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复习要点
中考语文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知识讲解(1)(含答案)

中考总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含义)责编:薛燕考点透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斟酌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这是对阅读理解的要求,也是对中考阅读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剖析归纳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以及迅速阅读能力等。
此中理解能力是这些能力的中心。
理解是指领悟并作解说。
从这个解说来看,现代文阅读中的理解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方面。
在中考阅读试题中,词句的含义是必考题目,不论是哪一种文体的阅读,都会波及到这一考察内容,所以掌握汉语的特色和规律,从而掌握理解词句含义的规律和方法是极其重要的。
理解词句的含义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包含短语)的含义,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如何快捷而正确地理解词句含义,从而提升阅读能力呢?除了掌握词语的基本义以外,还要认识汉语的构造规律。
认识汉语的构造规律主假如认识汉语的语法知识。
认识汉语的特色和规律,有助于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文意。
知识解说【高清讲堂:现代文阅读精讲ppt11--17】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汉语中的每个词语都是有其基本义义的,这些基本义义都是抽象的。
但是,运用在详细而特定的语境之中,词义的内涵或外延会有所放大或减小,所以,词语的意义就详细化了。
它或许被给予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含义,或许肩负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责任,或许拥有了与词语本义有关的特定含义这样看来,理解词语的含义就会变得复杂一些。
那么,怎么理解这样复杂的词语含义呢?方法就是要联系文章的整体内容,联合详细的语言环境,透过语言表象去推测意会词语在详细语境中的意义。
理解词语在详细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包含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比喻义、引申义、暂时意义。
在阅读中,不单要注意动词、副词和代词的含义,还要注意名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非代词的指代意义。
考察理解词语意义,重在考察对语境意义的理解。
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

现代文阅读复习资料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二、表现手法:1衬托2象征3渲染烘托4以小见大5借景抒情6寓情于景7托物言志8寓理于事9明暗对比10景情对比1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12虚实结合(以虚写实)1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14以动写静(以静写动)15以静写动(以动衬静)16以乐写哀(以哀写乐)17对比映衬(正衬、反衬)18烘托渲染19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托物寓意)20细节描写(正侧面描写)21白描工笔(正面描写)2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23联想想象(虚实相生)24以小见大(小中见大)25直抒胸臆(直接抒情)26点面结合(既有点又有面)27欲扬先抑(欲抑先扬)28伏笔照应(埋伏笔,照应前文内容)铺垫下文(为下文作铺垫)29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30设置悬念与埋伏笔的区别在于前者到后面有明确的结果,后者不一定。
悬念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如:叶圣陶《稻草人》“一条鲫鱼躺在桶里,留心看着稻草人。
”是悬念。
埋伏笔的结果在后面一定要点明。
如:曹雪芹《红楼梦》“宝钗扑蝶”是伏笔。
伏笔与照应的区别在于伏笔是预先埋下,照应则是事后点明。
如:“宝钗扑蝶”是伏笔,到了后面的“宝钗看到林黛玉身上佩戴的饰品和自己在佩戴上有所不同,觉得有重复之嫌。
”是照应。
31明暗对比:如《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事件的过程中,态度变化无常,前后判若两人,其中前后的对比就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3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孔乙己》中先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肖像“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又侧面描写“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境遇。
33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如《孔乙己》中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肖像,侧面烘托掌柜的“笑”,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境遇。
34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如《变色龙》中正面描写警官奥楚蔑洛夫的专横跋扈、看风使舵、趋炎附势,侧面烘托看热闹的人们对警官态度的变化,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性格特点。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答题基本知识:1.阅读: 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 :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2.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具有以下作用: 暗示答题区域; 暗示答题思路; 暗示答题方法; 暗示答案本省。
