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孟郊与贾岛诗歌异同》
孟郊与贾岛诗异同研究述评的开题报告

孟郊与贾岛诗异同研究述评的开题报告
题目:孟郊与贾岛诗异同研究述评
背景:
孟郊和贾岛是唐代诗坛上的两位重要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受到了
后世诗人的广泛关注和推崇,被誉为“唐诗之最”。
他们的诗歌在风格、主题、表现技法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异同之处,本文旨在比较分析孟郊和
贾岛诗歌创作中的异同,探究其创作风格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联系和差异。
目的: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孟郊和贾岛诗歌的比较研究,探究其创作
风格和文化背景的异同,揭示其诗歌对唐代文化和后世文学的影响和意义,以期为今后对唐代诗歌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研究内容:
1. 孟郊和贾岛诗歌的题材和主题异同点的比较分析。
2. 孟郊和贾岛的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异同点的比较分析。
3. 孟郊和贾岛的文化背景与时代气氛的异同点的比较分析。
4. 探究孟郊和贾岛诗歌的影响和意义,以及他们的地位和贡献。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孟郊和贾岛的诗歌创
作进行比较研究,挖掘他们的创作阐述以及对唐代文学和后世文化的影
响和意义,从而全面深入地探究孟郊和贾岛诗歌的异同之处。
预期结果:
本文旨在通过对孟郊和贾岛诗歌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探究他们的创
作特点和文化背景,揭示其诗歌思想和文学形式的变迁,从而为唐代文
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最终预期结果是通过本文的研究,系统地梳理孟郊和贾岛诗歌的异同之处,揭示其文化背景和时代气氛,揭示其文化价值和意义,从而进一步探究和挖掘唐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苦吟诗人贾岛最奇特的一首诗,思想深刻,常读常新!

苦吟诗人贾岛最奇特的一首诗,思想深刻,常读常新!唐朝有这样一类诗人:为了创作出“清新奇僻”的诗歌,殚精竭虑地推敲一字一词。
这类诗人,以孟郊和贾岛为代表。
他们在创作中的共同态度就是苦吟,其诗多写日常的生活之事,内容相对比较狭窄。
大文学家苏轼后对孟郊和贾岛的诗风进行中肯的评价,即是“郊寒岛瘦”,遂成为千古定评。
贾岛曾写过一首《剑客》的诗,立意奇特,思想深刻,历来广为流传。
《剑客》全诗如下: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释义:以十年的漫长时间磨砺了一把剑,它的锋利程度还没有去试验。
今天将这把剑给你们看看,谁遇到了不平的事可以找我!贾岛的诗歌,一向追求奇僻,故炼字着律百般推敲。
这首《剑客》,却一反常态,语言直白,直抒胸臆,给人以别一种感觉。
该诗为一首托物言志之诗,诗人将自己比作剑客,将自己的才华比作剑,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
第一句为“十年磨一剑”,着力描写了这把“剑”得以形成是何其艰难。
这把剑是剑客花了十年时间磨制而成,倾注了剑客长期的心血,因此十分珍贵,非同一般。
第二句是“霜刃未曾试”,这把剑看起来极其锋利,剑刃雪白如霜,透着一股不可侵犯的凛然正气。
此剑到底锋利到什么地步,剑客因“未曾试”也不知道,故而想找一个机会去试剑。
第三、四句为“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显然这把剑的锋利无比是为了消除人间的“不平事”而出现的。
如今欲试剑之锋利,自然要找到不平之事。
剑客将这把剑展示给世人看,让世人见识到它的锋利和正气,从而对此剑产生很大的信心,而有勇气将自己的不平事告知剑客。
其实,要深入理解这首诗,不妨先了解一下这首诗产生的历史背景。
当年贾岛怀着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梦,进行科举考试。
然而贾岛满腹牢骚,一进考场就写就了《病蝉》诗,在诗中痛骂麻雀、乌鸦等不是好东西,都想害蝉。
贾岛因此诗与平曾等人一起被判为“考场十恶”,前程尽毁。
贾岛心知自己的《病蝉》诗得罪了上面的权势之人,却终于无可奈何。
