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中医内外兼治小儿厌食症50例临床观察

32胃 阴不 足 型 : 证 要 点 : . 辨 口干 多 饮 , 不喜 进 食 , 质红 , 细 而 不化 , 部胀 满 , 不 调 为 主要 特 征 。 舌 脉 腹 大便 而厌食 症则 无 此特 症 。
数 , 法 : 胃育 阴 , 用 : 胃增 液 汤 加 味 , 药 : 斛 、 梅 、 其 次 和疳症 区别 , 治 养 方 养 方 石 乌 疳症 是 由于喂 养 不 当或 多种 疾病 影 响 , 脾 胃 使 沙参 、 玉竹 、 白芍各 lg脾 气不 足加 山药 , o, 口渴烦 躁 加 天花 粉 。 受 损 , 液耗伤 而致 的慢性 疾 病 , 厌食 症 足 除外其 他 慢 性 消化 气 而
关键词: 小儿 ; 食 症 ; 厌 内外 兼 治 ; 医; 中 临床观 察 中图分类号 :7 5 文 献标识 码 : R 2. 7 B 文章 编号 :06 07 (叭02 —0 6 0 10— 992 )104 — l
厌食 症 属 于 中医厌 食 范 畴 ,发病 原 因主 要是 饮 食 不 节 。 喂 无 效 。有效 率 9 % 8 养 不 当 、 致脾 胃不 和 , 纳 运化 失健 。若 因外感 或 某 些慢 性 疾 5 典型 病例 导 受 病 引起 的食 欲不 振 , 不 属 于本病 范 畴 。小 儿 饮食 不能 自节 , 则 加 患儿 、 某 、 、0岁 , 生 子女 , 市居 民 , 庭 条 件 优越 , 李 男 l 独 城 家 之脾 常 不足 , 常有余 , 肝 故易致 pJ 患 此症 。 bg 笔者 从 医几 十年来 , 爷爷 奶奶 带 养特 别溺 爱 。就 诊 , 素 厌食 、 食 , 纳 饮 , 平 拒 不思 食物 深深 感 到 , 由于 目前 生 活水 平 不 断提 高 , 独生 子 女 增 多 , 长对 无味 , 家 面色 少 华 , 稀 面 黄 , 体 消 瘦 , 神 活 动 尚可 , 小 便正 发 形 精 大 孩子 的 过分溺 爱 , 零食 的增加 , 速 了厌食 症 的 比例 。从 临 床 实 常 , 加 舌淡 苔 白微腻 , 尚有力 , 证 要点 ; 合脾 胃失 健 型 , 脉 辨 符 故用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小儿厌食症是指因多种原因导致儿童对食物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认为小儿厌食症是因为肝胃功能失调所致,通过辩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食欲和健康状况。
为了验证中医辩证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我们进行了一项观察性临床研究,旨在为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和参考。
1. 研究背景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因情绪、环境、生长发育、营养等原因导致食欲减退、拒食或进食量明显减少,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和心理疗法,但疗效不稳定且易复发。
而中医辩证施治则是通过调整肝胃功能、平衡阴阳,以中药、针灸等手段调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儿童的厌食症状。
2. 研究内容本研究纳入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50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范围为3-10岁。
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医临床诊疗常见病诊疗方案》中小儿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并且排除了器质性疾病和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患儿入组后,根据中医辩证分型,采用中药调理、针灸和艾灸等治疗手段,并对疗效进行了观察。
3. 观察指标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包括患儿的食欲改善情况、体重增长情况、情绪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等。
食欲改善情况使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体重增长情况通过每月一次的体重测量和生长发育评估来评定,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使用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PedsQL)量表进行评估。
4. 研究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观察,50例患儿中有45例(90%)的食欲明显改善,其中26例(52%)完全恢复了正常的进食量,19例(38%)进食量明显增加。
体重增长方面,治疗后50例患儿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2例(84%)的体重增长达到了每月预期的标准值。
在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评估中,患儿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明显减轻,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

引言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儿科疾病,以长期食欲减退、厌食、腹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小儿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可能与多种因素如饮 食习惯、环境、遗传等有关。中医学在小儿厌食症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习惯、中医体质、中医经络等方面。 小儿的饮食习惯如过多食用生冷、油腻、煎炸等食物,或饮食不规律、偏食等 不良饮食习惯是导致厌食症的重要因素。此外,中医体质学认为,小儿的体质 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胃功能较弱,易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中医经 络理论则认为,脾胃经络与小儿厌食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结论
