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诊断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鉴别诊断篇

小儿推拿鉴别诊断篇

不利;小便浑浊如米泔之水为脾胃虚弱,乳食积滞;小便深黄而
短为湿热内蕴,黄疸之证;小便深红而少为湿热伤络血尿之证;
小便不利多见于水肿;小便频数属尿频,睡中遗尿为遗尿。
小儿推拿鉴别诊断篇
第19页
一、望诊
四)看指纹
看指纹是儿科特有一个诊疗方法,用于三岁以下婴幼儿。指
纹是指小儿两手虎口至食指两侧浅静脉,按部位分为风、气、命
暗、神昏抽搐为惊风或癫痫发作;面色青灰、两目呆视要注意惊 风先兆;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瘀滞;面色青灰惨 白、呼吸微弱、冷汗肢厥为心阳欲脱之危证。
小儿推拿鉴别诊断篇
第4页
一、望诊
⑤面呈黑色:多为 寒证、痛证、水饮 之证。
面色青黑、手足 逆冷,多属阴寒; 面色青紫发黑或兼 见腹痛呕吐,应注 意食物中毒;面色 青黑惨暗,多属肾 气衰绝,病情危重。
小儿推拿鉴别诊断篇
第17页
一、望诊
(8)察二便:是指观察大小便改变。
正常大便:普通为色黄而干湿适中,一日一至二次或一二日
一次。
胎粪:出生3-4天内,粘稠糊状,褐色,无臭气,2-3次/日
纯母乳喂养:卵黄色稠而不成形,稍有酸臭,3次左右/日
动物乳品喂养:淡黄色,较干硬,有臭气,1-2次/日
大便燥结:实热、阴虚内热
状如雪花为鹅口疮,多为脾胃湿热上蒸;口腔两颊部粘膜有白色
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粘膜斑,预示出麻疹。口角流涎涉及两颐
称为滞颐。
小儿推拿鉴别诊断篇
第13页
一、望诊
齿龈 齿为骨之余为肾所主。龈为阳明经脉分布之处,属
胃,故齿龈改变,常反应肾与胃病变。牙齿逾期不出或稀疏细小,
多为肾气不足。新生儿牙龈有白色斑块影响吮乳俗称板牙,齿龈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图文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图文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图文
• 推拿诊断概述 • 触诊 • 望诊 • 问诊 • 按诊 • 其他诊断方法
01
推拿诊断概述
推拿诊断的定义
01
推拿诊断是指通过观察、触摸、 听诊等手段,结合患者的症状、 体征和病史,对疾病进行诊断的 过程。
02
推拿诊断是推拿治疗的基础,只 有准确地诊断疾病,才能制定出 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望排出物
观察患者的排泄物(如痰、涕 、尿、粪等)的颜色、气味、 量等变化,以判断病情的轻重
和性质。
望诊在推拿诊断中的应用
判断病情的部位和性质
指导预防保健
通过望诊可以初步判断病情的部位和 性质,为推拿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望诊可以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 指导患者进行预防保健。
评估治疗效果
通过望诊可以评估治疗效果,如病情 好转,面色、舌苔等会发生变化。
技巧
问诊时医生应耐心倾听、细心询问,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 语言等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
问诊在推拿诊断中的应用
确定病因
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 等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 的病因,为后续的推拿治疗提供
依据。
评估病情
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 病程长短等信息,为医生制定治疗 方案提供参考。
辩证施治
推拿诊断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做到辩证施治、 因人制宜。
实践经验
推拿诊断需要医生具备丰 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不断 地实践和学习,提高自己 的诊断水平。
02
触诊
触诊的定义与目的
触诊定义
通过医生的手指触摸,对患者的皮肤 、皮下组织、肌肉、韧带、关节、滑 囊、脉搏等部位进行检查,以了解患 者身体状况的一种诊断方法。

推拿病案例子

推拿病案例子

推拿病案例子1(患者,男,45 岁,电脑工程师。

颈项伴右上肢放射痛 2 个月。

2 个月前因受寒后觉颈项板滞不舒,渐至酸痛,后牵涉至肩、背部,出现右上肢直达拇、食指放射痛、麻木。

遇寒冷、阴雨尤甚。

舌质红,苔白腻,脉紧。

查体:c5,6 棘旁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颈拔伸试验均阳性。

X 线:椎体前缘骨质增生,C5,6 椎间隙、右侧椎间孔狭窄。

问题1:本患者的初步诊断。

问题2:本患者的推拿治疗。

?本患者的初步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本患者的推拿治疗:以松解,调整为治则。

治疗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氏穴等为主。

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攘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