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 如问:“为什么对作者来说这是一次短暂而愉快的旅行?”则:(1)题眼(答题重点)是:短暂而愉快; (2)要点(回答的内容)应包括:“短暂”和“愉快”两点;(3)设问的角度:以“这”作陈述对象,而不是“作者”;(4)句式应为:两个句子,且构成并列关系。
3.答题: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 (3)分点分条作答。
(二)常用写作手法(技巧)第一类: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第二类:表现手法:对比、衬托(反衬),变换人称,联想想象, 象征,类比,虚实结合渲染烘托第三类:结构方式:前后照应、铺垫,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卒章显志,欲扬先抑、制造波澜,特定线索、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等),第四类: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比、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借代:第五类:描写手法: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三)基本题型题(非探究型和评价型)及解答思路题型1: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第一部分 现代文阅读Ⅰ 信息类文本阅读考点5 观点评价与情境探究(创新考法)

(2018·全国Ⅱ卷)文中第一段: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 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 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 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 耗费的成本更低。(《“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 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
作者在表述观点时,为了避免抽象, 让读者有具体可感的印象,往往会 对事物或者概念进行举例介绍。这 些例子,仅仅是针对某一事物或现 象中的一个或几个不属于事物本质 属性的信息。
边练边悟 1.(2021·新高考Ⅱ卷)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 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阅读文本 见考点3突破二)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清情境,明确答题方向 题干中有“看法”“解决”“措施”等字眼,题干中隐含着看法、对策等信 息。 [情境]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这是社会 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现象。
突破二 理解文本观点并迁移运用
主次信息的区分判断
区分 类型
阐释
典型题例
标题
往往直接点明话题或表明观点、 主张。
(2020·全国Ⅰ卷)《“孝”作为家庭伦理 的意义》
主要 信息
重要 概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语(短语) 或句子,即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 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并和与 之相混淆的事物区别开来。
(2020·全国Ⅱ卷)第3题:A.一件艺术品的 历史形态并不会自动地显现于它的现存 状态,而是需要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来 加以重构。(《实物的回归:美术的“历 史物质性”》)
对某事物或现象的论断或主张, (2020·全国Ⅰ卷)文末论断:“孝”之核
观点、 即肯定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 心理念“仁爱”作为家庭伦理仍具有某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专题6 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

专题6.1(现代文阅读篇)--小说、散文阅读(一)知识梳理小说阅读散文阅读、(二)考点指津小说阅读◆考点一小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常见问法】1. 文章以“……”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2. 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知识放送】小说标题的作用1. 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3. 设置悬念。
4. 贯穿全文的线索。
5.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6.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7.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题技巧】详见“散文阅读”专题讲解中“考点一”的“解题技巧”。
【答题模板】标题的含义是……,它概括(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内容、线索等),引起读者对……的深思(阅读兴趣),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考点二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常见问法】1. 小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简要概述。
2. 请根据文章内容及提示,补全故事情节。
3. 根据提示,将文中表现“我”心情的词语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4. 请按照时间顺序将小说的内容补充完整。
【解题技巧】1. 首先,审清题意,弄清楚题目要求填写的内容。
所填写的内容可能是时间、地点、场景,也可能是故事情节、心理活动等。
2. 其次,确定答题范围。
根据题目所给的线索提示,理清小说的写作思路,找到空缺情节在文中所对应的段落。
3. 最后,概括段意,精练表达。
