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制度创新的探索及路径选择

诚 然 , 建 地方 本 科 院 校绝 大 多数 是 由办 学 历 新
收 稿 日期 :o2一O 一2 21 l 3
主, 后两种管理体制是我 国高等教育改革出现的新 型 管理 体 制 ,0 以 上 的学 院实 行 的是 后 两 种 管理 7% 体 制 , 以说是 新 建 地 方 本 科 院 校所 特 有 的 。高等 可 教 育在 办 学实 践上 形 成 了两 级 管 理 , 级 办 学 的新 三 格 局 。然 而 , 实 践 中 , 们 看 到 省 ( 在 我 自治 区 ) 共 地
校 凭借 其处 于 地 区 中心 城 市 的 区位 优 势 , 向上 接 受 经 济文 化发 达 的大 城 市 辐 射 , 向下 直 接 延 伸 辐 射 到 基层、 村 , 农 在传 播 思想 文 化 , 授科 学 技术 , 高人 传 提 口素质 , 动 中心 城 市建 设 、 小 城 乡 差 别 、 进 城 推 缩 促
发展 不平衡 的 问题 日渐突 出。文章以凯里 学院的探 索与 实践 为例 , 通过 对新建 地方 本科 院校现行 的 制度 设计进 行
分析 , 以寻 求 实现 科 学 发 展 的制 度 创 新 路 径 。
关键 词 : 新 建地 方本科 院校 ; 制度创新 ; 径选择 路
中 图 分 类 号 : 6 0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64— 6 5 2 1 ) 3— 0 1— 4 G4 A 17 7 1 ( 02 0 0 5 0
项 目基金 : L 2 O年度 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 长资金 资助 项 目《 O 贵州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策略研究》 黔 省专 2 13 ) ( 0 04 阶段 性成果 。 作者简介 : 曾 羽 (9 2一) 男 , 16 , 凯里学院院长 , 教授 , 硕士生导师 。 杨文富 (9 5一) 男 , 17 , 贵州凯 里人 , 凯里学院马列教学部 副教授 。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与路径--以武夷学院为例

2 0 1 4年 2月
武 夷 学院学报
J OUR NAL OF WUⅥ UNI VERS I r r Y
Vo 1 . 3 3 No . 1
F E B. 2 01 4
地方新建本科 院校转 型发展 的背景与路径
以武夷学院为例
李 宝 银
( 武夷学 院 , 福建 武夷 山 3 5 4 3 0 0 )
应 用技 术 大学 是 基 于实 体 经济 发 展需 求 , 服 务 国 家 技术 技 能 积 累创 新 , 直 接 融 入 区域 产 业 发 展 , 集 职
教育 部 以 1 9 9 9年 以来 新 建本 科 学校 和独 立 学 院
业教 育 、 高 等教 育 、 继 续教 育 于一 体 的新 型大 学类 型 。
有 四个 显著 特 点 , 一是 产 教融 合 。直 接 融 入 区域 产业
收稿 日期 : 2 0 1 4 - 0 1 - - 0 8
发 培 养 强 调工 学 相 长, 研 究 上 注 重 应 用性 技术 创 新 , 学 校 治 理结 构 灵 活 多样。 二 是 职业 导 向 。 专业设 置 以产业 、 学 习者 的实 际
进行 全景 式 的观察 和分析 研究 。
转 型发 展 是 大 多 数 地 方新 建本 科 院校 适 应 区域
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重 要 途径 , 也 是地 方 政 府对 区域 内高
等 学校 提 出的迫 切要 求 。 地 方新 建本 科 高校 由于本 科
办 学时 间短 , 其 学科 专 业建 设 不能 按 照 传统 普 通 大 学
转型” , 提 出 了办好 “ 学 生欢 迎 、 用 人 单 位欢 迎 、 社会 欢 迎” 的“ 三 欢迎 ” 大学 , 培育“ 会做人 、 会学 习、 会应用 、 会 创新 ” 的“ 四会 ” 人才 , 加强 校地 、 校企、 校校 合 作 , 开 展 闽 台合作 办学 、 与 圣 农食 品 、 太 阳 电缆 等 大 型企 业 合 作办 学等 等 。这些 都 为学校 实现 转 型发 展奠 定 了基 础, 创 造 了条 件 , 积累 了 “ 四有 ” : 即 有基 础 、 有必要 、 有 难度、 有 可能 。
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路径

