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地区威权政治与经济现代化-2019年文档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

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一、本文概述1、回顾“东亚奇迹”的历史背景和经济成就。

“东亚奇迹”一词通常用来描述自1960年代以来,东亚地区,特别是“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以及中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所经历的高速经济增长和显著的经济发展。

这一时期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赞誉。

历史背景方面,东亚地区的经济起飞主要发生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

在此之前,东亚许多国家都经历了长期的战争破坏和殖民统治,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结构复杂。

然而,通过政治稳定、社会改革以及对外开放等策略,这些国家逐渐摆脱了困境,开始了经济发展的新征程。

经济成就方面,东亚地区在短短几十年内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经济繁荣的巨大转变。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亚洲四小龙”,它们在20世纪60至90年代期间,实现了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8%的壮举。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成就不仅体现在总量的快速增长上,还表现在经济结构的优化、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改善等方面。

“东亚奇迹”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变革的历史进程,它不仅改变了东亚地区的面貌,也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这一奇迹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指导未来的经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2、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分析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在东亚奇迹中的作用。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在东亚奇迹中的核心作用。

东亚地区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空前的经济增长,被誉为“东亚奇迹”。

这一经济现象背后,不仅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更在于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战略选择。

其中,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它强调各国应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技术水平等条件,选择和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亚太

亚太

名词解释1、亚欧会议亚欧会议是亚洲和欧洲之间的政府间论坛,1996年3月1日至3日第一届亚欧会议在泰国曼谷举行,标志着亚欧会议正式成立,其宗旨是通过对话增进了解,加强合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建立亚欧新型全面伙伴关系;2、《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美国和日本订立的军事同盟条约:1951年9月8日签订,1952年4月28日生效。

条约共5条,主要内容:美国有权在日本及其周围驻扎陆海空军:驻日美军可援助日本政府镇压日本人民运动;由日、美两国政府行政协定决定美军驻日条件;未经美国同意,日本不得向第三国提供任何基地。

3、东盟地区论坛东盟地区论坛成立于1994年,现有26个成员,是本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官方多边政治和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其议题最初集中在东南亚的安全问题,近来逐渐扩大到亚太地区的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乃至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4、威权主义国家威权主义政体(或威权政体,威权政治,威权主义)是一个政治概念。

它的内涵是:在民主的外壳下,以威权的手段取得政权、治理国家的一种形式。

这种形式既不同于民主政体,也有别于独裁政体,既有某些民主的成分,又有对集权的强制;5、权威主义政体东亚权威主义政权,既不同于西方议会民主制,也不同于法西斯主义的极权主义,又不同于第三世界的个人(集团或家族)利益型集权政府。

这种政权基本上是出于国家、民族利益,依据社会条件的需要,为了有效地实现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迫切任务而建立起来的权力集中的政府。

6、政治稳定所谓政治稳定,是指一个国家的一切个人、组织和社会集团的政治行为没有对现存的政治秩序和法律制度造成破坏和威胁。

国家内部整个政治生活仍在正常、有序地运作。

这种状态称作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可分为自然型稳定和强制性稳定。

7、自然型稳定当社会矛盾、政治对抗能够在现存的秩序和法律范围内,通过政治民主的机制和渠道得以自行调解和消除,或者通过政治体制和政府政策的改革、调整和完善,使矛盾、对抗得以缓和与消除,从而使社会保持着一种稳定局面。

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江西省临川区第一中学2016届高三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含答案

江西省临川一中2016 届高考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命题:政治:李永田历史:余敬龙地理:谢平仔第Ⅰ卷(选择题共140 分)本卷共35 小题,每小题4 分,共140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化性以起伪,伪起而生礼仪,礼仪生而制法度”,该言论最早可能出自A.商鞅B.孔子C.荀子D.韩非子25.商代至西周、春秋的军制不同于后代,“国人当兵,野人不当兵”。

而如下图秦始皇兵马俑所示,秦国步兵、骑兵、车兵大多来源于地位低下的平民和奴隶。

这一变化说明了A.分封制下贵族世袭的兵权被废除B。

秦国统一战略基本条件大体具备C。

秦国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

郡县制实现对地方直接有效控制26。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

它的出现和流行说明A.儒学的政治地位日益巩固B.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增强C.中华民族文化心理认同形成D.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浓厚27.当时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各地督抚等官员却称皇帝敕令是“矫诏、乱命”,以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

