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赏析

合集下载

两方清早期铭文端砚

两方清早期铭文端砚

AppreciatION 鉴赏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其石质柔润、发墨不滞、三日不涸的特质被尊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

端砚历史悠久,始于唐武德年间的端州(今广东肇庆),故名。

是时,端砚仅作为实用工具,供研墨之用。

石面上无图案花纹装饰,显得粗陋、简朴。

唐李肇《唐国史补》云:“内邱瓷瓯,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唐砚多为箕形。

宋元以降,端砚逐渐成为实用具与艺术品的结合体,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宋张九成曾赋诗赞曰:“端溪古砚天下奇,紫花夜半吐虹霓。

”宋代端砚集实用和欣赏并重,既重视石质及石品花纹,亦重视雕刻,形制较唐代愈加丰富。

成书于宋代的《端溪砚谱》两方清早期铭文端砚夏文峰1AppreciatION 鉴赏记载端砚达50种之多。

明代端砚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均实现了质的飞跃,砚形、砚式趋于多样化,题材更为广泛。

讲究雕刻,以浅刀雕刻为主,以细刻、线刻甚至微刻相配合,流行在砚底、砚侧镌诗、刻铭、题款等。

清代初期,端砚达到空前繁荣。

端砚砚材的种类、砚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等方面,都达到了制砚史上的高潮。

制砚工艺精致、刻工纤巧、精益求精。

嘉庆、道光之后,端砚石的开采逐渐减少,端砚更多地由实用转变为单纯的文玩之物,成为摆设文房中的欣赏品或珍藏品。

端砚纹理繁美,名目各具,其石品花纹主要有冰纹、金线、银线、火捺、黄龙线、青花、玫瑰紫、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石眼等。

以冰纹、金线、银线、火捺较常见,而鱼脑冻和蕉叶白则稀有少见。

端石的石色有紫、青、白、灰、绿等,其中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河北博物院收藏有两方清早期铭文端砚,一方为清魏环溪铭云凤纹随形端砚(图1),长14.1厘米,宽15厘米,厚2.9厘米。

该砚作于清初,23编辑|薛续友AppreciatION 鉴赏呈不规则扁圆形,老坑端石质,细腻润泽,色泽黑紫,具火捺石品。

砚面上部及砚堂周围雕有云凤纹(图2),云气之间仅显露出一只凤鸟的头部(图3),给人一种翱翔欲出的感觉。

端砚欣赏_精品文档

端砚欣赏_精品文档

端砚欣赏端砚简史端砚石品鉴赏与我国赏玉赏石文化端砚,其全称当作“端州砚”,或称“端溪砚”。

称之为“端州砚”,乃是因为它出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

称之为“端溪砚”,则是因为端砚石材大多出产于古端州城外一条名叫“端溪”的山涧东侧的山中。

在文房四宝中,端砚可以称之为重宝。

因为它特殊的材质不仅非常适用,而且石材上美丽的纹理亦可供赏玩,再加上端砚工匠高超的雕刻制作工艺更增添其美感。

所以端砚自唐代初年崭露头角以来,声誉便与日俱增,终究登上了我国砚族排行榜的榜首,成为文士雅士们十分珍爱的文房用品。

即便时至当今,自来水笔甚至电脑已经成为人们主要的书写工具,砚台作为文房实用品,除了在书画领域尚存一隅之地外,它的书写功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作为文房赏玩品的效用却是日久弥增,更加焕发出诱人的光彩,文人雅士们对端砚的喜爱仍然有增无减。

端砚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吸引力,其赏玩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概括地说,对端砚的鉴赏可以划分为石品和制作工艺两大方面(不包括古端砚作为文物方面的意义),这两个方面都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若干信息,使人们在赏玩中领略到无穷无尽的韵味。

限于篇幅,本文在此只从端砚石品鉴赏这个方面来略抒己见,其制作工艺则不遑论列。

这里还需要先作一个说明:本文中所谓石品,即指端砚的石材品相,它包括端砚的石质和纹理两个方面。

端砚石品鉴赏与赏玉文化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传统,根据考古发掘出来的玉制品,已经可以上溯到7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玉文化学者们从玉器的用途及其蕴涵的文化观念来划分,将我国漫长的玉文化史分为三大阶段:1、神玉阶段;2、王玉阶段;3、民玉阶段。