到课 堂教学质 量和青年教 师的成长。 因 , 此 本文对新建本科 院校 青年教 师教 学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 , 强调指 出 教 学能力 的提升是青年教师专业发展 的重要选择 , 重从 职业生涯规 划、 着 师德修养和职 业道德教 育、 进修和培 养 、 和教 学竞赛 活动 、 教研 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 高青 年教 师的教学能力和 自 的专 业 提 身
已经超 过 教师 总数 的 5 % 从 青 年 教 师 的 实 际 构 成 来 论 知 识 , 乏 教 学 基 本 技 能 与 方 法 的训 练 , 如 此 短 0。 缺 在
看 , 部分青年教师 都是从非师范类 高校毕业 的, 大 尽 的 时 问 内要 想 成 为 一 名 合 格 的教 师 几 乎 是 不 可 能 的 管 具 有 硕 士 、 士 学 位 , 业 基 础 知 识 扎 实 , 想 活 博 专 思
青 年 教 师 由学 生 向教 师 角 色 的 转 变 一 般 只 有 短
分 说 明 了 教 师 队伍 对 学 校 发 展 的重 要 性 。教 师 水平 短 一 两 年 时 间 ,有 的 新 建 本 科 院校 甚 至 没 有 培 养 过 的高 低 , 定 着 教 育 质 量 , 系 着 学 校 发 展 的 高 度 和 程 和 适 应 阶 段 , 毕 业 的学 生 直接 就 进 入 教 师 岗位 , 决 关 刚 速 度 。随 着 高 等 教 育 大 众 化 政策 的 推动 , 高校 办 学规 甚 至 从 事 专 业 课 教 学 工 作 。特 别 是 对 于 非 师 范 类 毕 模 日益 扩 大 , 加 教师 队伍 数量 成 为迫 切 的任 务 。特 业 生 而 言 , 于 缺 乏 系 统 的 教 育理 论 训 练 , 们 对 教 增 由 他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

高新 实用技 术 , 加速 区域技术 进 步 , 为提升地 方企
正确选择转 型的实 践路 径 。《 国家 中长期 教 育改 革 和发展 规 划 纲 要 ( 0 0 2 2 ) , 2 1- 0 0 》 围绕 提 高教 育 质量 问题 , 高等学校 增强社会 服务能 力 , 对 优化 结构 办出 特色 做 出 了新部 署 , 明确 指 出要 “ 立 建 高校 分类体 系 , 实行 分 类 管 理 ” “ 挥 政策 指 导 ,发
院校 的生存 和发展 。推进 地方新建 本科 院校的科
学发展 , 既是促进 其迅速实 现战略转 型的需要 , 也
是事关 院校生存 和 发展 的需 要 , 更是 直 接影 响我 国高等教 育强 国建设 进程 的迫切需要 。地方新 建
本 科 院校 的战略转 型与科 学 发展 , 须 全 面分析 必
进入新 的世 纪 , 国的 高等 教育 跨 入快 速 发 中 展 时期 。伴 随高 等教 育 的不 断 扩张 , 一大 批 新建
地 方本科 院校应 运 而生 。经 过 近几 年 的发展 , 这
内涵升本 , 差异 发展 , 以增 强其适 应生存 和发展 的 应 变能力 , 使之在 办学方 向 、 科学定 位 、 展模式 、 发
才 强校 之 路 。
关 键 词 :地方 新 建 本科 院校 ; 国 家 中 长期 教 育 改革 和 发展 规 划 纲要 (0 0 22 ) ; 略 转 型 《 2 1- 0 0 》 战
中图分类号 : A 0 8 C 0— 5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8 8 (0 1 0 一 0 0— 8 6 3— 3 1 2 1 ) l 0 1 0
新建本科院校:骷型发展还是跨越发展——兼评顾永安等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论》

实践结合方 面展开论述 , 论证 了我 国新建本科 院校走创业 型 大学发展道路具有 可行性 。人们 必然要 问 : 在 国外取 得成功 的“ 创业 型大学” 大多为研究 型大学 , 这适合于我 国新建本科
对考生还是对 就业 市场的社会吸引力越来 越小 , 同时表现 在
一
、
新建 本科 院 校转 型 : 在 夹 缝 中求 生存
社会上并 不缺 乏传 统本科所培养 出的人 才 , 而且 这批新建 本 科 院校培养学术 型人才 不仅 不具有 优势 , 相反, 其劣 势非 常 突出, 因为他们的师 资不具 有扎 实 的过硬 的学术 功底 , 而所
新 建 本 科 院校 : 骷 型发展 还 是跨 越 发 展
兼评 顾 永安 等 著 《 新 建 本科 院校 转 型发展 论 》
王 洪 才
( 厦 门大学 高 等教 育发展研 究 中心 , 福 建 厦门 3 6 1 0 0 5 ) 摘要 : 新建本科 院校 该如 何发展是 困惑中国高等教 育发 展 战略的 一个重 大 问题 。学术界普 遍认 为新建本科 院校 应走地
念头在许 多新 建本 科院校领导人 的心里都或 多或少存 在着 , 因为对于他们 而言 , 似 乎并 没有 别 的选择 。所 以 , 尽管 不少 新建本科 院校也认 为 自己应该走应用 型 、 地 方化 的特 色发展
转型发展论》 一 书出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政府这 方面 的
需要 。
道路 , 但 始终不知道 该怎 么走 , 最终 的结果仍 然 与传统 本科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发展
涂宝军;王峰
【期刊名称】《江苏高教》
【年(卷),期】2016(0)5
【摘要】在时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关键因素和转型路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必须推进思想观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三个转型”,处理好学科建设与
专业建设、个别试点与全面推进、转型发展与长远发展“三个关系”,抓好转型期、稳定期、发展期“三个阶段”,以期为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总页数】4页(P84-87)
【作者】涂宝军;王峰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改革发展办公室,江苏徐州221000;江苏师范大学党委,
江苏徐州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7
【相关文献】
1.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还是跨越发展——兼评顾永安等著《新建本科院校转型
发展论》2.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研究r——以西安航空学院为例3.新建本科院校向专业性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分析4.新建本科院校向专业性
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的策略分析5.认知、态度与选择: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证
研究\r——基于吉林省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调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建本科院校错位发展的路径选择

