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文蓉教授益气滋阴养血法治疗“身体晃动”症验案举隅
陈柳春医师运用“气血阴阳和合方”辨治月经过少思想撷要

陈柳春医师运用“气血阴阳和合方”辨治月经过少思想撷要作者:李洋何岚陈柳春苏克雷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2022年第04期【摘要】陈柳春医师根据《黄帝内经》中“阳化气,阴成形”的学术思想,从阴阳气血整体出发辨治月经过少,其认为:妇人行经期正是气血阴阳枢机斡旋之机,强调气血阴阳,并自创“气血阴阳和合方”,治疗月经过少,以达到调益冲任二脉,补充气血,从而增加月经量的作用。
本方于经期服用,取得良好疗效。
附验案3则以佐证。
【关键词】月经量少;气血阴阳和合方;临床验案;陈柳春【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2)08-0092-03月经过少指月经周期基本正常,经量明显减少,或经期缩短不足2 d,甚则点滴即净,总量小于30 mL者[1]。
月经过少常伴随出现在各类疾病中,例如多囊卵巢综合症、卵巢早衰、宫腔粘连等[2]。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加,人流、药流的濫用,该病的发生呈现上升趋势[3]。
西医学主要予性激素行人工周期治疗,但长远疗效欠佳[1]。
陈柳春乃金陵民间中医,从事中医临床近40年,擅长中医妇科疾病的诊疗。
陈柳春医师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化气,阴成形”的思想,演化出自己的“妇人气血周流”理论,尤重视行经期气血阴阳的调补,自创“气血阴阳和合方”,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入其门下跟师学习,得其言传身教感悟颇深,兹将陈柳春医师关于月经期经量过少之用药学术经验总结如下。
同时附验案3则,以飨读者。
1 肾虚肝郁是根本月经过少属中医“经水少”“经量过少”“经水涩少”等范畴。
《素问·上古天真论》言:“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谓:“经水出诸于肾,肾水足则经量多,肾水少则经量少。
卫蓉教授治疗男子慢性疲劳综合征验案二则

通讯作者 : 卫 蓉( 1 9 6 3一) , 女, 主任 医师 , 中医学博士 , 硕士研 究生导 师 , 研 究方 向: 中 医内科 学心血 管方向 , 中医内科 学肿
瘤方向 , E—m i a l : d o c t o r ~w r @1 6 3 . c o m。
・
6 6・
贵 阳 中 医学 院 学报
气》 中关于 “ 五劳” 的记 载指 出: “ 久视伤血 , 久 卧
伤气 , 久 坐伤 肉 , 久 立伤 骨 , 久行 伤 筋 。 ” 劳 则气 耗 , 劳则 气伤 , 认 为各种 活 动过 度 均可 引起 疲 劳 。《 素 问 ・ 举痛 论》日:“ 有所 劳倦 , 形气 衰 少 ” 。脏 腑 功 能衰 退 、 肝 肾亏 虚 均 可 能 造 成 男性 慢性 疲 劳 综 合
床 用 治 男子慢 性疲 劳综 合征 , 辨证 分 型为脏 腑 功能 衰退 、 肝 肾不足 者 , 根 据 阴损及 阳 , 阳损 及 阴的病机 , 遵
从 从 阴引 阳, 从 阳引 阴 , 阴 中求 阳 , 阳 中求 阴的 宗 旨, 滋补肝 肾、 滋 阴温 阳 , 取得 良好 疗 效 。 关键 词 : 虚 劳; 慢性 疲 劳综合 征 ; 龙 膏
性 疲劳 综合 征 的关 注 逐 渐 增 加 , 对 其 发 生 发 展 机 制 的认 识逐 步深 化 , 对 慢 性 疲 劳 综 合 征 的 治 疗 概
性疲劳综合征患者的各项正常生理机能大幅度变
化, 抗 病能 力下 降 , 这 就 非 常需 要 适 时进 行 全 面整
体 的调理 , 膏 方 疗 法 就 是 最 佳 的 选 择 。而 男 子 以
慢 性疲 劳综 合 征 ( c h r o n i c f a t i g u e s y n d r o m e , C F S ) 是 亚健 康 状 态 中最 具 代 表 性 的 病 症 , 临床 上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明朝中期,万文蓉是一名著名的医生,他为人正直善良,擅长使用针灸疗法治疗各种疾病。
有一天,他收到了来自患者的求救,需要给他进行治疗。
患者是一名年近六旬的男子,因为多年患有胸痹症状,而且症状越来越明显,非常影响他的生活和工作。
万文蓉得知后,决定立即前往看望患者。
万文蓉很快到达了患者家中,对患者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他发现患者病情非常严重,需要进行精准的诊断和治疗。
于是,万文蓉决定使用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联合治疗患者的胸痹症状。
针灸疗法是在患者的身体上插入细针来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而药物疗法则是使用中药来调理患者的身体,促进身体的恢复。
万文蓉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并开始给患者进行治疗。
