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

合集下载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III型9例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III型9例
以上 三型 的其 他 类 型 。A P S I I I型 除 不 伴 A d d i s o n 病外 , 其 临床 特征 与 A P S I I 型无 区别 ¨ J 。
本 组 9例 A P S病人 均 属于 A P S I I I 型。( 1 ) 两
6 4 K S及 I C A - 4 0 K S抗 体 弱 阳性 ; T G A b 、 T P O A b抗
两 个组 分甚 至相 差 十余 年 才相继 出现 , 因此在 诊断 和治疗 这些 疾 病 时 常 缺 乏 诊 断 敏 感 性 , 现将 2 0 0 3 年 1 月 一2 0 1 2年 4月 收治 的 9例 A P S病 例 , 报 道
如下 。
年, c肽 释 放 试 验 呈 低 平 曲线 , c肽 为 0 . 0 6—
2 讨 论
A P S主要 分为 两型 , A P S I 型 又称 自身免 疫 性
1 临 床 资 料
1 . 1 G r a v e s 甲亢并 1型糖尿 病 6例 患者 , 男性 1
念珠 菌 感染 一 多 内分 泌 腺 病 、 外 胚 层 营 养 不 良症 。 例, 女 性 5例 ; 年龄 2 1 — 3 0岁 , 平均 2 6岁 。 甲亢先
0 . 2 1 p m o l / L, 甲状腺 功 能提示 H、 、 F r 4 正常,
T G A b、 T P O A b阳性 ( T G A b >5 0 0 U / m L, I P O A b>
I 3 0 0 U / m L ) , T R A b阴性 。3例患者均无 甲状旁 腺功 能减 退 或 肾上 腺 皮 质 功 能 减 退 临 床 表 现 , 血 钙、 血 磷结 果正 常 。1例患者 A C T H、 皮 质醇 节律检 查 未见 异 常 。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一例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一例

R i ,n . D p r e tfE dci l y epe o i l x ,Wui 10 0 h a u 一 口g eat n o n or oo ,Pol S s t Wui m n g H pa o f x 2 40 ,C i n
【 btat A tim n oyn or o a ysn rm A S en epes ut eul o ces e aetoo A s c】 r uo u epl dc npt do e( P )m a s ol i l no s r ucsi l hv r m e i h y p m a y s vy w
mi 2 g/ n, 1/0 Ⅱ型 患者 先 后 发 生 甲状 腺 功 能减 退 症 、溶 / n, 呼 吸 2  ̄.mi 血 压 1 0 7 2 mo L;尿 p 呈碱 性 ,在 70— . ; 2m l / H . 8 0 mm H ( m H g 1m g=0 13 ka , 体 质 指 2 . 3 P ) 4 h尿 钾 为 4 . m ]L,同步 血钾 为 30 m o / 数 ( M )2 .7 k/ B I 2 0 gm 。意识 清楚 ,精 3 0 mmo/ . lL,尿 可 滴 定 酸 3 1 mmo/ .3 lL, 神软 ,呼吸 平,无贫血 貌,轻度脱 水貌 , 尿 铵 离子 1 .6 m o L 同 步 血 气 分 析 15 m l ; / 7 3, 5 mm Hg, P 0 O21 1 面部 近 发 迹 处 、 颈后 、上 肢 、腹 部 皮肤 有 显 示 :pH . PCO22 白癜 风 样 改 变。 头 发苍 白 ,腋 毛 、 阴毛 稀 m g H O 一1 . m lL m H , C 6 0 m o 。提 示 酸 血 f 疏 , 口唇 无 发 绀 ,龋 齿 多, 牙釉 质 发 黑 , 症 伴 碱 性 尿 ,诊 断 R A, 给 予枸 橼 酸 钾 T 20 0 0 9— 7—1 院 。3年 前 在 我 院确 诊 为 咽部 充 血 ,扁 桃 体 不 肿 大 。 两 侧 甲 状 腺 溶 液 口服 。住 院期 间免 疫 学检 查 显 示 :免 7入

