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高一(下)语文必修一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 城一个犹太藉律师家庭。1835-1841年,先后在 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1837年,开始钻 研黑格尔哲学,并加入青年黑格尔派的“博士俱 乐部”。1841年大学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1842 年10月至1843年3月,任《莱茵报》主编。
• 1843年6月,和燕妮结婚。同年秋,迁居巴黎, 同卢格合办《德法年鉴》杂志。这时发表的一些 文章表明他已成为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马 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 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三.(8-9)论述马克思在当代的巨大 影响,并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 悼念。
(一)
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承
这个人逝世
接
巨
பைடு நூலகம்(二)
大 贡
献
因
果 正因为这样
(三)
2、逝世造成的损失 (生前的巨大贡献)
科 理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学 论 4、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动规律 家 家 5、领域多,发现独到,不浅尝辄止
·
卡 尔
马 克 思 标 准 像
·
卡 尔
马 克 思 墓
马克思、恩格斯帮助法国工人制定纲领
《 资 本 论 》 第 一 卷 的 封 面
马 克 思 的 故 乡 特 里 尔
马 克 思 在 特 里 尔 的 故 居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 志同道合是友谊的坚实基础
1844 年,马克思在巴黎期间,恩格斯拜访 了他。两人在一起生活了 10 天,倾心交谈,对 一切重大问题的看法完全一致。这次会见为他 们终生的战斗友谊和伟大合作奠定了基础。他 们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 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共同奋 战了 40 个春秋。他们各自都为自己有志同道合 的战友而自豪。
高一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在 马 克 思 墓 前 的 讲 话
沉痛的悼念 (1~2)
巨大的贡献 (3~7) 深远的影响 (8~9)
逝世情况(1) 巨大损失(2) 对象
时 地 情况 心情
两个“对于”Βιβλιοθήκη 程度不可估量 空 白
总纲:革命实践和科学理论贡献
在 马 克 思 墓 前 的 讲 话
沉痛的悼念 (1~2)
(这个人)的逝世, [ 对于欧美战 斗着的无产阶级 ] , [ 对于历史 ] , 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一个“对于”是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 运动的领导作用,第二个“对于”是指马克思 对社会科学理论的创建。
总纲
思考题:把“不可估量”换成 “巨大”,“空白”换成“严 重情况”,效果怎么样?
不用“巨大”,而用“不可估量”(无法估计和 衡量),因为后者程度最高,强调了马克思逝世 的损失之大,同时也赞扬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指导 革命的伟大作用。 不用“严重情况”,而用“空白”,因为前者语意 含糊,而后者则说明了马克思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中的地位是没有人可以取代的,突出了马克思的逝 世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对于历史科学所造成的 无可弥补的损失。
恩格斯
3 月 17 日 , 在伦敦海 持公墓举行了葬仪,恩格 斯代表全世界的无产阶 级向自己的导师表达了 深切的悼念,发表了这篇 著名的悼词。
简 朴 的 葬 礼
不 朽 的 丰 碑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 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历史上的哲学
家总是千方百计地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解释世界,然而更 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马 8 6 克年 6 思 5 特 4 在月 利 这 5 号尔 里日。布 诞, 1 吕 生卡 8 肯 。尔 1 巷 •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 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 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运用了比喻加类比手法。将“无产阶级的革命气氛”比喻为 大气,将如今的无产阶级革命氛围和1848年的革命进行类比, 揭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的趋势,让人们看到革命浪潮势不 可挡的形势。
【指出问题】 【摆出现状】
(第4段后半部分)只有无产阶级才能让社会的新生力量发挥作用 ,宣告了无产阶级解决社会矛盾、终结资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照应开篇,解决问题】
活动2:反复朗读,梳理两篇演讲词的演讲思路。
重点研读《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第四段思路: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叁 精读文本,品味演讲语言
活动3.品析《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精彩语句
从修辞角度品味开篇语段的表达效果:
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 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 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 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 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 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贰 深入文本,把握演讲思路
活动2:反复朗读,梳理两篇演讲词的演讲思路。 梳理《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整体思路:
(第1段)1848年革命的意义:宣布无产阶级解放世界的秘密。
【引出话题】
(第2、3段)社会革命的根源:工业、科学发展和现代贫困、衰颓 的矛盾。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知识点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知识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毛泽东同志于1939年在巴黎的鲁昂公墓为纪念马克思诞辰一百二十周年所作的讲话。
这篇讲话是毛泽东对世界革命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马克思主义的领悟总结,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本文将分析该篇讲话中的三个知识点。
首先,毛泽东在讲话中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重要作用。
他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民根据地革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进行的。
”这句话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力量,无论是世界革命还是中国革命,都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
