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习]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
2018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

2018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5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 1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八股取土3.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5.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6.题6图所示情景应选自A.《伤寒杂病论》B.《资治通鉴》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7.题7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记述出处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二月改称办埋军事处。
" 《军机大臣年表》题7表A.因战事而设B.设于雍正十年C.强化了君权D.设于雍正年间8.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材料中的全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9.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性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
2018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绝密★启用前广东省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本试卷分为第Ⅰ(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八股取士3.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5.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6.如图所示情景应选自()A.《伤寒杂病论》B.《资治通鉴》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7.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记述出处“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A.因战事而设B.设于雍正十年C.强化了君权D.设于雍正年间8.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
2018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

绝密★启用前广东省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本试卷分为第Ⅰ(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2.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八股取士3.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5.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6.如图所示情景应选自()A.《伤寒杂病论》B.《资治通鉴》C.《本草纲目》D.《天工开物》7.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记述出处“雍正十年,用兵西北……始设军事房,后改军机处。
”《清史稿》“雍正七年六月始设军机房,十年三月改称办理军事处。
"《军机大臣年表》A.因战事而设B.设于雍正十年C.强化了君权D.设于雍正年间8.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
2018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1942年1月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读下表,表格中二战的进程表明
A.各国开展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无
24.
B.法西斯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C--.-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D.二战真正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效
25.
伯纳德?戴迪的诗“非洲,擦干你的眼泪⋯⋯从狂风暴雨中走出。”非洲完成“从狂
绝密★启用前
A.辛亥革命
B.新文化运动
C.“九一八”事变
A.方便台胞来往大陆B.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C.打击“台独”分裂势力D.显示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
D.西安事变
12.与如图所提供信息相关的是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C.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
D.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13.1936年,范文澜在《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序言中写道: “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 ”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是 ( )A.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B.强调建立民族统一战线
15.1971年10月28曰《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美帝国主义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 谋宣告彻底破产,这是一切维护正义的国家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该社论评述 的是 ( )
A.“求同存异”方针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7.如图所示信息反映了 ( )
A.农民工群体素质提高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招商局再次勇立潮头, 独资开发了中国第
风暴雨中走出”的标志性事件是( )-A--.-埃及独立B .“非洲独立年”C.印度独立D.纳米比亚独立
[K12学习]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
![[K12学习]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含解析1)](https://img.taocdn.com/s3/m/2a1e841f192e45361066f572.png)
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挣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姗;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游牧渔猎C. 农耕定居D. 铁犁牛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说明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的农耕生活。
A项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游牧渔猎与材料中的生活方式不符;D项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方式。
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八股取士【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实行了郡县制,成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的手段。
A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C项是秦朝建立以后实行的政治制度,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试题

保密★启用前2018年广东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历史说明:全卷共5页,满分100分,时间5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
)hG3SW5NHgj1.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能够打制粗糙石器的我国境内远古居民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荀子》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A.世袭制B.禅让制C.分封制D.郡县制3.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
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hG3SW5NHgjA.秦朝.B.唐朝C.宋朝图1 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D.清朝4.“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缙绅<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Dnfha4XJfdA.进士科的兴衰反映了科举制演变B.所有人才都从进士科选出C.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科目D.缙绅都要参加进士科考试5.乾隆皇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许多努力,他自称有“十全武功”。
下列属于“十全武功”之一的是、Dnfha4XJfdA.收复台湾B.组织雅克萨之战C.设置驻藏大臣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6.我国古代科技文化璀璨。
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A.《伤寒杂病论》与《天工开物》B.《史记》与《资治通鉴》C.《九章算术》与《本草纲目》D.《水经注》与《金刚经》7.今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相声节目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西游记》内容都穿插其中。