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1例

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1例

自身免疫性多腺体综合征1例詹泰河;李琳娜;魏秀美;杨敏【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8(039)024【总页数】1页(P3736)【作者】詹泰河;李琳娜;魏秀美;杨敏【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风湿免疫科广东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广东广州510515;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东广州510180;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风湿免疫科广东广州510515【正文语种】中文患者,女,60岁,因发现血糖升高7年余于2017年8月10日入院。

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到当地医院就诊,查空腹血糖16 mmol/L,诊断为2型糖尿病,予口服降糖药治疗;用药7个月后,血糖控制不佳,当地医院遂予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波动大。

因反复血糖控制不佳,来我院就诊,改降糖方案为“三餐前门冬胰岛素+睡前甘精胰岛素”治疗;近1周,患者血糖控制不佳,空腹血糖20 mmol/L以上。

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退病史,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片25 mg 1次/d”,1周后复查甲状腺功能正常,停药;5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双侧腮腺肿大,进食饼干困难;2年前出现眼干,滴眼药水后好转。

体格检查:体温36.5℃,呼吸18次/min,脉搏78次/min、血压100/64 mmHg,营养中等,齿龈、腋窝、腘窝、肘窝无明显褐色素沉积,皮肤偏黑,甲状腺未触及肿大。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3.97×109·L-1、Hb 74 g/L、MCV 62.0 FL、Hct 0.246 L/L、MCH 18.6 pg,贫血相关检查维生素B12 1 661.00 pg/mL、Fe 10.2 μmol/L、STfR 1.87 μmol/L,24 h尿蛋白定量 0.22 g/24 h,尿微量蛋白/尿肌酐 0.5mg/mmol,肾小管四项提示尿酸碱度测定pH值6.03、尿碳酸氢盐测定(HCO3-) 2.1 mEq/L、尿可滴定酸测定(TA) 22.00 mEq/L、尿氨测定 mEq/L;血生化HbA1C 9.8%、C肽<0.01 ng/mL、C肽(2H)<0.01 ng/mL、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2 000.00 U/mL,甲状腺相关指标FT3 2.21 pg/mL、FT4 0.85 ng/dL、TSH 5.420 mIU/L、Anti-TG 1 304.00 IU/mL、Anti-TPO 315.80 IU/mL,自身免疫抗体ANA-C >300.00 U/mL、SS-A >200.00 U/mL、SS-B >200.00 U/mL、PM-Scl阳性(++),风湿活动指标IgG 23.45 g/L、IgM 3.03 g/L、ESR 60 mm/h,抗胰岛素IgG抗体、抗胰岛细胞抗体、甲状旁腺激素、ACTH、血皮质醇及CRP未见明显异常。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II型1例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II型1例

第32卷第2期2019年6月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V ol.32No.2June 2019收稿日期:2019-01-08作者简介:林芳芳(1991-),女,广东省汕头市人,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规培生,E-mail :1227762595@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II 型1例林芳芳1,林锟2,余远闻3(1.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一科,广东汕头515041;2.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广东汕头515041;3.91834部队,广东汕头515000)[关键词]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APS-II 型;多基因遗传病中图分类号:R593.2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4716(2019)02-0126-02DOI :10.13401/ki.jsumc.2019.02.016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autoimmune polyglandular syndrome ,APS)是一种罕见病复杂病,是个体一生中同时或先后发生2种或2种以上自身免疫性内分泌腺病或非内分泌腺病的一组疾病群。

广义上根据病因及临床特征,将其分为APS-I 型和APS-II 型。

现报道APS-II 型1例。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9岁,因“消瘦伴有心悸、手抖2年”入院。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消瘦、双上眼睑浮肿、心悸、手抖、出汗、口干、多饮,无烦躁,无视物模糊,无四肢麻木,在当地医院检查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具体不详),予甲巯咪唑10mg/次,3次/d ,二甲双胍0.5g/次,2次/d ,普萘洛尔10mg/次,3次/d 治疗。

