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如何整体把握内容要点
高三语文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怎样分析现代文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问题描述怎样理清现代文的结构?怎样归纳文章要点?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二、复习范围1.论述类文章的结构(1)基本结构①引论,引论是文章的开头部分,是提出问题。
好的引论要简明新颖。
②本论,本论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
好的本论紧承引论,纵横展开,有理有据,严密紧凑。
③结论,结论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与引论相呼应,是解决问题。
好的结论能深化论点,照应开头。
(2)论证结构①总分式文章各层次之间有总说与分说的关系,论点在各层次的分论点当中体现,而各层次的分论点由总论点统领,可以先总后分,也可以先分后总,还可以先总后分再总。
如丁肇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分别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和西方现代实验精神在科学中的重要性两个角度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
先分后总,结论水到渠成。
②并列式展开的各层次,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如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在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之后,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中国诗的特点:一是讲求篇幅短小;二是富于暗示性;三是“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四是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这四个方面的关系是并列的,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论述,使读者获得了对中国诗的丰富认识。
③层进式文本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可以是由表及里,从现象入手,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指明性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④对比式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通过二者的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中考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

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阅读题答题的总体要求是对(准确切题)、全(全面完整)、好(语句通顺)。
从近几年语文试题中,我们不难寻出一些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我们不难寻出一些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现作以小结,现作以小结,以期对学生答好阅读题有所帮助。
有所帮助。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步骤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步骤1、 基本要领:整体把握,抓住关键语句,在文中找答案.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如何在原文中寻找语句答题(1)定区域。
先确定题干中的语句在原文中哪个段落,从而划定选择答案的有效区域。
(2)明方向。
认真审读题目,弄清所问,找准答题方向,再“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包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括上下段落)进行分析,找出最切题的语句作答。
答案表述的原则:答案表述的原则:(1)忠实于题干。
题干包含了题目的要求和一些答题的信息,题干中往往隐含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
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范围、角度和表达方式。
审清题干是做好阅读题的前提。
(2)忠实于原文。
“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这教给我们做现代文阅读题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答案在文中找。
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离“题”万里。
(3)忠实于语言规则。
阅读题答案表述要依据题干要求和文中答案信息作答,做到要点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全面,内容精确,用词准确,语言简洁,字数不超过规定数。
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截。
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来或裁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改。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原语句或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现代文阅读技巧

现代文阅读技巧现代文阅读是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任务之一,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对我们的学习和思考有着重要影响。
下面将介绍几个现代文阅读技巧,帮助大家提升阅读效果。
一、主题概括在阅读一篇现代文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文本的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通常可以通过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部分来判断。
明确主题后,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二、段落分析现代文通常由多个段落构成,每个段落有着自己的主题和逻辑关系。
读者在阅读时应注意把握每个段落的主旨,理清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常用的段落分析方法有主题句定位法和关键词标记法。
通过分析段落结构,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关键词提取现代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关键词,对于理解整篇文章具有重要作用。
读者在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提取关键词,并尝试理解这些关键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词提取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逻辑,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结构分析现代文通常有着明确的结构,如因果结构、对比结构、顺承结构等。