小儿厌食症中医学研究进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药治疗和针灸推拿等非药物 治疗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完善中医治 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未来研究方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探讨小 儿厌食症的病因病机,以期对治疗方案做出更加精准的调整;2)加强小儿厌 食症中医证候学的研究,完善辨证论治体系;3)
西医研究进展
西医对小儿厌食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实验室指标和仪器检查的方法上,以 明确诊断和评估病情。另外,药物治疗也是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重要手段, 包括促进食欲和营养补充剂等。然而,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之处,如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对病情的长远影响尚不明确,且心理因素在疾病 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也需进一步探讨。
中药治疗
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具有独特的优势,临床上常采用中药汤剂、中药灌肠、中 药贴敷等方法进行治疗。中药汤剂是根据不同证型,配制不同的方剂,以达到 调和脾胃、增进食欲的目的。中药灌肠是将中药煎成灌肠液,通过直肠给药, 以缓解厌食症状。中药贴敷则是将中药制成贴敷剂,外敷在小儿脐部,通过经 络作用改善厌食症状。
中医药综合治疗小儿厌食症

典型病 例
例1 .患者 , ,2岁 。1 9 女 4 9 3年 3月 1 5日初诊 。患 病 已 5年 , 初 每次 月经 延 时 半 月之 久 , 年 来 甚 至整 起 近
月淋 漓不止 , 曾经 多家 医 院检 查 , 未发现 有器 性病 变 , 诊 为功 能性子 宫 出血 , 中西药 治疗 效果 不显 , 用 迁延 时 E , l
失, 身体 强健 , 工作 如常 。
( 稿 日期 2 1 -41 ) 收 0 10 —8
时于 方 中去 黄柏 , 加入 当归 1 og 阿胶 1 ( Og 烊化兑 入) ,
中 医 药综 合 治 疗小 儿 厌 食 症
桑 莉
( 山东 省 寿 光 市 中 医 医院 , 6 7 0 220)
期 出血 又 反 而 更 致 阴 虚 , 因果 循 环 致 病 E重 。 拟 滋 养 肝 l
布瘀点 , 脉沉 弱而 涩 。当 日以人体 虚弱 已极 , 堪攻伐 , 不 即以益 气养血 摄血 止血之 法 , 每经 前予服 大剂加 味归 脾 汤数帖 , 1 8 年 初 , 崩 虽无 大 减 , 神食 欲 渐 趋好 至 96 经 精 转 , 以活血化 瘀 法 , 桂 枝 茯 苓 丸加 土 鳖 虫 、 乃 用 阿胶 、 蒲 黄炭 、 蕊石 于经 前腹痛 先兆 时服 3剂 , 效极 好 , 花 疗 当即
后 天 如 失 于 调 养 , 胃虚 弱 , 恩 乳 食 , 以喂 养 。 脾 不 难
饮 食不 节 , 喂养不 当 :景 岳全 书 》 :小 儿之疾 , 《 谓 “ 非
外 感 风 寒 , 内伤 饮 食 [ ’ 由 于 4 J g 食 不 知 自节 , 则 , ]。  ̄b L 饥
情绪 变化 , 神 因素 : 儿“ 常有余 ” 娇 生惯养 之 精 小 肝 ,
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分析

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分析摘要:目的观察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卫生服务站门诊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小儿厌食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饮食指导、心理护理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入中医小儿推拿疗法,主要推拿补脾经、运板门、掐揉四横纹、点揉足三里捏脊等穴位,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食欲、饮食量变化及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0.05);治疗后,治疗组食欲、饮食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小儿推拿法可以明显改善小儿厌食症患儿食欲及饮食量,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中医推拿;食欲;饮食量;疗效。
小儿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饮食量减少,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临床上以2-6岁儿童较多见,发病率在3%-5%。
这会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问题。
西医治疗以饮食指导、药物及心理治疗为主,但临床疗效仍然不甚满意。
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的发生与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气机升降运行不畅等密切相关。
可以通过推拿疗法巩固脾胃,调节气机,疏通经络,提高患儿食欲。
现代研究也证实,推拿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消化吸收能力,还可提高患儿免疫功能,改善情绪状态。
因此,应用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可发挥中医学独特优势。
