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儿童多动症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医案

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医案

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医案小儿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行为障碍,其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

中医认为多动症是由于脾胃虚弱、肝郁脾虚、心脾不交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下面是一则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的医案,供参考。

患者男性,7岁,主要症状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

体格发育正常,食欲一般,睡眠良好。

家族无类似病史。

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肝郁脾虚、心脾不交所致多动症。

治疗原则:1. 调和脾胃,补益心脾,疏肝理气。

2. 平衡阴阳,调节气血。

方剂组成:疏肝理气汤 + 金匮肾气丸处方药物:1. 疏肝理气汤:柴胡、青皮、白芍、当归、川芎、黄芩、丹参、郁金、桂枝、香附、生姜、大枣。

2. 金匮肾气丸:肉桂、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淫羊藿、鹿角胶、麦冬、茯苓、丹参、川芎、龙眼肉、牡蛎、白芍、枳壳、柴胡、青皮、桂枝、白术、茯神、香附、生姜、大枣、炙甘草。

服用方法:早、中、晚饭后各服一次。

疏肝理气汤煎煮后分两次服用,金匮肾气丸每次10粒,用水送服。

疗程:每个疗程为1个月,连续服药3个疗程。

配合疗法:1. 睡眠规律:保持固定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2. 饮食调理:少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增加蔬菜、水果、粗粮、鱼、豆类等营养食物的摄入。

3. 家庭环境营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过多使用,提供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

治疗效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患儿的注意力集中度有所改善,多动和冲动的行为减少。

经过三个疗程的治疗,患儿的注意力集中度明显增加,多动和冲动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

总结:中医治疗小儿多动症主要是从调和脾胃、补益心脾,疏肝理气,平衡阴阳气血等方面入手。

配合适当的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由于每个患儿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案应个体化,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密切关注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多动症需要长期坚持,综合治疗效果更佳,希望患儿可以通过中医的治疗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

中医解读儿童多动症

中医解读儿童多动症

中医解读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时期一种较常见的行为异常性疾患。

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例如挤眉,频繁眨眼睛,吸鼻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为临床特征。

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好发年龄6~14岁,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

本病当属中医“脏躁”、“健忘”范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早产或者剖产,产时或产后损伤,或后天护养不当,病后失养,忧思惊恐过度而成。

需要家长极大的爱心和耐心,切勿频繁打骂孩子。

1.【肝肾阴虚,相火妄动】症见神思涣散,烦躁多动,冲动任性,难以自控,睡眠不安,遇事善忘,五心烦热,口干唇红,形体消瘦,颧红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

治宜滋养肝肾,降火潜阳,安神定志。

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菊花、牡丹皮、白蒺藜、女贞子、旱莲草、青龙齿、远志、龟板、龙胆草、山栀子、柏子仁、益智仁、龙骨、牡蛎等。

2.【心脾两虚,神失所养】症见神思涣散,多动不安,动作笨拙,情绪不稳,头晕健忘,思维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多梦少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培补心脾,益气养血,宁神定志。

方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出入:药用炙甘草、党参、白术、黄芪、当归、大枣、龙眼肉、淮小麦、茯神、酸枣仁、远志、益智仁、龙骨、五味子、夜交藤、菖蒲等。

3.【痰火上犯,扰乱心神】症见神思涣散,多语哭闹,任性多动,易于激动,胸闷脘痞,喉间痰多,夜寐不安,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泻火,化痰开窍,安神定志。

方用黄连温胆汤合菖蒲郁金汤化裁:药用半夏、陈皮、枳实、茯苓、胆南星、天竺黄、竹茹、黄连、牡丹皮、连翘、石菖蒲、郁金、珍珠母、红花等。

中医治疗除了汤药外,还有耳穴、针灸、儿推等。

若是孩子年龄超过6岁还是以中药和针灸为主。

无论治疗和食疗,以给孩子心身祥和生长环境。

学习压力不要太大。

中医药对儿童多动症的综合治疗策略

中医药对儿童多动症的综合治疗策略

中医药对儿童多动症的综合治疗策略多动症,也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

该病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动和冲动行为,严重影响患儿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中医药作为一种古老而综合的治疗系统,对于儿童多动症的综合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角度探讨对儿童多动症的综合治疗策略。

