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B版高中数学选修(1-1)-2.3同步练习: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2
高中数学 2-4-3《抛物线》习题课同步练习 新人教B版选修2-1

2.4.3抛物线习题课一、选择题1.P (x 0,y 0)是抛物线y 2=2px (p ≠0)上任一点,则P 到焦点的距离是( ) A .|x 0-p2|B .|x 0+p2|C .|x 0-p |D .|x 0+p |[答案] B[解析] 利用P 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到准线的距离,当p >0时,p 到准线的距离为d =x 0+p 2;当p <0时,p 到准线的距离为d =-p 2-x 0=|p2+x 0|.2.已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x =-7,则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 A .x 2=-28y B .y 2=28x C .y 2=-28x D .x 2=28y [答案] B[解析] 由题意,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 2=2px (p >0),又准线方程为x =-7,∴p =14.3.抛物线y 2=-4px (p >0)的焦点为F ,准线为l ,则p 表示( ) A .F 到l 的距离 B .F 到y 轴的距离 C .F 点的横坐标 D .F 到l 的距离的14[答案] B[解析] 设y 2=-2p ′x (p ′>0),p ′表示焦点到准线的距离,又2p ′=4p ,p =p ′2,故P 表示焦点到y 轴的距离.4.过抛物线y 2=4x 的焦点作直线交抛物线于A (x 1,y 1),B (x 2,y 2)两点,如果x 1+x 2=8,那么|AB |等于( )A .10B .8C .6D .4[答案] A[解析] 设F 为抛物线y 2=4x 的焦点,则由抛物线的定义知|AF |=x 1+p2=x 1+1,|BF |=x 2+p2=x 2+1,∴|AB |=|AF |+|BF |=x 1+x 2+2=10.5.已知抛物线y 2=2px (p >0)的焦点弦AB 的两端点分别为A (x 1,y 1),B (x 2,y 2),则一定有y 1y 2x 1x 2等于( ) A .4 B .-4 C .p 2D .-p 2[答案] B[解析] 设过焦点的直线方程为x +ay -p2=0(a ∈R ),则代入抛物线方程有y 2+2apy-p 2=0,故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y 1y 2=-p 2.又由y 21=2px 1,①y 22=2px 2,②①②相乘得y 21y 22=4p 2x 1x 2,∴x 1x 2=p 24,∴y 1y 2x 1x 2=-4. 6.直线y =kx -2交抛物线y 2=8x 于A 、B 两点,若AB 中点的横坐标为2,则k =( )A .2或-2B .-1C .2D .3[答案] C[解析] 由⎩⎨⎧y 2=8xy =kx -2得k 2x 2-4(k +2)x +4=0,则4(k +2)k2=4,即k =2. 7.(2010·山东文,9)已知抛物线y 2=2px (p >0),过焦点且斜率为1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若线段AB 的中点的纵坐标为2,则该抛物线的准线方程为( )A .x =1B .x =-1C .x =2D .x =-2[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了抛物线的方程及中点弦问题,属圆锥曲线部分题型,可设A (x 1,y 1),B (x 2,y 2),则中点(x 1+x 22,y 1+y 22),∴y 1+y 22=2,⎩⎨⎧y 21=2px 1 ①y 22=2px 2 ②①-②得y 21-y 22=2p (x 1-x 2)⇒y 1-y 2x 1-x 2=2p y 1+y 2=p y 1+y 22,∴k AB =1=p 2⇒p =2,∴y 2=4x ,∴准线方程式为:x =-1,故选B.8.设O 为坐标原点,F 为抛物线y 2=4x 的焦点,A 为抛物线上一点,若OA →·AF →=-4,则点A 的坐标为( )A .(2,±22)B .(1,±2)C .(1,2)D .(2,22)[答案] B[解析] 依题意F (1,0)设A 点坐标为(x ,y ),则OA →=(x ,y ),AF →=(1-x ,-y ), OA →·AF →=x (1-x )+y (-y )=x -x 2-y 2,x -x 2-4x ,=-x 2-3x =-4.即x 2+3x -4=0解之得x =1或x =-4 又∵x ≥0,∴x =1,y 2=4,y =±2. ∴A (1,±2).9.一动圆的圆心在抛物线y 2=8x 上,且动圆恒与直线x +2=0相切,则动圆必过定点( )A .(4,0)B .(2,0)C .(0,2)D .(0,-2)[答案] B[解析] 由抛物线定义知,抛物线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又动圆圆心在抛物线上且恒与x +2=0相切.∴动圆过定点F (2,0),故选B.10.(2008·宁夏、海南)已知点P 在抛物线y 2=4x 上,那么点P 到点Q (2,-1)的距离与点P 到抛物线焦点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时,点P 的坐标为( )A.⎝ ⎛⎭⎪⎫14,-1B.⎝ ⎛⎭⎪⎫14,1 C .(1,2) D .(1,-2)[答案] A[解析] 依题意,抛物线的焦点F (1,0),准线为l x =-1.过Q 点作直线l 的垂线交抛物线于P 点,交准线l 于M 点,则|QP |+|PF |=|QP |+|PM |=|QM |=3为所求的最小值,此时P ⎝ ⎛⎭⎪⎫14,-1.故选A.二、填空题11.P 点是抛物线y 2=4x 上任一点,到直线x =-1的距离为d ,A (3,4),|PA |+d 的最小值为________.[答案] 2 5[解析] 设抛物线焦点为F (1,0)则d =|PF |,∴|AP |+d =|AP |+|PF |≥|AF |=(3-1)2+(4-0)2=2 5. 12.过点P (-1,2)且与曲线y =3x 2-4x +2在点M (1,1)处的切线平行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答案] 2x -y +4=0[解析] 设y =3x 2-4x +2在M (1,1)处切线方程为y -1=k (x -1),联立得⎩⎨⎧y =3x 2-4x +2,y -1=k (x -1),∴3x 2-(k +4)x +(k +1)=0. ∵Δ=0,∴k =2.∴过P (-1,2)与切线平行的直线为2x -y +4=0.13.已知点P 在抛物线y 2=2x 上运动,点Q 与点P 关于(1,1)对称,则点Q 的轨迹方程是________.[答案] y 2-4y +2x =0[解析] 设P (x 0,y 0),Q (x ,y )由已知得⎩⎨⎧x 0+x =2,y 0+y =2∴x 0=2-x ,y 0=2-y ,又P (x 0,y 0)在y 2=2x 上, ∴(2-y )2=2(2-x ) 即y 2-4y +2x =0.14.(2010·全国Ⅱ理,15)已知抛物线C :y 2=2px (p >0)的准线为l ,过M (1,0)且斜率为3的直线与l 相交于点A ,与C 的一个交点为B .