2018-12-04患者来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复诊,仍有心悸、手抖,收住内分泌科。

起病以来,患者胃纳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下降10kg 。

既往病史无特殊,其祖母患有糖尿病。

内科三基试题及答案

内科三基试题及答案

内科三基试题及答案1、结核菌感染的易感人群是A、白种人B、接种过卡介苗的儿童C、青壮年人D、妊娠妇女E、HIV感染者答案:E2、下列诊断中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无法确立:( )A、室性心动过速B、窦性心律不齐C、Ⅲ度房室传导阻滞D、窦性静止E、Ⅰ度窦房传导阻滞答案:E3、有关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主要特征是心电图上Q-T间期显著延长(>0.44秒)B、易诱发心律失常、晕厥甚至猝死C、晕厥性发作通常是由于一过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所致D、普萘洛尔可使Q-T间期延长,应禁用E、麻醉期间应防止一切导致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的因素答案:D4、经皮椎间盘切吸术并发症中,除外A、截瘫B、出血形成腰肌血肿C、腰椎间盘感染D、神经损伤E、穿入腹腔引起脏器损伤答案:A5、下列有关坐骨神经痛的描述,错误的是:( )A、病人尽量避免屈膝B、常见于成人C、咳嗽可诱发D、激素治疗有效答案:A6、急性髓系白血病分类为A、4型B、8型C、10型D、2型E、6型答案:B7、根据卫生部发布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报告实施方案》,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发现SARS患者或疑似患者时,城镇应于几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向当地县疾病控制机构报告A、2小时B、4小时C、6小时D、12小时E、24小时答案:C8、区别重症肌无力患者胆碱能危象和肌无力危象的根据是:( )A、呼吸的深浅和快慢B、病理征出现与否C、瞳孔大小、唾液和出汗多少D、肌无力的程度答案:C9、甲亢危象时使用碘剂的主要目的是:( )A、增强抗甲状腺药物的作用B、抑制TH的合成C、降低基础代谢率D、阻抑TH的释放E、阻断甲状腺素兴奋交感神经作用答案:D10、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指:( )A、下丘脑病变引起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B、垂体病变引起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C、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基础上发生自主性腺瘤D、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E、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是指由于甲状旁腺本身病变(肿瘤或增生)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合成与分泌过多答案:E11、成人血小板破坏的主要部位是:( )A、肝脏B、脾脏C、骨髓D、血液循环E、以上均是答案:B12、肾动脉狭窄患者应禁用:( )A、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B、钙通道阻滞剂C、β受体阻滞剂D、α受体阻滞剂E、中枢交感神经抑制剂答案:A13、右主支气管与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A、15°~25°B、20°~35°C、20°~30°D、30°~40°E、40°~50°答案:C14、体内贮存的脂肪主要来源于A、类脂B、生糖氨基酸C、葡萄糖D、脂酸E、酮体答案:C15、有关健康人运动试验时正常生理反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运动过程中心率随着运动量的增加而加快B、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加C、随着运动量的增加,QRS波群时限增宽D、收缩压随运动量的增加而升高E、舒张压随运动量的增加开始升高,而后轻度下降答案:C16、当尿酸析出结晶并在组织内沉积时,理论上血清尿酸值应大于A、360B、380C、400D、420E、460答案:D17、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易患因素是:( )A、二尖瓣脱垂B、动脉粥样硬化C、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狭窄D、风湿性心脏瓣膜病E、大面积室间隔缺损答案:D18、卵巢癌的检查方法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是A、盆腔超声B、PET-CTC、CTD、MRIE、X线答案:C19、肺炎支原体的致病性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A、病原体破坏上皮细胞B、患者对病原体或其代谢产物的过敏有关C、荚膜中的多糖结构D、毒素与酶E、致病菌毒性大小答案:B20、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机制不正确的是:( )A、抑制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向炎症部位聚集B、通过细胞膜受体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C、杀伤T、B淋巴细胞,减少抗体合成D、抑制磷脂酶A2,减少花生四烯酸产生E、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和炎性因子产生答案:B21、一旦确诊心脏骤停应立即:( )A、找上级医师B、鼻导管给氧C、做心前区捶击D、安装人工起搏器E、开放静脉答案:C22、引起双侧输尿管积水的常见原因是A、下尿路梗阻性病变B、前列腺炎C、精囊炎D、前列腺结石E、脐尿管囊肿答案:A23、以下药物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的是A、青霉素B、阿奇霉素C、吲哚美辛D、环孢素E、阿霉素答案:E24、下列疾病不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B、支气管哮喘C、银屑病D、寄生虫感染E、结缔组织病答案:A25、急性胰腺炎患者如果呕吐频繁可引起:( )A、代谢性碱中毒B、代谢性酸中毒C、呼吸性碱中毒D、呼吸性酸中毒E、混合性酸中毒答案:A26、患者,男性,65岁,吸烟45年。