他很快发现,针药联合治疗的效果非常好,患者的症状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胸闷、心悸等症状明显减轻,同时患者的精神状态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的病情完全得到了控制,并且症状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这个案例不仅展示了万文蓉的医术,而且还展示了针药联合治疗的疗效。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以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但是,这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有很高的医学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确保治疗方案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总之,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是中医治疗的经典案例,展示了中医针灸疗法和药物疗法的疗效,也展示了医生应该具有的高超医术和丰富临床经验。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作者:何明华万文蓉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年第11期【摘要】撷取导师万文蓉教授针药结合治疗胸痹验案一则,并对其诊治思路进行探析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胸痹提供参考。
【关键词】胸痹;万文蓉;针药并治;医案【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1..01“胸痹”一词最早见于《金匮要略》,是指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可心痛彻背,背痛彻心[1]。
1 验案举隅白某,女,64岁,于2016年11月19日初诊。
主诉:胸闷痛10余年,加重2周伴咳痰。
现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始出现呼吸不畅,胸闷,曾多次就诊某三甲医院,各项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
近2周天气转凉,胸闷加重,伴咳痰色黄,不易咳出,无发热恶寒等。
平素易急躁,善叹息,时有心慌心悸,偶有胃脘胀闷,足趾常抽筋、麻木。
既往:无特殊。
辰下:胸闷心慌,咳痰,夜寐多梦、易醒,口干喜温饮,纳可,二便调。
查体:舌暗红,苔黄厚腻,中有裂纹,边齿痕;脉左右均弦细滑。
西医诊断:胸痛。
中医诊断:胸痹,证属痰瘀互阻。
治法:通阳宣痹、豁痰化瘀。
处方:茯神15 g、杏仁10 g、炙甘草6 g、青陈皮各30 g、生姜7大片(自备)、枳壳10 g、夜交藤30 g、葶苈子30 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2016.11.26,二诊:诉胸口闷堵减轻了,偶有心慌,仍多梦易醒,双足趾常抽筋、麻木。
效不更方,老师予守上方巩固疗效,添“稀莶草”祛风湿、通经络以治双足趾抽筋、麻木,并建议配合针刺,针刺取穴:右间使、左公孙、右少商、左太冲、右太溪、左大陵、左足三里。
2016.12.3,三诊:患者诉呼吸较前顺畅多了,胸口的闷堵感明显减轻了,睡醒易醒亦明显改善。
2 思路浅析2.1 胸阳痹阻是病机关键古代医家在胸痹辨证论治方面各有侧重,而导师认为,张仲景首先提出的“阳微阴弦”高度概括了胸痹的病因病机,即本病发病多与寒邪內犯、饮食失调、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案例介绍
患者,男,54岁,主因胸闷胸痛,伴有心悸、气短、喘促6年,加重3天。
患者6年前因情绪不畅引起胸闷不适,口舌生疮、吐沫泡沫,诊断为胸痹,曾在当地医院服用扶心
益气汤治疗,效果不佳。
3天前气短、心悸加重,伴有口苦、舌尖红,脉结代,查体:舌
质红,苔薄黄,心尖搏动增强,心音低钝,心率100次/分,呼吸频率30次/分,双肺呼吸音粗,闷。
心电图示T波倒置。
辨证属痰火阻滞、心火炽盛、气机不畅证。
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采用万文蓉针药并治疗,方案为加味七先胶囊口服,每日3次;点梵蓉穴、神阙穴、神封穴、心俞穴、膈俞穴、关门穴、内关穴,用28号银针,毫米长,每天1次。
观察结果
治疗3天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胸痛减轻,心悸、气促明显好转,口苦明显减轻。
查体:心率86次/分,呼吸频率25次/分,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
心电图示T波
倒置减轻。
总结
本文以一例患者为例,采用万文蓉针药并治疗,治疗7天后,患者的胸痛、心悸、气
