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论文 关于《观察和饲养蚯蚓》实验的几点思考
八年级上册《观察和饲养蚯蚓》教学反思

八年级上册《观察和饲养蚯蚓》教学反思八年级上册《观察和饲养蚯蚓》教学反思蚯蚓是学生比较熟知的一种小型陆生动物,但其实很多学生对其了解还不是很深透,通过指导学生对蚯蚓的探究,使学生了解观察,特别是仔细观察是生物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有些重要的科学事实就是通过观察得到的。
观察也是一种探究。
所以,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培养,因为学生观察动物行为特征时的方法暂时还不十分仔细和专业,往往不知如何下手,为了避免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主观臆测和出现观察偏颇,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之前就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就是每次只观察一种行为,第二所观察的行为特征应事先有明确的说明,第三就是观察时要善于捕捉和记录,第四就是采取时间取样的方式进行。
本试验存在的问题:(1)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反,蚯蚓在糙纸上的运动比在玻璃上慢,(糙纸较干,蚯蚓被粘在了纸上)。
实验步骤让学生产生是不是蚯蚓在糙纸上运动累了,所以才比玻璃板上运动慢。
(2)实验中所用玻璃板干燥时,蚯蚓也可以在玻璃板上较快运动。
3、实验过程中的两次运动是分开来做,学生缺少对照,很难进行比较。
从以上情况来看,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简单、步骤不够严谨、实验效果不好,甚至得出相反的结论。
改进方法:用玻璃条做两个玻璃槽(可保证蚯蚓基本沿直线运动),在玻璃槽的一个外侧面贴上自制标尺,一个玻璃槽的玻璃板上撒一层水,让玻璃板表面形成一层水膜,才能保证玻璃板的光滑。
让蚯蚓先在撒水的玻璃内运动,通过标尺观察并记录一定时间内蚯蚓运动的路程,再在另一个玻璃槽内铺上一层糙纸,用水把纸充分打湿,让蚯蚓在纸上运动,观察并记录其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的路程,与在玻璃板的运动情况进行比较既可得出结论。
改进之后,保证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
玻璃槽上贴的标尺则有助于观察比较蚯蚓的运动。
同时改进后的实验避免了实验条件不统一,步骤不够严谨,缺少对照等不足,使实验更具可行性。
饲养和观察蚯蚓的范文

饲养和观察蚯蚓的范文蚯蚓被生物学家达尔文称之为地球上最有价值的动物。
饲养和观察蚯蚓对于实验有着重大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饲养和观察蚯蚓的范文,一起来看看。
饲养和观察蚯蚓的范文1饲养和观察蚯蚓一、目的要求: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3、观察蚯蚓的运动二、材料用具: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三、方法步骤1、根据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1) 取一条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体形,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
数数从蚯蚓的头部到环带共有多少节?(2) 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黏液?(3) 用手指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看到腹面有许多小突起就是刚毛3、观察蚯蚓的运动(1) 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想想这些变化是怎样产生的?(2) 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身体变化,并与它在糙纸上的运动做比较4、实验中注意的问题(1) 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2) 实验后,别忘了将蚯蚓放归自然环境中。
5.讨论题:(1)蚯蚓适于在湿润、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白天穴居,以呢土中的有机物为食,夜间爬出地面,取食落叶。
(2)蚯蚓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3)蚯蚓身体分节使运动更加灵活,刚毛起固定、协助运动作用。
(4)蚯蚓之所以在潮湿深层穴居,是因为它要靠体壁进行气体交换。
饲养和观察蚯蚓的范文2饲养和观察蚯蚓的外形目的要求:1、设置一个适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材料用具: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旧的矿泉水瓶) 方法步骤:1、根据你的经验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1)取一条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外形,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
