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含诗情,语文蕴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语文教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语言表达的能力,理解文字的内涵,感知文学的魅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诗情”指的是文学感受和文化情感,它是语文课堂的灵魂。
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写作、朗读、演讲以及其他教学环节都需要诗情的渲染。
比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需要通过描绘文字中的意境来产生联想,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使学生在欣赏中对作品产生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语言和文字上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应该引导学生使用更多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丰富表达方式,这样才能从内心深处与学生产生共鸣,让他们更好地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
“画意”则指的是教师将语文文化转换为视觉、图像、动画等方式,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感受语文的乐趣,这是语文教学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
想象一下,当教师讲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一幅精美的插图会给孩子们带来一定的冲击力和视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除了使用图画备课及互动式课程来让学生轻松感受,教师还可以采用戏剧教学、实物展示等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的美妙之处。
比如,在学习唐诗时,通过模仿唐诗人物的表演方式,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表述能力不仅得到了提高,还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产生了独特的感受。
总之,要使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激发想象力、尊重人性情感、弘扬民族文化的过程,就需要诗情画意的融会贯通。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行提高,而且可以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对语文文化的兴趣和感悟,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自信。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诗情画意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语文的乐趣与积极性,让学生真正爱上语文,懂得用语言的魅力和力量来表达自己,为将来的自己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一、引言诗情画意,是一种充满美感、富有情感的艺术表现方式。
在教学中,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一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二、培养师生情感交流艺术来源于生活,教育也应该如此。
要让课堂充满诗情画意,首先要培养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有趣的例子和情感的表达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引用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数学课上,老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通过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融洽,课堂氛围也更加温馨和愉悦。
三、注重多感官体验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还需要注重多感官体验。
因为学习不仅仅是在大脑中进行的,还需要借助触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去感知和体验。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诗意地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意境,通过触摸、嗅闻等感官去感受美的存在。
在艺术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多角度观察和感受艺术作品,从而加深对美的理解和体验。
通过多感官体验,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学习效果也更加显著。
四、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科技手段已经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工具,可以为课堂教学带来更多的“诗情画意”。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呈现文学作品的插图、音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意境。
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利用VR技术带领学生去参观名画馆,实地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注重学生的创造和表达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创造和表达。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
在美术课上,老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来表达内心的美感和情感。
通过鼓励学生的创造和表达,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和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也更加显著。
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教学

阅读写作新教师教学(接上页)中国已经是新中国,而不是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民国。
如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科技发达、国家昌盛、人民富裕,那是不是国民劣根性已经被革新,鲁迅等人提出的的国民性改造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呢?其实,国民劣根性是几千年的封建礼教一代代传承下来又慢慢渗进中国人心灵深处的一种性格,绝不会因为国家政体的改变或者经济情况的转变而从中国人的精神中除去。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号召停留在揭示和批评国民劣根性,却没能改造国民性。
回顾文化大革命就能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吃”人的现象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政体的改变而改变。