上述古典文学名著成书于Dnfha4XJfd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8.在禁烟运动中,林则徐主张对外商“正常贸易者,加以优待,倘有带烟发觉,立正刑诛。
2018年广东省中考历史试卷-答案解析

广东省2018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答案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1.【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D 排除;由题干信息“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人们懂得贮藏以及圈养牲畜,可推断半坡原始居民已经摆脱了游牧渔猎阶段,进入农耕定居阶段,故C正确,B排除;刀耕火种是发展农业经济的一种耕作方式,与材料“生产生活方式”不符,排除A.故答案选C.【考点】中国原始居民的生活方式。
2.【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统一后秦朝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B符合题意,A排除;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八股取士出现于明清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排除。
故答案选B.【考点】郡县制。
3.【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中“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武帝时期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排除D;体感所述为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的措施,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涉及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A符合题意,B排。
故答案选A.【考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乱对人口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桓帝时中央权威下降,到西晋一前的125年间,国家一直处于分裂割据、战乱动荡的局面,直接导致人口大量减少,故A符合题意这时期北方自然条件并未发生重大变化,人口南迁不会造成总体人口数量的减少,故B,C排除;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答案选A.【考点】战乱对人口的影响。
5.【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创立于南唐时期的科举制使得国家政权得以向下层士人开放,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有利于造就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阶层,也有利于提高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B符合题意,A,C,D均可排除。
广东省中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机密★启用前2018 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说明 :1. 全卷共 6 页、满分为100 分,考试用时为50 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署名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据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用 2B 铅笔把对应当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变动,用橡皮擦干挣后,再选涂其余答案,答案不可以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一定用黑色笔迹钢笔或署名笔作答、答案一定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地区内相应地点上姗;如需变动,先划掉本来的答案,而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禁止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 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齐。
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 25 小题,每题 3 分,共 75 分。
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考古发掘发现,半坡旧址有密集的房子、储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口的圈栏。
据此推测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刀耕火种B.游牧渔猎C.农耕定居D.铁犁牛耕2.有学者以为,公元前 221 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一致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供给了手段。
资猜中的“它”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 八股取士3.公元前112 年汉武帝公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举措A.有利于增强中央集权B.克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完全解决了封国问题D.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3390 多万,均匀每年减少4.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一致前的125 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近 28 万。
这一期间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由是A.政局动乱战乱屡次 B.人口南迁土地荒凉C.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经济重心达成南移5.这一制度使少量基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构造,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宏大的念书人阶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2018年中考历史真题试题说明:1.全卷共6页、满分为100分,考试用时为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
用2B铅笔把对应该号码的标号涂黑。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挣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姗;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时,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所选的选项涂黑)1.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
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A. 刀耕火种B. 游牧渔猎C. 农耕定居D. 铁犁牛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说明半坡居民的生活方式是定居的农耕生活。
A项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游牧渔猎与材料中的生活方式不符;D项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生产方式。
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 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 分封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八股取士【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国统一六国,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实行了郡县制,成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的手段。
A项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C项是秦朝建立以后实行的政治制度,但不符合题意;D项是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公元前221年,可以想到秦朝统一六国,选项中郡县制属于秦国商鞅变法改革的内容,也是秦朝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
其它选项均与秦无关,由此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3.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这一措施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C. 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 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了标准货币五铢钱,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项表述错误;C项汉武帝采用了推恩令的方式,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D项汉武帝采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式,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A项符合题意,故选A。
4. 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3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近28万。
