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静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临床疗效观察(一)
文静汤加味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验案1则

文静汤加味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儿童抽动障碍验案1则
郭蕊;白晓红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22(38)7
【摘要】抽动障碍曾被称为多发性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类多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
病程中既有运动障碍,又有行为障碍,常与强迫和多动等行为以及情绪障碍共存。
白晓红教授通过临床辨证治疗,针对心肝火旺型抽动障碍,采用文静汤加味方结合抽动穴位贴敷进行治疗,中医内外同治取得了显著疗效,现将验案1例介绍如下。
【总页数】1页(P34-34)
【作者】郭蕊;白晓红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
【相关文献】
1.加味三拗汤纳米贴膏穴位贴敷治疗儿童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研究
2.加味苓甘五味姜辛汤联合三伏贴穴位贴敷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观察
3.青龙摆尾针法结合穴位贴敷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验案举隅
4.加味独活寄生汤联合三伏贴穴位贴敷治疗风寒型产后身痛临床观察
5.文静汤治疗儿童抽动障碍疗效观察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解止抽汤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0例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清解止抽汤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治疗组采用清解止抽汤口服,对照组采用氟哌啶醇合阿莫西林口服,均连续用药4周后统计疗效。
结果1.治疗组总疗效率与对照组相仿,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2.治疗组不良反应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高度统计意义(p<0.01)。
结论清解止抽汤临床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小。
【关键词】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清解止抽汤;临床观察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常见于2~15岁儿童。
临床特征为慢性、波动性、多发性的头、肩、肢体、躯干等运动肌快速抽动,交替出现,伴有不自主的发声和猥劣言语及强迫症状。
西医学认为与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品质性因素、感染免疫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1。
目前国内外尚无理想的治疗手段及药物。
西医治疗副作用较大,往往使家长或患儿不易接受,并且易产生耐药性,使病情反复,远期疗效不理想。
近10年来中医中药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且在获得疗效的同时,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笔者于2006年7月至2008年12月用自拟清解止抽汤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来自我院儿科门诊,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中男26例,女4例;年龄3~6岁8例,7~10岁15例,11~16岁7例;病程<1年13例,1~3年8例,4~6年5例,>6年4例;有1种抽动者2例,有2种抽动者9例,有3种抽动者12例,有4种抽动者3例,有5种抽动者2例,有6种以上抽动者2例。
对照组中男25例,女5例;年龄3~6岁9例,7~10岁13例,11~16岁8例;病程<1年12例,1~3年9例,4~6年6例,>6年3例;有1种抽动者3例,有2种抽动者8例,有3种抽动者12例,有4种抽动者5例,有5种抽动者1例,有6种以上抽动者1例。
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进展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进展何承燕;蒋文杰;万英【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既往少见的儿童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抽动障碍是现代儿童的常见病之一.本病的西医治疗常因副作用明显使得患几及其家属的接受度有所限制.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以辨证分型的方法归纳总结临床疗效较好的方式方法,为临床工作者尤其是年轻医务工作者在立方选药上提供一些帮助.【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年(卷),期】2015(013)021【总页数】3页(P158-159,封3)【关键词】抽动障碍;中医药疗法;综述【作者】何承燕;蒋文杰;万英【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610075;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610075;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成都610031【正文语种】中文儿童抽动障碍[1]是以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的综合征,并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动作和思维以及其他行为症状,主要表现为频繁眨眼、皱鼻、噘嘴、头部抽动、清嗓、吼叫等。
目前多数认为与神经生化因素、遗传因素、脑器质性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的改变有关,统计发现小儿长期的精神紧张、心理压抑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2]。
好发于学龄儿童,多起病于3~8岁儿童,男女比例约为5∶1~3∶1,近年来,本病的发生率有上升趋势。
在此将TD近年中医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中医古籍中无“抽动障碍”“多发性抽动症”相应的病名,但多数医家将其归于“慢惊风”“抽搐”“筋惕肉瞤”“肝风”等范畴。
1.1 从风论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
”《内经·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热暓瘛,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的记载。
《小儿药证直诀》云:“凡病或新或旧,皆引肝风。
