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古今文献探析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效果研究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效果研究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效果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女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压力和环境污染,许多女性出现了黄褐斑的问题,并且还伴有月经不调的现象。

黄褐斑的形成原因是由于肝气不畅,气血运行阻滞,以及雌激素的过高,而月经不调的原因也与内分泌紊乱和气血不足有关。

中医认为,黄褐斑和月经不调是由于气血失调而引起的,而且阴虚阳虚、肝气郁结是造成黄褐斑和月经不调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中医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病情辨证施治。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熟地黄、白术、茯苓、枸杞子等,其中当归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调节女性内分泌,改善气血不畅的情况。

熟地黄则可以补肾养血,常用于调理月经不调、不孕不育的女性。

白术则可以调和脾胃,铲除湿气,从而缓解黄褐斑和月经不调的症状。

茯苓则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消除肝火,改善面部色斑。

枸杞子则有明目的作用,但同时也具有滋补肝肾的作用。

除了中药治疗外,中医还常配合针灸疗法来治疗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女性患者。

针灸疗法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向女性的卵巢、子宫等激素分泌器官传达良好的信息,从而改善内分泌紊乱的状态,调节月经,缓解黄褐斑的症状。

在中医和针灸疗法结合治疗下,女性患者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

经过治疗后,女性患者面部的黄褐斑明显减轻,并且月经周期也逐渐恢复正常。

同时,女性患者的情绪也有了显著的改善,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针灸和中药治疗是可以改善黄褐斑和月经不调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需要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组合相关的中药和针灸手法,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效果研究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效果研究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效果研究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特点是皮肤出现斑痕,颜色呈黄褐色或黑褐色,蔓延不均匀。

女性黄褐斑的发生与月经不调常常密切相关,中医妇科在治疗女性黄褐斑时常常既针对皮肤问题,也注重调理月经。

本文将探讨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效果。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里的“肝藏血”的观念。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黄褐斑是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导致的。

肝气郁结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局部色素沉着,形成黄褐斑。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的关键是调理肝气、活血化瘀。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中药治疗、针灸、中西医结合等。

中药治疗是其中的重要方式。

根据中医诊断,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多属于肝郁血瘀的范畴,常常选用活血化瘀的中药。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等。

当归是一种常用的补血中药,川芎可以活血化瘀,红花和桃仁有活血通络的作用。

这些中药可以口服或煮成汤剂,也可以外用制成面膜。

中药中还有一些具有调理月经的作用,如柴胡、白芍等可以调理肝气,桃仁、红花等可以活血调经。

在治疗女性黄褐斑的也可以改善月经不调的情况。

针灸治疗是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的另一种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气血的流通,调理肝气,促进肝气的舒畅。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肝俞、太冲等。

针灸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中药结合使用,增强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的另一种常用方式。

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外用药物,如含有烟酸的药物、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黑色素的产生,减轻黄褐斑。

中医治疗的重点是调理内部机能,激活血液循环,提高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可以改善女性黄褐斑的外观,同时也可以调理内部机能,预防复发。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是有效的。

中医妇科通过调理肝气、活血化瘀,可以改善女性黄褐斑的外观,同时也可以调理月经,预防黄褐斑的复发。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包括中药治疗、针灸、中西医结合等。

滋阴活血汤为主治疗黄褐斑97例临床疗效观察

滋阴活血汤为主治疗黄褐斑97例临床疗效观察

滋阴活血汤为主治疗黄褐斑97例临床疗效观察
高洪生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0(19)2
【总页数】1页(P13-13)
【关键词】黄褐斑;滋阴活血汤;手法按摩;治疗
【作者】高洪生
【作者单位】天津市河北区妇产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5.984.2
【相关文献】
1.自拟滋阴活血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J], 张志勇;胡可荣;袁剑峰;张翠芳
2.滋阴活血汤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的影响 [J], 唐志坤;吴亚东
3.自拟滋阴活血汤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J], 李敬春
4.自拟滋阴活血益肾汤对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的观察 [J], 孙野;吕中卿;刘兆政
5.自拟滋阴活血汤联合热敏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症临床疗效观察 [J], 刘良; 易军; 严张仁; 毛文丽; 王希; 孙波; 吴斐; 王建刚; 王万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经验