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相关性僵人综合征并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Ⅱ型1例并文献复习

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相关性僵人综合征并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Ⅱ型1例并文献复习

文章编号:1003 2754(2023)04 0317 05 doi:10.19845/j.cnki.zfysjjbzz.2023.0077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相关性僵人综合征并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Ⅱ型1例并文献复习朱 凌1,2, 韩永升2,3, 徐 银2, 薛本春2, 王 训2收稿日期:2022 11 19;修订日期:2023 02 08基金项目:安徽省重点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202004a07020037);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KJ2021A0551);安徽中医药大学临床科研基金重点项目(2020sjzd05,2021sfylc08)作者单位:(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安徽合肥230061;3.皖南医学院,安徽芜湖241002)通讯作者:韩永升,E mail:hyssp@126.com 摘 要: 目的 报告1例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相关性僵人综合征(SPS)并发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Ⅱ型(APS Ⅱ)的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安徽省某神经病学研究所附院收治的1例51岁女性,临床以反复腰痛、腰腹及双下肢僵硬伴无力为特点的病例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临床以反复腰痛、腰腹及双下肢僵硬伴无力为特点,早期误诊为分离转换障碍,后检查发现血清及脑脊液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阳性,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及过氧化酶抗体滴度升高,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神经电生理提示静息状态下以体轴肌为主的连续性运动单位电位发放,诊断为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相关性SPS、APS Ⅱ(桥本甲状腺炎、1型糖尿病),予免疫治疗和对症治疗后病情改善。

结论 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相关性SPS并发APS Ⅱ临床虽具有一定特异性,但由于临床罕见,易误诊、漏诊,尤其是病程早期。

关键词: 僵人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 GAD抗体谱系障碍; 抗谷氨酸脱羧酶65抗体中图分类号:R742 文献标识码:AAnti glutamatedecarboxylase65antibodystiff personsyndromeandautoimmunepolyendocrinopathysyndrometypeⅡ:acasereportandliteraturereview ZHULing,HANYongsheng,XUYin,etal.(Anhui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Hefei230012,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shareacaseofanti glutamatedecarboxylase65antibodystiff personsyndromeandauto immunepolyendocrinopathysyndrometypeⅡ,toimproveclinicians'understandingofthisdisease.Methods Theclinicaldataofa51 year oldwomanwhowasadmittedtotheaffiliatedhospitalofaNeurologyInstituteinAnhuiProvincein2022wasretrospectivelyanalyzed,andtherelevantliteraturewasreviewed.Results Patients'clinicaltorepeatedlylumbago,lumbarabdomenandthestiffnessoflowerlimbswithunabletocharacteristicsofearlymisdiagnosedasseparateconversiondisorder,aftertheinspectionfoundthatserumandcerebrospinalfluidresistancetoglutamicaciddecarboxylaseantibodypositive65,thyroglobulinantibodyandhigherperoxidaseantibodydegrees,fastingandpostprandial2hoursbloodsugar,gly cosylatedhemoglobin,Neuroelectrophysiologyshowedthatthecontinuousmotorunitpotentialwasmainlydistributedbybodyaxismusclesintherestingstate.Thepatientwasdiagnosedasanti glutamicaciddecarboxylase65antibodySPSandAPS Ⅱ(Hashimoto'sthyroiditis,type1diabetesmellitus),andtheconditionimprovedafterimmunotherapyandsymptomatictreatment.Conclusion Althoughanti glutamatedecarboxylase65antibodySPScomplicatedwithAPS Ⅱhascertainclini calspecificity,itiseasytobemisdiagnosedandmissedbecauseofitsrarity,especiallyintheearlycourseofdisease.Keywords: Stiff personsyndrome; Autoimmunepolyendocrineadenopathysyndrome; GADantibodyspectrumdisorder; Anti glutamicaciddecarboxylase65antibody 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aciddecarboxylase,GAD)是一种在神经元和分泌胰岛素的胰腺β细胞中表达的胞内酶,其生理功能是将谷氨酸脱羧生成γ 氨基丁酸(γGABA)。

