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脆弱性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

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2023年度1. 背景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是一项关键的研究,旨在评估社区在面对灾害时的抵御能力和应对能力。
本文档旨在提供对2023年度社区灾害脆弱性的分析结果,并为制定相关政策和应对方案提供依据。
2. 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为了进行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我们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1. 收集社区基本信息:我们调查了社区的人口统计数据、社会经济水平、基础设施情况等基本信息。
2. 灾害历史数据:我们收集了社区在过去几年里发生的不同类型的灾害事件的数据。
3. 脆弱性指标分析:基于收集到的数据,我们计算了社区的脆弱性指标,包括社区的物质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
4. 风险评估:结合社区的脆弱性指标和历史灾害数据,我们对2023年社区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评估。
3. 结果和发现根据我们的分析,以下是我们得出的一些主要结果和发现:1. 社区的整体脆弱性水平:根据计算出的脆弱性指标,社区的整体脆弱性水平为中等水平。
这表明社区在面对灾害时具有一定的抵御和应对能力,但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2. 物质脆弱性:社区的物质脆弱性指标较高,主要源于基础设施的老化和缺乏维护。
改善基础设施的情况将有助于提高社区的物质脆弱性。
3. 经济脆弱性:社区的经济脆弱性指标相对较低,这表明社区具有一定程度的经济韧性,能够较快恢复和重建。
然而,提高社区的经济多样性和稳定性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4. 社会脆弱性:社区的社会脆弱性指标表现一般。
社区的社会资本、社会联结和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仍然存在改进的空间。
4. 政策建议基于我们的分析结果,我们向社区提供以下政策建议以提高2023年社区的灾害韧性:1. 基础设施改善:加强对社区基础设施的维护和更新,以降低物质脆弱性。
2. 经济多样性和稳定性:鼓励社区发展多元化的经济产业,提高经济韧性和抵御能力。
3. 社会资本建设:加强社区内部与社区外部的社会联结,建立更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社会脆弱性的应对能力。
灾害脆弱性分析

实践案例:某地区地震灾害脆弱性分析、 某地区洪水灾害脆弱性分析等
人为灾害的脆弱性分析
A
B
C
D
灾害类型:战争、恐怖 袭击、人为事故等
影响因素: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环境等
分析方法: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综合分析等
应对措施:预防、预警、 应急响应、灾后重建等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案例
A
B
C
D
案例1:某地发生地震, 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
D
灾害类型:地震、洪水、 台风等
评估指标:人员伤亡、 经济损失、环境破坏等
评估方法:定量评估、 定性评估、综合评估等
评估结果:灾害影响程 度、应对措施建议等
灾害脆弱性综合评估方法
灾害脆弱性指数法:通过计算灾 害脆弱性指数,评估灾害对区域、 设施和人口的影响。
风险矩阵法:将灾害风险分为不 同等级,评估灾害对区域、设施 和人口的影响。
灾害脆弱性分析
目录
CONTENTS
01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 定义和意义
02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 方法
03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 实践
04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 挑战与未来发展
05 提高灾害脆弱性分 析的能力和水平
06 结论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定 义和意义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概念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定义:评估一个 地区或系统在面临灾害时所表现出 的脆弱性程度,包括自然和人为灾 害。
跨学科合作:需要与多个学科领 域的专家合作,共同应对灾害脆 弱性分析的挑战
政策制定与实施:需要根据分析 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并确保政 策的实施效果
未来发展方向和重点
01
02
03
04
提高灾害脆弱性分析 的能力和水平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中的脆弱性分析

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中的脆弱性分析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变化或自然力量引起的,对人类、动植物和周围环境造成损害的事件。
面对灾害的威胁,了解和评估脆弱性的概念变得至关重要。
脆弱性分析是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确定和量化不同受灾对象的弱点和易受损程度。
脆弱性是指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受灾对象的易损性和抗灾能力。