若AM →=MB →,则p =______.[答案] 2[解析] 如图,设B (x 0,y 0),则MK =12BH ,则x 0+p2=2⎝ ⎛⎭⎪⎫1+p 2有x 0=p2+2.可得y 0=p 2+4p ,又直线AB 方程为y =3(x -1),代入有p 2+4p =3⎝ ⎛⎭⎪⎫p 2+2-1,解得p =2. 三、解答题15.已知抛物线y 2=4x ,直线l 过定点P (-2,1),斜率为k ,k 为何值时,直线l 与抛物线满足下列条件:①只有一个公共点; ②有两个公共点; ③没有公共点.[解析] 由题意得直线l 的方程为y -1=k (x +2), 由⎩⎨⎧y -1=k (x +2),y 2=4x ,消去x 得ky 2-4y +4(2k +1)=0①,当k =0时,由方程①得y =1,把y =1代入y 2=4x ,得x =14,此时,直线l 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14,1).当k ≠0时,方程①的判别式为Δ=-16(2k 2+k -1).①当Δ=0,即2k 2+k -1=0,解得k =-1或k =12,此时方程①只有一解,方程组只有一个解,直线l 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②当Δ>0,即2k 2+k -1<0,解得-1<k <12,所以-1<k <12且k ≠0时,直线l 与抛物线有两个公共点.③当Δ<0,即2k 2+k -1>0,解得k >12或k <-1,此时,直线l 与抛物线没有公共点.综上所述可知当k =0或k =-1或k =12时,直线l 与抛物线只有一个公共点;当-1<k <12且k ≠0时,直线l 与抛物线有两个公共点;当k <-1或k >12时,直线l 与抛物线没有公共点.16.已知抛物线y 2=-x 与直线y =k (x +1)相交于A ,B 两点. (1)求证OA ⊥OB ;(2)当△AOB 的面积等于10时, 求k 的值.[解析] (1)证明:如图所示,由方程组⎩⎨⎧y 2=-xy =k (x +1)消去x 得ky 2+y -k =0,设A (x 1,y 1),B (x 2,y 2).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y 1y 2=-1.因为A ,B 在抛物线y 2=-x 上,所以y 21=-x 1,y 22=-x 2,y 21y 22=x 1x 2,因为k OA ·k OB =y 1x 1·y 2x 2=y 1y 2x 1x 2=1y 1y 2=-1,所以OA ⊥OB .(2)解:设直线AB 与x 轴交于点N ,显然k ≠0,所以点N 的坐标为(-1,0),因为S △OAB=S △OAN +S △OBN=12|ON ||y 1|+12|ON ||y 2|=12|ON ||y 1-y 2|,所以S △OAB =12·1·(y 1+y 2)2-4y 1y 2=12(1k )2+4,因为S △OAB =10,所以10=121k 2+4,解得k =±16. 17.设抛物线y 2=8x 的焦点是F ,有倾斜角为45°的弦AB ,|AB |=85,求△FAB 的面积.[解析] 设AB 方程为y =x +b ,由⎩⎨⎧y =x +b ,y 2=8x .消去y 得:x 2+(2b -8)x +b 2=0.设A (x 1,y 1),B (x 2,y 2),则x 1+x 2=8-2b ,x 1·x 2=b 2.∴|AB |=1+k 2·|x 1-x 2| =2×(x 1+x 2)2-4x 1·x 2 =2[(8-2b )2-4b 2]=85,解得:b =-3.∴直线方程为y =x -3.即:x -y -3=0, ∴焦点F (2,0)到x -y -3=0的距离为d =12=22.∴S △FAB =12×85×22=210. 18.已知抛物线y 2=x 上存在两点关于直线l :y =k (x -1)+1对称,求实数k 的取值范围.[解析] 设抛物线上的点A (y 21,y 1),B (y 22,y 2)关于直线l 对称.则⎩⎪⎨⎪⎧k ·y 1-y2y 21-y 22=-1y 1+y 22=k (y 21+y222-1)+1得⎩⎪⎨⎪⎧y 1+y 2=-k y 1y 2=k 22+1k -12,∴y 1、y 2是方程t 2+kt +k 22+1k -12=0的两个不同根.∴Δ=k 2-4(k 22+1k -12)>0得-2<k <0.。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人教版选修1-1习题:第二章2.3-2.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Word版含答案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2.3 抛物线2.3.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A 级 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准线方程为y =23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 A .x 2=83y B .x 2=-83y C .y 2=-83xD .y 2=83x解析:由准线方程为y =23,知抛物线焦点在y 轴负半轴上,且p 2=23,则p =43.故所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x 2=-83y .答案:B2.已知抛物线y -2 016x 2=0,则它的焦点坐标是( ) A .(504,0) B.⎝⎛⎭⎪⎫18 064,0 C.⎝⎛⎭⎪⎫0,18 064 D.⎝⎛⎭⎪⎫0,1504 解析: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x 2=12 016y ,故其焦点为(0,18 064). 答案:C3.抛物线y =12x 2上的点到焦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 ) A .3 B .6 C.148 D.124解析:将方程化为标准形式是x 2=112y ,因为2p =112,所以p =124.故到焦点的距离最小值为148. 答案:C4.一动圆的圆心在抛物线y 2=8x 上,且动圆恒与直线x +2=0相切,则动圆过定点( ) A .(4,0) B .(2,0) C .(0,2)D .(0,4)解析:由题意易知直线x +2=0为抛物线y 2=8x 的准线,由抛物线的定义知动圆一定过抛物线的焦点. 答案:B5.抛物线y 2=2px (p >0)上有A (x 1,y 1),B (x 2,y 2),C (x 3,y 3)三点,F 是焦点,|AF |,|BF |,|CF |成等差数列,则( )A .x 1,x 2,x 3成等差数列B .x 1,x 3,x 2成等差数列C .y 1,y 2,y 3成等差数列D .y 1,y 3,y 2成等差数列解析:由抛物线的定义知|AF |=x 1+p2,|BF |=x 2+p 2, |CF |=x 3+p 2.因为|AF |,|BF |,|CF |成等差数列,所以2⎝⎛⎭⎪⎫x2+p 2=⎝⎛⎭⎪⎫x1+p 2+⎝⎛⎭⎪⎫x3+p 2,即2x 2=x 1+x 3.故x 1,x 2,x 3成等差数列.故选A.答案:A 二、填空题6.抛物线y 2=2x 上的两点A ,B 到焦点的距离之和是5,则线段AB 中点的横坐标是________. 解析:由抛物线的定义知点A ,B 到准线的距离之和是5,则AB 的中点到准线的距离为52,故AB 中点的横坐标为x =52-12=2.