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也得分型治疗

合集下载

治疗抽动症的方法

治疗抽动症的方法

治疗抽动症的方法
治疗抽动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行为疗法。

1.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抽搐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抗抑郁药物。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抽动症状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2.行为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行为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患者的思维方式和态度,减少焦虑和压力,从而减轻抽动症状。

行为治疗主要是通过深呼吸、放松训练和替代行为等方法,帮助患者控制和减轻抽动动作。

3.教育和支持:对患者及其家人提供相关知识和技巧的教育,以增加对抽动症的了解和应对能力,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

4.物理治疗:如物理治疗、按摩和温热疗法等,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并帮助控制抽动症状。

5.手术治疗:对于严重抽动症状无法通过药物和行为疗法控制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深脑刺激、神经阻断和神经调节等。

需要注意的是,治疗抽动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由专业医生进行指导和监督。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临床大多表现为眨眼、皱眉、缩鼻、歪嘴、摇头、耸肩或肢体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喉中怪声和秽语。

西医对其病因不明确,氟哌啶醇一直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首选药物,但因可产生嗜睡、乏力、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治疗不能持久。

中医治疗本病毒副作用小且疗效显著,较西医有明显的优势。

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辨证分型尚无定论,然就其病理产物而言离不开风、痰、瘀三者相兼,影响气机调畅而发病。

同时本病表现多为脏腑受累,五脏虚虚实实,应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平秘阴阳。

故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时针对脏腑的选药及特点综述如下。

1、从肝论治及药物选择宣桂祺[1]认为治疗本病应按照“肝风”辨证施治,主要采用养阴平肝、镇静祛风、涤痰通络的治法。

常选用白芍、炙鳖甲养阴平肝;龙齿、茯神、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镇静祛痰;天麻、钩藤、蝉蜕、地龙平肝熄风;石菖蒲开心通窍;益智仁温脾暖肾;秦艽、防风祛外风。

吕玉霞等[2]以“抽动灵冲剂”治疗,选用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并指出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均有抑制作用;天麻具有熄风止惊、平肝潜阳之功效,其主要成分天麻素能影响脑内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的作用,两者共为君药,以达平肝潜阳、熄风止动之功效。

珍珠母具有平肝潜阳之功能;钩藤具有平肝、镇痉熄风之功效,有效成分钩藤碱,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动物自发活动的增强,降低大鼠脑皮层的兴奋性,并对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有协同作用,可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具有抗惊厥作用。

张士卿[3]治疗本病常融柔肝、平肝、清肝、疏肝、健脾化痰、活血通窍诸法为一体,选桑叶、菊花以平肝疏风;柴胡疏肝;白芍养血柔肝;配伍郁金行气活血;石菖蒲开窍化湿;胆南星祛风解痉、燥湿化痰;同时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配伍滋阴养血之品。

黄建群[4]的定抽方中重用石决明、牡蛎、珍珠母三味平肝熄风药,以潜阳定抽;配僵蚕、钩藤、天麻入肝经,有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之功,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药,共奏平肝熄风、涤痰宁神之功。

小孩抽动症怎么治疗好

小孩抽动症怎么治疗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小孩抽动症怎么治疗好
导语:有些小孩平时会经常做一些小动作,会时不时的眨眼睛,其实小孩抽动症是很多的,而且表现也是很突出的,作为家长就可以从日常的行为动作中分
有些小孩平时会经常做一些小动作,会时不时的眨眼睛,其实小孩抽动症是很多的,而且表现也是很突出的,作为家长就可以从日常的行为动作中分辨出来是不是小孩抽动症,有没有什么好的治疗办法呢,目前来说也没有确切的根治措施,不过可以通过治疗控制病情。

