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讲义-第7章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安全PPT幻灯片课件

根据入侵检测的工作方式不同又可分为离线检测系统 和在线检测系统。
离线检测系统是非实时工作的系统,事后分析审计事件,从 中检测入侵活动;
在线检测系统是实时联机的测试系统,包含实时网络数据包 的审计分析。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3
7.1.2 物联网面对的特殊安全问题
• 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
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多数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地中。攻击者就可 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 换机器的软硬件。
• 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
感知节点通常情况下功能简单、携带能量少,无法拥有复杂的 安全保护能力
感知网络多种多样,数据传输和消息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所以 没法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4
• 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
在数据传播时,由于大量机器的数据发送会使网络拥塞,产 生拒绝服务攻击 现有通信网络的安全架构不适用于机器的通信,使用现有安 全机制会割裂物联网机器间的逻辑关系。
物联网安全
《物联网工程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8)》
伍新华 陆丽萍 姚寒冰 程煜
11
— 安全审计技术
安全审计是一个安全的网络必须支持的功能,是对用 户使用网络和计算机所有活动记录分析、审查和发现
问题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评价系统安全状态、 分析攻击源、类型以及危害
安全审计的基本要求:审计信息必须被有选择地保留 和保护,与安全有关的活动能够被追溯到负责方,系
第7讲 物联网安全

4、保密性(Confidentiality)
• 确保信息不泄露给未授权的实体或进 程的特性,即信息的内容不会被未授权的 第三方所知。
5、不可抵赖性(Non-Repudiation)
• 也称作不可否认性,它是面向通信双 方(人、实体或进程)的安全要求,保证 信息系统的操作者或信息的处理者不能否 认其行为或者处理结果,以防止参与此操 作或通信的一方事后否认该事件曾发生过
• 主要包括垃圾邮件、病毒侵犯、邮 件爆炸、邮件被监听等。
7.2 无线传感器网络和RFID安全
7.2.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 7.2.2 RFID安全
7.2.1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
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 •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目标: • 要解决网络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等 问题,抵抗各种恶意的攻击。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信息安全的定 义: • 在技术上和管理上为数据处理系统 建立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 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 更改和泄露。
7.1.2 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
1
可用性
可靠性 完整性
2
3
4
保密性
不可抵赖性
5
1、可用性(Availability )
• 确保那些已被授权的用户,在他们需要 的时候,确实可以访问得到所需信息。 • 突发事件:如网络攻击、计算机病毒感染、 系统崩溃、战争破坏、自然灾害。
• (2)通信的不可靠性 • 无线传输信道的不稳定性以及节点的并 发通信冲突可能导致数据包的丢失或损坏, 迫使软件开发者需要投入额外的资源进行 错误处理。 • 多跳路由和网络拥塞可能造成很大延迟。
• (3)节点的物理安全无法保证 • 传感器节点所处的环境易受到天气等物 理因素的影响 • 传感器网络的远程管理使我们在进行安 全设计时必须考虑节点的检测、维护等问 题,同时还要将节点导致的安全隐患扩散 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物联网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物联网安全培训课程设计
课程目标
培养学员具备物联网安全意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应对物联网环境下 的安全威胁和风险。
课程结构
涵盖物联网基础知识、安全风险分析、安全防护技术、安全管理和 法律法规等内容。
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提高学员的参与度 和学习效果。
物联网安全培训内容与方法
拒绝服务攻击
攻击者通过大量请求拥塞 物联网设备,导致服务瘫 痪。
物联网安全挑战
设备多样性与复杂性
数据隐私保护
物联网设备种类繁多,安全配置和防 护能力参差不齐。
如何在利用数据的同时保护用户隐私 是一大挑战。
网络连接性
物联网设备通常通过互联网连接,增 加了被攻击的风险。
物联网安全的重要性
保障个人信息和企业数据安全:防止 数据泄露和滥用。
安全数据传输与存储
数据加密
对传输和存储的数据进行加密,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未经授权的访 问。
数据备份与恢复
定期备份物联网数据,并制定有效的恢复计划,以应对数据丢失或 损坏的情况。
数据去重与冗余
去除重复数据,并保留有效数据,以减少存储需求并提高数据安全 性。
安全管理与审计
安全政策与流程
01
制定并实施安全政策、标准和流程,以确保物联网系统的安全
评估结果
根据评估结果,对培训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优化和完善物联 网安全培训课程的设计和内容。
THANKS
感谢观看
04
物联网安全最佳实践
安全设备与传感器选择
设备认证与授权
确保所有物联网设备经过认证,并实施适当的授 权机制,以限制未经授权的访问和使用。
加密通信
第7章 物联网安全系统设计《物联网安全—理论与技术》教学课件

能力点
究与创新能力、现代工具使用能力
基于交流与微思考,形成沟通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并强化职业道德规范
基于学习拓展与探究式研讨,形成知识应用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基于复杂工程问题实践,形成问题分析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工程研究与创新能力、综合规
划能力
重点:物联网安全系统设计的重要性;物联网安全系统分析的一般思路;物联网安全系统设
安安全全体体系系与与方方案案设设计计
基基于于现现有有安安 全全标标准准的的工工 程程应应用用选选择择
方方案案的的合合理理 性性、、必必要要 性性、、完完备备性性
论论证证
方方案案 的的兼兼 容容性性
部部署署 方方案案 的的成成 效效比比
安安全全策策略略和和机机制制
交流与微思考
在物联网安全系统设计之 前进行安全系统分析的必 要性是什么?