而在中国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可以帮助中国人民认清中国社会的阶级状况,真正掌握历史的脉搏,并且找到了一条属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其次,讲话中毛泽东重申了社会主义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道理。
他说,“资本主义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痛苦和苦难,但是这样一个事实必须肯定:资本主义发展了社会生产力。
”毛泽东要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有它独特的发展历程,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在世界革命中,还是在我们中国的国内建设中,这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最后,毛泽东在讲话中强调了只有信仰马克思主义才能成功。
他说,“马克思主义只有到了信仰的地步才是不可战胜的。
中国人民一定要相信,中国革命只有到了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地步,才能够获得最后胜利。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理论和学说,而且必须要获得人们的信仰与拥护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这也提醒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理解,形成坚定的理论信仰,才能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综上所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富有思想深度和理论内涵的演讲,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于世界革命的指导意义上,更在于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
以下进一步说明。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至关重要。
第10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高一语文必修下册课件(统编版)精选全文

活动一:制作恩格斯个人档案
主要成就:与马克思一起创立马克思主义、领导国际工 人运动、指导成立第二国际
出生地: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巴门市 信 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 家的起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搭 档:卡尔·马克思
活动二:朗读讲话,概括要点,梳理思路
模拟追悼会进行演讲:
活动二:朗读讲话,概括要点,梳理思路
恩格斯的情感: 遗憾、不舍、悲痛 尊敬、爱戴、悼念 崇敬、怀念、赞扬
活动二:朗读讲话,概括要点,梳理思路
文章思路: 悲痛叙述马克思的逝世, 直言马克思逝世是损失, 概述马克思作为理论科学家的两个发现, 阐述马克思更重视理论的应用, 顺理成章讲述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的功绩, 由此引出各国政府对马克思的忌恨,对比突出革命战友 对马克思的尊敬、爱戴和悼念。
活动三:鉴赏讲话的技巧、语言特色
鉴赏语言特色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 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 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 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用破折号补充说明,严谨准确,说明马克思的远见卓识。
活动四:概括马克思在文中的形象
活动二:朗读讲话,概括要点,梳理思路
恩格斯的观点: 6段:马克思特别喜悦于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 7段: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 8段:马克思遭受各国政府忌恨却受到革命战友的尊敬、 爱戴和悼念。
活动二:朗读讲话,概括要点,梳理思路
恩格斯的观点: 6段:马克思特别喜悦于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 7段: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 8段:马克思遭受各国政府忌恨却受到革命战友的尊敬、 爱戴和悼念。
活动六:对读马克思与恩格斯两篇文章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统编版)

思考5:马克思逝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 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 与各国政府和资产者对他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照, 说明了什么? 明确 说明马克思是无产阶级最忠实的代表和导师, 同时也说明他的理论和实践给了各国政府和资产者 以致命的打击,是各国政府和资产者的敌人。这个 “对照”与文章第2段相呼应,彰显了马克思在科学 理论和革命实践中无与伦比的作用和地位。
任务活动 整体把握,理清结构
任务说明: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和外部形式的统一。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结构三个要素组成的。中心 意思是文章的“灵魂”,要明确无误;材料是“血肉”,要丰富,并能集中地 反映中心;结构则是文章的“骨架”,是谋篇布局的手段,是运用材料反映中 心思想的方法。
任务活动二 锤炼语言,曲径探幽 任务说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诗坛尽管新旧更替,但是“语不惊人 死不休”却是不同时代的诗人都企盼达到的艺术高峰。“语不惊人死 不休”的主要内涵即是“炼字与炼意”。“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 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品鉴诗词的语言,是鉴赏诗歌之美,品鉴 诗人之情的重要方法。
列宁:“如果不是恩格斯牺牲自己而不断给予资助,马克 思不但不能写成《资本论》而且势必会死于贫困。”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
两个人的书信来往 “一个星期以来,我已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 让赊帐,我不能再吃肉。” “我的妻子病了,小燕妮病了,琳蘅患有一种神经热,医生我过去不能请,现在也不能请, 因为没有买药的钱。八至十天以来,家里吃的是面包和土豆,现在是否能够弄到这些,还成 问题。”
1850年(30岁),为了在经济上支持陷于贫困的马克思,恩 格斯回到英国,从事了他最讨厌的商业活动,来到他父亲经营 的公司工作。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赏析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_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原文赏析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出自高一语文下册课文,其原文如下:【原文】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
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orG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案