所谓“神玉”,是指玉器的用途主要在于宗教祭祀活动。

这个阶段从玉文化产生之初一直绵延到距今4千年前的夏王朝初期。

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是红山文化的玉龙和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等。

原始先民们认为用这些玉器来祭祀,可以沟通人与天地神明的关系,从而获得神灵的福佑。

“玉”在这个阶段被赋予了浓厚的神性而备受人们崇拜。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其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玉、紫云、紫英之美称。

端砚石质细腻、石品绚丽、易发墨且贮水不耗,因赏用兼优,被誉为群砚之首。

端石千金猴王砚砚长25.5厘米、宽17.6厘米、厚2.7厘米,端溪老坑大西洞石。

石色紫蓝,石质细腻,石品花纹绚丽。

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栩栩如生。

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

砚右侧镌隶书铭文:『千金猴王砚。

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

』砚左侧镌隶书铭文:『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刊字。

』郭兰祥为肇庆制砚世家郭家传人,郭家曾为宫廷制作贡砚,项信南为广州雕刻工匠。

此砚石奇、工巧、身世传奇,是传说中的清末广东『三大名砚』之一,也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端石桐叶砚清代(1644-1911年)初期老坑石。

砚背铭文:岂隐朴以幸全,亦超类而独劭,愿佳人之予投,虽琼琚而匪报。

远叟。

此砚昔从余甘凉,亦故人也,为取何承天赋语张之,壬午王春。

秀水朱氏珍藏(印)。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召试鸿博,官检讨。

学问兼工诗、文、词、经学考据。

著《曝书亭集》。

端石锄云砚清康熙(1662-1722年)麻子坑石。

砚额刻『锄云』二字。

砚背铭文:何年修斧属吴刚,带得蛮烟上玉堂;一片忽生云五色,蓬莱新写两三行,庚子(1720年)长至黄任。

黄(印)。

任(印)。

黄任(1683-1768)字于莘,号莘田,福建永福人。

精五七言近体诗。

有砚癖,藏砚大家,自号十研先生。

康熙壬午(1702年)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

著《秋江集》,多咏砚诗。

端石仿古纹砚清乾隆(1736-1795年)初期麻子坑石。

麻子坑石与老坑石、坑仔岩石并称为端溪三大名坑,非常名贵。

砚刻仿古纹饰,雕工精细,一丝不苟,体现出清中期高超的砚雕水平。

十方精美砚台赏析

十方精美砚台赏析

十方精美砚台赏析第一件、【《沈氏砚林》著录曾国藩旧藏,吴昌硕刻铭沈石友旧藏砚台】曾国藩旧藏端砚,石质细润如玉,形制高古无华,方正平直,如曾文正公为人之则,当为其当日自藏自用之砚,故不事雕琢。

仅砚背铭文云:「坡珍石损,行亚圭琬,浥露移云,阙还补衮。

」戒身居高位,需正心诚意,规谏帝王,心怀天下,正所谓「深识远略,公而忘私,尤有古人所不能及者。

」此砚后归沈石友所藏,后出版于《沈氏砚林》一书中。

沈石友在近世砚林是无人不知的藏砚大家,所藏无论材质、形制都以品味格调为第一,不沾俗气。

他收藏砚台动机明确,玩物益志,所以每得一砚总是把玩再三,细心琢摸,琢摸透了,便与砚成了知心朋友。

然后依其属性,或自铭,或他铭,或自铭他铭并举,妙语联珠,使每一方砚台都有寄托。

第二点、【北齐武平·陈介祺旧藏大齐三年王马居曹眷属造像石制砚台及水洗】砚台铭文:大齐武平三年十一月乙卯朔一日壬,清信佛弟子故人王马居眷属等敬造观世音菩萨一躯。

上为皇帝陛下七世父母,一切有形,咸同斯福。

像主王马居、夫曹、息法度、度妻李伏女、□妻糜苑媏、度息通达、□子赦奴、□世、通妻郭绫、通息子建、女阿端、女迎弟、女明月、女阿肆。

水洗铭文:大齐武平三年十一月乙卯朔一日壬,正信佛弟子故人曹眷属等敬造卢舍那像一躯。

上为皇陛下七世父母,一切有形,咸同斯福。

像主曹、妻王马居、曹僧僖□居。

家负金,包绀两返。

第三点、【清福寿砚台】第四点、【浮雕龙纹砚台】第五点、【清喜上眉梢砚台】第六点、【端砚砚台】第七点、【宋代白定莲花四灵砚台】正方体,四足呈柱形,胎体中空并印压花纹,足侧印蝉纹,四壁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正顶为八瓣围拱研面,遍体施牙白釉,细腻非常,极精美。

