字。
那一刻,我被塞罕坝的人和事感动得泪满面。
是啊,那一块块展板,就是人们心中矗立着的一座座丰碑。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当代林业英雄群体: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把自己一生无私地奉献给了塞罕坝,在病情危重的时候,这位塞罕坝的开拓者和建设者,躺在病床上,大口大口喘着粗气,硬是从喉咙里挤出细弱的声音,一再叮嘱家人:我死了以后,骨灰全撒在塞罕坝的林海里。
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1年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接力奋斗,成就辉煌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最北部,毗邻京、津、内蒙,地处内蒙古高原南缘和坝上山地,地势分为坝上、坝下两部分:坝上是内蒙古高原南缘,以丘陵、曼甸为主,海拔1500—1940米;坝下是阴山山脉与大兴安岭余脉交汇处,典型的山地地形,海拔1010—1500米。
坝内是滦河、辽河的发源地之一。
从康熙20年(公元1681年)到嘉庆25年(公元1820年)的139年间,这个地方是木兰围场的一部分。
清代后期,国势日衰,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开围放垦,随之森林植被被破坏,后来又遭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当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圣境和“猎士五更行”“千骑列云涯”的壮观场面不复存在。
到解放初期,塞罕坝地区退化为高原荒丘,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呈现“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凉景象。
60年代初,为了“建成华北地区中小径级用材林基地,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改变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研究积累高寒地区造林和育林经验,研究积累大型国有机械化林场经营管理的经验”,原林业部决定建立直属塞罕坝机械林场。
1962年,来自全国19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和242名工人,首先在这里扎下了恢复森林、重涂一片绿的梦想。
也许来此之前他们从未听说过这块荒无人烟的塞外高原。
塞罕坝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平均海拔1500多米,降雨少、低温、多风,无霜期年均仅为62天,年积雪长达7个多月。
在气候高寒的坝上地区育苗造林,在当时是一个创举。
建场之初,创业者们以“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实际行动开始了创业历程,吃的是全麸黑莜面,酸菜、土豆和咸菜是他们最好的副食;住的是干打垒和土石结构的草房。
造林季节,创业者们几十天吃住在野外。
群文通练二 认识一个地方——塞罕坝(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

群文通练二认识一个地方——塞罕坝(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微导语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境内,清朝曾在此设“木兰围场”。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但是,在建国前,这里并不美丽,海拔高,气温低,加之多年来的砍伐,这里几乎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
1962年,国家在此兴建农场。
经过55年三代农场人的拼搏,终于建成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综合效益十分显著,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典范。
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下面的群文分别从文学和实用角度帮你认识这个现在十分美丽、已成为旅游胜地的地方。
一、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塞罕坝的“横平竖直”王国平①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坝,落叶松遍布,笔挺笔挺的。
②塞罕坝是松树的天下。
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
漫步塞罕坝,目力所及都是挺立着的灵魂。
你会感觉被一股正气萦绕着,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敬畏的情感。
③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人工绿化面积达112万亩。
都说塞罕坝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那么松树负责的就是那一笔稳健的“竖”。
④松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
塞罕坝的路,那么的细,那么的长,就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在硕大的墨绿色纸张上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径直地伸向远方。
⑤塞罕坝原本没有路,是塞罕坝人用铁脚板踩出了一条条路。
森林深处的一条条小道,给塞罕坝添上了灵气,让塞罕坝的花草树木跟人亲近了,也让塞罕坝的壮美与幽深得以被人识、被人叹、被人爱。
⑥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名,你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面。
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
⑦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
2020届 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 现代文阅读2

