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鲁迅诗歌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分析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研究——逐渐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摘要:在鲁迅的笔下,有行行色色的人物形象,而对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更是种类繁多,形象各异。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大都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生活在这一社会历史时期的知识分子,历史给他们提供了其先辈们所不可能有的机遇,同时,文化转型和社会的转型给他们极大的希望,也给他们极大失望与大痛苦,他们是“铁屋子〞中被新思潮、新文化大潮“惊起〞的“较为清醒〞的人们,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清醒后的路向,在生活和社会的重压下逐渐走向消沉。
这种处境与心态让众多知识分子处于矛盾、孤寂、痛苦的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了旧社会知识分子身上所具有的可悲性。
在这里,我们针对有对抗意识或无对抗意识而逐渐消沉的小知识分子形象进展重点分析与研究!关键字:知识分子对抗无对抗消沉?在酒楼上?中的吕韦甫、?孤独者?中的连殳、?端午节?中的方玄绰以及?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等,在他们身上存在了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对他们来说,我想他们也曾有过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是由于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十分顽固,还有自身存在的种种弱点和缺陷,他们的对抗几乎都以失败告终,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们也随之变得越来越消沉了。
通过分析他们失败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悲剧可以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同时也是他们自身意志的悲剧!1、“觉醒—动摇—沦落〞的知识分子?在酒楼上?这篇小说中,它成功塑造了吕韦甫这个由觉醒逐渐消沉的知识分子形象。
起初,吕韦甫可以说是一个较早觉醒的知识分子。
在辛亥革命时期,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反封建的旧主义革命战士,他曾和他的战友们连日讨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有时候甚至会争论的打起架来,并且他们还英勇地在城隍庙拔掉过神像的胡子,从这些壮举中,我们不难看出,年轻时候的吕韦甫思想是多么的进步,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文化的传播者。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先生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先生真实的描述了旧中国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
他们的命运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陈士成、吕纬甫、魏连殳、子君和涓生是代表人物。
这些人物虽然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但都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露,特别是对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强烈抨击。
子君,作为五四时期的新女性,这个年轻一代知识分子形象也受到了黑暗社会的摧残和迫害。
这些形象憎恶黑暗的社会,他们有极强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震撼着每一个人。
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知识分子在任何历史阶段,都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阶层,而任何一个反动统治阶级总要造就和网罗一批知识分子,作为剥削和统治人民的工具。
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利用科举制度,诱使知识分子走上追逐功名富贵的道路,充当他们统治人民的鹰犬。
但是,大多数考不中的人们,却被他们造就成一无所有的废料,如果出身贫穷或家境破落,那就要潦倒终身,落魄而死。
孔乙己和陈士成都是在后一条路走向终点的。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在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旧式文人的酸腐气味,作者通过对他们的描写,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情了受其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下面具体分析这两知识分子:孔乙己是一个辛亥革命前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五四”前夕至1926年间,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求功名的封建文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牺牲者;二是灵魂完全腐朽的,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文人渣滓,他们是封建制度的追随者;三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也是鲁迅笔下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形象。
