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铁空间艺术审美标准的探究--以武汉市地铁空间艺术发展为例
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特色研究

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特色研究作者:吴文豪桑典典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1年第10期摘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地铁空间已经成为城市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符号。
公共艺术设计在地铁空间中的应用不仅能提高空间美感,还能起到传承文化的作用。
以南京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表现为切入点,结合南京地铁1号线与3号线中的公共艺术设计,探索公共艺术设计的特色与价值。
关键词:公共艺术;地铁空间;地域文化;南京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基于地域文化特色融入的地铁金坛站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研究”(SJCX21_1172)研究成果。
公共艺术设计是在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中对整个环境空间进行艺术化和美化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是以大众的审美为主导,来展现每个时期盛行的审美情趣。
同时,公共艺术設计体现了对公众的人文关怀。
在当代各个空间环境设计中,公共艺术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尤其是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异彩纷呈。
一、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的价值公共艺术设计介入地铁空间,首先它很好地改善了地下空间给人的封闭沉闷的感觉,活跃了空间氛围;接着冲破了公共空间的简单营造模式,让大家的路程充满乐趣。
与此同时,公共艺术设计以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呈现在公共空间里,使得大家不知不觉地被吸引,身心都受艺术的熏陶。
由于公共艺术设计的介入,整个地铁空间有了很多创新点,每一个车站点都有了属于它自己的特色,进而给乘客留下了很多独有的记忆。
与此同时,公共艺术设计往往会把当地独有的历史文化和各种地域景观、民间特色等融入进去,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对地铁空间进行装饰点缀。
这不单单能使人们无形中融入地铁公共空间里去,同时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作为出色的创意作品还能够提升大众的鉴赏水平。
这对解决如今的地铁“特色危机”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地铁作为城市的符号与公共艺术设计相结合,不只呈现了这座城市的格调,还展示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让这座城市展现出别具一格的个性。
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多尺度TOD效应综合评价——以武汉市1、2、4号线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10-0115-07 收稿日期 2023-02-14摘 要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沿线地区TOD规划协同推进,TOD落实成效有待评估。
整合利用手机信令、POI、企信宝等新兴数据及土地利用、建筑普查等传统数据,从站点和廊道两个尺度,构建涵盖土地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行为调节等多维度的TOD效应评价体系,对武汉市开展实证应用。
评价发现武汉市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发展偏离TOD目标:土地利用呈现开发强度高、功能混合度低的特征;轨道交通刺激了城市中心区人口、就业、服务设施集聚和住房价格提升,未能引导城市功能边缘区紧凑拓展;轨道交通压缩居民出行空间距离、提升公交分担率效应并不显著,降低城市边缘区居民出行时间。
提出开展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廊道式TOD规划,促进站点地区差异化治理和功能互动,提升TOD综合效应。