推拿操作常规由松解手法、颈椎调整手法和整理手法三部分组成。

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以神经根减压为首务,通过颈椎拔伸下微调手法来实现。

经治疗进入缓解期,在常规操作基础上再以轻柔手法沿放射性神经痛路线循经推拿,以进二步消除神经痛。

2(患者,女,45 岁,银行职员。

头晕反复发作 2 年,加重 l 天。

2 年前劳累后出现颈项板滞不舒、渐至酸痛,后牵涉至肩、背部,并伴有头晕、尤以颈部旋转活动时明显。

无耳鸣、无双上肢麻木,否认有高血压病史。

查体:BP:120,75mmHg,C3(4 右棘旁压痛,旋颈试验阳性。

TCD 检查:右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头颅 CT:未见异常。

x 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问题1:本患者的初步诊断。

问题2:本患者的推拿治疗。

2(?本患者的初步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本患者的推拿治疗:以松解、调整为治则。

治疗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是穴等为主 i 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掖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

推拿操作常规由松解手法、颈椎调整手法和整理手法三部分组成。

推拿病案例子

推拿病案例子

推拿病案例子1(患者,男,45 岁,电脑工程师。

颈项伴右上肢放射痛 2 个月。

2 个月前因受寒后觉颈项板滞不舒,渐至酸痛,后牵涉至肩、背部,出现右上肢直达拇、食指放射痛、麻木。

遇寒冷、阴雨尤甚。

舌质红,苔白腻,脉紧。

查体:c5,6 棘旁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颈拔伸试验均阳性。

X 线:椎体前缘骨质增生,C5,6 椎间隙、右侧椎间孔狭窄。

问题1:本患者的初步诊断。

问题2:本患者的推拿治疗。

?本患者的初步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

?本患者的推拿治疗:以松解,调整为治则。

治疗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氏穴等为主。

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攘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

推拿操作常规由松解手法、颈椎调整手法和整理手法三部分组成。

患者处于急性发作期,以神经根减压为首务,通过颈椎拔伸下微调手法来实现。

经治疗进入缓解期,在常规操作基础上再以轻柔手法沿放射性神经痛路线循经推拿,以进二步消除神经痛。

2(患者,女,45 岁,银行职员。

头晕反复发作 2 年,加重 l 天。

2 年前劳累后出现颈项板滞不舒、渐至酸痛,后牵涉至肩、背部,并伴有头晕、尤以颈部旋转活动时明显。

无耳鸣、无双上肢麻木,否认有高血压病史。

查体:BP:120,75mmHg,C3(4 右棘旁压痛,旋颈试验阳性。

TCD 检查:右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头颅 CT:未见异常。

x 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问题1:本患者的初步诊断。

问题2:本患者的推拿治疗。

2(?本患者的初步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本患者的推拿治疗:以松解、调整为治则。

治疗部位以颈项部、枕后部、肩胛部、横突后结节和胸椎夹脊等处为主;取穴以风池、颈夹脊、天鼎、肩井、天宗、阿是穴等为主 i 具体选用一指禅推法、掖法、拔伸法、推法、拿法、按揉法和颈椎微调手法等。

推拿操作常规由松解手法、颈椎调整手法和整理手法三部分组成。

推拿科诊疗规范

推拿科诊疗规范

一、项痹病(颈椎病)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以及颈部损伤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脊髓或交感神经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

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 :BNV261)西民病名:颈椎病(ICD 一10 : M5O . 3 0 2 )二、诊断(一)中医诊断标准及辩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 / T 0 0 1 . 1 一00 1 . 9 一9 4)1 、风寒湿痹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 、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 、痰湿阻络证:失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 、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聋耳鸣,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耳赤。

舌红少津,脉弦。

5 、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脊柱病学》(潘之清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年)拟定。

1 、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肩疼伴一侧或双侧上肢放射痛或麻木为主要症状。

有时患肢有沉重感或不能持物。

(2)颈部发僵,颈肌紧张,颈部活动受限(后伸或向病侧弯时明显),颈椎生理前凸减小。

(3)病变椎体间的相应棘突旁压痛。

(4)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顶试验阳性。

(5)受刺激神经根分布部位的皮知觉或肌肉的肌力减退或消失。

(6)肱二、肱三头肌键反射减弱或消失。

(7)X 线示颈椎生理前凸减小、变直或成角反弓;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骨刺形成。