促等症状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显著。
万文蓉针药并治疗在治疗胸痹中具有独特的优势,能
够清热化痰、开窍通络、健脾利湿、舒展气机,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
万文蓉针药并治需要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对患者的病
情要有准确的把握,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在开展万文蓉针药并
治疗时,建议患者在正规医院寻求专业的中医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希望本文对于胸痹的
治疗能有所帮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

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胸痹,是指胸部疼痛、闷胀、憋闷或压榨感,多见于心脏病和心绞痛。
传统中医认为胸痹属于痹证范畴,主要由气滞、血瘀引起。
针灸和药物并用是中医治疗胸痹的常规方法之一。
针灸能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药物能疏通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
本文以万文蓉针药并治胸痹验案为例,探讨中医药治疗胸痹的实际应用及疗效。
一、基本情况患者刘某某,男,54岁,因“反复胸痛三年”到我院就诊。
患者平素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平素体寒易怕冷,平素作息较规律。
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状态良好,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皮肤黏膜无黄染,胸廓对称,听诊心率76次/分,律齐。
心律未见明显异常波形。
患者脉搏两力尚可,足脉尚和而充盈。
二、诊断治疗医师根据病情特点,结合患者平素的体质、生活习惯和诊察结果,诊断为痹证型胸痹。
采取针灸和中药并用治疗。
具体方案为:口服温中化痰颗粒,每日3次,舌下含服,同时配合温阳活血口服液,每日3次。
针刺穴位为内关、胸中、天突、尺泽等,通过灸法进行治疗。
三、观察结果经过3周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有了明显改善,疼痛感减轻,心绞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耐受能力提高,以往发生诱发因素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
患者整体情况也有了明显改善,精神状态良好,食欲增加,睡眠质量提高。
在随访过程中,患者症状没有复发,各项生理指标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四、讨论本病例采用了中医药物和针灸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温中化痰颗粒具有温中散寒、理气化痰的功效,能够改善患者体内的寒痰湿浊病因。
温阳活血口服液可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起到舒经通窍的作用。
而针灸穴位的选择,主要是为了疏通气血,行气化痰,舒经通窍。
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胸痹等症状有所缓解,从体质的角度来看,疗效是显著的。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药和针灸的应用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中药温中化痰颗粒主要通过口服消化,药物分布全身,通过吸收作用进行治疗;温阳活血口服液也是通过口服途径进行治疗。
而针灸治疗则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气、活血化瘀。
关于益气养阴法治疗1例难治性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报道

剂1 0 mg , p o , q n ; 氟 桂 利 嗪 胶囊 1 0 m g , p o , q n ; 0 . 9 % 氯
化钠 注 射 液 2 5 0 ml +红 花 注 射 液 2 0 m l , i . v . g t t , Q d ;
周 为 张 婷
关键词: 眩晕; 后循环缺血; 益气养阴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3 . 0 9 3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 0 3 — 0 5 9 7 — 0 2
表, 清 肺 泻热 之效 。患 者 服药 2剂 痊 愈 。例 2患 儿 为