在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中,对受灾对象的脆弱性进行准确分析是确保评估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脆弱性分析需要关注受灾对象的易损性。
易损性是指受灾对象在自然灾害事件中暴露在风险之下所遭受的损害程度。
易损性可以通过研究历史灾害事件对受灾对象的影响来进行评估。
例如,对于建筑物,可以考虑其结构强度、耐震能力、抗风能力等因素。
对于农作物,可以考虑其耐旱性、抗洪能力、承受风暴的能力等因素。
通过分析这些因素,可以确定受灾对象在面临自然灾害时的易损性程度。
其次,脆弱性分析还需要考虑受灾对象的抗灾能力。
抗灾能力是指受灾对象在自然灾害事件中应对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抗灾能力的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物质条件,包括受灾对象的基础设施、逃生通道、医疗设施等。
其次是组织能力,包括受灾对象的应急预案、灾害管理机构的运作能力等。
最后是社区的社会组织和社会支持系统,包括社区居民之间的合作和支持、志愿者组织等。
在脆弱性分析中,还需要考虑不同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对受灾对象的脆弱性影响是不同的。
例如,对地震的脆弱性分析,需要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强度;对洪灾的脆弱性分析,需要考虑排水系统和防洪措施的完善程度。
此外,还需要考虑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以确定不同受灾对象的脆弱性程度。
同时,在进行脆弱性分析时,还需要考虑空间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空间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土壤条件等,这些因素会对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产生重要影响。
社会因素则包括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程度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受灾对象的抗灾能力和脆弱性程度。
灾害脆弱性分析报告

百色市人民医院之蔡仲巾千创作2014年灾害脆弱性分析陈述灾害脆弱性分析属于灾害医学范畴,灾害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各方面。
自从2011年原卫生部启动第二周期医院等级评审以来,各地三级医院都按评审尺度的1.4.3.1要求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然后依据分析结果作出应对战略并编制相关应急预案。
我院也不例外,2012、2013年,我们都进行过本院灾害脆弱性分析,同时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制定了各种应急预案。
为了持续改进与不竭完善我院灾害脆弱性分析资料。
现再次对2014年我院灾害脆弱性事件进行分析并提出以下陈述。
一、脆弱性与脆弱性分析的概念由于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事件经常发生且难以防止,所以,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危险。
然而,危险纷歧定就形成灾害。
有充分预防和准备的地方在一场重大事件中可能遭受很少损失,而没有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地方则可能损失巨大。
比方,两次相同级此外地震,在洛杉矶死亡不到一百人,而在印度的古吉拉特却死亡两万多人。
这,就是两个地方应对灾害脆弱性事件的能力分歧所出现的分歧结局。
从这个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脆弱性分析,就是对某一地区或某个单位的基础设施易受危险侵袭的查找与确定,从而找出最单薄的环节并做好应对准备。
二、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的重要性医院是向社会开放的特殊部分,人员流动大而且复杂,建筑物密集,交通拥挤,院内各种管道、线路很多,易燃易爆物品也很多。
为此,进行灾害脆弱性分析并作出应对举措,做到防患未然,非常重要。
三、本院2014年灾害脆弱性分析陈述的形成2014年6月9日,医院分管领导召开有关人员会议,专门研究我院灾害脆弱性事件,并通过现场问卷方式,对相关灾害脆弱性事件进行评估。
发放问卷24份,回收24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从与会者评估结果看,我院灾害脆弱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前八位分别为医疗纠纷、网络故障、火灾、停电事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电梯故障、停水事件、医用气体故障等(详见附表)。
脆弱性分析

a
3
(一)脆弱性的研究内容
脆弱性研究特别强调人们处于风
险时的防御和应对灾害能力、条件
以及他们经受、减轻并从灾害影响
中恢复的能力,因为面对相同的致
灾事件,灾情却因设防能力、经济
水平和人类对灾害的反应而呈现较
大的差异。
a
4
(二)脆弱性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
脆弱性表现形式:
➢ 暴露:即是脆弱性的表现形式,又是脆弱性 的影响因素。
a
15
(三)灾害经济损失 计算方法
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包 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 济损失,后者又称为国名 经济损失,两者在计算方 法上有所不同。
a
16
方法
市场价值法:一般用于直接经济 损失的计算。
产值替代法:一般用于国民经济 损失的计算。
灾害因子分析法:是将影响自然 灾害的损失因素列出,求出与经 济损失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a
17
思考?
为什么要进行灾害损失的计 算?