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站2022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小儿厌食症住院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6岁,平均(4.5±1.2)岁;病程2个月至1年。
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6岁,平均(4.3±1.1)岁;病程1-10个月。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小儿厌食症38例

增加 食 欲 ,炙 甘 草 健 脾 和 中 ,调 和 诸 药 。全 方 配 合 , 共奏 健脾 益气 、消积 化湿 之 功效 ,用 治 脾 胃虚 弱 型小 儿厌 食症 ,疗效 显著 。此外 ,要 做 好 家 长科 学 育儿 指
导 工 作 , 指 导 家 长 注 意 小 儿 生 活 调 摄 , 控 制 零 食 ,避
小 儿 厌 食 症 是 指 小 儿 长 时 期 见 食 不 贪 , 食 欲 不 振 ,厌 恶 进 食 的病 症 ,是 临 床 常 见 病 症 之 一 ,尤 以 城
减 轻 , 自汗 ,精神 不 振 ,疲 乏 ,面色 苍 白。舌 质 淡边
有 齿 印 、 苔 白 腻 , 脉 虚 弱 。 四 诊 合 参 , 中 医 辨 证 为 脾 气 虚 弱 ,脾 胃运 化 失 职 , 湿 从 内 生 , 湿 浊 不 化 , 食 积
叶 、广 木 香 行 气 和 中 醒 脾 ; 山 楂 、 鸡 内 金 消 积 和 胃 ,
经 上 方 治 疗 后 ,2 例 治 愈 ( 食 消 失 , 达 到 标 准 5 厌
体重 ,面 色 红 润 ,精 神 好 ) 1例 好 转 ( 欲 好 转 , ,1 食
体重增 加 ) ,2例 无 效 ( 食 、 乏 力 、体 弱 等 症 状 无 改 厌 善) 总有效 率为 9 .3 。 。 4 7
E ] S ie 1 9 , 5 4 64 0 J . pn , 9 0 1 : 1 - 2 .
[ 0 王德 利 , 曙 明 , 敏 杰 , .神 经 根 型 颈 椎 病 的解 剖 学 基 12 李 杨 等 础 及 其 进 展 [] J.颈腰 痛 杂 志 ,0 1 2 4 :3 —3 . 2 0 ,2( ) 3 23 4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方剂

小儿厌食症中医治疗方剂小儿厌食症,又称小儿食欲不振,是指小儿长期食欲减退或缺乏,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症状。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由脾胃功能失调所致,治疗时需根据患儿的具体体质和病因进行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剂:1. 健脾开胃方: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的小儿。
-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 神曲10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2. 消食化积方:适用于食积内停,腹胀腹痛的小儿。
- 神曲10克- 麦芽10克- 山楂10克- 莱菔子10克- 鸡内金6克- 谷芽10克- 木香6克- 枳实6克3. 温中健脾方:适用于脾胃虚寒,腹痛喜按,四肢不温的小儿。
- 干姜6克- 附子3克(需先煎1小时)- 白术10克- 党参10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陈皮6克4. 疏肝理气方:适用于肝气郁结,情绪不畅,影响食欲的小儿。
- 柴胡6克- 白芍10克- 枳壳6克- 川芎6克- 郁金10克- 香附10克- 神曲10克- 麦芽10克5. 养阴清热方:适用于阴虚内热,口干舌燥,夜寐不安的小儿。
- 知母10克- 玉竹10克- 麦冬10克- 地骨皮10克- 丹皮6克- 茯苓10克- 甘草6克- 神曲10克6. 益气养血方:适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乏力的小儿。
- 当归10克- 黄芪15克- 熟地黄10克- 白芍10克- 川芎6克- 阿胶10克(烊化)- 甘草6克- 神曲10克在使用以上方剂时,应根据小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并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同时,家长应配合调整小儿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溺爱或强迫进食,以促进小儿的健康成长。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1]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1]](https://img.taocdn.com/s3/m/b104ac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21.png)
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引言小儿厌食症是指儿童在正常生长发育期内,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食欲不振,进食量明显减少的一种常见病症。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情志不畅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的药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方一:四君子汤药材•人参(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一起加水煎煮,煮至药液剩一半时,将药渣去除,取得汤液。
每日分2次服用,每次服用量为半碗。
药理作用四君子汤具有健脾开胃、益气补脾的作用。
其中人参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止泻的作用,茯苓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炙甘草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结合可调整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恢复。