另外,鲁迅在他的叙事性散文中,同样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成长的轨迹。
关键词:知识分子觉醒深思思想性个性解放反叛鲁迅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最杰出的继承者,也是现代现实主义的创造者。
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文学创作领域中。
在他的笔下一尊尊典型的人物塑像,展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殿堂,构成了一道不朽的壮丽景观。
鲁迅的小说中一大重要题材就是知识分子生活。
他的笔下塑造了以下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在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
如孔乙己(《孔乙己》),陈士诚(《白光》)等,这些落后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受到鲁迅的非常关注。
鲁迅在鞭挞他们的灵魂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心,因为他们也是受了毒害的被侮辱被损害者,是被封建制度吃掉的一类。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
他曾热衷科举,一心想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了即将求乞的地步。
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
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
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颓唐不安。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
他以“君子固穷”为戒律,却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打折腿的惨境。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的形象分析

今年的三月,学校要我在组内上一次研究性学习课。
由于刚刚学完小说《祝福》,加之我一向很喜爱鲁迅的作品,于是我就想让学生对鲁迅的作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在学《祝福》时,我对祥林嫂的形象分析比较透彻,学生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悲惨命运里了解透彻,并对她寄予了深刻的同情,认识到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课后,我让学生把他们学过的鲁迅作品加以汇总,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呐喊〉自序》等。
经过讨论,学生们一致得出结论:认为作者通过闰土、祥林嫂等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批判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虽然尚未学习《阿Q正传》,但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早有耳闻,也能意识到鲁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是为了揭示国民的劣根性。
我感觉学生对鲁迅笔下的农民形象把握较准,鲁迅共有两部小说集子:《呐喊》、《彷徨》。
《呐喊》中的很多作品学生都已接触过了,而《彷徨》中的知识分子他们则知之甚少。
于是我产生一种设想:让学生以“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特点”为研究对象,自己动手,在课外查阅多种资料,以小组为研究单位写出研究报告来。
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的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学生在读过《白光》后,认识到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是同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
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2019年精选文档

鲁迅《呐喊》、《彷徨》中刻画的三类知识分子形象鲁迅收入《呐喊》和《彷徨》两部小说集中的25篇现实题材的小说,主要有知识分子和农民两大题材。
其中,知识分子题材占14篇,真实地描写了中国知识分子在清末、辛亥革命和“五四”以后三个重要时期的精神和生存状况,从隋文帝杨坚的九品中正制开始,到清朝的八股取士,经过历代帝王推崇及儒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了封建科举这个作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也诞生了封建制度下的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他们的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可悲性.他们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封建体制的守护者,二是封建体制的抛弃者,三是封建体制的反抗者。
一、封建体制的守护者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兴亡更替,总有一些守护者,他们是封建体制下的既得利益者。
他们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腹经纶,整日里说着伦理道德,实际上满脑子男盗女娼,他们维护封建体制,其实就是在保护他们自身的利益。
如《肥皂》中的四铭、《高老夫子》中的高老夫子就是这些假道学、伪君子的典型。
他们自己都是毫无道德心的人却口口声声说是关心社会的道德。