一、中医病因学解析多动症根据中医的病因学,多动症的发生与先天禀赋、后天环境、情绪因素等相关。

首先,多动症患儿的体内阴阳平衡失调,脾胃功能不健全,导致气滞血瘀、脑络不畅。

此外,过度的情绪刺激、脑部受伤、家庭教育方式等也可能成为多动症的诱因。

针对以上病因,中医药提出了相应的治疗策略。

二、中草药治疗儿童多动症1. 寻常类草药治疗:柴胡、青黛、川芎等中草药中的柴胡被广泛应用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中。

中医认为,柴胡能疏肝解郁,平抑肝气上逆,从而缓解患儿的症状。

青黛则具有疏肝散结的功效,可改善多动症患儿的情绪不稳和焦虑症状。

川芎则能活血化瘀,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对多动症患儿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 温补类草药治疗:黄耆、当归、熟地等中医药中的温补类草药被广泛应用于多动症的治疗中。

黄耆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改善患儿气虚血亏的状况。

当归则具有活血补血、调经止痛的功效,对一些有月经紊乱和血虚症状的女童多动症患儿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熟地则能补肾益气,改善患儿肾虚所致的多动症状。

3. 安神类草药治疗:五味子、酸枣仁、白芍等安神类草药可以缓解多动症患儿的躁动和睡眠障碍症状。

五味子被认为是中草药中最好的安神草药之一,能够安定患儿的情绪,提高入睡质量。

酸枣仁则具有镇静安神的功效,能够改善多动症患儿的过度活跃症状。

白芍则可以滋养肝血,调理情绪,对多动症患儿的暴躁易怒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三、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针灸作为中医药中的一种疗法,也广泛应用于儿童多动症的治疗中。

重要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内关、涌泉等。

通过针灸的刺激,可以调节患儿的脏腑功能、平衡体内气血,从而缓解病症。

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

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

中医药治疗儿童多动中医认为本病是先天后天因素合为而致。

先天禀赋不足,如遗传缺陷、产伤、难产、出生时窒息等,导致明阳失调;后天因素为病毒感染、头部外伤、情志刺激、环境改变等,使其肝气郁结,痰火内盛,阴阳失调,阴不制阳,阳亢而动。

古代中医文献中无抽动-秽语综合征病名的记载,但在《小儿药证直诀》、《幼科证治准绳》中有相似症状的描述,如“瘛疭”、“抽搐”等。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可将其归于慢惊风、郁证、梅核气、肝风、风痰证范围。

邹主任在大量临床工作中,对本病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抽动-秽语综合征当属“肝风证”,病本在肝、脾、肾三脏,以肾阴不足、肝风内动最为多见,所以患儿除抽动外,常见烦躁易激动,睡眠不安,大便秘结,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弦数,治以滋阴养血、平肝熄风为主,以大定风珠加减,常用药物生地、麦冬、麻仁、白芍、龟板、生牡蛎、阿胶、鸡子黄、甘草等。

心神不定,惊悸不安加茯神、钩藤,血虚失养加首乌、玉竹、沙苑子等。

与儿童多动症相比,本病为肾阴不足、肝风内动,以治肝为主,兼以滋肾、健脾、清心、安神,注意标本缓急,灵活变通。

另外,本病还有肝亢风动证、痰火扰神证、脾虚肝亢证、阴虚风动证、风痰鼓动证等。

本病的病程较长,一些患儿因感冒、紧张等可使病情加重,所以要守法宗方,随症加减,不宜用强镇之法使其一时安静。

家长和患儿要有耐心,要长期用药,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儿童多动症与中医“心”病变的关系《素问.灵兰秘典论》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主要属于心的生理功能,五脏在心神的主导下,接受外来信息,作出相应的外在语言、动作、行为发生变化,故儿童多动症主要是以心为主的兼及肝、肾、脾等脏病的病理变化。

《灵枢.本神》说:“所以任物者谓之心”。

心住血脉,藏神为智意之源,心的生理功能正常,则人的意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反之,若思虑劳倦,久病气血虚弱上及于心,致心气不足,心阴虚弱,神失所养,可出现神志飞扬不精神不专、反应迟钝、健忘等症。

