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

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阅读教学中发展思维现在已成为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学生探究思考的同时,似乎弱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或者说,有些教师误以为只要做到学生质疑了,探究了,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至于学生到底质疑得到了什么结果,探究的意义何在,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其实,无论是质疑还是探究,都只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准确性、有序性。
语文是一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但在教学中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个性化、有创意的解读,但这种个性化或者有创意的解读,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尊重和正确解读基础上的,否则,阅读就会出现异化和曲解。
如在《第一次真好》的教学中,在讨论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时,学生能够找到“眼巴巴”、“惊喜”和“喜爱”这几个词语来表述,因为这是文本中出现的原词,说明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筛选能力,思维的方向是对的;但“眼巴巴”并不能准确表现作者心理活动,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动词;还有后面出现的“样子很难看”,“吃不下饭”等词语的筛选,都说明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度还达不到要求。
他们没有意识到老师提出的要求——“心理”这个词所应具有的限制,在表述中出现了偏差。
这时教师应该着重强调“心理”这个词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眼巴巴”,“样子很难看”,“吃不下饭”这些词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提示学生将这些词转化成表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于是学生的表述准确了,变成了“盼望”、“期待”以及“失望”、“难过”等词语。
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训练,加强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领会文章主旨,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理解,长此以往,必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善于抓住问题的全面而又不忽略事实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
浅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浅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深度挖掘,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综合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促进其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实践,才能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受益,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思维品质、学生、培养、阅读技巧、思维想象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思维深度挖掘、综合发展、语文素养、重要途径、努力.1. 引言1.1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语言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等诸多方面。
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
阅读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
阅读也是学生提高作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分析、评价和创造等多种思维活动,这些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可以说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思维品质培养不可或缺的一环。
通过对各种文本的阅读,学生可以从中感悟到生活的智慧,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人文素养。
只有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
1.2 思维品质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思维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组织好语文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组织好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何组织好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本文将从如何组织好语文阅读教学以及如何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组织好语文阅读教学1.注重选材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选材,如何选取符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文学作品是语文教师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选取文学作品时,要注重作品的内涵和思想性,不能只追求形式,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的也能够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满足。
而且,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不同题材和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2.引导学生阅读在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理解文字,更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现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
要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和理性思考。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快乐,获得智慧,获得成长。
3.多样化教学手段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效果,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可以通过朗读、演讲、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也可以组织一些阅读小组活动或者开展一些阅读比赛,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对所阅读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品质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文学作品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要鼓励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启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质疑,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2.开展思维训练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语文教师还要开展一些思维训练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
可以组织一些综合性的思维训练活动,如辩论赛、写作比赛、作文批评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理解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那么,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本文将结合理论和实践,提出几个方法供参考。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真正热爱阅读,学生才会主动去思考阅读材料中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选择与学生兴趣相关的阅读材料,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等。
二、提供多样的阅读材料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来自不同的领域,如文学、科学、历史等,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要注意材料的难易程度和适应性,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三、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需要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主题、观点等,并能够从中获取信息、提炼核心思想。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篇章分析、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材料,思考问题并找到答案。
