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厂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_施仲齐
浅谈核电厂工作场所放射性空气污染应对措施

浅谈核电厂工作场所放射性空气污染应对措施摘要:核电厂的特殊性源于其厂内贮存的大量放射性物质。
这些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内照射和外照射两种途径对人体产生危害。
因此,核电厂应对放射性物质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
内照射即体内污染,其作为核电厂辐射防护工作业绩评价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在安全管理方面属于绝对红线。
我国众多核电厂对体内污染事件都采取零容忍策略,将年度管理指标设定为零起,即一个自然年内发生一起体内污染事件都是不可接受的。
放射性物质一般可以通过食入、吸入以及皮肤伤口附着等方式进入人体导致体内污染。
关键词:放射性空气污染;内照射;在线监测引言随着我国近年来对核电站辐射管理和防护工作越来越重视,对核电站安全性要求在不断提高,我国逐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核电站辐射管理和防护工作,其中《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愿景目标》提出了在确保核电站平稳运行的同时,必须对核电站辐射防护目标进行明确,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核辐射剂量,将辐射剂量控制在规定限值以下,因此,非常有必要就加强核电站辐射管理和防护对策进行深入思考。
1我国核电发展现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制定核电政策,建设压水堆核电厂。
1991年,第一座30万千瓦核电站秦山核电站投用,1994年大亚湾10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投用。
之后,我国又相继建设了秦山二期、岭澳、秦山三期和田湾等核电站。
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事故发生后,中央政府一度暂停了所有核电项目审批,并对现有设备进行综合安全检查。
但在2012年5月,核电站项目又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而且获得加速审批许可。
截至2019年6月,我国大陆运行核电机组共47台,核能发电量居全球第三位,占总发电量的4.2%。
与此同时,我国在建核电站数量占世界在建核电项目总量的40%以上。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划,我国2020年在役核电机组超过70座,占发电装机总容量的5%以上,2030年这一比例达到10%,2050年装机容量超过4亿千瓦。
核电厂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核电厂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摘要:核电作为清洁、高效的能源在世界新能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
华龙一号作为国之重器更是取得了耀眼荣誉。
但是核电厂产生的环境问题依旧是国家和人民极其关注的问题,例如:核电厂在运行过程中可能排放出的固态、气态、液态温排水等是否会对环境造成无法接受的影响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目前核电厂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及核电厂目前采取的措施,对这些措施的有效性给出一定评价。
关键词:核电厂;环境影响;措施;评价一、核电厂产生的环境影响核电厂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影响主要分为施工期、运行期及事故状态。
由于施工期产生的污染物波及范围较小,污染可控性较强,且随着施工期的结束,其产生的环境问题即可彻底解决,因此施工期的产生的环境影响属于次要的,此处不在对施工期进行赘述。
[1]二、运行期间环境影响核电厂运行期间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主要包括气态流出物(包括气溶胶、碘-131等)、液态流出物(氚、锶-90等)、被植物吸附的碳-14等放射性物质以及核废料。
这些物质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影响环境:排入大气、排入水域(河流、海洋)、废物处置。
[4]在正常运行期间,假设这些污染物为连续排放,并找出各类放射性污染物的产生途径,通过分析核电厂针对这些物质采取的治理措施,从而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
核电厂在运行期间能够严格按照国标要求,控制放射性流出物的瞬时排放量及年排放总量,并建立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体系。