八年级生物饲养和观察蚯蚓

பைடு நூலகம்
的教师呢?根据我们推测判断,如果不是由于水平问题,那就是唐老师课前没有认真备课,没有自己先做一遍试题,核对答案。不然,他为什么会老是出错呢?。 游 戏 问 答
。
林国泉老师,是我们的数学老师。林老师像一头老黄牛,勤勤恳恳,不知疲倦,以致积劳成疾,卧床不起。林老师身患重病后,仍然念念不忘他的工作和他的学生,这使我们 深受感动,自觉备下薄礼,成群结队到医院去看望他。
话虽如此,林老师在教学上也存在严重的硬伤。他讲课,很死板,总是满黑板地抄写试题,然后不厌其烦地一道道分析讲解。他老是强调学生的学习进度要跟老师的教学进度 高度保持一致,说什么这是互相配合。如果学生超越了他的进度,或拿了一道跟他教学进度不一样的题目去请教他,保管你会碰一鼻子灰,自讨没趣。也许,正因为如此,数学这 科,复习的时间最长,而考试的成绩却最差。我认为,学习数学,犹如行兵布阵,需要讲究灵活机动的作战方针,如果指挥官固步自封,画地为牢,不能审时度势,不能越雷池半 步,焉能不吃败仗?数学靠的是超强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解题方法,没有它,如同一把生锈的钝剑,要想让它发出耀眼的光芒,那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八年级上册《观察和饲养蚯蚓》教学总结PPT

要点三
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和资源
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如生物实验室、植物园等,以便学 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生物实践活动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 科学竞赛或研究项目,以展示自己的 实践成果和创新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蚯蚓基本知识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蚯蚓的形态特 征、生活习性以及其在生态系统
中的作用。
观察技能
学生掌握了使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 细节特征,并能够记录观察结果。
饲养技能
学生了解了蚯蚓的饲养方法,包括 饲养环境、食物选择等方面的知识 。
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01
02
03
实验准备
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器 材的准备和检查工作,如 放大镜、饲养容器、食物 等。
04
了解饲养蚯蚓的喂食注 意事项,如避免喂食过 量蔬菜瓜果等。
学生实践环节
01
02
03
04
学生分组进行饲养蚯蚓的实践 操作;
学生记录饲养过程中蚯蚓的生 长变化、环境参数等;
学生进行饲养经验的分享和交 流,互相学习提高;
教师对学生实践环节进行点评 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03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知识掌握情况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数据记录不准确等问题,需要 在后续教学中加强指导和训练。
03
改进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可以在后续教学中增加实验操作的演示和讲解环节,
提高学生的操作规范性。同时,可以加强数据记录和分析的训练,提高
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04 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
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讲解和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蚯蚓的 生活习性,如食性、运动方式、繁殖方式 等。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反思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反思引言观察蚯蚓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实验,通过观察蚯蚓的行为、习性和反应,可以更好地理解其生存和生长规律。
本次观察蚯蚓实验,通过将蚯蚓放置在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其对不同刺激的反应,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通过实验,我不仅对蚯蚓这一生物有了更深入的认知,也对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观察方法有了更多的体会。
本文将对本次实验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
实验目的和方法实验目的是观察蚯蚓对不同刺激的反应,以及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实验方法包括将蚯蚓放置在不同的温度、酸碱度、湿度等环境中观察其行为和反应。