新建本科院校错位发展的路径选择
李国臣;胡睿
【期刊名称】《教育科学》
【年(卷),期】2012(028)006
【摘要】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表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因大众化而兴,受大众化所困;办学层次超前,办学内涵滞后;办学定位渐趋合理,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通过错位发展形成明确的办学理念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是其实现内涵发展并提高办学质
量的合理路径.这就需要新建本科院校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性,找准错位发展的生态位;提高创新的自觉性,培育错位发展的着力点;正视发展的竞争性,寻求错位发展的战
略联盟;确保发展的规范性,提供错位发展的制度保障.
【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李国臣;胡睿
【作者单位】太原工业学院,山西太原 030008;山西大学省部共建工作研究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1
【相关文献】
1.错位发展:后发地区科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J], 宋福范
2.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路径选择 [J], 陈如敏
3.高职院校错位发展的路径选择 [J], 刘倩倩
4.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困境及路径选择——以广西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J], 唐景成
5.广东自贸区与海南自贸区错位发展的路径选择 [J], 蔡春林; 陈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路径分析

Vo .4 1 3
第 1 期
N . o1
广 西 大 学 学 报 ( 学 社会 科 学 版 ) 哲
J u a fGu n x iest( hlsp ya dS ca ce c ) o rl o a g i v ri P i o h n o ilS in e n Un y o
事教 育基本理论 , 高等教 育管理研 究。
・-- — —
1 9 -— 2 - - —
的空间 。
地 方 , 仅 适 应 地 方 社 会 . 且 超 越 和 引 领 地 方 不 而
[ 关键 词 ] 地 方 院校 ; 土 化 ; 异 化 ; 略 本 差 战
[ 中图分类号 ] G 4 . 68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1 12 2 1 )1 19 4 10 — 8 (0 2 0 — 2 - 8 0 0
20 00年 前 后 . 省 会 以 外 的 地 级 市 出现 了 一 在 批 由专科基 础升格或 合并组 建而来 的本科 院校 , 统 称 为新 建 地 方 本 科 院校 。该 类 院 校 本 科 办 学 的
制 定 发 展 战 略 受 高 校 内部 能 力 和 外 部 环 境 的 制 约 。新 建 地 方 本 科 院 校 的外 部 环 境 是 指 地 方 经 济 社 会 的 特 征 , 现 为 市 域 间 的 多 样 性 , 域 表 市 文 化 的 城 乡 交 融 。知 识 经 济 的 缓 慢 渗 透 等 方 面 。 内部 能 力 表 现 为 行 政 机 制 过 强 , 化 和 学 术 机 制 文 不 足 等 。基 于 这 种 特 殊 性 , 建 地 方 本 科 院 校 宜 新 采 用 扬 长 避 短 、 强 就 弱 、 本 舍 远 、 同 逐 异 的 避 就 舍 发 展 路 径 , 学 定 位 。 特 色发 展 道 路 。 科 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路径选择李保玉黎明(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发展研究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战略转型之际,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立足校情、省情与国情,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通过走向教育治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内涵建设、保证经费投入、完善监控体系、加强对外合作、强化舆论宣传等措施,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关键词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基本原则新建本科院校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28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Path Selec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Newly Built UniversitiesLI Baoyu,LI Ming(Faculty of Education,Qujing Normal University,Qujing,Y unnan655011)Abstract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higher education.At present,the teacher education of our country is in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ased school situation,the situation in the province and the national conditions,seize the opportunity,homeopathy,momentum,through to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strengthen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strengthen the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ensure funding,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system,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trengthen the publici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achieve education for tea-chers in 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extensive expansion to the change of connotation type development.Keywords teachers’education;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basic principle;newly built undergraduate colleges0引言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
自1999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大量组建新建本科院校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就开始不断探索自我生存与发展之路。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层次转型,由传统专科学校管理向现代大学治理的管理转型,由封闭式向开放式的办学转型,由传统知识本位的学科教育向能力本位的专业教育转型,为地方基础教育输送了大量的合格教师,很好地服务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时期,新建本科院校面临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与矛盾。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了“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号召地方本科高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实施转型发展战略,走内涵建设之路。
为此,如何保持、发展教师教育,探讨新建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与对策建议,就成为了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1.1指导思想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应该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的要求为指导,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地方教育事业发展实际情况,整合学校优质教师教育资源,改革教师教育体制,创新教师教育机制,构建教师教育培养模式,通过加强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训练,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造就师德高尚、学科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强的新型教师。
1.2基本原则(1)整合优质资源,构建新型体系。