答案:27.抛物线过原点,焦点在y 轴上,其上一点P (m ,1)到焦点的距离为5,则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________. 解析:由题意,知抛物线开口向上,且1+p 2=5,所以p =8,即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x 2=16y . 答案:x 2=16y8.焦点为F 的抛物线y 2=2px (p >0)上一点M 在准线上的射影为N ,若|MN |=p ,则|FN |=________. 解析:由条件知|MF |=|MN |=p ,MF ⊥MN ,在△MNF 中,∠FMN =90°,得|FN |=2p . 答案:2p 三、解答题9.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1)焦点在坐标轴上,顶点在原点,且过点(-3,2);(2)顶点在原点,以坐标轴为对称轴,焦点在直线x -2y -4=0上.解:(1)当焦点在x 轴上时,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 2=-2px (p >0).把(-3,2)代入,得22=-2p ×(-3),解得p =23.所以所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 2=-43x .当焦点在y 轴上时,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x 2=2py (p >0). 把(-3,2)代入,得(-3)2=4p ,解得p =94.所以所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x2=92 y.(2)直线x-2y-4=0与x轴的交点为(4,0),与y轴的交点为(0,-2),故抛物线的焦点为(4,0)或(0,-2).当焦点为(4,0)时,设抛物线方程为y2=2px(p>0),则p2=4,所以p=8.所以抛物线方程为y2=16x.当焦点为(0,-2)时,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则-p2=-2,所以p=4.所以抛物线方程为x2=-8y.10.已知动圆M与直线y=2相切,且与定圆C:x2+(y+3)2=1外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解:设动圆圆心为M(x,y),半径为r,则由题意可得M到C(0,-3)的距离与到直线y=3的距离相等,则动圆圆心的轨迹是以C(0,-3)为焦点,y=3为准线的一条抛物线,其方程为x2=-12y.B级能力提升1.点M(5,3)到抛物线y=ax2的准线的距离为6,那么抛物线的方程是( )A.y=12x2B.y=12x2或y=-36x2C.y=-36x2D.y=112x2或y=-136x2解析: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准线方程为y=-14a,则点M到准线的距离为3+14a=6,解得a=112,抛物线方程为y=112x2.当a<0时,开口向下,准线方程为y=-14a,点M到准线的距离为⎪⎪⎪⎪⎪⎪3+14a=6,解得a=-136,抛物线方程为y=-136x2.答案:D2.已知直线l1:4x-3y+6=0和直线l2:x=-1,抛物线y2=4x上一动点P到直线l1和直线l2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________.解析:由已知得抛物线的焦点为F(1,0),由抛物线的定义知:动点P到直线l1和直线l2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即为焦点F(1,0)到直线l1:4x-3y+6=0的距离,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得:d=|4-0+6|42+(-3)2=2,所以动点P到直线l1和直线l2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是2.答案:23.抛物线y2=2px(p>0)且一个内接直角三角形,直角顶点是原点,一条直角边所在直线方程为y=2x,斜边长为513,求此抛物线方程.解:设抛物线y2=2px(p>0)的内接直角三角形为AOB,直角边OA所在直线方程为y=2x,另一直角边所在直线方程为y =-12x .解方程组⎩⎪⎨⎪⎧y =2x ,y2=2px ,可得点A 的坐标为⎝ ⎛⎭⎪⎫p 2,p ;解方程组⎩⎪⎨⎪⎧y =-12x ,y2=2px ,可得点B 的坐标为(8p ,-4p ).因为|OA |2+|OB |2=|AB |2,且|AB |=513,所以⎝ ⎛⎭⎪⎫p24+p2+(64p 2+16p 2)=325.所以p =2,所以所求的抛物线方程为y 2=4x .。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B版目录(详细版).doc

数学①必修第一章集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 集合的概念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1.2.2 集合的运算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1.1 函数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2.1.3 函数的单调性2.1.4 函数的奇偶性2.1.5 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像(选学)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 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2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3 待定系数法2.3 函数的应用(I)2.4 函数与方程2.4.1 函数的零点2.4.2 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近似方法——二分法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 指数与指数函数3.1.1 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3.1.2 指数函数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2.1 对数及其运算3.2.2 对数函数3.2.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 幂函数3.2 函数的应用(II)数学②必修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1.1 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 投影与直观图1.1.5 三视图1.1.6 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 柱、锥、台和球的体积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 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2.3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1.1 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的方程2.2.1 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 直线方程的集中形式2.2.