药方二:生脉散药材•人参(6克)•茯苓(15克)•天麻(6克)•知母(6克)•甘草(6克)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一起研磨成细粉,每日分2次服用。
每次服用量为半小匙,可搭配温水服用。
药理作用生脉散主要具有健脾开胃、安神养心的作用。
人参和茯苓能调节脾胃功能,促进食欲恢复。
天麻和知母则有清热祛火、镇静安神的作用。
甘草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减轻其他药材的刺激性。
这些药材的结合可增加儿童的食欲和改善睡眠质量。
药方三:益气健脾汤药材•党参(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6克)•枸杞子(10克)用法与用量将上述药材一起加水煎煮,煮至药液剩一半时,将药渣去除,取得汤液。
每日分2次服用,每次服用量为半碗。
药理作用益气健脾汤具有健脾开胃、益气养血的作用。
党参和白术均具有健脾补气的功效,茯苓具有健脾化湿的作用,炙甘草具有调和药物性味的作用,枸杞子具有滋阴补肾、益气养血的作用。
这些药材的组合可调整脾胃功能,增加食欲,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药方四:小建中汤药材•人参(6克)•茯苓(10克)•黄芪(10克)•炙甘草(6克)•陈皮(6克)•猪大骨(100克)用法与用量将猪大骨加入适量水中煮沸,再加入上述药材煎煮至汤液剩一半时,取得汤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
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
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
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
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
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
其病位在脾胃。
盖胃司受,脾主运化。
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
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
”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
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
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
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
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
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
1.2他病伤脾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
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
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
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
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1.4情志失调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
若失于调护,卒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或环境突变等,均可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脾犯胃,而形成厌食。
2 辨证论治
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紧紧围绕脾胃加以辨证。
根据发病原因、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证候特点等区别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之不同证型。
本病总由脾失健运所致,治疗当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
2.1脾失健运
主要证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
或伴胸脘痞闷,暖气泛恶,大便不调,多食则脘腹胀满,形体尚可,精神正常。
舌淡红,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证候分析本证为厌食初期表现,除厌恶进食症状之外,其他症状不著。
由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引起。
脾失健运,可见脘腹饱胀。
气血生化不足,故形体消瘦,面色少华。
若失于调治,病情迁延,损伤脾气,可转为脾胃气虚之证。
治疗方法调和脾胃,运脾和胃。
常用方剂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随症加减:脘腹胀满者加木香、厚朴、莱菔子理气宽中;舌苔白腻者加半夏、佩兰燥湿醒脾;暑湿困阻者加荷叶、扁豆花消暑化湿;嗳气泛恶者加半夏、竹茹和胃降逆;大便偏干者加枳实、莱菔子导滞通便;大便偏稀者加山药、薏苡仁健脾祛湿。
本证中成药可与小儿香橘丸治疗。
每服1丸,一日2~3次
针刺疗法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
中等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推拿疗法清脾土,揉板门、中脘,推天河水,揉中脘,摩腹,按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增进饮食。
2.2脾胃气虚
主要证候食欲不振,少食懒言,面色萎黄,精神萎靡。
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
舌淡,苔薄,脉缓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脾胃素虚,或脾运失健迁延失治者。
以不总饮食,面f色少华,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