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病变的多排螺旋CTA课件
多层螺旋CT增强及CTA临床应用ppt课件

多平面重建
可任意角度进行图像重 建,提供多平面、三维
立体图像。
低剂量技术
采用低剂量扫描技术, 减少患者接受的辐射剂
量。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从单层螺旋CT到多层螺旋CT,经历 了多年技术革新和发展。
现状
多层螺旋CT已成为医学影像领域的重 要设备之一,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 治疗。
02 CTA技术原理及临床应用
CTA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动脉疾病诊断
CTA可用于动脉狭窄、闭塞、动 脉瘤、动脉夹层等动脉疾病的诊
断和评估。
静脉疾病诊断
CTA可用于静脉血栓、静脉狭窄、 静脉瘤等静脉疾病的诊断和评估。
血管畸形诊断
CTA可清晰显示血管畸形的形态、 位置和范围,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CTA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01
02
在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肿瘤的定位与定性
多层螺旋CT增强及CTA可准确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和与周 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
肿瘤分期的评估
通过多层螺旋CT增强及CTA检查,可评估肿瘤的分期,包括肿瘤的 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
治疗效果的评估
典型病例分析
• 诊断
考虑为恶性肿瘤,建议进一步行穿刺活检明确病理类型。
病例二
腹部动脉瘤
• 临床表现
患者女性,65岁,因腹痛就诊。
典型病例分析
• CT表现
腹主动脉局部扩张,呈瘤样改变,管 壁可见钙化斑。
• 诊断
考虑为腹主动脉瘤,建议行手术治疗 。
06 多层螺旋CT增强及CTA的 临床价值
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
多层螺旋CT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多层螺旋CTA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下肢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即下肢MSCTA(CT angiography)在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70例下肢CTA的图像资料,包括断面图像及重建、重组图像,观察下肢动脉及其分支。
结果: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76处,其中股动脉狭窄及闭塞20处,髂动脉狭窄及闭塞15处;主干动脉段钙化斑块136处,其中以髂动脉、腹主动脉及股动脉为主;有明显软斑块48处,下肢各段主干动脉分布相对均匀,血栓形成8例,有明显的侧枝7例,动脉瘤2例,支架介入术后2例,1例有再狭窄,5例下肢CTA 未见明显异常。
结论:下肢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有明显价值,因其安全、无创,可以替代DSA,有望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标签: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下肢动脉下肢动脉病变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最常见,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3%~10%[1]。
目前认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此病的金标准。
但血管造影有一定的创伤性,且检查价格昂贵。
本文试图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病变的显示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3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70例下肢血管疾病患者的多层螺旋CTA检查原始资料。
患者年龄37~94岁,平均70岁,其中男50例,女20例。
1.2 检查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或64层螺旋CT 机,扫描参数:120 kVp,130 mA,准直器宽度为1.25 mm×|16或0.6 mm×|64,螺距0.85,0.8 s/rot,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足先进,患者双手上举,双膝关节并拢,扫描范围自肾动脉水平至足背动脉,包括腹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及小腿和足背动脉,对比剂为优维显或欧乃派克,浓度300 mgI/ml,100 ml,注射速率2.5~3 ml/s,经LF 压力注射器团注,使用对比剂团注示踪法,将兴趣区设在髂动脉分叉点上方,设定阈值100 Hu,达到阈值后延迟8 s自动触发扫描。
下肢CTA检查及临床运用PPT课件

年龄.Βιβλιοθήκη 19下肢CTA数据统计
甲级片83人,乙级2人,丙级1人。
科室质控小组主观评价
.
20
我院2017年下肢CTA患者数据统计结果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单纯性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患 者下肢动脉易出现病变。
:2:高龄男性高血压患者居多。
建议以上患者出现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症状及时行下肢 CTA检查,做到明确诊断,早期预防与治疗。
.
4
胫腓部动脉解剖
分段: 胫前动脉:由腘动脉发出后,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面,经外
踝延伸为足背动脉。 胫腓干:为一短干,后分为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变异较多。 胫后动脉:延小腿后面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转至足底,
延伸为足底动脉。 腓动脉:沿腓骨下行,分支营养邻近诸肌。
.