风动则上于头目,目属肝,风入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劄也。
”。
小儿肝常有余,易被六淫所感,情志所伤,木失调达,郁结不疏,化火生风,则可见耸肩、眨眼等。
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53例临床体会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53例,采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等方法治疗。
药用:熟地、天冬、白芍、钩藤、龙骨、僵蚕、代赭石,3个月为1个疗程。
结果53例患儿中痊愈17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84.9%。
结论中药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有一定的优势,无毒副反应。
【关键词】多动秽语综合征/中医药疗法;中草药/治疗应用;医学,中国传统;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起病于儿童时期,以多种运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
主要临床表现为频繁眨眼,挤眉,摇头,耸肩,扭颈,喉中不自主发出的异常声音,少数患儿有控制不住的骂人,说脏话。
本院运用中医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鞍山市中医院儿科2005 03~2007 12收治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患儿53例,其中男41例,女12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3~6岁14例,7~11岁33例,12~14岁6例;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
1.2 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1)起病于21岁以前,大多数在2~15岁;(2)主要表现为多种抽动动作和一种或多种不自主发声,两者出现于病程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同时存在;(3)抽动症状1 d反复出现多次,但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的强度有变化,并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或数小时,病程至少持续1年,且在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4)不自主抽动或发声,不能用其他疾病来解释[1]。
1.3 治疗方法本病多因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所致,故以采用滋阴潜阳、平肝熄风为法治疗。
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各10 g,枸杞子9 g,茯苓、龟板、玄参、天冬、白芍各10 g,钩藤9 g,龙骨12 g,僵蚕9 g,代赭石12 g。
兼症见痰火扰心者加黄连、竹茹各6 g;肝胆火盛者加龙胆草、栀子各6 g,石决明9 g;心脾两虚者加太子参、白术各9 g,五味子6 g;阴虚火旺者加生地9 g,知母、黄柏各6 g。
文静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文静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观察文静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法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分为对照组(氟哌啶醇治疗)及观察组(文静汤治疗)各40例,3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运动性抽动评分、发声性抽动评分、整体损害程度评分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文静汤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治疗工作中能够收获良好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在我国其他地区医疗卫生机构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文静汤;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为小儿时期十分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多见于4岁~10岁年龄段,男患儿多于女患儿,比例一般在3:1~5:1但近些年来发病率有逐年升高态势[1]。
尽管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并非急危重症,亦未有明显的脏器损伤,却可能会对患儿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社交带来严重影响,所以必须予以及早治疗。
用药是临床最为常用的治疗手段,既往多采用西药予以治疗,虽能够收获一定疗效却存在着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弊端。
随着中医的复兴,采用中药方剂治疗该病症日益引起临床的重视。
鉴于此,本次研究围绕文静汤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临床治疗工作中的效果加以分析,内容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等距随机抽样法将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80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分为两组各40例。
对照组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3.8岁~10岁,平均年龄(6.88±1.02)岁;病程时间8个月~2.8年,平均病程(1.33±0.27)年。
观察组中男32例、女8例;年龄5岁~11岁,平均年龄(6.90±1.03)岁;病程时间8.5个月~3年,平均病程(1.34±0.26)年。
文静汤对抽动障碍模型小鼠脑内多巴胺系统的影响

文静汤对抽动障碍模型小鼠脑内多巴胺系统的影响白晓红;佟朋员;刘芳;刘焯【摘要】目的观察文静汤对抽动障碍模型小鼠脑内多巴胺(DA)系统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文静汤低剂量组、文静汤中剂量组及文静汤高剂量组,每组12只.模型组、西药组、文静汤低剂量组、文静汤中剂量组及文静汤高剂量组以腹腔注射亚氨基二丙腈(IPDN)的方式建立抽动障碍模型,空白组腹腔注射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造模成功后,西药组予盐酸硫必利片25 mg/(kg· d)灌胃,文静汤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予1、2、4 g/mL文静汤混悬液14 mL/(kg·d)灌胃,空白组及模型组予等容积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均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比较各组小鼠行为学评分(包括刻板行为及运动行为)及脑内DA水平、巴胺转运蛋白(DAT)表达情况.