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古代诗歌的三个情结

合集下载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结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结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结一滴水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具有生命力的诗歌,往往具有感人至深的情结并彰显诗歌的内涵。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优秀的诗人和璀璨的诗篇不可胜数。

尽管诗歌内容纷繁,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不同诗人却可运用相同手法表达相同的思想感情,我们把这种共同情感称之为情结。

大致有四类:折柳情结每个人都希望花好月圆,但人生就是聚散离合的过程。

尤其古人:有人踌躇满志,进京赶考;有人上下求索,四方游学;有人身在官场,奉旨离迁;有人生计所迫,远走他乡……分别在所难免。

当时交通不便,往往一朝分别,终生难见。

可以想象,在桃花渡口,燕子坞前,黄鹤楼下,长亭外,断桥边,上演了多少生离死别的场面。

古人习惯折柳送别,取其殷殷挽留之意,因此,我们将此类诗歌中送别留别的情感称为折柳情结。

1、昂然振奋的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分析:诗人并未停留于伤感中,而是笔锋一转,雄视万里,诗的意境开阔,振奋昂扬。

2、黯然神伤的送别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分析:“飞鸟”一词是实写,又是虚写,隐喻对友人南游的担忧。

最后写诗人站在汀洲上,对着秋水?O花出神,久久不忍离去,心中有着无限愁绪,离别之情,绵绵不绝。

总结:这种诗歌常写分别时依依不舍,分别后怅然若失,以及殷殷怀念或深深祝福的情感。

这类诗歌情结中,离愁别绪是感情的主旋律。

桑梓情结家园是灵魂的碧水清潭,因此,更成了游子迁客魂牵梦萦的地方。

它是诗人眼中举头遥祝的那轮明月,是低首吟咏的日暮烟波,是触手可及的满园春色。

家还是征夫身上的衣、脚下的鞋、手中的馍。

所以,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里,对家的一声声呼唤清晰可闻,深情的呼唤又跌落在古诗的冷露清霜中,氤氲成无限的感伤――思家。

由于在古诗中,桑梓往往是家园的代名词,所以将这类表现思家的情感称为桑梓情结。

古代诗词常见主题情感

古代诗词常见主题情感

古代诗词常见主题情感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情感和主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情感。

1. 爱情
爱情是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主题情感之一。

古人用细腻而深情
的笔触描绘了爱情的美好与痴迷。

他们通过表达深情的言辞、描绘
相思之苦以及揭示爱情的坎坷和离别之痛,展示了爱情的丰富多面。

2. 自然
自然是古代诗词中另一个常见的主题。

古人以诗词抒发对自然
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他们描绘了春花秋月、山水田园的壮丽景色,
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3. 忧伤
忧伤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情感之一。

古人通过描写人生的挫折
和离别的悲伤,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忧伤。

这些作品给人以思考人
生和命运的启示。

4. 离别
离别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情感之一。

古人用含蓄而哀怨的语言表达离别之痛,描绘了离别时的哀伤和思念之情。

这些作品让人感受到离别带来的伤感和寂寥。

5. 人生哲理
人生哲理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之一。

古人通过诗词表达人对生命、人生价值、存在意义等问题的思考。

他们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探索人生的意义和尊严。

总结:
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情感包括爱情、自然、忧伤、离别和人生哲理等。

它们以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古人的感情和思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和思考。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归纳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情感归纳如下:
爱情:表达对爱人的思念、爱慕和眷恋之情。

思乡:抒发对故乡、家乡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忧伤:反映诗人内心的忧愁、苦闷和痛苦。

欢乐:描绘生活中的美好、欢乐和幸福。

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丽、神奇和伟大。

人生:对人生的思考、感悟和反思。

怀古:怀念古代的英雄、文化和历史。

离别:表达与亲人、朋友分别时的伤感和不舍。

壮志:抒发诗人的雄心壮志、理想和抱负。

闲适:描绘宁静、安逸的生活情趣和心境。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情感类型,实际上古代诗歌的情感表达非常丰富多样,每首诗歌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内涵。