5
下肢动脉图
.
6
下肢CTA检查技术
.
21
下肢CTA临床运用 下肢CTA适应症:
1.动脉硬化性闭塞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急性血栓 4.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夹层 5.动静脉瘘 6.支架术后 其他病变观察血管情况
.
22
科室案例1
胡某、男、64岁。 临床诊断: 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III级。 2:2性糖尿病 3:高血压3级
下肢CTA检查技术及临床运用
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南昌市第一医院) 影像中心
史建华 姚子文
.
1
下肢CTA检查技术及临床运用 1.下肢CTA解剖 2.下肢CTA检查方案 3.科室下肢CTA数据统计 4.临床应用
.
2
下肢动脉解剖
股部动脉正常解剖: 1.起源:腹主动脉远端约L4椎体下缘分出左右髂总动脉。髂总动脉 沿腰大肌内侧下行,至骶髂关节处分内、外动脉。 2.分支:
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对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的建议和展望
加强技术培训和规范化管理
建议加强对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人员的 培训和管理,确保技术人员具备专业的技能和知 识,保证技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加强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
建议加强下肢动脉疾病的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 ,充分发挥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在疾病 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 活质量。
下肢动脉损伤
明确动脉损伤的部位和程度,为急诊救治提 供关键信息。
下肢动脉炎性疾病
观察动脉壁的炎症改变和狭窄情况,有助于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技术优势 无创性检查:无需穿刺血管,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的风险。
高分辨率图像:能够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的细微结构和病变。
技术优势与局限性
• 广泛适用性:适用于不同年龄段和病情的 患者。
CT血管成像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准确判断病 变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为治疗方 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影像学表现
CT血管成像可显示下肢动脉的钙化、 狭窄或闭塞,以及侧支循环的形成。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直观展示血管 病变的立体形态。
下肢动脉瘤诊断与治疗随访
症状与体征
下肢动脉瘤患者可能出现疼痛、 肿胀、搏动性肿块等症状。CT血 管成像可明确动脉瘤的大小、形 态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
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扫 描技术的创新和研发,推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 善,提高技术的诊断效果和治疗效果。
关注患者安全和隐私保护
在推广和应用下肢动脉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时, 应关注患者的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患者的合法 权益得到保障。
THANKS
双下肢CTA的扫描及探索扫描ppt