西 医的手 足 口病 , 抗病 毒为 首选 治疗 方 法 , 现 代 医学研 究 证 明麻 杏石 甘汤 制 剂 可 减 少 细 菌 菌体 蛋 白 的合 成 ,
关 于益 气 养 阴法 治疗 1例 难 治 性后 循 环 缺 血 性 眩 晕 的 报 道
光 明中医 2 0 1 3年 3月 第 2 8卷 第 3期
C J G MC M Ma r c h 2 0 1 3 . V o l 2 8 . 3
・5 9 7・
津, 并 能调 和 于寒 温宣 降之 间 , 是 为佐 使 之用 。上 述两 例 病案 的辨证要 点 均 是 发 热 恶 寒 , 舌质红 , 苔薄黄 , 脉 浮数 , 为 风热蕴 肺 之象 。例 1使用 抗 生素 、 大剂 量 退热
“益气调血,扶本培元”法治疗癫痫验案

光 明中医 21 0 0年 8月 第 2 5卷 第 8期
C G M A g s 2 1 . o 2 . J MC u u t 0 0 V l 5 8
‘1 4 ・ 35
“ 气 调 血 , 本 培元 " 治 疗 癫 痫 验 案 益 扶 法
夏凡 刘彩娜 天津 中 医药大 学硕 士研 究生 0 9级 ( 津 3 0 9 ) 天 0 13
理 中焦 之气 ; 气海 为诸 气之 海 , 有培元 升 发和 总调下 焦 的作用 ; 针刺 膻 中 、 中脘 、 海 三 穴 , 气 即可 调 气 理 气 , 又 可 补气 益气 。外关 为 三焦 经之 络穴 , 又为 八脉交 会 穴 , 可 通调 三焦 ; 血海 为 足 太 阴脾 经 穴 , 能治 疗 各 种 血疾 , “ 海 者 , 心 生 血 , 藏血 , 血 是 肝 肾助 血 , 肾之 阴谷 , 之 肝 曲泉 , 之 阴 陵 泉 皆 生 潮 之 处 , 阴 并 行 , 血 之 要 脾 三 通 路 ” 《 元针 灸 学 》 , 海 的调 血 功 能 , (会 )血 即是 脾 生 血 、 统 血功 能 的 综 合 体 现 , 气 穴 相 合 , 达 “ 为 气 之 与 以 血
放 电引起 反复 痫性 发作 为 特 征 , 发 作 性 意 识 丧 失 的 是 常见 病 因 , 为神 经 系统 疾 病 中仅 次 于 脑 卒 中的第 二 大 常见 疾病 。我 国每 年新增 癫痫 病人 约 3 0余 万 , 中 约 其 6万患者 为药 物不 能控 制 的顽 固性 癫 痫 。付 于 老 师 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文蓉教授益气滋阴养血法治疗“身体晃动”症验案举隅
发表时间:2018-11-22T14:18:53.5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5月上第9期作者:范昕艺1 万文蓉2 [导读] 这也就体现出中医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也体现了中医的人性化理念。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108;
2.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 361009
【摘要】万文蓉教授从事医、教、研工作30余载,治学严谨,学验俱丰临床善用经典理论诊治疑难杂症,针药并治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疾病屡获效验。
笔者有幸跟随万师临证,受益良多,现撷老师以益气滋阴养血法治疗不明原因“身体晃动”症验案1则介绍如下。
【关键词】万文蓉;益气滋阴养血法;“身体晃动”症
1.病案实录
初诊:2017年2月4日,男,39岁,静止状态下自觉身体晃动半年余,晃动节奏可随心跳节律变化,平卧时症状明显加重,曾于当地医院查心电图、心脏彩超、心脏平板试验、甲功等多项检查均无发现异常之处。
辰下症见:神疲乏力,夜寐差,入睡困难,眠浅易醒,复睡困难,多梦,夜间口干明显,思饮,无口苦,胃脘胀闷不适,餐后甚,纳食尚可,二便调,平素易焦虑、烦躁。
舌胖边齿痕,苔薄白,脉细弦数。
既往:曾被当地医院诊断“神经衰弱”史(具体不详)。
中医诊断:心悸—惊悸。
辨证:阴亏血虚证。
治法:益气滋阴,养血疏肝。
处方:天门冬15g,生地15g,党参15g,三七粉3g(分冲),丹参30g,夜交藤30g,合欢皮15g,麦芽30g,百合15g,共7剂。
二诊:2017年2月11日,服上药后身体震动感及心跳感明显减轻,寐增进,入睡改善,梦减。
辰下症见:神疲,口干思饮,稍耳鸣,如蜂鸣样安静时明显,纳可,二便正常。
舌胖边齿痕,中有裂纹,苔薄白,脉细弦略数。
辨证、治法同前,在前方基础上加生山楂15g,共7剂。
三诊:2017年2月18日,诸症均明显改善。
续予上方治疗1周。
随访:2017年3月22日,身体晃动感及心跳感未再发作。
今因他症求诊。
2.病证分析
根据患者所述,其主要症状有二,即“自觉身体晃动”、“ 心中悸动、惊惕不安”。
辨病属中医学“心悸—惊悸”范畴。
临床一般呈反复发作,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发作,且现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呜等症。
中医认为本病的主要原因有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和药食不当,种种原因导致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发病。