[3]放射性气态流出物,核电厂的放射性与非放射性气体经过处理达标后通过一定高度的烟囱排入大气;液态流出物采用雨污分流、放射性与非放射性分开处理的方法。
液态污染物:包括放射性液体及非放放射性液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
生活污水排入污水处理系统,经收集处理达标后排入海中或用于绿化;工业用水中可能含有油类、重金属、酸碱等,应收集于专门容器中,然后按照法规要求处置。
放射性液态流出物经测量达标后排放,核电厂产生的废物最主要的污染是对海洋的污染,主要有温排水、余氯、氨氮、以及氚等;目前我国已并网发电的核电厂均位于沿海地区,温排水的排放成为对海洋最大的威胁。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

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一、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放射性物质是指具有放射性活性的物质。
它们可以放出电子、中子、伽马射线等粒子或辐射,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必须高度重视。
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核能工业、放射性医疗、科研单位和自然环境。
其中,核能工业是放射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核能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放射性核素,如放射性碘、氡、铯、锶等。
这些物质可能会发生泄露或事故,导致环境污染。
二、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防治措施为了保护环境和公众健康,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
1.加强监测和控制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需要通过监测系统来实现及时发现和控制。
应建立全面、准确、及时的放射性监测网络,对可能泄漏的地点进行24小时监测,确保污染源能够及时被发现,加强对放射性物质的定期监测和评估,严格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规律。
2.控制污染源核能工业是放射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为了控制污染源,必须严格管理核能工业企业,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并建立一整套核安全制度和规范。
开展定期的核安全检查和审核工作,确保设备运行的安全可靠,遵守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的相关规定。
3.加强处理和处置尽管我们已经控制了污染源,但是一旦放射性物质泄漏,必须迅速采取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对于以旧换新的旧设备,需要加强维护和管理,避免由于松散的组件导致漏气和泄漏。
对于事故造成的放射性废物,需要采取专业的处理与处置方法。
4.宣传教育与技术交流专业的宣传教育工作对于保护环境和增强公众意识尤其重要。
要加强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工作,推广放射性物质的环境防治技术,提高社会群众关注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结语近年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人们心态日益浮躁,而经济建设需求、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增大了走向协作与合作的必要性。
在应对放射性物质的环境污染时,需要加强多边、区域和国际间的合作,共同制定环境保护计划和技术标准。
多措并举,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控和预警机制,保障人类和自然环境的持续发展。
核安全工程师专业实务第七章

核电厂已安装的部件和系统投入运行并进行性能验证,以确认是否 符合设计要求、是否满足性能标准的过程。调试由反应堆装载燃料前和 反应堆进入临界、链式裂变反应在持续进行中两种条件下的试验组成。
10.建造
包括核电厂的部件制造、组装、土建施工、部件和设备的安装及有 关联的试验在内的过程。
11.设计
制定核电厂及其组成部分的方案和详细图纸,进行支持性计算并制 订技术规格书的过程及其成果。
必须向级别足够高的管理部门上报,以保证上述必需的权力和足够 的组织独立性。
(4) 应搞好单位间及其部门间工作的接口和协调。
明确规定每个单位及其(内部的)部门的责任、接口、协调和联络
的事项和措施
责任、接口、协调的联络的事项和措施“必须通过相应的文件”作
出规定,必须规定文件的类型,并控制其分发 (5) 从事影响质量活动的人员均应挑选 (6) 参与质量保证活动的各类人员均应接受培训,必要时进行资格考核
质保分级
对不同质保等级的物项和服务采用不同的控制和验证的方法或严格 程度,并体现到质量(控制、监督)计划中实施。