规培题库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

规培题库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

1/5.【A1型题】1型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不包括如下疾病A.系统性红斑狼疮B.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C.皮肤黏膜的慢性念珠菌病D.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E.1型糖尿病查看答案:答案:A解析:略2/5.【A1型题】对2型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而言,下面那些表述是正确的A.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结核所致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抗甲状腺自身抗体(+)B.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抗甲状腺自身抗体和抗21羟化抗体(+)C.患者有皮肤黏膜的慢性念珠菌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抗甲状腺自身抗体和抗21羟化抗体(+)D.患者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及1型糖尿病E.患者有垂体瘤、胰岛素瘤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查看答案:答案:B解析:略3/5.【A1型题】对怀疑1型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的患者,下述哪些说法是正确的A.如能临床症状尚未出现时尽早筛查出相应的组织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则有可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阻止疾病的发生B.由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以采用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C.目前治疗的主要手段是对症治疗,包括抗真菌感染、补充钙和VitD以及激素替代D.可以通过骨髓移植进行治疗E.血浆置换清除自身抗体对延缓疾病的进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查看答案:答案:C解析:略4/5.【A1型题】患者出现下述哪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时最容易合并另外的自身免疫型疾病A.系统性红斑狼疮√B.Addison病C.甲状腺疾病D.1型糖尿病E.乳糜泻查看答案:答案:B解析:略5/5.【A1型题】对1型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而言,下述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A.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B.是由于AIRE基因的突变所致)C.是由于RET基因的突变所致D.通常在婴幼儿期起病,首发症状通常是慢性念珠菌病)E.若口腔和食道的慢性念珠菌感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则有发生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查看答案:答案:C解析:略。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临床特征论文

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临床特征论文

浅谈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52【关键词】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临床特征【中图分类号】r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78-02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aps)亦称多腺体自身免疫综合征(pga),是指由自身免疫疾病而引起的2个或2个以上的内分泌腺体的功能异常(同时或先后发生),亦可累及其它非内分泌系统,是内分泌科的少见病。

aps患者中多数为器官(或细胞)功能减退或衰竭,个别自身免疫性疾病为功能亢进[1]。

因此,本文就对aps的临床特征做一总结。

1.aps的分型和特征aps临床综合征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根据受累的不同的内分泌器官,将aps做如下4种分型。

1.1aps-i型:又称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念珠菌病-外胚层营养障碍[2],主要包括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ai)(又addisons 病)、甲状旁腺功能减退(hp)和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mc),三者中至少存在2个,可伴有原发性性腺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秃发、恶性贫血等非腺体自身免疫病[3-5],罕见有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6]。

该病男女发病概率相等,在婴幼儿中最多见[3-4,7]。

多数患者最早出现mc(通常于5岁前发病),在aps-i的3个表现中最常见,继之出现hp(平均年龄10岁左右),然后为ai(15岁之前)[2]。

i型在家族性患者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位于21q22.3的自身免疫调节突变引起[8]。

国内赵彦报道儿童aps-i型1例,为addisons病、hp、口腔念珠菌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角膜炎(免疫相关)[2]。

