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作业·平时作业2019秋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答案.doc

合集下载

华南理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华南理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随堂练习参考答案

1. 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

A、实现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B、培养其熟练的技巧C、认识大师D、享受大学教育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2. 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大都在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竞争能力,因为()。

A、他们有名牌效应B、他们有比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思维方式C、他们有较好的教育条件D、他们有天才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B、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C、马克思创立的理论体系D、一种具有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4. 大师是指()。

A、有知识的人B、有高级职称的人C、有教养的人D、有新思想的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5. 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D、使人们一劳永逸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6. 智慧是()。

A、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度统一B、一门生产知识C、很玄的知识D、不变的知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7. 世界观是()。

A、关于世界的观点B、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C、世界上的所有观点D、世界大观的简称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8. 方法论是()。

A、关于方法的理论体系B、一种方法C、方法和理论的对立统一D、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9. 反思是()。

A、反过来思考B、人们通过对自身实践和认识的结果进行反复思考,形成更深刻思想的过程。

C、反向思维D、反复无常,思潮起伏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10.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作业·平时作业2019秋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问题详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次作业·平时作业2019秋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问题详解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7至11章,回答下列问题:一、判断题(判断“正确”或“错误”,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1分,共20分。

)1、“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2、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请判断:(B )A、正确B、错误3、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容却是客观的。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4、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没有发现思想背后的物质原因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5、阶级是一个经济畴。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7、群众路线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路线。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8、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9、“自由王国”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社会状态。

请判断:( B )A、正确B、错误10、“按需分配”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请判断:(B )A、正确B、错误二、单选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3分,共30分)1、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B )。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B、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D、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2、实践是指(C )。

A、人们主观的活动B、人们的一切运动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3、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 A)。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B、夸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环境和社会本身的关系问题D、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5、社会历史观是(A )。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附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数据库-2019秋-平时作业2答案

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数据库-2019秋-平时作业2答案

华南理⼯⼤学⽹络教育-数据库-2019秋-平时作业2答案数据库系统概论平时作业2⼀、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错选、多选或未选均⽆分。

1. 下⾯列出的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哪个(些)阶段没有专门的软件对数据进⾏管理?(A )Ⅰ.⼈⼯管理阶段Ⅱ.⽂件系统阶段Ⅲ.数据库阶段 A .只有ⅠB .只有ⅡC .Ⅰ和ⅡD .Ⅱ和Ⅲ2. 在关系数据库中,表(table )是三级模式结构中的(B )A .外模式B .模式C .存储模式D .内模式第(3)⾄(5)题是基于如下两个关系,其中雇员信息表关系EMP 的主键是雇员号,部门信息表关系DEPT 的主键是部门号3. 若执⾏下⾯列出的操作,哪个操作不能成功执⾏?(D )A .从EMP 中删除⾏(’010’, ’王宏达’, ’01’,1200)B .在EMP 中插⼊⾏(’102’, ’赵敏’, ’01’,1500)C .将EMP 中雇员号=’056’的⼯资改为1600元D .将EMP 中雇员号=’101’的部门号改为’05’4.若执⾏下⾯列出的操作,哪个操作不能成功执⾏?(C )A .从DEPT 中删除部门号=’03’的⾏B .在DEPT 中插⼊⾏(’06’,’计划部’,’6号楼’)C .将DEPT 中部门号=’02’的部门号改为’10’D .将DEPT 中部门号=’01’的地址改为’5号楼’5.在雇员信息表关系EMP 中,哪个属性是外键(foreign key )?(C )A.雇员号B.雇员名C.部门号D.⼯资6.在SQL语⾔的SELECT语句中,实现投影操作的是哪个⼦句?(A)。

A.select B.fromC.where D.group by7. SQL语⾔集数据查询、数据操纵、数据定义和数据控制功能于⼀体,语句INSERT、DELETE、UPDATE实现哪类功能?(B)。

2019春季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第二次作业B(已完成)

2019春季 华南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第二次作业B(已完成)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7至11章,回答下列问题:一、判断题(判断“正确”或“错误”,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1分,共10分。

)1、“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2、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请判断:( B )A、正确B、错误3、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

请判断:( B )A、正确B、错误4、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没有发现思想背后的物质原因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5、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7、群众路线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路线。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8、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9、“自由王国”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社会状态。

请判断:(B )A、正确B、错误10、“按需分配”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请判断:( B )A、正确B、错误二、单选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1分,共10分)1、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A )。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B、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D、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2、实践是指(C )。

A、人们主观的活动B、人们的一切运动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3、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C )。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环境和社会本身的关系问题D、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5、社会历史观是(A )。