于是写下这首《剑客》以明心迹。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山西省忻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白居易有大量反映现实、表现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但由于讽喻诗的创作旨在“为君、为臣、为事而作”,其“干政”的理性意义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故而闻一多认为它们只是“在朝居官任内写的一些宣扬政教的政治文献而已”,是有意的创作而非感情的自然流露,虽不乏尖锐深刻,却毕竟隔靴搔痒,总缺乏一种有血有肉的感人的力量。
而“孟郊并没有做过成套的‘新乐府’,他如果哭,还是为他自身的穷愁而哭的次数多,然而他的态度,沉着而有锋棱,却最合于一个伟大的理想的条件”。
如用白居易本人所拟的“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定义,其讽喻诗固以义见长,却终乏感同身受之情;而孟郊一生穷愁潦倒,历尽酸辛,他的诗歌却是穷愁生活的实录。
如《答友人赠炭》:“青山白屋有仁人,赠炭价重双乌银。
驱却坐上千重寒,烧出炉中一片春。
吹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欧阳修评之曰:“非其身备尝之,不能道此句也。
”(《六一诗话》)极确。
又如《秋怀(其二)》:“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
疑虑无所凭,虚听多无端。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
”写自己毕生奔波仕途的失意遭遇和晚境的穷愁困苦,极为凄凉哀怨。
其他如“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借车》),“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
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秋怀》)等等,皆为“身备尝之”之语。
即使是代百姓立言的诗也因有亲身体验而写得格外动人,如他的《寒地百姓吟》写寒地百姓在冻馁难熬之际的反常心理:“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是谁?君子为郁陶!”为取片刻温暖居然愿意变为扑火飞蛾,可见生不如死之惨痛!然更惨痛者是求死竟不能!将贫苦百姓生死两难的可悲命运写得如此入木三分,悱侧动人。
中唐诗词风格流派的介绍

中唐诗词风格流派的介绍中唐诗词风格流派的介绍中唐诗人孟郊、贾岛的合称。
孟郊比贾岛大28岁,是贾岛的前辈诗人。
但他们都是遭际不遇,官职卑微,一生穷困,一生苦吟。
孟郊“一生空吟诗,不觉成白头”(《送卢郎中汀》);贾岛“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戏赠友人》),相传他“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魏泰《临汉隐居诗话》)。
他们又都是韩愈的诗友。
韩愈对他们的诗也都很赞赏,说孟郊诗“横空盘硬语,妥贴力排□”(《荐士》),贾岛诗“□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但重视郊较过于岛。
郊、岛二人偶有诗相投赠,在当时并不齐名。
唐末张为《诗人主客图》列孟郊为“清奇僻苦主”,贾岛则为“清奇雅正”的升堂七人之一。
宋代欧阳修始以两人并举,谓“孟郊、贾岛之徒,又得其悲愁郁堙之气”(《书梅圣俞稿后》),苏轼有“郊寒岛瘦”(《祭柳子玉文》)之论。
二家诗“清奇”“悲愁”,造语刻炼,白描不用词藻,是共同之处。
但孟郊诗以五古为主,不作律诗;贾岛诗以五律为主,古体较少;孟郊对社会生活观察较广,感情较深,有关心国事民生的作品;贾岛则生活较窄,对世事较冷淡,一味枯寂幽峭,情调凄黯,是不同之处。
潘德舆以为“郊岛并称,岛非郊匹,人谓寒瘦,郊并不寒也”(《养一斋诗话》)。
此论有代表性。
但贾岛对后来的影响大于孟郊:晚唐五代被诗论家称为“贾岛时代”(闻一多《贾岛》),宋代“九僧”、“四灵”,明代“竟陵派”,清代“浙派”,学贾岛成为流派;学孟郊的只是个别的诗人。
元白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
《新唐书·白居易传》载:自居易“初与元稹酬咏,故号元白。
”白居易在《〈刘白唱和集〉解》中也说:“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