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经验

眩 , 怠乏力 ,唇爪 苍 白无 华 ,月 经量 少或 闭 经 , 倦 舌
淡 苔少或 苔薄 白、 舌有 少量瘀 斑 , 脉细弱 。给予 桃红 四物汤合 归脾 汤 。
中 医研 究
21 0 1年 1月 第 2 4卷 第 1期
T M e.aur 0 1V 1 4N . C R sJn a 2 1 o. o 1 y 2
3 病 案举例 患者 , ,4岁 ,0 9—0 女 3 20 5—2 0初 诊 。 主诉 : 双
细胞 功能方 面 能产生 协 同作 用 。
参考文献 :
颧 部 出淡褐 斑 1年 。现 病 史 : 1年 前 不 明原 因颧 部
出现小 片淡 褐斑 , 治 疗 , 右侧 色 斑 较 左侧 为重 , 未 现
C ie e Jun lo h mia n ie rn , 0 5, 6): hn s o r a f C e cl E gn eig 2 0 1 3(
7 71— 7 75.
早在 9 0年代 就有 人通 过收集 2 0年 间 中药 内治
黄褐斑 的文 献及 古籍 资料 , 过 聚类分 析发 现 , 所 通 在 有 处方 中活 血 化 瘀 药 出现 的频 率 是 最 高 的‘ 。汪 家 弱等 对近 年 2 8篇 相 关 文 献 的分 析 显 示 , 瘀 7 血 证 是近 年黄褐 斑 临床辨 治 的主要证 型之 一 。大量 实 验 研究 表 明 , 活血 化瘀 类 中药 复 方 主要 通过 改 善 内
胡疏 肝散或 逍遥 散治疗 。
23 补 气健脾 活血化瘀 .
还充分肯 定 了血 瘀 病机 在 皮肤 病 中的 重要 地 位 , 明 确 提 出“ 白癜 风 , 血瘀 于皮 里 ” “ 、 紫癜 风 , 血瘀 于 肤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效果研究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效果研究

中医妇科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效果研究近年来,随着女性疾病的不断增多,中医在妇科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其中,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它会给女性的外貌带来影响,影响到女性的心理健康。

此外,伴随周期性的月经不调,长期不治,不仅会加重黄褐斑的症状,还会导致其他妇科疾病的产生。

因此,对于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对于治疗这一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一、中医治疗黄褐斑的原理黄褐斑是一种不同程度的黑褐色斑点,主要出现在颜面,使面色褪黄,不均匀,甚至出现粗糙。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和肝脏、脾胃、肾等脏器密切相关,病机主要为肝郁、脾虚、肾亏,肝郁、脾虚、肾亏三者相互影响,形成湿热内蕴,湿浊毒素聚积,最终导致皮肤颜色暗沉,黄褐斑等症状的发生。

因此,中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节气血、调节机体湿热及滋阴等治疗原则。

月经不调是指正常月经周期和周期内经量的改变,其中除了生理和心理原因,还包括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饮食、环境、情绪以及药物等因素导致的不平衡。

中医认为,月经与女性的肝脾肾气血有关系,与女性的内分泌调节密切相关。

因此,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原则主要为补脾理气、调肝平衡、益血补肾。

中药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疗效,取决于用药的选方、给药的时间和用量、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的体质等多种因素。

因此,临床上,中医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的方法较为复杂,且需要根据患者个体的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治疗女性黄褐斑伴月经不调,最常用的药物有柴胡、黄芩、丹参、法半夏、生地黄等。

