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药物治疗
小孩抽动症能去练习跳舞吗

小孩抽动症能去练习跳舞吗一、小孩抽动症能去练习跳舞吗?答案是可以的。
跳舞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和自信心。
对于小孩抽动症来说,适当的运动是有助于改善症状的。
而跳舞不仅能让孩子愉悦地度过时间,还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让孩子有规律地运动,有调和抽动症的效果。
同时,适当的舞蹈训练也能够帮助小孩提高自控力和集中力,有利于控制抽动症的症状。
因此,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对于小孩抽动症可以适当的参加舞蹈训练。
二、小孩抽动症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目前,药物治疗是小孩抽动症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常见的药物有多巴胺受体阻滞剂、抗抑郁药和阿片类药物等。
药物治疗可以减轻小孩的身体不适和控制症状,但副作用较大,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以改变小孩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为主要目标的治疗方法。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和行为疗法两种。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调整小孩的思维和情绪,改变其对抽动症的态度和行为反应。
行为疗法则通过建立正常的行为模式和牢固的习惯,减少抽动的发生。
3.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使用物理手段治疗小孩抽动症的方法,主要包括按摩、针灸、物理疗法和特殊教育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缓解小孩抽动症的症状,同时增强其身体健康和免疫力。
三、小孩抽动症注意事项1. 重视身体状况,定期就医小孩抽动症可能是因为神经系统异常引发的,孩子需要定期到医院定期体检和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2. 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抽动症患者孩子经常会感到焦虑、紧张和自卑,家长应该十分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及时发现问题并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
3. 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孩子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如规律作息、饮食均衡、适当的运动等都能有利于缓解抽动症状。
4. 注意课业及社交环境家长应该在孩子的学习和社交环境中给予妥善的关注和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自信心,这对于孩子抽动症的康复非常重要。
总之,小孩抽动症需要综合治疗和细致的护理,而不仅仅是单一的药物治疗。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药治疗概况综述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是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之一,临床大多表现为眨眼、皱眉、缩鼻、歪嘴、摇头、耸肩或肢体抽动,伴有不自主的喉中怪声和秽语。
西医对其病因不明确,氟哌啶醇一直为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首选药物,但因可产生嗜睡、乏力、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等不良反应,治疗不能持久。
中医治疗本病毒副作用小且疗效显著,较西医有明显的优势。
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辨证分型尚无定论,然就其病理产物而言离不开风、痰、瘀三者相兼,影响气机调畅而发病。
同时本病表现多为脏腑受累,五脏虚虚实实,应从整体上调整脏腑,平秘阴阳。
故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时针对脏腑的选药及特点综述如下。
1、从肝论治及药物选择宣桂祺[1]认为治疗本病应按照“肝风”辨证施治,主要采用养阴平肝、镇静祛风、涤痰通络的治法。
常选用白芍、炙鳖甲养阴平肝;龙齿、茯神、磁石、生龙骨、生牡蛎镇静祛痰;天麻、钩藤、蝉蜕、地龙平肝熄风;石菖蒲开心通窍;益智仁温脾暖肾;秦艽、防风祛外风。
吕玉霞等[2]以“抽动灵冲剂”治疗,选用白芍养血柔肝、平抑肝阳,并指出白芍的主要成分芍药苷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均有抑制作用;天麻具有熄风止惊、平肝潜阳之功效,其主要成分天麻素能影响脑内儿茶酚胺类递质含量的作用,两者共为君药,以达平肝潜阳、熄风止动之功效。