”元白并称,当时已行于世,又经杜牧在文章中正式使用,后世遂相袭沿用。
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并称他们的诗体为“元白体”。
元稹、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二人文学观点相同,作品风格相近。
他们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写有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擅长于新乐府、七言歌行、长篇排律等诗体,注意诗歌语言的平易浅切和通俗性。
孟郊贾岛

[标签:标题]篇一:《唐诗研究》2014年上半年第2次作业? 问题1得2 分,满分2 分中唐时期,由于孟郊写了不少苦冻穷蹙之音,苏东坡将他与贾岛讥为“()”。
答案所选答案:郊寒岛瘦?问题2得2 分,满分2 分从现有史料看,一生没有到过边塞,却写有不少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传世的是()。
答案所选答案:王昌龄?问题3得2 分,满分2 分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作为自己诗学理想的诗人是()。
答案所选答案:李白?问题4得2 分,满分2 分前人的唐诗选本中,能收到雅俗共赏、家弦户诵效果的是孙洙的()。
答案所选答案:《唐诗三百首》?问题5得2 分,满分2 分唐代诗人中,率先标举“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是()。
答案所选答案:陈子昂?问题6得2 分,满分2 分唐代诗人()既是山水诗的大家,又是南宗山水画的宗师。
答案所选答案:王维?问题7得2 分,满分2 分答案唐朝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
所选答案:岁岁年年人不同?问题8得2 分,满分2 分大量创作“无题”诗,并对后世特别是宋初西昆派诗人产生很大影响的诗人是()。
答案所选答案:李商隐?问题9得2 分,满分2 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答案所选答案:安得广厦千万间?问题10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评初唐四杰,直称“()当时体”,足见其当时的影响。
答案所选答案:王杨卢骆?问题11得2 分,满分2 分高适《燕歌行》与杜甫《兵车行》相似,都是反战主题。
答案所选答案:对?问题12得2 分,满分2 分钱起为“大历十才子”“班头”,成就最高,为十才子之冠。
答案所选答案:对?问题13得2 分,满分2 分盛唐时期著名诗人、草书家,与贺知章、包融、张若虚号“吴中四士”的是张旭。
答案所选答案:对?问题14得2 分,满分2 分李白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小谢”指谢灵运。
答案所选答案:错?问题15杜甫的“三吏”标志着他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成熟。
孟郊贾岛——精选推荐

孟郊贾岛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县)⼈。
早年屡试不第,四⼗六岁才成进⼠,五⼗岁始作溧阳尉。
后来辞官,到五⼗六岁才作河南⽔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等⼩官,贫寒⾄死。
孟郊的诗,很受韩愈的推崇,当时的⼈已有“孟诗韩笔”的称誉。
孟郊⾃⼰的诗也说:“诗⾻耸东野,诗涛涌退之。
”(《戏赠⽆本》⼆⾸)可见韩、孟两⼈的诗是各具特⾊、旗⿎相当的。
孟郊在《读张碧集》⼀诗⾥,叙述了⾃⼰的⽂学见解。
他说:“天宝太⽩殁,六义已消歇。
⼤哉国风本,丧⽽王泽竭。
先⽣今复⽣,斯⽂信难缺。
下笔证兴亡,陈辞备风⾻。
”这⾥,他显然是对⼤历以来那些流连光景、娱乐统治阶级的平庸浮艳诗风,深表不满,并且标举了“六义”、“风⾻”的传统,强调了诗歌的政治作⽤。
在《懊恼》⼀诗⾥,他更愤激地说:“恶诗皆得官,好诗空抱⼭。
” 他的诗⾥,有不少作品接触到社会现实⽭盾。
如《长安早春》、《长安道》,讽刺了朱门贵族的骄奢闲逸⽣活;《贫⼥词》、《织妇辞》,对劳动妇⼥的劳苦深表同情,⽽且以织妇⼝吻对受剥夺的境况提出质问:“如何织纨素,⾃着蓝缕⾐?”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的《寒地百姓吟》: ⽆⽕炙地眠,半夜皆⽴号。
冷箭何处来,棘针风骚劳。
霜吹破四壁,苦痛不可逃。
⾼堂捶钟饮,到晓闻烹炮。