材料中的“这场战争”使A.晚清“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开始形成B.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清政府统治面临土崩瓦解D.中国半殖民地统治秩序完全确立28.人们经常用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占世界总量的比重来论证本国的国际地位及发展方向。

但也有人以1840 年中国的GDP 是世界的33%,但之后就逐步沦为半殖民地;而1949 年中国的GDP 虽是世界的6%,却赢得了真正的独立并逐步走向大国这些史实来反对GDP 决定论。

据此,下列该现象分析最为合理的是A.GDP 的确能反映经济发展状况,可以证实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B.GDP 只能反映当时经济状况,故不能反映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C.GDP 的国际地位变化趋势经常与该国国际地位变化趋势成反方向D.决定GDP 变化的经济性质才是真正决定国家的地位和发展方向的29.2015 年是抗战胜利70 周年,回顾当时抗战的胜利,有观点认为,“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它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

论亚洲式民主

论亚洲式民主

论亚洲式民主近几十年来,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直在寻找一种既能使自己具有现代性,又要保留传统精华的政治体制。

日本、菲律宾、南韩,甚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台湾等经常宣扬自己的“民主”,确实,这些国家或地区都有自由民主的某些特点。

日本、菲律宾和南韩基本上都有了自由和公正的选举,以及广泛的公民权;公民的私生活一般不受政府的干涉和监督;传媒也几乎不受检查了;多党政治初步形成;利益集团和压力集团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东亚的经济“奇迹”使一些人似乎看到了东亚制度的优越性,因而提出了“亚洲式民主”的概念。

因为亚洲的情况很不相同,民主的因素主要在东亚,因此,它们实际上指的是“东亚式民主”。

虽然东亚的情况也存在着差异,但在与民主有关的文化、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体制上的确存在着某些基本的共同点。

李光耀是提倡东亚民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上180多个国家中,推行英美式以社会自由、经济放任发展为主轴的民主法制国家,不过20多个。

其余大多数国家仍挣扎在创业、救贫、治安、教育和免于饥饿的基本生活线上。

对于这些国家的百姓而言,如何获取生存权、劳动权等,比言论自由权、政治参与权还重要。

因此,软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更能体现群体的和谐与安乐,更能使政治与社会秩序显出和平景象,成为个人落实其权利之场域。

另一位代表人物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1991年他在联合国对美国式民主和人权进行了批评:“如果民主意味着可以携带武器、夸耀同性恋、漠视婚姻法规、以保护个人的人权为名破坏社会秩序,破坏特殊的信仰,给出版以神圣的特权,使其滥用这种特权——如果这些就是民主的具体内容,那么不能有一种与之不同的信仰吗?”他还说:“许多专制政府都是按照人民的意愿选举产生的,人民希望有一个强有力而严谨的政府。

”印尼前总统苏哈托盛赞协调一致的重要性。

在印尼,所有的问题都会被公开的审议,然而一旦领导人作出决定,每个人都要支持,因为这个决定是在“充分讨论和集体协商”的基础上产生的。

试析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

试析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

试析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朱海忠从朴正熙到全斗焕、卢泰愚,韩国威权政体的合法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全力推动经济增长之上的。

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威权政体的合法性却逐渐丧失,并最终为民主政体所代替。

那么,为什么威权政体与经济发展之间会有如此关系?在分析韩国威权政体合法性的基础上,本文欲对这个问题作一回答。

一威权主义概念自20世纪30年代出现之后,人们对它的理解与界定不尽相同。

一种观点认为,威权主义指“权力集中在一个领导人或统治核心手中的政治制度”,它包括寡头统治、独裁统治和君主专制。

[1](P.713)另一种观点虽将威权主义与独裁(AUTOCRACY)、僭主政治(TYRANNY)相区别,但含义仍然较为宽泛,如珀尔玛特认为,独裁与僭主是未加限制和制约的个人非制度化统治,而威权主义是制度化的集体统治。

[2]阿尔蒙德的威权主义概念也比较宽泛,因为他不但将新传统型国家,即没有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且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率都很低的战后独立国家归入威权主义之列,而且将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划入威权主义的威权—技术—动员类型。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威权主义国家是指缺乏公众参与和宪法制约,强迫人民服从统治者权威来实现民族重建的国家”。

