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政对宝玉教育的动机2
浅谈贾政失败的家教

浅谈贾政失败的家教黄守浩近日第N次读《红楼梦》,对贾政先生的家教有了一点新的认识,卑人不妨撇开红学研究,冒昧望文生义,胡思乱议一通,权为笑料而已。
宝玉天性聪慧,小小年纪,就能诗善赋,表现出了一个天才少年的不同凡响之处。
然而,我们的贾政先生却把他的读书兴趣和想出人头地的表现欲扼杀在萌芽状态了,使他失去了读书向上的原动力,这为后来他挨打与出家的命运埋下了必然的伏笔。
贾政先生家教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致命错误:一、只顾自己假意谦逊,却以牺牲孩子自信心为代价。
《红楼梦》第17回,大观园落成,“贾政近因闻得熟掌称赞宝玉专能对对联,虽不喜读书,偏倒有些歪才情似的,今日偶然撞见这机会,便命他跟来。
”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
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
莫若直书‘曲径通幽处’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
’”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
”贾政笑道:“不可谬奖。
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
再俟选拟。
”这是宝玉才华初露之时,如果作为父亲的贾政先生能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你们谬奖他了。
不过宝玉你说得倒也不无道理,为父下面就当着众人考考你的才学,好不好?”很明显,宝玉对学习兴趣可能就在这表扬与激励声中得到了激发,真正地热爱上了读书做学问,后来成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未可知呢!我们每个人都有表现欲,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家长就像贾大人一样,尤其是当着客人的面,为了自己的假意谦逊,孩子行也说不行,把孩子那智慧的灵感淹没在无味的虚假奉迎上。
结果,表面上是显得大人很谦逊,而实际上却是以牺牲孩子的自信心为代价的。
孩子的心灵就像一张无字的白纸,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家长的谦逊之词,就很自然地认为:与其我行也不行,不如你说我不行我就不行罢了。
二、不正视孩子的感受,妄下结论否定孩子的才情。
在贾大人一行来到“沁芳”时,听说父亲命他也拟一个来时,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正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用‘泻’字,则觉不扫。
宝玉挨打的故事

宝玉挨打的故事【原创版3篇】目录(篇1)1.宝玉挨打的故事的背景和情节2.宝玉挨打的原因和过程3.宝玉挨打的影响和意义4.宝玉挨打的启示和教育意义正文(篇1)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篇名为《红楼梦》的经典小说,其中有一个情节,即贾宝玉挨打的故事。
这个故事不仅在小说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文学和教育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宝玉挨打的原因和过程贾宝玉挨打的原因是因为他违抗了父亲贾政的命令,与婢女金钏调情,并导致她跳井自杀。
这一事件引起了贾政的愤怒,他认为贾宝玉的行为败坏了家族的名声,违反了封建礼教的规范。
于是,他下令对贾宝玉进行严厉的惩罚。
二、宝玉挨打的影响和意义贾宝玉挨打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束缚和压迫,以及个人自由和幸福的丧失。
其次,它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父权制度的残酷和无情,以及家庭对个人的控制和支配。
三、宝玉挨打的启示和教育意义贾宝玉挨打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尊重女性,维护女性的权益和尊严。
其次,它也告诫我们要尊重生命,珍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它还呼吁我们要追求自由和平等,反对封建礼教和父权制度的压迫和控制。
总之,贾宝玉挨打的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情节,它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许多深刻的矛盾和问题。
目录(篇2)1.宝玉挨打的故事的概括2.宝玉挨打的原因3.宝玉挨打的经过4.宝玉挨打的影响5.故事的意义正文(篇2)一、宝玉挨打的故事的概括《红楼梦》中,宝玉挨打是小说情节的高潮之一。
这次事件源于贾政对宝玉的失望和不满,他认为宝玉不思进取,整日沉迷于风花雪月之中。
贾母为宝玉求情,但贾政仍然怒火中烧,下令责打宝玉。
在这次事件中,宝钗、黛玉等姐妹都前来探望宝玉,展现了姐妹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宝玉挨打的原因贾政对宝玉的失望主要源于以下几点:首先,他认为宝玉不思进取,整日沉迷于风花雪月之中;其次,贾政认为宝玉对待家族大事缺乏责任感;第三,贾政认为宝玉与官场格格不入;最后,贾政认为宝玉的行为有悖于家族传统。
对贾宝玉的培养与教育贾母贾政和王夫人有什么不同