这些药物有助于调节女性体内的气血、湿热等生理环境,促进机体代谢,缓解黄褐斑的产生,同时也有助于调节月经周期,缓解月经不调的症状。

合理配伍中药方剂疗效显著。

例如,柴胡泻肝汤加味(以柴胡为主,加入柏子仁、山茱萸和生黄芪等药材),可调和女性肝气,排解体内湿热,减轻黄褐斑的产生和月经不调的症状。

此外,通过针灸、艾灸、推拿等手段,可辅助中药治疗,进一步调节机体气血、阳气、阴精等生物活性物质,缓解黄褐斑的症状及月经不调。

黄褐斑的中医研究进展

黄褐斑的中医研究进展

黄褐斑的中医研究进展翁丽丽陈华李晓霞梅梅摘要:本文概述了近年来黄褐斑的中医研究进展,并就如何统一黄褐斑中医辨证标准及诊疗标准,如何加强临床科研设计的科学性、严密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研究;进展黄褐斑是一种生于面部的色素代谢异常,后天获得性病变,其特征为颜面对称淡褐色、黄褐或深褐色斑片,无炎症表现及鳞屑,属慢性难治性色素沉着性疾病。

中医称之为“面尘”“肝斑”“黧黑斑”。

发病率为30% 60%⋯,目前严重困扰中青年女性,已日益引起广大学者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研究的深入,在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认识、中医辨证论治、专方专药、外治法、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1 黄褐斑中医病因病机目前许多学者对其病因病机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无外乎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失调有关。

病变部位在皮,病因在内,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司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

《张氏医通》日:“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

”指出“面尘”由肝血不足而引起,凡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妇人经血不调等均可发生。

气滞血瘀是本病的病机,所谓“无瘀不成斑,有斑必有瘀”。

《灵枢·经脉》云:“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普济方》云:“面上黯,此由凝血在脏”。

王正认为本病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肝郁、脾虚、肾虚是病因,气滞血瘀,脉络郁阻,颜面失养为致病之理。

有学者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医宗金鉴》云:“黧黑如尘久始暗,原于忧思恼怒成”。

情绪及精神因素起伏变化可能通过丘脑一垂体轴进一步影响其内分泌,致使黑色素细胞代谢紊乱,形成黄褐斑。

此外,许建平等认为热毒炽盛是黄褐斑夏季发作的重要病机。

2 黄褐斑的中医治疗2.1 辨证分型治疗对黄褐斑的辨证分型,目前各地尚不统一。

但总的依据脏腑病机进行归类分型。

从疏肝、补肾、健脾、活血、滋阴、祛风、化痰等不同方面辨证施治用药。

从虚从瘀论治黄褐斑临床经验

从虚从瘀论治黄褐斑临床经验

从虚从瘀论治黄褐斑临床经验刘胜1 黄莺21·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级七年制硕士(四川成都610075)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成都610075)摘要:黄褐斑为本虚标实之证,应从虚从瘀论治,以培补肝肾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标,佐以温阳,寓有“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的观点,临床颇有效验。

关键词:黄褐斑中医治疗从虚从瘀论治中图分类号: R758·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0-3649 (2007) 01-0083-01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表现为面部淡褐色或深褐色的不规则的斑片,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病程长,难治愈。

笔者导师黄莺积20余载临床经验,对治疗黄褐斑有其独特见解,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程长、难治愈与患者肝肾阴虚、气郁血瘀有关,主张从虚从瘀论治,提出培补肝肾治其本、活血化瘀治其标,佐以温阳,方中寓有“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阴”的观点,临床颇有效验。

现介绍如下。

1黄褐斑为本虚标实之证1·1肝肾阴虚为其本明代医家陈实功在《外科正宗·卷十一·女人面生黧黑斑》中论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指出黄褐斑是由气血不足,肾阴亏虚不能制火,肾水不能上承,以致火燥结成斑黑;因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肾虚黑色上泛,则生黧黑。

明·《普济方》曰:“面尘脱色,是主肝。

”当责之于肝。

清·《张氏医通》曰:“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

”进一步指出面尘由肝血不足而引起。

老师认为妇人以血为用,临床多先见神疲乏力、失眠多梦、腰背酸痛、形寒肢冷、经血减少,肝肾阴血亏虚等虚证表现在先。

肾藏精,肾为水火之脏,主精气之生发,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

黑色内应于肾,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鼓动精血周流上承;肾阴不足,阴虚精血不能上承,致面颊不得精血荣养而生黑斑,外显肾脏本色。