关键词 轨道交通站点地区 轨道交通廊道 TOD综合效应 评价体系 多源数据Abstract Chinese metropolitan combined rail transit construction and TOD planning along the route, while the effectiveness of TOD implementation is yet to be evaluated. By integrating the newly arisen data such as mobile signaling data, POI data, enterprise information data and real estate data , as well as traditional data such as land use and construction census, we construct a multi-dimensional TOD effect evaluation system covering l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ffic behavior regulation from two scales of rail station and corridor. And 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is carried out in Wuhan. The evaluation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s along the rail transit in Wuhan deviated from the TOD target. Land use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development intensity but low functional mix. Rail transit stimulates the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employment, services in urban centers, but fails to guide the compact development expansion in urban fringe area. Rail transit failed to significantly compress residents travel distance and to improve bus sharing rate, while it reduces the travel time of residents in urban fringe area. It is proposed to carry out corridor TOD planning in areas along rail transit, which help promote differentiated governance and functional interaction in site areas, and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effect of TOD.Keywords Rail transit station area, Rail transit corridor, TOD comprehensive effects, Evaluation system, Multivariate data轨道交通沿线地区多尺度TOD效应综合评价——以武汉市1、2、4号线为例Multi-scale TOD Comprehensive Effect Evaluation in Areas Along Rail Transit: A Case of 3 Metro Routes in Wuhan梁 敏 | Liang Min 徐 涛 | Xu Tao中国城市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希望通过轨道沿线地区公交导向式发展(简称“TOD”),实现缓解交通拥堵、促进空间紧凑发展、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等目标。
论玻璃马赛克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以武汉地铁二号线为例

乩址丨CLOTHING AND DESIGN服装与设计论玻璃马赛克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以武汉地铁二号线为例汪行雨I,毛宇2(湖北商贸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本文首先通过从了解玻璃马赛克的定义、特点和造型原理出发,从而研究玻璃马赛克的造型手法以及当代玻璃马赛克的普遍特质。
文章以武汉地铁二号线中的马赛克作品为例,对马赛克在公共空间的运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玻璃马赛克;公共空间;环境艺术;武汉地铁二号线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1602(2019)20-0001-01玻璃马赛克的艺术在公共空间中不仅只是一个虚无的装饰品,它可以起到突出主题以及点亮中心的作用,能够更佳的提升整体环境的美观程度,但它也必须和环境协调,不显得太过突兀,与环境组成统一的整体,在设计中既不被大环境所淹没,也不能因有孤立感而破坏空间。