假如你是楚雄的州长,你会 采取什么措施以减轻自然灾 害的损失?
a
18
谢谢大家!
a
19
a
6
农业干旱
案例
a
7
二、灾损分析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的最终目的,就 是计算损失风险(计算损失发生的概 率)。
自然灾害有其突发性,大部分自然 灾害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发生的,仅在 数十秒内就可能造成惨重的损失。例 如:地震、台风等。
a
8
地震:
灾损分析
a
9
灾损分析
台风
a10Leabharlann (一)研究模型HAZYS-MH(多灾害损失评 估模型)
SLOSH(热带风暴模型)
从自然脆弱性到社会脆弱性:灾害研究的范式转型

、
理 论 内涵 及 分 析 逻 辑
( )社 会 脆弱 性概 念 一
较 的 起 源 是 多 元 的 ,在 人 类 与 环 境 系统 相 互 作 用 和
相 互 影 响 下 会 产 生 不 同 的 灾 害 风 险 , 因 此 ,灾 害
或 群 体 受 灾 概 率 及 灾 后 恢 复 能 力 的 特 质 ,这 一 特
质 可 能 来 自居 住 的 自然 环 境 ,也 可 能 来 自于 个 人
风 险 有 不 同 的衡 量 尺 度 和 指 标 。 ④ 第三 种 是 “ 会 关 系 呈 现 论 ” 定 义 ,以 佩 社
或 群 体 所 处 的 社 会 情 境 , 因 此 ,威 斯 纳 等 学 者 将
思 想 战 线
22 第2 繁3誊№ 20 o3 0 年 期 8 .,1 V 1 2 2 lg
从 自然脆 弱性 到社会脆 弱性 : 灾害研究 的范式转型
周 利敏
摘 要 :社 会 脆 弱 性 存 在 着 四 种 典 型 的 定 义 : 分 别 是 “冲 击 论 ” “ 险 论 ”、 “ 会 关 系 、 风 社
脆 弱 性 分 为 物 理 脆 弱 性 、经 济 脆 弱 性 和 社 会 脆 弱 性 等 。 就 社 会 脆 弱 性 定 义 而 言 ,也 存 在 着 诸 ① 多 争 议 和 分 歧 , 目前 学 界 主 要 有 以下 几 种 典 型 定
义 :
第 一种 是
“ 击 论 ” 定 义 ,它是 指 灾 害对 冲
基金项 目:教 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青年基金 项 目 “ 灾害社会 工作介入机制及其组织策略” 阶段性 成果 (7 C 40 2) 0 J 80 0 ;国家社会科 学 基 金 项 目 “ 变危 机 管 理 的社 会 协 同 问题 研 究 ” 阶 段 性 成 果 (8 s 0 1 灾 o BH l) 作者简介 :周利敏 ,广州大学公共 管理 学院社会 学 系副教授、博士 ( 东 广 州,50 0 ,复旦 大学社会 发展与公共 政策 学院博 广 10 6)
自然灾害风险与社会脆弱性分析

自然灾害风险与社会脆弱性分析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避免的一种现象,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和脆弱性的来源,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是必要的。
首先,自然灾害风险的评估是基于多个因素的。
其中,地理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之一。
例如,地处地震带的地区面临着更高的地震风险;位于低洼地带的城市则更容易受到洪水的威胁。
气候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暴雨、暴雪、干旱等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和生计带来严重的影响。
此外,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贡献。
过度开发土地和滥伐森林会加剧洪水和泥石流的发生频率;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化,增加了热带风暴和暴雨的风险。
其次,社会脆弱性是影响社区和个人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的关键要素。
社会脆弱性可以被分为物质脆弱性和非物质脆弱性。
物质脆弱性主要指的是社区和个人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储备,包括房屋质量、道路和桥梁的健全性、供水和供电系统的稳定性等。
如果这些基础设施和资源无法承受自然灾害的压力,就会导致更大的损失和影响。
非物质脆弱性则主要与社区和个人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网络有关。
社区和个人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抵御自然灾害而恢复生计的能力。
缺乏经济资源的人们更难以应对自然灾害的后果。
此外,社会网络也可以在灾难发生时发挥重要作用。
有着强大社交网络和社区凝聚力的人们,在灾后更容易得到帮助和支持,从而更快地恢复正常。
在进行自然灾害风险与社会脆弱性分析时,还需要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土地开发和工业化等人类活动不仅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还改变了社会脆弱性的结构。