第八点、【双龙戏珠澄泥砚台】第九点、【清代紫袍玉带葫芦形砚台】第十件、【古墨缘纪昀款砚台】。

有关于端砚的古诗

有关于端砚的古诗

有关于端砚的古诗1. 《端砚》岩石凝清粹,端然绝世珍。

清世轻楚玉,色润胜燕珉。

释义:端砚清澈纯净,凝结着大自然的美好与神秘。

它的珍贵与世无双,足以让所有的珍宝都黯然失色。

它的色泽润泽,如同燕珉一般美丽,但比燕珉更胜一筹。

赏析: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端砚的美丽和珍贵。

首句“岩石凝清粹”直接点明了端砚的清澈纯净之美,将其与凝固的岩石相对照,突显了端砚的独特之处。

“端然绝世珍”进一步强调了端砚的珍贵和稀有,使读者对其价值有更深的感受。

接下来的两句“清世轻楚玉,色润胜燕珉”通过比喻和夸张手法,将端砚与其他珍贵物品进行对比,突显了端砚的卓越之处。

整首诗精炼而生动,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这种文化宝物的珍视和赞美之情。

2. 《端砚铭》仙翁种玉芝,耕得紫玻璃。

磨出海鲸血,声成天马蹄。

润应通月窟,洗合就云溪。

常恐魍魉夺,山行亦自摧。

释义:仙翁种植了玉芝,耕耘之后得到了紫色的玻璃。

磨砚时仿佛流出了海鲸的血,砚声如同天马的蹄声。

砚液滋润着月亮的洞窟,洗砚水与溪水合为一体。

常常担心恶灵会夺走它,就像登山时自己也容易摧毁。

赏析:这首诗是宋代郑魁创作的《端砚铭》。

诗人以砚台为主题,通过描绘砚台的起源和特点,以及与自然景物的联系,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自身命运的思考。

首先,诗中描述了砚台的珍贵和美丽。

砚台被比喻为种植了玉芝的仙翁,通过耕作和磨制,砚台逐渐变得紫色如玻璃。

这种紫色的砚台独特而美丽,显示出它的珍贵价值。

其次,诗人运用形象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砚台的声音和液体与神奇的事物联系起来。

砚台磨砚时发出的声音宛如天马奔蹄,形象地描绘了声音的高亢和动听。

而砚台的砚液则被形容为能够滋润月窟的宝贵液体,并与清澈的溪水相融合,表达了砚台的清雅和润泽之美。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砚台命运的忧虑。

他常常担心恶灵或其他不可预见的灾难会夺走砚台的宝贵,同时也意味着对文化传承的担心。

类似地,登山行走时,也可能因为疏忽而摧毁砚台,这种对自身行为的自省也暗示了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清代文人的玩石风尚——从翁方纲说开去

清代文人的玩石风尚——从翁方纲说开去

清代文人的玩石风尚——从翁方纲说开去中国人有玩石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唐代白居易就喜欢奇石,把太湖石“待之如宾主,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

”宋代,玩石出现了高峰,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痴迷于太湖石、灵璧石,大兴土木造就园林,名曰“艮岳”,“岳”就是用这些奇石堆叠而成的假山。

“书画学博士”米芾也因玩石出名,不仅见石就拜,还与石称兄道弟。

画史上,《米芾拜石图》就有不少。

到清代,文人的玩石风尚不仅有奇石,还出现了新面貌,成为中国书画发展与改革的强大动力。

乾嘉时期,翁方纲不仅在金石考证和诗文创作上引领文化界,还因喜欢奇石和阮元等人兴起了“玩石热”,著成《石画记》一书,被学者评为“堪称中华古代赏石谱录之殿军者。

”吴彬十面灵璧图(局部,正面图)约1610年作保利十五周年拍卖会拍品奇石之“石”玩石最普遍的含义即为玩奇石,就像吴彬《十面灵璧图》中的灵璧石,人们喜欢这些自然生成的奇形怪状、一反常规的石头。