而阿Q 式的自欺欺人的心态也一直存在于国人心中,比如近年来流行的选秀节目中每次有被淘汰的选手,在离开选秀舞台之前泪流满面的告诉观众自己没有失败、自己还有机会等等,这些话听起来像是鼓励自己的话,其实细分析的话和阿Q 被打了耳光还想着是被儿子打了耳光的那种心态。
作为老阿Q 的后代,现在的中国人也完整的遗传了精神胜利法。
改造国民性这一问题在上世纪20年代被提出,过了将近一个世纪也没有得到本质性的改善。
鲁迅批判讽刺的国民劣根性依然存在,封建礼教的毒害依然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进而影响国家的发展。
如果我们不会尊重个人的要求就不会追求个人的发展,作为国家的最小单位的个人不寻求发展,国家也就止住了发展的步伐;如果我们沉浸在阿Q 式的自欺欺人的心态中,就发现不了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而沉浸在往日的繁荣中慢慢落后于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的国民性是几千年的沉淀物,绝不是几十年就能根除的。
鲁迅的作品指出国人性格中的弊端,也指出这笔断不会轻易改造。
改造国民性的任务还需要继续。
参考文献[1]张梦阳.鲁迅在今天的意义〔J/OL 〕.人民网.http :///GB/14759/21867/4951799.html[2]常林.鲁迅文本的时代意义及其解读〔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p48-p50[3]常纪.鲁迅国民性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 〕.长春.吉林大学.2006[4]陶力.鲁迅小说国民性批判主题的建构与发展〔D 〕.沈阳.辽宁大学.2012[5]蒋帅.鲁迅小说人学意蕴浅析〔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6]靳丛林.竹内好的鲁迅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7]潘剑冰.大先生也挺逗〔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诗意是语文的本质也是语文的本色,语文教学要富有诗意,这是语文学科特点决定的。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而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则成为了教师们关注的焦点。
诗情画意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培养他们的情感、想象和创造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营造“诗情”。
要想让课堂教学充满“诗情”,教师首先要注重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这个氛围要温馨、舒适,充满美好的感觉。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轻柔、悦耳的音乐,或者熏香、放花等,以营造出一种诗意的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释放,学习的动力也会进一步激发。
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情的美好。
通过朗诵、鉴赏等形式,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情感。
除了“诗情”之外,“画意”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加入丰富的图像、色彩等元素,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课文中的情境和场景。
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象生动的实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和方法。
在美术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创作自然、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形象,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一定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亲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画意”,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知识。
不仅仅是营造“诗情”和“画意”的氛围,教师还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情感、想象和创造力。
这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提问学生的时候,可以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启迪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更多的情感共鸣。
在课堂作业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自由的表达方式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
在课堂的设计中,教师还可以采用一些具有启迪性的教学活动。
诗情画意的课堂 诗意盎然地生活

诗情画意的课堂诗意盎然地生活作者:宋娉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07期摘要:诗歌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而鉴赏是以理解为基础,由意象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深化过程,是一种内的审美活动。
但由于诗歌考察的重点在默写,所以在教学时诗歌的鉴赏并没有提到一个真正“重点”的高度。
关键词:意象、意境、想象、诗情、诗心林语堂在他的《吾国与吾民》中写道:“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我们在诗歌的世界里徜徉,去探寻诗人的心灵世界,从而寻访到了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这就是诗歌带给我们的独特的文学感受。
然而,在注重“实效”的今天,诗歌的美丽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
所以在教学中感受诗歌的诗情画意,学会诗意地学习、生活,才是我们对诗歌文本的真正回归。
一、诗歌教学的困境(一)、功利的教学我们高举着“分数”这一面大旗,在诗歌教学中突出着“重点”——默写。
“讲完诗歌的意思,抓好背诵默写”似乎成了一些语文老师的得分“法宝”。
诗歌变成了“生吞活剥”的肢体,让人痛心彻骨。
(二)、“背”诗征服的大脑作为初中学生,积累诗文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但在“默写”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这一“指挥棒”下,学生课堂忙于记下老师对诗歌“解析”的笔记,课后忙于背诗,导致课堂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来细细品味诗歌的韵味,更没有时间静下浮躁的心,调动那颗敏感、多情的心,通过想象来领略诗情画意的美感。
同时,诗歌那种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律美”,又如何能诵读得出?于是,“真情”的诗歌在学生眼中消失了,只有那些难懂的文字,在反反复复的背诵中占据了大脑。
同时,让老师们更头痛的是,在这种“强记”下,一些根本不着边际的错别字出现在了默写中,纠正诗歌默写中的错别字又成了老师们抓默写的一个主要工作。
二、回归诗情画意的课堂,让诗歌教学充满诗情画意欧阳修曾说:“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诗情画意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诗情画意”廖蔚昕(南宁市秀田小学广西南宁530000)摘要: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怀。