马赛克是现代建筑和室内装饰经常使用的一种装饰物,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锦砖。
它主要由陶瓷和玻璃组成,在日常家庭的装修中陶瓷马赛克相较于玻璃马赛克而言运用较多。
近几年以来,新兴玻璃制品的迅速发展以及玻璃马赛克所拥有的先天优势,促使玻璃马赛克得以运用至现在,相较于陶瓷马赛克越来越广泛,甚至一些普通居民住宅和室外公共建筑的地板、墙面也开始使用马赛克来装饰,以至于到了现代部分公共空间中也开始大幅度的使用。
由于玻璃制品的性能非常稳定,包括冷热稳定性也很好的特点,而且不易变色,不易积尘,体积轻并且粘接牢,因此多用于室内局部、阳台外侧装饰,而且硬度非常大,所以抗压耐磨。
玻璃马赛克色泽丰富,可以利用各种颜色搭配出各种需要的图案,可以用作壁画或者地板装饰。
质地十分坚固,结构稳定,可以适应各种温度结构也不会发生改变。
因为背面呈阶梯状,可以更好的粘在墙上,不容易掉落,表面光滑所以不容易沾灰,容易清洗,并且价格较低,比一般的瓷砖价格更便宜。
马赛克施工工艺简单,工人容易上手,施工操作简单,效率更快。
浅析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优化设计

浅析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优化设计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地铁车站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其公共区空间设计直接影响着乘客的出行体验和交通效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需求的增加,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逐渐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一些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拥挤、杂乱、不便利等,影响了乘客的舒适度和出行效率。
研究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优化设计,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提升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增强乘客的出行体验,提高交通效率。
通过对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设计原则、要点和优化设计方案的研究分析,可以为地铁车站的改造和建设提供重要参考,推动城市交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希望通过本研究,可以为提升城市地铁交通系统的服务品质和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体验贡献一份力量。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地铁车站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区空间设计对乘客的出行体验和交通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设计的原则和要点,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来提升乘客体验和交通效率。
具体目的包括:总结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明确设计的目标和要求;提出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设计的关键要点,包括空间布局、流线设计、人流分布等方面;通过详细研究和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优化设计方案,提升乘客的舒适度和便利性;探讨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设计与乘客体验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设计来提升乘客的感知和满意度;阐述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设计对交通效率的重要影响,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来提升地铁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通过对以上目的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地铁车站公共区空间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同时为未来地铁系统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地铁车站作为城市交通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公共区空间设计对于提升乘客体验、优化交通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地铁车站空间环境设计新概念