高一下册语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作者海德格尔及其哲学思想;2.理解《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化背景及其意义;3.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学特点及表现手法;4.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哲学思想及文化背景;2.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学特点;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分析《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文学特点;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介绍《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作者海德格尔和他的哲学思想,并简要介绍文章的文化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阅读理解(20分钟)1.学生阅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全文,理解文中的思想和意义;2.学生回答问题,包括:文章的人物、场景、主题,马克思主义和海德格尔哲学思想的异同点等。
3. 文学分析(30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文学特点和表现手法,如:借物抒情、对话抒情、比喻、隐喻等;2.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风格和文学价值。
4. 思考探究(20分钟)1.学生就文章中阐述的哲学思想进行思考和讨论;2.在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老师进行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的认识。
5. 课堂练习(15分钟)老师出示常见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方式,以及与之对应的例子,要求学生进行辨析和搭配,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语言能力。
6. 总结(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加强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学习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思辨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对文化、哲学和文学的认知。
在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灵活掌握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的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承 接
(二)
巨 大 贡 献
正因为这样
因 果
(三)
革 实 命 践 家 家
8、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因 果 未必有一个私敌
敌人: 忌恨 诬蔑
尊敬 爱戴 战友:
9、深切悼念马克思 (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幼儿园加盟 yrk576qox 怎么开幼儿园 幼儿园投资多少 国内知名幼儿园 而我对于三心二意,脚踏多只船非常厌恶,想到曾与他亲吻就感到恶心。所以,我设法联系上他的妻子。一个被丈夫背叛数年的可怜女 人。 她已决定离婚,只是需要他出轨的证据,我说我愿意佐证,并且告诉她另外女人的名字。 你可能不知道,我和她的妻子一拍即合。 背叛、欺骗、不忠……他需要付出代价。 舆论上,我是可怜的被骗了的东方女人,并不知道他已经结婚,孤身在异国飘零偶然遇到成熟稳重的男人,沉迷在他对我花言巧语巧言 令色中。而她是一个丈夫出轨数年的隐忍的妻子,还有为他生了一儿一女,在他背后默默支持他在外的事业。另有女人证明他就是四处 留情的浪子。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 的、革命的力量(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真正使命:推翻 解放 革命业绩:宣传 组织
(一)
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这个人逝世 2、逝世造成的损失 (生前的巨大贡献) 科 理 学 论 家 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运动规律 5、领域多,发现独到,不浅尝辄止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从事 理论研究的目的) 真正使命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革命业绩
进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
革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 命 用的、革命的力量 (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家 因 实 果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践 真正使命:推翻 解放 家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革命业绩:宣传 组织
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
对于历史科学 2、逝世造成的损失 (生前的巨大贡献) 程度上: 不可估量 空白 对象上
生 前 的 巨 大 贡 献
总 分 科 ( 学 解 家 说 理 ) 论 层家 进革
命 家 实 践 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5、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8、在当代的巨大影响
战友: 尊敬 爱戴 9、深切悼念马克思(他的英名和事业永垂不朽)
科 学 家
3、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层 不仅如此 进 4、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理 层 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一个,也幸福了 论 进 层 家 5、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理清 局部思路 ,方法可以类推,只是要更细 致一些。
1、追述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情景 2、逝世造成的损失
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 对象上 对于历史科学
(生前的巨大贡献) 程度上: 不可估量 空白 3、 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4、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特殊运动规律 5、研究的领域很多,发现独到,不是浅尝辄止 6、从事历史科学的指导思想:科学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 命的力量 (从事理论研究的目的:指导革命实践) 7、一生主要革命活动 推翻资本主义及其国家制度 真正使命: 解放无产阶级 革命业绩: 宣传方面 组织方面 敌人: 忌恨 诬蔑
一个部分往往有几个层次,几个层次前后的 有机联系,是一个部分的思路。 一个语段几个句子前后的有机联系,是一个 语段的思路。
理清 总体思 ,前提是能够揣摩关键语句, 然后从归纳大意入手,进而分析结构。 但是不能到此为止,而应该在分析结构的基 础上,着力探究这样安排有什么道理,后一 部分接前一部分有什么道理。
思路,是指从文章中表现出 来的作者的思维路径。
文章从上一句到下一句,从上一段到下段, 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思路,就是按照一 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这种路径、 脉胳。
思路表现为结构,结构隐含着思路。
思路有不同的层面。总体有总体的思路,局 部有局部的思路。
几个大部分,前后的有机联系,是文章的总 体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