结果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文静汤低剂量组、文静汤中剂量组及文静汤高剂量组刻板行为评分及运动行为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文静汤中剂量组及文静汤高剂量组刻板行为评分及运动行为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文静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当(P>0.05);与西药组比较,文静汤高剂量组刻板行为评分及运动行为评分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文静汤中剂量组与西药组相当(P>0.05).②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DA含量与之相当(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文静汤中剂量组及文静汤高剂量组DA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文静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当(P>0.05);与西药组比较,文静汤高剂量组DA含量明显降低(P<0.05),文静汤中剂量组与西药组相当(P>0.05).③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文静汤低剂量组、文静汤中剂量组及文静汤高剂量组DAT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文静汤中剂量组及文静汤高剂量组DAT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文静汤低剂量组与模型组相当(P>0.05);与西药组比较,文静汤高剂量组DAT表达明显升高(P<0.05),文静汤中剂量组与西药组相当(P>0.05).结论文静汤对抽动障碍模型小鼠具有确切治疗作用,可改善小鼠行为学表现,且其作用效果与剂量浓度成正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DA系统功能失衡有关,降低脑内DA含量,增加DAT表达,使DA 能神经元功能亢进受到抑制,从而改善患者抽动等临床症状.【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8(040)006【总页数】6页(P898-903)【关键词】抽搐性运动障碍;动物,实验;模型,动物;小鼠;中药疗法;多巴胺【作者】白晓红;佟朋员;刘芳;刘焯【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辽宁沈阳110032;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沈阳110874;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辽宁沈阳11003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辽宁沈阳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2.3;R289.64儿童抽动障碍是一种儿童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1],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男性高于女性)[2-3]、神经递质功能失常(包括单胺类以及氨基酸类)[4-5]、多巴胺(DA)系统功能异常[6-7]、免疫功能异常[8]、神经解剖学异常(基底神经节及其皮质、丘脑、中脑)[9-10]、围产期因素[11]等有关,应激、兴奋等精神因素均可导致症状的加重[12]。
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

143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Cardiovascular Disea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2016 年 6月 C 第 4 卷第 18 期Jun. C 2016 V ol. 4 No. 18(70.00%)高;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本次研究结果和大量临床研究结果相符,证明本次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依据。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苦参复律汤在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它可以促进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有利于患者的健康,因此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吴 明,李新明,张敬文,林 劲,李 斌,陈关良,苏哲坦.胺碘酮治疗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热带医学,2002,04:476-477.[2] 韦 锋.静脉用胺碘酮治疗血液透析并发严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04,04:30-32.[3]江明宏,舒茂琴,刘亚忠,侯聪聪,曹雪滨.静脉艾司洛尔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4,01:68-70+110.本文编辑:刘欣悦中医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文献分析代卫锋(郑州市儿童医院中医科,河南 郑州 450000)【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采用中医疗法治疗文献情况。
方法 文献来源于万方、维普、知网数据库,关键词或题名限定为“抽动症”,检索时间限定为2007年1月~2016年7月,文摘为“疗效”或“治疗”,了解中医治疗本病概况。
结果 共574篇初选文献,将非中医疗法、综述格式、个案报告、经验总结类文章剔除,共获取合格文献236篇。
依据治法进行分类,其中内外合治41篇,占17.4%;辨证论治等内治法132篇,占55.9%;耳压、针灸等外治法63篇,占26.7%。
164篇有效率≥90%,占69.5%。
针灸治疗儿童抽动症30例

针灸治疗儿童抽动症30例孙凌蓉【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儿童抽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用针灸治疗.结果:治愈18例,好转8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87%.结论:针灸治疗儿童抽动症效果较好.【期刊名称】《实用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5(031)011【总页数】1页(P1041)【关键词】儿童抽动症;针灸;治疗观察【作者】孙凌蓉【作者单位】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医院针灸科,重庆 4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48儿童抽动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慢性、多发性运动肌突然、快速、重复、不由自主地出现某些刻板的、不良的习惯性抽动为主要特征的病症。
主要表现有频繁地眨眼、挤眉、耸鼻、撅嘴、摇头或颈、清嗓等,感冒、精神紧张或看电视时间过长可使症状加重,入睡后症状减轻或消失。