地铁车站空间环境设计新概念地铁车站空间环境设计新概念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车站入口设计:车站入口应该具有醒目的标识和指示,方便乘客快速找到入口,并提供舒适的等候区域。
入口处可以设置大型的玻璃幕墙,增加自然光线的进入,并提供良好的通风系统,确保空气流通。
2. 车站内部布局:车站内部应该合理布局,确保乘客的流动性和舒适性。
可以设置宽敞的站台和通道,方便人流的通行。
站台上可以设置座椅和候车区域,为乘客提供休息的场所。
同时,应该设置足够的出入口和紧急逃生通道,确保乘客的安全。
3. 车站装饰设计:车站可以采用现代化的设计风格,利用科技手段增加乘客的体验感。
可以使用LED屏幕展示实时列车信息和广告,提供便利的服务。
车站的墙面和地面可以采用环保材料和绿色植物装饰,增加舒适感和美观度。
4. 照明设计:车站的照明设计应该充分考虑乘客的视觉需求和舒适感。
可以使用柔和的灯光,避免刺眼的强光。
同时,可以利用智能化照明系统,根据人流量和时间自动调节照明亮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5. 声音设计:车站的声音设计可以包括列车到站和离站的提示音、安全警示音等。
可以利用音响系统播放音乐或者提供公共广播服务,为乘客提供愉悦的音乐环境或者实用的信息。
6. 艺术装置设计:车站可以设置艺术装置,增加文化氛围和艺术品味。
可以邀请艺术家或者设计师进行创作,将车站打造成一个艺术展示的场所,为乘客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综上所述,地铁车站空间环境设计新概念应该注重乘客的舒适性、安全性和体验感。
通过合理的布局、现代化的装饰、智能化的系统和艺术化的设计,打造一个宜人的、具有个性的地铁车站环境。
基于地铁视觉设计及美学要素研究

基于地铁视觉设计及美学要素研究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视觉设计和美学要素对于提升乘客的旅行体验和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铁视觉设计和美学要素的角度出发,对地铁的设计和美学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为地铁设计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一、地铁视觉设计的概念和意义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设计与美学要素直接关系到地铁的形象塑造、乘客的旅行体验以及城市形象的展示。
所谓视觉设计,是指通过色彩、形状、图案、标识等视觉元素的设计组合,使之产生美感和传达信息。
在地铁设计中,视觉设计的基本功能是提升乘客的感知体验和传达地铁的形象和服务信息。
地铁视觉设计应该注重完善的设计元素和良好的视觉效果,从而提升地铁的形象和服务品质。
二、地铁视觉设计中的美学要素1. 色彩美学色彩是地铁视觉设计中最为重要的美学要素之一。
色彩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地铁的整体形象和乘客的心理感受。
在地铁的设计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功能和区域,合理地运用色彩,达到统一、协调、鲜明的整体效果。
在车厢内部,应该选择柔和的色彩,给乘客舒适和温馨的感觉;而在车站等公共区域,可以运用明快、醒目的色彩,提升地铁的形象和服务品质。
2. 图案美学地铁的图案设计是地铁视觉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图案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地铁的整体形象,还可以有效地传达信息和引导乘客的行为。
地铁的标识系统、车站的导向标识、安全标识等都是图案设计的重要对象。
在地铁的设计中,应该注重图案设计的美学要求,使其具有清晰、简洁、易识别的特点,达到美观和实用的双重效果。
3. 形状美学形状美学是地铁设计中的另一重要美学要素。
地铁的整体外观和内部结构应该符合美学原则,达到和谐、完美的效果。
地铁车厢的设计应该注重舒适和实用性,采用流畅、简洁的线条和结构,创造舒适、宽敞的空间感。
而地铁车站的设计也应该注重建筑的美感和空间的畅通,使乘客在地铁站内也能感受到美的享受和良好的体验。
1. 突出城市文化特色在地铁的视觉设计中,应该注重突出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地域特点。
“楚韵飘香,楚风汉味”——从武汉地铁文化墙调查探究当代荆楚文化传承

占
数 ,总 体 不
的
。
(二) 问卷调查对象的乘车基本状况。
调 对 象 每 个 月 乘 坐 地 铁 频 率 为 2次-4次的占比48.6%,
每个月最多乘坐一次地铁的占比26.17%,每个月乘坐4次
的 占 25.23%。经
的地铁线路为2号线和4号 线 ,分别占
比89.72%和48.6%。以上数据反映出本次调查对象每月乘坐地
地铁文化建 示积极支持。
地铁
,
有8 7 % 的调查对象
地铁文化的建
广 传 统 文 化 、武汉 文 化 武 汉