抓住关键语句,如起首句、总结句、过渡句、中心句、体现思路的标示句等,加以提炼整合,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考点三探究小说主题【常见问法】1. 结合文章主题,说说这篇文章给了你哪些启示。
2.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3. 说说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解题技巧】1. 把握主题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把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1)小说反映的社会现象。
(2)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
(3)通过对人物命运的考察所领悟到的哲理。
2. 应多注意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作者的思想、观点往往隐藏于其中。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文本阅读):归纳概括重要信息比较材料异同与侧重点课件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在认真总结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袁隆平终于认识到,后代不育性状的 不理想是亲本的亲缘关系太近造成的。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与亲本的亲缘关 系呈正相关,即亲本的亲缘关系越远,后代产生变异的可能性就越大,不育性 状就越明显。于是一切都变得清楚了:下一步的工作即是寻找地理远缘或遗传 远缘的稻株,而在这些稻株中,野生稻或野生稻中的不育株作为亲本则是最为 理想的,它极有可能突破此前不育系选育的难关。“远缘杂交”技术路线的确 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着雄性不育野生 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不仅正确而且 完全可以实现。
(摘编自靳晓燕《太空授课,中国科普教育的新契机》)
材料三: 此次天地授课基于我国天链中继系统,也就是天链卫星系统,采用高速双
向音视频传输,以天地对话等互动情势开展,舱内采用多台高清摄像机通过中 继高速链路将高清视频实时传送至地面,地面上行两路高清图像送至舱内显示 器,从而实现双向视频传输。
王亚平通过一个大大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这个 大屏幕就是外表与照明分系统的重要设备之一。外表与照明分系统是空间站系 统中最具有航天员参与特点的分系统之一,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 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工作、生活、出舱 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其显示、手控和照明等子系统使用的很 多器件和技术非常新颖、特殊且趋于相关技术领域前沿。
稻具有杂种优势,根据高粱、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成功经验,他将这种杂交思路 用于水稻物种上,由此提出了‘三系法’籼稻杂交路线”以及材料二“‘远缘杂 交’技术路线的确立,是袁隆平‘三系法’杂交水稻迈向成功的关键性一步。随 着雄性不育野生稻(野败)在海南的发现,‘远缘杂交’的技术路线得到证明,它 不仅正确而且完全可以实现”可以概括出:提供了杂交水稻的技术范式,推动了 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根据材料三“推广杂交水稻,还促使中低产稻田的面貌 产生根本性变化,同时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可以概括出: 推广了新型的种植模式,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 【答案】 ①促进了食粮增产,提高了土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②提供了杂 交水稻的技术范式,推动了遗传育种学的学科发展;③推广了新型的种植模式, 改变了农民对中低产稻田的种植评估观念。
元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二篇

【错误示例】 一、审题时不能抓住关键词,明确概括的范围和表述的重点。 【示例1】: 13、作者在此文中所说的“大叙事”和“小细节”具体指的什么?请 简要概括。(四月卷) 【错误答案】大叙事:指的是历史上那些大人物为权为利斗得你 死我活; 小细节:指的是历史上的小人物的悲欢。 【解析】该答案得了0分,因为没有审准确题目,题目要求回答 “具体指什么”。 【示例2】 13、第一个故事中,作者从陌生的司机的哪些行为语言上感受到 了温暖?品读文章细节后简要概括,并根据提示填写在下面横线 上。 【错误答案】司机吃了我的蛋糕。 【解析】该答案虽然概括了一点,但是没有紧扣“温暖”概括。
四、没有按照示例作答。 【示例】13、第一个故事中,作者从陌生的司机 的哪些行为语言上感受到了温暖?品读文章细节 后简要概括,并根据提示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1)司机空着肚子仍然答应送我回家。 (3)司机一路上和我聊天谈心。 【错误答案】接受作者的好意吃了蛋糕。 【解析】题目如果有示例,一定要认真分析示例 所提供的答题内容和答题形式,在内容上要与示 例相关,在形式上要与示例一样。
【文章解读示例】 (元月卷)《想起梁思成》 一、读题目,思考问题 明确:“什么时候想起了梁思成?”“想起来梁思成的什么?”“为什么想起梁思 成?” 二、读文章,理清层次。划出抒情议论句或表示情感的词语。 第一层(1—2) 写京城为了圆一个古都之梦开展了“爱北京城捐城墙砖”的活动。 1、京城开展了“爱北京城捐城墙砖”的活动。 2、开展这个活动是为了圆一个逝去已久的古都之梦。 第二层(3—7)我们没有听从梁思成的建议,古老城墙已消失殆尽。 3、我们没有听从梁思成的建议,古老的城墙已经消失殆尽。以跟马寅初有关的 事类比。(第一个梦) 4、北京五十多年来的变化,只能从仅剩的城墙上寻觅梦痕。 5、梁思成为保护城墙所做的努力和他认为城墙可负起新的任务的展望。(第二个 梦) 6、梁思成的建议没得到采纳,他体验到孤独与悲凉。 7、梁思成亲眼看着古建筑被毁坏的苦恼。 第三层(8)照应开头,反思古建筑遭到破坏,感到困惑和悲凉。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

高考现代文阅读之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考点扫描“归纳内容要点”是指现代文阅读中的整体内容或其中某一部分要用几句简明的话扼要表达出来,即“化整为零”的分解剖析,它是一种提炼和综合的过程,即在正确理解有关内容的本质后进行提炼说明。
如果内容比较复杂,还需要把若干要点合并或归纳共同特点后再概括。