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1、目前西医治疗本病均为控制症状,进行病因治疗的尚无报道.神经阻滞多巴胺受体,从而控制抽搐等症状,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氟哌啶醇,泰必利.
2、心理治疗对抽动障碍的儿童也相当重要.首先,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正确认识抽动障碍,避免各种加重症状的因素.
3、其次,通过减轻心理压力,解除造成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教会孩子正确处理所遇到的问题.家长与老师要鼓励孩子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家中,家长对孩子不必过分关注,更不要批评指责.虽然对一些孩子批评后可使症状在短时间内减轻或消失,但过后会出现“反跳”现象而使症状更加严重.
通过上面的药物或者是心理治疗,对于小孩抽动症的治疗也有了一定的方法了,只要家长坚持按照一些最佳的治疗方案进行的话,说不定小孩的抽动症就会有一些好转,会有效的控制住,尤其是心理治疗对于孩子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药物治疗,配合相关的心理治疗是很有必要的。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护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施护

平稳 、 顺从 , 让 患儿感 到 生活安 全愉 快 , 消除 自卑感 , 有 利
缓解抽动症 状 。指 导 患者 调 整心 态 , 树 立 战胜 疾病 的信
食品如螃蟹 、 苦瓜 、 菊花 、 金银花等 , 还包括一切凉 茶 , 凉冷
食品如冷饭等 。这些食 品伤脾 胃, 使脾 胃运 化失常 。加强 期 门、 三阴交 、 太溪 的按摩也可显著改善肝 肾阴虚 。
保 持环 境安 静 、 舒适、 整 洁、 空气新 鲜及 眨眼严 重的患者可按摩 太. 阳、 迎香 、 阳 白以促 进 局部 血液
循环 。
1 . 1 起居护理
温湿度适宜 。不易有噪声 , 噪声会打扰大脑神经 系统生理 功能 , 可使人疲倦 、 情绪 紧张 、 不安及影响睡 眠。如长期噪 声干扰 , 会诱 发抽动或加 重抽 动症 状。嘱 患者 劳逸结 合 ,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伴 随症 状。按医嘱及时准确给药 。
1 7 3 0
2 0 1 3年 1 1 月第 3 5卷 第 1 1期
H e b e i J T C M. N o v e m b e r 2 0 1 3 Vol 3 5. N o . 1 1

小 儿 多 发 性 抽 动 症 的辨 证 施 护
刘 丽
( 河北 省 唐 山市 中医 医院 肾 内科 , 河北
2 . 2 肝肾 阴虚型
此类患儿 多是 先天阴精不足或后 天失
养, 阴精生化乏 源及 耗损 过度 引起 , 在 日常生活 中最 常见 的症 状有交替 出现肌群抽动 , 五心烦热 , 睡眠不安 , 急躁好
1 . 2 饮食护理
以富含 营养 易消化 的食 物为 主 , 同时不
动等 。治宜滋补肝 肾 。① 病 室宜 凉爽 、 安静、睡早起 , 经 常锻炼身体 , 少 到公 共场所 , 及 时增减 衣物等 。③按 时 、 按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治疗方案辨证分型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标为风火痰湿,其本在心肝脾肺肾五脏,尤以肝经最为密切,然临床所见常常虚实夹杂、多脏合病,故辨证时应详察风火痰湿孰重孰轻,五脏归属孰盛孰衰,虚实寒热孰主孰次。

发作期常以清肝泻火、祛风化痰为主,缓解期多以健脾、滋养肝肾为主。

临床分以下四型。

痰热扰神,肝风内动:此型常兼见外感症状,属肝风挟痰证。

多起病急骤,除抽动障碍外,常伴性情急躁易怒,头晕头痛,咽喉不利,小便黄赤,大便黏腻不爽或干结,舌红,苔白腻,脉弦。

治宜清热化痰,平肝熄风。

药用芦茅根、菊花、射干、僵蚕、钩藤、天竺黄、黛蛤散、胆星、龙胆草、石决明、白蒺藜、菖蒲、郁金、莲心等。

脾虚湿盛,肝气不疏:此型多见素体脾虚,或劳倦、忧思伤脾,属脾虚痰湿证。

症见抽动无力,时发时止,情绪不稳,胸闷喜叹息,面黄纳差,精神萎靡,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治宜健脾祛湿,舒肝熄风。