和超声检查的比较
• 检查方便 • 无创伤检查 • 对操作者的熟练度要求较高 • 探头压力大小和声束方向会影响诊断 • 血管壁钙化也会影响检查 • 不能提供血管全貌
和MRI的检查比较
• MRA的出现使下肢血管的敏感性得到了极 大的提高
• 检查时间过长 • 带有金属几乎不能检查或是伪影较大 • 对钙化不敏感 • 图像空间分辨力低于CTA(2D TOF) • 比较客观的扫描范围
腹主动脉扫描方法
• 感兴趣区(监测点)设为腹主动脉,解剖位 置约L3-L4处
• 药量以药的浓度和患者年龄,体重来确定, 一般为体重X1.5,通常也可直接设置为 120ml左右
• 扫描延迟时间约为25s左右 • 速率4ml/s-5.5ml/s • 生理盐水冲洗20ml-35ml
腹主动脉兴趣区(监测点)
• C: 髌骨下缘层面,右侧腘动脉(黄色箭头)位于腘静脉前内 侧,左侧腘动脉由于其他血管干扰,难以辨认
腘动脉兴趣区的优点
• 相对于腹主动脉,腘动脉能更好的反映下 肢的血流速度并确定合理的延迟扫描时间 以及更好的显示足端的血管,从而得到更 好的图像质量。
腘动脉兴趣区的缺点
• 腘动脉较细小,而且在膝关节区域不同层 面解剖位置变化较大,不易识别。因此能 否正确识别腘动脉是下肢CTA扫描成功的 关键。
SUCCESS
THANK YOU
2020/1/11
腹主动脉兴趣区的缺点
• 对于使用智能触发方式的下肢CTA检查,斑 块和钙化,尤其是软斑块不但会影响触发 时机,而且会影响小剂量曲线波峰的形成,从 而影响下肢CTA延迟时间的推算,导致小剂 量曲线读取失败,从而影响CTA的成像质 量。
腘动脉探索扫描方法
• 药量为患者体重X1.5(可根据实际情况而 定)
新多层螺旋C血管成像CAppt课件

不足:CTA的靶器官血管显影是 静脉注射对比剂后通过血液循环 到达的浓度,而DSA是对比剂直接
(2)双侧血管时常常需要分别 做。
注射至靶器官血管,故DSA在空间、 (3)管壁血栓不能显示;血管
时间和对比分辨率方面仍在有一 周围结构显示差。
定优势。但在部分器官显示中尤 (4)二维显示,无旋转功能。
其是较大的血管显示方面,CTA
显示0.5mm的脑血管,文献报 道对脑血管的诊断率可达89- 95%.常常作为血管诊断的金标 准。
不足:
(3)能同时显示血管内、外及 血管壁的情况。
(1)创伤性检查:操作复杂、技 术难度大、创伤性大(诱发出
(4)能二维、三维显示并多角 度、多方位观察。
血、损伤血管内膜、栓子脱落 等)、对比剂使用量大、辐射 量大。
• 是把扫描后的三维数据叠加起来,以操作者选定的方向 作为投影线,在该投影线方向,三维数据中的最高密度 体素投影到一个二维数据中,其余体素则被删除。MIP 可以从任意角度投影。主要用于观察血管钙化情况。
颅内血管
胸腹部血管
腹部及盆部 血管
盆部及大 腿):
• (二)基本原理:CT血管成像技术是经静脉注射对比剂, 利用螺旋CT在受检者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理想 状态是处于高峰期,而且兴趣区内血管腔对比剂充盈均匀, 处于平台期)进行连续的原始数据容积采集,然后运用计 算机的后处理功能重建靶血管,形成成像的血管影用于血 管疾病的诊断。
(三)、影响CTA血管成像质量要素 1、静脉内对比剂团注的选择:
• 首先确定扫描容积内像素密度直方图,以直方图的不同峰 值代表不同的组织,然后计算每个像素的不同组织百分比, 继而换算成不同的灰阶,以不同的灰阶(或彩色)及不同 的透明三维显示容积内的各种结构。主要以三维立体观察 血管情况。
下肢CTA检查及临床运用课件

PPT学习交流
16
我院2017年下肢CTA统计分析
2017年至今总共检查人数 86人,男56人,女30人
PPT学习交流
17
下肢CTA数据统计
混合病史指患高血压、糖尿病、动
慢性肾病6人,高血压20人, 4人,糖尿病12人,动静脉病 ,其他病症4人。
T学习交流
18
下肢CTA数据统计
人数
80岁以上27人,70-80岁19 ,60-70岁17人,50-60岁1 40-50岁9人,40岁以下4人
PPT学习交流
4
胫腓部动脉解剖
分段: 胫前动脉:由腘动脉发出后,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面,经外
延伸为足背动脉。 胫腓干:为一短干,后分为胫后动脉及腓动脉,变异较多。 胫后动脉:延小腿后面浅、深屈肌之间下行,经内踝转至足底
延伸为足底动脉。 腓动脉:沿腓骨下行,分支营养邻近诸肌。
PPT学习交流
5
下肢动脉图
12
简易流程
定位像扫描
修改扫描范围、扫描野 确认螺距、Kv、mAs 设定SmartPrep参数
轴
确认扫描计划
位
移床
扫
监测层面扫描
描
血管内放置ROI
监测相位扫描 注入造影剂80~100ml
