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望海潮》点染艺术欣赏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 望海潮

诗歌鉴赏 望海潮

•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由追求功名转 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 “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 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 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 佳作极多,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 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 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 响。他是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为人放荡 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歌妓捐钱安葬。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 行役之情。
《望海潮》展现了怎样画面
• 柳永的《望海潮》给我们展现了一 副富饶、美丽、太平盛世下的 百 姓乐图。 • 在艺术和词境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 《望海潮》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全篇紧 扣杭州的“形胜”和“繁 华”作文章,采 用点面结合、交错做铺叙,全景、特写结 合,动景、 静景结合,内景、外景结合, 山景、水景结合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杭 州 繁荣和壮丽的景象。
人物评价
• 人物评价 • 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 身为降臣,所以科场上得意失意,众红裙 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 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 卧花丛,怜香惜玉,直把群妓当倩娘„„ 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
上阕
• 东南形胜,三吴都 • 上阕主要描写杭州的繁 华。 会,钱塘自古繁华。 • 开篇三句,以博大的气 烟柳画桥,风帘翠 势笼罩全篇。 三吴,指 幕,参差十万人家。 吴郡、吴兴、会稽。钱 塘,即杭州。三吴都会, 云树绕堤沙,怒涛 以铿锵之势 点出了杭州 卷霜雪,天堑无涯。 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市列珠玑,户盈罗 • “形胜” “繁华” 四 字更是点睛之笔, 直接 绮,括,接下来写山 上的桂子、湖里的荷花。 • “三秋桂子,十里荷 花”以高度凝练的语 言将西湖至杭州的美景特征概括出来,具 有撼动 人心的艺术力量。

《望海潮》点染手法分析

《望海潮》点染手法分析

一、点染手法的体现清朝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烘托渲染所点明的情感。

在词中,点笔和染笔通常是紧密相连的。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歌颂钱塘一地的“形胜”与“繁华”之美的慢词。

纵观全词,作者除铺叙、互文和对仗之外,还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笔之一:“形胜”“繁华”。

徐培均先生这样评价这首词:“东南形胜”三句运用“点”,点明杭州“形胜”“繁华”特点,“烟柳”以下多角度、多层次的描摹渲染杭州的“形胜”“繁华”,堪称“工笔重彩”的传世佳作。

这段话正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运用的理论性表述,也是对本词点染手法表达效果的充分肯定。

词的上阕首先总的概括了“钱塘”印象:“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读来仿佛身临其境,有一种居高临下、杭城全景一览无余之感,给了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

词人紧接着连续用了三个场景非常紧凑地渲染杭城的都市“繁华”,即上阕截取杭城的街巷河桥之美、郊外江堤猛浪、人民生活富足三个方面的细节描写,是为上阕“形胜”“繁华”三方面内容的染笔。

在鉴赏角度上形成了视觉转换、动静结合、远近高低、景物色对比等方式的渗透,着力渲染杭城“形胜”之极、“繁华”之盛,展现出一幅热闹又宁静的市郊生活画面。

点笔之二:“清嘉”。

下阕作者把笔锋转向了对西湖风景的刻画,“清嘉”即秀美之意,“清嘉”一词高度概括了湖山之美,成为又一个点笔,下文则是对它的渲染和烘托。

杭城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桂子、更在荷花,故点到桂子、荷花又是选点显面,实写桂荷,实际上代表了此地更多的美景、宝物,不光是点到即止,令读者由此及彼产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桂子”与“荷花”分别照应前文的“叠t”和“重湖”,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衬托出西湖的秀美,是染笔之一。

湖面羌管、菱歌,垂钓老者,采莲孩童的嬉戏,景美人欢,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流露在作者笔下。

“弄”字和“泛”字突出了市民怡然自得、和谐诗意的生活状态,这是染笔之二。

柳永《望海潮》赏析

柳永《望海潮》赏析

柳永《望海潮》赏析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 )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作者简介: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柳永词作鉴赏译文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一】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望海潮》文本解读