故肝肾阴虚为黄褐斑发生之根本。

滋阴活血汤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的影响

滋阴活血汤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及对性激素的影响

Ab t c: Obe t e T b ev h uai f c nc la mawi in H o u e o t na d i le c o S x sr t a jci oo s re te c rt e ef to ho s t Zy u x e d c ci n sf n e t e v v e h i o t u
h m o e M e h ds 3 a e f p t n s a h r a me t g o p we e te t d i y n Hu x e e o t n a d 3 or n s t o 0 c s s o a i t s t e te t n r u e r r a e n Zii o u d c c i , n 0 o c s s o a in s a h o to o p we e te t d i t mI Vi mi Cc e o h r a me t i 4 we k , d t e a e f p t t s t e c n r l e gr u r r a e n Vi a n C. t a n E. u s ft e t t n s e s an h r e c r t e e f c s o s r e f r3 c u s s Re u t h o al f c ie r t ft e te t n o p wa 6. 7 , n u a i f twa b e v d a t o r e . v e e s I T e t t f t a e o h r a me tgr u s 7 6 % a d s ee v
Cl c s v t r at g ch o ma wi i n Hu xu eco i n an sf en o s x i al ni ob er a i on te i l as t Zyi o e d on n h t d i l o t u ce t 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滋阴活血法治疗黄褐斑古今文献探析作者:唐志坤欧阳兵来源:《中国美容医学》2008年第10期唐志坤综述欧阳兵审校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生活质量、尤其女性求美、防衰老意识明显增强,黄褐斑作为当代女性损美性疾病之一,表现为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青春期后女性多发,夏重冬轻。

虽然很少带给患者痛、痒等不适,但因其影响美容而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和社会压力,这种不良影响又使皮损进一步发展、加重,因此求诊人次日益增加,是当前医学界、美容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历代医家关于本病的论述非常丰富,近代中医学家更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借鉴现代医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又有了新的提高。

本文结合当代女性黄褐斑的特点,通过对滋阴活血治疗本病的文献资料和证治经验进行系统整理,总结出符合中医理论的方药诊治规律。

1病名溯源中医古代文献中虽无黄褐斑的确切称谓,但很早就有关于黄褐斑临床表现的记载,如“面尘”、面黑干、黑干黑曾“、黧黑斑”等。

1.1 面黑如黛:首见于《难经·二十四难》[1]云:“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留,血不流,是色泽去,故面黑如黛,此血先死。

”这是对黄褐斑的最早记述。

1.2 面尘:《灵枢·经脉篇》[2]云:“足少阳之脉,……,是动……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厥阴之脉,……,是动……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素问·至真要大论》[3]记:“岁阳明在泉,燥淫所胜,……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面部证治·面尘》[4]描述了本病的症状:“面尘,面色如尘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泽。

或起大小黑斑,与面肤相平”。

由于古代医家认识的局限性,根据描述“面尘”还应包括现代医学之“黑变病”在内。

1.3 面黑干(皯)黑曾: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面皰发秃身臭心惛鄙丑第五十二》[5]:面多黑干黑曾或似雀卵色者:苦酒煮术,常以拭面,稍稍自去。

晋·刘涓子《刘涓子鬼遗方》[6]曰:面黑干皰。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候·面皯黑曾候》[7]、宋·赵佶《圣济总录·面体门·面黑干黑曾》[8]、明·朱橚《普济方·面门·面黑干黑曾》[9]均记载:人面皮上乌麻或如雀卵上之色是也,此由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府藏,故生皯黑曾。

由于古代医家认识的局限性,根据描述“黑干黑曾还应包括现代医学之“雀斑”在内。

1.4 黧黑斑:明·陈实功《外科正宗·女人面生黧黑斑》[10] 明确指出黧黑斑病名,并与雀斑、黑子(痣)从病因病机方面进行鉴别: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黑斑,色枯不泽;雀斑乃肾水不能荣华于上,火滞结而为斑;黑子痣名也,此肾中污气混滞于阳,阳气收束,结成黑子,坚而不散。