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东汉桓帝到西晋统一前的历史主要处于三国分裂时期,三国时期的政局动荡不安,战乱频繁,所以导致了全国人口的大量减少。
B项是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之一;B项表述错误;D 项在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A项符合题意,故选A。
5. 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这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A. 秦汉时期B. 隋唐时期C. 宋元时期D. 明清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期开创了科举制度,唐朝时期完善和发展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的产生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所以这一制度指的是科举制度,最早出现在隋唐时期,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词“文官”“读书人阶层”,由此可以想到科举制度,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唐时期,即可做出正确选择。
6. 下图所示情景应选自A. 《伤寒杂病论》B. 《资治通鉴》C. 《本草纲目》D. 《天工开物》【答案】D【解析】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工开物》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所以图片信息选自《天工开物》。
A项《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的一部医学著作;B项《资治通鉴》是司马光的一部史学著作;C项《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D项符合题意,故选D。
7.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军机处设置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为的共同历史事实是军机处A. 因战事而设B. 设于雍正十年C. 强化了君权D. 设于雍正年间【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可知,A项因战事而设,只符合第一个历史记述;B项设于雍正十,只符合第一个历史记述;C项强化了君权两个历史记述都未提到;D项设于雍正年间,两个历史记述都有涉及,所以D 项符合题意,故选D。
8. 英国在清末和中国一共打了三仗:一次是“全仗”,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
材料中的“全仗”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了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在清末和中国打的“全仗”指的是1840年到1842年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签订的是《南京条约》。
两次是和其他列强合伙来打的“半仗”指的是英法联军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英国参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马关条约》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的,与英国无关。
所以A项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全仗”和“半仗”的含义,“全仗”指的是一个国家对他国发动的战争;“半仗”指的是伙同他国共同发动的战争。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全仗,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属于英国参与的半仗,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发动的全仗。
由此可以对选项做出正确的判断。
9. 在中国被日本打败举国同仇敌忾之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冒着千夫所指、身败名裂的风险,冷静地提醒人们要看到敌人的长处,进而提出向仇敌学习。
他们的意图是A. 吸取经验进行革命B. 仿效日本变法强国C. 维新变法推翻淸朝D. 学习西方抵御侵略【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梁启超进行了戊戌变法运动,其目的是为了仿效日本,在中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实现变法图强。
AC项进行革命和推翻清朝是辛亥革命的意图;D项学习西方抵御侵略是洋务运动的意图。
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0. 1912年春,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
同年秋,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
上述材料说明A. 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 广东女性地位比湖北高C. 男尊女卑思想被彻底打破D. 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内容1912年“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可以参加政治活动,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B项表述不全面;C项表述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
故选A。
11. 如图,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是A. 辛亥革命B. 新文化运动C. “九一八”事变D. 西安事变【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中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的时间“中华民国五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开始采用民国纪年法,中华民国五年即为1916年。
A项辛亥革命时间是1911年,不符合题意;B项新文化运动时间是1915年到1919年,符合题意;C项九一八事变时间是1931年,不符合题意;D项西安事变时间是1936年,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民国纪年法的规则,推算出图片中的时间,根据时间对选项的事件进行判断,即可做出正确的选择。
12. 如图所提供信息相关的是A. 国民革命军北伐B.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C. 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D. 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中的“瑞金”和“会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从江西瑞金出发,到1936年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这是国共对峙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A项北伐战争1926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进行的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C项是国共第二次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事件;D项是1947年国共内战的转折点。
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3. 1936年,范文澜在《大丈夫:范文澜说英雄》序言中写道:“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他们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
”作者上述言论的目的是A. 呼吁民众弘扬民主精神B. 强调建立民族统一战线C. 督促国共两党合作抗日D. 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36年,可知当时处在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内容“每当外力入侵中国的时候,总有许多忠臣义士,用各种方式参加民族间悲壮的斗争,拼出血和生命,去保证民族的生存。
”可知,范文澜发表的言论的目的是为了唤起民众抵御外来侵略的意识。
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BC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
故选D。
14. 1953年,周恩来在谈到大规模经济建设问题时说:“所谓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
”周恩来讲话的主旨是A.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B. 剖析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C. 强调国民经济稳步协调发展D. 反思“大跃进”出现的问题【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集中主要力量,不是集中一切力量,不是要冒进,不是搞重工业,其他问题都不搞了”可知,周恩来强调的是国民经济发展要稳步发展,协调发展。
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B项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是1953年到1956年,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大跃进”运动时间是195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选C。
15. 1971年10月28曰《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美帝国主义企图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这是一切维护正义的国家的胜利,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
该社论评述的是A. “求同存异”方针B.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10月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打破了没帝国主义企图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