寒者愿为蛾,烧死彼华膏。
华膏隔仙罗,虚绕千万遭。
到头落地死,踏地为游遨。
游遨者谁⼦,君⼦为郁陶。
诗中把劳动⼈民寒夜的痛苦呼号和富贵⼈家终宵宴饮的⽣活作了鲜明的对照,并且以飞蛾扑⽕象征劳动⼈民悲惨绝望的命运。
可以看出诗⼈⼼情的沉痛。
对当时藩镇割据,内战不息的时局,孟郊也表⽰忧虑和愤慨。
他写了《杀⽓不在边》、《吊国殇》、《感怀》等诗,谴责统治者“擅摇⼲⼽柄”、“铸杀不铸耕”的罪恶⾏为。
《伤春》⼀诗说: 两河春草海⽔清,⼗年征战城郭腥。
乱兵杀⼉将⼥去,⼆⽉三⽉花冥冥。
千⾥⽆⼈旋风起,莺啼燕语荒城⾥。
春⾊不拣墓旁枝,红颜皓⾊逐春去。
…… 这样惨⽬伤⼼的景⾊,令我们想起杜甫的《春望》。
孟郊与贾岛诗异同研究述评

雾警萼铲薯“繁尝22⑨东妒师菌太季硕士学位论文孟郊与贾岛荫僻同研究述评TheComparaliveStud}'onMengJiao’sandJiaD.o。
sPeotry{H}n÷目a代±}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08年0月孟郊与贾岛诗异同研究述评作者:于莉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1.陈文华"郊寒岛瘦"是非论[期刊论文]-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2)2.张虹尘缘未绝说贾岛[期刊论文]-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3)3.杨昇论晚唐诗僧的"苦吟"之风[期刊论文]-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4.唐建20世纪韩孟诗派艺术成就论辩述要[期刊论文]-河池学院学报 2004(05)5.王立增论韩孟诗派的形成[期刊论文]-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3)6.吴在庆略论唐代的苦吟诗风[期刊论文]-文学遗产 2002(04)7.黄培孟郊创作心态及其诗风演变[期刊论文]-求索 2005(11)8.吴益群论浪仙"苦吟诗"的审美内涵[期刊论文]-社会科学家 2004(03)9.曹曼说郊寒岛瘦[期刊论文]-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1998(01)10.赵荣蔚论晚唐"苦吟"的内蕴流变[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6)11.李英姿贾岛苦吟诗探微[期刊论文]-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12.李贵在诗歌的家园里栖居--晚唐体苦吟的意义及影响[期刊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03(02)13.李定广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期刊论文]-文学遗产 2004(04)1.虞华燕晚唐贾岛接受史论[学位论文]20082.黄欣试论《孔雀东南飞》人物的悲剧根源[期刊论文]-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0(1)3.朱连华王令及其诗歌创作研究[学位论文]20054.郭素华从李洞的诗歌创作看晚唐苦吟诗风[期刊论文]-美与时代(下半月)2007(8)5.王新荣美玉有瑕画蛇添足——小解《孔雀东南飞》之结尾[期刊论文]-学周刊C版2010(8)6.毛海燕汉赋之“体物”研究——由《文心雕龙》的文体观略论汉赋之成立与开展[学位论文]20057.崔婵娟唐代拟代诗研究[学位论文]20098.张娟论杜甫的侠义思想[学位论文]20089.曲雪峰.QU Xue-feng解读《孔雀东南飞》的结局[期刊论文]-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24(6)10.贾怀武《孔雀东南飞》质疑[期刊论文]-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9(6)引用本文格式:于莉孟郊与贾岛诗异同研究述评[学位论文]硕士 2008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假”的生产及其逻辑——对“华南虎事件”的分析姓名:张斌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社会学指导教师:吴毅20080603摘要“华南虎事件”是2007年公众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起始于这样一个疑问:“华南虎事件”中陕西省有关方面为何要造假?本研究以故事的形式将事件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通过对事件的参与者陕西省林业厅、地方政府、评审专家、周正龙、官僚系统、网络、傅德志、新闻媒体、国家林业局等在事件中的表现的描述,揭示了他们背后的结构性力量,并由此逐渐呈现出了整个事件的逻辑。