古诗词种类繁多,风格多样,内容丰富,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
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丰富小学生的视野,对小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也有着促进作用。
新时代,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制定出适合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本文将从诗、情、画、意的方面具体阐述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形式,为教学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古诗词;诗;情;画;意古诗词是语言艺术的精华,中华文学中的珍宝,代表着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
新时代小学教育中,引入了大量的古诗词,既丰富了小学语文教育的内容,培养了小学生的文学功底和修养,同时对小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但是,从古诗词方面来说,古诗词用词精炼,有特殊韵律及格式。
以音律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之分。
以内容又可分为叙事诗、送别诗、咏物诗、抒情诗、田园诗、军旅诗等等,体系庞大、内容丰富。
从小学生的角度来说,小学生天性活泼,对于格式严禁、思维抽象的东西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再加上古诗词语言与现代语言差距较大,致使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存在一定的难度。
新时代教育环境下结合当下小学生的特点,古诗词教学可以从“诗”、“情”、“画”、“意”四个方面着手会受到不错的效果[1]。
一、以诗为本新时代教育,小学语文老师均积极改进和创新古诗词教学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大量的引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同时也采用各种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但是无论引用何种技术或者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教学,要以坚守传承古诗词精华为目的,这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根本。
古诗词教学时,教师除了诵诗词,通其字,讲其意之外,更要正其本。
这里所谓的本是指诗词的作者,当下小学生诗词教学中,多数老师把重点放在了诗词的教学和讲解上,而对作者的背景知识一带而过。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
诗情画意是指语文教学中,通过诗歌、画作等艺术形式来展现思想、情感和美感。
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体验到语言的魅力。
首先,诗情画意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通过朗诵经典诗词和欣赏经典绘画,学生可以了解到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体验到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通过学习唐诗宋词,学生可以了解到唐宋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德和哲理;通过欣赏古代山水画和花鸟画,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领略到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其次,诗情画意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艺术作品中,学生不仅能够欣赏到美的视觉效果,还能够感受到其中表现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欣赏和解读,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出发掘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多样化、独特化的美。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提升他们的修养,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再次,诗情画意可以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诗情画意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切入点,启发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比如,在诗歌创作中,学生需要把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转化为形式美的艺术语言,而这需要他们在灵感、词汇、语法等方面都能有所突破,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诗情画意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有益的文化资源,通过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的文化眼光和美学情趣。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有助于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促进。
让语文课堂富有“诗”意

创新教育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61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而古诗词无疑是其中璀璨的明珠,无论是李白的豪放词亦或是李清照的婉约词,都展现出一个诗人的内在情怀,影射出一个时代的兴衰更替。
而更多的诗词中,诗词独特的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向我们展现了那份诗情画意,诗歌,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然而当下的职高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并不是很受师生们的欢迎,甚至学生都惧怕古诗词,如何保持语文课堂的那份诗意,让师生们欣赏古诗词中的那份美,进而爱上古诗词,确也是值得大家深思的。
结合职高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的实际,谈谈感想。
1 虚实相生间体味“诗”意虚与实是古人品评诗文时常用的概念,二者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正面描写为实,侧面描写为虚……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写道: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1]虚实的完美结合是成就一首好诗词的关键因素之一,当然能做到这一点和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创作契机密不可分,然而以职高生当下的认知、理解能力很难达到这个境界,那么,怎样从诗词的字里行间去感受其内在的意蕴,以当前之“虚”衍生出作者内心的“实”,这就是语文课中,师生所要努力的。
下面以柳永的《雨铃霖》为例作一说明。
柳永的《雨铃霖》是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中的一首词,是婉约词的典型代表作。
