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物理八上——《第2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1

合集下载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一】第2节 熔化和凝固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一】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用具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1.熔化和凝固(板书)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师]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生甲]应该不相同.[生乙]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才会变成液态.冰熔化成水不用很高的温度.[生丙]不管在很高温度还是不太高的温度时变成液体,是不是都需要给物质加热?[生丁]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生戊]熔化过程中给物质加热,这时温度是不断上升,还是不变?[师]现在提出了固体熔化时温度是怎样变化的问题,大家相互讨论,利用桌子上的仪器通过探究实验来解决.先制订计划和方案.[方案一]把装有一些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和水给海波均匀、缓慢地加热,并搅拌.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海波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方案二]把石蜡放在试管里再放入盛水的烧杯里,用酒精灯通过烧杯给石蜡均匀、缓慢地加热.装置如课本图4.2—1,注意观察温度计读数和石蜡的状态变化.当温度达到4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在石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填入表中.[师]这两个方案都很好,且可行.我们可按照这两个方案来做实验.我们先看挂图.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学生看完后,宣布开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随时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根据海波和石蜡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并结合自己实验分析一下,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从中可以找出什么规律?[生甲]给海波加热,海波温度不断升高,当温度上升到48 ℃,时,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还在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却保持48 ℃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生乙]在给石蜡加热,石蜡先变软,然后逐渐变成液态,在整个熔化过程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生丙]从我们组对海波熔化实验现象的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海波在一定温度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生丁]我们组对石蜡熔化实验的现象进行分析讨论,认为这个现象表明,石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师]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实验观察很仔细,每组同学都团结协作,讨论也很激烈.我很高兴,看来大家对学物理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打开课本,看图4.2—2和图4.2—3;方格纸上纵轴表示温度,温度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自己写上,根据你们的实验数据,在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线连接,便得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学生们画图,教师巡回指导][师]同学们根据你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总结海波和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生甲]海波在熔化前温度升高,在熔化中温度不变,在熔化后温度继续上升.[生乙]石蜡在熔化前、熔化中、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都在上升.[师]现在我们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相互讨论你们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看看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怎样解释?写出实验报告.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师]从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实验,我们还能总结出什么?[生甲]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温度却保持不变,这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做晶体(crystal).[生乙]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地吸热,温度就不断地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非晶体(noncrystal).[生丙]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melting point)[生丁]晶体有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师]晶体除熔化时有一定温度,在晶体凝固时也有一定温度,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2.熔点和凝固点(板书)(1)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2)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生甲]晶体的熔点一般是不同的[师]那你们想想:“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生甲]钨的熔点为3410 ℃,用来做灯丝,不容易烧断.[生乙]水银不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它的凝固点为-39 ℃,太低.[师]看来大家已知道它们的用途,看投影课本图4.2—4和图4.2—5.思考想想议议[想想议议][生甲]AB段为固态,温度不断升高.[生乙]B时刻为固态,C时刻全部变为液态,BC段为固液共存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生丙]CD段为液态,温度升高[生丁]EF段为液态,温度下降[生戊]F时刻晶体开始凝固,到G时刻全部变为固态,FG之间是固液共存态、温度不变.[生己]GH为固态,温度随时间下降.[生庚]黑龙江省北部最低气温曾经到过-52.3 ℃,这时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可用酒精温度计[师]回忆海波的熔化实验过程和温度变化,看看还能找到什么规律[生甲]在海波的熔化实验和石蜡熔化实验中,无论温度变否都需要加热.[生乙]在凝固过程温度不变,却继续放热.[生丙]这说明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生丁]晶体和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师]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水结冰时放的热使窑内的温度不会太低,菜不会冻坏.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板书)二、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了熔化和凝固,通过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探究.我们知道了晶体有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熔化要吸热,凝固要放热.三、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阅读P57四、板书设计1.熔化和凝固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凝固——物体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2.熔点和凝固点熔点——晶体熔化时,有一定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凝固点——晶体凝固时,有一定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物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第2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1

物理人教八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第2节 熔化和凝固》教案1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难点: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为()A、38℃;B、37℃C、36℃D、35℃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固体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16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254)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液体 气体5)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学生引入材料的物性变化领域,使其具备以下能力:1、了解物质的不同状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2、掌握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3、能够自主探究并解决物质状态变化问题。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三态2、熔化和凝固3、状态变化的问题探究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互动探究3、小组讨论四、教具准备1、幻灯片2、热板3、药品玻璃杯4、铁蜡烛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幻灯片展示物质的三态以及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物质的物性变化。

2、讲解首先讲解物质的三态,即固态、液态、气态,并进一步介绍物质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

接着介绍熔化和凝固的原理,以及熔化和凝固图示的展示。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可以通过展示熔化和凝固的实物示例,如药品玻璃杯和铁蜡烛来进行讲解。

3、探究提出状态变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液态变固态、固态变气态等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材料状态变化问题,并在小组内讨论解决方案。

4、总结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总并展示各自解决方案,并对状态变化问题做出总结。

六、作业1、做一份报告,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2、调查一种物质在不同情况下状态的变化情况,并给出解决方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掌握了物质的三态,了解了状态之间的相互转换原理,掌握了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原理。

同时,通过探究状态变化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物性变化。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和加深自己的理解。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教案 20242025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章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1课时)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质状态变化的两种形式。