如果说贾宝玉是王夫人的命根子,却更是贾母的希望。
贾母的教养和地位决定了,她对贾府是有使命感的,她宠爱贾宝玉,也是因为贾宝玉资质好,对贾宝玉寄予了希望,希望贾宝玉能成为下一代的支柱,事实上贾宝玉是非常聪明的,只是不喜欢读四书五经,但他的聪明却是显而易见。
没了贾珠,贾琏的资质显而易见,不过是料理一下家务,读书做官是指望不上,这时候,贾贾宝玉的出生,是贾母的希望了贾母把贾宝玉养在身边,自然是有亲情有感情,也有希望。
贾母在府中五十多年,经历了贾府的诸多阶段,她比谁都知道,贾府是一代不如一代,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孩子要从小培养。
贾母宠贾宝玉,但她是在一个范围内,她自己讲了,因为贾宝玉在大面上,比别人还知礼,还懂事,事实上贾贾宝玉见北静王时谈吐很是自然,极得王爷的喜爱,这证明,礼仪上贾宝玉一丝不错,人是争气的。
小孩子有些淘气,有些闹腾,贾母见多了,认为这是正常,世人都打这么过。
贾母和贾政为贾宝玉冲突,也是因为怕贾政手没轻重,打坏了贾宝玉,反而不好,凡事过犹不及。
贾母是懂贾宝玉的,王夫人担忧贾贾宝玉和丫鬟闹,而贾母却明白,贾宝玉是一派天真,认为他是投错了胎,她比王夫人懂贾宝玉,知道贾宝玉是护花使者的心。
贾母成全双玉的青梅竹马,那时就有双玉婚姻的打算,否则坑的是黛玉,黛玉是姑娘,最重名份。
贾母懂贾宝玉的心,双玉有情,她是默许的。
在贾府的长辈里,贾母算是贾宝玉的半个知己。
也只是半个知己,贾母还是希望,贾宝玉读书做官,振兴贾府,这一点和贾宝玉的理想是冲突的。
这是二人的经历不同造成的,贾母有她的责任,贾宝玉有他的梦想。
贾母是贾府的老太君,贾宝玉是大观园的怡红公子。
所以如果将来有了冲突,贾母也是会打压贾宝玉,只是手段可能比贾政和王夫人温和。
王夫人是撵人,贾政是教训,贾母可能会讲理。
红楼梦随笔读后感 贾政对宝玉态度的矛盾

.贾政对宝玉态度的矛盾贾政为人刚正严厉,不喜欢投机,花言巧语。
而贾宝玉却和他父亲迥然不同,他喜欢在女儿堆里生活,习惯阴柔软弱与巧舌如簧。
就拿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来讲,贾政对宝玉的看法体现出了他的矛盾。
首先从众人说起。
这些“清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知贾政内心的想法,懂得奉承。
“老爷今日一拟定佳,何必又待雨村。
”“这也无妨.我们大家看了公拟,各举其长,优则存之,劣则删之,未为不可。
”虽然贾政谦虚地想要请雨村请来拟,但清客们的一番话让贾政喜笑颜开,万分高兴。
这里的清客可以说是有间接反映贾政内心想法的作用。
接下来,当宝玉答对联时,清客却是“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写俗套来敷衍”。
由刚才的结论可知,清客暗中帮助宝玉,事实上就是贾政想检查宝玉的学习情况,即功业进益,他也就对宝玉产生了许多期待,这是正面的想法。
而他却同时有负面的看法。
这在文章中多次且明显的出现。
他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很多。
在后来,当宝玉和金钏、琪官的事情发生后,贾政的态度也体现的矛盾的一面。
贾政一开始愤怒至极,将宝玉打得皮开肉绽,甚至还有将其勒死的想法。
而后王夫人声泪俱下的哭诉,使贾政也起了怜心,他“不觉长叹一声,向椅上坐下,泪如雨下”。
而后“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滚了下来”。
这也体现了贾政内心的矛盾总的来说,贾政作为宝玉的父亲,对宝玉的态度是十分矛盾的。
这种举棋不定对宝玉的性格和人生都起到了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精品。
题对额中宝玉父子的矛盾表现