为一 有文化 和
的
文 化 , 武汉 。荆楚文化 有
鲜明的地
和 的 文化
,这 与 武 汉 的
文化和商业
。
三、 武汉地铁文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来 ,武汉地铁在
内
地铁文化 的
基础上
,走 出 了 一 有 武 汉 的 地 铁 文 化 之 路 。
地 铁 交 通 在 推 动 商 业 发 展 、文 明 进 步 的 同 时 ,兼顾文化传
播 ,正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随着武汉地铁网络不断完
善 ,地铁中融人经 代
和 设 、 的楚文
化
,形 成 武 汉 地 铁 特 色 文 化 ,效 果 将 令 人 期 待 。
_ 、荆楚文化的传承现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至 二 十 世 纪 七 业 发 展 迅 速 ,人 眼 中
的 只 有 商 业 文 化 、明星
文化等快餐文化。这些类型文化充斥大众的生活,让 人 日
益失去了解传统地域文化的兴趣和动力。
之 ,商业文
化的风头掩盖了传统文化,使 其 在 大 众 生 活 中 渐 行 远 。
浅议地铁艺术设计项目的成本管理——以武汉地铁3号线风亭中标项目为例

( 3)( 1 i 没 阶段 没 仃 允分 j 标 、施 I f 沟 通 没 汁I ; i - 始 . 小 … 队研 究 J 大I i … 内 外 进 的 地 铁 术i 汁坝 U案 例 , 个 体 没 人 i 人 _ 5 f 『 空. 足 ,产 生 J , , I { 多l i . , i f ‘ 『 1 4 忡干 ¨ 艺 术 f J 『 没 期 ,特 圳 和恤 l 力 ‘ 的小 断 沟 趣 , 芒 这样 , I 1 9 & r 刨~ p i - , 做f r 多 的 效 果 I ‘ 饼 阶 段 .通 过 ‘ 地 铁
1 l J 缺乏 观的成本I : 控 崽 l 以 故埘 没 汁 过 的 科 、 : 川惭 汁划, f l 】 f 通 过 地 铁 l 汁坝 H管 理 .将 地 铁 l 建 f 他 项 l l 的 人 成 小 不断增 J J i l , f < = j - 没 汁 l ’ I 9 j 术 屯炎 结 合 ,这 址 对项 H管 领 域 所 提 … 的 一 ( 2) 没 订 建 以 f … 设 为 匝 的 过 成 本控 制 观 念 地
汁项 t l 成 小 制 个 = 过 包 括 项 [ i J 研 阶段 、没 汁阶 段 、 2 ( ) 1 5" I - ,接 受 汉 地 铁 集 蚕 托 ,湖 北 美 术 、 : 院 动 … 学 院 铁 艺 术 州 投 阶段 、 介 段f 【 l 以』 互 竣 r 验 收 阶 段 j ,哎 汁阶 段 , 人通 过 范f , _ : . 扶僻 _ r 武f 地 铁 3 坨 ■L 路 站 ‘ 术 1
l J f 《 j } 没施 的 术 汁 袍 [ l _ I 怵 也 地 铁 公
人 ¨f ¨ ”、 j 盟的 艺 术 没 汁项 I l
地 铁 术 没 汁 ¨僻 魁 埘 业 『 ’ 坝 H僻 f 】 】 术没汁『 , J { 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建设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已经有了新的需求和新的发展方向,在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后,也需要以个性化的面目展现在大众的眼前。
艺术的功能性在此时得到发挥与应用,它在社会中的渗透力也随之加强,这一点逐渐体现在城市发展中的诸多设施空间上,也可以说这是城市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这就直接导致公共空间、公共设施都在慢慢趋于艺术化,以寻求一个属于自己的特有符号标志来进一步装饰、表达,使它不仅拥有作为公共空间所具备的基本功能,也成为了一个城市文化符号得以展现的平台,通过物化的形象带给城市大众一些审美体验与反思。
它同时要担任起一个精神文化价值导向的新功能,这对于传承地域文化和发扬地方特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当今城市文化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
一个城市需要有一个自己独有的面貌,让人们的心中对这个城市有一个特有的文化印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艺术审美功能不仅成为了一个公共空间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它的存在更是让社会中来往的人群能够在生活中直接沉浸在营造的空间氛围中,能以此来反观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为有意义,丰富了人们的内心。
公共空间的艺术化,可以让单一平常的空间,变得更加立体、有辨识度、多元,使之成为一个独特的艺术文化综合体,让艺术来激活这个空间的隐性功能,让人们能够认识到公共空间新的面貌,增进人与艺术的距离,更能让人们有一个对生活的更好的体验,让城市多一些亮丽的风景。
地铁的建设开通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当下也被国家政府和人民所关注,有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与发展空间,与城市建设艺术化的大势同步,因此地铁空间的艺术表现的需求促使地铁空间艺术逐渐形成。
