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砷中毒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概况及展望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砷中毒的研究现状

中药治疗砷中毒的研究现状
中 图分 类号 : R 5 9 9 . 9 文献标识码 : A
8 3 0 0 1 4 ; 2 . 武警 白山市森林支 队
文章编号 : 1 0 0 1 - 1 8 8 9 ( 2 0 1 5 ) 0 5 - 0 3 4 7 - 0 2
砷 是 一 种 原 生质 毒 物 , 是 国 际 癌 症 研 究 机 构 ( I A R C ) 确 认 的人类 皮 肤癌 和肺 癌致 癌物 , 可 通过 氧 化 应 激 和免疫 抑 制等 作用 造成 机体 心血 管 、 消化 、 免疫 等 多 个 系统 的功 能损 害 ,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 劳动 , 多 年来 , 防治 工作 者们 不 断 探 索 治疗 砷 中毒 的药 物 和 方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 0 1 5年 1 0月第 3 0卷第 5期
C h i n J C t r l E n d e m Di s Vo 1 . 3 0 N o . 5 2 0 1 5
中药 治 疗 砷 中毒 的研 究 现 状
田伟 , 崔 学栋
1 . 乌鲁木 齐边 防检查站 , 新疆
到, 茶 多 酚 可拮 抗 砷 致 小 鼠骨 髓 细胞 D N A 断裂 、 微 核
形 成 等遗传 损伤 作 用 , 随着剂 量 的增 加 , 彗 星细胞 的百 分率 、 彗尾 长度 和微 核率 均显 著下 降 。
强化 S O D刺梨 汁以刺梨为主等研 究方 面取 得 了一定 进展 。
多, N r f 2蛋 白入 核增 多 。海 尔福 口服 液 具 有 清 除 自由
够有效清除生物氧化产生的多种 自由基 和非 自由基产 物 。丙 韦 忠恒 等 _ 3 采 用 火棘 果 汁 干 预 染 砷 小 鼠, 发 现
血 清丙 二 醛 ( MD A) 含 量 和丙 氨 酸 氨基 转 移 酶 ( A L T ) 活 性 降低 , G S H- P x活性 升 高 , 且 呈剂 量 反 映 关 系 。牛 磺 酸被 视 为机 体 的条 件 必需 氨 基 酸 , 能够 有 效 清 除 体 内过 多 的 自由基 , 具 有 明显 的抗 氧化损 伤作 用 。高 颖 、 刘 晓文等 ' 用 牛磺 酸 干 预染 砷 小 鼠发 现 , 牛 磺 酸 可 保 护砷 中毒小 鼠脑组 织 和肝 脏 , 使脑 组织 中 S O D 活性

地方性砷中毒影响因素及其生物学标志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地方性砷中毒影响因素及其生物学标志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地方性砷中毒影响因素及其生物学标志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地方性砷中毒是一种以皮肤变化、周围神经系统损伤、内脏器官功能异常等临床表现为主的慢性中毒病。

“砷三氧化物污染与地表水和土壤中砷的过量输送有着密切关系。

而污染源包括地下矿产、化肥、农药、染料、木材防腐剂、水处理剂和工业废料等。

随着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日益增多的化学工业和燃煤电厂持续排放砷三氧化物,也使砷中毒的风险不断升高。

因此,研究地方性砷中毒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物学标志,对保护健康和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地方性砷中毒的因素,以及其生物学标志,为预防和治疗该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3.1 影响地方性砷中毒的因素通过对研究区域内已诊断的砷中毒患者和非砷中毒患者的比较分析,确定影响该疾病的主要因素。

同时,采用问卷调查和环境检测等方法,收集与砷中毒相关的环境因素、人群特征等信息,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或者是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变量,得出最终的影响因素。

3.2 生物学标志的研究研究选取尿、血浆和头发等样本,采用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等技术手段,测定其中与砷有关的生物标志物,包括砷和其代谢产物、氧化应激标志物及多种脑神经生物谷物及下游信号通路,获得反映砷中毒及其损害机制的生物学指标,并探究其在砷中毒的早期诊断和干预中的应用价值。

同时还可以根据生物学指标,地理信息系统,环境检测等在GIS 中进行空间分析。

四、研究意义1. 探究影响地方性砷中毒的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根据。

2. 研究砷中毒的生物学标志,为早期诊断和干预提供依据。

3. 结合GIS技术对砷中毒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为其防治提供支持和指导,有助于改善环境和保障人民健康。