在阅读时,读者可以尝试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理清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结构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整体把握文章,抓住作者的论述逻辑。
五、态度判断在现代文中,作者常常会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读者在阅读时要注意观察作者的用词、句式和修辞手法,从中判断出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对于理解整篇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有很大帮助。
六、多角度思考现代文多层次、多角度的内容使得我们在阅读时要思考更多的问题。
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章,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
这样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结语通过运用以上几个现代文阅读技巧,我们可以提高阅读的效率和质量。
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更是一种思考和领悟的过程。
在阅读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善于思考和分析,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
相信通过实践和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优秀的现代文阅读者。
现代文阅读理解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现代文阅读理解方法知识点总结大全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总结一些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一、整体把握法整体把握法是指在开始阅读之前,先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观点和思想。
二、关键词提取法关键词提取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将关键词标记出来,并理解这些关键词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
关键词往往能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和重点,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性。
三、段落概括法段落概括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对每一段进行概括和归纳。
可以通过回答以下问题来帮助理解每一段的主旨和内容: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作者是怎么表达自己的观点的?这些观点和结论有什么特点和意义?四、主旨句定位法主旨句定位法是指通过寻找段落的主题句或者文章的主旨句,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观点。
主旨句往往是文章的核心表达,掌握了主旨句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图。
五、细节理解法细节理解法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捕捉文章中的细节信息,并与主旨和观点进行联系。
细节信息往往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章,揭示文章的深层含义。
六、逻辑推理法逻辑推理法是指通过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推理过程,推断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在进行逻辑推理时,可以关注文章中的因果关系、转折关系、对比关系等,从而准确理解作者的论证和推理思路。
七、情感态度分析法情感态度分析法是指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色彩和态度倾向。
作者往往通过情感词语和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理解这些情感态度对于准确把握文章的意图和观点非常重要。
八、上下文推测法上下文推测法是指通过对文章上下文的推测和分析,推断一些隐含的信息和观点。
有时候,作者并没有明确表达某些观点,而是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来暗示读者。
掌握上下文推测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
九、词义猜测法词义猜测法是指通过上下文的信息,推测一些生词或者不熟悉的词语的词义。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应把握的几个重点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应把握的几个重点作者:李双勇来源:《考试周刊》2014年第05期现代文阅读理解是语文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
根据高中阅读教学的实际,我认为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把握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1.加强阅读分析能力提高的训练进入高中的学生已拥有一定的识字量和词汇量,能大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并根据上下文推断个别字词在文中的基本含义,即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这点能力要适应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加以巩固和提高。
按照认识论的规律,现代文阅读分析能力分为四个阶段:认读选择能力、理解概括能力、归纳综合能力和拓展迁移能力。
前两种能力学生已基本具备,巩固并提高他们,则是为在高中阶段着重培养后两种能力的基础和阶梯。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句子时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理解时要根据具体语境把握。
因此,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要求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寻找文中关键词语、句子或中心段落提高学生的认读选择能力。
通过经常指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对教材仔细分析,力求准确概括大意和主题主旨等,培养和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并使学生明白过程重于结果,重在能力培养,实现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主要通过训练学生正确、得体地回答问题,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筛选有效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供材料作文、一料多作等方法进行。
这些训练要求都是在初中生已达水平上略有提高难度而又行之有效的。