一、地铁空间艺术的定位地铁空间特色公共艺术就是受到周边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拥有让人无限回味的过去,也有值得憧憬的未来,经过时间的冲洗,一些老建筑凸显特色,独具一格。
而地铁的各个空间站往往会将一些能代表地方特色的地点作为地铁站点的一部分,从所在空间站的文化背景、地方特色、发展趋势、周边建筑环境中提取设计元素,使之成为空间艺术化的元素构成之一,和周边的建筑风格、文化背景等协调统一。
(一)地铁站公共空间区域及其附属设施的认知(图1)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见的,地铁车站是多个专业领域有着共同交集部分的复杂建筑体。
从大的空间分布来看可以分为地面建筑和地下建筑两部分,从功能上大致可分为四个功能空间:出入口通道、站厅空间、站台空间、附属空间。
出入口通道是连接地上进出口与地下公共交通空间的部分,主要功能就是为人流提供专业的通道。
站厅是首先进入的功能空间,由设备区、办公区及公共区等子系统构成,在个别情况下,还有换乘通道、商业设施、服务设施的功能。
站台是候车空间,与站厅紧密衔接在一起。
站台主要由三个区域组成:候车区、办公区及轨行区。
候车区是站台的核心区域。
车站的正常使用是由附属空间来维持和保障的,附属空间是车站都必须有的重要构成部分。
不同空间类别的车站附属设施的构成也有所区别,主要包含了有出入口、连接通道、风道、风亭、冷却塔等。
在这四处功能空间之外,还有许多公共空间设施的设计、规划、放置也是十分重要的,它们的存在是让空间功能发挥得更好,让人群在这个环境中更加舒适,在保证实用性功能完整的基础上,还要让整个艺术空间的氛围和谐,所以这些空间公共设施同样要引起艺术家的重视。
地铁公共设施按照职能分类基本可以分成照明设施、休息设施、信息设施、卫生设施、地铁建筑物辅助性配件设施五类。
(图2、3、4、5)其中又包括功能和商业两个范畴,功能方面有售检系统、进出门、屏蔽门、座椅、垃圾桶、灯具、关于地铁空间艺术审美标准的探究———以武汉市地铁空间艺术发展为例殷丁晓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加深的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也得到了显著的加速,接踵而来的就是人们在基本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对于精神上的需求形成新的社会趋势,此时公共艺术就走到了最前沿。
城市需要以个性化的面目展现在大众的眼前,地铁空间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就是随着交通的发展逐步形成的一种艺术现象。
它要对大众服务,起到功能指向性作用,就必须具备自身的一些审美标准和审美要求。
关键词: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体验;审美标准图4莫斯科地铁站衔接通道的屋顶设计图1地铁站空间分布原型图2瑞典斯德哥尔摩某地铁站厅图3德国慕尼黑地铁某站50公用电话等等;商业用途的公共设施包括广告墙、商铺、报刊厅等等。
这些公共设施在地铁站内的布局与安置也形成了空间的序列感与围合感。
在对这些构成空间有所了解之后,就可以看出地铁公共艺术空间的概念是如何处理空间划分、艺术性和个性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且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同时,把该段地域独有的文化氛围以最完美的形式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二)地铁空间艺术创新性艺术的创新一直都是艺术发展的核心,当代的公共空间艺术也是如此,创新是同样适用于地铁站空间的艺术创作核心观念。
地铁作为时代发展的新型交通出行方式,有其独特的视觉体验,而且它所具备的便捷性、舒适性、高速等等都是时代精神的凝聚,不仅如此,地铁空间艺术创新还要考虑到乘坐地铁的人群也多是城市普通居民,一般情况下以上班族和学生为代表的人群为主,重视时间效率,对时尚潮流、醒目的视觉传达会格外敏感。
从组成元素上看,地铁车站内部艺术公共空间包含建筑界面、公共设施、识别系统,所以在为这样的空间区域做艺术规划设计时更要把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方案中,尤其要注意以下三点:1.观念创新设计观念取决于设计思路以及眼界。
要想在公共空间营造中打破常规束缚,必须要从观念思想上转变。
地铁艺术空间之所以成为“艺术”离不开艺术整体营造,而“营造”则趋于多样性与灵动性。
尤其是要转变以往的空间艺术规划思维,不要以装饰某空间为唯一途径和目的,要大胆地来在实际可行的基础上做创作工程,否则就会被束缚思维停留在单纯的装饰环节,作品就会缺乏活力。
设计策划离不开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地铁线路网的规划设计师规划地铁建设的重要原则。
城市地铁路网的整体规划和风格定位对地铁车站内部艺术空间营造具有显著的影响。
对地铁线路空间整体特色的打造,能够增加线路中地铁车站的可辨识度,有助于定位和确认,从而让人产生归属感。