词中,道尽了词人的离情别绪,有与恋人依依惜别的实景,也有别后情景的虚境,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这份情感,既然领悟到这份“凄凉”的诗意呢?汉代的那句“诗者,天地之心”,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含诗情,语文蕴画意
作者:陈静
来源:《课外语文·上》2016年第11期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真正成功就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诗意的语文课堂”中绽放智慧的火花,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精神层次和人生境界,享受诗意语文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情画意;审美情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触动学生的心灵,活跃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真正感受文本,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
我们不能将安静、有序看成课堂教学的标准,而是要从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出发,尊重学生的天性,让课堂展现出诗情画意,从平实走向生动,从单调走向丰富,让学生天真烂漫的天性得到释放,让小学语文教学走向新的阶段。
一、生动导入,创新情境
老师要有丰富的情感,还要有诗意、隽永的语言,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陶冶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领悟生命的真谛。
同时,我会利用音频、视频等资源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情境,在舒缓、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自然、社会的风情;还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来操作教具,或者一起表演、一起游戏等,激活学生的想象,把学生带进诗情画意中来。
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啦啦啦,啦啦啦,我是捉蟹的小行家”,我一边比画,一边哼着小曲,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
大屏幕上出现了大海美丽的图画,海浪声响起,全班同学一起唱起了《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动人的旋律让课堂弥漫着动人的气息。
朗朗的读书声传来,学生们全体投入。
你读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提出后,大家非常积极,有的说,赶海真好玩,可以追浪花,可以捡贝壳,可以抓螃蟹,还可以大声地呼喊;有的说,我最喜欢小作者描写大虾的片段,他把大虾描写成一个戏台上的武将,威风凛凛,却成为我的俘虏;还有的说,小作者观察非常细致,在他的眼中这些海洋小动物太可爱了,“努努嘴”的小螃蟹居然“束手就擒”……
这样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心灵完全解放,表现会更加积极主动,全身心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来,创造更多的奇迹,结出更多智慧的果实。
二、平等对话,润泽心灵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多元对话的过程,诗意语文大师王崧舟指出,语文教学实际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是精神层面的自由交流,更是灵魂之间的自由碰撞。
在教学中,我不会用师长的威严来压制学生,更不会要所谓的标准来苛求学生,我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与学生平等对话,润泽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爱生之意,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个性主张。
在《二泉映月》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课下看了我发的《阿炳生世录》了解了阿炳的生平资料,为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上课中,我们读完课文,疏通大意后,一起聆听了这首有名的《二泉映月》,并一起畅谈听后的感受。
有的学生听出了宛转悠扬,有的学生听出了深沉悲伤,有的学生还听出了压抑的激愤,有的还领略到了音乐中的哀伤之美……这首曲子的感染力很强,因为这是阿炳对生活、对月光下二泉的生动展现,饱含着深情。
于是我们开始探究音乐背后的故事,盲人阿炳卖艺为生,艰难度日,饱经了旧社会的风霜,感受了人世间的冷暖。
学生们说这首曲子把阿炳对生活的感悟全部表达出来,至真至美。
大屏幕上,月光下的二泉,阿炳一个人回忆往事,美景与哀情间构成对比,乐曲的感染力才如此强烈啊……体会了情感后,学生诵读时对语气的把握就更准确了,“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情感喷薄而出。
小学生就如稚嫩的幼苗,需要每个老师精心的呵护,也需要每个老师的细心引领和点拨,让学生能愉快地与文本、同学、老师对话,敞开自己的心扉。
三、感悟生命,升华认知
生命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课题。
在小学生的眼中,山川、草木、鸟兽、虫鱼、星空、大地等都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因此,我们要把语文教学和生命、生活联系起来,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感受文本的生命情怀,升华学生的生命认知,让小学生懂得关爱、包容、坚强、勇敢等,为日后的人生打好基石。
在《第一朵杏花》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们分角色朗读小孩子和竺爷爷的对话,体会背后的内涵。
学生们揣摩了双方的心理,用奇怪、高兴、激动、自豪、怀疑、肯定等语气读出来,表现小孩因发现第一朵杏花而无比兴奋的心情。
我问大家,你们从课文中读到了什么精神?有的说,竺可桢善于观察大自然,积极探索的精神值得钦佩;还有的说竺可桢对小孩子非常有耐心,是一个非常好的老师。
学完课文之后,我问大家你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一个个小手举起来,有的说,春天,我发现小草发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还有的说,他在奶奶家发现了刚刚成形的小黄瓜,非常可爱;还有的说,自己的京巴狗下了一窝小狗,可爱极了……只要善于观察,我们就能发现生命之美。
富有诗意的生命,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两者相得益彰。
小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生命的敬畏,在语文课堂高唱生命的赞歌。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富有诗意的、审美的情景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为小学生打造诗意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感受到语文的节奏
美、音乐美、内涵美,张扬自己的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扩展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能力,乐学语文,乐享语文。
参考文献
[1]应中赋.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感初探[J].教育艺术,2008(12).
[2]熊敏.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诗情画意[J].新课程(小
学),2015(6).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