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题卷现代文阅读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
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
“地球卫士奖”颁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引起世界关注。
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塞罕坝形成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变化:人们已逐渐开始习惯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摘编自2017.12.7新华网)材料二:为了防止火灾、及时预警,刘军、齐淑艳夫妇驻守山上的望火楼11年,全年365天,没有一天休息日。
“我媳妇盯前半夜,后半夜我来,我俩就这样轮替着瞭望。
”刘军说。
2006年,在做了十几年的护林员后,刘军被林场安排到了塞罕坝9座望火楼其中的一座担任防火瞭望员。
这看似一份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满是艰苦、寂寞和枯燥。
每年的3月至6月,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
刘军、齐淑艳夫妇一刻都不敢懈怠。
他俩每隔15分钟,就记录下所辖范围内的瞭望情况,并向总场进行汇报。
一天,96次瞭望,一年,28 000多次。
能把一件简单的事重复到极致,是最不容易的。
齐淑艳说:“像如果林子冒烟了,我从颜色就能分辨出是什么着了。
白色的是草,黑色的是树。
一有火情,我们立马就向林场汇报。
”(摘编自2017.9.3央视网)材料三:巨大的生态效益。
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增加到现在的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显著的社会效益。
塞罕坝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地方发展,推进苗木生产、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养殖业等产业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统考版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微专题小练习第42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42练语言表达+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建议用时30分钟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塞罕坝的天蓝得晃眼,塞罕坝的树绿得迷人。
行走在塞罕坝的花草绿树之间,心情是美妙的、无忧无虑的。
塞罕坝位于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余脉的交界处,被人们称为“河的源头、云的家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天堂”。
如此①,并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几代中国林业人成年累月、不畏艰辛、战天斗地所换来的。
那是1962年2月,来自19个省区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的热血青年和242名优秀林业工作者,怀着“给北京阻沙源、给天津涵水源、给国家增资源、给地方增财源”的雄伟目标,浩浩荡荡开进塞罕坝海拔1500米以上荒无人烟的荒沙地。
他们住窝棚、喝雪水、啃干馍,②,挖坑栽树。
这些英雄的创业者们,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沉痛打击,却仍旧夜以继日,不舍不弃,胼手砥足,持之以恒,硬是在③的荒沙地上营造出一块让世人瞩目的绿洲。
经过一代又一代林业人的艰苦努力和坚韧奋战,如今,漂亮的塞罕坝人工林和草原面积达到1658平方公里。
可以豪迈地说,我们的林业人创建了世界林业史上的一个奇迹。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②③(2)请分析“塞罕坝的天蓝得晃眼”中“晃眼”的含义,并解读此句的深刻内涵。
答:2.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精确流畅。
①汹涌而来的疫情,②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实力的一次大考,③更是对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一次严峻考验。
④从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勇挑重担,到兄弟省市守望相助对口支援;⑤从企业的不遗余力捐钱送物,到增援医生带着治愈病人的血浆“上一线”救人;⑥基层民警和社区自告奋勇,排查消杀;⑦各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筑起一道道保卫生命、维护平安的坚实屏障不放松……⑧举国上下勠力同心,14亿中国人民同舟共济,⑨呈现出一个国家强大的凝合力和“软实力”,⑩我们向全世界再次展示出中国价值和中国力气。
新教材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整本书阅读练含答案

整本书阅读练《乡土中国》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这棵栽植于道光年间的古树是一棵‘救命树’,保护在树上避难的村民免受洪水侵袭,如今我们将其列为‘乡愁保护点’,有工作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在雄安新区大王镇大阳村,安新县乡愁保护工作队成员周建斌指着一棵古槐树说道。
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开工建设阶段,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背后,一些承载村民过往记忆的古宅、老树依然挺立,成为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
为保护雄安新区的“乡愁文化遗产”,雄安新区在全国没有经验可资借鉴的情况下,率先成立雄安新区“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首创雄安新区“乡愁文化遗产”保护理念。
随着“记得住乡愁”专项行动的开展,雄安新区乡愁家底变得清晰起来。