《望海潮》文本解读

一场“美”到极致的视听盛宴——《望海潮》“点染”手法浅析甘肃省金塔县中学马晶《望海潮》一词,向来被认为是“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词作上阕作者从多个视角、多个层次描写了杭州的城市风貌,突出了杭州的繁华富庶;下阕着力写西湖盛景,将西湖风光与当地的风俗民情融为一炉,尽显太平气象。

词作中,作者用了多种手法来表现杭州之美,其中我认为当属“点染”手法用得最好。

点染,本是中国绘画的基本技法,后来被我国古代文人用到了诗词创作中。

“点”即“点明”,指的是诗词中画龙点睛的主句或中心词,它一般用在开头或结尾点明诗词的意旨。

“染”即用景物来烘托渲染,具体运用中常伴用各种修辞。

点与染结合运用,可以创造出优美的意境,抒发强烈的情感,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

《望海潮》一词中的“点染”手法极为明显,用得也极为精妙。

首先,上阙首句即以鸟瞰的镜头,抓住了杭州“形胜”和“繁华”这两个特点,开门见山地从地理和历史这两个方面对杭州作了高度的概括,这即是“点”。

接下来三句分别从自然风光、人口数量以及城市经济情况围绕“形胜”和“繁华”做了具体的描绘渲染,这即为“染”。

我们重点来欣赏“染”的部分:“烟柳画桥”,写出了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绘出了居民住宅的雅致。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作者轻轻一笔便绘染出了杭州城温柔安详又兼热闹富贵的一面,杭州城之美,呼之欲出。

这儿的“烟”字用得非常妙。

一个“烟”字写出了柳树刚发新芽时那种迷离朦胧的意境。

风吹帘动,柳枝轻曳,动静结合,非常富有意境。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句也“染”得非常有特色。

“绕”字写出了柳枝环绕堤岸的迤逦之态,“卷”字写出了钱塘江浪涛的气势。

一柔一刚,一静一动,极富画面感。

“市列”三句更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杭州当时的富庶与奢华。

上阙先总后分,先点后染,情感蕴藉其中,体现了词之为体的审美特质。

词的下阕也一样用到了“点染”手法。

首句“重湖叠巘清嘉”简洁明了地对西湖之美做了一个总括,接着便一步一景,对西湖之美做了细笔描摹。

《望海潮》点染艺术欣赏

《望海潮》点染艺术欣赏

《望海潮》点染艺术欣赏“点染”指的是工笔画中的一种染色技巧,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

是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技法。

此法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点”,就是正明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旨意,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侧面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对其有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说到“点染”,我们要注意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的例析:“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他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

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杨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点染”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

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点染”在《望海潮》表现为“点”即抽象评点,“染”为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从上阙来看,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出钱塘优越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自古繁华”的地位。

接着就从这三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

“三吴都会”是“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染”,描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和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东南形胜”是“点”,“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染”,由市内说到郊外,写出了钱塘江岸的柔美和钱塘江潮的壮美。

“钱塘自古繁华”是“点”,“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染”,写出了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

“竞豪奢”,则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简单来说,“形胜”“都会”“繁华”六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