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2.3 圆的方程2.3.1 圆的标准方程2.3.2 圆的一般方程2.3.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 空间直角坐标系2.4.1 空间直角坐标系2.4.2 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数学③必修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2.1.3 分层抽样2.1.4 数据的收集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 变量的相关性2.3.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第三章概率3.1 事件与概率3.1.1 随机现象3.1.2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 频率与概率3.1.4 概率的加法公式3.2 古典概型3.2.1 古典概型3.2.2 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 几何概型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数学④必修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II)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 角的概念的推广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三角函数的定义1.2.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 诱导公式1.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1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2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1.1 向量的概念2.1.2 向量的加法2.1.3 向量的减法2.1.4 向量的数乘2.1.5 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 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2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 向量的应用2.4.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数学⑤必修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1.1.2 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1.1 数列2.1.2 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2.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 等比数列2.3.1 等比数列2.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2 不等式的性质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3.5.2 简单线性规划数学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关联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定)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1.2 椭圆的几何性质2.2 双曲线2.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2.2.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3 抛物线2.3.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2.3.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3.1.2 瞬时速度与导数3.1.3 导数的几何意义3.2 导数的运算3.2.1 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3.2.2 导数公式表3.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3.3 导数的应用3.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3.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3.3.3 导数的实际应用数学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独立性检验1.2 回归分析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引入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和除法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关联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定)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2.2 椭圆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2.2.2 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 直线与圆锥曲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3.1.4 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 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 二面角及其度量3.2.5 距离(选学)数学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 瞬时速度与导数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1.2 导数的运算1.2.1 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 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 导数的应用1.