目前,雄安全域物质类乡愁点总数2 367项,非物质类乡愁遗产总数186项。
“2020年新区征迁村原有88处‘乡愁保护点’,经过我们实地调查,又新增了93处。
”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乡愁专班组长辛公舜说。
据辛公舜介绍,在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开工建设中也出现了工程建设和“乡愁保护点”位置冲突的现象,雄安新区乡愁工作专班采取了“一案一政策”的活态保护措施,根据“乡愁文化遗产”价值和规划建设需要,针对每一处“乡愁文化遗产”的特点制定了“特殊”政策,有效保护“乡愁文化遗产”的同时也配合了施工单位的工程进度。
雄安新区未来将利用保存下来的古宅以及古宅构件建设历史街区,利用老物件建设展示新区农耕、渔猎以及民间艺术的博物馆,利用古树打造乡愁林,让未来的新区居民记得住“乡愁”。
除此之外,雄安新区将启动“数字乡愁”影像留存和“数字乡愁云”工作,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展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维实时渲染技术等,构建与现实世界孪生的数字虚拟空间。
通过对雄安新区内的数字乡愁点进行VR(虚拟现实)及视频解说制作,建立“数字乡愁”文化平台,最大限度保留和记录古村落乡愁。
未来,雄安新区将进一步打造相应的雄安历史文化传承基地和展示区域,将传统文化融入雄安城市风貌之中。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作品阅读专题一散文考点二及答案

考点二浓缩的都是精华——概括段(层)意、主题[](2011·大纲全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针挑土芳菲从湘西回,和朋友说起黑妮;说起在凤凰的偶遇,说起跟她去苗寨跑了一天,看她做的种种事,感慨得很;说想起一句记不全的俗语,“什么什么像针挑土,什么什么像水推沙”,黑妮就是在针挑土;黑妮!黑妮……一边说黑妮,脑子里一边浮现她朴素清瘦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有隐隐的心疼。
凤凰是她的故乡,但和我们这些外人在一起,倒是她有几分害羞腼腆。
黑妮如今工作、居住在意大利,做湘西扶贫工作的时间不短了。
最初是一帮一地助,先后帮了几十个孩子。
前些年申请到一笔经费,设计了“湘援游”这个项目。
如今每年都会回几趟,带游人,带捐款;关键是,耐心地、苦口婆心地,教苗族妇女如何保存她们优美的刺绣艺术。
“负责任的旅游”,听黑妮说,这一旅游概念正在欧洲兴起,它强调旅行者对目的地生态和文化的责任,在旅游资费中,捐出一部分作为扶持当地可持续发展的基金。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
她在大山里找出苗族传统文化仍保存良好的村寨,从房屋构造、村寨形态、人伦礼仪……最后落实到妇女们的苗绣——这是可以直接带经济收益的活计。
传统苗绣缤纷五彩,灵动有情,但如今在慢慢地退化、消失,机器绣品在泛滥。
黑妮,就要跟她们一遍遍地讲,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不要跟着外面转,要相信你们的祖母和母亲,看着眼前的山水,怀着美好的心愿,做自己创造性的苗绣。
那天,我们上午去的是老家寨,一路颠簸,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已经在揪着心开始晕车了。
最后步行20分钟进寨。
在山间步行其实是美好的,暖暖的冬阳,弯弯曲曲镶嵌在田野中的蛮石路,清新的空气,收割干净的田野……老家寨的妇女已得知黑妮要,身着节日服装的她们已聚集等候,先用快乐的迎客歌在院子里欢迎,然后进屋拿出各自的绣品,等黑妮评判。
看样子情况不乐观。
黑妮没有面露喜色,也没有愠色。
她还是那么一字一句、认真地批评她们:“这个不好,一看就是跟机器的。
《关于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7分)材料一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处于浑善达克沙漠的南缘及冀北山地森林的北缘,生态区位复杂而且重要,是保护京津唐地区及华北大平原的生态屏障。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木兰围场开围放垦,树木被大肆砍伐,加之山火不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原始森林已①(荡然无存化为乌有),出现了几十万亩的荒山秃岭。
为了修复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林场工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造林异常困难。
1977年,塞罕坝曾经遭遇过一次罕见的雨凇灾害。
雨雪冰冻轮番侵袭使得林场十多年的造林成果损失过半。
林场技术人员通过大量数据分析认为,人工纯林密植度高,导致树种单一、枝干长势较弱,一旦遇到冰坨压身就会损失惨重。
结合现代林业科技及发展趋势,他们创造了“人工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模式,即通过五年的“抚育间伐”,将造林之初每亩密植222 株松树减少到50 株,个别区域仅保留15 株。
“抚育间伐”腾出了空间,树下通过“引阔入针”“林下植树”等手段,在高层树下植入低龄云杉等,逐渐形成了以人工纯林为顶层,灌木、草、花、次生林的复层异龄混交结构。
单一的人造林海景观变成了上有松涛、中有灌木、下有花草的自然生态景观,物种多样性也正在丰富和完善。
如今,绿色的塞罕坝,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扼守住浑善达克沙地的南缘。
材料二塞罕坝有着丰富、独特、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在其9.4万公顷的范围内,有蜿蜒如蛇的河流,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有一望无际的林海,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广袤草原。
游人不出森林公园,即可观赏多种不同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自然景观。
塞罕坝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森林草原景观。
这里7万多公顷的人工林集中连片,形成一片浩瀚的林海,并有大面积的天然草原。
二者②(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构成壮观、优美的自然风景。
在距今300多年前,这里就被清王朝皇室看中,辟为“木兰围场”。