2、椎动脉型颈椎病(1)眩晕为主要症状,可为旋转性的、浮动性的、摇晃性的或下肢发软不稳,有地面倾斜或移动等感觉,并有头晕眼花感。

头部运动或改变体位时可诱发眩晕或使其加重,或猝倒。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推拿疗法的适应范围广,涉及伤、外、内、妇、儿各科疾病,临床上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强调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基本理论,通过四诊及必要的物理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手段,全面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局部症状,运用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并结合解剖、组胚、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知识,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诊断,并在此基础上,以辨证施治和辨病施治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选择相应的治疗部位和手法进行治疗。

望、闻、问、切的一般内容,可参阅中医诊断学。

望诊和触诊是推拿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本章分头面、胸腹、脊柱、上肢和下肢五个部分叙述。

4·1 头面部4·1·1 望诊头面部望诊主要观察头面部的色泽和形态变化。

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中藏脑髓,与脏腑气血关系密切。

因此通过头面部望诊可了解机体内部的变化。

望神,“神藏于心,外候在目”,察眼神的变化是望神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患者双目灵活,明亮有神,鉴识精明,神志清楚,反应灵敏,语言清晰者,称为“有神”,表示正气未伤,脏腑功能未衰,即使病情较重,预后亦多良好。

如患者表现为目光晦暗,瞳仁呆滞,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呼吸气微,甚至神志昏迷,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尿遗等,均称为“失神”,表示正气已伤,病情严重,预后不好。

如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患者,突然出现精神转“佳”等虚假现象,称为“假神”,通常比喻为“回光返照”,应予以特别注意。

望色,主要是察面部的气色,即望面部的颜色和光泽。

面部的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

色与泽两方面的异常变化,是人体不同病理反映的表现。

不同的色反映着不同的病证。

而泽则反映着机体精气盛衰,所以察颜面肤色的润泽与否,对诊断疾病的轻重和推断病情的进退有较重要的意义。

一般而言,病人气色鲜明、荣润的,说明病变轻浅,气血未衰,其病易治,预后良好;面色晦暗、枯槁的,说明病变深重,精气已伤,预后欠佳。

推拿学基础—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推拿学基础—推拿常用诊断方法

.
63
望诊
1、站立姿势 正常站立姿势是 两足向前或呈 “八”字形,步 行角度不超过15°
内、外“八”字 脚
.
64
2、负重点 足跟 第一跖骨头 第五跖骨头
.
65
足 弓
.
66
3、步态 4、检查足弓、足
长与足宽
平足、高弓足
.
67
5、畸形 内翻足 外翻足 马蹄足 仰趾足 高弓足 扁平足
病人仰卧,检查者 先从其髂前上棘向 下作一垂直线,再 将其髂前上棘和大 转子顶点连成一直 线,最后从大转子 顶点画一水平线垂 直于第一条线,即 构成一三角形,为 布瑞安(Bryant)三 角。
38
髋臼角的测量
自髋臼外缘至髋臼中心 作连线,此线与两侧髋 臼中心连线(r)相交成之 锐角为髋臼角。 正常度 数为20 ~25°。半脱位时 常大到25 ~30°,全脱位 在30°以上。
.
21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下肢部
.
22
髋关节
望诊 触诊 运动功能检查 特殊检查
.
23
.
24
望诊
臀横纹对称检查:
腹股沟对称检查:
先天性髋 关节脱位
一侧饱满肿胀,多提示髋关节肿胀。 一侧出现凹陷空虚,多提示股骨头脱位 或有严重的破坏
.
25
触诊
仰卧位: 髂前上棘
髂嵴 腹股沟韧带中点下2厘米
.
4
肘三 角检

体征和临床意义:正常时,伸直位时, 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呈一直线,
在屈肘90°时,三者构成一等腰三角形, 称为肘三角,肘关节后脱位时,肘三角 即失去正常关系。
前臂屈肌紧张试验
检查方法:让患者握住检查者的手指(示指 至小指),强力伸腕握拳,检查者手指与患 者握力作对抗,如出现内上髁部疼痛即为 阳性,多见于肱骨内上髁炎。

推拿诊断方法

推拿诊断方法

一、颈椎分离试验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位于其侧方,一手托住患者颏下,另一手托住枕部,然后逐渐向上牵引头部。

阳性体征:患者感到颈部和上肢的疼痛减轻。

临床意义:分离试验可以拉开狭窄的椎间孔,也可以减少颈椎小关节周围关节囊的压力,还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减少神经根的挤压和刺激,因此能减轻疼痛。