由于执政当局把推行高速增长作为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故而称之为“发展型国家”(DEVELOPMENTALSTATE或译为发展取向的国家);在拉丁美洲被称之为“官僚威权主义国家”((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STATE)。

因此,威权主义主要以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为典型代表。

[3](P.60-63)本文主要根据第三种观点界定威权主义,因为威权主义概念出现之后,一段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只是到了60年代,随着拉美、东亚等地出现发展导向型政府并取得很大经济成就之后,人们才重新使用它。

因此,威权主义概念应赋予它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内涵。

就韩国而言,李承晚政权与后来的军人政体显然不能划入一列,与其将其划入威权主义并冠之以“政客型”[4]还不如把它归入阿尔蒙德所说的“新传统型国家”,其原因是:第一,李承晚的政治结构虽有三权分立、国会选举和政党竞争等民主框架,但这个李朝后裔非常“讨厌美国人强加给他的‘民主政治’。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

国际政治经济学(IPE)

IPE重点整理一、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出现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李斯特等。

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有:生产力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关税是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其主要的经济政策主张包括货币即财富、国际干预经济两大点。

2.相互依存:随着全球范围内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非国家行为体的发展,相互依存理论应运而生。

它是指跨国界的货币、商品、人员和信息流动所导致的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

相互依存并不意味着互利、“非零和”和完全平等。

其主要特性是敏感性与脆弱性。

相互依存是自由主义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提出的有广泛影响的三种学说之一。

3.国际机制:指导国际行为的明示的和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程序,国际机制在某个国际关系领域内,行为体围绕机制形成相互预期。

这里面的行为体是指国际关系中各种政府和非政府行为主体。

它们既是机制的创造者,也受到机制的制约。

机制中的原则反映了行为体的观念和信仰。

规范是指以权利和义务方式确立的行为标准,规则是指对某些行为的专门禁止,决策程序是指决定和执行共同政策的习惯做法。

4.结构性权力和联系性权力:苏珊斯特兰奇的“结构性权力分析法”把权力分为结构性和联系性两种。

联系性权力是指甲国依靠权力让乙国去做本来不愿做的事情的能力,经典现实主义主要集中在对这种权力的研究上。

结构性权力比联系性权力更加重要,结构性权力的核心是国家,它包括四个方面:安全结构、金融结构、生产结构、知识结构。

5.新依附P205二战后,出现了以跨国公司投资为基础的“新依附”。

代表人是多斯桑托斯。

特征是:(1)工业发展主要依靠出口产业,因为出口能赚取外汇来购买资本货物。

(2)工业发展为国际收支的波动所左右,这往往导致附属国在国际收支上出现赤字。

威权政体

威权政体

威权政体的局限
• 但威权政体是否一定会导致政治稳定和经 济发展?在战后后发展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 走上威权主义道路的国家, 一开始都取得了 立竿见影的经济效果, 也使人们很容易滑向 一个结论: 后发国家搞现代化, 只要有一个 政治控制得力的强硬政府或政治强人, 经济 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成功就有了保证。80 年代后期流行于我国的“新权威主义”思 潮, 便是此一信仰的产物。
极权与威权政治型态的不同之处
• 两者的分际主要在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体现 方式不同。在极权体制中, 国家与社会是合 一的, 而在威权体制下, 二者的界限并未完 全泯除, 但政治对社会的渗透仍普遍存在。 具体地说, 两者的不同特质主要是: • (1) 全面主义控制与有限多元 • (2) 意识形态和心态的差异 • (3) 政治动员与政治冷漠 • (4) 政党与军人角色的差异
二、“政治高压、经济成长”模 型
• 拉丁美洲的六七十年代是一个狂飚的年代。1964 年, 巴西 发生军事政变, 古拉特的文人政府被推翻。紧接着, 1966 年阿根廷埃利亚政府也在一场军事政变中垮台。1968 年, 秘鲁的军人政变将文人总统赶下台。1973 年, 智利的皮诺 切特将军在国内外的支持下推翻了阿连德政府。同年, 乌 拉圭的军人也接管了政权。在10 年之间, 南美洲的主要国 家, 纷纷发生军人推翻文人政府的事变, 举世为之震惊。拉 美国家工业化发展导致民主政体崩溃的经验事实, 使得经 典现代化理论关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与政治民主化之间存 在正相关关系的理论假说, 受到学术界前所未有的质疑。 人们开始猜测, 在现代化进程的较高水平上可能伴生的政 治专制而非政治民主。
奥氏理论
• 1973 年, 奥唐奈在《现代化与官僚威权主 义》一书中, 提出了后来被国际学术界称为 “奥氏理论” 的官僚威权主义“发生模 式”。奥唐奈在此书中运用了后来被卡多 索和法雷托指称为“历史结构分析” 的研 究途径, 这种分析路径着重于从宏观的、历 史的、动态的角度, 去描述国际经济结构变 化以及国内工业化所造成的阶级变动和对 政体的影响。