以上是本研究的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认可和支持。

五原县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五原县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

4

,, U O 勺 ù . 通 U d
` 咨 . . J . 几 且 叮 口 . t n 八 O U ` .
月 . n 勺 ` 任 口 百 o
一 一 幼 n 1 八 U n l 1
n

.
1 6 59 28 37
.
1 3 4 23 3 3
.
.
胜利7 12 什巴乡 创新
1
0 3
.
海子 堰

定图

5 2 3 0 2 10
含砷 (m g L
0 0 0 0 0 0
. . .
检查
思 人
人蔽
728 119 261 75 10 7 1 14 1 72 116 77 186 121 107
病 数
思病 率 ( 肠
23
.
曰 勺 ó 一 ù o U ù “ n 0 ,n 自 乙 ,尺 d 0 `
.
勺 b名 卜 1
38
.
170 16 60 2 5 6 6 4 7 32 23 13 3 6 3 2 10
0 1 6
5. . 7 3 5 2 1 . .2 8
七 ln 三 ` , 已 J U , O 勺
1
乃 日乡
ù . 内 n U
U U
1 3 8 0 2 3 永利乡 银定图
金星 2 广胜 1 建设 丰乐
2 4
6
.
.
0 2 4
.
.
0
.
33
6 4
.
.
0 2 6 0
.
1 7 8
0
0 0 7 .
à “ ù “ n 丹 ” 自 n U
二 ` ,

论文砷的生物有效性及其控制研究

论文砷的生物有效性及其控制研究

砷的生物有效性及其控制研究摘要:砷(As)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有毒类金属元素,在环境中的迁移富集行为、生物效应、毒性同其赋存形态及生物有效性密切相关,调控其生物有效性对As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也逐渐成为应用化学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土壤砷污染是当今全球十分严重的环境与健康问题之一。

土壤砷形态及生物有效性研究是开展污染诊断、评估环境健康风险及开展砷污染土壤修复的重要依据。

目前土壤砷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化学选择性提取操作定义法、溶剂提取仪器测定或吸附材料选择性分离法和同步辐射X射线近边能谱(XANES)直接测定法,这些方法相互结合在土壤砷的形态转化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关于生物有效性研究存在多种方法并存的局面,化学提取法相对经济、方便,但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往往不能真实反映土壤砷的有效态含量,只能作为环境危害程度识别的参考;植物指示法需选择敏感性植物方能有效地指示土壤砷对环境与健康的潜在危害;土壤动物与微生物指示法代表了未来开展砷污染早期预警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对土壤As生物有效性测定方法、分布特征及调控措施做了系统的总结和评述,并对调控土壤As生物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土壤As污染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土壤砷;生物有效性;调控措施砷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土壤中的具有致癌作用的类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含砷农药、化肥的施用及含砷污水灌溉等.据雷鸣等(2008)的调查,湖南郴州、衡阳等地稻田砷污染较严重,土壤砷含量最高达245 mg·kg-1,导致大米砷含量超标,造成严重的健康威胁和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砷作为一种变价元素,不同价态毒性及生物有效性有较大差异,如三价砷生物毒性是五价砷的60~100倍.此外,水分可通过改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铁锰氧化物等变价元素的价态而影响砷的生物有效性及其环境风险,如淹水导致As(Ⅴ)向As(Ⅲ)转化,提高了土壤中As(Ⅲ)的含量;同时,土壤水分会影响水稻籽粒中砷含量,灌浆期后湿润灌溉可显著降低糙米中砷含量.研究表明,稻田土壤水分含量可影响并改变土壤溶液及稻米中砷含量,而控制土壤水分含量是解决稻田土壤砷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并揭示出水分是影响砷毒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稻田土壤上.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砷含量最高(粮食)为0.7毫克/千克,鲜乳为0.2毫克/千克。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_概述及报告范文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_概述及报告范文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概述及报告范文1. 引言1.1 概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砷作为一种严重污染物质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砷是地壳中普遍存在的元素之一,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工业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等,导致砷污染成为目前面临的一项严重环境问题。

随着对砷相关风险的认识不断提升,国外各地区展开了大量针对砷的深入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到砷的背景和特性、砷来源和传播途径、砷污染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去除技术与处理方法以及毒性影响评估等方面。