题对额中宝玉父子的矛盾表现
《红楼梦》中宝玉和他的父亲贾政之间有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
1. 家族地位的冲突:宝玉是贾府的少爷,享有特殊待遇,但他从小就对世间的伪善和虚伪感到厌倦,并渴望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而贾政作为家族的领袖,注重家族的声誉和地位,对宝玉的不拘一格感到不满,希望他能更好地融入家族的规范和传统。
2. 教育价值观的冲突:贾政注重儒家的教育教化,对宝玉的品行和学业要求较高,希望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宝玉却更倾向于自由自在地追求艺术、美感和居住的幽香,对功名利禄不感兴趣。
他与贾政的意识形态和教育观念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3. 婚姻观念的冲突:贾政希望通过政治联姻来巩固家族地位,为子孙后代谋求福祉。
而宝玉对于婚姻的看法是理想化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和情感交流,对于父亲为他安排婚姻感到不满和抗拒。
4. 亲情的缺失与误解:宝玉从小缺乏母爱,父亲对他的教育较为严厉,导致父子之间缺乏真正的亲情和理解。
贾政常常嫌弃宝玉沉迷于纸醉金迷的世俗欢乐,无法理解他内心的痛苦和渴望。
宝玉也对父亲的世故和权谋感到反感。
以上就是《红楼梦》中宝玉与他的父亲贾政之间表现出的矛盾。
这种矛盾体现了封建家族与个体自由、人性追求之间的矛盾,也代表了一个时代价值观念的冲突。
【课外阅读】薛宝钗暗中挑唆贾政暴打宝玉 (2)

【课外阅读】薛宝钗暗中挑唆贾政暴打宝玉近日,四大名著研究学者汪宏华继续撰文重评《红楼梦》,他认为《红楼梦》中贾宝玉之所以挨父亲贾政鞭笞,是薛家母女暗中设计。
薛姨妈和宝钗在发现宝玉正邪二气同赋的特殊本性后,便改用软硬兼施,以软诱其善,以硬制其邪。
具体手段是先通过冯紫英请来奇优蒋玉菡和名倡云儿诱惑宝玉,再将宝玉养戏子的丑闻宣扬到贾政的耳朵里。
然而,挨打后的宝玉并没有痛定思痛,相反愈加疏远宝钗了,金玉不是良缘是克星……汪宏华的原文详证如下:一、神秘公子冯紫英是影子掮客《红楼梦》中有这样一段公案至今没有定论,究竟是谁将贾宝玉与蒋玉菡的“恋情”传扬开来,致使贾宝玉挨了父亲的鞭笞呢?我们知道,真正目睹玉菡、宝玉私下交换汗巾子的人只有两个,薛蟠和冯紫英。
先是薛蟠出来“抓奸”,正在纠缠不下之际,冯紫英出来劝开了。
二者必居其一。
一般而言,尽管事后薛蟠向他妈妈和宝钗都矢口否认,作者曹雪芹也出面为他开脱:“那薛蟠都因素日有这个名声。
其实这次却不是他干的,被人生生的一口咬死是他,有口难分。
”但大都数读者还是认为薛蟠难逃其咎,不是他这个超级混混又会是谁呢?但我认为混混有两种,薛蟠只能算是阳混混,还有一种冠冕堂皇的阴混混,他就是冯紫英,这个长期让读者捉摸不透的有钱又有闲的公子哥儿实际是个隐形掮客。
我上次解读秦可卿死因时曾揭示王熙凤买通名医张友士,用假药(反药)陷害秦可卿。
当时引荐张先生的就是冯紫英,中介费自然是少不了的。
那么这一次冯紫英又是受了何人指派,肩负何种使命呢?说来让人难以置信,他是应薛家母女委托,为宝玉引荐奇优与名倡……冯紫英能为客户提供各种拉皮条服务。
二、薛家母女以温酒培养宝玉的酒瘾与物欲时常有人以贾雨村的“钗于奁内待时飞”猜度雨村与宝钗的关系。
其实他俩没有现实的关系,只有思想的关系,宝钗的价值观与雨村及其风尘知己娇杏是一脉相承的。
雨村、娇杏的成功之道是,先务虚,以女色激发功名之欲,待功成名就再谋取实际的金钱、娇妻与儿孙等。
贾政让宝玉第二次入家塾读书的具体要求