每个环境条件下的观察时间为10分钟,共观察4个环境条件。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蚯蚓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表现。
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蚯蚓会表现出蠕动的频率增加,身体变得更加活跃。
在酸性环境中,蚯蚓则会开始蜷缩身体,保护自己不受刺激。
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蚯蚓会选择更深的土壤层次,躲避干燥和光线。
通过这些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初步推测出蚯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防御反应机制。
反思与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深切地意识到实验前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我对蚯蚓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了解不足,导致在实验过程中对其反应的观察和判断存在误差。
这也提醒我,在进行生物实验之前,要对实验对象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查阅相关文献,以获得更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其次,观察技巧和方法的不熟练也是我在本次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在观察蚯蚓的行为和反应时,我并没有完全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导致观察结果的准确性不高。
例如,在观察时,应该注意观察蚯蚓的整体行为和局部细节,观察是否有蠕动、挖洞等行为。
此外,还应该注意观察时间的控制,避免观察时间过短或过长而导致观察结果的不准确。
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首先,实验过程中一定要保持环境的稳定性,避免干扰因素对蚯蚓行为的干扰。
这需要我们在实验中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和移动,尽量保持环境的恒定和稳定。
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关于《观察和饲养蚯蚓》实验的几点思考

关于《观察和饲养蚯蚓》实验的几点思考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要取得成功,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精心准备,实验时要做到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及时解惑,方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从教20 多年来,不知做了多少实验,也不知上了多少节实验课,这些课有成功也有失败,但真正满意,有所收获的是本周所做的一节实验探究《饲养和观察蚯蚓》,这是我从学生到教师以来,最为成功的一堂实验课,也是收获最大,感触最深的一节课,现在我把这节课的实验过程整理出来,与各位同仁分享。
按照教学进度,本周我们上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二个内容《蚯蚓》,按照以往的经验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采集并饲养蚯蚓。
上课时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每个学生手里都有观察材料,所以,学生观察得都很认真仔细。
实验步骤如下。
一、实验步骤按照计划,我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挖到蚯蚓的地方,并介绍所处环境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总结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由于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总结的都很好,都能总结出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有枯枝落叶的地方。
第二,我让学生观察蚯蚓的体形、体色。
这一步进展顺利。
第三,我让学生观察蚯蚓身体分节的现象,观察每个体节的特征,并引导学生找到环带,这一步进展的不是太顺利,因为有的学生挖到的蚯蚓比较小,体节不是太明显,有的甚至连环带都很难看出,为了使下一步实验能顺利进行,我对学生会手里的蚯蚓做了调整,把个体较小不易观察的蚯蚓淘汰掉,并把学生重新调整,保证每个小组至少有一条较大的蚯蚓,保证每个小组都有同学能动手(因为有的女生对蚯蚓这种蠕虫害怕),以保证后边的实验顺利进行。
第四,让学生观察分析,学会区分蚯蚓的前后端,学生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