例如,城市化导致人口密度增加和土地利用变化,使得城市面临更大的自然灾害风险。
同时,人类活动也改变了社会脆弱性的分布,使一些地区的社群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提高社会的抵御能力,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制定更加严格的规划和建设标准,确保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能够承受自然灾害的冲击。
灾害脆弱性分析

灾害脆弱性分析灾害脆弱性分析是一种对灾害发生潜力及其对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影响程度的评估方法。
通过对灾害脆弱性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分析方法和应用实例三个方面,对灾害脆弱性分析进行探讨。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脆弱性的概念、评估维度和影响因素等。
脆弱性是指系统面对外部冲击时,对冲击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的相对滞后性。
脆弱性的评估维度主要包括物理脆弱性、社会脆弱性和经济脆弱性。
物理脆弱性关注系统所面临的自然灾害的强度和频率,社会脆弱性关注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经济条件对灾害影响的敏感性,经济脆弱性关注经济系统应对灾害的能力。
影响脆弱性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制度因素等。
灾害脆弱性分析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主要基于专家经验、案例研究和系统地理信息等,通过对脆弱性评估维度的描述和比较来评估系统的脆弱性。
定量分析主要通过建立脆弱性指标体系、数据采集和模型构建等,对系统的脆弱性进行量化评估。
定量分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随着灾害脆弱性分析的不断深入,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灾害脆弱性分析可以为区域灾害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为灾害应急预警和防灾减灾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支撑。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利用灾害脆弱性分析来评估城市抗震能力,指导新区域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方式。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利用灾害脆弱性分析来评估农作物对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抵抗力,指导农业生产决策。
此外,灾害脆弱性分析还可以为国际间的合作提供科学依据。
在跨国灾害风险管理中,各国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各自的脆弱性水平,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挑战。
例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可以利用灾害脆弱性分析的结果,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和资金支持,促进其减少灾害风险、增强灾害抵御能力。
总之,灾害脆弱性分析在防灾减灾领域起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脆弱性: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社会脆弱性: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范式一、社会脆弱性:灾害社会学研究的新趋向二、社会脆弱性概念综合学界不同定义,社会脆弱性概念至少包含这样几层含义:其一,它强调灾害发生的潜在因素所构成的脆弱性,潜在因素包括灾前特定的社会结构、社会地位或其他体制性力量等因素,如拥有社会资本越多脆弱性越低;其二,它强调特定的社会群体、组织或国家暴露在灾害冲击之下易于受到伤害或损失程度的大小,也即灾害对社会群体、组织或国家所形成的脆弱性程度,如富人的受灾几率小于穷人的受灾几率,脆弱性较穷人而言相对较低;其三,它强调灾害调适与应对能力所反映的脆弱性,应对能力越强脆弱性越小,应对能力的大小由个人和集体脆弱性及公共政策决定的⑥。
简言之,社会脆弱性既包含灾前潜在的社会因素构成的脆弱性,又包含受害者的伤害程度所形成的脆弱性,还包含应对灾害能力的大小所反映的脆弱性。
基于此,本研究将社会脆弱性界定为社会群体、组织或国家暴露在灾害冲击下潜在的受灾因素、受伤害程度及应对能力的大小。
这一定义的基本内涵如下图所示:虽然安德森(Anderson)有关这一定义与本研究的定义大致接近,也较为学界所接受,但本研究的定义更为简洁明了。