珍珠母具有平肝潜阳之功能;钩藤具有平肝、镇痉熄风之功效,有效成分钩藤碱,能对抗咖啡因所致动物自发活动的增强,降低大鼠脑皮层的兴奋性,并对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有协同作用,可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具有抗惊厥作用。
张士卿[3]治疗本病常融柔肝、平肝、清肝、疏肝、健脾化痰、活血通窍诸法为一体,选桑叶、菊花以平肝疏风;柴胡疏肝;白芍养血柔肝;配伍郁金行气活血;石菖蒲开窍化湿;胆南星祛风解痉、燥湿化痰;同时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配伍滋阴养血之品。
黄建群[4]的定抽方中重用石决明、牡蛎、珍珠母三味平肝熄风药,以潜阳定抽;配僵蚕、钩藤、天麻入肝经,有平肝熄风、化痰止痉之功,同时配合健脾和胃、理气化痰药,共奏平肝熄风、涤痰宁神之功。
儿童抽动症

二、中药治疗
四种进入二期临床观察治疗抽动症方剂: 1、五灵颗粒(王永炎院士) 五味子 灵芝 首乌藤 生酸枣仁 等 2、抽动宁胶囊 人参 炒白术 天麻 全蝎等 3、熄风止动片 石菖蒲 远志 天麻等 4、天地草颗粒 天麻 熟地 龙胆 龟甲等
1、天麻钩藤汤:平肝熄风 天麻 钩藤 生石决明 桑叶 菊花 陈皮 半夏 茯苓 羌活 僵蚕 黄芩 白芍 甘草等 2、熄风定摇汤 柴胡 地骨皮 元参 车前子 桑皮 法半夏 天竺 黄 荆皮(土槿皮)等 体会:对以摇头为主的抽动症效佳,但对于眨眼 效差。
三、神经心理学
抽动障碍儿童神经心理功能存在不同程度障碍。 例如用韦氏智力测验发现发部分患儿智力虽属正 常,但平均IQ水平较正常儿童偏低,智力结构也有 不平衡现象。即使服用氟哌啶醇等药物对其智力和结 构特征也没有明显影响。 临床观察发现,大部分抽动障碍儿童在系列神经 系统软体征检测上多表现阳性体征,其神经机制目前 尚不明确。抽动障碍亦容易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强 迫行为,攻击行为,玩弄生殖器或手淫,讲下流话, 偏头痛,睡眠障碍,暴怒发作等。
4、其他因素
• ①低血铁 陈文等研究结果认为多发性抽动症患相当一 部分存在低血铁症,低血铁症可能是多发性抽动症发病 的因素之一。其机制可能是低血铁症引起单胺氧化酶活 力下降,导致单胺类神经递质异常所致。 • ②血铅含量增高 观察表明有68.0%的TS患儿血铅有 升高趋势,较正常儿童对照组的铅超标检出率(26.0%) 明显升高,铅超标的患儿经传统治疗并用驱铅治疗的疗 效明显优于单纯用传统的方法。经过1年的随访,并给 予卫生指导,血铅恢复正常范围者很少有TS的复发。 (锌、钙降低) • ③过敏 王亚莉等报道,临床工作中对多动症或抽动症 患儿利用生物共振检测治疗,脱敏治疗后多动抽动症状 明显改善,提示多动症或抽动症患儿体内的确有过敏状 态。
一种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中药

一种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中药,由以下成分构成:白芍、天麻、石菖蒲、珍珠母、远志,其成分的重量配比为:白芍2-8份、天麻1-7份、石菖蒲2-8份、珍珠母2-10份、远志1-7份。
本发明具有平肝熄风、豁痰开窍的功能,疗效显著、治愈后不复发,特别适用于治疗多发性抽动症。
归芪木瓜鸽肉汤配方:当归lOg,黄芪20g,木瓜20g,鸽2只,姜lOg,葱15g,盐4g,绍酒25g。
制作:当归、黄芪洗净切片;木瓜洗净切片;鸽宰杀后,去毛内脏及爪;姜切片,葱切段。
鸽肉、当归、黄芪、姜、葱、盐,同放炖杯内,加水300ml。
炖杯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5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2次,每次吃鸽肉50g,喝汤。
功效:滋肾益气,祛风补血。
用于多发性神经炎患者。
木瓜蒸鹌鹑配方:木瓜20g,鹌鹑4只,姜10g,葱15g,盐4g,绍酒20g。
制作:木瓜洗净切片;鹌鹑宰杀后,去毛、内脏及爪;姜切片,葱切段。
鹌鹑、木瓜、姜、葱、盐、料酒,放人炖杯内注入清水250ml。
炖杯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炖煮5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半只,喝汤佐餐食用。
功效:补五脏,利湿热。
用于多发性神经炎患者。
干姜羊肉粥配方:干姜10g,羊肉50g,大米250g,盐3g。
制作:干姜切细丝,羊肉洗净,切丝;大米淘洗净去泥沙。
干姜、羊肉、大米、盐,同放炖锅内,置武火烧沸,再用文火煮45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早餐食用。
功效:温中逐寒,回阳通脉。
用于面神经炎风寒型患者。
牛奶生地牡蛎饮配方:生地15g,牛奶250g,牡蛎100g,白糖20g。
制作:生地切片,牡蛎肉洗净切片。
生地、牡蛎,同放炖杯内,加入白糖,注人清水200ml。
置武火上烧沸,用文火煮25分钟,再加入牛奶即成。
食法:每日1杯,喝牛奶吃牡蛎肉。
功效:平肝潜阳,软坚散结。
用于面部神经炎患者。
天麻蒸乳鸽配方:天麻10g,红花6g,桃仁6g,乳鸽2只,姜10g,葱15g,盐4g。
制作:天麻润透切片;红花、桃仁洗净;乳鸽宰杀后去毛、内脏及爪;姜切片、葱切段。
抽多动症儿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抽多动症儿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抽动症,又称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患者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行为特征。