四铭是一个尊孔、崇儒、专经、复古的国粹派,他在街上看到一个侍奉祖母讨饭的十七八岁的乞丐女子,便对她发生同情,称赞她是孝女,想做诗文表彰她,以为世道人心之劝.不过他这举动,从他多次兴致勃勃地复述小流氓“ 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
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吱咯吱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的话中,鲁迅无情地把这位道学先生的假面具撕了下来,让人们看到道貌岸然的下面原来藏着一团邪念。
实际上他是一个言行不符,名实不副的伪君子。
他神气十足的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的丑恶更甚于用言语挑逗乞丐少女的无赖光棍。
道貌岸然的面具使他遗失了健康的人格和良知,四铭这样的维护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带给社会只有因循守旧,阻碍社会的前进。
高尔础则更是一个不学无术,假充正经的伪君子。
他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洁,骨子里却是无比的卑鄙肮脏。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前言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界的一位巨匠,鲁迅通过其作品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这其中,观察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可以看到许多典型的形象和特点。
本文将从鲁迅小说中的几个知识分子形象入手,旨在探讨鲁迅如何塑造知识分子形象。
一、叶圣陶叶圣陶被认为是鲁迅描绘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
在鲁迅的《阿Q正传》中,叶圣陶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书生形象。
叶圣陶的形象描绘了鲁迅笔下的一类知识分子,他们虽然读书很多但思想浅薄,缺乏担当和责任感。
叶圣陶在小说中只注重文学创作,而对生活中的问题显得漠不关心。
这种表现方式在鲁迅笔下被认为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暴露了知识分子的虚伪和无能。
二、鲍照在《呐喊》一书中,鲁迅描写了一个鲍照的形象,这个形象受到了小说中其他人物的逼迫,终于疯掉了。
鲍照被塑造成一个不幸的知识分子,他处于社会的底层,没有任何的尊严和尊重。
鲁迅通过塑造这个形象,告诫所有的知识分子不要无视社会的底层,同时也让底层人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权利和尊重。
三、孙少安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孙少安是一个典型的文人形象。
在小说中,孙少安对自己的文学才能非常自信,但他的自信实际上是虚伪的,他习惯于异化自己的感情和精神生活,表面上沉浸于文学创作,实际上却缺乏真正的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
这种现象在现今社会中也存在,在鲁迅笔下被指出并警示。
在鲁迅的作品中,知识分子形象被塑造成了很多种不同的样子,但其中一个共性是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无论是身份高贵还是处于最底层,都没有逃脱这种问题。
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为人民服务,同时也要发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知识分子要抛弃虚伪的面具,秉持对真理的坚定信念,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 析 鲁 迅 诗 歌 中的知 识 分 子形 象
圃 周 琛
内容 摘 要 : 知识 分 子 , 在 中国历 史 上 素 来 是 有 着 独特 思想 及 性 格 的 一 群 。可 是 到 了近 现 代 社 会 以 后 , 西 方 文 化 的价 值 观 、 人 生观 撞入 了他 们 的 视 野 , 这 些 外 来 文 化 以及 新 奇特 意 给 了这 些 知 识 分 子 以刺 激 , 造 成 了他 们 心 灵的震荡。 关键 词 : 知识分子 达观精神 懦 弱
“ 失 恋 诗 ” 极 大 的影 响青 年 积 极 向 上 的 心灵 的现 象 , 作 了 一首 拟古 的 新 打 油诗 。诗 中提 到 的 “ 猫头鹰 ” , “ 发汗 毛” , “ 赤 练蛇 ” 等 这 些 具有 振 束 力 量 的 事物 , 一 方 面 是 为 了 唤 醒 那 些 沉 睡 于赶 上 情 绪 的 文 人 , 同 时 也 意在想提 醒作家必 须高扬起 自 己的 人 格 意 志 , 时 刻 不 忘 。 鲁 迅 这 些 看 似 原 本 从 纯 文 学 角 度 对 一 些
文人耳洞批驳 , 其 归 根 据 还 是 回到 了他 们 思 想意 识 的批 判
的 良心 发 现 和 旧派 人 物 的幡 然 悔 悟, 还 天 真地 幻 想 依 靠 道 德 的完 善 来 维持 社 会 的正 常 发 展 , 这 种 行 为 在 鲁 迅 的 眼 里 就 是 一 种 反 动 政 府 的 谄媚 , 其 最 终结 果 也 只是 充 当个 “ 臣奴 ” 。 鲁迅 也 揭 露 出许 多 文人 性 格 中 的一 个 致 命 弱 点 : 懦 弱 。而 这 种 懦 弱 又 恰 恰 是 他 们 在 权 势 前 卑 躬 屈膝 的一 个直 接 心 里 动 因 。 鲁 迅 在《 教 授 杂 咏 四首 》 中, 第一首便讽 刺 了 钱 玄 同 的这种 消 极 法 。 鲁 迅 此 诗 一 方 面 是 批 判 钱 玄 同 有 过 人 过 四十都应该枪 毙那样青 年时代 的 激进与热情 , 另 一 方 面 也是 讽 刺 他 的头 可 断 , 辩 证 法 不 可 开 课 的 荒 谬 誓 言 。在 鲁 迅看 来 , 文 人 生 于 残 暴 的时 代 而 不 发樱 人之 声 , 其 实 是 死 掉了, 这 些 人 的结 局 必 将 是 “ 纪 念 者 自然 有 人 , 但 也 许 将 为 大 多 数 所
二. 新 时代 知 识 分子 的新 气象 在 鲁 迅 认 识 的 青 年 知 识 分 子 中, 郁 达 夫 与 丁玲 算 是 才 华 横 溢 的 激进者 。 两个都是有着浓郁的诗人 气质 的人 。在 鲁 迅 看来 , 郁 达 夫 虽 然表 面上 有 些 放 荡 不羁 , 为 人 却 率 直认 真 , 始 终 没有 忘 记 年 轻 时 救 亡 图 存 的誓 言 。事 实 也 的 确 如 此 , 这
一பைடு நூலகம்一 .