中医怎样认识儿童多动症

中医怎样认识儿童多动症

中医怎样认识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冲动行为增加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多动症是由于肝火偏盛、心神不宁、脾胃失调等内因外因共同作用导致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在中医学中,儿童多动症通常被归类为“病名”。

中医认为,儿童多动症的发生与儿童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

具体来说,常见的病机主要包括肝火上升、心神不宁、脾胃失调等。

肝火上升是指肝脏郁热化火,导致多动症症状的出现。

这种情况通常伴有易怒、烦躁不安、情绪波动大等表现。

中医治疗多动症时,首先会调节肝经气血,祛除肝火,常用的药物有柴胡、丹参等。

此外,还会配合针刺、推拿等手法,以改善肝脏功能。

心神不宁是指心脏功能紊乱,导致多动症症状的出现。

这种情况通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等表现。

中医治疗多动症时,会调节心经气血,平衡心脏功能,常用的药物有天麻、酸枣仁等。

此外,还会采用心理辅导、音乐疗法等方法,以帮助儿童放松心神,提高注意力。

脾胃失调是指脾脏消化功能紊乱,导致多动症症状的出现。

这种情况通常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表现。

中医治疗多动症时,会调节脾经气血,改善消化功能,常用的药物有党参、白术等。

此外,还会注意饮食调节,避免儿童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如辛辣食物、油腻食物等。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强调整体调养和预防。

在调养方面,中医认为多动症患儿多为气血不足,因此应注重饮食营养,摄入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多食用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等。

此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游泳、跑步等有利于消耗多余的能量,平衡肝脏、心脏、脾胃功能。

在预防方面,中医强调避免儿童暴露在过度刺激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生活作息,避免情绪波动。

总之,中医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认识是基于肝火上升、心神不宁、脾胃失调等因素的综合分析。

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心理辅导等综合手段,可以改善儿童多动症的症状,并通过整体调养和预防措施,提供儿童的生活质量。

如何从中医学角度确分儿童多动症

如何从中医学角度确分儿童多动症

如何从医学角度确分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综合征,简称多动症,是儿童时期一种较常见的行为异常性疾病,以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情绪不稳,冲动任性,自我控制能力差,并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但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为主要特征。

有时为攻击性、破坏性行为,甚至导致少年犯罪。

本病不仅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且往往给家庭、学校和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中医将儿童多动综合征分为肾虚肝亢、心脾气虚、痰火扰心、瘀血内阻4型。

肾虚肝亢型手足多动,性格暴躁,易激动,冲动任性,五心烦热,两颧潮红,口干咽燥,夜间多汗,大便秘结。

舌质红少苔或无苔。

心脾气虚型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活动果冻,动作行为杂乱无目的性,气短,神疲乏力,常自汗出,记忆力差,纳食不佳,面色少华。

舌质淡红苔薄白。

痰火扰心型多动难静,烦扰不宁,冲动任性,难以制约,神思涣散,胸中烦热,睡眠不安,胃口不佳,尿赤,口渴,大便燥结或稀薄而不爽。

舌质红苔黄厚腻。

瘀血内阻型神思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多动不安,伴有毛发不荣,青筋显露,甚至有面青唇紫,有产伤或颅脑损伤史。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舌下脉络瘀阻。

本病以调和阴阳为基本治疗原则。

肾虚肝亢者,治以滋肾平肝;心脾气虚者,治以补益心脾;心肾不足者,治以补益心肾。

若兼见痰浊、湿热、瘀血等证,分别佐以化痰、清热、化湿、祛瘀等治法。

本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强调实施合理的教育。

中医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调理与治疗

中医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调理与治疗

中医对于儿童多动症的调理与治疗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其特征为注意力不集中、过动和冲动行为的显著增加。

传统医学中,中医在治疗儿童多动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疗效。

本文将探讨中医对儿童多动症的调理与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儿童多动症的认识中医认为,儿童多动症是由于肝风过盛、脾胃功能失调、肾精亏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中医强调整体的平衡和调理,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以达到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目的。

二、中医调理儿童多动症的方法1. 中药调理中医根据个体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黄连、白芍等。