“概括中心意思”是把文章内容主旨化,是一种“化零为整”的归纳整理过程。
它需要运用题面提供的文字材料对作者用意、有关背景进行分析,对文章思路作合理的补充或完善,然后用自己的话对内容、主旨加以阐发或概括。
我们写文章总会有一个目的,不管什么体裁的文章,都会有自己的中心,都会有一个写作的目的。
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思想观点;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感情……总之,不管哪一种文体的文章,都要有一个主旨,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是文章的主脑,选材、组材、构思、行文个个都要围绕着它进行。
同时作者为了将这个中心意思表达得充分全面深刻,往往不只是从单一层面来表达,而是注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来将中心意思表达得更充分深刻全面。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我们不但要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中心内容,还要能够知道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中心内容的。
这一“知道”的过程,就是对文章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
复习方略对这一考点,命题的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面正确理解全文内容,并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按顺序概括段意或全文的中心思想、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二是理解重要句子或作者的观点、判断、结论等产生的原因、条件,所涉及的材料或各种角度,然后分条概括出来。
三是分析文中叙述、说明、议论等不同表达的有关部分,并进行归纳。
四是对内涵丰富,语言精彩的语段或某项材料进行浓缩,突出要点。
因此,为应对这一考点,我们有如下的注意点。
1、注意段落构成,切分意义层次,准确归纳内容要点。
“归纳内容要点”,就是要你知道文章一个意义中心的内容,它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复习要点一、散文阅读②看题目,审题时字斟句酌,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③再阅读划出与题干相关的材料,截取关键性文字;④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答题原则:尽量用原文中关键文字答题,无闲笔许多题目都可往主题上靠,看分数分点答题,必要时要检验。
)、原则:句子含义换说法,有时可以答作用;词和标题深浅答,关键回答深层意。
(二)句子赏析答题方法:1.角度(修辞、词语、句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等)2.内容(析关键词、看上下文、具体化)3.作用(主旨、情感、结构等)常见答题形式:1. 运用的(修辞、词语、句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等),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举例:①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果实的形状比作“小伞儿”,洁白的颜色比作“雪”,轻盈的姿态比作“羽”,既形象地写出果实洁白轻盈、饱满、富有诗意的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蒲公英果实的喜爱之情。
2. 运用的(修辞、词语、句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等),写出了(人物)干什么特点,突出人物的形象(情感)。
举例:可是在姐姐们眼里,就对母亲有些瞧不起,这个大娘不是买她长果少过斤秤吗?那个婶子还留下过咱家的鸡崽呢?东洼的棒子谁掰的?赵坟的山药谁刨的?这些事你怎么全都忘了呢?运用反问的句式,写出了姐姐们对那些人的气愤和不满,以及对母亲做法的不理解,(内容)突出了母亲的宽容和内心的纯净。
(作用)(三)语段作用答题要点手法+ 内容+ 作用(主旨、结构)手法:①对比、衬托(正衬、反衬):将——与——对比,突出了——,表现了—②环境描写:烘托出——(谁)的——心情,为下文写——奠定情感基调。
③插叙、补叙或回忆的内容······④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主旨作用:①人、物的形象特点。
②作者的态度、感情。
③丰满什么人物形象,丰富文章内涵。
结构作用:①为下文写什么埋下作铺垫。
②前后呼应、结构完整。
③总结上文,深化主题,点明中心。
举例1:第五段句子描写了风和鸟,这有什么作用?请根据文意回答。
(《老屋》)环境描写(手法),写出了风没有声响,鸟儿没有鸣唱,强调了老屋环境的静谧(内容);烘托出“我”走近老屋时既渴望又敬畏的矛盾心情。
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主旨作用)。
举例2:第3段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其作用是什么?(《像蒲公英一样生存》)与后面写的卑微的蒲公英形成对比(手法),衬托出生长在墙角、缝隙中的蒲公英的生命内涵(内容);用以说明同一种类型的生命,处于不同的生存境遇,会有不同的生命状态。
(主旨)举例3:文章第七段写朋友和我的经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随风吹笛》)插叙(手法),写朋友偏爱蝉声并录制录音带赠送给我(内容),让我感受到自然之美(主旨),为下文写“我”也录下自然的声籁作铺垫(结构作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举例4:文章题目是野姜花,为什么还要去写水仙、玫瑰和玉兰花呢?(3分)(《野姜花》)运用联想的手法,写出了三种花各引出一个故事(内容),和野姜花一样都能给人带来快乐美好(主旨),丰富文章内容,升华文章主题。
举例5:文章写柿子树,为何要花较多的笔墨去写母亲?请简要回答。
(3分)(《两颗柿子树》)柿子树由母亲买来载下,从柿子树的扎根、发芽、生长到结果,都是由母亲精心照料的;由树及人,我们一家就如柿子树一样在母亲的照料下生活成长(内容),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主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四)人物形象分析通观,筛选,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思想个性)”。
举例:请对母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拭去灰尘》)写母亲每天都打扫,表现她勤。