1.2aps-ⅱ型:是ai合并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如graves 病、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等)和(或)ⅰ型糖尿病[2,9],可伴有原发性性腺功能低下、萎缩性胃炎、恶性贫血、红斑狼疮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但不伴有hp或mc[5,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第一节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1型临床表现分型诊断病因与发病机制鉴别诊断临床表现治疗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三节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治疗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I型第二节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2型自身免疫性多内分泌腺病综合征Ⅱ型病因与发病机制第一节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1型多发性内分泌腺肿瘤综合征(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ia syndrome,MEN)是指在一个人先后或同时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分泌腺肿瘤(或增生)。

根据病因及肿瘤的组合不同,MEN综合征可分为MEN-1型和MEN-2型,后者再分为两个亚型,即MEN-2A 和MEN-2B。

以前曾把MEN-2B型称为MEN-3型,后来发现其致病基因与MEN-2A相同,故仍归入MEN-2型中。

MEN综合征均为基因缺陷所致的较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故均呈家族性聚集,且两型外显率均高,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两型虽然致病的基因和表型不同,但也有一些共同点,表现在[1]:①除少数肿瘤外,大多数内分泌腺肿瘤均属于来源于胚胎神经嵴的APUD细胞,具有分泌多种肽类激素和生物源性胺的潜能;②表型极不均一,临床诊断较为困难;③两型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均高;④肿瘤往往是从增生逐渐衍变为肿瘤(癌);⑤大多数两型内分泌肿瘤都需采用手术治疗。

为方便起见,下面将两型内分泌腺肿瘤分别介绍。

1954年,Wermer首先报告,又称Wermer综合征,或3P(parathyroidism,pituitary tumor,pancreatic tumor)综合征,因为其外显率(penetration)高,故又称4P综合征。

国外有报告估计这型发病率约为1/20~200万[2]。

国外有些专门收集和登记这一综合征的机构或医院,发现先证者后,对其家庭成员进行DNA分析筛选,找出有患此综合征风险的人和缺陷基因的携带者,并对这些家庭成员作长期随访。

国内尚无MEN-1型综合征的家系报告。

【分型】典型的MEN-1综合征主要包括甲状旁腺、胰岛和垂体肿瘤,但临床表现极不均一。

有的患者只有其中一种肿瘤。

除前述3种主要肿瘤外,还可伴有其他内分泌腺或非内分泌组织肿瘤[1,3~7]。

见表2-8-1。

在上述肿瘤中有些为恶性,如胃泌素瘤、胰高糖素瘤、类癌、异位ACTH或CRH综合征、血管活性肠肽瘤,其余的肿瘤多属良性。

除上述典型的MEN-1综合征外,还有一些变异型。

一、频发肢端肥大症的MEN-1家族Stock等[8]报告一个家系中有4个成员患病。

第1代人中,患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第2代有2人患肢端肥大症,第3代1人患高泌乳素血症,同时有垂体肿瘤。

另外在筛选该家系26个成员中,在第2代中有1人可能患有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第3代成员中有2人为早期肢端肥大症,他们血清中有类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及其结合蛋白(IGFBP-3)浓度升高,但生长激素脉冲性释放正常。

根据单倍型分析不与MEN-1区连锁。

该学者认为此家族是MEN-1综合征的一种变异型。

但其基因位点不在11q13,缺陷基因有待进一步定位。

二、家族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FIHPT)[9]FIPHT有3种遗传型,其中一种可能为MEN-1综合征中的变异型,其胰腺和垂体肿瘤的外显率低,但遗传连锁分析提示在11q13区有多态性标志,长期随访有极少数FIPHT患者在以后发生垂体和胰腺肿瘤。