这些症状给患儿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也给家长和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因此,寻找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家长和医生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首先,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抽动症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常见的药物包括甲基苯丙胺、利他林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患儿的神经系统,减轻其多动、冲动的症状。
然而,药物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食欲不振、失眠等,因此在使用药物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监督下进行。
其次,行为疗法也是治疗抽动症的重要手段。
行为疗法主要通过对患儿的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帮助患儿建立正确的行为习惯和自我控制能力。
例如,家长和老师可以采用奖励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对患儿的行为进行引导和塑造,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心理治疗也是治疗抽动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学会通过自我调节和情绪管理来减轻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建立自信心,缓解焦虑和压力,对于治疗抽动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后,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和支持也是治疗抽动症的重要环节。
家长和老师应该给予患儿足够的理解和支持,不断鼓励和引导患儿,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让患儿在温暖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治疗抽动症需要综合多种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心理治疗以及家长和老师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患儿的症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希望家长和老师们能够重视抽动症儿童的治疗,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小儿抽动症能彻底治愈吗

小儿抽动症能彻底治愈吗小儿抽动症是一种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行为,有时候还会出现发音抽动的情况。
该病在3至15岁间的儿童中较为多发,男孩发病最为常见,早产或剖腹产的孩子很容易得抽动症。
简单的抽动行为会表现为一些挤眉弄眼、摇头晃脑、做怪相外的行为,严重时孩子还会伴有攻击性行为,甚至还会出现品行问题。
如果该病没有及时治疗,就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影响。
专家指出,要想指出小儿抽动症能彻底治愈吗?首先需要知道如何治疗小儿抽动症,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小儿抽动症的治疗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行为疗法(1)消除诱因:短暂性抽动障碍中,特别是抽动时间不长的患儿,在行为约见中往往不难寻找出诱因。
年幼儿童的诱因通常是看紧张的电视或录像节目、玩游戏机、耳闻目睹害怕的事物所致,因此,寻找诱因并消除它至关重要。
(2)详细分析心理因素:应对患儿病前的心理因素应详细分析,找出可能的致病诱因,然后予以解决。
年长儿童常因遭受意外,家庭冲突、学习压力太大而产生抽动。
如各种矛盾的调整,家庭矛盾,父母、祖父母对小儿的过度要求和强制所造成的精神矛盾和紧张情绪必须予以解决。
如有学校因素,应与教师联系协同解决。
对属于无法解决的因素,则应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患儿分析精神诱因,找出正确对待的办法。
(3)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对患儿的父母说明此病的性质,不要惊慌失措,这样可消除由于父母的过分关注所造成的强化作用。
父母对抽动常常过于担忧,应使父母了解抽动发生的诱因,合理安排患儿生活、学习和活动。
对患儿的抽动症状不要提醒。
指责和给予过度的关注,因为这样使患儿更紧张,对抽动的控制不利,而是对患儿的抽动应采取不予理睬态度,可使症状逐渐消退。