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黧黑皯黑曾》[11]认为古代记述的皯黑曾即是黧黑斑:皯黑曾如尘久炲暗,并注:此症一名黧黑斑, 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

小者如粟粒赤豆,大者似莲子、芡实,或长、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

并与所载“面尘”症状相似。

清·祁坤《外科大成·黧黑斑》[12]亦记述:“黧黑斑多生女子之。

”2病因病机中医学认为黄褐斑虽然发于面部,但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13]所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2.1 精血同源是生理基础肾藏精,肝藏血。

肾中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血的化生有赖肾中精气的气化,肾中精气的充盛亦有赖血液的滋养,二者相互滋生、相互转化,有“精血同源”之称。

《张氏医通》[14]曰:气不耗,归精于肾而为精;精不泄,归精于肝而化精血。

中医认为妇女以血为本、以血为用,而且妇女的生、长、壮、老、已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5]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素问·上古天真论》[16]曰: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一百三十·面门》[17]解释:血脉为阴,故女子先衰于脉。

朱丹溪《格致余论》[18]曰:人身之阴难成易亏,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

随着年龄增大,人体各脏腑功能日渐衰退,元气耗伤,真阴渐乏,精血阴液亦渐趋枯燥。

妇女经、带、胎、产过程中更易耗伤精血。

故又提出“人之一身,阴不足而阳有余”的观点,总之在妇女的一生中,都容易出现阴虚的证候。

2.2 阴虚与血瘀2.2.1 阴虚致血瘀:阴虚则血脉不充,血枯致瘀。

阴津为血液的重要成分,津液充足则阴血充盛,血行畅达。

反之阴津亏耗,血脉不充,必致血行艰涩,瘀血阻滞。

《景岳全书》曰:凡人之气血犹如源泉也,盛则流畅,少则壅滞,故气血不虚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

阴液不足则火旺消灼阴精,日久可使血虚燥滞内生瘀血, 或无水舟停而致瘀血内成。

王清任《医林改错》[19]曰:血受烧炼,其血必凝。

《血证论》[20]曰:气分之水阴不足,则阳气乘阴而干血。

“阴虚必血滞”。

故阴虚者多挟瘀血。

2.2.2 血瘀致阴虚:瘀血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致使其化生阴液、精血的功能受到影响,以致阴液、精血亏损。

瘀血形成后,阻滞经隧血脉,经脉流行不畅,影响正常气血的循行,使阴血失于周行荣运。

瘀血阻滞气机,气失宣畅,影响津液的输布,全身各脏腑得不到足够血液包括津液的滋养,久之加重阴虚。

此即《灵枢·百病始生》[21]“其著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

《血证论》曰:“凡有所瘀,莫不壅塞气道”;“有瘀血,则气为血阻”。

瘀血久积,局部气机郁滞,日久则化热化火,灼伤阴津。

随着局部阴津的耗伤,逐渐导致全身阴津亏耗,形成阴虚。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日久渐致阴血亏虚,而成阴虚之证,《血证论》[22]曰:“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

“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

“故有旧血不去,新血不生”,“去恶血,生新血”之说,2.3 黄褐斑发病本于肝肾阴虚,病机关键是血瘀2.3.1 肝肾阴血亏虚:明代陈实功首先提出了“水亏”、“血弱”的病因病机,《外科正宗·卷十一·女人面生黧黑斑》[10]论述:“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

”《普济方》[9]曰:“肝肾阴血亏虚,水不制火,血弱不能荣华于肌肤,火燥结成黧斑。

”清·祁坤《外科大成·黧黑斑》[12]曰:“黧黑斑多生女子之,由血弱不华,火燥结成,疑事不决所致。

”清·许克昌《外科证治全书·面部证治·面尘》[4]认为面尘: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