【病因与发病机制】MEN-1综合征是遗传性疾病,呈家族性发病,故其病因与基因异常有关,但致病基因迄今尚未克隆出来。

通过遗传连锁分析已知MEN-1综合征致病基因定位在11号常染色体的长臂上,即11q13附近[9~11]。

对85个MEN-1综合征家族以MEN-1基因附近的DNA 多态性为标志进行连锁分析的结果表明:MEN-1基因与编码人肌肉糖原磷酸化酶的PYGM 基因位点靠得很近,并认为MEN-1基因在11号常染色体长臂的D11s480和D11s913之间[8]。

对MEN-1综合征中的胰腺肿瘤细胞进行染色体DNA分析,发现有11号常染色体长臂区有杂合子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

以后在MEN-1综合征中的甲状旁腺和垂体肿瘤和类癌中也有相同的发现[9]。

在丢失的等位基因上有肿瘤抑制基因,命名为menin[1, 11],其功能为抑制肿瘤的形成,故属肿瘤抑制基因中的一种。

menin蛋白有610个氨基酸残基,其分区和各区功能目前尚不清楚。

研究表明它可与AP-1转录因子中的Jun D结合,抑制Jun D转录激活,大多数menin基因突变均使menin被截短而丧失功能[12]。

Wang等[11]用无放射性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了31例散发性胰腺肿瘤的menin,58%在11q13有杂合子丢失的胰腺肿瘤中有menin突变,在11q13有杂合子丢失的肿瘤中有截短突变、错义和无义突变,RNA剪接异常和框架移动(移码突变)。

突变分布于外显子2,3,7,10和内含子7[12],以外显子的突变较多[13]。

表2-8-1 MEN-1型综合征可发生的各种肿瘤组织、肿瘤名称及引起的临床疾病发生率肿瘤名称临床疾病腺瘤或增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83.7%~97%胰岛30%~80% 胰岛素瘤(或增生) 低血糖症胃泌素瘤多发性顽固性胃、十二指肠、空肠上段溃疡病胰高糖素瘤移行性坏死性皮炎,糖尿病血管活性肠肽瘤水泻、低钾综合征胰多肽瘤无特殊临床表现泌乳素瘤闭经溢乳综合征垂体15%~38.4%生长素瘤肢端肥大症无功能瘤无临床表现或有压迫症状促肾上腺皮质素瘤柯兴综合征肾上腺9.6% 无功能肾上腺皮质瘤无临床表现非肾上腺组织异位ACTH或CRH综合征柯兴综合征甲状腺甲状腺腺瘤无症状十二指肠、胰腺、胸腺、支气管类癌类癌综合征神经内分泌 5.8% 神经内分泌肿瘤根据肿瘤分泌的激素而定松果体松果体瘤性早熟与压迫症状脂肪组织多发性脂肪瘤无特殊症状关于MEN-1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

Knudson提出的“两击”(two hit)学说[9, 14, 15]能够解析MEN-1综合征中的内分泌肿瘤为什么多为双侧和发病率为什么低的现象。

“两击”学说认为:遗传性肿瘤中第一次突变发生于生殖细胞,MEN-1综合征患者的父亲或母亲将肿瘤易感基因传给患者,患者某些体细胞在某种条件下发生第二次突变,使这些体细胞形成肿瘤。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遗传而来并带有肿瘤易感基因的体细胞,在第二次“击中”后使肿瘤抑制基因完全失活而致各种肿瘤形成。