浅议孟郊与贾岛诗歌比较

浅议孟郊与贾岛诗歌比较
孟郊与贾岛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两位大家,他们的诗歌风格迥异。
孟郊的诗歌以婉约词句、清淡风格特别著称,文字虽说简短,但是却很有吸引力。
此外,孟郊大多以真实身临其境写下切身经历,把自身故事编辬在诗歌之中,也加强叙事性,使之更具
有表现力。
贾岛的诗,写得宏大壮阔,像是一朵飘花,乍一看俏皮活泼,但其实却是一种深厚沉静。
他善于运用隐喻和比喻,能在一句话中暗藏太多丰盈的意蕴,它可以用言简意赅的方式告诉读者很多信息,更能释放出文学的力量,让人看了触动共鸣。
总而言之,孟郊和贾岛的诗歌各有特色,他们的文字之美,有时能在一晃眼间就触动我们的内心,把我们的心灵拉扯到千里以外的地方。
孟郊的诗以婉约的色彩浓烈宣示他的心情,而贾岛的诗以一种神秘色调抚慰着我们的脆弱之心。
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向我们传递着
美好的诗韵,让我们体验到一场古典诗歌之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孟郊贾岛诗歌异同【摘要】孟郊和贾岛的诗歌比起其前唐诗的浑厚圆融,其创作独开一面,自成一体,并且同以“苦吟” 闻名于世, 更兼诗风相似, 多穷苦之言,再加上对当代和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故许多文学史和诗评家常将二人及诗作相提并论。
他们在生活经历、创作背景、创作态度、诗歌形式、诗歌内容、诗歌风格、诗歌影响上都有许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异同点。
【关键词】孟郊:贾岛:诗歌:异同。
【内容】一、孟郊与贾岛的并称于世“孟郊苦兼此,贾岛清独行”这是晚唐侍僧齐己《览延栖上人卷》中对于孟郊和贾岛的评价,同时这也是将孟郊和贾岛并称的最早的评论。
齐己抓住孟郊诗歌苦思以及贾岛请僻的特征,将两人的诗歌相提并论。
开始真正将孟郊与贾岛放在一起比较研究的是宋代的诗人。
为郊岛定名的是欧阳修《六一诗话》“孟郊、贾岛皆以诗穷至死,而平生尤喜为穷苦之句。
”“穷苦”一词完全可以概括孟郊与贾岛的一生,而反映在二人诗歌中的也是寒愁悲苦的内容。
另外《书梅圣俞稿后》、《太白戏圣俞》、《寄子美》也将孟郊与贾岛并称。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八“唐之诗人,类多穷士,孟郊、贾岛之徒,尤能刻琢穷苦之言以自喜。
”盛唐以后的诗人,在动乱的时代用笔写出内心的不平与激愤,抱怨着世界的不公,然而把这种内心的不平与生活的穷苦用笔书写出来,并且加以各种雕琢与推敲,并在这种苦涩的文学创作中找到心灵的喜悦满足,在诗歌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贾岛和孟郊应该是最具代表性的。
而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北宋苏轼《祭柳子玉文》中“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这两句著名的评语。
用“寒”来形容孟郊,说明苏轼认为孟郊的诗歌多写其寒苦的一生,而“瘦”无非是指贾岛在诗歌表述上缺乏辞采反而形成的一种意境狭窄的美。
那么谈到孟郊与贾岛的并称于世,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孟郊与贾岛的交游,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互相影响。
孟贾交游,和韩愈有很大的关系,韩愈最佩服的友人是孟郊,《醉留东野》“吾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
四方上下逐东野,虽有离别何有逢。
”在韩愈心中,孟郊的形象就和龙一样高大神圣。
贾岛是韩门弟子,所以贾岛对孟郊的仰慕也是可想而知的,孟贾交往始于元和元年,在其二人交往之前,贾岛曾写过《投孟郊》,“月中有孤芳,天下聆熏风。
江南有高唱,海北初来通。
……愿倾肺肠事,尽入焦梧桐。
”贾岛把孟郊的诗歌比喻为“月中孤芳”、“江南高唱”,使其急切地想把心中的对其的敬仰以及心中的一切话语倾诉给孟郊,这和韩愈对孟郊的仰慕如出一辙。