空间艺术元素不仅能统一增加辨识度,确认空间定位,还能使空间合理有序,空间的层次不会显得凌乱。
2.形式创新空间的构造离不开形式法则,然而形式也是灵活多变的。
在这里地铁空间的艺术形式呈多元性,是以一体化设计的协调面貌出现的。
空间形态的变化与过渡也以动线为线索层层展开,空透轻巧的垂直交通使视线自由不受约束,从而上下层空间变得层次丰富又易于识别。
同时,室内色彩与材质的变化,也因空间层次的不同产生相应变化,在空间类型转换处表现得尤为明显。
地铁车站内部公共空间并非单一的大交通空间,而是一个连续的空间序列。
功能空间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可又具有不同的空间形态,使得地铁车站空间具有形态上变化的可能,为乘客带来富有乐趣的空间体验,比较出效果的有高耸空间、围合空间、开阔空间、半封闭空间等形式。
富有层次和变化的空间将有效减轻地下空间的封闭感和单调感,有意地强化空间的对比和优化衔接空间,是使空间层次变化的有效手段,鲜明的空间节奏将给地铁车站序列带来无穷的活力,对地铁车站公共空间场所感形成有所帮助。
3.技术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空间设计中采用一切现代科技手段,如现代材料学、声学、光学等,达到最佳声、光、色、形的匹配效果,通过各种方法、学科、设计思维的整合,把最理想美观、功能完善的地铁环境创造出来。
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在地铁空间艺术创作时的经验,对材料的组合和空间视觉的单独提出分析,希望能够对有机会亲身实践地铁空间艺术的艺术家们提供参考。
(1)材料的选择和搭配方式地铁空间需借助各个界面的表现特征来塑造空间的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不同的界面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地铁空间地下部分的功能也要通过设计界面的连续性和变化性来表达。
材质的运用、结构形态的设计及外加装饰物的安置都能够影响界面效果,因此材质的选择主要从材料的质感和色彩两方面进行。
多种形式的空间层次表达,就需要多种媒介材料表现图5图6图7伦敦地铁某站1图8伦敦地铁某站2图9伦敦地铁某站3图10伦敦地铁某站4图11那不勒斯大学地铁站1图12那不勒斯大学地铁站2图13那不勒斯大学地铁站351的糅合,通过互相比对、互相映衬等方法,以各种排列组合的形式来组成布局,将各种材料和媒介所特有的物性之美,诸如质地、光泽、花纹等充分地展现出来。
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就一定要正确把握材料的特征,在构思中,设计的空间就要与所选择的材料特点相吻合。
材料的组合运用一般表现为以下两种方式:相同质感材料的组合:相同材质的材料可以通过其自身特质的变化来实现丰富的表现力,图4中莫斯科地铁站衔接通道的屋顶设计,采用同一种乳白涂料,但通过有规律的凹凸设计,并重复这一单元而产生韵律,产生好的装饰效果。
相似质感材料的组合:相似肌理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对空间可以起到中介和过渡作用,例如图4中的面砖拼贴,通过色彩和形状的变化组成艺术性的图案。
(2)空间可视化传达地铁VI导向系统如今的电子科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要使地铁空间艺术的功能和氛围都能更好,所采用的表现方式也应该更加丰富和高效,查询系统、语言播报系统、电视显示系统线路等都是要优先考虑的重要元素。
大尺幅的海报、巨型灯型、显示器等使人们的感官焦点多偏向于视觉元素传达,这对公共艺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实体元素的诱导传达在地铁导向标识系统中的主要功能是引导乘客迅速、安全、顺畅地完成整个乘车的过程。
统一使用地铁线路以及车身的颜色,所有图像、文字和颜色均统一,结合地下空间的环境特点、乘客的心理及视觉要求进行设计,满足了乘客疏散的主要功能需求(图5、6)。
这三者的协调并举所达到的空间整体化、元素主题化、形式创新化也就是地铁空间艺术有机性体现,注重关于艺术表现与空间进行有机性的结合转化,才是地铁空间完全趋于艺术化的体现,抛开传统的空间装饰形式,回归到原始空间本身所具备的语言中,也就是不以单纯的传统装饰为唯一性,而是结合所要规划设计的地铁站的实际情况,如地铁内部的地质地貌、与地面文化的关系等,这是对环境、文化所寄予空间独有魅力的一种极致探讨。
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即是这种艺术空间。
该站艺术元素精彩纷呈,变幻多样。
人们置身其中,恍若梦中,仿佛处于远古和未来的交汇处,遥远的洞穴时代和不可预知的未来世界都变得触手可及。
留有洞穴状的“天花板”配合形式多样的雕塑装置品以及涂鸦,打破传统意义上的地铁空间,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营造一种能带给人时间的记忆的艺术空间。
它是古代和未来的结合,洞穴绘画是其点睛之笔。
二、地铁空间艺术的发展(一)国外地铁空间艺术的发展19世纪的英国艺术大趋势是从反映社会生活、推动社会变革到反映市民的世俗趣味,从崇高走向平凡,从严肃走向轻松,反叛学院和古典思潮逐渐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