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高考语文-古诗阅读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考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高考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在高考古诗鉴赏题型中,常见的有填空题、选择题、解
答题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诗鉴赏题型及答题方法:
1. 填空题:
- 仔细阅读古诗,理解句子结构和语义。
- 根据上下文和句意,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入空白处。
- 注意古诗的意境和修辞手法,选择与整体意思相符的答案。
2. 选择题:
- 仔细阅读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诗歌的整体内容。
- 注意诗歌的表达手法、修辞手法和意象,判断选项与句子的搭配是否合理。
- 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和韵律形式,有助于正确选择答案。
3. 解答题:
- 仔细阅读古诗,理解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
- 注意古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和手法运用。
- 围绕题目要求,用清晰的语言、合适的论述结构进行分析和回答。
- 结合具体的诗句和例证,提供支持观点的论据和解释。
在准备古诗鉴赏题时,建议多阅读、多分析和多练习。
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掌握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提高对古诗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平时可以多做一些练习题,加深对题型和答题技巧的掌握。
此外,注意积累诗歌的常见修辞手法和典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
古诗阅读选择题解题技巧

高考回顾
2018全国卷 3
精卫词 王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 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 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意思是画作里蕴含着美好的诗句, 但是怎么吟诵也难以与画意相合,也吟不尽画作包含的丰富意 蕴。从中可以看到诗人对这幅画高度赞美,称赞画之精妙。
高考回顾
2019全国卷 2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地有:理底由子,。不男能子随受便别:①.诗至公歌:科的举时颈代对联主描考官写的敬了称。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
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 分)
答案: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 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结构安排:过渡作用,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高考回顾
2017全国卷 3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阅读答题技巧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唐】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相逢时的欢愉,分别时的愁苦,分别后的惆怅。
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 “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 示例一:“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 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 愿离去,写出了不舍的深情。 示例二:“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 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空”字侧重表现出作者失神落魄的 神情,更强烈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三)赠友送别
内容特点
诗歌题目或诗句中多含“送”“别”“寄”等字眼,如《送 灵澈上人》、《送友人》等。
情感主旨
①分别时依依不舍和别后的孤寂惆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 空留马行处。 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②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 安慰、劝勉和祝愿。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 玉壶。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分析重点
①结合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鉴赏诗歌; ②明确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了哪一类型的情感; ③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表现战争特征的事件及战争中人 们的心理。
地域:蕃州、酒泉、玉门、青海、楼兰、长城…… 器物:胡琴、琵琶、羌笛、玉帛、弓剑、金甲…… 称谓:飞将、骄虏、都护、匈奴、乌孙、单于…… 风光:雪山、朔云、黄沙、塞鸿、边草、明月……
②豪迈型: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不少诗作有开阔的 诗境,爽朗的音调,体现高远的志趣和开阔的胸襟。 一洗悲伤之态,尽显建康高雅的格调。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
高考语文古诗阅读突破选择题

【读懂诗歌】
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
刘禹锡
杀气阵阵逼蓝天,瑶民队伍好雄壮。
海天杀气薄,蛮军步伍嚣。 西山红叶林尽染,烧过草地好围歼。
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 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 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 猜鹰虑奋迅,惊鹿时跼跳。 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消。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专题 ——突破选择题
突破选择题 ——“扫除外物,直觅本来”
目录 CONTENTS
一、明确古代诗歌客观题四大设误点 二、突破诗歌综合性选择题“三步骤”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四大考点。选择题和主观 题只是题型不同,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解答诗 歌选择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找到选 项的设误点,仔细分析,认真比对,就可以顺利作答。
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鹊桥仙·赠鹭鸶
辛弃疾 溪边白鹭,来吾告汝:“溪里鱼 儿堪数。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 然一处。 白沙远浦,青泥别渚,剩有虾跳 鳅舞。听君飞去饱时来,看头上风吹 一缕。”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阕结尾句“要物我欣然一处”, 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B.因“溪里鱼儿堪数”,故作者建议 鹭鸶去虾鳅较多的“远浦”“别渚”。 C.本词将鹭鸶作为题赠对象,以 “汝”“君”相称,营造出轻松亲切 的氛围。 D.词末从听觉和视觉上分别书写了鹭 鸶饱食后心满意足的状态,活灵活现。
【边练边悟】
夏日题老将林亭①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张蠙
A.首联写出了老将在经历百战之后,有功成
身退之感,喜欢安静的生活,表达出老将对于仙家
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一)