MEN-1综合征中的大多数内分泌腺肿瘤均由胚胎的神经嵴衍生而来,属同源细胞,体细胞发生突变后即形成MEN-1综合征中的各种内分泌腺肿瘤,且均为双侧。

但是个体在接受由父母遗传而来的种系突变后,体细胞不一定发生第二次突变,或突变基因不一定外显,故MEN-1综合征发病率比较低。

Knukson这一理论已为其他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所证实。

在MEN-1综合征中这一理论的证实,有待于MEN-1基因的克隆和发病机制的更深入的了解。

除了肿瘤抑制基因的失活而导致MEN-1综合征发生的发病机制外,还有两种学说:①癌基因激活假说[15,16]。

在MEN-1病人血浆中存在着一种可使甲状旁腺细胞分裂增多的蛋白质,而且这种具有致分裂活性的蛋白质对胰腺和垂体细胞也有致分裂作用。

刺激性G蛋白(Gs)的亚基基因突变,结果使gsp突变,使腺苷环化酶激活,从而导致肿瘤发生。

但Sukural 等[17]从13例患MEN-1病人所得到的18个肿瘤标本中均未发现有刺激性G蛋白(gsp)基因突变。

gsp突变与MEN-1发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

②染色体不稳定假说[9,15]。

从MEN-1病人所得的淋巴细胞有gsp和染色质型异常,且姐妹染色质交换频率增加,染色体的裂解比正常对照者增多。

这些现象常见于有恶变倾向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中。

但是MEN-1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因此,这一假说是否适用MEN-1的发病机制未能确定。

【临床表现】MEN-1综合征中各种内分泌腺和非内分泌腺肿瘤的临床表现与散发性相应名称的肿瘤相同(参考有关章节),这里只介绍MEN-1综合征中主要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特点。

MEN-1综合征发病年龄多在30~40岁,但血钙升高可早在14岁[15]。

注意收集组成MEN-1综合征中的内分泌腺肿瘤有关症状,特别应收集骨骼痛、骨折、肌肉软弱、尿路结石、精神和神智障碍、溃疡病有关病病史,头痛、视力障碍及女性月经史。

家庭史包括直系亲属中有无同样疾病或MEN-1综合征中3种主要的内分泌肿瘤中之一的成员。

一般MEN-1综合征家族中至少有一个成员患有与患者相同的疾病,即患有MEN-1综合征三个主要内分泌肿瘤中的两种,或者家族中的一级亲属中有3人患有MEN-1三个主要内分泌肿瘤中的一个。

如果家族中无任何人患有MEN-1综合征中任何肿瘤,则需对患者进行遗传连锁分析以确定患者是否为MEN-1综合征新家族的先证者,对这种患者的家族应长期进行随访。

一、甲状旁腺腺瘤甲状旁腺腺瘤是MEN-1综合征最常见、也是首发的内分泌腺腺瘤,临床表现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无异,但与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相比,本综合征中的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具有后述特点[1,6]:①虽然多数病人发病年龄在30~40岁,但高钙血症可早在17岁时即可出现;②4个甲状旁腺均受累;③开始为甲状旁腺细胞增生,逐渐形成腺瘤;④反馈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减少:50%所需血钙浓度要比生理浓度高1.2~1.4mmol/l(甲状旁腺腺瘤);甲状旁腺增生者高1mmol/l;⑤切除一个甲状旁腺腺瘤后容易复发血钙升高,这可能是由于患者血中有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刺激甲状旁腺的内皮细胞继续生长;⑥甲状旁腺细胞增多是多克隆细胞扩增;⑦一般不发生癌变。

二、胰岛细胞瘤胰岛内A、B、D、PP细胞都可发生肿瘤,分泌胰多肽和血管活性肠肽细胞也可发生肿瘤,还可发生类癌,但以胃泌素瘤最为常见,胰岛素瘤次之,其他细胞肿瘤比较少见。

胃泌素瘤1/3发生于胰岛,2/3发生于十二指肠壁,大多数为多灶性,临床上引起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血清胃泌素水平常高于171pmol/l(300pg/ml)。

常为恶性,易发生淋巴结和肝转移[1, 6]。

胰岛素瘤的特点[6]:①多为多灶性,偶有单个腺瘤,切除一个腺瘤后易复发;②85%为良性,恶变者可发生肝转移;③90%病人可获治愈;④临床表现为发作性低血糖症。

胰高糖素瘤、类癌和血管活性肠肽瘤,这些肿瘤通常为恶性,临床表现与单个相应肿瘤相同。

三、垂体肿瘤75%为泌乳素瘤,生长素瘤和促肾上腺皮质细胞肿瘤少见,也可为无功能垂体肿瘤。

这些肿瘤的特点为多中心性,可为微腺瘤,也可为巨大腺瘤,术后易复发,但多为良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