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10 爱心的传递者 教案

合集下载

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教学策略:
1. 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任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5. 通过设计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小组分享: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或身边的人如何传递爱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收获了什么。
(3)爱心行动计划:让学生制定自己的爱心行动计划,如帮助同学、关心弱势群体等,并鼓励学生在课后付诸实践。
(4)成果展示: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爱心行动成果,让大家共同分享喜悦,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爱心传递中来。
3.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八、板书设计
① 爱心传递的重要性
- 爱心传递的意义
- 爱心传递的价值
- 爱心传递的影响
② 爱心传递的方式
- 帮助他人
- 关心弱势群体
- 参与公益活动
③ 爱心传递的责任
- 尊重他人
- 关心他人
- 乐于助人
④ 爱心传递的实践
- 爱心行动的案例
- 爱心行动的启示
- 爱心行动的感悟
⑤ 爱心传递的启示
- 爱心传递对个人成长的启示
4. 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进行爱心行动,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学情分析
考虑到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第九章“我们在一起”,主要内容是“10爱心的传递者”,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更好地设计课程,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从学生的层次来看,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学的中期阶段,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并能够通过举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爱心,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爱心的内涵和外延。

2.能够感知爱心的力量,了解爱心可以让自己和他人幸福。

3.能够理解“爱心传递者”的含义,并且思考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怎样的传递者。

4.培养学生发现身边的小事情、关注他人的需要、乐于助人的品质,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爱心的内涵和外延。

2.“爱心传递者”的含义及如何成为一个传递者。

3.培养学生关注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小事情,让他们说说自己最近看到或发生的一些感人的事情,带着学生思考爱心的内涵和外延,让他们说说对爱心的理解。

学习与探讨(30分钟)1.讲解“爱心的传递者”的概念,讲解爱心的力量及爱心的作用,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激发学生对爱心的认识和感受。

2.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如何成为一名“爱心传递者”,分享自己身边的感人事例,并针对每个事例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名传递者。

3.教师组织学生一起体验演练,让学生通过模拟情境来感受传递爱心的过程。

展示与总结(15分钟)1.学生自行撰写一篇文章,分享在体验演练中的感受和收获,以及对身边“爱心传递者”的反思与感悟。

2.以学生分享为起点,类比出爸爸妈妈的“爱心传递者”角色,并探讨亲子关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传递爱心。

巩固与拓展(15分钟)1.学生完成小练习,以“爱心传递者”的身份,完成一项与助人为乐相关的小任务,如捡垃圾、帮助同学背书包等。

2.学生回答问题解决,讲解如何培养自己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如何成为一名良好的传递者。

四、教学评价通过以上教学过程,我将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学生对爱心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入和广泛。

2.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是否能够积极思考和分享。

3.学生在体验演练中是否能够真切感受到传递爱心的过程。

4.学生在完成小练习中是否能够自觉地将身边的小事物转化为行动,做一个爱心传递者。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爱心,以及爱心的传递对社会的影响。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爱心的含义。

2.学会如何传递爱心。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课件:包括教学内容、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利用图片或故事情境引起学生对关爱他人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爱心的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向学生解释什么是爱心,并通过实例说明爱心的重要性和传递方式。

3.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分享关爱他人的经验和故事,并对积极表现的学生予以表扬,激发学生对关爱他人的情感和意愿。

4. 实践活动•分小组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关爱他人的角色,通过情景表演体验关爱他人的过程,并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传递爱心。

5. 总结归纳•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

6. 课后延伸•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传递爱心,关爱他人。

五、教学评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2.结合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爱心与关爱他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后记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爱心的内涵,并学会如何传递爱心。

同时,培养了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本教学设计采用了情境引入、多媒体展示、实践活动等多种教学手段,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课堂内容,并在实际生活中能够积极应用所学知识。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爱心传递者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爱心传递者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爱心传递者部编版《爱心的传递者》教案一、教学目标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并愿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人。

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生活中不同的关爱。

学习关爱他人的方法和智慧。

三、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来自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 10 课《爱心的传递者》。

四、教学过程(一)环节一:生活处处有爱心。

通过寻找生活中显性和隐性的爱心,明白生活处处有爱心。

导入:同学们,这些同学每年都会参加爱心捐书活动,他们会把自己读过的书分享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你们参加过这样的活动吗?小结:相信很多同学都参加过这样的活动,把自己读过的书与贫困地区的同学们共同分享,帮助他们开阔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