遵循教师教育的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和实际,大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学科建设,构建有利于提高教师教育综合水平的多学科支撑体系,有利于优化教师教育办学环境的资源配置体系。
(2)创新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特色。
根据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学校“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与总体原则的指导下,探索适合教师教育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教育向着“拓展类型,提高层次,注重质量,形成特色”的方向发展。
(3)面向基础教育,适应社会需要。
教师教育改革必须密切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积极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推进教师合作培养机制。
积极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学的联系与合作,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与教师教育创新试验区。
1.3总体任务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总体任务是全面贯彻国家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精神,弘扬教师教育的办学特色与师范优势,打造一系列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教师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互补融合的示范基地,并以此服务与引领基础教育发展。
2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战略转型之际,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立足校情、省情与国情,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通过走向教育治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内涵建设、保证经费投入、完善监控体系、加强对外合作、强化舆论宣传等措施,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由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转变。
2.1走向教育治理走向教育治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与战略规定,也是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
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响应国家对高等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型号召,做到简政放权,扩大与落实教授与基础教师的学术自主权与管理决策权,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
从本质上看,新常态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型,就是要改变过去“一元”与“单向”的管理方式,转变到现代“多元共治”的治理新模式。
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深化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这就决定了教师教育要想走向现代教育治理,就必须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与程序设计,让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公平公正地参与到教师教育治理中来。
“新常态下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的构建与治理方式转型,既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发挥基层活力,并产生良性互动,通过多元共治的制度体系设计来提升治理能力,为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质性改革提供坚实的保障。
”①2.2加强组织领导我国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工作涉及面宽、时间跨度长、任务繁重、要求严格,为保证改革目标与发展任务的稳步和有效地推进,国家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有利于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政策和制度,做好顶层设计,提供制度保障。
各新建本科院校要认真学习领会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改革精神,成立专门的教师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并由学校主要领导如校长或党委书记挂帅,制定详细的具体可行的工作方案,站在学校未来改革发展的高度,识大体,顾大局,做到周密部署,精心组织,认真实施,确保教师教育改革的各项工作任务与发展要求落到实处。
2.3强化内涵建设为了强化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教育工作,保证教师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
必须大力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的内涵建设。
一是要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如探索双导师制度、聘请“双师型”兼职教师、选派教师教育教师外出进修与访学、培育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学科带头人、完善聘任考核制度等,保证教师教育专业教师视野不断开阔,把握教师教育学术前沿,科研水平与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二是要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新建本科院校只有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对各种学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优化配置,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规范化与制度化建设,才能营造良好的学术风气与研究氛围,从而推动教师教育学科在广度与深度方面同步发展。
三是要加强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
在教材建设方面,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组织教师教育专业教师积极申报教育部的“十三五”规划教材。
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继续建设和完善现有的精品课程,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申请并建设新的精品课程,为申报省级或国家级精品课程创造条件。
此外,还要注重开发“共享开放”的网络课程,“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②2.4保证经费投入新建本科院校要稳步增加教师教育改革的投入,纳入年度专项预算,保证教师教育教学设施、教学实训基地、教学创新实验区、网络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图书资料及其他教学资源与手段建设,为教师教育改革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层次教育专业人才创造优良的物质条件。
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就必须要创新经费筹措方式:一方面,主动争取中央和省市政府的支持,以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项目为载体,争取政府部门对学校教师教育质量工程建设的专项经费投入;另一方面,增强自身造血能力,通过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等途径,以科研项目、决策咨询、专项培训、文化活动等社会服务方式获取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相关经费支持。
2.5完善监控体系新建本科院校要按照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与教师教育转型发展的要求,修订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与教师考核标准,建立由学校领导、专业教师、专门督导人员、在校学生组成的,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制定并完善教师教育质量监控制度,创新教师教育质量监控机制,优化质量评价与监控方法,加强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动态的调研,不断改进培养培训工作,建立质量良性循环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