7.4 物联网安全系统总体设计的参考流程
开开始始
感知层安全
是是否否需需要要感感知知 外外部部环环境境??
Y
根根据据功功能能要要求求 和和预预算算选选择择传传
感感器器种种类类和和数数
量量
N
是是否否需需要要 识识别别物物体体??
N
Y
根根据据功功能能要要求求 和和预预算算选选择择
RRFFIIDD种种类类和和数数
重难点
计的主要流程
难点:智能家居安全 ✓ 掌握物联网安全系统设计的重要性
学习要求
✓ 了解物联网安全系统分析的一般思路 ✓ 掌握物联网安全系统设计的主要流程
✓ 结合智能家居安全案例理解物联网安全系统设计的方法
问题导引
➢ 如何理解物联网安全系统设计的重要性? ➢ 物联网安全系统分析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 物联网安全系统设计的主要流程有哪些? ➢ 何谓智能家居安全?如何从物联网安全系统设计的角度理解智能
物联网导论-7-物联网信息安全图文

详细描述
攻击者可以通过截获、篡改或伪造数据流,来干扰物联网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决策。例如, 攻击者可以篡改传感器数据,导致系统做出错误的决策或操作;或者伪造身份认证信息, 获得对物联网设备的非法访问权限。这种威胁对物联网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构成了严
恶意代码威胁
总结词
恶意代码威胁是指通过在物联网设备上植入病毒、蠕虫等恶意程序,对设备进行 控制和破坏。
详细描述
攻击者可以通过漏洞利用、社交工程等方式在物联网设备上植入恶意代码,从而 控制设备、窃取数据、破坏系统等。这种威胁对物联网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 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伪造和篡改数据威胁
总结词
明确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
《个人信息保护法》
02
规范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保护个人信息权益,促进个人信息合
理利用。
《数据安全法》
03
保障国家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保护个人、组织的合
法权益。
企业物联网信息安全规范
HIPAA
美国医疗领域的信息安全法规, 要求医疗提供商采取必要的安全
措施来保护患者数据。
关键点
保护隐私和敏感信息、避免信息泄 露
THANKS
感谢观看
01
关键点
强化设备安全、制定安全策略、员工 培训
03
案例描述
该企业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货物追踪和监控, 通过数据加密和访问控制等手段保障数据安 全。
05
02
案例描述
该企业通过部署物联网安全设备、制定严格 的安全政策和培训员工,有效保护了企业的 物联网设备和数据安全。
04
案例名称
物联网安全技术

61,53,45,37,29,21,13,5,63,55,47,39,31,23,15,7
;
//逆置换IP-1表
const static char IPR_Table 64 =
40,8,48,16,56,24,64,32,39,7,47,15,55,23,63,31,
38,6,46,14,54,22,62,30,37,5,45,13,53,21,61,29,
2 完整性,保证数据单元的完整性要求源实体计算一个附加的数据项,它是发送数据源 的函数,并且依赖于原始数据单元的全部内容,校验和、循环冗余码值和哈希值都满 足这一要求,
3 可用性,采用二维条码作为用户身份标识,避免未授权使用,自动识别条码,避免了用 户误操作导致系统可用性降低,高可靠性识读和恢复损失数据的能力降低了系统失 败可能性,
1993年R.Session和M.Wiener给出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密钥搜 索机器的设计方案,它基于并行的密钥搜索芯片,此芯片每秒测试 5×107个密钥,当时这种芯片的造价是10.5美元,5760个这样的 芯片组成的系统需要10万美元,这一系统平均1.5天即可找到密 钥,如果利用10个这样的系统,费用是100万美元,但搜索时间可 以降到2.5小时,
持证一般使用一种嵌有磁条的塑料 卡,磁条上记录有用于机器识别的 个人信息,这类卡通常和个人识别 号一起使用,这类卡易于制造,而且 磁条上记录的数据也易于转录,因 此要设法防止仿制,
通行字是使时最广 泛的一种身份识别 方式,比如中国古代 调兵用的虎符和现 代通信网的拔入协 议等,其识别过程如 图所示
当物联网的业务由第三方提供也无法从网络运营商处获得 密钥等安全参数时,它就可以发起独立的业务认证而不用考虑 网络层的认证,
当业务是敏感业务如金融类业务时,一般业务提供者会不信任 网络层的安全级别,而使用更高级别的安全保护,那么这个时候就 需要做业务层的认证,
物联网技术导论讲义

物联网技术导论讲义一、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简单来说,就是让各种物品能够“开口说话”,并且相互交流、传递信息的网络。