安德森认为,社会脆弱性是指人们如何响应并处理灾害背后引发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及制度因素,并通过因素分析来评估一个地区、系统或人类群体等特定范围内既存或预期冲击或灾害的脆弱度,以便找到降低脆弱性的方法来增强人们对环境变迁的适应。
与脆弱性概念紧密相关的还有危险度与风险度概念,这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社会脆弱性与自然脆弱性(physical or biophysical vulnerability)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自然脆弱性取决于极端自然事件本身,例如灾害发生频率、强度与空间分布等,而社会脆弱性则是指影响个人或团体受灾几率与灾后恢复能力的社会特征,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之一。
二者的异同如表1。
除此之外,卡特还将脆弱性研究区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界定那些使人们或地方容易遭受极端自然事件的条件即暴露模型,第二种类型是测量人们对于灾害的社会抵抗力或恢复力。
前者着重于自然脆弱性的研究,后者着重于社会脆弱性的研究,至于第三种类型,则是整合前面两种类型,锁定在特定的地方或区域即地方脆弱性是由自然脆弱性与社会脆弱性共同组成,但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决定什么人容易受到伤害的层面上,社会因素比自然因素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例如,拥有较多信息与资源的人们能够避免暴露在自然脆弱性高的地方,在卡特丽娜飓风中,新奥尔良水淹最严重的地方几乎都是贫民小区,这是因为弱势群体缺乏获取灾害信息的能力,即便拥有信息也仍然无可奈何,因为不容易被水淹的地方房价较高,弱势群体往往无力承担。
三、社会脆弱性的基本研究命题社会脆弱性范式背后存在着一个理论假设即大自然本身是中立的,风险和危害来自社会薄弱环节,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灾害是不存在的,一切灾害都有人为的因素和社会的影子。
这一范式有两个基本研究命题,即灾害风险不平等命题与社会分化命题。
命题1:灾害风险不平等命题(haZard inequality proposition)。
脆弱性分析总是与风险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脆弱性外部因素即风险、冲击和压力中运用最多的就是风险。
所谓灾害风险就是指灾害发生后损害产生的可能性与严重性,以往研究灾害的学者们多用脉络中的风险(hazards in context)、风险社会的扩散(social amplification ofrisk)和风险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 of risk)来指称,但他们的研究缺乏实证资料的支撑。
为了弥补这种缺感,学者们将灾害风险概念整合进脆弱性经验框架中而提出了灾害风险不平等命题:由于阶级、族群与性别等灾前社会不平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同一地区的个人与家庭受灾风险呈现出不平等现象。
在灾害中,每一次受灾最深和最严重的群体都是弱势群体,如穷人、妇女、老人、儿童与少数民族等。
卡特在卡特丽娜飓风的研究中发现新奥尔良市的灾民脆弱性程度与阶级和种族高度相关,班柯夫也发现在印度洋海啸中,印度尼西亚一些地区不会游泳的女性在遇难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
虽然这一命题很好地回答了为什么一些特定的人群更易于遭受灾害风险诸如此类的问题,但也受到了一些学者的质疑,如灾民受到的打击是来自受灾风险的不平等还是灾后重建资源分配的不公平?通常情况下弱势群体容易受灾,但其中的因果关系及影响机制需要更进一步的解释。
四、社会脆弱性的主要讨论面向围绕社会脆弱性理论内涵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卡特回顾了近一百篇关于脆弱性或灾害的研究,发现社会脆弱性主要有三个重要的讨论面向:面向1:脆弱性是一种灾前既存的条件。
社会脆弱性认为导致人们受灾的原因不仅来自自然因素造成的实质损害,而且也来自灾前阶级地位的差异、权利关系及社会建构的性别角色等社会因素。
佩林(Pelling)认为社会脆弱性是指灾害发生前区域内就存在的状况,是从人类系统内部固有特质中衍生出来的。
当灾害来临时,某些社会群体总是容易受到灾害风险。
影响受灾害风险的社会特质包括阶级、职业、族群、性别、移民身份、边缘化、保险取得的能力及社会网络等,其中贫穷、不公平、健康、取得资源的途径、社会地位被视为是影响社会脆弱性的一般性决定因素(generic determinants)。
简言之,灾前的社会关系将被带进灾后的社会行动中,从而使得每个社会成员对灾难的承受能力有所差异。
面向2:脆弱性是灾害调适与应对能力。
卡特认为人类社会面对灾害时会通过修正或改变自身特质和行为来提高灾害应对能力,应对能力主要包括抗灾号恢复能力。
一切灾害都是社会建构的,没有人类就不会存在所谓的灾害,因此灾害是人类建构也是适应的结果。
阿杰指出在灾害应对能力中社会固有的内部特质起着决定作用,如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s)、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和文化习俗等。