接着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

望海潮诗词赏析课件

望海潮诗词赏析课件

人文景观的描绘和内涵
要点一
城市的繁华与喧嚣
通过描绘城市的繁华景象,表达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热爱 与向往。
要点二
乡村的宁静与淳朴
通过描绘乡村的宁静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纯真、宁静 生活的向往。
05
诗词的意境和审美体验
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
情景交融
望海潮这首诗通过描绘大海的壮丽景象,将 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诗中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 带入一个宏大、壮美的世界。
整体思想感情和主题
总结词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繁华富庶、美丽壮观的都市的赞美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市民富裕生活的羡慕之 意。
详细描述
通过对上片和下片的描述,这首词展现了城市的繁华景象和人文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城市的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对市民富裕生活的描绘,也透露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羡慕之意。整首词主题鲜明,思想 感情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先世为中古士族河东柳氏。柳永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 志。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望海潮这首词作于柳永出仕汴京之后,属于柳永创作的最为 经典的宋词之一。
柳永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有着较为特殊的时代背景,当时 的社会矛盾已经逐渐激化,柳永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对于 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望海潮诗词赏析课件
• 望海潮的背景介绍 • 诗词内容解析 • 诗词艺术手法赏析 • 诗词中的意象分析 • 诗词的意境和审美体验 • 望海潮与其他诗词的比较赏析
01
望海潮的背景介绍
作者柳永的生平简介
柳永(约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武 夷山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望海潮》中“点染”的表现手法分析

《望海潮》中“点染”的表现手法分析
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 嬉钓叟莲娃

重湖叠巘清嘉重,湖有叠三秋巘桂清子重嘉,湖十叠里巘荷花。
湖外有湖,山外有山,清丽可嘉
14
子三 秋 桂
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 菱歌泛夜
17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
繁华
重湖叠巘 清嘉
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
分别从哪些方面总写了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东南形胜 —— 从地理角度 三吴都会 —— 从都市角度 钱塘自古繁华 —— 从历史角度
三吴都会


烟柳画桥
欣赏杭州美景
7
参差十万人家
东南形胜--

染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
怒涛卷霜雪
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 涯
10
钱塘自古繁华

染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竞豪奢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 华
烟柳画桥
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
天堑无涯
三秋桂子
风帘翠幕
怒绕卷霜 雪
十里荷花
点染作用
•1《望海潮》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点
染手法的娴熟运用。
•2词人着力于“染”,目的在于“点” ,最终达到了投赠的目的:着力铺绘渲 染钱塘的繁华,展现物阜民康、和谐安 定的社会风貌。
引而 不发
目录
CONTENTS
娓娓 举一 道来 反三
俯拾 仰取
2
引而不发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 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点”:就是点明,正面点明旨意;抽象的评点(总 写),指的是画龙点睛的句子或中心词。

望海潮点染手法

望海潮点染手法

望海潮点染手法
望海潮中把江南钱塘的美景用点染的表现手法突出的,如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望海潮》和《雨霖铃》里面都有用到铺叙和点染的手法。

另外表现手法包括:
⑴、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⑶、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因为现代的语文已不太注重表现手法与表达技巧的区分,可认为二者是统一的。

但如果要严格区分表现手法从属于表达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海潮》点染艺术欣赏
“点染”指的是工笔画中的一种染色技巧,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

是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技法。

此法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点”,就是正明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旨意,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侧面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对其有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

说到“点染”,我们要注意到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的例析:“词有点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明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他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

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接着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杨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点染”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

一般用景物来“染”;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

“点染”在《望海潮》表现为“点”即抽象评点,“染”为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从上阙来看,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出钱塘优越的地理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自古繁华”的地位。

接着就从这三
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

“三吴都会”是“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染”,描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居民住宅的雅致和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东南形胜”是“点”,“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染”,由市内说到郊外,写出了钱塘江岸的柔美和钱塘江潮的壮美。

“钱塘自古繁华”是“点”,“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染”,写出了商业的繁荣,、市民的殷富。

“竞豪奢”,则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简单来说,“形胜”“都会”“繁华”六字点出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

接着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

从词的下阙来看,“重湖叠巘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

其中的“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和人文风貌之佳三方面来铺绘,展现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望海潮》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点染手法的娴熟运用,无论是上阙还是下阙,都用到了。

词人着力于“染”,目的在于“点”,最终达到了投赠的目的:着力铺绘渲染钱塘的繁华,展现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其根本用意在于歌颂在此地任地方官的好友孙何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当然今天我们欣赏此词,并不在强调此种借诗文作奉承的方式与做法,而是学习写景状物的特别技法,明白“点染”的妙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