它通过各种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技术手段,实时采集物品的各种信息,然后借助网络将这些信息传递出去,实现智能化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想象一下,您的冰箱能够自动检测里面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当某种食物快用完时,它会自动向您的手机发送提醒,甚至直接帮您下单购买;您的汽车能够与交通信号灯和其他车辆进行通信,提前预知路况,选择最优的行驶路线。
这些都是物联网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二、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一)传感器技术传感器就像是物联网的“眼睛”和“耳朵”,负责感知和收集各种物理世界的信息,比如温度、湿度、压力、光照等。
常见的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将物理量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接口电路传输给微处理器进行处理。
(二)射频识别(RFID)技术RFID 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通过无线电波来识别和读取附着在物品上的标签信息。
RFID 系统由标签、阅读器和天线组成。
标签存储着物品的相关信息,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无线电波来激活标签,并读取其中的信息。
RFID 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仓储、零售等领域,能够实现快速、准确的物品识别和跟踪。
(三)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中的物品需要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递到数据中心或者其他终端设备。
常见的网络通信技术包括有线网络(如以太网、光纤通信等)和无线网络(如 WiFi、蓝牙、ZigBee、移动网络等)。
不同的网络通信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场景,比如 WiFi 适用于家庭和办公场所,蓝牙适用于短距离的设备连接,移动网络则适用于广域范围内的物品通信。
(四)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物联网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需要进行存储、处理和分析。
云计算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能够满足物联网对数据处理的需求。
物联网基础教程第七讲 物联网安全问题

7.3物联网安全问题分类
• 感知节点通常情况下功能单一、能量有限,使得它们无法 拥有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而感知层的网络节点多种多样 ,所采集的数据、传输的信息和消息也没有特定的标准, 所以无法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 • 在物联网络的传输层和应用层将面临现有TCP/IP网络的所 有安全问题,同时还因为物联网在感知层所采集的数据格 式多样,来自各种各样感知节点的数据是海量的、并且是 多源异构数据,带来的网络安全问题将更加复杂。 • 物联网在线认为在同时考虑外来入侵的前提下,需要对传 感网络数据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从数据中找出统计 规律性。通过建立传感网络数据析取的各种数学模型,进 行规则挖掘和融合、推理、归纳等,提出能客观 • 全面地对大规模传感网络正常运行做态势评估的指标,为 传感网络的安全运行提供分析报警等措施。
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信息安全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和 应用知识。除了数学、通信、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外,还涉 及法律、心理学等社会科学 。
1.信息安全的定义 信息安全是指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和采取的技术和管 理手段,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 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漏,系统连续正常运行。国际 标准化组织(ISO)对信息安全的定义是:在技术上和管 理上为数据处理系统建立的安全保护,保护计算机硬件、 软件和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 露。 信息安全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保密性:防止系统内信息的非法泄漏; 完整性:防止系统内软件(程序)与数据被非法删改和破坏; 有效性;要求信息和系统资源可以持续有效,而且授权用户可 以随时随地以他所喜爱的格式存取资源。