《建设准则》平时作业二2023年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

《建设准则》平时作业二2023年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

《建设准则》平时作业二2023年华南理
工大学网络教育
建设准则:平时作业二
引言
本文档旨在规范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的平时作业执行流程,并提供相关准则,以确保作业的高质量完成。

1. 作业要求
- 所有学生必须按时提交作业。

- 作业格式必须符合规定要求,如字数、字体、行距等。

- 作业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作品。

2. 作业提交
- 作业应使用指定的在线平台进行提交,具体指引请参考平台公告。

- 提交作业时,请确保文件命名规范,包括学号、课程代码和作业题目。

- 若因故未能按时提交作业,需提前向任课教师请假并说明原因。

3. 作业批改
- 教师将在规定时间内批改作业并给予评分。

- 学生可以在指定时间内通过在线平台查阅作业批改结果。

- 若对作业评分有异议,学生可通过合适的渠道与任课教师联系。

4. 作业重做
- 如有需要,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意见对作业进行重做。

- 重做的截止时间将由任课教师另行通知。

5. 作业延期
- 如学生因特殊原因需要申请作业延期,应提前向任课教师提交书面申请并说明事由。

- 作业延期的审批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学生需等待教师的答复。

6. 作业评分标准
- 学生的作业将根据规定的评分标准进行评分。

- 评分标准将根据作业要求和教学大纲中的指引确定。

结论
本文档为华南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平时作业的建设准则,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并获得高质量的评分。

学生应仔细阅读并遵守相关要求,如有问题,可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

2019网络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随堂练习答案

2019网络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随堂练习答案

2019年华南理工网络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
随堂练习(答案)
第一章哲学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章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历史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给我们的启迪
第五章从世界的物质性理解实事求是
第六章矛盾法则与人生智慧
11.(多选题)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A、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E、生产方式决定自然界的变迁
参考答案:ABCD
第七章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练习答案一、单项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1.D 2.A 3.B 4.A 5.D二、辨析题二、辨析题1、答案要点: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发展。

它虽然诞生于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针。

2、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答案要点:这一说法不对。

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

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从这样的意义上讲,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第一章辨析题及材料题答案1A 2C 3B 4C 5D 6A 7C 8A 9D 10D 11B 12B 13B 14 C 15D 16D 17D 18C 19D 20C 2121BB 22C 23C 2424CC 25A 26B 27A 28D 29C 30A 31D 3232BB 33D34B 35A 36A 37D 38D 39B 40C 41A 42D 43A 44B 45D 46D 47A 48B 49D 50A 51D 52B 53D 54D二、辨析题二、辨析题1、答案要点:(、答案要点:(、答案要点:(11)正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第7至11章,回答下列问题:一、判断题(判断“正确”或“错误”,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1分,共20分。

)1、“吃梨子”也是一种实践活动。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2、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请判断:(B )A、正确B、错误3、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其内容却是客观的。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4、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没有发现思想背后的物质原因和人民群众的作用。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5、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6、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7、群众路线实际上也是一种认识路线。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8、群众路线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请判断:( A )A、正确B、错误9、“自由王国”就是没有任何约束的社会状态。

请判断:( B )A、正确B、错误10、“按需分配”就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请判断:(B )A、正确B、错误二、单选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的答案,将字母写在括号里。

每题3分,共30分)1、人类认识的总规律是(B )。

A、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B、感性具体——抽象具体——理性具体C、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知性认识D、从分析和综合到归纳和演绎2、实践是指(C )。

A、人们主观的活动B、人们的一切运动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3、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共同特点是( A)。

A、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的统一B、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作用C、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D、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B )。

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环境和社会本身的关系问题D、社会经济和社会政治的关系问题5、社会历史观是(A )。

A、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B、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观念C、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基本观念D、人们关于社会历史的特殊观念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D )。

A、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B、它们互相配合C、它们相互渗透D、它们互相决定7、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 )。

A、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B、政治决定经济C、政治和经济互相决定D、政治制度决定经济基础8、社会形态是(D )。

A、社会存在各个方面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D、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和9、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 A )。

A、辛勤劳动B、耐心等待C、事事关心D、大力宣传10、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活跃的因素是(C )。

A、经济基础B、生产关系C、生产力D、上层建筑三、思考题(结合工作和生活实际展开论述,每题10分,共50分):1、如何理解认识的辩证过程?答:认识的辩证运动就是实践与认识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展开和运动,具体来说,这个过程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用一个公式表示,就是:实践─认识─实践─……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使认识和实践都一步一步深化和提高,这就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的辩证过程。

1.1、由实践到认识由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辩证运动的第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任务是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1.2、感性认识及其形式、定义: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具有直接的生动形象的特点。