2. 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条件,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铁块、冰块、加热器等)。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铁水凝固等,引导学生思考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2. 讲解与演示: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阐述它们的条件及吸热和放热特点。

同时,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熔化和凝固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它们的意义。

4.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熔化和凝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其条件。

难点:熔化和凝固过程中吸热和放热的特点。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熔化和凝固的知识。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今后需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熔化和凝固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实验,如自制冰棍、铁水铸件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熔化和凝固的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引入新课的方式:我选择了通过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来引入新课。

我认为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教案1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教案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3.2《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在学习了《力和运动》、《热传递》等内容后,进一步探讨物质状态变化的课题。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也有实践操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知道物质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特点。

2.让学生掌握熔化和凝固的规律,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熔化和凝固的概念及特点。

2.熔化和凝固的规律及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特点和规律。

2.演示法: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4.实践法: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冰、水、容器、温度计、计时器等。

2.教学课件:PPT、图片、视频等。

3.教学参考资料:教材、教辅、网络资源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熔化和凝固的实例,如冰雕、冰雪融化、晶体凝固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熔化和凝固的概念,阐述熔化和凝固的特点及规律。

通过PPT、图片和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熔化和凝固过程。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冰的熔化和凝固过程,记录温度和时间等数据。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2节熔化和凝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2节熔化和凝固
4.小组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熔化和凝固知识的掌握。
2.练习题类型:
-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概念的理解。
-计算题:计算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巩固热量计算方法。
-应用题:运用熔化和凝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教学内容:熔化和凝固的概念、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点和凝固点、热量变化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图示、实验演示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熔化和凝固的物理过程。
-讲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举例说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图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特点。
-演示实验:通过冰融化、蜡熔化等实验,观察温度变化、物质状态变化等,引导学生认识熔点和凝固点。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学设计:第2节熔化和凝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掌握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理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知道不同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一般不同。
3.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并能通过实验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分析其特点。
-实验设计:分组进行冰融化、蜡熔化等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温度变化、物质状态变化等。
3.结合生活实例,讲解熔点和凝固点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例如:介绍冰箱冷冻室中冰的凝固点,以及不同物质的熔点差异等。
4.运用图示法和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区别,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2.作业中涉及计算题的,请务必注明所使用的公式和单位。
3.提交作业前,请认真检查,确保无误。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 (2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才学物理不久,他们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都还不是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教学重点:观察固体的熔化现象。

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吸热而温度不变。

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提问:实验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首先我们先说熔化,熔化过程有什么特点呢?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是怎样的呢?老师这里有两种固体,一个海波,一个石蜡,我们来用实验探究一下他们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么变化的。

进行实验,说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各实验仪器的用处及注意事项。

知识讲解: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变,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的固体。

熔点:晶体熔化时候的温度晶体熔化特点:师:通过我们刚的出来的图像我们发现,海波跟石蜡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有些差异,让我们来进行比较一下。

帮助学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以及学习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和条件。

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a.达到熔点b.继续加热认识晶体熔化曲线逆向思维法: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应用以及危害。

与学生一起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熔化的曲线。

引导学生由熔化过程思考凝固过程,并得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图像。

提问: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的应用和危害有哪些?温A B CD板书设计: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现象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称为熔化。

2、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称为凝固。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人教版(2024)物理八年级上册-3.2熔化和凝固(教案)

第2节熔化和凝固【2022年版课标要求】1.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

2.了解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能运用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

难点: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讲授,引导学生归纳规律,观看多媒体动画,感知物态变化之熔化与凝固,指导学生做好海波熔化实验,分析熔化过程中的特点。

学法:小组实验,积极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课前准备】学生四人一组。

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试管、烧杯、细线、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利用生活事例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展示春暖花开、冰雪熔化、滔滔江水、河流干涸、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等图片,提问学生,水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什么状态?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随着气温的变化,冰会熔化,水也会结冰,干旱、少雨的时候,河流也会干涸,就是说,水可以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发生变化。

我们周围有很多物质可以发生这样的变化。

那么,物质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究。

首先,我们了解两种物态变化——熔化与凝固,引出探究学习的课题。

二、新知学习(一)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的定义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了解物态变化及熔化和凝固三个基本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了解并标画基本概念。

教师提问三个概念,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具体实例,概括定义。

1.物态变化:物质各种状态之间的变化。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

3.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结成冰。

(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教师提出问题:冰熔化时,需要什么条件?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不同的物质熔化时,温度会如何变化?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
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的情感。

重、难点:
1、试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
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温度是用来描述物体__________的物理量。

常用的液体温
度计是根据_________ 性质制成的,把_______________
规定为0℃,把___________ 规定为100℃。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根据待测物体温度变化范围,选择_________合适的温度计。

(2)、使用时应把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物体________,不要碰
到容器的_______,待温度计的示数________后方可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__________,视线必须与温度计的___________相平。

3、用一支原来示数为38℃的体温计,未经下甩,便去测量一
个正常人的体温,如果当时气温是35℃,那么体温计的示数
为()
A、38℃;
B、37℃
C、36℃
D、35℃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固体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1 6
3)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

2 5
4)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液体气体
5)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4
6)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
试验:
数据记录: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熔化和凝固:
固体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
叫熔点;
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
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记住冰的熔点。

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3、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