多数病人经过数月后症状会自然消失。
帮助患儿消除诱因,提供一个良好而又宽松的家庭环境。
采取肌肉松弛疗法、操作性处理法等可望取得良好效果。
在患儿接受行为治疗时,要取得患儿与家长的合作,并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以协助治疗。
什么是抽动症?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etes),通常是指是一种以多发性不自主的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临床上以姿势短暂、快速、突然、程度不同的不随意运动,开始为频繁的眨眼、挤眉、吸鼻、噘嘴。
张口、伸舌、点头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本症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较女性多,比例为(3-4):1。
基本知识
医保疾病:否
患病比例:0.2%
易感人群:好发于3至15岁儿童
传染方式:无传染性
并发症:多动症小儿多动症
治疗常识就诊科室:儿科儿科综合
治疗方式:中医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愈率:85%
常用药品:醒脑安神片紫雪
治疗费用:根据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8000元)
温馨提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抽多动症儿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抽多动症儿童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抽动症,又称为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疾病。
患有抽动症的
儿童常常表现出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易分心等症状,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针对抽动症儿童,家长和医生们一直在寻找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首先,对于抽动症儿童的治疗,家长和医生们应该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这包
括药物治疗、行为疗法、心理辅导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医生的指导下选用一些适合儿童的药物,来缓解抽动症状,减轻病症的影响。
行为疗法和心理辅导则可以帮助儿童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减轻症状的表现。
其次,对于抽动症儿童的治疗,家长和医生们还应该注重日常生活的调理和管理。
这包括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
此外,家长和老师们也需要给予儿童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更好地应对抽动症的挑战。
最后,对于抽动症儿童的治疗,家长和医生们还可以尝试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如音乐疗法、运动疗法等。
音乐疗法可以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来调节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帮助他们放松身心,缓解症状。
而运动疗法则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减轻症状的表现。
综上所述,针对抽动症儿童的治疗,家长和医生们应该采取综合治疗的方法,
注重日常生活的调理和管理,尝试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法,以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状态。
只有全面综合地对抽动症儿童进行治疗,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走出病症的困扰,健康成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应以及时的综台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埋治疗、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为原则。
一、药物治疗
对于严重的抽动障碍儿童,早期应用合理的药物治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综合治疗成功的基础;目前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氟哌啶醇、泰必利、哌咪清、硝基安定等。
多巴胺受体阻滞剂
1、氟哌啶醇:最常用、最有效的控制抽动的药物.约85%的病人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用法:开始0.5-1mg,每晚睡前顿服,以后每隔4-7天增加剂量0.25-0.5mg,儿童常用剂量为2-8mg,分2-3次口服。