7.4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问题
7.4.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安全挑战
无线传感器网络作为计算、通信和传感器三项技术相结合 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技术。然而无线 传感器网络也具有其自身的弊端,比如通信能力有限、电源 能量有限、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有限、传感器节点可能被捕 获、节点随机部署和网络拓扑结构灵活多变等,诸如此类的 这些特点对于物联网安全方案的设计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1.有限的通信能量和带宽 2.存储空间和计算能力有限 3.节点可能被捕获 4.节点随机部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31 3 4
17 10 9 25
DES的S-盒
在前面函数f的图示中,8个S-盒 {S1,S2,S3,S4,S5,S6,S7,S8}的定义见书中的表。每个S-盒
Si(i=1,2,…,8)均以6bit作为输入,而输出4bit,用下例
来说明其计算过程。 求:S1(010011)的值:
0 1 2 3 0 14 0 4 15 1 4 15 1 12 2 13 7 14 8 3 1 4 8 2 4 2 14 13 4 5 15 2 6 9 6 11 13 2 1 7 8 1 11 7 8 3 10 15 5 9 10 6 12 11 10 6 12 9 3 11 12 11 7 14 12 5 9 3 10 13 9 5 10 0 14 0 3 5 6 15 7 8 0 13
DES的密钥变换
密钥扩展. 各轮迭代一共使用16个加密子密钥K1,K2, …,K16,它们依 据所给56bit主密钥K按下述扩展算法产生:
K(56bit)
P1
(选择置换)
其中,循环左移的位数
C0(28bit) D0(28bit)
LS1 LS1
1, i 1,2,9,16 LSi 2, 其它
E (重排:有重复)
E(X) (48bit)
+
Z1 Z2 Z3 Z4 Z5 Z6 Z7 Z8
S1 S2 S3 S4 S5 S6 S7 S8
U1 U2 U3 U4 U5 U6 U7 U8
P
f(X ,Ki)
-扩展置换E和置换P
扩展置换E的定义为:
32 4 8 12 16 20 24 28
1 5 9 13 17 21 25 29
第三方C(窃听或截取)发方AxFra biblioteky 加密器
公共信道(电话线,网络等)
解密器
x
收方B
k 密钥源
安全信道
问题I:安全信道如何建立?(密钥分配问题)
传统密码中遇到的问题(续)
在商业和金融业的大多数场合,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及其本身的完整性可能比它的机密性更为重要。那么, 如何保证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信息本身的完整性呢? 传统的商业习惯做法是:使用不易伪造的信物—如信笺 头(信上端所印文字),(手写)签名,(加盖)印章,商用 名片,或熟人熟事等—作为必要场合下的鉴别依据。
传统密码中遇到的问题(续)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大面积实施,人类日益向电子
贸易迈进,一般的保密通信模型显然不再合乎时宜。
问题II:电子手段如何代替上述传统的“信物-鉴
别”机制呢?(即数字签名问题)
公钥密码体制(PKC)产生的过程
1976年,W.Diffie与M.E.Hellman发表了题为“New
Direction in Cryptography” 的著名文章,提出了下面 的构想:
平台安全: 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 安 全 管 理 : 安 全 标 准 安 全 策 略 安 全 测 评
数据安全、边界安全、用户安全
安全理论: 身份认证 访问控制 审计追踪 安全协议 密码理论: 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消息摘要、密钥管理等 安全技术: 防 火 墙 漏洞扫描 入侵检测 防 病 毒
OSI安全体系结构
9 10 2 8 7 2 1 3 4 5
11 5 12 14 11
12 11 1 5 12
13 12 10 2 7
14 15 4 15 14 9 8 4 2 14
S5:
0 1 2 3 0 1 2 3 0 1 2 3 0 1 2 3
0 1 2 3 4 5 6 7 2 12 4 1 7 10 11 6 14 11 2 12 4 7 13 1 4 2 1 11 10 13 7 8 11 8 12 7 1 14 2 13
10 6 12 9 3
11 12 11 7 14
11 13 10 6 12
12 5 9 3 10
12 12 6 9 0 12 11 12 5 11
13 9 5 10 0
14 0 3 5 6
15 7 8 0 13
S2:
0 1 2 3 0 1 2 3 0 1 2 3
0 1 15 1 3 13 0 14 13 8 0 1 10 0 13 7 13 6 1 10