威权政体

威权政体

威权政体孙代尧:威权政体及其转型:理论模型和研究途径标签:威权政体转型●孙代尧威权政体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介于极权政体和民主政体之间的较温和的专制政体。

作为一种政治型态,威权政体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西南欧国家。

及至六七十年代,东亚和拉美地区众多发展中国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威权主义推动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威权政治俨然成为战后的主流。

80年代中期以后,威权政体开始退出各国政治舞台,出现向民主政体转型的浪潮。

本文拟对20世纪下半叶国际学术界关于威权主义兴起及其转型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作一评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评介将基本循着此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展开,着重于学者们提出的有关理论模型和研究途径,以提供一个较为系统地观照本论题之主流学说的线索。

一、威权政体的“理念型”1964年,美籍西班牙学者胡安?林兹(Juan J.Linz)发表《西班牙的威权政体》一文,首次提出“威权政体”(authoritarian regime)的概念并对之作出界定,用以指佛朗哥统治下的西班牙。

林兹由此奠定其研究威权政治权威学者的学术地位。

按林兹的界定,威权政体“具有责任不分明的有限的政治多元主义;没有一套提炼过的主导意识形态,但有相当清楚的特殊心态;除了某一发展时期之外,没有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威权领袖个人(或有时是由少数人组成的集团)的权力行使虽然不受限制,但实际上却是在完全可预测的范围内”。

[1](P255)林兹的定义指出了威权政体的四个基本特征:有限的政治多元主义、缺乏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但有特殊的威权心态、有限的政治动员以及政治领导人权力行使的可预测性。

威权政体包括军人官僚威权体制、动员式威权体制和后极权式的威权体制等各种次级类型。

其中,军人官僚威权政体是最常见的次类别,因其主要组成分子是政府官僚和军事官僚,故也称之为“官僚威权政体”(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 regime以下简称BA regim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亚地区威权政治与经济现代化
二战以后,众多东亚东南亚国家地区陆续摆脱殖民主义统治,实现国家独立,创设宪法、议会和政党等民主机制,建立起了新的政治体制。

但是这种政治体制与欧美国家的民主机制功能则有很大不同,突出地表现为相似表层下以威权为主体。

对威权政治的看法历来褒贬不一:当现代化成功的时候,人们就认为是威权政治之功;当现代化迟迟不能走上正轨甚至根本无望、倒退的时候,人们就认为是威权政治之过。

实际上在东亚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威权政治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虽说威权政治在东亚国家并不是普遍存在,但是它作为一种过渡性的政治形态有其存在的历史条件与基础。

重新思考威权政治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即使在今天也十分有益。

一、涵义及特征
威权政治是一个舶来词汇,英文为"authoritarianism",其在国内曾出现多种译法,如权威政治、权威主义、权威政体、威权体制等。

为了符合主题,本文将其定义为已经取得独立的国家或地区在其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出现的形式上保留了选举、代议制、政党等基本民主政治特征但实际上限制公民政治自由、高度集权的、对社会保持一定渗透和较强控制力的一种过渡性政治形态。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叉性与兼容衍生性
威权政体作为介于独裁政体与民主政体中间的一种形态,本身就是在新旧历史时期采取两种政体当中的部分重新整合形成的,所以威权政体与独裁政体以及现代民主政体之间都有交集,并且此种政体无论是在极权社会还是在分权民主社会都具备很强的适应性。

(二)过渡性
威权政治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一般出现在各国和地区现代化起步阶段。

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状况激烈变动,需要一种强力来掌控社会,带有强烈强权色彩的威权政治恰恰适应了这种需要。