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 导数的实际应用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 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 微积分基本定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2.3 数学归纳法 2.3.1 数学归纳法2.3.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概念3.1.3 复数的几何意义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3.2.3 复数的除法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基本计数原理1.2 排列与组合1.2.1 排列1.2.2 组合1.3 二项式定理1.3.1 二项式定理1.3.2 杨辉三角第二章概率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 离散型随机变量2.1.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 超几何分布2.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 条件概率2.2.2 事件的独立性2.2.3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 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 独立性检验3.2 回归分析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1.2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3.1 |ax+b|≤c、|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1.3.2 |x-a|+|x-b|≥c、|x-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1.5.1 比较法1.5.2 综合法和分析法1.5.3 反证法和放缩法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1.1 平面上的柯西不等式的代数和向量形式2.1.2 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及其参数配置方法的证明2.2 排序不等式2.3 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 数学归纳法原理3.1.1 数学归纳法原理3.1.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3.2.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3.2.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贝努利不等式。
高中数学选修1-1优质学案1:2.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2.3.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问题导学一、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探究1: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1)经过点(-3,-1);(2)焦点为直线3x -4y -12=0与坐标轴的交点.巩固1:动圆P 与定圆A :(x +2)2+y 2=1外切,且与直线l :x =1相切,求动圆圆心P 的轨迹方程.二、由抛物线方程求焦点坐标、准线方程探究2:已知下列抛物线的方程,分别求其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1) y 2=8x ;(2)2x 2+5y =0;(3)y 2=ax (a >0).巩固2:1.抛物线y =4x 2的焦点坐标为( )A .(1,0)B .⎝⎛⎭⎫12,0C .⎝⎛⎭⎫14,0D .⎝⎛⎭⎫0,1162.求以原点为顶点,坐标轴为对称轴,并且经过点P (-2,-4)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其对应的准线、焦点坐标.三、抛物线定义的应用探究3:(1)设圆C 与圆x 2+(y -3)2=1外切,与直线y =0相切,则C 的圆心轨迹为( ) A .抛物线 B .双曲线 C .椭圆 D .圆(2)设M (x 0,y 0)为抛物线C :x 2=8y 上一点,F 为抛物线C 的焦点,以F 为圆心、|FM |为半径的圆和抛物线C 的准线相交,则y 0的取值范围是( )A .(0,2)B .[0,2]C .(2,+∞)D .[2,+∞)巩固3:1.若抛物线y 2=4x 上有一点P 到焦点F 的距离为5,且点P 在直线x +y -3=0的上方,则P 的坐标为__________.2.抛物线x 2=ay 过点A ⎝⎛⎭⎫1,14,则点A 到此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__________.四、与抛物线有关的最值问题探究4:已知抛物线的方程为x 2=8y ,F 是焦点,点A (-2,4),在此抛物线上求一点P ,使|PF |+|PA |的值最小.巩固4:1.已知点P 在抛物线y 2=4x 上,那么点P 到点Q (2,-1)的距离与点P 到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之和取得最小值时,点P 的坐标为( )A .⎝⎛⎭⎫14,-1B .⎝⎛⎭⎫14,1 C .(1,2) D .(1,-2) 2.已知抛物线y 2=2px (p >0)上的一点M 到定点A ⎝⎛⎭⎫72,4和焦点F 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等于5,求抛物线的方程.当堂检测1.抛物线y 2=4x 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 ) A .1 B .2 C .4 D .82.以双曲线22=1169x y -的右顶点为焦点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 A .y 2=16x B .y 2=12x C .y 2=-20x D .y 2=20x3.已知动点M (x ,y )的坐标满足2|x -,则动点M 的轨迹是( )A .椭圆B .双曲线C .抛物线D .以上均不对4.设抛物线y 2=8x 上一点P 到y 轴的距离是4,则点P 到该抛物线焦点的距离是__________.5.