骚 》是 对梁实 秋的一个 反击 与批 驳 。“ 脱 帽怀 铅 出 , 先生盖代穷 , 头
颅行万里 , 失 计 造儿 童 。 ” 在 一 篇 文 章 中, 鲁 迅 指 出 当时 的 反 动 政 府 滥 杀成性 , 时长 有 人 被 砍 头 , “ 头 被 挂 来挂去 ” ,而 梁 实 秋 等 文 人 却 一 味 掩饰事实 , 把 希 望 寄 托 于 专 制 政 府
开国的熊主, 是 把 帮 忙 和 帮 闲 分 开
作 家用 自 己悲 壮 的 结 局 为 他 生 命
增 添 了最 后 一 抹亮 色 。
《 悼丁君》 诗 中鲁迅 给予丁玲 极 高 的评 价 ,把 她 比作 女 神 湘 灵 ,
知识 分 子 , 儒 道 俩 家 千 百 年 来
一
真 正 的帮 闲 。 ” 当然 、 鲁迅 在 这 里绝 不 仅 仅 是针 对 古 人 。鲁 迅 的 《 吊卢
些 思 想消 极 悲 观 、 情 调 低 沉 的所 谓
直 极 深 刻 的 影 响 着 中 国 知 识 分
子 ,可 是 到 了 近 现代 社 会 以后 , 西 方文 化 的价 值 观 , 中 国社 会 的 传 统 封 建 政 治 也 走 到 了前 所 未 有 的 崩 溃边 缘 。于 是 , 在 传 统 与 现 代 之 间 直 较 稳 固 的 知 识 分 子 群 产 生 了 分化 , 针 对 不 同 文 化 的选 择 , 左 右 政 治 的倾 向 , 这 些 分 子 都 做 出 了遵 循 自己个 性 特 征 的选 择 。鲁 迅 , 这 名 中 国 现 代 的知 识 分 子 的 最 典 型 代表 , 以奇 特 深 邃 目光注 视着 中 国 现 代 知识 分子 群 的分 化 、聚 合 , 同 时, 又 站 在 历 史 的 高度 对 这 些 人 给 予 以辨识 甄 别 。 鲁 迅 是有 着 明 确 的 是非观 、 好 恶 感 情 的人 , 在 鲁 迅 的 诗歌中 , 出现 了 诸 多 知 识 分 子 的 形 象, 鲁 迅也 给与 他 们 以 或 轻 或 重 的 否 定 与肯 定 。 中国传 统 文 化思 想 品 行 的
样 一 个性 情 不 伪 、 热 肠 终 在 的 出色
影 响 与 承诺
中 国传 统 的 文人 , 在 追 求 着 道 家 的达 观 精 神 , “ 达 则兼 济 天 下 , 穷 则独善其身” 当人 世 为 官 的 理 想 能 畅通 无 阻 ,中 国 文人 便 雄 心 勃 勃 , 激情盎 然: 当求 取 功 名 的 愿 望 受 挫 时, 他 们 有 自我 收 缩 , 寻 求 初 始 的 隐逸 生 活 的平 淡 之 乐 , 在 思 想 上 与 实 际生 活 中 , 就 形成 了 帮 闲派 与 隐 逸 派俩 大 截 然不 同 的文人 派 群 。 鲁 迅 的诗 歌 中 , 对 这俩 类 人 于 己 了揭 露。 鲁 迅 有过 这 样 的论 述 : “ 中 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