慢性抽动症维持治疗3-6个月,多发性抽动症维持治疗1-2年。
减药和撤药过程宜慢。
若减药后症状又出现,那么必须继续维持治疗。
副作用:该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大,主要是锥体外系症状,如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综合征和静坐不能,这往往是造成中断治疗的主要原因。
常发生于用药初期或药物
增加过快、或药物剂量过大时,减缓加药或降低剂量能减轻锥体外系症状。
若出
现副作用时应暂缓加药,待副作用减轻或消失后再调整剂量。
盐酸苯海索能对抗
这种副作用,每天2次,每次0.5-1mg。
镇静作用也是比较常见的副作用,表现为
上课嗜睡、活动减少以及认知迟钝。
迟发性运动障碍是长期使用氟哌啶醇后的副
作用,出现后要立即停用药物,在长期用药的病例要注意观察有无这一副作用。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使用氟哌啶醇时,不要一开始就常规合用盐酸苯海索或长
期合用,因为后者可以掩盖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表现。
2、哌咪清:又叫匹莫奇特,作用类似于氟哌啶醇,治疗有效率60-70%,
用法:开始剂量为0.5-1.0mg,睡前一次口服,儿童日剂量1-6mg。
分2-3次服。
,
副作用:与氟哌啶醇类似,有镇静作用、锥体外系副作用,认知迟钝相对较轻,心脏副作用较氟哌啶醇大,可能引起心电节律的变化。
因此,该药的可接受性比氟哌
啶醇强,但治疗前后需做心电图检查。
3、泰必利:
治疗效果比氟哌啶醇差,起效较慢,往往开始有效,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降低。
它的优点是副作用轻、少,易于被家长接受,对于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的病例可以首先使用
用法:6岁以前:开始每日按体重5mg/kg,每5—7日增加一次用量,达每日10mg/kg,维持量调整到维持血药浓度8—12 ug/kg,一般为按体重10~20 mg/kg,约
0.25~0.3g,不超过0.4g;
6~1 2岁:儿童第一日0.05 g~0.1 g,服2次,隔周增加0.1 g至出现疗效;维持量调整到最小有效量,一般为每日0.4---0.8g,不超过1 g,分3~4次服用。
待症状得到控制后2—3个月,酌减剂量。
肌苷用量0.2—0.4g,每日3次
服用:
4、舒必利:
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
1、利培酮:
中枢性a受体激动剂
1、可乐定
其它:
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是综合治疗的重要环节,是防止疾病的复发和减少合并症的
主要手段。
1、心理转移注:临床观察发现,抽动障碍的症状在紧张着急时加重,放松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因此,当儿童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制其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如发现患儿抽动明显时,可让他帮你把报纸递过来或做些轻松些的事。
这样通过减轻由抽动带来的紧张、焦虑和自卑感,通过肢体的有日的活动而逐渐减轻和缓解抽动症状。
2、认知支持疗法:儿童常因挤眉弄眼等抽动症状而感到自卑,他们不愿出头露面,社交退缩。
越紧张自卑,症状越严重,症状越严重就越紧张自卑,患儿在这种恶性循环下感到痛苦不安、不能自拔。
如果此时父母还唠叨、过份限制、没完没了地指责,尤如雪上加霜。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打破恶性循环,通过在心理医生指导下,父母与儿童一起分析病情,明确认识抽动症状的表现就象躯体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病,并不是坏毛病.逐渐增强克服疾病的信心.消除自卑感。
事实证明这是促进疾病康复。
避免对儿童心理发展受到影响的有效方法。
3、饮食调整和环境治疗:除药物和心理治疗外.还应注意妥善安排正常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紧张疲劳,适当参加一定的体育和文娱活动.使其尽量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
食物添加剂等可促使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包括活动过度和学习困难。
含咖啡因的饮料可加重抽动症状。
为此,对这些儿童的食物应避免应用食物添加剂、色素、咖啡因和水杨酸等。
抽动障碍大多数可缓解,少数症状迁延,但积极治疗.对学习生活影响不大;其中抽动秽语综合征是慢性过程,需长期服药以控制症状。
有些发病年龄较早的抽动障碍患儿预后较差,可导致行为问题和人格缺陷,需特别注意加强教育和心理指导。
总之,关键是要更新观念,增强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识儿童时期的心理活动特点.发现问题不要简单归结为“坏毛
病”。
要正确诊断,及时采取积极的综合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