本试验阳性多见于颈椎有病变。

二、叩顶试验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医者站立于其后方,以一手掌面置于患者头顶,另一手握拳轻叩垫手掌背。

阳性特征,叩出时患者颈部或上肢部出现疼痛或麻木。

临床意义:叩顶试验的机理是通过改变椎间孔对颈神经根的刺激,而出现疼痛。

放射痛,麻木等症状。

叩顶时尽量避免患者张口,对疑有颈椎肿痛,结核等骨质破坏患者慎用。

本试验阳性多见于颈椎有病变三、吸气转头试验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

医者位于其后方,以一手握住其腕部用手指摸到患者的桡动脉,同时将其上肢外展、后伸并外旋。

然后嘱患者深吸气并把头部下颏转向被检查的一侧,阳性体征:医者感到患者的桡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艾迪森(Adson) 试验,用来检查锁骨下动脉的情况。

颈肋或前、中斜角肌紧张可压迫锁骨下动脉,该动脉在前、中斜角肌之间进入上肢。

本试验的特殊姿势,增强了前、中斜角肌的紧张,增加了对锁骨下动脉的压迫。

试验出现阳性时,提示有颈肋或前、中斜角肌挛缩等病变。

四、直腿抬高试验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两侧下肢伸直靠拢。

医者位于其一侧,嘱患者先将一侧下肢伸直抬高到最大限度,然后放回检查床面,再将另一侧下肢伸直抬高到最大限度,两侧作对比,正常时,腿和检查床面之间的角度在60°以上,两侧对等。