培养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主要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刻分析,挖掘其内在意蕴,揭示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
2.教师要与学生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是教学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在注重文本阅读赏析的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
师生对话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引下发生重要的变化,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师生对话不再拘泥于只是传递,不再是单向的“教”。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或主要内容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一)------概括文章中心思想或者主要内容技巧概说以写人记事类为主的记叙文,通读全篇后,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考题形式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题方法一、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一:将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语句通顺即可。
例如:《热爱生命》记叙了一个冬天(时间),一位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人物),在荒原(地点)上被朋友抛弃了(起因),他与饥饿疼痛和狼做斗争(经过),最后他咬死了狼,喝了狼血获救(结果)的故事。
方法二:套用“何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何事+结果如何”的公式。
公式中的“何人是表现中心的人物;如果是第一人称的文章,可用“我”或主人公代替,如果是第三人称的文章,必须用主人公的名字代替。
例如:《蜡烛》文记叙了一位南斯拉夫母亲(何人),在炮火烧灼的战场上(在什么情况下),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燃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做何事,使苏联红军士兵深受感动的事(结果如何),歌颂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抒发了什么感情)。
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找文章的中心句或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重点关注文章结尾的抒情、议论语句)。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梳理文中人物、事件,找出主要人物及事件,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
三、概括中心思想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事件),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例如:《范进中举》描写了范进中举之后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
立足文本精准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答题要旨

名师导读江苏省常熟市高新区常熟国际学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答题要旨精准概括指向的是具体说来,“归纳内容要点”实质上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或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高考现代文阅读对归纳能力的检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1)具体的内容,能够准确地进行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对概括能力的考查;(2)抽象、含蓄的内容,能够准确地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这是对阐释能力的考查。
文章的“中心意思”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文章的核心内容,一是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
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必须对全文有整体把握,还要把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结合作者写作意图,抓住本质进行概括,须防止以偏概全。
【命题走向】每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考题,均涉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这一考点,且试题分值有加大的趋势。
预计今后的语文试题,会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等更有机地融合起来加以测试。
阅读长廊【考题回放】(2017年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根河之恋根河是鄂温克①人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
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
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
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考点扫描“归纳内容要点”是指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要用几句简明的话扼要表达出来,即“化整为零”的分解剖析,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共同特点后再概括。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化,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它需要运用题面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的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我们写文章总会有一个目的,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都会有自己的中心,都会有一个写作的目的。
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感情……总之,不管哪一种文体的文章,都要有一个主旨,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主脑,选材、组材、构思、行文个个都要围绕着它进行。
同时作者为了将这个中心意思表达得充分全面深刻,往往不只是从单一层面来表达,而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来将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充分深刻全面。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我们不但要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中心内容,还要能够知道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中心内容的。