抛物线x 2=4y 上一点A 的纵坐标为4,则点A 与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为__________. [答案] 【问题导学】探究1: 思路分析:(1)点在第三象限,则抛物线的焦点可能在x 轴的负半轴上,也可能在y 轴的负半轴上,按这两种情况进行讨论;(2)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有两个,分情况讨论焦点的位置,从而确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解:(1)∵点(-3,-1)在第三象限,∴设所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或x2=-2py(p>0).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2px(p>0),则由(-1)2=-2p×(-3),解得p=1 6;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x2=-2py(p>0),则由(-3)2=-2p×(-1),解得p=9 2.∴所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13x或x2=-9y.(2)对于直线方程3x-4y-12=0,令x=0,得y=-3;令y=0,得x=4,∴所求抛物线的焦点为(0,-3)或(4,0).当焦点为(0,-3)时,p2=3,∴p=6,此时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x2=-12y;当焦点为(4,0)时,p2=4,∴p=8,此时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2=16x.∴所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x2=-12y或y2=16x.巩固1:1.解:如图,设动圆圆心P(x,y),过点P作PD⊥l于点D,作直线l′:x=2,过点P作PD′⊥l′于点D′,连接PA.设圆A的半径为r,动圆P的半径为R,可知r=1.∵圆P与圆A外切,∴|PA|=R+r=R+1.又∵圆P与直线l:x=1相切,∴|PD′|=|PD|+|DD′|=R+1.∵|PA|=|PD′|,即动点P到定点A与到定直线l′距离相等,∴点P的轨迹是以A为焦点,以l′为准线的抛物线.设抛物线的方程为y2=-2px(p>0),可知p=4,∴所求的轨迹方程为y 2=-8x .:探究2: 思路分析:解答本题可先把原方程转化为标准方程,求得参数p ,再求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解:(1)∵p =4,∴所求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2,0),准线方程是x =-2. (2)2x 2+5y =0化为x 2=-52y ,且抛物线开口向下,∴p =54.∴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0,-58,准线方程是y =58. (3)由于a >0,∴p =a2,∴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a 4,0,准线方程为x =-a 4. 巩固2: 1.D [解析]原方程化为标准方程为x 2=14y ,焦点在y 轴上,且p =18,∴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为⎝⎛⎭⎫0,116. 2.解:由已知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x 2=-2py (p >0)或y 2=-2px (p >0),把P (-2,-4)代入x 2=-2py 或y 2=-2px 得p =12或p =4,故所求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x 2=-y 或y 2=-8x .当抛物线方程是x 2=-y 时,焦点坐标是F ⎝⎛⎭⎫0,-14,准线方程是y =14. 当抛物线方程是y 2=-8x 时,焦点坐标是F (-2,0),准线方程是x =2. :探究3: (1)思路分析:利用圆与圆外切、直线与圆相切的几何条件求轨迹. A [解析]由题意知动圆圆心C 到点(0,3)距离与到定直线y =-1的距离相等, ∴C 的圆心轨迹是抛物线.(2)思路分析:利用抛物线的定义将|FM |转化为点M 到准线的距离,再利用直线与圆相交的条件求解.C [解析]由抛物线方程为x 2=8y ,得焦点坐标为(0,2),准线方程为y =-2, 则|FM |等于点M 到准线y =-2的距离, ∴|FM |=y 0+2. 又圆与准线相交,∴|FM |=y 0+2>4.∴y 0>2.巩固3:1.(4,4) [解析]设P 的坐标为(x 0,y 0), ∵抛物线方程为y 2=4x , ∴准线方程为x =-1. ∴|PF |=x 0+1=5.∴x 0=4.代入抛物线方程,得y20=4x0=16,∴y0=±4.又∵P在直线x+y-3=0的上方,∴P的坐标为(4,4).2.54[解析]把点A⎝⎛⎭⎫1,14代入抛物线方程得a=4,即抛物线方程为x2=4y,准线方程为y=-1.由抛物线定义,得|AF|=1+14=54.:探究4:思路分析: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把|PF|转化为点P到准线的距离,画出图形,通过观察图形,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即可求出点P的坐标.解:∵(-2)2<8×4,∴点A(-2,4)在抛物线x2=8y的内部.如图,设抛物线的准线为l,过点P作PQ⊥l于点Q,过点A作AB⊥l于点B,由抛物线的定义可知:|PF|+|PA|=|PQ|+|PA|≥|AQ|≥|AB|,当且仅当P,Q,A三点共线时,|PF|+|PA|取得最小值,即为|AB|.∵A(-2,4),∴不妨设|PF|+|PA|的值最小时,点P的坐标为(-2,y0),代入x2=8y,得y0=12.故使|PF|+|PA|的值最小的抛物线上的点P的坐标为⎝⎛⎭⎫-2,12.巩固4:1.A[解析]点Q(2,-1)在抛物线内部,如图所示.由抛物线的定义知,抛物线上的点P到点F的距离等于点P到准线x=-1的距离,过Q点作x=-1的垂线,与抛物线交于K,则K为所求,当y=-1时,x=14,∴P为⎝⎛⎭⎫14,-1.2.解:(1)当点A 在抛物线内部时,42<2p ·72,即p >167时,|MF |+|MA |=|MA ′|+|MA |. 当A ,M ,A ′共线时(如图中A ,M ′,A ″共线时),(|MF |+|MA |)min =5. 故p 2=5-72=32⇒p =3,满足3>167, 所以抛物线方程为y 2=6x .(2)当点A 在抛物线外部或在抛物线上时,42≥2p ·72,即0<p ≤167时,连接AF 交抛物线于点M , 此时(|MA |+|MF |)最小, 即|AF |min =5,⎝⎛⎭⎫72-p 22+42=25, 72-p 2=±3⇒p =1或p =13(舍去). 故抛物线方程为y 2=2x .综上,抛物线方程为y 2=6x 或y 2=2x . 当堂检测1.[答案]B [解析]由y 2=4x 得焦点坐标为(1,0),准线方程为x =-1,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为2.2.[答案]A [解析]由已知抛物线的焦点为(4,0), 则设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y 2=2px (p >0). ∴=42p,p =8. ∴所求方程为y 2=16x .3.[答案]C [解析]设F (2,0),l :x =-2,则M 到F 的距离为,M 到直线l :x =-2的距离为|x +2|=|x +2|,所以动点M 的轨迹是以F (2,0)为焦点,l :x =-2为准线的抛物线.4.[答案]6 [解析]由题意知P 到抛物线准线的距离为4-(-2)=6,由抛物线的定义知,点P到抛物线焦点的距离也是6.5.[答案]5[解析]由x2=4y知其准线方程为y=-1,根据抛物线定义,点A与焦点的距离等于点A到准线的距离,其距离为4-(-1)=5.。