2.写母亲十多年后回家还能和邻居拉手唠家常,表现她真诚、热情、人缘好。
3.写母亲不计较大娘婶子曾经的不仁义之举,表现母亲的大度宽容。
(五)感悟主旨答题思路:◎审题:人生深切感悟文章主旨◎梳理文章内容:(落实文本)◎分析内容关系:(关注主题)常见答题形式1. 面对_现实(尽量筛选文中的词语)_,要像_文学形象____样,_感悟(语言简洁且富有哲理性,符合文本主题)。
举例:作者对人生有着怎样的深切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一棵小桃树》(2011年)面对人生的_挫折和磨难,要像那_小桃树一样,只要_不屈不挠,对未来充满_希望和信心,就一定能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感悟)2.因为什么怎么样所以“用题目中的原句”.举例:为什么说“没有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明确: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我”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我”的心灵就有了归宿;“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文中内容)所以故园是我们心灵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家园。
体现了作者对老屋强烈的依赖和怀念之情(作用)。
3.从什么细节(内容)中,感悟到什么道理。
举例:作者对生活有着怎样的感悟?请结合文意简要回答。
《大碗花》(3分)(1)要善于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从人们争相买野姜花以及和花的几个故事中看出。
(2)能珍惜生活中的美好和感动:从那位女士收到花后很受感动并将花放在冰箱里,让花开的久远一点看出。
(3)要善于将美好和情谊相互传递。
从我喜欢买花并喜欢送花给别人看出。
4.关于本文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以下两种说法。
你更认同哪一种?为什么?(《家乡的葵花》)第一种:作者对乡情充满渴望,对现代社会人情“冰凉”深为遗憾。
第二种:作者歌颂了乡下人的艰辛劳动,赞美了家乡人顽强的生命力。
答:第一种。
作者写葵花的顽强生命力,乐观的精神,朴实的品质,追忆过往的点滴,都是和家乡有关,都是为了表现家乡人的美好品质,这种美好的记忆让我若干年后都不能忘记,连梦里都怀念着乡情,特别是城市“冰凉的钢筋水泥建筑”使人心隔膜,人情冰凉,这自然让我特别怀念家乡的温情。
(从文章内容入手)(六)标题的作用解题思路: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2.再思考深层含义:(1)结构(线索悬念)(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5)表现手法象征3.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举例1:“拭去灰尘”的含义:1.表意:打扫干净屋里的灰尘。
2.比喻意:让诸多不顺眼、不如意、不合心的事过去,让我们的心挣脱蒙蔽,得到舒缓和安适。
举例2:《阿长与山海经》题目的作用: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中心思想)。
二、说明文阅读(一)首段(标题)的作用答题思路:说明方法(修辞)﹢语段内容﹢引出说明对象(什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举例:第一段有什么作用?(《毒胶囊有多毒》)举例子,用央视曝光的“毒胶囊”事件(内容),引出说明对象:毒胶囊,并用设问的形式(修辞),引发人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判断正误解题思路:1.回溯原文 2.判断错误 3.分析原因题目类型:1.说明方法和说明的内容有误。
举例: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第6段在列举最近一项研究时,用举数字的方法,说明了科学家已经开始着手对不同颜色的光的研究。
(《蓝光警戒》)答案:列举最近一项研究不是说明“科学家已经开始着手对不同颜色的光的研究”而是说明“普通家庭照明和微光也会较长时间抑制人体内的褪黑激素。
2.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举例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
第7段中加点的“大量”和“可能”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大量”一词,说明证据的充足;“可能”一词,说明对短睡眠的研究不够深入。
答案:“可能”不是为了说明“对短睡眠的研究不够深入”而是为了科学地说明“持续的短睡眠对增加患病风险的不确定性”。
(三)词语1. 词语的作用:解释词语的本义﹢代入原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举例: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由此可以得知,黑色素并不仅仅....是使皮肤免受阳光灼伤。
“并不仅仅”指“不只是”(解释词语的本意),说明黑色素不只是有“使皮肤免受阳光灼烧”的作用,还有其他作用(代入原话),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为了检验假说,美国研究人员再次..使用航空航天局的资料来验证,并得以证实。
“再次”指“又一次”,表明美国研究人员又一次使用航空航天局的资料来验证假说,表明了美国研究人员的严谨、努力的科学精神。
2.举例:正如俗话所说:“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短命的。
结合文章内容,结合自己实际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人工胡杨林》)人类过度的呵护反而使幼苗大量死亡(原文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家长溺爱孩子,越俎代庖的事越多,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引申的内容)3.举例:这种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抗坏血酸很容易被氧化,从而生成脱氧抗坏血酸。
(文中的指代意)三、古诗词鉴赏规范完整地表述诗歌主题:表述格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举例:《咏柳》表述示范: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早春杨柳的嫩绿柔美及春风的神奇、富有活力和美的创造者的特点,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来临时的欣喜之情和对春天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