清朝前半叶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来这里举行以射猎、旅游为主要内容的“木兰秋狝”,为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址,还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和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通练三认识一个地方——塞罕坝(实用类文本阅读+散文阅读)微导语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境内,清朝曾在此设“木兰围场”。
“塞罕坝”是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
但是,在建国前,这里并不美丽,海拔高,气温低,加之多年来的砍伐,这里几乎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
1962年,国家在此兴建农场。
经过55年三代农场人的拼搏,终于建成了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综合效益十分显著,成为我国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典范。
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下面的群文分别从文学和实用角度帮你认识这个现在十分美丽、已成为旅游胜地的地方。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5日,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地球卫士奖”。
这是联合国表彰来自世界各地杰出环保人士和组织的最高奖项。
这充分表明,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成效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认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能量。
“地球卫士奖”颁给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日益引起世界关注。
从过去“以砍养家”到现在“以砍养树”,塞罕坝形成良性循环发展链条,折射出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的生动变化:人们已逐渐开始习惯于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摘编自2017.12.7新华网)材料二:为了防止火灾、及时预警,刘军、齐淑艳夫妇驻守山上的望火楼11年,全年365天,没有一天休息日。
“我媳妇盯前半夜,后半夜我来,我俩就这样轮替着瞭望。
”刘军说。
2006年,在做了十几年的护林员后,刘军被林场安排到了塞罕坝9座望火楼其中的一座担任防火瞭望员。
这看似一份简单的工作,背后却满是艰苦、寂寞和枯燥。
每年的3月至6月,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季节。
刘军、齐淑艳夫妇一刻都不敢懈怠。
他俩每隔15分钟,就记录下所辖范围内的瞭望情况,并向总场进行汇报。
一天,96次瞭望,一年,28 000多次。
能把一件简单的事重复到极致,是最不容易的。
齐淑艳说:“像如果林子冒烟了,我从颜色就能分辨出是什么着了。
白色的是草,黑色的是树。
一有火情,我们立马就向林场汇报。
”(摘编自2017.9.3央视网)材料三:巨大的生态效益。
塞罕坝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增加到现在的80%,有效阻滞了浑善达克沙地南侵,每年为滦河、辽河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显著的社会效益。
塞罕坝林场助推区域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带动群众致富,促进地方发展,推进苗木生产、生态旅游、交通运输、养殖业等产业发展,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可观的经济效益。
塞罕坝林场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林木总蓄积由建场前的33万立方米增加到1 012万立方米,累计为国家提供中小径级木材192万立方米。
强大的精神力量。
塞罕坝林场的巨大成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摘编自2017年第17期《求是》) 材料四:特点:氢气燃料、风力发电芝加哥市长理查德·达利从1989年上任至今一直带头植树,为芝加哥创造了50万棵新树的环保纪录。
2001年,芝加哥大规模推行的通过“屋顶绿化”储存太阳能和过滤雨水,以节省能源的举措取得很大成效,每年为芝加哥市政府节约1亿美元的能源开支。
市政府还将位于市中心的机场改建为公园,并在千禧公园内建造了一座可容纳1万辆自行车的“车站”。
芝加哥也是全美第一座安装氢气燃料站的城市。
风力发电也是这座“风之城”最可利用的能源之一。
(央视网旅游频道《让身心自由呼吸,全球最干净整洁的10大城市》)注塞罕坝林场地处河北最北部,平均海拔1 500米,这里气候条件恶劣,年均积雪长达7个月,最低气温可至零下43.3℃。
清朝后期由于国力衰退,日本侵略者掠夺性的采伐、连年不断的山火和日益增多的农牧活动,使这里的树木被采伐殆尽,大片的森林荡然无存。
到1949年前,塞罕坝由“林苍苍,树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皇家猎苑蜕变成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沙起好荒凉”的沙地荒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罕坝林场的获奖,表明中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国际认可。
B.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将简单的工作重复到极致。
C.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为我们带来巨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塞罕坝林场就是明证。
D.绿色出行、利用氢气燃料、风能等是目前国际社会高度认可的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