2020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1-1(B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
阅读与欣赏
什么是数理逻辑
2.1 椭圆
2.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2 双曲线
2.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2.3 抛物线
2.3.1 抛物线级其标准方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数及其应用
3.1.2 瞬时速度与导数
3.2 导数的运算
3.2.1 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
3.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3.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
本章小结
附录 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2020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1- 命题与量词 命题
1.1.1
2020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1- 1(B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1.2 量词
2020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1 -1(B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目录
0002页 0028页 0042页 0124页 0206页 0248页 0270页 0290页 0339页 0370页 0401页 0442页 0518页 0549页 0661页 0718页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
1.1.2 量词
1.2.2 “非”(否定)
2020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1- 1(B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1.2 基本逻辑联结词 1.2.1 “且”与“或”
2020最新人教版高二数学选修1- 1(B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B版高中数学【选修1-1】第2章-2.3-2.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课件

【答案】 (1)x2=12y
(2)D
1.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抛物线上的任意一点到焦点的距离等 于它到准线的距离, 因此, 抛物线定义的功能是可以把点点距转化 为点线距,从而使有关的运算问题变得简单、快捷.
∴过 M 的抛物线开口向左或开口向上. 若抛物线开口向左,焦点在 x 轴上, 设其方程为 y2=-2px(p>0), 将点 M(-6,6)代入,可得 36=-2p×(-6), ∴p=3. ∴抛物线的方程为 y2=-6x;
若抛物线开口向上,焦点在 y 轴上,设其方程为 x2=2py(p> 0), 将点 M(-6,6)代入可得,36=2p×6, ∴p=3, ∴抛物线的方程为 x2=6y. 综上所述,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 y2=-6x 或 x2=6y.
【解析】 (1)由抛物线的定义,点 A 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它到 p 准线的距离,而 A 到准线的距离为 4+ =4+1=5.(2)由题意,动 2 圆圆心到定圆圆心的距离比它到直线 x+1=0 的距离大 1,故动圆 圆心的轨迹是以(2,0)为焦点,x=-2 为准线的抛物线,其方程为 y2=8x.
【答案】 (1)D (2)A
教 学 教 法 分 析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易 错 易 误 辨 析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2.3 抛物线 2.3.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课 后 知 能 检 测
教 师 备 课 资 源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抛物线的定义, 掌握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及其对应 的焦点、准线. 2.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进一步理解求曲线方程的方法 ——坐标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观察、类比、分析和概 括的能力.
高二数学(人教B版)选修1-1全册课件1、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选修1-1)
∵a=4,c= 15,∴b2=a2-c2=16-15=1, y2 ∴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x2=1. 16 x2 y2 综上所述,所求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y2=1 或 + 16 16 x2=1.
人 教 B 版 数 学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选修1-1)
[例3]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选修1-1)
[解析]
x2 y2 (1)将方程整理得, 2 + 2 =1; k
人 教 B 版 数 学
2 >2 依题意 k ,解得 0<k<1. k>0 x2 y2 (2)将方程化为:2m+ =1, 1-m 2m>0 依题意1-m>0 2m>1-m 1 ,解得3<m<1.
人 教 B 版 数 学
1 A(0,2),B2,
3.