这些中药具有平肝气、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调节儿童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2.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对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儿童易受外界环境和饮食影响,因此对儿童多动症的饮食进行调理至关重要。

建议儿童多食用新鲜蔬果,少食用油炸和加工食品,并避免过多的刺激性食物,如辛辣、巧克力等。

3.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可以改善儿童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从而减轻多动症状。

常用的中医按摩疗法包括推拿和拨罐。

推拿可以促进气血流动,拨罐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改善脾胃功能。

4. 中医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多动症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动,从而改善儿童多动症状。

常用的穴位有大椎、心俞等。

5. 中医精神疗法中医强调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中医传统的心理疗法,如情志调摄和精神舒缓,可以帮助儿童调整情绪,减轻多动症状。

三、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注意事项1. 个体化治疗儿童多动症症状和病因复杂多样,需要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师需要综合考虑儿童的体质、病情和外界环境等因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长期稳定治疗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需要长期稳定进行,不能单纯追求短期疗效。

中医强调整体和谐和平衡,需要通过长期调理来达到治愈的效果。

中医是用什么方法治疗多动症的

中医是用什么方法治疗多动症的

中医是用什么方法治疗多动症的
小儿多动症可致小儿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低下等等。

那么中医是用什么方法治疗多动症的呢?
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冲动任性、自控能力差等。

中医认为多动症多因阴阳失衡、肝肾阴虚等现象所致。

多是神不宁、志无恒,情无常、性急躁,系因动静变化有所失制,阴静不足,阴不制阳,而阳动有余,阴阳失调。

在治疗中强调身心同治,加强心理疏导、调整心态,增强患者的思维和应变能力,并巧妙地利用现代医学心理学配合,以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开窍醒脑、定志安神等中医理论为准则,辩证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多动症,是目前治疗多动症的首选。

多动症的病因为心火、痰热、瘀血等多种原因扰乱心神,心神涣散不收,注意力难以集中。

根据临床症状,分为肝肾阴虚、虚火妄动、痰热内扰、瘀血内阻等证型,针对各型研制开发了特效系列中草药,平衡脏腑阴阳,消除各种病因,采用养心安神、滋阴降火、平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儿童多动症的认识
中医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是本病的内因,加之后天失调、产伤以及教育不当等皆可导致本病。

一般认为,对于症状较轻的患儿,如能及早发现,加强教育,改善生活环境,有些病人可不用药物治疗,随着年龄的增长,到青春期,活动过多会逐渐减少,即使还有一些注意力涣散和情绪不稳,也不致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但对那些症状较重的患儿,必须服用药物或配合其他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否则有可能发展成破坏性、攻击性行为或形成“成人多动症”,甚至转变为其他精神疾患。

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和精神状态,是阴阳保持对立统一协调的结果,反之则易引起疾病。

“阴亏阳躁”,神不宁、志无恒、情无常、性急躁,系由动静变化有所失制,阴静不足,阴不制阳,而阳动有余,阴阳失调所致,主要涉及心、肝、脾、肾四脏。

在弄清多动症病机特点之后,治疗强调调整阴阳平衡,从肾入手,突出“少年治肾”这一原则,以治肾为本,兼以平肝、清心、健脾、安神益智、祛痰化瘀、标本同治,调整内脏机能,平衡阴阳,消除症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言“阴静阳躁”即阴主柔静,阳主刚躁,两者充盛和谐,相辅相诚,则机体调节功能(如动与静,兴奋与抑制,亢进与减退等),协调而无病。

小儿脏腑娇嫩,生机旺盛,有“纯阳”之称,由于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常常有精、津、液等物质的不足,所以小儿常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等生理特点,阴不足则阳有余,阴亏不能制阳,阳失制约则出现兴奋不宁,多动不安,烦躁易怒等症,这种阳动有余的表现,并非阳气独盛,而是阴静不足所致。

不足为虚,有余为实,多动症患儿多表现为神态涣散、健忘、动作迟缓、粗钝笨拙、有时尿频或遗尿等特点,脉象偏细,所以多动症儿童实质为本虚,标实。

首都儿科研究所专家在大量临床观察治疗中摸清该病症机理特点,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优势,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专家们经过多年实践研制出“益肾静神颗粒”,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