米勒蒂(Mileti)认为社会群体或个体采取的策略或生产资本越多样化,那么其拥有的抗灾弹性能力也就会越强。
而且,脆弱性较低的群体即便暴露在较高的灾害风险下,承受灾害损失的能力也会相对较强,灾后复原的速度相对较快。
相对而言,社会脆弱性较高的群体只要暴露在中等灾害风险的地方,就可能无法承受灾害伤害且灾后不易重建。
贾乐平(Gallopin)强调在应对能力中还需要特别关注人类的学习能力,人类会借助过去经验而发展出灾害应对策略。
人类的学习能力能提升灾害应对能力以降低社会脆弱性,反过来,社会脆辣性的降低也是人类适应灾害的结果。
面向3:脆弱性是特定地点的灾害程度。
社会脆弱性强调某一特定地点的某种脆弱性,卡特与钱伯斯(Chambers)等学者在强调脆弱性是造成灾害损失的潜在因素的同时,也指出脆弱性因子多因地而异⑥。
虽然某些脆弱性因子如经济发展程度与医疗资源等因子具有普世性意义,但脆弱性更关注的是不同区域的脆弱性因子及其影响程度,这些因子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导致的脆弱性程度也大为不同。
特纳(Turner)也指出社会脆弱性不仅在不同社会、小区和群体间呈现出差异分布,而且同一地区的居民即便面对相同的灾害也会出现不同的敏感性与处理能力(coping capacities)。
五、社会脆弱性因子在学者们共同努力下,社会脆弱性分析变得更具体,操作性更强,脆弱性因子更全面,学者德怀尔(Dmunity):对等互惠、效力、合作、社会参与、市民参与、小区支持、网络规模、沟通频率与模式、情感支持、小区整合、一般行动、人际特别关系、沟通支柱、连结和隔离等;3、服务的获取(access to service):主要城市、内部区域、周边区域、偏远区域和极偏远区域;4、组织/架构(organizational/institutional):地方政府责任、州政府补偿金/协助协议、中央层级救济基金、捐赠物/募款原因。
德怀尔的社会脆弱性分析模式如下图所示:六、社会脆弱性的多元评估模型如何通过不同模型的评估找到降低社会脆弱性的途径成为近年来西方学术领域研究的前沿议题,社会脆弱性评估是指评估一个地区、系统或社会群体在面对某一范围内现存灾害或在经过事前评估分析后确定将会发生的灾害脆弱性,并以此决定该地区、系统或社会群体如何受到影响及该如何面对形成中的灾害。
目前,社会脆弱性评估研究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模式,评估模型也因此呈现出多元化现象。
本文归纳出如下四种基本类型:模型2:灾害周期评估模型。
修勒斯特(Sutherst)等学者根据时间顺序将脆弱性分为灾前敏感度(susceptibility)评估、灾中应变能力评估、灾后适应能力评估(adaptive capacity)。
灾前敏感度评估包括灾前的减灾、防灾和备灾三部分,主要是评估人们通过灾前预防而免于受灾的能力,灾中应变包括灾情通报、避难疏散、灾害抢救、受灾建筑物及其他设施处理和支援救灾规划等,灾后适应力则包括灾后适应和复原能力两部分。
这一模型通过对造成灾害损失不同时间段的因素进行分析以确认降低脆弱性的方法,强化社会对灾害的适应和防范能力。
模型3:微观与宏观评估模型。
这一模型主要将脆弱性分为两个不同层次的评估,主要包括个体或家庭层次的脆弱性评估以及小区或国家的空间层次的脆弱性评估。
前一层次的评估深受饥荒与权益(entitlements)关联性的影响,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来讨论个人的阶级、族群与性别身份如何导致更高的受灾风险,后一层次的评估则讨论一个小区或者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贫富差距、行政能力、医疗与社会福利、住宅政策等因素对小区居民或者公民的非正常死亡率的影响。
模型4:函数关系评估模型。
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府学院发展了这一评估架构,涵盖了暴露、敏感性及适应能力三大主要概念,麦卡锡等学者(MacCarthy)指出脆弱性评估其实就是这三者的函数,这一评估模型着重了解造成脆弱性的原因及条件。
其中暴露性(exposure)是指人类或社会群体接近特定压力、干扰或灾害的程度,也是一个地方受灾害的暴露程度,暴露性概念比较容易理解与操作,它与灾害频率、强度、历时与系统的邻近性有关。
敏感性(sensitivity)指人类或社会群体受到特定压力、干扰或灾害影响时可以与之抗衡或从损害中复原的能力,敏感性评估指标包括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人口组成、产业结构、制度与授权的能力。
适用性(adaptive capacity)是指人类社会群体对于特定压力、干扰或灾害的抵抗力(resistance)或恢复力(resilience),资产、授权、多样化策略和社会资本构成了适应性的主要操作性概念。
七、社会脆弱性的理论贡献及局限通过对社会脆弱性概念、理论假设、主要讨论面向、脆弱性因子及评估模型等方面的论述,可以发现作为一种分析工具,社会脆弱性具有预测的特质,通过对造成损失的潜在因素的分析并清楚描述脆弱性及将灾害损失量化,可以预测某些人在灾害风险情境下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状况,以此来确认降低脆弱性的方法并强化社会群体对灾害的适应,这是社会脆弱性范式最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