你们这种关心、帮助他人的心意和行动,就是爱心。

活动一:爱心生活大搜索呈现情境情境 1:放学时,下起了大雨,一位同学没有带雨伞,另一位同学和她一起撑起一把伞。

情境 2:在公交车上,一位同学在为一位老人让座。

提问: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找一找爱心在哪里?学生交流提问:在你的生活中,有过这样的画面吗?你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吗?你去关心、帮助过别人吗?你当时有何感受呢?学生交流追问:被别人关心、帮助时,我们会感到快乐和幸福,为什么关心、帮助别人时,我们也会感到快乐和幸福呢?学生交流提问:通过刚才大家的发言,你们对爱心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呢?小结:爱心就是互帮互助,处处都有,人人可为。

奉献爱心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呢。

(板书:互帮互助,人人可为温暖他人,快乐自己)呈现故事:杨帆默默关心帮助同学追问:杨帆同学的爱心隐藏在哪里了呢?他的爱心和我们刚才说的这些爱心有什么不一样呢?学生交流提问:在你的身边有像杨帆同学这样乐于关心或帮助别人的同学吗?学生交流小结:我们都有爱心。

爱心就在我们身边,有的是面对面的关爱,有的则是隐藏在每个细小的举动之后的,需要我们细细体味。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生活中爱心的画面,丰富学生对于显性和隐性爱的认知,从而明白爱心的内涵和意义。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5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5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10.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10.爱心的传递者》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爱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成为传递爱心的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到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乐。

教材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爱心的力量,以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递爱心的人。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他们对爱心有一定的理解,但需要通过实例和活动来进一步深化他们的认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一些关爱他人的行为,但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还需要通过教学来引导和激发。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到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乐。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3.让学生学会如何传递爱心,影响他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到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快乐。

2.难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以及如何将爱心传递给他人。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爱心的力量。

2.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传递爱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尝试传递爱心,感受助人的快乐。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和图片。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3.准备实践操作的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爱心的力量。

例如,讲述一个普通人通过小小的善举,传递爱心,影响了他人的故事。

2.呈现(10分钟)展示更多的案例和图片,让学生看到现实生活中,关爱他人的行为。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的行为能让人感到温暖和感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成为传递爱心的人。

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反馈。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他们学会了什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优质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优质教案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教案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第10课爱心的传递者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感受生活中各种不同的爱,体会日常生活中的关爱。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积极行动起来,奉献自己的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到自己所隐藏的爱心还有来自其他人的关爱,认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里,能由此激励自己传递更多的爱心。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今年3月学校组织了“最美瞬间”摄影活动,同学们都积极参与,用相机记录下了生活中的美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下面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新课教学】(一)生活处处有爱心>【说一说】观看图片,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哪些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看到王东同学帮助李梅捡掉到地上的东西。

——这是一种助人之美。

•我看到同学们正在清扫地上的垃圾。

——这是一种勤劳之美。

•我看到同学们去探望生病的同学。

——这是一种关爱之美。

•我看到同学到敬老院去为老人服务。

——这是一种敬老之美。

提示:勤劳美、助人美、关爱美、敬老美……这些美都蕴含着一个字叫作一-爱。

>【知识窗]生活中处处都有爱心。

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别人。

>【活动园】结合课文插图,说说生活中都有哪些爱的瞬间?•下雨天,有人给没有带伞的你撑起一把爱心雨伞。

•别人不方便时,你帮助别人开门、按电梯.•美术课上,忘记带水笔,同桌把他的借给你。

•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

(二)寻找生活中的爱心4【说一说】你得到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呢?•上次我忘记了带橡皮擦,同桌的丽丽主动借橡皮擦给我,我心里觉得温暖而感动。

,【活动园】回想一下,你曾经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在公交车上我经常给老人让坐。

•在道路上我给盲人引路。

•我看到一年级的同学鞋带散了,我帮她系好。

•同学腿受伤后,我帮他到食堂打饭菜。

,【阅读角】请同学阅读教材第65页“班级小雷锋”故事。

思考这两位同学的爱心在哪里?・杨帆是“班级小雷锋”,也很愿意和他交朋友。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十课《爱心的传递者》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爱心的传递者》是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下第十课的主题。

本课内容旨在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学会关爱他人,并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爱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的观念。

但他们对于如何具体地去关爱他人,以及如何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爱心的传递过程,并鼓励他们付诸实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爱心的重要性,认识到关爱他人的快乐。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的品质。