这一“知道”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
复习方略对这一考点,命题的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正确理解全文内容,并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按顺序概括段意或全文的中心思想、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二是理解重要句子或作者的观点、判断、结论等产生的原因、条件,所涉及的材料或各种角度,然后分条概括出来。
三是分析文中叙述、说明、议论等不同表达的有关部分,并进行归纳。
四是对内涵丰富,语言精彩的语段或某项材料进行浓缩,突出要点。
因此,为应对这一考点,我们有如下的注意点。
1、注意段落构成,切分意义层次,准确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你知道文章一个意义中心的内容,它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如何整体把握内容要点【情景再现】《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北京第1版第189页)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中有这么一段侧面介绍诸葛亮的文字:(司马)徽曰:“孔明与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与徐元直四人为密友。
此四人务于精纯,惟孔明独观其大略。
尝抱膝长吟,而指四人曰:“公等仕进可至刺史、郡守”。
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
每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才不可量也.。
”玄德曰:“何颍川之多贤乎!”徽曰:“昔有殷馗善观天文,尝谓群星聚于颍分,其地必多贤士。
”时云长在侧曰:“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孔明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我欲另以二人出之。
”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众皆愕然。
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
徽出门仰天大笑曰:“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言罢,飘然而去。
玄德叹曰:“真隐居贤士也!”这一段材料中,司马徽把诸葛亮和他的同学做了一番比较,其一是读书方法的比较;其二是志向抱负的比较。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这类治国兴邦的名臣,关羽毛觉得诸葛亮已经很狂傲了,没想到司马徽认为诸葛亮可以与姜子牙、张良之类的开国重臣相比肩。
司马徽给了诸葛亮这么高的评价,也是间接的表明了他对诸葛亮“独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的肯定。
诸葛亮能“成大才”和他“观大略”的阅读方法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那么,“观其大略”是“看个大概”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理解诸葛亮这种“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的呢?【知识积累】“略”,有“简单、扼要”的意思,例如“史略”、“要略”。
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是一种整体把握、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会精神实质的读书方法。
读书可以这样读,读文章自然也是可以的。
阅读中,要怎么样才能提纲挈领,抓住要点,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呢?相信通过要素归纳、标题追溯、段意合并等技巧的学习,辅以持续不断的练习,你也能提高自己在阅读中把握文章主要内容、领会精神实质的能力。
一、要素归纳法阅读中要通过要素的归纳把握文章的整体,首先要注意文章的叙述方式,从生活和工作出发,可以把文章分为“叙事,说明描述,议论阐述”三类。
叙事类文字的要素主要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类文字以情节为主要归纳对象;说明描述类文字要注意所说何物,描述了事物的什么特征、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说明描述的(时间、空间、逻辑);议论阐述类文字要注意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提炼、考察作者所使用的依据是否真实、可靠、典型,能否证明他的观点。
1.叙事类文字的要素归纳叙事类文字往往通过具体地记叙事件、形象地描写人物活动来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感情立场,读后使人受到感染和影响。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叙事的要素。
分析要素的作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内容。
叙事类文字的要素归纳,要聚焦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归纳要素:谁+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情况下+干了什么+结果怎样。
只要把文章的相关信息填入这个公式,就可以轻松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了。
例如,莫言的《卖白菜》一文。
卖白菜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春节到了,我们家缺钱,只好把本来准备过年的白菜卖了。
经过是种白菜的过程的回忆,对这些白菜的安排,老太太是如何挑拣白菜的,“我”和母亲是怎么回应的,最后,“我”因为生老太太的气,多算了买白菜的老太太一毛钱。
结果是白菜被退回来,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
那么,如果我们套用一下公式,事件就会很清晰地呈现出来:谁——小莫言和他的妈妈;老太太什么时间——春节前什么地点——邻村的集市什么情况下——春节,这三棵白菜本来他们是留着过年包饺子的。
买白菜的老太太挑挑拣拣,最后还是决定买他们的白菜。
干了什么——小莫言生老太太的气,就多算了她一毛钱。
结果怎样——老太太回去后发现不对,把白菜退了回来,小莫言让她娘丢了脸,坚强的母亲第一次在孩子面前流下眼泪。
把上面的内容整理一下,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春节前,小莫言和他的妈妈到邻村的集市卖白菜。
这三棵白菜本来他们是留着过年包饺子的。
买白菜的老太太挑挑拣拣,最后还是决定买他们的白菜。
小莫言生老太太的气,就多算了她一毛钱。
老太太回去后发现不对,把白菜退了回来,小莫言让她娘丢了脸,坚强的母亲第一次在孩子面前流下眼泪。
2.说明描述类文字的要素归纳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一些说明描述事物、人物、景物的文字,他们或是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是对人物的肖像、外貌进行介绍;或是对自然或社会环境进行描述介绍;或是阐明事理,给读者介绍某种知识或方法。
说明描述类文字的要素归纳,要在通读全文的前提下,对所阅读的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提炼意识,知道作者在描述谁(对象),按什么顺序说明描述的(顺序),被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特征)。