药用焦神曲、草蒄、砂仁、谷稻芽、生苡仁、茯苓、白术、僵蚕、钩藤、半夏、化红、龙胆草、石决明、白蒺藜、菖蒲、郁金、莲心等。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此型常见于体弱多病、形体消瘦的患儿,属阴虚血亏证。

表现抽动常以眨眼频繁、摇头为主,伴双眼干涩,焦虑,抑郁,手足心热,性情急躁,夜睡不安,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宜滋补肝肾,养血熄风。

药用生熟地、生龙骨、生牡蛎、生磁石、珍珠母、白芍、当归、生石决明、白蒺藜、菖蒲、郁金、莲心等。

心脾两虚,痰闭清窍:此型属气血不足证,除抽动症状外,多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精神倦怠,面色无华,夜眠多梦,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宜补益心脾,豁痰开窍。

药用生黄芪、黄精、茯苓、白术、当归、僵蚕、钩藤、石决明、白蒺藜、菖蒲、远志、益智仁、酸枣仁、珍珠母等。

常用中成药静灵口服液:主要以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龙骨、知母、黄柏等药物组成。

滋阴潜阳,补肾健脑,宁神益智。

适用于肾阴不足,肝阳偏旺之儿童多动、抽动症。

用量:3~5岁半支/次,2次/日;6~14岁1支/次,3次/日;14岁以上1支/次,3次/日。

105例儿童抽动障碍临床资料分析及中药疗效观察

105例儿童抽动障碍临床资料分析及中药疗效观察
性者。
1 . 5 中 医 证 型 分 布 肝 亢 风 动 型 6 6例 ( 6 3 . 3 ) ;
阴虚 风 动 型 1 6例 ( 1 5 . 6 ) ; 脾虚肝旺型 1 4例 ( 1 2 . 9 K 0 ) ; 痰火 扰神 型 9例 ( 8 . 2 ) 。
2 方 法
1 . 2 一 般 资料 1 0 5例 患 儿 均 为 2 0 1 1年 1月 至 2 0 1 2年 2月在 浙 江 省 中 医 院小 儿 神 经 病 专 科 门诊 就 诊 的 儿童 。1 0 5例 中 , 男 8 3例 , 女 2 2例 , 男 女 比 例为 3 . 7 7 : l ; 年龄 : 4 ~ 6岁 1 5例 , 7 ~ 9岁 6 7例 , 1 0 ~1 2岁 1 5例 , 1 3 ~1 6岁 7例 ; 病程 1 ~1 1年 , 平
障碍 有较 好疗 效 , 且 无 明 显 不 良反 应 。
[ 关 键词] 抽动 障碍 ; 诊断; 临床表 现 ; 误诊 ; 中 医证 型 ; 中 医药疗 法
[ 中图分 类号 ] R7 4 8 [ 文献标志 码] A E D OI ] l o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0 — 2 2 1 9 . 2 0 1 3 . 0 6 . 0 1 5
( 1 7 . 1 ) , 主要表现 为 清 嗓子 声 、 “ 哼 哼” 声、 吸鼻 声 、
各种 动物叫声等 。首发症状 以单一部 位抽动 者 8 1 例 ( 7 7 . 1 ) , 两处及两处 以上 抽动者 2 4例( 2 2 . 9 ) 。 L 4 误 诊情 况 该 组 患儿误诊 共 6 O例 。 以眨 眼为 主要症 状 的 3 5例 患 儿 中 , 2 3例 被 误 诊 为 结 膜 炎 。 以肢体 抽动 为主要 表现 的 1 6例 中 , 5 例 被 误诊 为 癫 痫 。以吸鼻 为主要 表现 的 1 3例 巾 , 9例 被 误诊 为过 敏性 鼻炎 、 鼻窦 炎 。1 6例 以清 嗓子 声 为 主要症 状 者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马丙祥教授辨证论治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经验总结