通过总结国外对砷的研究成果,并借鉴其经验和启示,能够为中国及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章节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进行概述,包括背景介绍、现实问题和文章目标。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具体介绍国外对砷的研究概况,包括砷的背景和特性、污染源及传播途径以及风险评估与管理措施。

第三部分将重点介绍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包括砷检测方法与仪器设备、砷去除技术与处理方法以及毒性影响评估方法。

在第四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国外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包括实验室及团队的成果概述、重点研究领域和突破以及成功案例和经验总结。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我们将对国外的研究报告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相关问题和挑战。

同时,展望未来国外对砷的研究发展方向,并探讨其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的借鉴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外对砷的深入研究进行概述,并总结其成果和经验,为我国及其他国家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通过了解国外在检测方法、治理技术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来提高对砷污染问题的认识,并开展有效的防治措施。

同时,通过展望未来国外研究的发展方向,我们可以了解到全球砷污染管理领域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挑战,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

2. 国外对砷的研究报告概述2.1 砷的背景和特性砷是一种常见的地壳元素,可以以多种形态存在。

地方性砷中毒的综述

地方性砷中毒的综述

认识地方性砷中毒关键词:地理学,中毒,地方病,医学地理学,全球性简介地方性砷中毒是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空气、食物摄入过多的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着色、角化及癌变为主的全身性的慢性中毒性疾病。

地方性砷中毒是因自然界环境中含砷量过高所引起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地方性砷中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广泛,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害病。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饮用水中砷浓度超过WHO指导标准0.01mg/L或超过了其国家所规定的标准,包括阿根廷、澳大利亚、孟加拉国、智利、中国、匈牙利、印度、墨西哥、秘鲁、泰国和美国等。

多年来,世界各国学者对地方性砷中毒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病因学、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流行规律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人们已对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机制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早期发现并确定高砷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地方性砷中毒病情、预后的预警、评价系统,制约了砷与健康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我国的地方性砷中毒类型饮水型砷中毒和燃煤型砷中毒。

分布饮水型砷中毒分布:山西、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四川、安徽、青海、黑龙江、河南、山东等省(区)。

其中以山西、内蒙古病情为重。

燃煤型砷中毒部分:贵州、陕西。

其中以贵州分布最为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性砷中毒流行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资料估计,目前暴露在饮用水砷浓度≥0.05 mg/L的人口为560万,暴露在饮用水砷浓度≥0.01 mg/L的人口为1 466万,这还不包括由于燃煤引起的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人口。

在我国,除贵州省主要为燃煤污染型病区外,其他地区大都属于饮水型病区。

新疆奎屯垦区是我国大陆上报道的第一起地方性砷中毒病区,也是我国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的主要流行区之一。

新疆医科大学氟砷研究课题组自1980年开始对该病区开展综合性防治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今后应在对病区进行流行病学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分析慢性砷中毒发病以及致癌的相关危险因素,从生物统计学和遗传流行病学等方面综合分析砷中毒易感性标志物与砷中毒的关系,率先在国内开展对地方性砷中毒较为系统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

地方性砷中毒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地方性砷中毒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Me ia olg ,Hu h t0 0 5 , i a) d c lC l e e h o 1 0 9 Ch n
[ b t c]E d mi asncp i nn ec e sr i ae ah gncmehns o re i p i nn A s a t n e c re i os igi goh mi yu es .P to e i r o s t s cai m f snc os ig a o
[ 要 】地 方性 砷 中毒是 一种 地球 化 学性 疾 病, 关砷 中毒 的致 病机 理 , 直 以来是 研 究 的重 点 。 切 的 摘 有 一 确 机制 仍未 明确 , 目前 多数 学者认 为砷 可 致 氧化 应 激 、 NA损 伤 、 NA 甲基化 及 免 疫 功 能异 常 。本 文 将 从 这 D D
Z HANG a Qio—t . U —n i W Ri a

( . ea t n fP s rd ae2 0 ,n e n oi M e i l ol e Hu h t0 0 5 hn 1 D p rme t o ot a u t 0 9 I nrMo g l dc l g , h o 1 0 9 C ia; h a aC e 2 D p rme t fDemad gs, h l t si l fI n rMog l . e a t n o r to i T eA{ i e Hopt n e n oi t a d a o a
所 谓 氧 化 应激 是 指 体 内氧 化 、 氧 化 这 两 个 体 抗 系 的失衡 所 引起 的 机体 生化 生理过 程 异常 。研 究表 明 , 化 应 激 可 能 是 参 与 砷 致 病 的 重 要 发 病 机 氧 制 ]经 实验 证 实 ,As , i m在 体 内外 都 可 产 生 大 量 的