在欣赏古代诗歌时,需要结合具体作品,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以及诗歌的意境,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与思想感情20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与思想感情20
李益《塞下曲》
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杜甫《兵车行》、
范仲淹《渔家傲》
表现边塞奇异风光。
岑参《白雪歌送
武判官归京》
(二)咏史怀古
思想情感
示例
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
刘禹锡《石头城》《乌
衣巷》、姜夔《扬州慢》
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发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
陶渊明《归园田居》、
王维《山居秋暝》
(四)羁旅思乡
思想情感
示例
叙写羁旅之苦,抒发内心的孤独、凄凉及思乡之情。
张继《枫桥夜泊》
抒发独居异乡,不得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愤慨之情。
杜甫《登高》
抒发厌恶战争,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柳中庸《征人怨》
(五)赠友送别
思想情感
示例
作者被迫背井离乡,思乡、思亲情结郁积不解,便发而为诗,以此寄托乡思或羁旅行役之情。
古代诗歌常见题材与思想感情
要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就要涉及古代诗歌的题材分类,因为不同的题材决定了古代诗歌所表达的不同的思想内容。
我们把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题材结合起来,可有如下总结:
(一)边塞征战
思想情感
示例
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气魄沉雄、慷慨悲凉。
王昌龄《从军行》、
李煜《虞美人》、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表达作者的离情别绪、依依难舍之情。
李白《赠汪伦》、
柳永《雨霖铃》
坦陈心志的告白。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

古代诗词的三种意境:物境、情境和意境

古代诗词的三种意境:物境、情境和意境

古代诗词的三种意境:物境、情境和意境意境是是指诗词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

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诗词作者创造意境常常用“触景生情”和“缘情写景”即“寓情于景”。

王国维像唐代诗人王昌龄最早使用“意境”概念,在他的《诗格》中提出了“三境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诗格》这里的“三境”,实际上就是意境的三种类型。

只是把偏重于描写景物的称为物境,偏重于抒写情怀的称为情境,偏重于说理言志的称为意境。

意境之美千姿百态,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如藉物直抒胸臆:曹植《雁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等诗词都包含了一种典雅含蓄美,写景空旷幽远别致,写人温文尔雅特立,写情绵绵不尽,洗练的语言,表达一种耐人寻味,咀嚼不尽的凝重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再如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王之涣“黄河远山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陈宝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等,表达的是一种阳刚奔放美,雄浑侧重写物的气象磅礴和宏大,劲健旷达侧重于写人的精神特质,多用夸张、想象、直抒胸臆等手法来表达物象情怀,具有豪迈浪漫主义特性。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

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情结是它的抒情性、韵律性和对韵外之致的追求。

它是一种看重有象思维、看重象中传情达意的审美文化。

这种审美文化对人类生活有着其它文化不可替代的美化作用。

在整个人类文化建构中,没有诗歌文化之美,人类文化将失去美好的一翼;在生活中离开审美追求,人们的生活将变得毫无乐趣,毫无意义,甚至会失去自身的人生价值。

一、主客相融的审美态度中国诗人的心灵,总是那么容易与天地相通。

“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寒,人寂寂。

”(郭熙《林泉高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世界似乎是异质同构的。

人能够通过感觉直接把握宇宙万物的底蕴,领会大自然永恒的生命运动,而一旦达到这种境界,人与自然也就泯灭了彼此的界限,于是主观和客观融为一体。

中国诗人正是用“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来观照宇宙,指导创作,写下了无数“神与物游”的美妙诗篇。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名为《江南》的汉乐府民歌,并没有什么深意寄托,不过是写采莲人之乐和鱼之“戏”,可是它却千古流传,读之令人击节,原因在于:歌者既不单纯写人,又不单纯写鱼,而是将人之乐转嫁为鱼之戏,似乎人已化身为鱼,自由自在、无挂无碍地嬉戏于水中。

采莲人和水中鱼的感情就这么沟通起来,融为一体,人在这里获得了大自然生命的永恒。

读这首诗,我们所欣赏的,不是诗中写了什么劳动生活,什么男女爱情,有什么比兴,纯粹的美感,可以帮助我们唤起生命的快乐。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其一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桃花乍放,鸭戏水中,盎然的春意引逗得诗人满心欢喜。

可是诗人并不把这种心情直接表达出来,而是把自己对春天的感觉转换成自然景物的感觉,通过大自然本身的生命律动来体现。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结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结

论中国古代诗人的爱国情结摘要: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

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或表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或表现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或抒发自己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今天,我们学习这些诗歌,可从中受到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歌;爱国情结国兴我荣,国衰我耻。

爱国,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奔波呼号,甚至流血捐躯,留下了许多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事迹。

他们留下来的无数爱国诗篇,正是他们碧血丹心的结晶,是我国悠悠文学长河中杰出的一支。

今天,我们捧读这些诗词,仍不免为之激情满怀。

心潮澎湃。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诗歌,是我们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的生动教材。