第38卷第1期2020年1月CHINESE HEALTH CARE中华养生保健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性疾病,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间较为常见。

患病率约1%~4%,男童患病率约为女童的3倍,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1]。

本病主要表现为快速、不自主、无目的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性抽动或发声性抽动,常伴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强迫性动作或思维,常以眨眼为首发症状,可因情绪激动或感染等因素加重或诱发。

该病的致病机制尚不明确,西医学认为其可能与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有关,中医学将本病归于“筋惕肉膶”“抽搐”“惊风”的范畴[2]。

在临床治疗方面,西医主要使用抗神经病类药物对患儿实施治疗,但该方法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3]。

马师主要从事小儿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诊治,在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辨证论治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及独到的见解,现将其经验总结如下。

1病因病机探讨在我国的中医文献中并没有关于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记载,但却能找到许多相似症状的描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杂病源流犀烛》中指出“怪病多责之于痰”[4]。

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表现虽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马师认为责之于“风、痰”。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而脾胃生痰之源,故病位于肝、脾二脏。

小儿脾常不足而肝常有余,饮食不节导致脾虚失运,痰湿内生;情绪波动大导致肝气不舒、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痰阻经络,继而引起全身肌肉抽动。

有的儿童先天不足,肾阴亏虚,导致虚风内动,头摇肢抽。

马师认为该病的病机在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风火痰湿相挟所致。

2辨证论治小儿肝常有余,而脾常不足,马师认为该病的治疗主要在于平息肝风,同时补肾滋阴、健脾化痰。

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检验将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分为以下6个证型进行辨证论治[5],在临床治疗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1肝亢风动型“阳主刚躁,阴主柔静”。

阴守于内而阳浮于外,则小儿刚躁行为乖戾。

这类患儿多肾阴虚亏,常伴有摇头晃脑、挤眉弄眼的小动作,注意力不集中。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抽动障碍28例临床观察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小儿抽动障碍28例临床观察

d J抽 动 障 碍 是 一 种 慢 性 神 经 精 神 障 碍 性 疾 病 , ,L 发 病率 为 0 0 ~3 0 。近年来 有增 多 趋势 。本 病 .5 .0 发 病原 因 及 机 制 目前 尚 未 完 全 明 了 ,可 能 与 遗 传 因 素 、围生期 、纹 状体 、DA 递质 活动过度或 D A受体超
星 ;颈部 抽动 重用 葛 根 、威 灵 仙 ;腹 肌 抽 动 可 重 用 芍 药 、生甘 草 、木 瓜 ;四肢 抽 动 明显 加 用 桑 枝 、桂 枝 、 鸡 血 藤 。 对 照 组 采 用 西 药 氟 哌 啶 醇 片 口 服 ,从 0 0 5 / g d开始 ,根 据 症 状 控 制 情 况 逐 渐 调 整 剂 . 2 mg k . 量 到 症 状 基 本 控 制 ,最 大 剂 量 应 控 制 在 0 0 mg .5 / k . ,症状 控 制后 渐减 量并 维 持 治疗 。连续 用 药 3 gd 个 月 后 ,观察 疗 效及 副作 用 。
比较 有 显 著 性 差 异 ( P< 0 0 ) 治 疗 组 消 化 、 睡 眠 、 .1 。
6 ,生 地 、夏 枯 草 各 1 g g 0 ,生 石 决 明 1 g 5 ,薄 荷 5 ; g
痰热 内扰 型 以涤 痰 汤 加 味 :制 半 夏 、橘 红 、姜 竹 茹 、
情绪 症状 改 善例数 ( 积分 )分 别 为 2 ( . 8 . 6 、 2 2 4 土0 4 )
对 照组 出现 嗜睡 6例 ,失 眠 2例 ,反 应 迟 钝 2例 ,活
龟版各 1 g 5 ,天麻 、菊 花 、炒 白芍 、玄参 各 6 ,钩 藤 g
3g 0 。心气 不足 型 以甘 麦 大 枣 汤 加 味 :甘 草 、郁 金 各
6 ,大枣 1 g O枚 ,淮 小 麦 3 g 0 ,茯 神 、 合 欢 花 各 1 g 0。 随症加 减 :食 积 者 加炙 鸡 金 、焦 楂 曲 、槟 榔 ;烦 热 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在抽动症患儿的治疗上,家长往往存在两极分化的倾向,不是过于焦虑、视之为大病,就是极度不理解,以为孩子只是淘气。