有的说:运动时,先伸出去的一端是前端;有的说:身体较细的一端是前端,大家争论不休,互不相让,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我没有做出解答,而是给了学生一副蚯蚓静止不动时的图片,要学生区分哪是前端,哪是后端,学生把图片和手中的蚯蚓比较,最后得出结论,离环带近的一端是前端(这是本次试验的收获之一)第五,在探究蚯蚓体表粘液的作用时,我发现第一组的蚯蚓体表已经有点干,蚯蚓的活动已经非常迟缓(几乎是不动了),学生说,这条蚯蚓已经死了,另外第八组的蚯蚓由于饲养时土壤太湿,蚯蚓已经死了,我当时没说什么,继续指导学生探究蚯蚓体表粘液的存在,在触摸蚯蚓体表时,第一组的学生发话了:“老师,我们的蚯蚓体表是干的,它好像已经死了,一会儿动一会儿不动。
八年级生物饲养和观察蚯蚓

现在工作二十几年了,贺兰山脚下的漫天黄沙,冰刀雪剑;广西乡村的恬静美好、潮湿燥热;威海的螃蟹、花蛤,烤的滋滋冒油的鱿鱼,都写进了生活里去。人家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万卷书不知 道何时才能读够,不过万里路早就绰绰有余。这让平庸的人生变得丰富,单纯的想象一下子有了着落。如果从第一次在外求学算起,四分之三的时光都是从家乡以外的地方度过的。比起敕勒川上的牧民, 或许要少一顶可以折叠的帐篷;不过对于阴山下辽阔的草原,却又多了跌宕起伏、生动坎坷。最新微信快三群
饲养与观察蚯蚓

饲养与观察蚯蚓饲养与观察蚯蚓饲养与观察蚯蚓蓬莱市大辛店一中盛永坤活动设计的背景思路很早以前,人们就认识到蚯蚓是一种益虫。
蚯蚓生活在土壤中,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
蚯蚓还可作药用,有解热、平喘、降压、利尿等多种功效。
蚯蚓还可用作养殖用的高蛋白饲料,蚯蚓还能吞食重金属和各种废物垃圾,可用于垃圾处理。
小小的蚯蚓怎么会有这么多的作用呢?本活动通过“饲养和观察蚯蚓”,引导学生利用身边非常容易获取的资源来开展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如何去探究,从而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研究课题适用于农村初三年级的学生,一方面大多数学生生活在农村,对蚯蚓并不陌生,另一方面初三的学生以在生物课上学过蚯蚓,对蚯蚓已有初步的了解,这在观察上有一定的有利条件。
二、活动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具有团结协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掌握参与实验与观察的方法以及信息资料的搜集、数据分析与处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形成学科学、“做”科学的良好习惯。
三、四、1、 2、 3、 4、五、活动时间:(13课时)活动准备:教师下载素材制作《蚯蚓》视频待用。
准备饲养蚯蚓用的塑料罐等,几个同学一组到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搜集蚯蚓若干(如20条)。
准备湿润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镊子、玻璃板,粗糙的白纸,照相机、纸、笔等备用。
还可上网查阅蚯蚓的资料。
活动过程:第一阶段确立活动主题(1课时)(一)、用《蚯蚓》导入活动课:教师解说:在自然界中,有这么一种动物,它们被称作农民的朋友,他们在土壤中钻来钻去,辛勤的耕耘土壤,使土壤变得疏松,他们吃掉地上的枯枝败叶,排出的粪便使土壤变得肥沃,使农作物长得枝繁叶茂……师问:这群默默无闻的耕耘者是谁呢?你对它们又有多少了解呢?(学生叙述)播放视频课件∶《蚯蚓》师总结:自古以来蚯蚓被看成是一种益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观察和饲养蚯蚓》实验的几点思考实验是生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实验要取得成功,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精心准备,实验时要做到细心观察,认真记录、及时解惑,方能达到预期的结果,从教20多年来,不知做了多少实验,也不知上了多少节实验课,这些课有成功也有失败,但真正满意,有所收获的是本周所做的一节实验探究《饲养和观察蚯蚓》,这是我从学生到教师以来,最为成功的一堂实验课,也是收获最大,感触最深的一节课,现在我把这节课的实验过程整理出来,与各位同仁分享。
按照教学进度,本周我们上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第二个内容《蚯蚓》,按照以往的经验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采集并饲养蚯蚓。
上课时由于课前准备充分,每个学生手里都有观察材料,所以,学生观察得都很认真仔细。
实验步骤如下。
一、实验步骤按照计划,我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自己挖到蚯蚓的地方,并介绍所处环境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总结蚯蚓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由于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学生总结的都很好,都能总结出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有枯枝落叶的地方。
第二,我让学生观察蚯蚓的体形、体色。
这一步进展顺利。