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在阅读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材料,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注重语篇理解和推理能力的培养语篇理解和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通过对语篇的理解,学生可以从中获取信息并进行思考。
同时,通过推理,学生可以从已知信息中推出未知答案,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和活动,如填表、连线、推理游戏等,培养学生的语篇理解和推理能力。
六、扩展学生的阅读广度和深度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的阅读。
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方法

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方法阅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技能,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则是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几种方法,以帮助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一、多样化的阅读材料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思维,我们应该为他们准备多样化的阅读材料。
这些材料可以包括课本中的故事、报纸上的新闻、杂志中的文章以及网络上的博客等等。
通过接触不同类型的文章,学生可以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思维。
二、注重阅读理解阅读理解是培养学生阅读思维的重要一环。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解答问题以及进行讨论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上下文推断词义,在阅读中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
三、积极的阅读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该采取积极的方法。
他们可以使用标记、划线、做笔记等方式来记录重要信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
此外,学生还可以尝试使用自己的语言重述文章的主旨,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提高词汇量和阅读速度的技巧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速度对阅读思维的培养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词汇扩展活动和速读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速度。
例如,要求学生使用词汇卡片来学习新词汇,并通过阅读短文或文章来巩固他们的词汇应用能力。
此外,还可以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时间限制,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阅读一篇文章,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五、阅读者角色的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文本。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以阅读者的角色来阅读一篇文章,并向同学们讲述他们的观点和理解。
这样不仅可以加深他们对文章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
六、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习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阅读思维,我们还应该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习惯。
学校可以建立有趣的图书角,定期组织阅读活动,鼓励学生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
同时,学生也应该合理规划时间,每天保留一定的阅读时间,培养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浅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浅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
很多学生在阅读时缺乏深入思考,只是机械地读去而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积极探索,提高阅读理解水平,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知识和提高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思维的起点,学生要想深入思考问题,首先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或者图片,在学生们的脑海中勾勒出丰富的画面,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素材和信息,使思维更加立体化,不断积累的观察素材将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依据。
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应该学会分析归纳,推敲疑问。
通过阅读一些有争议性的文章和故事,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做出解释,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就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们通过思辨去合理解释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是一门富有想象力的学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们可以通过讲解并点化学生对一些不太具体的内容进行想象,引导他们构建自己的情节,并展开想象的翅膀。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写作,给予一些开放性的命题,鼓励他们进行图像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四、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联想是一种扩展思维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更多的感悟和理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比喻和类比,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使之更好地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
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引导他们去构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即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浅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浅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开阔眼界,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本文将从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重要性、具体方法和策略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视和关注。
语文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了解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丰富自己的思维内容。
语文阅读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1.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在阅读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材料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促使他们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讨论和辩论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维,促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阅读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综合运用历史、地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拓展他们的思维领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阅读教学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体验文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4. 教学实践中注重个性化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思维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设计个性化的阅读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的思维品质的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增进认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开拓思维,拓宽视野,提高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以下是几种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准确理