神经系统检查多无异常。
近年来,笔者用针灸治疗儿童抽动症30例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30例均为我科门诊患者。
男21例,女9例;年龄5~13岁,平均9.5岁;病程6个月~2年,平均11个月。
西医诊断标准[1]:①具有多种运动抽动和1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但不一定同时存在,抽动为突然、快速、反复性、非节律性,刻板的动作或发声;②1天内发作多次抽动(通常是发作数分钟),病情持续或间歇发作超过1年,无抽动间歇期连续不超过3个月;③发病于18岁前。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①注意力涣散,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坐立不安,喜做小动作,活动过度;②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动作笨拙,学习成绩一般低于同龄同学,但智力一般正常;③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排除标准:①舞蹈病、手足徐动症、肝豆状核变性、脑炎及药源性等引起的抽动障碍;②心、脑、肾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和智力障碍。
针刺:主穴取百会穴,配穴取风池、颊车、承浆、迎香、内关、神门、合谷、太溪、太冲。
常规消毒穴位,采用0.30mm×25mm一次性针灸针,主穴扬刺(即百会穴斜刺1针,四神聪穴各针刺1针)不行补泻手法,配穴行平补平泻法,使之得气,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治疗5个疗程后观察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静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临床疗效观察(一)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文静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诊治的60例多发性抽动症患儿,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应用文静汤治疗,对照组应用西药泰必利治疗。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中药文静汤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疗效优于西药泰必利,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多发性抽动症;文静汤;疗效观察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syndrome,TS),是一种多见于儿童时期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
临床表现呈多样性,以头面部动作为多,主要表现为眨眼、挤眉、动嘴、吸鼻等,常伴有频繁清嗓,有些甚至不自主地发出各种怪声及口出污言秽语;肢体动作也常见,主要表现为耸肩、点头、手部和腿部的动作。
以上症状可单一出现,也可成组出现。
目前西医多采用氟哌啶醇、泰必利等药物治疗。
但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有较明显的不良反应,其治疗难以持久,且复发率高,故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其特殊疗效,且明显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自2009年7~12月运用文静汤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30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中的诊断标准1]制定。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疗标准》2]制定。
1.2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09年7~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多发性抽动症患儿,共60例,均符合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诊断标准。
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治疗组男23例,女7例;年龄为5~18岁;病程1~5年。
对照组男25例,女5例;年龄为5~18岁;病程1~5年。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2.1治疗方法
2.1.1治疗组
口服中药文静汤。
处方:白芍20g、茯苓20g、钩藤10g、玄参10g、麦冬10g、合欢皮15g、珍珠母30g、龙骨30g、牡蛎30g、石菖蒲6g、甘草6g。
煎汤口服,1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12周为1个疗程。
2.1.2对照组
口服泰必利(生产厂家:上海复旦复华药业。
批号:H31022306。
规格:0.1g/片。
),口服剂量为5~10mg/(kg·d),1日分2次服用,12周为1个疗程。
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2.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处理,数据以(±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3结果
3.1疗效判定标准
3.1.1西医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西医疗效评分标准参照“美国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积分方法3],医者将根据患儿治疗前后运动性或发声性抽动发生的种类、频度、强度、复杂性及干扰等5个相关变化给予分
别评分,并在计算临床症状减分率后评定疗效。
临床症状减分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临床痊愈:症状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并且1月以上未复发。
显效:抽动有所改善,积分减少≥70%,95%。
有效:抽动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70%。
无效:抽动无改善或有加重,积分减少30%。
3.1.2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疗标准》及本病特有的证候特点综合评定。
本病中医症候分为主症和次症,主症为运动性或发生性抽动,次症为烦躁易怒、手足心热、大便干燥、小便黄及舌苔黄厚、脉滑数等,按照由正常到轻、中、重度分别给予0,1,2,3分进行评定。
医者将患儿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进行总体评分,并在计算临床症状减分率后评定疗效。
临床症状减分率=(治疗前分数-治疗后分数)/治疗前分数×100%。
临床痊愈:症状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并且1月以上未复发。
显效:抽动有所改善,积分减少≥70%,95%。
有效:抽动有所改善,积分减少≥30%,70%。
无效:抽动无改善或有加重,积分减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