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抽动症的治疗和康复。

首先,现在在抽动症的治疗上,医学界的看法其实和很多家长的希望是一致的,就是不首选药物治疗,而先采取一些非药物治疗。

例如心理治疗、饮食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等等。

■心理治疗:很多抽动症的孩子,其家庭环境、父母的养育方式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家长对孩子过度干涉、总是给予否定,这当然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

这种情况在敏感时期(入青春发育期)会尤其明显。

而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也更容易发生抽动症,有抽动症的孩子症状也容易加重。

因此,孩子需要心理治疗,家长也需要配合。

■行为干预:一般在治疗中,这部分和心理治疗并不会割裂开来,所以统称心理行为治疗。

比如反向习惯训练就是这样一种训练方式,通过教孩子应用一种与抽动相反或不一致的行为来对抗反应,通过对抗反应来阻止抽动。

■饮食干预:很多抽动症孩子都有一些不良饮食习惯,例如喜欢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殊不知这些饮料中含有咖啡因等让人兴奋的成分,可能加重病症。

另外,偏爱食品添加剂种类较多的食物也是一点,虽然说这些食品添加剂都在安全添加范围内,但现在有一种学说认为,抽动症孩子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也许是对添加剂成分的一种过敏反应,只不过别人是出疹子、流鼻涕,他们却是抽动而已。

所以应该在饮食上加以调整。

■生活方式:抽动症孩子应该避免过度疲劳、过度兴奋,规律作息,一些孩子过度游戏,声光刺激强烈、游戏本身又紧张兴奋,最容易诱发抽动发作。

不过在治疗上,医生却要对孩子进行分型处理。

比如有的家长对抽动症极为紧张,一旦确诊就带孩子走访各家医院,立刻要求接受治疗。

但事实上,有些孩子的抽动症症状并不严重,症状单一,发作也不频繁,医生评估后认为这样的抽动症过段时间是可以缓解的,就会让孩子回去休息休息、观察一下。

在这种时候,如果家长如临大敌、过度关注,对孩子无疑是一种不良刺激,反而让孩子更加紧张自己的抽动问题。

而大家已经知道了,抽动症和孩子本身的情绪、压力状态关系很密切,这样当然也不利于孩子的康复。

还有的家长则只希望接受心理行为干预,坚决拒绝用药治疗。

不过,有些抽动症孩子病情确实严重,往往同时存在肌肉抽动和声带抽动,同时持续时间在1年以上;还有的孩子已经出现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学习成绩、社交活动都收到影响。

此时应该在医生指导下及时用药,才能尽快控制病情,避免情况进一步恶化。

而在这方面,心理行为干预的见效速度肯定不及药物。

还有的家长并不太把抽动症当做疾病,而认为孩子是对自己的挑战,是孩子的调皮、反抗行为,甚至对孩子“反复要求还做鬼脸”这样的行为大为光火。

希望这部分家长能够明白,抽动症所带来的肌肉抽动,是一种不自主运动。

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眼皮跳”,这种肌肉抽动是无法单靠个人主观意志控制住的,而过度责骂甚至惩罚只会让孩子更害怕紧张,加重他们的抽动症状。

所以请理解孩子只是“生病了”的事实,让孩子接受规范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