(4) 按照工程进度有效地执行(实施)(所制订的)质量保证大纲 (5) 制订质量保证大纲后,还要制订和实施质量保证大纲程序 (6) 制订相应的作业(工作)程序、细则、图纸等第三层次文件 (7) 定期对所有大纲和大纲程序进行评价、审查和必要时修订,使 其适时、完善和便于实施
目录
•引言 • 第一节 与质量保证有关的专业术语 • 第二节 我国核设施质量保证法规的基本结构和规
定的基本要求 • 第三节 我国核设施质量保证导则简介 • 第四节 核设施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 • 第五节 质量保证文件的编制和实施 • 第六节 对质量保证的核安全审评 • 第七节 对质量保证实施的核安全检查 • 本章小结
核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及安全防护对策

核辐射对环境的影响及安全防护对策摘要:现阶段,国防、医疗、能源、工农业、教育及科研等领域核能与核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核电站借助原子核裂变释放电能,医疗机构采用核技术为病人诊断病情,放射性设备应用于工业科研领域。
但与此同时,核能与核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对周边环境也带来了严重的辐射影响,比如影响人类健康、周围生态环境以及社会运行秩序等,因而如何有效的防护核辐射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核辐射;环境影响;防护策略引言日常工作与生活中核辐射随处可见,其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特别是近年来核辐射事件的发生为人们带来了很大的警醒。
现阶段,对于核辐射人们认识还不够全面,由此产生恐惧心理。
1、概述核辐射核辐射主要是由原子核裂变过程形成离子束与电磁辐射,其来源主要包含地球外层星际空间、加速器及原子核变化等。
放射过程中产生粒子辐射,包含α与β粒子,以及γ与X两类电磁辐射射线,此类粒子或射线遇到介质后出现电离反应,此过程就为核辐射形成的过程。
其中α粒子是由两个正电荷He原子核组成,磁场中偏转方向与正离子流有相同的方向,有很强大的电离作用。
β粒子中电子流是主要构成物,此类电子流运动速度高,具有一定电离作用小和贯穿能力。
γ与X射线电磁波波长段,有很强的贯穿能力,但电离作用小,在与物质原子电子相互作用性小时,原子电离反应过程中能量不变,贯穿力明显高于能量同等的带电粒子。
2、核辐射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危害核辐射主要通过外照射与内照射危害人体健康,其中外照射是辐射源在人体外,释放出的能量贯穿到人体内,内照射指辐射源被呼吸空气、食用食品或饮水食物等,皮肤伤口进入到体内带来的辐射。
2.1对人们身体健健带来的影响人体是由肌肉组织与骨骼构成,而部分射线与带电粒子很容易能够穿透人体,这正是医疗诊疗设备应用核技术的根本原因。
核辐射会对人类身体组织造成损害,慢性与急性辐射都会损害人机体,比如伤害人体血液细胞生长、胃肠道上皮细胞以及生殖细胞等。
治理放射性污染的技术和方法

治理放射性污染的技术和方法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治理放射性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且治理放射性污染不仅关乎人民的身体健康,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治理放射性污染呢?本文将从技术和方法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治理放射性污染的技术1.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通常是在很多无法直接处理的放射性污染地点以及放射性污染区域进行治理的有效方法。
该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植物、微生物等自然性质降解放射性物质,从而提高放射性物质的降解速度和降解度。
生物修复技术已经在一些地方得到了应用,对于治理放射性污染有着积极的作用。
2.化学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主要是通过化学反应来分离和转化放射性物质,从而降低放射性物质的浓度和毒性。
目前常用的化学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化学还原和氧化法、离子交换和沉淀技术等。
然而,这些技术只能对某些具体污染物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在处理复杂的放射性污染问题上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
3.电化学技术电化学技术是通过电解的方法来处理放射性污染物,其原理是将污染物在电极电化学反应的作用下分离出去。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处理效率高,可以有效去除放射性核素,尤其是在水处理方面比较优秀。
但是因为它需要大量耗电,所以在一些情况下使用不太实际。