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一)提前准备在高考前,应该提前准备一些古诗词的鉴赏技巧。
首先,多读古诗词,熟悉作者、时代、流派、诗词体裁等相关知识。
同时,也要充分了解每种诗体的特点和要求,建立自己的诗词库,掌握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另外,还要练习做一些真题,熟悉考点和考试形式。
阅读理解题阅读理解题是高考古诗词鉴赏中的难点之一,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先读题并理解题意,通过找定位句或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和判断。
同时,也要注意文本中的情感、色彩、形象等细节,把握作者情感变化和意图。
诗歌解释题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所给的诗句进行解释,需要考生具备对古诗词的敏感度和深入解读能力。
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诗句的意境和意义,关注诗句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同时,也要结合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准确理解诗句的内涵。
学术判断题此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风格特色等进行判断和分析,需要考生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审美能力。
在做此类题目的时候,要注意诗歌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注意文本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确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同时,也要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流派特征,准确把握古诗词的艺术地位和价值。
总结高考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需要考生具备熟练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深入的文化理解能力。
在答题时要注意细节,区分不同类型的题目,注重词汇和语言的理解,准确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意图。
同时,也要注重实战练习,熟悉考试形式和考点,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技巧。
小结•提前准备:多读诗词、建立自己的诗词库、掌握诗词的特点和要求、练习做真题。
•阅读理解题:先读题并理解题意、找定位句或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断和判断、关注作者情感变化和意图。
•诗歌解释题:注意诗句的意境和意义、关注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结合作者生平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学术判断题:根据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文化内涵、风格特色进行判断和分析、关注诗歌的艺术特点和价值、确定作者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古诗选择题解题技巧

(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多选题的题干一般是“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这一题,可以对多个考点进行灵活考察,无论是古诗所蕴含的思想内 容、观点态度,还是古诗中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都会进入到命 题范围内。
2.概括错误——意境分析不当
宿武陵即事 孟浩然①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岭猿相叫啸,潭影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②。 【注】①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但仕途困顿。②人物是秦余:引用《桃花 源记》中的典故。
【错项】 C.夜猿的啼声与望去深不可测的潭水表现出武陵之夜的壮阔美好。
3.手法错误
长安春望 卢纶 唐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错项】C颈联转入写景,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故乡之远。 【解析】手法错误。诗人远望家乡,浮云缭绕,遥不可及;近看宫阙,错落有 致,落晖笼罩,此句写景,并无用典,“用典”无中生有。
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
【【错4项】】徽C:. “琴醉徽翁,去系后弦”之两绳句。描此写处醉代翁指离琴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
诵表达思念之情。
【解析】选项C翻译错误。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研修在琅 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选项C中的“朝吟夜怨”指的是 “流泉的”声音,不是作者。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
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高考语文古诗词阅读题解题方法

一、客观题解题方法客观题即选择题,它包括判断、赏析型等子题型,判断选择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是否曲解原意,张冠李戴;2.是否随意引申,任意拔高或贬低;3.是否以假乱真,鱼目混珠;4.是否无中生有,横生枝节;5.是否以偏概全,故意反说。
二、主观题解题方法主观题包括填空、简答、品述等子题型,在解答它们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从关键词语上着手;2.从关键诗句上着手;3.从修辞手法上着手;4.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上着手;5.从诗歌所写的具体内容上着手;6.从作家的风格和语言特征上着手。
三、诗歌赏析整体解题方法1.体味诗歌的遣词用句;2.体味诗歌的意象;3.体味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旨趣、情物之类、含蓄之妙;4.审清试题的要求,把握解答的切入点,试题的侧重点。
古诗词鉴赏五“注意”:一、注意作品中的“意象”。
从形象出发,鉴赏古典诗词,应该充分考虑到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中国古典诗词主要是短小的抒情诗,并没有塑造什么典型人物。
因此,我们不能用分析戏剧、小说的方法,从诗里寻找典型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姑且称之为“意象”。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二、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
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
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
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
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
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
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关于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方法大全

关于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方法大全高考语文古诗文鉴赏答题技巧方法一.古诗文鉴赏题的答题技巧1 知人论世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作品常常会渗透的经历以及思想感情。
所以欣赏诗歌之前,首先要对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就拿赏读李白和杜甫的诗歌来说,一个是经历盛唐的辉煌,一个是目睹了唐朝由盛而衰。
这两种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富有不同情感气质的诗人:豪放飘逸、浪漫不羁的李白,沉郁顿挫、忧国忧民的杜甫。
2 了解诗歌的各种题材古典诗词的题材,往往能或隐或现的揭示诗歌的内容,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从题材上诗歌主要可以分为:2.1 写景抒情的田园诗歌。
代表人物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还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王维。
这类诗歌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2.2 怀古咏史诗歌。
这类诗歌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如杜牧的《泊秦淮》,又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3 托物言志诗歌。
刘熙载在《艺概》中曾说过“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这类诗歌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
2.4 羁旅行役诗。
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张继的《枫桥夜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都是此类诗歌。
2.5 闺怨诗歌。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
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如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就属于此类。
3 熟悉诗歌的意象,了解诗歌的意境中国古典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
意象就是出现在诗歌中的主观感情的物象。
在诗歌赏析中,应该首先并及时抓住诗歌的意象,品读其中的`特征以及所寄予的思想感情,从而体会诗词当中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