0 4 m+n=1 ∴ 1 +3=1 4m n
m=1 ,解得 n=4
,
y2 即所求椭圆方程为 x2+ =1. 4
第二章 圆锥曲线与方程
(选修1-1)
(2)∵椭圆 9x2+4y2=36 的焦点为(0,± 5),则可设所 x2 y2 求椭圆方程为m+ =1(m>0), m+5 4 9 又椭圆经过点(2,-3),则有 + =1, m m+5 解得 m=10 或 m=-2(舍去), x2 y2 即所求椭圆的方程为10+15=1. [说明] 1.求椭圆方程时,若没有指明焦点位置,一
即点A的轨迹是以B,C为焦点的椭圆,且2c=6,2a= 10. ∴c=3,a=5,b2=52-32=16. 由于点A在直线BC上时,即y=0时,A,B,C三点不
人 教 B 版 数 学
(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1-1数学同步课件:2-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p 方法二:设直线 l 的方程为 x=ky+2, p x=ky+ 2 得 y2-2pky-p2=0, 由 2 y =2px
2 2 2 y y y y p 1 2 1 2 则 y1· y2=-p2,x1x2= = 2p 2= . 2p 2p 4
由题意知,点 A(4,-5)在抛物线 x2=-2py(p>0)上, 16 所以 16=-2p×(-5),2p= 5 . 16 所以抛物线方程为 x =- y. 5
2
水面上涨,船面两侧与抛物线拱桥接触于 B,B′时,船 开始不能通航. 16 5 设 B(2,y′).由 2 =- 5 ×y′,所以 y′=-4.
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在原点,对称轴为x轴,抛物线上的
点M(3,m)到焦点的距离等于5,求抛物线的方程和m的
值.
[解析] 点
p F2,0,
解法一: 设抛物线方程为 y2=2px(p>0), 则焦
m2=6p 由题设可得 p2 2 m +3-2 =5
p>0)的焦点坐标是0,-2,准
p 线方程是 y=2 .
3.过抛物线焦点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被抛物线所截
得的线段,称为抛物线的 焦点弦 . 4.通过抛物线的焦点作垂直于坐标轴而交抛物线于 A、 B两点的线段,称为抛物线的通径,通径|AB|的长等于 .
1 依题意有 P′(1,-1)在此抛物线上,代入得 p=2. 故得抛物线方程为 x2=-y. 又 B 在抛物线上,将 B(x,-2)代入抛物线方程得 x = 2,即|AB|= 2,则|AB|+1= 2+1, 因此所求水池的直径为 2(1+ 2)m,约为 5m, 即水池的直径至少应设计为 5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1.抛物线y=ax 2的准线方程是y =2,则a 的值为( )
8-D. C.8 81 -B. 81.A
2.已知直线l 与抛物线x y 82=交于A 、B 两点,且l 经过抛物线的焦点F ,A 点的坐标为(8,8),则线段AB 的中点到准线的距离是( ) A.425
225 C.825
3.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在直线x -2y -4=0上,则此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 A.x y 162= B.y x 82-=
C.x y 162=或y x 82-=
D. x y 162=或y x 82=
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若抛物线x y 42=上的点P 到该抛物线的焦点的距离
为6,则点P 的横坐标=x .
5.正方形ABCD 的边AB 在直线y=x+4上,C 、D 两点在抛物线y2=x 上,则正方形ABCD 的面积为_________.
6.已知抛物线22(0)y px p =>,其焦点为F ,一条过焦点F ,倾斜角为θ(0)
θπ<<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A ,B 两点,连接AO (O 为坐标原点),交准线
于点B ',连接BO ,交准线于点A ',求四边形ABB A ''的面积.
参考答案
1.B
2.A
3.C
4.5
5.18或50
解析:设C 、D 所在直线方程为y=x+b,代入y 2=x,利用弦长公式可求出|CD|的长,利用|CD|的长等于两平行直线y=x+4与y=x+b 间的距离,求出b 的值,再代入求出|CD|的长.
6.当2πθ=
时,22ABB A S p ''= 当2π
θ≠时,令tan k θ=.设1122(,),(,)A x y B x y ,则由
()2
p y k x =-, ① 22y px =, ②
消去x 得,2220p y y p k -
-=,所以 122p y y k
+=, 212y y p =-. ③ 又直线AO 的方程为:11y y x x =,即为12p y x y =,所以,AO 与准线的交点的坐标为21(,)2p p B y '--,而由③知,2
21
p y y =-,所以B 和B '的纵坐标相等,从而BB x '轴.同理AA x '轴,故四边形ABB A ''是直角梯形.
所以,它的面积为
11()22
ABB A S AA BB A B AB A B ''''''''=+⋅=⋅
21y y =-
211()2y y =-
21212()4y y y y ⎡⎤=+-⎣⎦ 332222221212(1cot )p p k 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