阳性体征:两侧抬高不等小于60°,一侧腿抬高过程中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是通过直腿抬高,使坐骨神经受到牵拉,若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椎管内肿瘤等病变,坐骨神经有压迫或粘连,通过坐骨神经受牵拉,即引起腰背部疼痛和下肢的放射性疼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髂胫束位于膝关节外侧的稍前方,触 摸髂胫束的紧张度及有无挛缩。
检查膝关节后面,对腘窝深部进行触摸, 如摸及囊性肿块,多为腘窝囊肿。
半月板检查
膝关节的压痛点说明如下: 髌骨边缘--髌骨软化症 关节间隙--半月板损伤
侧副韧带附着点--侧副韧带 损伤 髌骨下报--髌下韧带病
髌韧带两侧--髌下脂肪垫病 变 胫骨结节--胫骨结节骨骺炎
阳性体征:膝关节产生松动感,内 侧(外侧)有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表明膝关节 内侧(外侧)副韧带损伤或断裂。
抽屉试验
检查方法:检查时患者仰卧位, 双膝屈曲90°,医者坐在床边, 用大腿压住患者的足背,双手握 住小腿近端用力前后推拉。
阳性体征:如果小腿近端向前移 动,表明前交叉韧带断裂;反之, 有向后过多的移动,表明后交叉 韧带断裂。
足跟叩击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仰卧位, 两下肢伸直。医者位于一 侧,一手将患者患肢稍作 抬起,另一手以拳其足跟。 阳性体征:击足跟时髋关 节处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 多提示髋关节有病变。
屈膝屈髋分腿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者仰卧位,医者位于 一侧,嘱患者两下肢屈外旋,两足底 相对,两下肢外展外旋。 阳性体征:两下肢不易完全分开,被 动分开时即产生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多提示有股 内收肌综合征。
跖屈位。 仰趾足:行走时足跟着地负重,前足仰起,踝关节保
持背伸位。 高弓足:足的纵弓异常升高,行走时足跟和跖骨头着
地。 扁平足:足纵弓塌陷变平,足跟外翻前足外展。
肿胀
踝关节的肿胀,多由踝部的外伤所引起, 肿胀明显,早期以踝部前方为主,进而 发展为全关节的肿胀,多见于内、外踝 骨折或胫骨下端骨折。
下肢短缩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两 腿屈髋、屈膝并拢,两足并齐, 放于床面,医者位于一侧注意 观察两膝的高度,如两膝等高 为正常。 阳性体征:一侧膝比另一侧低。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艾利斯 (Allis) 试验,阳性时表明有髋 关节后脱位或股骨、胫骨短缩。
掌跟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 下肢伸直。医者位于一侧, 嘱患者将足跟放在医者的掌 面上,正常情况下,下肢呈 中立位直竖在掌面上。 阳性体征:足侧向一侧,呈 外旋位。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临 床多提示有股骨颈骨折、髋 关节脱位或截瘫。
屈腕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 医者位于其前方,嘱患 者将腕关节极度屈曲。
阳性体征:出现手指部 的麻木,疼痛。
临床意义:正中神经由 腕管中通过,在屈腕时, 正中神经受到挤压而出 现麻木,疼痛,本试验 阳性多提示有腕管综合 征。
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 屈肘90°,掌心向下,医 者位于其前方一手握位患 者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 手掌部,使患手被动向尺 侧偏斜,然后伸屈腕关节, 使腕关节尺侧发生挤压和 研磨。
髂胫束挛缩试验
检查方法:医者位于其前方,嘱其尽 量外展患肢然后屈膝90°,使髂胫束 松驰,然后放松外展的大腿,正常时 大腿下降到内收位。
阳性体征:外展的大腿放松后仍保 持在外展位,不下落。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欧阳(ober)试 验,其阳性,多提示有髂胫束挛缩。 脊髓灰质炎后遗髂胫束挛缩也可出现 阳性。
腕关节
望诊 触诊 运动功能检查 特殊检查
望诊
畸形:
餐叉样畸形-多发生于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 爪形手-可见于前臂缺血性肌痉挛而引起的损伤, 掌指关节过伸,近端指间关节屈曲,形似鸟爪。 当臂丛神经或尺神经损伤时,则掌指关节过伸, 无名指、小指不能向中间靠拢,且小鱼际肌骨间 肌萎缩。 猿形手-见于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合并损伤,表 现为大鱼际肌,小鱼际肌萎缩,掌部的两个横弓 消失,掌心变的扁平。亦称铲形手,扁平手。
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下肢伸直,医者位于 检查床一侧,一手握住患者的踝关节,另一手扶住 膝部,嘱患者一侧屈髋屈膝,使大腿贴近腹壁,腰 部贴近床面。
阳性体征:伸直一侧的腿自动离开床面,大腿与床 面之间形成夹角。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托马(Thormas)试验,试验 阳性,提示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多由于髋关节结 核,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所引起。本检查亦可使 患者取仰卧位,腰部放平,分别伸直两腿,医者观 察腿伸直过程中,腰部是否离开床面向上挺起,如 某一腿伸直过程中,腰部挺起,说明本试验阳性。