二、治理放射性污染的方法1.系统监测只有对于放射性污染的来源、污染物的种类、释放时间、浓度等信息进行系统监测和分析,才能有效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因此,建立完善的放射性污染监测网络是治理放射性污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2.深入宣传对于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的宣传和教育是治理放射性污染的必要途径。
只有广大群众对于放射性污染的预防和控制有着充分的认知,并自觉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地避免放射性污染的危害。
3.提高法律制约力度法律制约力度是治理放射性污染的重要保障。
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治理标准和处罚机制,加强监管制度,才能有效地保护公民、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利益。
4.加强国际合作治理放射性污染不仅是国内的问题,也是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核电厂新型放射性气体监测系统构建

第40卷第4期 2020年7月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Nuclear Electronics &Detection TechnologyVol. 40 No. 4Jul.2020核电厂新型放射性气体监测系统构建刘巍,陈祥磊,施礼,沈明明,徐卫峰,代传波,刘海峰(武汉第二船舶研究设计所,武汉430064)摘要:为加强核电厂大气环境中放射性气体的监测,构建了一套配置P灵敏闪烁体探测器的新型放射性气体监测系统。
该系统可对核电厂大气环境中的放射性气体活度浓度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可及时 发现放射性排出流含量超标的气体。
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的测量结果的变异系数为2. 44%;测量结 果与标称值的偏差不大于5%;探测装置探测效率为7.64%。
关键词:卩灵敏闪烁体探测器;放射性气体;核电厂保护中图分类号:TL75 +1,TL9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8 —0934(2020)4 —0585 —04核电厂反应堆堆芯的燃料元件在正常运行 或破损时都不可避免有少量放射性裂变产物从 燃料元件的裂缝中渗透到一回路冷却剂中。
当一回路发生泄漏时,这些放射性的裂变产物就会通过各种相关的工艺途径进人大气环境中形 成放射性气态分布,而这种放射性气体会对工作人员造成严重的辐射伤害,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使用探测装置对核电厂内部大气环境中 的放射性气体活度浓度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可 及时发现放射性排出流含量超标的气体,以便 采取安全应对措施,对于保护核电厂工作人员及周围居民身体健康,保护核电厂周边环境和保证核电厂安全运行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阐述了一种基于空气取样的核电厂新 型放射性气体监测技术。
该监测系统采用(3灵 敏闪烁体探测器,其外部采用铅作为屏蔽材料,有效屏蔽了环境辐射的干扰,采用高性能耦合收稿日期:2018 —12—10作者简介:刘巍(1986 —),男,湖北武汉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辐射防护及核技术应用研究。
光导和光电倍增管,并通过高精度滤波前置放大电路.能实时精确测量取样空间中的惰性气体活度浓度。
我国核事故后果评价_决策支持系统开发的状况_要求和建议_施仲齐

-
所
一
·自主开发
·简单 高斯
特点 模式
-
代
浙 江
场内(秦 山 场外(浙江 核电基地) 省核管委)
中国辐射
防护研究
-
院 +北大
·自主开发
·诊断风场
·拉 格朗 日
-
弥散
·预期剂量
江 苏
场内(田湾 场外(江 苏 核电站)[ 8] 省应急办)
-
-
-
-
香港[6] 香 港 天文 台
-
-
国 家 场外(国 家应 急办)
式 , 虽然也通过了核安全审管部门的审评 , 但从 今天看技术水平较低 , 现已基本不再使用 。
广东省核管办组织开发的场外后果评价系
统和秦山地区核事故环境后果评价软件系统 , 可作为第二 代的代表 。以 商用地理信 息系统 (GIS)为平台 , 开发了风场预报模式 , 大气弥散 采用三维蒙特卡罗(简称蒙卡)粒子模式 , 剂量 模块包括有预期剂量 、可防止剂量的计算 。 这 两套软件系统是在 1997 ~ 2001 年期间开发的 , 已经投入使用 , 用户较为满意[ 1 ~ 4] 。
-
-
现状 在用
开发单位
清华 +南 京大学
-
清 华 +大 气物理所 +北大
已不用
清 华 +北 大
-
清华 +北 大
-
中国 辐 射 防护 研 究 院 +北大
-
-
-
中国 原子能
-
香 港 天文 台
科学 研究院 等
·RODOS 本 ·自主开发 ·自主开发 同场内(秦 ·自主开发
地化