对于贾岛这样真挚热烈的仰慕,孟郊用《戏赠无本二首》作为对贾岛最好的回答,“诗歌耸东野,诗涛涌退之”,作为诗坛前辈,能够这样称赞岛诗,一方面我们可以看见贾岛在诗歌创作上的功底,另一方面,我们也能看见孟郊宽广的胸襟气度。
而贾岛的创作实践也表明,元和元年结识孟郊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学习孟郊作了大量的古诗,《客喜》、《寄远》、《古意》、《游仙》等都是带有明显模仿孟郊诗歌的痕迹。
正如贾岛《投孟郊》中所说“余求履其迹,君日可但攻。
啜波肠易饱,揖险神难从。
”而孟郊奇险谲怪的诗风更使贾岛一生都在追求奇险幽峭的诗风,远离平淡浅俗的诗风。
那么关于孟郊和贾岛的相同点我们在下文也会作出详细的探讨。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孟郊和贾岛在诗歌创作还是有很多的不同点,例如他们的创作倾向、诗歌内容、诗歌形式、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二、孟郊与贾岛在几个方面的相同点2.1 生活经历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
生于天宝十载(公元751年),卒于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享年64岁。
孟郊的一生可以用寒苦两字形容,但一直坚持自己耿介不阿的本性。
孟郊出身寒微,所以为了改变其个人命运以及家庭情况,他和唐代其他文人一样走科举之路,在其30岁以前,一直埋头苦读,30岁离开家乡,开始了其艰苦的寻求取士之途。
然而在唐德宗贞元七年回湖州取乡贡之后,在长安应进士试中落榜。
公元793年,也就是他43岁之时,再应试长安,又落第。
他在《长安羁旅行》中对自己求仕生活做出这样的形容“十日一理发,每梳飞旅程。
三旬九过饮,每食唯旧贫。
”而在《路病》、《卧病》、《商周客舍》中他也描述了生活困顿而疾病也雪上加霜的艰难处境,并发出对科举失败、生活困苦的绝望的哀叹“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直至公元796年,46岁第三次应试才得以登进士第。
然而在其四年之后参加铨选, 仅仅得到一个溧阳尉的官职, 并且不久又因故离职, 继续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在其晚年,三子相继病死,给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
后孟郊为河南尹郑徐庆任为水陆运从事, 试协律郎, 后又奏为兴元军参谋, 试大理评事, 赴任途中以暴疾卒于河南阁乡县。
在其死后,家中甚至无钱为他下葬,只能依靠其友人韩愈、郑余庆的帮助,才得以下葬以及维持其遗孀的生活。
贾岛字浪仙,范阳(今北京市一带)人。
生于唐代宗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卒于会昌三年(公元843年),享年65岁。
唐人苏绛《唐故司仓参军贾公墓铭》“祖宗官爵颇未研”,贾岛和孟郊同样出生于庶族寒门。
和孟郊一样,他们都挣扎在改变命运维持生计的边缘。
只是贾岛选择了出家为和尚,寄身寺院解决了他最基本的吃、穿、住等问题。
还俗后的贾岛一生都在仕途进退中徘徊,一方面他虽然屡举不第,但是在逆境中还是顽强坚持“愿作出海月,不作归山云。
”表现出欲大有作为、济世立功的积极思想。
一方面,在这样多次碰壁的情况下,贾岛引退之情逐步加重,《青门里作》“燕存鸿已过,海内几人愁。
欲问南宗理,将归北岳修。
若无攀桂分,只是卧云休。
泉树一为别,依稀三十秋。
”春分正是唐代进士发榜之季节,很明显,贾岛再次下第,生出重新追寻禅宗的念想,最后两联很明显就是避世归隐的思想。
像这样咏唱矛盾思想的诗作特别多,例如《重酬姚少府》、《答王秘书》、《送无可上人》等。
直到五十九岁时贾岛才被任命为遂州(治今四川遂宁)长江主簿, 然而只是微官,俸禄不高。
后迁普州司仓参军, 又转授普州司户参军,官位稍升,经济状况却没有太多改善。
直到65岁,他在任所去世,家中无一钱。
孟郊和贾岛,综观一生,都是穷困潦倒体弱多病,在其诗歌中都有很多的体现,如孟郊《秋怀》云“秋至老更贫,破屋无门扉,一片月落床,四壁风入衣。
”这简直是到了一贫如洗的境地了,家徒四壁,甚至连门扉都没有。
《叹命》云“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影孤別难月,衣破道路风。
归去不自息,耕耘成楚农。
”衣不蔽体的穷苦估计已经使得诗人对诗文创作应试之路失去了信心,还不如做一个耕耘的老农。
《路病》“欲饮井泉竭,欲医囊用单。
”无水可饮,无医可治的窘迫状态使得愁肠《卧病》“贫病诚可羞,故床无新裘。
春色烧肌肤,时餐苦咽喉。