谈谈防治地方性砷中毒的几点认识

谈谈防治地方性砷中毒的几点认识

谈谈防治地方性砷中毒的几点认识作者:邓林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9期现代社会发展模式的改变,促使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

虽然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但同时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日益明显。

其中,地方性砷中毒就是人与环境矛盾下的产物,砷中毒对人体的危害较大。

若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饮食安全以及缺少砷中毒的知识,就会缺少对防治砷中毒工作的认识。

在防治工作开展时,无法支持相关防治工作从而使砷中毒的可能性增大。

通过分析砷及化合物的毒性以及地方性砷中毒的类型,进一步提出砷中毒的思考。

而社会居民要了解更多的砷中毒知识,支持地方性砷中毒防治工作。

一、砷及化合物的毒性砷及化合物的毒性与水溶性相关,砷本身不溶水,但砷的氧化物与水相溶,从而污染地下水。

而食用含有砷毒性的水,会出现砷急性中毒现象,最明显的病症为急性肠胃炎,人体会出现呕吐现象。

严重时会发生急性砷功能衰竭。

砷化合中毒对人体的危害更大,直接影响人体内肝脏功能。

慢性砷中毒表现在指甲与皮肤的改变上,即皮肤逐渐暗沉现象。

而砷中毒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水被砷大面积污染,因此,在防治地方就肾中毒时,要注意引导居民注意饮用安全。

二、地方性砷中毒的3个类型1.燃煤型燃烧含砷量高的煤产生的烟会使空气中的砷含量过高,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

人若长期生活在这种空气下,会间接形成砷中毒,而这种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大多数出现在贵州省。

2.地方性砷氟联合型在一些地方会同时出现地方性砷中毒以及地方性氟中毒,人若长期生活在这两种毒性环境下,则会危害人身体健康,从而使人的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而这种联合的情况,大多数出现在山西、贵州等地方,新疆地区也十分常见。