启动轴位扫描
结束检查
PPT学习交流 造影剂智能跟踪
13
下肢CTA检查技术
注意事项:
1.病人检查结束后嘱咐病人在机房外停留观察半小时,如果无不 症状,方可离去。
2.打药延迟时间及药量应该根据病人体重及血管情况实时调整, 龄较大者,由于血循环较慢,故应打药后延迟扫描,并稍加大点 量,以保证下肢血管药量充足。
PPT学习交流
14
下肢CTA检查及临床运用优秀课件

下肢CTA临床运用 下肢CTA适应症:
1.动脉硬化性闭塞 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3.急性血栓 4.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夹层 5.动静脉瘘 6.支架术后 其他病变观察血管情况
22
科室案例1
胡某、男、64岁。 临床诊断: 1: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 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III级。 2:2性糖尿病 3:高血压3级
年龄
19
下肢CTA数据统计
甲级片83人,乙级2人,丙级1人。
科室质控小组主观评价
20
我院2017年下肢CTA患者数据统计结果
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以及单纯性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患 者下肢动脉易出现病变。
:2:高龄男性高血压患者居多。 建议以上患者出现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症状及时行下肢
CTA检查,做到明确诊断,早期预防与治疗。
2.使用外定位线定腹主动脉处。
3.输入病人信息及选择好扫描程序。
8
扫描范围
下肢CTA检查技术
smart层面
扫描定位像,确定扫描 从腹主动脉(一般在腰3-4之间) 往下至足背。将监测层面放在 腹主动脉处,并激活下面的序 列。
9
下肢CTA检查技术
感兴趣层面扫描出来后,将 感兴趣放于腹主动脉处,尽量避免 钙化区。
10
下肢CTA检查技术
护士调好打药速率及药量, 总量按1.5-2ml/kg,速率根据 患者血管情况4-5ml/s。之后 同时加注注射30ml盐水。
11
下肢CTA检查技术
扫描至打药序列时扫描键与 打药键同 时按,此时密切注 视血管压力及进药情况,扫描 完成查看图像质量,在释放病 人出床。
12
简易流程
16
我院2017年下肢CTA统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射参数
非离子型造影剂,仍然推荐至少3ml/s, 考虑到下肢扫描时间较长,持续时间可 适当较少
重建技术
MPR,CPR MIP SSD VR,VE
未来发展展望
8排,16排甚至平板CT逐步进入临床,空 间分辨率真正达到各向同性
临床运用
材料和方法
同时行下肢动脉DSA和CTA检查患者所有 DSA同CTA间隔10天之内
CTA参数
螺旋CT扫描参数 延迟时间 造影剂注射参数
•扫描参数
层厚决定Z轴分辨率,应尽可能薄 4排螺旋CTA,只能选择3.2mm,螺距可选1.75或 1.25
16排,0.75或1.5mm,螺距?
延迟时间
自动促发装置的BPU智能软件,阈值设 置 150HU 其它方法,经验法,bolus test法等等
经动脉造影的最终原因
右CTA,左DSA 显示双侧髂动脉,基本一致
左 CTA 右股浅动脉下段节段闭塞
右 DSA 上 局部闭塞 下 PTA术后
左 CTA 右 DSA 右侧胫前胫后动脉闭塞,左侧胫后动脉闭塞
CTA 显示双侧髂股动脉近于完 全闭塞,大量侧枝形成, 髂动脉少许钙化斑块
动脉硬化性闭塞(ASO)的CTA表现 斑块,软斑块,硬斑块
不足:
层厚及覆盖范围间相互制约,难以观察 全貌
多排螺旋CTA 技术优势:
探头沿Z轴多排分布,在相同的单探测器 准直下,扫描范围相应扩展数倍。 扫 描时间缩短,造影剂使用效率提高。
技术参数
CT采集技术
Mx8000s四排螺旋CT机(Marconi medical systems Israel Ltd) 腹盆腔及下肢定位扫描 动脉期1次螺旋扫描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足背动 脉(4*3.2mm,pitch1.25&1.75,0.5s/rotation, 120KV,100mAs,FOV300-350mm) 促发装置Boluspro Ultra(BPU),阈值设定 150HU
结果 CTA同DSA