”春意盎然的时节明明应该是人们享受温暖的季节,但是在孟郊的感官世界里,春色就像烈火一样烧的肌肤灼灼生疼,可见疾病将他折磨到一个怎样的境地了。
至于贾岛,我们在他的诗歌中也能看见他的潦倒贫困:《下第》云“泪落故出远,病来春草长”、《朝饥》云“市中有樵山, 我舍朝无烟。
井底有甘泉, 釜中乃空燃”《冬夜》云“羁旅复经冬, 瓢空盎亦空。
泪流寒枕上, 迹绝旧山中。
”这都能体现贾岛和孟郊一样贫病交加、走投无路的生活状况。
同时,孟郊和贾岛都是希望通过科举应试改变个人命运的,想要一展才华,有所作为。
“壮士心是剑,为君射斗牛。
朝思除国仇,暮思除国仇。
“(孟郊《百忧》)”、“志士中夜心,良马白日足。
俱为不等闲,谁是知音目?”(贾岛《古意》)、翎羽从今如罢翦,尤能飞起向古云!(贾岛《崔卿池上鹤》)。
在黑暗的现实背景中,他们一直保持着刚正不阿、正直自守的品质,但是屡举不第、多次碰壁,客观的社会环境将他们的社会理想一次又一次地击破。
正如贾岛《寄令狐相公》中所说“梦幻将泡影,浮生事只如”,也使孟郊发出“万事有何味,一生虚自囚。
不知文字利,到死空遨游。
”(孟郊《冬日》)的感慨。
2.2 创作背景首先是社会背景,孟郊和贾岛的主要人生阶段都是在中唐晚期,也就是安史之乱发生的前后。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的转折点,它使唐王朝逐渐走向衰败。
同时,也使整个社会的士人的心态发生了转变,这个转变来自于对国运衰落的担忧,更来自于对自身仕途、生计的压力。
安史之乱即使最终平定下来,但是元和中兴的局面因为唐宪宗后期的腐朽和暴崩终成昙花一现,统治者胸无朝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还有内乱边患给整个晚唐社会蒙上了一层灰色的阴影,动荡的社会,同时凋敝的经济,使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
大唐国运走向衰败,而怀着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们不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像孟郊、贾岛这样原本想有所作为的文人,当他们满怀着美好的政治愿望和报国热情,想要济世立功的时候,满目疮痍的社会现实去给了他们当头一棒,这时候便产生政治上的幻灭感,体现在诗歌中的就是对自身仕途坎坷和生计艰难的抱怨与悲愤,贾岛和孟郊可以说是“喜为穷苦之言”代表。
科举考试取代了汉魏六朝的察举和九品中正制,成为知识分子改变个人命运实现政治抱负的重要途径。
在科举的洪流中,他们困于名场,想要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知识分子人数空前膨胀,然而真正能够及第的人毕竟是有限的,想要获取功名,只有长时间滞留京师,而在长安高昂的生活费使得屡试不第的文人在经济上背上严重的负担,正如孟郊在《叹命》中所说“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
”贾岛《下第》“下第只空囊,如何往帝乡。
”原本是想靠科举这条路摆脱经济上的窘迫,谁料想科举却造成他们经济上更大的负担。
而长庆二年发生的科场案,标志着唐代科举取士的权力已经落入了朝中重臣把握。
贾岛以《病蝉》“以刺公卿,公卿恶之,与礼闱议之,奏岛与平曾等风狂扰贡院,是时逐出关外,号为‘十恶’。
”这个事件不仅使贾岛科举及第的希望基本熄灭同时也将他关注现实关注政治的热情减退,并且更成为唐代科举历史上最严重的冤案,很大程度上昭示着这个时期科举考试的黑暗,也是这个社会黑暗的一个缩影。
而反映在孟郊和贾岛诗歌中的是在屡试不第、沉沦下潦的过程中积蓄的穷苦悲愁,以及对整个社会现实的不满,还有因为对依靠科举失望后失落的锐意进取的豪气,取而代之的是对诗人内心世界的挖掘,表现为惆怅、不安、怨愤、悲愁。
同时,和盛唐诗歌不同是,诗人没有了丰富多彩的出游生活,题材上更加狭窄,不再是积极向上的对生命的讴歌。
谈到诗歌,我们不得不提到盛唐时期的诗歌,特别是李杜,这个时期的诗歌已然达到了一种完美鼎盛的境界,可以说在盛唐之后,无论后世的诗人作出怎样的努力,都无法超越盛唐诗歌的浑厚饱满以及蓬勃昂扬,最多也只是在这个顶峰周围徘徊。
“一种文学形式没有发展, 就意味着被淘汰。
因此诗歌本身便向作家发出了变革以求发展的呼声。
”(乔琛《一个独辟蹊径的诗人浅析孟郊在中唐后期诗坛的地位》)所以想要确立自己在诗坛的一席之地,只有摆脱旧的诗歌表现手法和风格,在艺术上寻求创新,所以孟郊和贾岛的诗风其实也是“元和尚怪”的一种体现。
正如清许印方《诗法萃编》所言“两人生李杜之后,避千门万户之广衢,走羊肠鸟道之仄径,志在独开生面,遂成僻涩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