·野 外大 气 ·结 合秦 山 山核电)基 ·结合 田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主要调查研究了世界范围内和我国正在运行的核电厂放射性污染物向环境的排放及 其对公众的照射 ,历史上发生的核电厂严重事故及环境后果 ,核电厂放射性污染防治的对策 ; 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和小结 ,提出了对我国核电厂放射性污染防治的若干建议。
中 放 水 平
归一化产量
放射性浓度
低 放 水 平
归一化产量
放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浓度
[ m3( GW· a) - 1 ]
( GBq· m- 3)
[ m3( GW· a) - 1 ]
( GBq· m- 3)
50
100
200
1
100
50
500
1
50
100
250
1
20
1000
1000
10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1994、 1995年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产量列于表 4[ 6]。 大亚湾 2台机组在 1995年进行了首次换料大修。 由于 1号机组控制棒落棒时间超差 ,接连进行了 3次控制棒强 制性检修 ,历时 203d,增加了放射性固体废物的产生量 [6 ]。
关键词 核电厂 放射性 环境污染 环境管理 秦山核电厂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自 50年代开始利用核反应堆发电以来 ,核电的发电量一直持续增长 ,在电力生产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 据最新资料 [1] , 1997年全世界 32个国家正在运行和正在建造的核电厂有 480 座 ,占全球能源的 6% ,占总发电量的 17% 。
表 1 核电厂放射性废气平均归一化排放量 ( Bq /GW· a ) Tab. 1 Av era ge no rmalized activ ity r elea ses in airbo rne effluents fro m nuclear po we r plants ( Bq /GW· a)
中国发展核电起步较晚 ,但已建成浙江秦山核电厂 (电功率 30万千瓦 , PW R型 )和广东大 亚湾核电站 (电功率 2× 90万千瓦 , PW R)。 目前 ,秦山二期 (电功率 2× 60万千瓦 , PW R)和广 东岭澳核电厂 ( 2× 100万千瓦 , PW R)已经开始建造 ,秦山三期 (电功率 2× 72万千瓦 , HW R) 和连云港核电厂 (电功率 2× 106万千瓦 , PW R)正在计划之中。上述这些核电厂机组将在 2000 年初投入运行 ,届时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 886万千瓦 (即 8. 86 GW ) ; 并据专家预测 ,中国到 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可能达到 40~ 50 GW ,届时核电将占总电量的 6% [2]。
核电厂的放射性废液包括氚 ( T )和氚以外的其他放射性核素。在压水堆 ,冷却剂中的氚主 要是由于燃料的三重裂变而产生 ,透过燃料包壳进入水中 ; 另外由于作为反应性补偿控制措施 在冷却剂中加入化学添加剂硼酸以及为控制水中的 pH值而加入的氢氧化锂 ,使溶于水中的 硼、锂和水中的氘在中子的照射下也产生氚。
· 242·
辐射 防护
第 18卷 第 4期
物处理设施及反应堆运行管理有关。 1. 1 放射性废气的排放
核电厂向环境排放的气态放射性污染物包括: 惰性气体 (氪、氙、氩 ) ,气态排出物中的卤素 ( 131 I, 133 I等 ) ,颗粒物和氚 ( T )等。表 1列出了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 ( U N SCEA R)发 表的世界范围内压水堆、重水堆在 1980~ 1984[ 3]、 1985~ 1989年 [4 ]期间和中国广东大亚湾核 电站 1994~ 1995年的平均归一化放射性废气排放量 [5, 6 ] (即每 1 GW· a 的排放量 ; 大亚湾核 电站共有 2台机组 ,表中所列为每台机组的平均年排放量 )。为比较 ,表中同时列出了国家环保 局批准的每台机组的年排放限值 [6 ]。
归一化排放量示意图 [4]。从图 1可以看出 ,世界范围内核电厂向环境排放的放射性污染物在减 少 ,这种降低趋势反映了核燃料质量的提高及核电厂运行性能和标准的提高。
表 2 核电厂放射性废液平均归一化排放量 ( Bq /GW· a ) Tab. 2 Av er ag e no rmalized a ctivity relea ses in liquid effluents fro m nuclea r pow er plants ( Bq /GW· a)
体废物的一部分来源。 1. 5 核电厂乏燃料
未经处理的核电厂乏燃料可以看成高水平放射性废物。 核电厂乏燃料的后处理可回收可 供使用的铀与钚 ,同时产生高水平放射性废物 ,这些废物含有多种超铀元素和一些放射性很 强、发热和长寿命的裂变产物 ,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环境污染源。
放射性水平 [7]
浓缩液 废树脂
50 m3 34 m3
10 m3 40. 4 m3
18 m3 17. 8 m3