答案 B解析原文并无此意,原文只是说“能把一件简单的事重复到极致,是最不容易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塞罕坝林场的成功,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科技创新等多方面的革命性变革。
B.刘军、齐淑艳夫妇工作生活融合为一、矢志创新坚守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塞罕坝能够育林护林成功的重要原因。
C.由上述材料看,环保主要是种树,因为树能够改变天空,改变环境,带来生态文明,造就青山绿水。
D.塞罕坝林场由过去的掠夺性采伐、无节制农牧活动,到现在的“以砍养树”,走出了一条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答案 A解析B项他们的行为不涉及育林。
C项不能说“环保主要是种树”,每个地区环保要求特点不一样。
塞罕坝主要就是种树,其他地方未必是,有的是减少污染,有的是减少盐碱地等。
D 项曲解文意。
3.根据上述材料,请给塞罕坝以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条建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科技人员大力研究开发适合本地种植的植物资源,引种、培育、种植。
②政府在技术、设备、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
③禁止乱开滥伐矿山、森林等。
④利用风能、太阳能,绿色出行等。
二、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塞罕坝的“横平竖直”王国平①位于河北承德的塞罕坝,落叶松遍布,笔挺笔挺的。
②这些松树经历的四季,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时序更迭。
冬天长期唱主角,春天、夏天被强行压缩了,高寒、沙化、干旱,带有负面色彩的词在这里集合,兴冲冲地向松树发起攻击。
松树们不加理会,顶天立地,铆足了劲,往上长,直直地往上长。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些句子,都是历代文人写给松树的,都是高声礼赞。
松树的品行,好像自古以来就是免检的。
塞罕坝是松树的天下。
这些松树,跟风对话,跟雪周旋,跟寂寞逗趣。
漫步塞罕坝,目力所及都是挺立着的灵魂。
你会感觉被一股正气萦绕着,内心不由得生发出敬畏的情感。
③在这片140万亩的土地上,人工绿化面积达112万亩。
都说塞罕坝在大地上书写着绿色奇迹,那么松树负责的就是那一笔稳健的“竖”。
④松树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就是路。
塞罕坝的路,那么的细,那么的长,就像孩子用纯白色的油画棒,在硕大的墨绿色纸张上画出的一道道平展的白线,径直地伸向远方。
⑤塞罕坝原本没有路,是塞罕坝人用铁脚板踩出了一条条路。
森林深处的一条条小道,给塞罕坝添上了灵气,让塞罕坝的花草树木跟人亲近了,也让塞罕坝的壮美与幽深得以被人识、被人叹、被人爱。
⑥如果你添加了塞罕坝人为微信好友,又关心微信运动的计步排名,你会发现,塞罕坝人多数时候是排在前列的,甚至不时占据封面。
这是因为塞罕坝人总是在路上,喜欢在“林子”里转悠,他们在工作,在生活,在守护绿色,在制造“氧气”,在用坚实的脚步丈量着、书写着大地上的那一笔舒展的“横”。
⑦有了“横”与“竖”,坐标系的X轴、Y轴就确立了,而坐标系的原点,站着的是“人”。
⑧一撇一捺,重重两笔,挥就的是人的浩浩威严,“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塞罕坝人,在茫茫荒漠上种树,历时五十五载,那么单调,那么漫长,他们顶住了风,挡住了雨,吞下了苦,咽下了痛,以强硬的姿态号令茫茫荒漠变身茫茫林海,让绿色常驻人心,并见证着生态保护跃居时代主潮。
⑨一撇一捺,轻轻两笔,也状写着人的柔性智慧,“涸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塞罕坝人伺候着自己或前辈种下的这些树,担心它们受森林病虫害的困扰,有个“头疼脑热”,又忧心它们一着不慎“惹火上身”,后果难以想象。
在石质阳坡植树,泥土少,只能从别处运来,他们叫“客土回填”,给一堆土以宾客般的礼遇,整个植树的氛围也平添了几分庄严。
他们还喜欢把“适地适树”的说法挂在嘴边,这跟“到什么山唱什么歌”是一个道理,到什么地方种什么树,蛮横不得,强扭不来。
⑩塞罕坝人,演绎着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面与光明面。
⑪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本”字。
⑫1962年,那么一个年代,国家决定要在塞罕坝组建林场,目的和期望凝结在27个汉字的字里行间:“改变当地自然面貌,保持水土,为减少京津地带风沙危害创造条件。
”⑬这就是“本”,塞罕坝人“不忘本”。
这就是“初心”,塞罕坝人“不忘初心”。
⑭每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每年释放氧气54.5万吨,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47种、植物9种……这是塞罕坝人提交的成绩单。
⑮横平竖直,一撇一捺,塞罕坝书写着一个“木”字。
⑯森林,树木,是塞罕坝人的亲属、友朋,亦是恋人,生死相依,你侬我侬。
⑰海子有诗:“活在这珍贵的人间/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在绿色时空工作、生活着的塞罕坝人,不时享受着因静气而生发出的此等幸福。
⑱塞罕坝有多个苗圃,树苗在这里得到精心呵护、培育,待时机成熟,就装上车,被运往四面八方。
⑲塞罕坝人嘴边的这些“苗子”,携带着塞罕坝的基因,盛满了塞罕坝人的情谊……⑳去吧!去吧!塞罕坝的“苗子”,去美化别人的幸福生活,去装点我们共同的家。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4.文章第⑦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内容上,将“横”和“竖”分别比作坐标系的X轴、Y轴,点出人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结构上,既总结了上文的“横”与“竖”;又引出下文,描述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积极面。
5.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绿林映白路,色彩鲜亮,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塞罕坝的路在无边绿林的映衬下细长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塞罕坝人勤劳、奉献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