因此,研究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情结,也就显得十分必要。

爱国主义,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稳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开展阶段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国古代诗人们的爱国情结,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祖国的山河大地,永远都是深爱着它的赤子心灵的牵挂与寄托,哪怕是片山寸土,一草一木,都分外关情,都成了他们常常吟咏的对象。

这方面的诗歌,由于受社会历史环境及个人遭遇的影响而风格内容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描绘祖国山河的锦绣风光,表达心中的无比热爱之情。

这类诗歌,大多作于太平盛世之时或诗人年轻气盛之际,面对祖国的美好河山,心中总能增添几分豪气。

因此作品风格雄健豪迈,风格昂扬明快。

这一类的诗歌,较早的如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古代诗歌情志

古代诗歌情志

古代诗歌中的情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相思之苦:古代诗歌中经常描绘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表达离别之苦。

如戴叔伦的《相思曲》中鱼沉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李商隐的《无题六首其六》中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乐婉的《卜算子》中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这些诗句都深刻表达了相思之苦。

2. 忧国忧民:古代诗人除了表达个人情感之外,还经常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民生。

如白居易的《浪淘沙》中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曹雪芹的《红豆词》中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忧虑。

3. 爱情忠贞:古代诗歌中还经常歌颂爱情的忠贞和执着。

如晏殊的《玉楼春》中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朱彝尊的《高阳台》中锺情怕到相思路。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崇尚和赞美。

4. 友情真挚:古代诗歌中也有很多歌颂友情的诗句。

如贺铸的《横塘路》中若问闲情都几许?张泌的《寄人》中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

5. 隐逸情怀:古代诗歌中还有一些表达隐逸情怀的诗句,如陈棠的《建炎丞相成国吕忠穆公退老堂》中鸥鹭心情虽退志。

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的来说,古代诗歌中的情志涵盖了相思、忧国忧民、爱情忠贞、友情真挚和隐逸情怀等多个方面,这些诗句不仅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志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文化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园情结 是古代 诗人的精神家园 , 源于道家思想 和天人合 一。 在他们 的思想 中 , 人


维普资讯
仅 仅 是 与 万 物 平 等 的 自然 之子 , 只 有 顺应 自然 , 道 沉 浮 , 能 得 到心 灵 与 生 活 的 和 人 与 才 谐。 他们 始终 把 山 水 田园 当 作 自 己最佳 的审 美 对 象 和 最 终 的 精 神 归 宿 , 山 清 水 秀 在 草
维普资讯
|} 古 代 诗 歇 的 三 个 惰 结 ;谈 I f l
周祖雄
中 国 是 一个 诗 的 国度 . 歌 历史 悠 久 。尽 管 诗 歌 包 罗 万 象 。 格 各 异 , 有 三 个 情 诗 风 却 结 始终 深 深 植 根 其 中 . 因 朝 代 更 迭 时 空 转换 而 改 变 。 不