美学家朱良志指出,中国人的玩石观念中,潜藏着反人工秩序的思想。

这时的石不是简单的把玩对象,而是一件艺术品。

乾隆三十年,33岁的翁方纲出任广东任学政,去选拔人才。

在京师出生、长大的翁方纲第一次南下,对迥异于北方的南方山水和特产大为惊叹,其中就记载他遇到奇石的情况:《仆人于江边得树枝,状如鸟,又得怪石一峰承之,雨三见之,喜曰:此凤鸣高岗之象也!因为作》:千岁虬松枝,堕地生毛羽。

一片悬崖石,临江出云雨。

两物相合岂偶然,振翼似欲鸣寥天。

舟人拾取仆人得,我方校士来于连。

承以文几洗以水,日照玲珑紫烟起。

翁方纲“冷香”款菊花石在途经广东英德县时,翁方纲听说这里盛产奇石,特点为“无斧鎜痕,有金玉声”,作《英石二首》。

他认为,英德石是非常漂亮的,但这些奇石没必要雕刻,也不需用其它如木头之类的东西去装饰。

采石工匠们破坏了奇石的天然美,故而他只能满怀遗憾地“不买摇船去”。

翁方纲“冷香”款菊花石落款中国人爱石的浑朴未雕的特性,体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思想。

【文房】历代名砚欣赏(二)

【文房】历代名砚欣赏(二)

【文房】历代名砚欣赏(二)陈子奋铭平板端砚铭文:1. _毛主席词。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沁园春·雪,一九六六年十月榕华同志属,陈子奋敬刻。

印文:奋翁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主席长沙诗句,陈子奋敬琢于榕城,时年六十又九。