第三,我让学生观察蚯蚓身体分节的现象,观察每个体节的特征,并引导学生找到环带,这一步进展的不是太顺利,因为有的学生挖到的蚯蚓比较小,体节不是太明显,有的甚至连环带都很难看出,为了使下一步实验能顺利进行,我对学生会手里的蚯蚓做了调整,把个体较小不易观察的蚯蚓淘汰掉,并把学生重新调整,保证每个小组至少有一条较大的蚯蚓,保证每个小组都有同学能动手(因为有的女生对蚯蚓这种蠕虫害怕),以保证后边的实验顺利进行。
第四,让学生观察分析,学会区分蚯蚓的前后端,学生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
有的说:运动时,先伸出去的一端是前端;有的说:身体较细的一端是前端,大家争论不休,互不相让,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我没有做出解答,而是给了学生一副蚯蚓静止不动时的图片,要学生区分哪是前端,哪是后端,学生把图片和手中的蚯蚓比较,最后得出结论,离环带近的一端是前端(这是本次试验的收获之一)第五,在探究蚯蚓体表粘液的作用时,我发现第一组的蚯蚓体表已经有点干,蚯蚓的活动已经非常迟缓(几乎是不动了),学生说,这条蚯蚓已经死了,另外第八组的蚯蚓由于饲养时土壤太湿,蚯蚓已经死了,我当时没说什么,继续指导学生探究蚯蚓体表粘液的存在,在触摸蚯蚓体表时,第一组的学生发话了:“老师,我们的蚯蚓体表是干的,它好像已经死了,一会儿动一会儿不动。
”听了他们的话,我叫他们继续观察,然后指导其他组的观察。
等交流探究结果时,我点名叫一组的学生总结他们的蚯蚓为什么死了,他们给我的答案出乎了我的意料,他们说:“老师,我们的蚯蚓又活了。
”我问他们:“那你们是怎样让它起死回生的呢?”学生回答:“我们用棉签抹了一点水在它身上,它就活了。
”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蚯蚓体表粘液的作用以及实验中为什么要用浸水的棉签擦蚯蚓的体表有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第六,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时,我们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是本节课最大的收获。
我让学生按照探究步骤观察探究,具体内容如下。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过程1、用手指轻轻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并用放大镜观察,能看到什么?答:有粗糙的感觉,用放大镜观察,有一些小突起,这叫刚毛。
2、将蚯蚓放在粗糙的纸上,让蚯蚓在纸上自然爬行,把耳朵贴在纸上,仔细听一听,能听到什么声音?答:较大的蚯蚓在纸上爬行时,可以听到类似硬物划过纸的“嗞”“嗞”“嗞”的声音,这是蚯蚓爬动时,刚毛划过纸,以纸发生了摩擦,所产生的声音。
3、观察蚯蚓在纸上是怎样运动的?蚯蚓运动时身体的粗细、长短有什么变化?运动速度怎样?答:蚯蚓在纸上做蠕动,蚯蚓运动时身体一会儿变细、变长,前端往前伸,一会儿变短变粗,后端就往前端靠拢。
运动速度有点快。
4、将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及其身体的变化?答:运动状态同上。
5、比较蚯蚓在纸上和玻璃板上的运动,并总结有什么不同?能得出什么结论?答:蚯蚓在纸上的运动比在玻璃板上运动快,说明,蚯蚓的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
在做结果交流时,学生给了我两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这两个答案是我从大学学习到做教师的23年来,所做的上百个实验中,从没有观察到的现象。
二、意外收获第一个意外:有几个组的学生的答案出现了意外:有两个组的同学是这样描述的:当蚯蚓的前端往前伸时,嘴里伸出了舌,吸附在纸上,然后后端向前端靠拢。
另外,还有一组的同学这样描述,蚯蚓的前端往前伸时,嘴里伸出了一个吸盘,牢牢地吸附在纸上,然后后端向前段靠拢,蚯蚓就向前运动了。
在解释蚯蚓在纸上运动比在玻璃板上运动快时,他们的答案都差不多,它们这样描述,当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时,吸盘吸不住玻璃板,会往后退,然后前端再往前伸,只有吸盘吸附住玻璃板,后端才能往前端靠拢,蚯蚓才能继续运动。
第二个意外是:有一个组的同学在报道观察结果时,提出,蚯蚓在向前蠕动时,环带前后几个体节的背部有液体冒出,第三个意外是:有一个组的同学在比较蚯蚓在纸上和在玻璃板上的运动状态时,提出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它们说,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比在纸上快。
听了他们的描述,我甚感意外,赶紧走到他们的实验桌前,和他们一起观察,结果我看到了从没看到过的一幕,确实,我看到的情景跟他们描述的一模一样。
当时,我非常兴奋,因为前两个结果我不仅从没看到过,也从没听说过,第三个结果,通过我观察,我发现,是因为他们在蚯蚓在玻璃板上运动时,在蚯蚓的体表抹了水,由于变量增加了,所以,得出了相反的结论,我就此,提醒学生在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有一个变量,(即纸和玻璃板),其他的都必须相同,为了留下珍贵的资料,我叫学生用手机拍下了这个珍贵的视频(可惜在视频里看不出体液渗出的过程)。
说心里话,我已经忘了蚯蚓口前端这个结构的名称,但我知道,它既不是舌,也不是吸盘,我当时只好叫学生把看到的结果如实记录下来,至于前端这个结构的名称及作用,等我下来查阅资料再告诉他们。
后来,我查阅了有关资料,知道,蚯蚓口前端的结构叫“口前叶”,它的作用是在体腔液的压力作用下饱胀,有摄食、掘土及感觉作用,没有任何报道说它跟蚯蚓的运动有关。