惊与悸虽是两种不同的病证,但二者又有联系。
从临床来看,受惊必致心悸,血虚心悸又易发生惊恐。
若病延日久,则不易区别。
万文蓉教授认为,本案中要将“自觉身体晃动”与“心中悸动、惊惕不安”二者联系起来,症状的关键与夜间躺下有关,《黄帝内经》中提到“肝藏血,人卧则血归于肝”,夜晚血归于肝不仅是人体的需要,也是肝的生理功能的表现。
中医认为,肝体阴而用阳,正是有阴血的滋养,肝阳才得以制约,故夜寐而静。
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导致心悸的原因很多,病机各异,但综合分析,与中焦不调关系最为紧密[1],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乍疏乍数者死素问·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灵枢·经脉》也指出,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是动则病……心中澹澹大动”。
《黄帝内经》云:“丈夫五八,肾气衰。
”意思是男子40岁,肾气不足,肝肾同源,肝阴匮乏,导致肝血不足,肝阳不受制约,则产生“身体晃动”的感觉,如此便间接影响到睡眠。
万师在治疗之余还特地叮嘱患者,心情一定要放轻松,尽可能克服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这样才利于病情的好转。
3.方药分析
导师万文蓉教授在三才汤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三才汤源自宋朝的《普济方》的“三才丸”,由人参、干地黄、天冬组成,本是用于气阴不足,虚劳,气短,精神不振及暑温气阴两伤,睡卧不安,不思饮食,神志不清等症。
临症时抓住水亏的关键问题,随症加减。
故在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虚劳,又用于治疗消渴、头痛、脱发、闭经、颞颌关节肿痛、阳痿等病症[2]。
方中天门冬入手太阴、足少阴经气分,不仅能润肺,且能滋肾,可治虚热内扰;生地入心肾二经,善补肾水真阴以清心火而神安;党参益肺健脾,生津养血,入手太阴经气分,能通行十二经,大补肺中元气,肺朝百脉,肺气旺则四脏之气皆旺,三者共为君药。
丹参,取方剂“天王补心丹”中,清心活血,合补血药使补而不滞,则心血易生之意,《中国药典》记载丹参归心、肝经,可活血祛瘀,清心除烦,现代药理学研究与临床应用显示丹参所含的酚酸类成分如原儿茶醛具有保护脑组织、调节神经递质紊乱的作用,还对中枢神经具有镇静作用[3]。
夜交藤性平,味苦。
归心、肝经,具有养血安神之效。
百合,味甘,性平。
归心、肺经。
养阴润肺,清心安神。
麦芽咸,温,入脾、胃经,主消食和中,去心腹胀满,开胃,除烦闷,咸能软坚,温主通行,其发生之气又能助胃气之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结积冷气胀满。
合欢皮,本名乃树之皮,可安和五脏,令人欢乐,故名合欢皮,又《本草拾遗》云其叶至暮则合,故云合昏味甘、苦,性平:归心、肝经,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肿之效:主治失眠、心神不安、内外痈疡,跌仆损伤,《本草述录》曰补阴气,宁心志,解郁结可见合欢皮对心神方面有明确的治疗效果。
前者鼓舞胃气以降浊;后者疏肝利胆以开郁。
三七粉与丹参相配,加强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安神宁心的功效。
同为佐药。
综观全方,益气、滋阴、养血、和胃、疏肝于一炉,使脏腑之间相互协调,以达“阳神秘藏,甘寝善记”之意。
4.临证体悟
万老师常强调经典的重要性,中医药经典蕴含着无限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宛若浩瀚的宇宙,值得我们中医人穷尽一生去探索发现。
每当我们不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中遇到瓶颈而所求不得的时候,必然会追根溯源,从表象寻联系,从经典找依据,这也是一种学习思考的过程,可以大大开拓我们的临床思路。
在跟随万文蓉教授临证学习中,笔者还认识到中医是不仅注重患者的客观体征,而且还讲究患者的主观感受,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而上”有关。
中医是寻求个性化治疗为主的,要考虑的因素太多,这也就体现出中医的复杂性和灵活性,改善患者的主观症状,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也体现了中医的人性化理念。
参考文献:
[1]吴大真,李剑颍主编.国医大师验案精粹内科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杨蕴祥著.古今名方[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万文蓉.万文蓉临证心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