子奋。

3. _气爽秋高九月天,光芒万丈读鸿篇。

此心永永遵方向,雪比明来石比坚。

读毛主席书永迈方向当与雨花共逸之,子奋又识。

收藏印:雨花藏石(仿小松法,子奋记)端溪妙品说明:_榕华旧藏,由其家属提供。

清·冯继龄铭圭池端砚铭文:_宋严精华治平后,五百年来所未有也。

藏以适君子之用,岭南冯继龄识。

印文:臣龄江长说明:_此端砚体大方正,作圭形砚面,圭顶部有翡翠斑,刻以星辰,若隐若现,美不胜收。

背面作日月形砚面,角上饰梅花朵朵,姿态丰富,精美别致。

配红木天地盖。

清·卢云乔铭门字形端砚铭文:_水墨青花漾碎冻,洞石精腴第壹种。

卢云乔文房无上神品。

印文:云乔珍赏说明:_水墨青花,碎冻荡漾,洞石精腴,被主人奉为无上神品,可见宝贵。

砚作门字形,简洁明快,典雅大方。

侧作隶书铭文,浑朴古穆,气韵生动。

配楠木砚盒。

清·丁斋铭井田老坑端砚铭文:_砚有铭,则章第,画法丑,镌手拙,玷佳石,又不知虚左以待矣。

丁斋主。

说明:_此砚石为清初熊坑石,即熊文璨任两广总督时开采老坑之石。

作井田式砚面,背面覆手内石品尽显,白中有晕,向两遍晕开,似水非水,似线非线,与砚台完全融合。

侧刻铭文,书法隽秀。

配瘿木砚盒。

清·计氏白蕉砚铭文:1.计氏白蕉研之一品。

石公。

2.六六十蒙叟自写小象,钝厂刻。

砚盒题字:_端溪白蕉研,癸亥夏观并题签。

端砚的鉴赏与收藏四

端砚的鉴赏与收藏四

铁一经镀金,身价截然不同,避
重就轻之伎俩、起死回生之术,
市场诡道也,藏家不可不知!
第五害、金银线
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将金线、
银线列为石疵,但高举赞同的旗
石、石英等,赤黄绿白拉杂成群, 帜,也需要一份道德勇气。说真
乍看如石生疮。五彩疔色彩斑 话,可能得罪一些人,但说假话,
斓,里子奇硬,雕刻时入刀不易, 会误导更多人,左思右想之余,我
端砚三大名坑多虫蛀,而以 麻子坑最常见,两者形影不离,成 了麻子坑的头号克星。这是麻子 坑的宿命,几无一幸免,也成了 麻子坑的标志。虫蛀虽然恶性重 大,列为“二号重犯”;但念麻子 坑出身贵族,地位显赫,对端砚 形象有杰出贡献,人无完人,砚 无完砚,只要虫蛀的行径不过分 张狂,不在砚堂正中进行腐化石 心的勾当,爱砚族们一般都能宽 宏大量,予以从轻发落。(见图2)
清中期 象耳衔环玉瓶 高25厘米
喜好,可从《清高宗御制诗文全 集》及批示有关玉器之奏章资 料反映出来。当时对雕琢玉器 造型、玉料使用、画稿修改,甚 至造办处之玉匠挑选、玉雕师 技术评定、人员组成,乾隆都必
单”,而功利挂帅的今日,金线、 银线却成为歌功颂德的戏码, 实已是非颠倒、黑白不分。金线、 银线浑水摸鱼,乘机坐大。为此 短文,虽不敢妄想拨乱反正,却 是语重心长,期待至深(。见图4)
90 20 04 .11
不同程度的裂纹。举凡虫蛀、铁 捺、鹤屎、金银线、冰纹等,也 都难逃它的纠缠。砚中有轻微 裂纹,不影响砚的价值,怕的是
第二害 虫蛀
虫蛀是砚石松脆的部份,严 重者指抠即落,在砚上呈斑驳的 小坑洞,罪大恶极者直透石心, 如树木遭腐蚀虫蛀般,常有绿色 斑染夹杂其中,如石生苔。虫蛀 为端石一大害,只要虫蛀一上 身,只能把砚做小,或将其置于 不明显处,或雕以纹饰掩其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赏析
作者:裴亚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12期
[摘要]安徽博物院珍藏一套珍贵的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系用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石琢成,质润品优,规整厚重,盒盖精致,保存良好,弥足珍贵。

砚石附有翁方纲题刻铭文,翁方纲的题刻意味深刻,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融合,让这套砚真正成为既具有观赏性又具备实用性的珍贵的艺术品。

[关键词]清代翁方纲端砚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文书工具,还是中华民族绚丽的文化瑰宝,同时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北宋苏易简《文房四谱》中有云:“…四宝‟砚为首。

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

”可见砚在文房四宝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砚台从最初的研墨工具到成为文房四宝的发展过程中,早已不是单纯的工具,更成为了集实用与赏玩为一体的收藏品,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喜爱。