忧 患 情结
忧 患 情 结 不 仅 源 自诗 人 对 个 人 遭 遇 的慨 叹 、 前 途 的迷 惘 和 对 人 生 的一 些 主 观 感 对
悟 . 来 自于对国家民族前途 的关注和对黎元百姓 的关爱 , 更 充满 了悲 天悯人的情怀 。 如
果 说 张 继 《 桥 夜 泊 》 “ 落乌 啼霜 满 天 ,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 饱 古 诗 人 落 榜 后 的 失 意 枫 的 月 江 是
忡忡 。 为“ 外忽传收蓟北 , 闻涕泪满衣裳” 会 剑 初 而狂 喜 不 已 。
忧患 意识的核心是儒家所倡 导的“ 达则兼济天下 , 则独善其 身” “ 穷 、 位卑不敢忘忧 国” 强凋个体对 国家社会 民族所 负有 的责 任。高适 、 , 岑参 、 昌龄 、 白 、 王 李 元缜 、 自居易
等 , 是 从 贫 寒 中挣 扎 、 斗 出 来 的 , 们 的 诗 歌 也 都 突越 了 个 人 荣 辱 的 局 限 , 达 普 都 奋 他 表
通 百 姓 的 心 声 , 映 时 代 社 会 的 民生 兴 荣 和 哀 昔 。 以说 。 种 忧 患 情 结 早 已 渗 入 到 诗 反 可 这
人 的 血 液 当 中 , 为 诗 人 自觉 遵 守 的道 德 规 范 了 。 成 二 、 园情 结 田
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 ” 杜甫《 茅屋 为秋 风所破 歌》 诗人通过 描写 自己遭受 ) 到 的痛苦体验—— “ 床头屋漏无干处 ” “ 、 长夜沾湿 何由彻” 来表 现“ 天下 寒士” 的苦 难 . 从而表现社 会的苦 难、 时代 的苦 难。 同时 . 也体现了诗人炽热 的忧 国忧民情感和迫切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木荣枯 中领悟 自然法则 和人生 真谛 .而万事万物也因此获得 了与人 类相对应 的生机 其实, 这是诗人生命意识 的 自觉和对生命的尊重 与热爱 。 像李 白仕途失 意后 的“ 明朝散 发弄扁舟” 苏轼虽屡 遭贬谪依然“ 、 日啖荔枝三 百颗 。 不辞 长作 岭南人 ” 。 等 都体 现着诗
人 个体 生 命 的需 要 和 精 神 的 突 围
田园诗 中充满 了诗人 对污浊 的社会 的憎恶 和对 纯洁的 田园的热爱 。如 陶渊明 的
《 园田居》 一首 中, 朴 、 归 第 淳 宁静 的 E 园 生 活与 虚伪 、 诈 、 相倾 轧 的上 层 社 会 形 成 t 欺 互
了鲜明的对 比, 表达 出“ 久在樊笼里 , 复得返 自然” 的由衷喜悦。又如《 酒》 其五 ) 在 饮 ( , “ 悠然见南 山” “ 和 飞鸟相与还” 诗 人获得恬静的心境 , 出了人 生的真谛 : 应当返 中. 悟 人 回自然 , 摆脱礼 教的各种 约束和世俗 的各种机巧与虚伪 。 回到质朴的状态 , 恢复人 的 自 然 的本性 。还有王维的《 山居秋暝》 诗人 以轻捷 的笔触 , , 描绘 “ 喧归浣女 , 动下渔 竹 莲 舟” 这幅快乐 无拘的图画 . 正反 映了其高洁 自守 、 闲自乐的情 操 悠 最早 的 E 园诗 . t 却是 诗人 因仕宦无 门而被迫 走向归 隐的产物 . “ 是 不为五斗米 折 腰 ” 安能摧眉 折腰 事权 贵” 和“ 的高沽志趣 。“ 世与我而相违 , 复驾言兮焉求?” 陶渊明的
求 变 革 黑 暗 现 实 的 崇 高 理 想 。别 林 斯 基 曾说 :任 何 伟 大 诗 人 之 所 以伟 大 。 因 为 他 们 “ 是
的痛 苦 和 幸 福 的 根 子 深 深 地 伸 进 了社 会 和 历 史 的土 壤 里 . 为 他 是 社 会 、 代 、 类 的 因 时 人 器 官 和代 表 。” 样 , 就 不 难 理 解 杜 甫 为 什 么 会 为 “ 门 酒 肉臭 , 有 冻 死 骨 ” 忧 心 这 也 朱 路 而
归 田 , 在 对 污 浊 的现 实 完 全 绝 望 之 后 . 取 的一 条 洁 身 守 志 的 道 路 。 以说 是 诗 人 在 是 采 可
和对命运 的担忧 。 那么屈原 《 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 , 的“ 哀民生之多艰 ” 曹操《 、 秋胡行》 的“ 不戚年往 , 忧世 不治” 杜 甫《 、 自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 百字》 穷年 忧黎元 , 的“ 叹息肠 内
热 ” 范仲淹的“ 、 先天下 之忧 而忧 。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还有 陆游 《 , 十一月 四 日风雨大作 二
首 》 “ 卧 孤 村 不 自哀 , 思 为 国 戍 轮 台 ” …这 些 诗 作 中无 不 表 现 了 诗 人 忧 国 忧 民 、 的 僵 尚 … 热爱祖 国的真挚情感。 忧 患 情 结 是 诗 人 个 体 “ 我 ” 国 家 民 族 “ 我 ” 结 合 的 产 物 . “ 我 ” 切 人 小 和 大 相 以 小 为 点 . “ 我” 以 大 为情 感 的 最 终 归 宿 , 诗 人 的 忧 国伤 时 之 情 与 身 世 凄 凉 之 感 紧 密 地 联 系 使 在 一 起 。 安 得 广 厦 千 万 问 , 庇 天 下 寒 士 俱 欢 颜 。 雨 不 动 安 如 山 ! 呼 ! 时 眼 前 突 “ 大 风 呜 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