那么,在阅读说明描述类文字时候,可以套用这样的公式:描述谁(对象)+按什么顺序进行描述(顺序)+被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特征)把这三个要素归纳并串联在一起,就构成了这类文字的主要内容。
例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如果我们套用上面的公式,可以进行这样的归纳:描述谁(对象)——苏州园林(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按什么顺序进行描述(顺序)——先总后分。
先概括园林整体的特点,再通过具体的各部分园林构造的介绍说明特点。
被描述对象有什么特点(特征)——富于图画美。
(如在画图中。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读者只要把上面的内容整理一下,就可以得到《苏州园林》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叶圣陶《苏州园林》一文,通过先总后分,先概括整体特点,再分开描述的顺序,介绍了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富于图画美的特点。
3.议论阐述类文字的要素归纳议论阐述类文字常见于一些剖析事物、论述事理、发表意见、提出主张的文章。
作者围绕某一个议题,通过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分角度、引名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树立或否定某种主张。
这类文章往往具有“观点明确、例子恰当、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
这类文字的阅读要注意作者是围绕什么论题展开论述的,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思考其论述的过程是否合乎逻辑,作者所举的例子是否真实、可靠、典型,能否证明其观点,所用的名言或俗语是否适当,具有权威性。
一般情况下可以套用这样的公式:论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文章论述的过程是按什么逻辑+用了什么论述方式+论据是否典型、恰当,能否证明观点例如邓拓(笔名马南邨)《不求甚解》一文,把文章主要内容用公式整理一下,可以归纳为:论题是什么:怎么阅读重要书籍?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文章论述的过程是按什么逻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了什么论述方式:举例子。
列举列宁和诸葛亮的名人读书事例;宋代理学家陆九渊的有关论述。
论据是否典型、恰当,能否证明观点:论据典型、恰当,能够证明观点。
把上面的要素整理一下,《不求甚解》一文主要内容为:文章围绕“怎么阅读重要书籍”这一论题,论述了“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的观点。
该文首先提出问题: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这一现象,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是错误的;然后,分析问题: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意;最后,解决问题:进一步强调不能仅仅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而要“活”读书,要理解“精神实质”。
文章举了列宁和诸葛亮的事实论据,以及宋代理学家陆九渊的相关论述,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二、标题追溯有些文章的内容是围绕着标题展开的,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
1.基于标题内涵的追溯:通过对标题内涵的追溯和拓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有一些文章,标题是与文章中心内容和主题最相关的词语,文章的结构是由标题的内涵要点组成的,这种文章,通过对标题内涵的追溯,可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朱自清的《威尼斯》,围绕展现世界名城意大利的威尼斯美丽风光和文化艺术这一主题,通过“水上之城”和“文化艺术之城”这两种不同的角度来展开全文,阅读是就要注意扣住“威尼斯”这个标题,就能提炼出“威尼斯是水上之城和文化艺术之城”这一主要内容。
再如,冯友兰的《人生的境界》,在境界前面添补:自然、功利、道德、天地,也就是人生境界的四种等级,再加上贯通境界的方法“觉解”,也就把握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哲学可以提高人的觉解,帮助普通人从自然境界、功利境界上升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2.与标题内涵无关的追溯:有些文章的结构和标题的内涵无关,行文并不是根据标题内涵要点展开,这种情况下,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就不用分析标题的内涵,而是扣紧标题,从不同角度出发,尝试在标题前后添加词语,串联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莫迫桑的小说《项链》是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的,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在“项链”前面加一个动词,例如:(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就能够抓住小说的情节主线。
三、段意合并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总是由一定数量的自然段组成的,一个或若干个自然段又组成文章段落,因此,概括整篇文章的大意时,就需要把若干个自然段的大意概括、整合为一个文章段落的大意,再把若干个文章段落的段意合并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通过“段意合并”把握文章大意的方法。
段意合并,一般有两种方法:1.主题(描述主体)一致时,根据主题进行合并。
如果若干个自然段所写的是同一个主题,那么这几个自然段就应该合并起来进行文章段落大意的概括。
例如,李乐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第1-3自然段写的主题都是“小屋与山的关系”,因此可以把这个段落的大意概括为“小屋点缀了山”;第4-8段写的主题都是“小屋与树的关系”,因此分为一个段落,写的是“树点缀了小屋”。
2.发现某种逻辑(或规律)时,根据这种逻辑(或规律)进行合并。
一些作者在写文章的时候,会先形成一定的写作思路,对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有一定的安排,然后再落笔成文。
有一些文章,虽然是作者信笔写下的,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字作品,又往往会暗合某种逻辑(或规律)。
因此,如果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后,如果发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或者文章潜在的某种逻辑,就可以对若干自然段进行梳理合并,合并出不同的文章段落,通过概括这些文章段落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样是《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如果根据观察立足点的不同(某种逻辑),可以看出又“屋里”、“屋外”两种不同的立足点,那么文章就应该18个自然段就应该分别合并为两个大段落。
第一个大段落是第1-8自然段,写的是“立足于小屋之外看小屋”;第二个大段落是第9-18自然段,写的是“立足于小屋看小屋周围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