解文本的主旨、细节和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讲解关键词汇和句子的含义,以及让学
生通过讨论和写作展示对文本的理解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师还可以鼓
励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比如新闻报道、科学文章、文学作品等,以拓宽学生的阅读
素材,使他们能够逐渐习惯并理解不同领域的文本。
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阅读、
交流和思考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合理的论证和证据支撑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
评价,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维,提
高理解能力,激发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帮
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将对他们终身受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作者:徐东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3年第03期
在阅读教学中发展思维现在已成为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在学生探究思考的同时,似乎弱化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或者说,有些教师误以为只要做到学生质疑了,探究了,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至于学生到底质疑得到了什么结果,探究的意义何在,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其实,无论是质疑还是探究,都只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品质。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准确性、有序性。
语文是一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科,但在教学中我们还必须重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倡导个性化、有创意的解读,但这种个性化或者有创意的解读,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尊重和正确解读基础上的,否则,阅读就会出现异化和曲解。
如在《第一次真好》的教学中,在讨论作者心理变化的过程时,学生能够找到“眼巴巴”、“惊喜”和“喜爱”这几个词语来表述,因为这是文本中出现的原词,说明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筛选能力,思维的方向是对的;但“眼巴巴”并不能准确表现作者心理活动,这是一个描述性的动词;还有后面出现的“样子很难看”,“吃不下饭”等词语的筛选,都说明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度还达不到要求。
他们没有意识到老师提出的要求——“心理”这个词所应具有的限制,在表述中出现了偏差。
这时教师应该着重强调“心理”这个词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眼巴巴”,“样子很难看”,“吃不下饭”这些词揣摩作者的心理活动,提示学生将这些词转化成表现作者心理活动的词语,于是学生的表述准确了,变成了“盼望”、“期待”以及“失望”、“难过”等词语。
通过这样的引导和训练,加强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使学生能够更准确的领会文章主旨,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理解,长此以往,必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善于抓住问题的全面而又不忽略事实重要细节的思维品质。
语文学科对培养思维广阔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观察、联想和想象能力上。
在观察中奠定思维基础,在联想中拓宽思维空间,在想象中插上思维翅膀。
在有指导的观察中,优选鲜明的感知目标,安排合理的观察程序,设计启发性导语,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想象,在观察中表述。
例如,在教《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课文有一幅插图,分别画的是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福楼拜、左拉、莫泊桑、都德和屠格涅夫;而本课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学习本文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我充分利用了这张插图,先让学生读课文,根据课文“对号入座”,将图中人物标上名字。
这下班级立时活跃起来,他们匆匆读过课文就“猜”,有很多学生“猜”错了,其他学生加以纠正,又引起了争辩。
于是学生先利用插图,细致观察每个人的动作;再回到课文中找到描写该人物的段落,与课文插图进行比照,分析文中描写的文字,终于“一一对号入座”。
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探究,发展了思维能力。
不仅在课堂中,通过实物演示、图画以及电视屏幕的再现指导学生观察,而且在课外引导学生进行大量观察,让他们体验、认识周围世界。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回到大自然中,回到社会中,去学习,去观察。
在“感受自然”的活动中,学生眼里的秋天不再仅限于书本上的“麦浪滚滚”,“瓜果飘香”,它们变成了九溪十八涧的一片落叶,高天上一朵淡淡的轻云……这时,秋天走进了学生的心里。
观察带给他们发现与惊喜。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过程,也就是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过程,一个具有良好思维素质的学生,在考试中对于千变万化的各类考题,容易找准思维的激发点,优化思维流程,而缺乏有效的思维训练的同学,就会表现出答题漏点、理解有误等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思维准确性的训练。
在《行道树》这一课中,学生在讨论“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行道树”,学生理解“快乐”这一点并没有什么异议,但在理解“忧愁”时出现了问题,学生的理解是“因为他们很孤独”、因为他们“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样的理解还受到学生们的普遍认同。
这时我意识到学生虽然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致内容,但对深入理解行道树的精神境界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需要引导学生准确的解读,必须回归到文本中。
于是我引导学生读课文中这样两句话:“但你们尽可以节省下你们的同情心,因为,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我们仍然固执的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在三五分钟的默读后,学生终于明白了行道树忧愁的是“不被珍惜”,也就是不被人们所理解;马上又有学生说“还有不被同伴理解”。
我马上追问: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他得意地告诉大家:“因为课文中有一句…这无疑是一种堕落‟,他的同伴在嘲笑他呢!”
似乎问题到这里已经得到了解决,但我接下来又问道:“又该怎样理解这个…固执‟呢?”文章分析到这里,学生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是因为它有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质。
”我又追问:
“谁能用一两个词说说你的感受?”
于是又出现了“感动”、“羡慕”、“敬佩”、“喜欢”甚至也有“同情”、“不值得”等等词语出现,这时我请学生们进行筛选,哪些词语最准确、最恰当,最后剩下“敬佩”、“感动”两个词语。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性思维专家,美国国家委员会理事爱尔德认为学生需要有机会单独思考,也就是说,教师需要教育学生学会根据清晰、准确、相关、逻辑及平衡等规则,并学会通过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那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教育学生更好地思维呢?
从教学实践上,应积极启发学生思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
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求异,指导学生探究。
例如,在课外欣赏苏轼的《江城子》时,我抓住文中的两句话“不思量,自难忘”和“纵使相逢应不识”,提问:“既然…难忘‟,又为什么说…不识‟?该怎样理解?”学生在讨论和探究中,逐渐体味到了作者在词中所表现的深沉的悼亡之情、对自身遭遇的凄凉感叹。
在“乌台诗案”后,遭贬,流放,官场的冷遇,朋友的远离,都不能改变他的旷达豪放,却在深夜思念亡妻时,发出了“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的感叹,这“不识”道尽了人世的沧桑与感慨!
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他们学会思考,善于思考,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努力改进我们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