体液渗出是由于约自12/13节间起,直到身体的后端都有背空,平时紧闭,遇到干燥或刺激时张开,射出体腔液,湿润身体表面,使蚯蚓易于在土壤中钻洞和保护身体。
通过这个实验我有了以下的思考:三、试验后的思考(一)知识结构的思考1、蚯蚓运动时,不仅刚毛起着固定身体协助运动的作用,并且口前叶也起着协助运动的作用。
应该把蚯蚓的运动状态这样来描述,当蚯蚓运动时,先是后端刚毛固定,环肌收缩,身体变细,纵肌舒张,身体变长,前端往前伸,然后口前叶由于体腔液的压力增大而饱胀伸出,吸附在纸上,同时前端刚毛固定,后端刚毛抬起,环肌舒张,身体变细,纵肌收缩,身体变短,后端向前端靠拢,这样蚯蚓就向前运动。
2、蚯蚓保持体表湿润的结构不是体壁分泌的粘液,而是蚯蚓体壁干燥所引起的反射性反应,体壁干燥时,体腔液压力增大,刺激背孔张开,射出体腔液,湿润体表。
3、指导学生实验时,要提醒同学们,蚯蚓在纸上和在玻璃板上运动的实验是一个对比试验,我们只能有一个变量,及蚯蚓附着的物体不同,其余的条件都要一样,得出的结论才有科学性,因为我曾经在一个群聊天记录中也看到过类似的实验答案,有一位聊友提出问题:为什么蚯蚓在玻璃板上不能运动(很多资料都这样说,其实蚯蚓在玻璃板上也能运动,只是运动速度慢一点),而另一位聊友的答案是:蚯蚓在玻璃板上能运动,并强调是他的亲身经历,他说只要在蚯蚓的体表抹上水,蚯蚓就能运动,并且,运动的还比较快(跟我们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
(二)情感态度的思考1、鼓励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客观真实记录在探究时,我们往往会受已有知识的束缚。
根据原有的知识或思维定势去探究,这往往会使我们失去发现真理的机会,因为原有的知识不一定就是标准答案。
就像我自己,蚯蚓的实验从学生时代到从教20多年,我做过的实验可以说不低于三位数,就由于受固有知识的影响,我从没有去看过蚯蚓口前端的变化,对于蚯蚓体表能保持湿润的原因,我也从没有去思考过,研究过,只是教条的告诉自己和学生,蚯蚓体表能保持湿润是由于体壁分泌粘液的缘故。
我想可能其他的同仁也犯了这样的错误,所以才没有发现口前叶在蚯蚓运动中还起着重要作用,也才没有看到蚯蚓背孔射出体腔液的过程。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认真仔细观察,客观真实的作好记录。
如果学生的结果以书本知识不符,要和学生一块再仔细观察,看学生的操作过程是否有问题,如果有问题,要及时指出问题在哪,并和学生一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学生的操作没问题,那我们就要大胆设想,是否是个新的发现。
2、激发学生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有的实验不是一次就能成功,为了得到科学的结论,往往要做出很大牺牲。
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用尽毕生精力,一把雨伞,一本书,一支笔陪伴他一生,他观察每一种昆虫都可能耗费几十年的时间,比如:他观察土蜂用了30年的时间,观察蜣螂用了40年时间,有个故事记载他为了观察蚂蚁搬死苍蝇,一连看了三四个小时,一动不动,以致被误认为是个疯子。
我们虽不能向这些大科学家作出如此伟大的牺牲,但我们要得到一个科学的探究结论也需要耐心细致,也需要举一反三的精神。
像我们这次所做的实验,由于是晚上做的,光线不是太好,所以,学生拍下来的视频不是太清晰,这个学生可以说是个有心人,她第二天又去挖了一条更大的蚯蚓,重新拍摄了蚯蚓运动的全过程,第二次拍下的视频比第一次拍到的视频更加清晰。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使结论更接近真相其实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如果学生质疑问难、发表见解是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体现,说明学生已经主动参与,是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和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这正是符合素质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与主动精神一”的思想。
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协同质疑,多问一问,会发现很多我们平常没有在意的问题,另外,在质疑的过程中,凡是学生会回答的都应让学生回答,如果学生独立回答有困难时,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点拨下试着说,降低回答的难度后再请学生说,我们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质疑问难。
从某一种方面来说,学生的质疑,还可以提醒教师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使探究结果更接近事实真相。
比如,我们做的蚯蚓运动的实验,过没有学生提出上述两个问题,那我们到现在也不能发现,口前叶参与了蚯蚓的运动,也不能亲眼看见蚯蚓背孔喷出体液的过程,这都是难得见到的两个生理过程。
总之,通过这个实验,我们有了很大的收获,有知识点的收获,也有思考方式的收获,探究能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借鉴这次探究实验成功的经验,也要总结失败的原因,争取每个探究或实验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