3.乌脚病型而乌脚病型地方性砷中毒与上述两种类型不同,它是出现在一种特定地区的疾病,即台湾地区。

人体若出现乌脚病型砷中毒,除了拥有一般病症之外,还会产生之坏死现象,被台湾地区居民称作“乌蛇干”,这也是乌脚病型中毒的名字的由来。

而之所以会出现台湾地区,有相关研究学者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可能是台湾地区水中的高砷和腐植酸荧光物质结合,从而使地下水出现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普资讯
1 2
新 疆 医科 大 学 学报
J OUR L OF X N I G ME I ALUN VE STY 2 0 a .2 () NA I JAN D C I R I 0 6Jn ,9 1
地方性砷 中毒生物标 志物 的研究 概况 及展望
业 中的砷 暴 露 。通 常 砷代 谢 在 人 的尿 液 中分 布 为 I ~ O
1 的 无 机 砷 (Asl,i s ) 0 ~ 1 单 甲 基 胂 酸 5 i I A 、1 l V 5 ( MMA) 6 ~ 8 二 甲基 胂 酸 (D 和 O O MA) 。Haaa等 kl
所 以 很 难 得 到 低 剂 量 暴 露 的 剂 量一 应 曲 线 ,只 能 利 用 数 学 反
尿样 , 检测发现在 暴 露组 中所 有 的尿 卟啉浓 度都 高 于对 照
组 。 以 年 轻 人 居 多 提 示 卟 啉 可 成 为 砷 暴 露 早 期危 害 的 生 且
物标志物 。
模型进行推测 。但随 着监测 技术 的提 高 ,可通 过测 量生 物 标志 物 解 决 这 一 问 题 。 近 年 来 生 物 标 志 物 (bol i l i o c —g a
有效 的手段 , 早期发 现并确 定高砷暴 露对人体健康 的影响 以 及地方性砷 中毒病情 、 预后的预警 、 评价 系统 , 制约 了砷与健
康 关 系研 究 的进 一 步 深 入 。
研究 空气 中砷的平均浓 度和接 砷作业 工人尿 砷浓度 的相关
性 , 别 测 定 了 0 0 、~ 1 分 、 h8 8 6和 l ~ 2 时 段 , 6 0h4个 结果 发 现 在 0 8h二 者 有 显 著 相 关 性 ( 、 r= 0 7 ,P 一 0 0 01 , .8 . 0 )
得 的 对 接 触 外 源 性 化 学 物 的 反应 能 力 的 指 标 。
地方性 砷中毒是 因 自然 界环境 中含砷 量过高 所 引起 的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 病 地方性 砷 中毒在世 界范 围 内流行 广 泛, 已成为一种世界性 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的公 害病 。 目前
世 界 上 有 许 多 国 家 的 饮 用 水 中砷 浓 度 超 过 W HO 指 导 标 准 00m / . 1 g L或 超 过 了 其 国 家 所 规 定 的 标 准 , 括 阿 根 廷 、 包 澳
1 砷 的暴 露标 志物
1 1 血砷( B 由于血砷 的生 物半 衰期 为 6 , 进入 . As ) Oh 砷 血液后 , 大部分均 以较 高的速 率从 血浆清 除, 因而血砷 仅是 监测短期接触水平 的指标 1 2 尿砷( U) 砷 的排泄 主要 是 在 肾脏 , 部分是 从尿 . As 大 中排 出, 且排泄速度相 当缓慢 。故尿砷被认为是反映近期砷
As 饲 W i a 鼠 , 集 2 喂 s 大 t 收 4h尿 样 , HP C法 测 血 、 、 用 L 肝
究, 为地方性砷中毒 的防治提供依 据 , 对保 护高砷 暴 露地 区 人民的身心健 康 和社会 稳 定 、 经济 发展 具 有重 要 的现 实 意
义 。 地方 性 砷 中 毒 的 早 期 诊 断 和 预 防 的 重 要 手 段 在 于 危 险
肾 中原卟啉 Ⅸ, 粪卟啉 Ⅲ, 卟啉 I的含量 , 粪 结果几种组织 中 的卟啉浓度均在 2 4h内升高 , 尿原卟啉在 4 8h达最 高峰 , 尿
粪 卟 啉 2 4h达 最 高 峰 。人 体 实 验 取 了 13份 砷 中 毒 区病 人 1
度评 价和预报的研究 。在环境健 康危险度评价 中, 由于缺乏 长期低剂量健 康效应 的资料和低 剂量暴露水平 的监 测方法 ,
行病 学调 查 的基 础 上 , 行 不 同砷 暴 露 人 群 的生 物 标 志 物 研 进
在 这个时间段暴露在砷浓度 为 1 / 0mg L空气 中的工人尿砷
浓 度 为 5mg L /。
1 3 尿 卟啉 ( o op yis 最 近的研究 表明 , . urp rh r ) n 尿卟啉也 是砷暴露 的早期生物标 志物 , n Wa g等[ 在动物 实验和人体 3 ] 研 究 了砷暴露在血 红素合成 途径 中的作用 , 5mg k 体 重 以 /g
生物标志物 的研究 有助于早 期识 别外来 化合 物 的生物 学效应 和易感人群 , 从而有 利于毒 物 的危险度 评估 , 同时可 用于发病机理 和防治效果 的研究 。在 国外 , 已广泛将 生物标 志物 的研究用于环境健康评价 , 包括对砷暴露 的生物 标志物 研究 。国内有学者进行 了铅 、 、 和磷暴露 的部 分生 物标 锰 硫 志物 研究 , 尚无开展砷暴露生物标 志物 研究 的报 道 。在 流 但
吴 顺 华 综述 ,郑玉 建 审校
( 疆 医科 大 学 公 共 卫 生 学 院 劳 动 卫 生 与 环 境 卫 生学 教研 室 ,新 疆 乌 鲁 木 齐 新 805) 3 0 4
中 圈分 类号 : 6 3 6 ; 3 . 0 1 .3 R1 6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5 5 ( 0 6 0 —0 20 10 5 12 0 ) 10 1—3
暴 露 的 敏 感 指标 , 血 砷 更 有 说 服 力 , 用 于 检 测 环 境 和 职 比 常
大利亚 、 加拉 国、 利 、 国、 牙利 、 孟 智 中 匈 印度 、 西 哥 、 鲁 、 国学 者对 地方性砷 中毒进行
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 病 因学 、 要 临床表 现 、 病机 制 、 在 主 发 流 行 规 律 及 防 治 措 施 等 方 面 取 得 了显 著 进 展 。 目前 人 们 已 对 地 方 性 砷 中 毒 的 发 病 机 制 有 了 初 步 的 了解 。但 由 于 缺 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