研磨试验 阿普莱(Apley)试验
1.挤压或研磨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 90°,医者一手固定腘窝部,另一手 握住患者足部,向下压足,使膝关节 面靠紧,然后作小腿旋转动作。
阳性体征:膝关节有疼痛。
临床意义: 阳性提示有半月板破裂或 关节软骨损伤。
2.提拉试验
检查方法:本试验有助于 鉴别损伤发生在半月板还是 在侧副韧带。患者俯卧,膝 关节屈曲90°,医者一手按 住大腿下端,另一手握住患 肢足踝部,提起小腿,使膝 离开检查床面,作外展、外 旋或内收、内旋活动。
特殊检查
握拳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坐位屈肘 90°前臂中立位握拳,并将拇指 握在掌心中,医者位于其前方一 手握住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患 者手部使腕关节向尺侧屈腕。
阳性体征:桡骨茎突部出现剧烈 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芬格斯坦 (Finket-stein)试验,其阳性提示 有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阳性体征:腕关节出现明 显疼痛。
临床意义:本试验阳性多 提示三角软骨盘损伤。
叩触诊试验
又称Tinel征。 轻叩或压迫腕部掌侧的腕横韧带近侧 缘中点,若出现和加剧患侧手指刺痛 及麻木等异常感觉时,即为试验阳性。 提示有腕管综合征。
下肢部
髋关节 膝关节 踝关节
髋关节
特殊检查
髋关节承重机能试验
检查方法:患者取站立位,医者位于其后, 嘱患者单腿站立,并保持身体直立,当一腿 离开地面时,负重侧的臀中肌立即收缩,将 对侧的骨盆抬起,表明负重侧的臀中肌功能 正常。 阳性体征:不负重一侧的骨盆不抬高,甚至 下降。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站立位屈 屈膝试验, 还称存德林伯(TRENDELENBURG)试验, 本试验阳性提示负重侧臀中肌无力或功能不 全。此试验须两侧对比检查,常用于诊断脊 髓灰质炎后遗症、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陈旧 性髋关节脱位、髋内翻、股骨头坏死骨骺滑 脱等疾病的检查。
紧靠内踝远端的后面可摸到距骨内侧结节,是踝关节内 侧副韧带后侧部的附着点,注意该处有无压痛。
在足外侧面触摸第五跖骨粗隆,该部位易发生骨折。沿 骨外侧缘向近端摸,可摸到跟骨,注意压痛点,在跟骨 周围的压痛点往往就是病灶的位置,如压痛位于跟腱上, 可能是腱本身或腱旁膜的病变,在跟腱的止点处,可能 是跟腱后滑囊炎,如果8-12岁的小孩,跟部后下方压痛, 可能是跟骨骨骺炎(塞渥病),
腕舟骨的骨折多可引起鼻烟窝的饱满肿胀。
触诊
在腕关节触压桡骨茎突和尺骨茎突,以判断其骨 轮廓是否正常,是否存在压痛。
桡骨茎突处压痛明显,多见于拇短伸股,拇长展 肌腱鞘炎。
嘱患者伸开拇指,于鼻烟窝处触诊,如有压痛, 应考虑腕舟骨的骨折
在手腕背侧中央触摸,如有空虚感,并在腕掌侧 中央能触摸到向前移动的骨块,多提示为月骨脱 位
膝关节
触诊 特殊检查
膝关节的内侧副韧带是膝关节囊的一部 分,经常在膝关节受到外翻力量时发生 撕裂,检查时从起点向止点依次触摸, 是否有连续中断或触痛,若内侧副韧带 从内上髁处撕裂,常附带有撕裂的小骨 片,若内侧副韧带从中点处断裂,则可 触摸到局部缺损。
检查膝关节外侧,患者膝关节屈曲,医 者用拇指插入外侧关节间隙,触摸外侧 半月板。
阳性体征:出现膝外侧或 内侧疼痛。
临床意义: 阳性表明有内 侧或外侧副韧带损伤。
侧向活动试验
检查方法:检查时患者仰卧位,膝 关节伸直,医者一手扶膝侧面,另 一手握住踝部,然后使小腿作被动 的内收或外展动作。如检查内侧副 韧带,则一手置患者膝外侧推膝部 向内,另一手拉小腿外展。若检查 外侧副韧带,则一手置膝内侧推膝 部向外,另一手拉小腿内收。
临床意义:本试验又称麦克马丽(Mc Murray) 试验,是利用膝关节面的旋转和研 磨的动作来检查半月板有无损伤的。
做本试验时,外侧有弹响和疼痛,提示外侧半 月板损伤 反之内侧有弹响和疼痛,提示内侧半月板损伤。 在临床上很有实用价值,但损伤早期,至少三 周内没有意义。因为膝关节受伤后,周围软组 织的损伤还没有修复,用本试验检查时,不管 有无半月板损伤时,只要有屈伸和旋转活动, 就会产生疼痛,因此伤后时早期应用本试验检 查半月板有无损伤并不准确。
压痛点在跟骨的跖面正中偏后,可能是跟骨棘或脂 肪垫的病症
靠前部可能是跖腱膜的疼痛
压痛点在跟骨的内外侧,可能是跟骨本身的病变
压痛点在跟骨两侧靠内、外踝的直下方,则可能是 距下关节病变。
垂腕-桡神经损伤时,前臂伸肌麻痹,不能主 动伸腕。
锤状指-多由于手指伸肌腱止点及止点附近断 裂,或手指伸肌腱止点处发生撕脱骨折。
腕部出现肿胀,多由于关节内损伤或 病变。
如:腕部挫伤,关节囊或韧带撕裂,腕骨 骨折或月骨脱位。
腕部呈梭形肿胀,不红不热,多见于腕关 节结核,
双腕对称性肿胀,时肿时消,多见于风湿 性关节炎
检查方法:患者坐位或仰卧位,让患 者作膝关节屈伸活动数次。 阳性体征:出现关节疼痛且不能屈伸。 临床意义:表明因半月板撕裂、移位 而发生膝关节绞锁。此时,内外旋转 小腿,屈曲膝关节,然后旋转并伸直 小腿,直到半月板滑到合适的位置。 膝关节能屈伸自如为止。则交锁缓解。
踝关节
望畸形与肿胀
畸形 内翻足:足底向内翻转,行走时足背外侧缘着地。 外翻足:足底向外翻转,行走时足内侧缘着地。 马蹄足:行走时足前部着地负重,足悬起,踝关节
运动功能检查
伸腕运动:正常时腕关 节可伸腕60° 检查时,患者取坐位, 医者位于其前方,嘱患 者屈肘90°,前臂位于 旋前位,掌心向下,作 伸腕运动。
参与运动的主要肌肉为 桡侧腕长、短伸肌、尺 侧腕伸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