DSA 阳性(狭窄≥50%及动脉 瘤) CTA 阳性(狭窄≥ 50%及动脉瘤) CTA 阴性(正常及狭 窄〈50%) 69 3 DSA 阴性(正常及狭窄 〈50% ) 4 176
灵敏度95.8%,特异度97.8%,准确性97.2%。 阳性预测值94.5%,阴性预测值98.3%。 CTA=DSA
管腔狭窄(轻,中,重度 ) ,闭塞, 不规则,广泛,侧枝形成
左 CTA MIP 右 CTA VR 下肢动脉ASO,右股 浅动脉下段闭塞,腹 主动脉下段管壁钙化 斑块。
下肢动脉 ASO
MIP 左股浅动脉, 双侧胫可见管壁不 规则软硬斑 块管腔偏心 狭窄
腹主动脉及髂动 脉管壁钙化,轻 度影响管腔观察
下肢动脉病变的多排螺旋CTA
前言
下肢动脉疾病
狭窄闭塞:
动脉硬化性闭塞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急性血栓
扩张:
动脉瘤 假性动脉瘤 夹层
动静脉瘘
流行病学
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闭塞症最为常见 老龄化趋势,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上升 全身性弥漫性病变,90%将累及下肢动脉
临床表现
患肢缺血,静息痛,寒冷,麻木 间歇性跛行 严重者可见溃疡坏疽形成 晚期须截肢治疗,严重影响人民群 众生活质量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
CTA可见受累段节段性狭窄或闭塞,病 变段间正常,光滑,平整,分界较清, 无钙化
双下肢动脉 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
MIP
检查设备
Mx8000s四排螺旋CT主机(Marconi medical systems Israel Ltd) DSA设备为GE Advantx,等位匹配节段 性跟踪造影技术,行双下肢动脉连续跟踪 造影( 20ml ,5ml/s)
图象分析
CTA同DSA
按解剖分成双侧髂总,髂外,股总,股 浅,股深,腘,胫前,胫后及腓动脉共 252段可比节段
诊断
临床诊断:靠病史,体检,节段性测压
血管形态学检查:多普勒超声,CT,MR,
DSA--对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远近段及临近侧 枝情况可精确显示,指导药物,手术及介入操作
影像学检查
•经动脉血管造影(DSA)
金标准,管腔显示精确,分辨率高 创伤性,潜在风险,费用高,不能作为 常规诊断方法
•多普勒超声
优点 价格低廉,无创伤性
缺点 操作者依赖性强 耗时过长 骨,钙化,肠气影响较大
•MRA
优点 安全无创,三维成像,图象直观,准确性高
缺点 不适用于:心电起搏装置,外科手术夹, 人工关节及金属支架的患者及幽闭恐怖症 患者
•单排螺旋CTA 优势(和常规CT相比):
容积扫描结合计算机技术,三维观察动脉 病变
重建后处理
横断位图象 180度线性内插算法,B重建,间隔1.6mm, 矩阵512*512 Mxview工作站 最大强度投影(MIP) 容积重建(VR) 曲面重建(CPR)
正常下肢动脉CTA,VR和MIP图象 多角度显示双侧下肢动脉全貌 3.2mm*4,pitch1.75,3.0ml/s*40s,FOV350mm
观察者间一致率
正常,狭窄闭塞性病变及扩张性病变 (动脉瘤)三者的诊断中 两位医师观察者间一致率相当强(κ=1)
准确性
一般以DSA为金标准,下肢动脉CTA诊 断 敏感性(95.8%)特异性(97.8%) 及 准确性(97.2%)均相当高
可重复性
协议标准化,动脉期1次扫描,即可获 得观察一致率甚高的CTA图象
双盲法对后处理和横断位图象进行诊断 评估,先行观察者间一致性检查,随后 同DSA对照
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在所有节段中诊断 灵敏度,特异度及真实性,四格表X2检验判断两 者差异 病变分1.正常或轻度狭窄(<50%)2.重度狭 窄(≥50%) 3.闭塞(100%) 4.动脉瘤 按有无临床血流动力学意义狭窄<50%及 ≥50%或动脉瘤来统计
CTA相对于DSA优势
非侵入性,安全便捷,价廉省时 三维后处理方式多样,任意平面,角度 旋转,更好避免偏心狭窄的漏诊 对于血管周围临近组织病变显示更好
CTA相对DSA的不足
CTA空间分辨率(0.7*0.7*3.2mm)尚 不及DSA(0.2*0.2mm)
过多过重的钙化斑块遮盖管腔显示 常规造影可续行介入性治疗,造影剂相 对较少的优势,也是CTA无法完全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