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面部·黧黑皯黑曾》[11]不仅分析了本病症因,尚论及治疗原则:“皯黑曾如尘久炲暗,原于忧思抑郁成,大如莲子小赤豆,玉容久洗自然平。

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宜以玉容散早晚洗之……久久渐退而愈。

戒忧思、劳伤,忌动火之物”。

明·《普济方》[23]曰:“面尘脱色,是主肝。

”清·张璐《张氏医通》[24]曰:“面如漆柴,手足少阴俱绝,为血先死,若面黑而不至于枯者,……面尘脱色,为肝木失荣。

”进一步指出面尘由阴虚、肝血不足而引起。

可见本病与肾阴不足,水衰火旺,灼伤阴血有关。

欲念妄动,房室不节,或妇女绝经之后,天癸竭乏,肾阴亏虚,阴虚不能制火,虚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承,颜面不得容润而成褐斑。

因肾主藏精,黑色属肾,肾精不足,肾虚黑色上泛,则生黧黑斑。

肝体阴而用阳,主疏泄,维持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水生木,肾精充盈,肝体得养则疏泄正常,若肾水亏虚,则肝阴失养,疏泄失职,如水枯则流缓,血液枯涩则运行不畅,不能上荣头面而出现黄褐斑。

阴虚内生燥热,燥热内炽日久,血热互结,血液因之而凝,酿成瘀热互结之证;阴不敛阳,虚火灼伤津血而成瘀;均可致面部褐斑渐出。

2.3.2 无瘀不成斑:《难经·二十四难》[1]曰:“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色泽去,故面黑如黧,此血先死。

”明·《普济方》[25]曰:“面上黯,此由凝血在脏”。

瘀血乃污秽之血,其色紫黑而不鲜,若上蓄于颜面,面色必黧黑而不泽。

《诸病源候论》[26]对病因病机进一步论述:面黑皯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皯。

又曰: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生黑皯。

明确指出本病与气血不调,瘀血导致皮肤不荣有关。

血瘀既久,积而化热,灼伤真阴,反致肾阴亏损。

造成恶性循环。

《备急千金要方》[27]:“女子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患,染着坚牢,情不自抑。

”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主调节脏腑经络的气血运行,若情志抑郁或过度忧愁,肝郁气滞,气滞则血瘀,气血瘀阻,运行不畅,凝滞于面而发斑;肝郁日久,耗伤阴血,肝血不足,血海空虚,不能上荣于面亦发斑。

3治疗黄褐斑宜滋阴活血中医学认为黄褐斑虽然发于面部,但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诊治疾病时应遵循《灵枢·外揣》[28]所言:司外揣内,司内揣外。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能合脉色可以万全》[29]也提出:“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苟不相参,而断其病邪之逆顺,不可得也。

”治疗应注重内治,注重调整脏腑气血功能。

故《圣济总录》[30]中曰:驻颜色,当以益气血为先,倘不如此,徒区区于面膏染髭之术,去道远矣。

黄褐斑多发于妊娠后中青年女性,以面部尤两颧、额部及鼻梁为主、对称性或散见、呈蝶形分布的黑褐色、黄褐色斑疹,常伴头晕目眩、耳鸣、眼干涩、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心胸郁闷、月经失调、腰膝酸软等症,舌红,脉沉细。

黑色属肾,肾精不足,水亏而火浮,黑色上泛于面;或血瘀于面;头晕目眩、耳鸣、眼干涩、腰膝酸软皆因肝肾阴虚;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属水不涵木,阴虚火旺,肝阳上亢;心胸郁闷、月经失调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故黄褐斑为典型阴虚血瘀致病。

阴虚、血瘀常同时并存,故滋阴常与活血相伍,相辅相成。

滋补阴液可增液行血以消瘀;补阴则气化有源,而气为血帅,可助血行;补阴可生津化液,而津液既可濡润脉道,又可于脉中化血以促血行。

活血化瘀则血畅行,去瘀血生新血,脏腑得濡养,恢复其正常运化、输步津液、阴精功能,故诸症得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