3.引导学生学会用具体行动去传递爱心,影响周围的人。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并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爱心传递的意义,并付诸实践。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体验关爱他人的快乐,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爱心。

2.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成长。

3.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用具体行动去传递爱心,如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

2.课件:包含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道具:如爱心卡片、贴纸等。

4.小组讨论指南: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方向和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引入课题,如关于一个孩子如何关爱身边的人的故事。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心?为什么我们要关爱他人?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案例中的主人公是如何关爱他人的?他们是如何将爱心传递给周围的人的?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彼此的观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关爱他人,如互相帮助、关心弱势群体等。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10爱心传递者》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10爱心传递者》,选自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教材。

教材通过讲述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爱的力量和传递爱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插图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认知和法治观念,他们对于爱的理解逐渐深入,能够感知到爱的存在和力量。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如何传递爱、如何关爱他人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引导他们通过故事体验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传递爱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爱的力量,提高关爱他人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助人、关爱他人的品质,增强集体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体验爱的力量,学会关爱他人。

2.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传递爱的重要性,培养关爱他人的意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爱的力量。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分析爱心传递者的行为,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三年级下道德与法治教材。

2.课件: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及相关图片。

3.教学道具:爱心卡片、贴纸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爱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感受爱的力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身边的爱心传递者的故事,学会关爱他人。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爱心传递者故事的理解,引导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任务,让学生设计一个爱心传递活动,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爱心的传递者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明白得到帮助和给予帮助都是幸福的,都能收获快乐;懂得帮助他人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2.情感与态度
真正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助人为乐和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怀。

3.行为与习惯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关心和帮助他人,养成乐于助人的好习惯。

4.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亲身经历、分析情境故事等形式,感受获得帮助以及提供帮助时的快乐,明白帮助他人之前需要用心了解他人的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懂得关心、帮助他人,自己会更快乐的道理。

难点:帮助他人时注意方式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我们都有爱心
1.(展示教材64页图片)
师:孩子们,生活中处处有爱心。

我们都得到过别人的关心、帮助,我们也应该关心、帮助别人。

请大家看这几幅图,你的感受如何呢?
2.师:请大家回想一下,你曾得到过别人的哪些帮助?你当时有何感受?①摔倒了,同学把自己扶起来,自己心里很感动。

②没拿笔,同桌借给自己,自己心里很感激他。

③下雨了,没有伞,同学送我回家,自己很感谢他的付出。

3.师:你又曾给过别人什么关心或帮助?与大家分享一下。

①同学生病了,好几天没来学校。

当他身体恢复健康回到学校后,我把自己的笔记本借给他,主动帮他补课。

②捡到钱包,归还失主。

4.师:看同学们在讲述自己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都很感动和开心;在讲述自己帮助他人的时候,也很开心幸福。

可见,助人为乐不仅能温暖他人,也能带给自己幸福。

【设计意图:本活动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体会自己得到帮助后内
心的温暖以及帮助他人后内心的快乐和充实。


话动二:寻找身边的爱心使者
1.师:关爱就在我们身边。

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是不露痕迹的,需要留心才能发现。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教材第65页的《他们在偷懒吗?》
2.师:找一找,他们的爱心藏在哪儿?你的身边有这样隐藏着的爱心吗?
3.学生分组交流,派代表发言。

4.师:我们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在默默关心着我们,默默给予我们帮助。

我们也要把自己的爱心装进每个需要帮助的人的心中,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社会的温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在默默地关心我们,教导学生学会感恩、奉献。

】活动三:善于帮助他人
1.师:关心和帮助他人也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教材第67页的图片。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两位同学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2.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为什么图中的小朋友遇到困难,却不愿意被帮助呢?
3. 学生分组讨论,班内交流意见,教师注意做引导。

4.师:所以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态度,用平等、友善、热诚的态度帮助别人,不嘲笑别人,以免使被帮助的人产生自卑心理,引起他们的反感。

5.你认为什么才是正确的表达爱心的做法,演一演吧。

6.学生班内表演。

7.(出示教材68页“相关链接”)师:想一想,如果你是老年公寓的老人,你想对志愿者们说些什么呢?
8.师:我们在帮助人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

例如: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需要帮助的人;尊重他们的隐私和意愿;感同身受地了解他们的需要;以友善与热诚的态度帮助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明白,在帮助人的时候应该照顾到对方的感受。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明白了无论是得到关心、帮助,还是关心、帮助别人,都能获得快乐和幸福,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爱心;懂得了关心和帮助他人是一门学问,我们在奉献爱心时也需要注意方式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