形式:感性认识有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这三者的关系是:感觉──知觉──表象。

一个层次比一个层次高级,一个比一个离客观事物要远,到了表象阶段,已经是脱离了和客观事物的直接接触了,这对上升到理性认识很重要。

1.3、理性认识及其形式定义: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特点:理性认识是以抽象思维的形式间接地反映客观事物,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综2、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答: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动物获取生活资料,人也获取生活资料,但是获取的方式不一样,这种方式区别越大,人和动物的区别就越大。

当人用木棍去生产的时候,动物用四肢、嘴巴区生产,那是差不多的。

在原始社会,动物和人的区别不是很大,都是住在森林里,也都没有房子。

但是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盖起了房子,自然灾害来临时,人有了防护的能力,动物离人越来越远了,甚至人不承认自己是动物了。

造成这个种区别的原因就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与人的社会分工越复杂,社会就越进步。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比如生产力是物质的,不是抽象的东西,其中包括人,人使用的工具以及其他的生产资料,这些都是实在的,没有这些因素,人类就很难进行生产,也没有社会进步的物质承担者,在这个基础上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也是物质关系。

生产方式对对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构成的社会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到未来的共产党主义社会,社会的性质、面貌都在变化。

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这个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我们讲的五种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党主义社会的更替靠的就是生产方式。

3、“智能化”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产生了哪些影响?答: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平等花,比如企业老板与员工之间关系越来越平等化;企业与企业之间除了竞争,更多的是提倡合作和双赢因为知识和信息的分享决定了这种关系;还有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因为技术发展和信息流通使各国家、民族之间形成了一种依赖性和共生性,使世界成了一个“地球村”。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化.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企业实行股份制,是大家所有的,不是资本家个人所有。

“资本主义的股份企业也和合作工厂一样,应当被看作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为联合的生产方式的过渡形式”企业员工通过购买股票而占有生产资料,使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化。

我国现在实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也不是纯粹的公有制,而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的这种变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逐渐平等化、合理化。

产品分配关系的合理化。

在分配方关系方面,不是纯粹的按劳分配、按资分配了。

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按劳分配,企业内部也有按劳分配。

我们国家有按劳分配,也有按资分配,还有按技术分配,是多远化的一种分配体系。

这使得人们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由这个生产关系决定的整个社会关系也越来越合理和平等化。

现在的产品分配方式中也按需分配的,这种分配的多元化,跟符合现阶段社会调节物质产品分配差距较大的需要,也使社会的产品分配更合理化。

其他社会关系的变化。

智能化的生产力对社会关系的影响,主要是生产关系方面的。

以这些关系为基础,会影响到其他的关系,例如,上述经济的变化必然引起政治的变化,政治上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民主化。

我们要建立社会主义的高度民主,这是我们政治文明的一个表现。

生产力发达了以后,整个国民素质也都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也在普遍提高。

4、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基本规律有哪些?答:社会的基本规律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来决定的。

社会基本矛盾有两对: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因此叫做社会的基本矛盾。

基本规律有两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时候,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辩证过程。

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建立之后,它往往是适合生产力的,因为它是人们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建立起来的。

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头脑发热,靠行政命令如建立脱离实际的生产关系,就可能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一般情况下,通过革命获得政权,靠这个政权建立起来的生产关系基本适合生产力的状况。

但是,因为生产力是最有“活力”的因素,二生产关系有一定的“惰性”或者稳定性,生产力在这个适合的关系内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出现不合适。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它和生产关系是“同一个因素”,这两条规律有了一个结合: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相对于生产力而言是生产关系,相对于政治的、思想的上层建筑而言就是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

另外,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有反作用,即掌握了政权的统治阶级利用政权的力量和思想的影响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且同那些不利于自己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的、思想的)的残余做斗争。

这就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

5、如何理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杠,从其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个角度来看,它起着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科学技术之所以发生作用以及促进生产力发展,就是因为用科学武装的广大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比如一些文学家写出了小说,或者理论家创造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些小说或理论体系的最终源泉还是来自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人民群众是现实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实际上,不管是封建主阶级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还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或者是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革命的主体力量都是人民群众。

如果争不到人民群众,革命就成功不了。

革命成功一个很关键的前提就是要代表人民群众的力量,让人民群众能够感觉到革命是在为群众办事。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之所以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大逆转”——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国民党由强变弱并最终归于失败,主要原因也是国民党没有争取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打土豪,分土地”的政策来发动群众。

组织群众,最后队伍不断壮大,才取得了革命胜利。

对英雄史观的批判。

英雄史观认为个别的英雄人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刚才我们分析了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但是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并不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