S3:
8 9 10 11 1 13 12 7 2 8 5 14 11 1 2 12 4 15 14 3
S4:
0 1 7 13 13 8 10 6 3 15
2 14 11 9 0
3 4 3 0 5 6 0 12 6 10
5 6 15 11 1
6 7 9 10 0 3 7 13 13 8
8 1 4 15 9
在传统的密码体制中,加解密算法使用同一个密钥、
而且必须完全保密; 是否可以构造出一个这样的密码体 制,其加解密算法分别使用不同的密钥,而可以将加密密 钥公开(亦称为公钥)、解密密钥保密(亦称为私钥)?这当 然要求:
公钥密码体制(PKC)产生的过程(续)
公钥PU
计算上不可行
私钥PR
上述便是所谓公开密钥密码体制(简称PKC体制)的思想。 根据密钥的特点,人们也形象地分别称传统密码体制与公开密 钥密码体制为对称密钥密码体制与非对称密钥密码体制。
3 4 8 1 7
4 5 6 7 8 9 10 6 15 11 1 10 9 3 10 3 7 4 12 5 6 9 12 14 2 0 6 10 4 10 8 13 15 12 9
11 12 13 14 5 0 11 0 14 13 15 3 0 3 5
14 12 9 5 6
15 7 2 8 11
基础理论研究
安全理论(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审计追 踪、安全协议) 安全实现技术(防火墙、入侵检测、漏洞 扫描、防病毒等技术)
应用技术研究
安全平台技术(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 统安全、数据安全、边界安全、用户安全)
安全管理研究
安全标准、安全策略、安全测评等
信息安全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
安全目标: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 不可否认性
0 1 2 3 4 5 6 7 12 1 10 15 9 2 6 8 10 15 4 2 7 12 9 5 9 14 15 5 2 8 12 3 4 3 2 12 9 5 15 10 0 1 2 3 4 11 2 14 13 0 11 7 1 4 11 13 6 11 13 8 4 15 4 12 1 5 6 0 8 9 1 3 7 4 10 7 13 10 14 7
结构层次 用户层 应用层 表示层 会话层 传输层 网络层 链路层 物理层
加 密 机 制
数 字 签 名
访 问 控 制
数 据 完 整
认 证 交 换
业 务 流 量
路 由 控 制
公 证 机 制
安 全 标 记
事 件 检 测
审 计 跟 踪
安 全 恢 复
......
安全服务
身份认证 访问控制 数据完整性 数据机密性 不可否认性 可记帐性
第7章 物联网安全
1
信息安全基础理论 物联网安全威胁与安全架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 RFID安全 物联网安全关键技术
2
3
4
5
7.1 信息安全基础理论
1.对称密码体制
2.公钥密码体制
3.PKI公钥基础设施 4.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
5.防火墙
6.网络物理隔离 7.网络安全协议
信息安全的研究内容
密码理论(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消息摘 要、密钥管理)
2 6 10 14 18 22 26 30
3 7 11 15 19 23 27 31
4 8 12 16 20 24 28 32
5 9 13 17 21 25 29 1
置换P的定义为:
16 1 2 19
7 15 8 13
20 23 24 30
21 26 14 6
29 5 32 22
12 18 27 11
C1
LS16
D1
LS16
P2
K1(48bit)
(选择置换:有舍弃)
C16
D16
P2
K16(48bit)
密钥变换--续
在前面密钥扩展的图示中, 选择置换P1与选择置换P2分别为:
50 9 56 13
43 2 49 6
14 23 41 44
36 52 42 54
17 19 52 49
29 45 35 47
11 12 31 39
22 38 28 40
24 4 37 56
15 31 21 33
1 26 47 34
8 24 14 26
5 8 55 53
1 17 7 19
3 16 30 46
51 10 55 12
28 7 40 42
44 3 48 5
15 27 51 50
37 53 41 25
6 20 45 36
30 46 34 18
21 13 33 29
23 39 27 11
10 2 48 32
16 32 20 4
密钥变换--续
注.对i=1,2, …,Ci、Di分别是由C0、D0左移若干比特而得到,至i=16,
刚好左移了28比特位而回复当初,即:C16=C0,D16=D0。 人们往往把主密钥K顺序地每7bit分为一组,共计8组,每一组都按 应含奇数个1而在后面补上一个校验bit:0或1。如此,K被扩展为一
密钥扩展及密钥变换
f
K1 i(48bit)
(k1,k2,...,k16)
(32bit) L1 L i (32bit) L i+1 2(32bit)
L17(32bit) L16(32bit)
IP-1 (初始逆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