最大浓度为 1. 85× 1012 Bq / L
废过滤器芯子
220个
236个
45个
干固体废物
300 m3
19 m3
64 m3
表面剂量率 < 2 mSv /h
1. 4 核电厂退役产生的放射性废物 核电厂反应堆退役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固体废物 ,因而退役的核电厂反应堆将成为未来固
8× 1012
从表 1可以看出 ,重水堆 ( HW R)气态氚的排放量比压水堆高出二个数量级。 浙江秦山三 期核电厂计划建造 CANDU型重水堆 ,对于氚的放射性环境污染应当引起重视。 在重水堆中 , 氚的来源主要是在重水冷却剂和慢化剂中的氘被中子活化所产生的。在重水堆中 ,占第二位的 氚来源的另一机制是三重裂变 ; 在燃料中的 6 Li 和10 B和在吸收棒中的硼的活化产生的氚数量 较少。 1. 2 放射性废液的排放
表 4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2台机组放射性固体废物产生量 [6] Tab. 4 Solid radio activ e wa ste pr oduction o f Guang dong Daya Bay N uclea r Po w er Sta tio n ( 2 units)
废物种类
设计值
1994年产生量 1995年产生量
U N SCEA R, PW R 1980~ 1984年 [3 ] 1985~ 1989年 [4 ] HW R 1980~ 1984年 [3 ] 1985~ 1989年 [4 ]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 PW R 每台机组平均 [6 ] 1994年 1995年 1994~ 1995年平均 [5 ] 国家批准的年排放限值 [6 ]
氚
2. 7× 1013 2. 5× 1013
2. 9× 1014 3. 74× 1014
1. 11× 1013 5. 05× 1012 8. 2× 1012 2. 78× 1013
除氚以外的放射性核素
1. 32× 1011 4. 5× 1010
2. 57× 1010 3. 0× 1010
4. 46× 1010 1. 35× 1010 2. 91× 1010 3. 5× 1011
堆 型
压水堆 沸水堆 重水堆 气冷堆
表 3 世界范围内反应堆产生的调制过 的固体废物 [3 ] Tab. 3 Estima ted ty pical v olumes a nd activity concentrations of
conditio ned solid wa stes f rom reacto rs in the w or ld[3]
惰性气体
卤素和颗粒
氚
U N SCEA R, PW R 1980~ 1984年平均 [3 ] 1985~ 1989年平均 [4 ]
U N SCEA R, HW R 1980~ 1984年平均 [3 ] 1985~ 1989年平均 [4 ]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 PW R 每台 1994~ 1995[5 ] 1995年 [6] 国家批准的年排放限值 [6 ]
表 2列出了 U N SCEA R发表的全世界压水堆、重水堆在 1980~ 1984[3 ]、 1985~ 1989年 [4 ] 期间和中国广东大亚湾核电站 1994~ 1995年的平均归一化放射性废液排放量及国家环保局 批准的每台机组的年排放限值。 大亚湾核电站 1994年氚的排放已占国家批准的限值的 40% , 1995年氚和非氚放射性废液的排放总量比 1994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 同时 ,在环境监测中测 到有110m Ag 的污染 [6 ] ,这是由于反应堆控制棒的缺陷使银吸收剂与反应堆冷却剂接触 ,造成一 定的腐蚀而被活化造成的 ,是大亚湾核电站放射性排出物对公众照射的关键核素 ,一直受到国 家环保局及其核环境审评专家的很大关注。
1. 3 核电厂放射性固体废物 1. 3. 1 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分类
核电厂放射性固体废物主要是由核电厂运行和维修中产生的中、低水平放射性固体废物。 它们通常可分为以下 4类:
( 1)浓缩液。 主要来自废液处理系统的蒸发装置产生的蒸发浓缩液 ,少量来自放射性废物 回收系统。
( 2)废树脂。 包括不同类型的废离子交换树脂 ,属湿的固体废物。
图 1给出了世界范围内 1970年至 1989年所有核反应堆按 5a平均的放射性废气、废液的
施仲齐等: 核电厂对环境的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治
· 243·
图 1 世界范围内所有反应堆按 5a 期平均的放射性核素的归一化释放量 [4] Fig. 1 Av erag e nor malized r eleases of radionuclides fo r each 5 y ea rs fr om r eacto rs in the wo r ld[4]
1 核电厂放射性污染物向环 境的排放
在核电厂生产电力期间 ,在燃料内产生放射性裂变产物 ,在结构材料和包壳材料内产生中 子活化产物。由于裂变产物可从包壳破损的少量燃料中释放 ,进入反应堆冷却剂 ; 当结构材料、 包壳材料的腐蚀产物被载带进入反应堆堆芯时可能被活化 ,都会引起冷却剂的放射性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