当现代化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后,就需要一种相对稳定和温和的政治体制来充当社会发展的维护者和协调者,威权政治便不具备适应性,其被淘汰,垮台或转型是历史的必然。

由于在国家形式上保留了民主的政治框架,威权政体可能在中间环节出现松动,所以和平或在暴力较少的情况下转向民主政治便具备了内在的可能性。

(三)政治独立
威权政治作为一种有别于殖民政治的政治形态,其首要条件是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政府掌握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主权。

广大亚非拉地区的国家几乎都曾经是西方的殖民地,其独立后建立起的政治体制不可避免地会有殖民时代的历史遗留因素,有的甚至在形式上十分相似,强调政治独立性就从根本上将其区分开来。

(四)现代化导向
威权政治与各国和地区的现代化密切相关。

处于巩固新生政权以及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威权政治的领导人一般都具有比较强烈的现代性,他们把发展经济,实现民族福星、促成现代化的起飞视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寄希望于经济上的成就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巩固自身统治。

所以威权政治下,不仅国家想方设法为发展经济创造条件,比较多地干预经济,依靠国家的力量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也给予了个人充分的经济自由。

(五)形式民主与高度集权内核
威权政治本质上是一种高度集权的政治形态,国家(政府)的权力凌驾于社会之上,对社会进行渗透并对其保持相当强的控制力,不存在对统治者权力进行制约的有效机制。

但它又不同于古代君主独裁政体,因为在形式上国王可以赤裸裸地行使自己至高无上的王权;而在威权国家或者地区当中,核心权力受到政党制度、代议制选举、议会制度的制约,虽然这些制度几乎是不起实质性作用的摆设,但他们也是威权发挥作用需要凭借的工具,而且威权的核心需要保持对以上制度上所建立起的机构具有足够的控制力。

相比较直接的专制独裁,威权多出一个中间环节。

二、威权政治是否符合经济现代化发展要求
在战后发展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面对现代化的挑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威权政治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

其中仅有少数的东亚国家
和地区取得了成功,不由得引发人们思考,威权政治是否适合经济现代化的需求。

目前学界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威权政治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他们认为,从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角度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才会伴随着政治民主化过程的开启,经济文明是物质文明的先决条件,政治民主化归根结底是要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的。

从这种意义上讲,经济的现代化要超前于政治的现代化。

威权政体作为介于专制独裁与现代民主政体中间的政体形式,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是极为适应的。

此外,基于经济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而言,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上的飞跃是以传统专制政治为起点的。

某些主张新威权主义的人把社会发展分为传统的专制威权阶段、新威权主义保护下的个人自由发展阶段以及自由与民主结合的阶段。

他们强调社会发展的渐进性,认为不能通过传统威权阶段一步跨入自由民主阶段,要依靠新的权威来消除旧的权威造成的社会结构。

而经济的现代化恰恰是这当中的有效连结点和推动器,通过威权与经济现代化的相互促进实现"螺旋上升",最终达到国家现代化的目的。

亨廷顿在《文化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再重建》当中曾经指出,在发展中国家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当中,秩序比自由更重要,宁可要无自由的秩序也不允许无秩序的自由。

这个观点充分说明了在刚刚建立的新兴民族国家中,稳定是前提,在这个阶段,民主不
一定能够维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治稳定。

因此,对于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腾飞的发展中国家,仁慈、理智、英明的集权或者威权甚至独裁的制度可能都要优于在本国没有或者刚刚建立尚未成熟的民主制度。

它一再强调,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动荡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社会可以在人们整日忙于生计的奔波中实现稳定,一旦进入温饱阶段,社会矛盾便会激增社会冲突也就显现出来。

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时,人们的需求是低层次的,欲望是单一的比较容易满足。

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人们的需求便是变化多样,普遍呈现"期望上升",如超前消费等等,长续航引起工潮和学潮。

在实行民主制度的拉美国家,常常会出现这种"从温饱到小康转轨的社会不稳定期"。

"亚洲四小龙"与拉美的情况截然不同,在政治强人统领下实行强权政治,如台湾地区、韩国都严厉控制进口消费品,抑制人们的需求欲望--包括物质欲望和政治欲望,使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按政府计划逐步实现。

事实证明在新兴国家建立前半个世纪,威权政体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基本稳定,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