历代文人对砚的溢美之词俯拾即是,句句透露出对砚的盛赞。

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长河里,砚台在清代制砚工艺达到了鼎盛。

清代的砚材丰富多彩,工艺更侧重于雕工,交错应用多种雕工手法,图案多种多样,形制因材施艺,因石构思。

砚台的材料品类繁多,在众砚中,端砚、歙砚、洮河砚、澄泥砚是谓佳品,并称为四大优质名砚。

其中端砚“体重而轻,质刚而柔,摩之寂寂元纤响,按之如小儿肌肤,温暖嫩而不滑”,因此被誉为四大名砚之首,为世人所重,众多文人争相收藏。

安徽博物院珍藏了一套珍贵的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

这套端砚质润品优,规整厚重,盒盖精致,保存良好,弥足珍贵。

这套端砚共有两件,均长11厘米,宽4厘米,厚1.7厘米。

两件砚均分为盒身、盒盖和石砚三部分(见图1),通体呈圭形。

圭是古代玉制礼器,东汉许慎《说文》一书有关圭的定义是“剡上为圭”。

“剡”有削、锐利和锋之意,上部尖锐、下端平直的片状玉器即为圭。

以古玉器的形状作为砚的形制在砚中比较常见。

该套石砚呈深紫色,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

砚面为一圭形砚堂,上方砚池为六边形,两角及上部皆尖,砚池及砚堂皆起窄边,砚额饰三个圆点,并以直线相连(见图2、图3)。

砚背中心为圭形,略凹,内刻铭文。

全砚仅由点、线与面构成,线条简约流畅。

这套端砚因石构图,因型造势,简洁朴实,造型大气,纹饰简单不繁复,气质古朴而雅致,平易而隽永,每一处细节透露着理性和清淡之美。

木质盒,盒亦呈圭形,盒盖上部中心镶有一枚玉饰。

玉饰呈桃形,镂雕蝠、鹿首尾相连,周边饰云蝠纹,表达福禄相连、福寿绵绵的美好寓意。

这套砚的石砚和盒上分别阴刻铭文款识。

第一件石砚底部诗曰:“有弋善心写经闭关,诸口香中忍界之天,挹澡瓶水齐灌福田,放白毫光在指节间。

”紧接署款“乙未长夏之月翁方纲”(见图4)。

砚侧镌阴文“山川灵秀”及“忆香题”(见图5)。

砚盒上阴刻:“氵黎溪之石,星溪之田。

是□是□,必有丰年。

”下款:“花步山人题子臣。

”(见图6)第二件石砚底部诗曰:“头上葛巾已漉洒,箱中剩有砚相守,日日狂吟杯在手,杯干作书瘦
蛟走,不识字人曾见否?”下款“寒碧主人雅赏方纲”。

(见图7)笔划丰满,筋劲骨健,刀法奇骏,锋芒毕现。

砚一侧阴刻“宇宙”,署款“刘氏家藏”(见图8)。

砚盒上阴刻:“质洁如冰,终日相亲;无声无休,与墨同春。

”下款“评香馆家藏”(见图9)。

此套砚为端砚。

端砚,又有紫云、紫玉之美称,距今1300多年,产于广东肇庆东郊斧柯山端溪一带。

端砚石质润滑、细腻、柔嫩。

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不损毫,有“呵气研墨”之说。

久负盛名的端砚,历代文人不吝笔墨对其盛赞,唐代李贺诗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宋代文人李朴赋诗赞其“岩石凝清粹,端然绝世珍。

声清轻楚玉,色润胜燕珉”。

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端砚凭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特点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断留下它无可磨灭的轨迹。

物以品重,亦以人贵,这套砚以其品质上佳、形制大气为重,更以其主人清代学者翁方纲的身世地位、文化修养为贵。

这块砚的主人翁方纲(1733-1818年),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是清代著名学者、金石学家和书法家,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复初斋诗文集》《粤东金石略》等。

翁方纲历官既久,宦游南北,学生众多,名气影响深远。

他在自己一生的仕途生涯里,精心汲古,博学多闻,对金石搜访、学术研究、诗词等,靡不精审,在诸多学术领域成就卓越。

翁方纲的书法也名震一时,最擅长隶书,《梦园丛说》载“翁覃溪先生能于一粒芝麻上写…天下太平‟四字”,另有相传他可在瓜子仁上书写小楷字,他的功力精熟可见一斑。

马宗霍《霎岳楼笔谈》称:“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小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石庵所能到也。

”《清朝书画录》称“翁、刘、梁、王”,将他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

两方砚台上均有翁方纲题刻砚铭,第一方砚书法点画分明、坚实圆厚、轻重有致、结体严谨匀称;第二方砚题刻书法笔酣墨饱、行云流水、遒媚劲健。

俗话说:“砚贵有铭,身价倍增。

”翁方纲的题刻意味深刻,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融合,让这套砚真正成为既具有观赏性又具备实用性的珍贵的艺术品。

在铭文中另提一人,寒碧主人——刘恕,他是清代著名书画家、藏书家。

一名惺常,一作惺棠,号寒碧主人、花步散人,吴县(今江苏苏州)洞庭东山人。

乾隆问举人,官至广西右江道。

家世殷实,善鉴赏书、画。

他是今日苏州留园前身的主人,当时的留园被称作刘园,又称寒碧山庄。

因为流传下来关于刘恕的资料比较有限,从砚上铭文表意、两人所处时代经历及对书画的热爱可初步认为,此砚应为翁方纲先生赠予寒碧主人的一套砚。

这套砚的传承是此后需要下功夫继续考证和研究的。

人求其品,砚求其质,此套清代翁方纲铭圭形端砚系用质佳品优的端石琢成,古朴大气;再附有翁方纲的诗句铭刻更显弥足珍贵。

“历经沧桑不计年,风风雨雨炼冥顽。

一朝慧眼识真趣,常伴笔墨待窗前。

”历经数百年,这一套端砚以其独有的艺术神韵展现着自身的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