贾政让宝玉第二次入家塾读书的具体要求
1.学习勤奋:贾政认为勤奋是学习的基础,宝玉应该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每天按时到家塾上课,课后要认真复习课堂知识,做好笔记。
贾政告诫宝玉不能偷懒,要刻苦学习,勤奋钻研。
2.文学修养:宝玉在家塾学习的重点是文学知识。
贾政要求宝玉熟读《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学习古代文人的作品和文学鉴赏能力。
宝玉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要学会写诗、写字、写信和写作文。
3.儒学思想:贾政认为作为一个贵族子弟,宝玉应该具备儒学的基本素养。
因此,在家塾的学习中,贾政要求宝玉熟悉儒家思想,理解中庸、仁义和礼乐的意义。
宝玉需要学习孔子的学说和道德观念,培养出正直善良的品性。
4.道德人格:贾政注重宝玉的德育教育。
他告诫宝玉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宽容善良的人。
在家塾的学习中,贾政要求宝玉时刻保持良好的品行,做到言行一致,不说脏话,不与恶友为伍,不做不正当的事情。
5.家族责任:作为贵族家族的继承人,贾政希望宝玉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家族的责任。
他要求宝玉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尽力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宝玉需要学会与人相处,要学会忍让和宽容,不得包办私利,要为家族的繁荣做出自己的努力。
以上是贾政对宝玉第二次入家塾读书的具体要求。
贾政希望通过这次教育,使宝玉能够在文学修养和道德品质上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能够承担起家族的责任。
通过贾政的教育,宝玉的成长也成为了整个小说情节的一个重要线索,宝玉在后来的故事中也逐渐展现出自己的修养和责任感。
贾政对宝玉上学的要求

贾政对宝玉上学的要求
贾政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宝玉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要影响。
贾政认为,宝玉应该接受良好的教育,掌握知识和技能,以便未来能够胜任家族的事业。
因此,他对宝玉的上学要求非常严格。
首先,贾政要求宝玉勤奋学习,不断进取。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
因此,他鼓励宝玉要有自学的能力,不断深入学习各种书籍,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其次,贾政要求宝玉注重实践,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能。
他认为,知识的掌握需要结合实际操作才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
因此,他鼓励宝玉多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不断锤炼自己的技能,例如绘画、诗词、书法等等。
最后,贾政希望宝玉能够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他认为,一个人的成长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还应该关注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他鼓励宝玉多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为社会做贡献。
综上所述,贾政对宝玉上学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宝玉不仅要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要成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这为宝玉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贾政对宝玉教育的动机翟伟东(河西学院文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世情小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其中有关贾政对宝玉的教育是全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出贾政对宝玉的教育是特别重视。
那么,究竟贾政为什么对贾宝玉的教育如此重视?他重视对贾宝玉教育的动机又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一起去思考、探索。
关键词:红楼梦;贾政;贾宝玉;教育动机《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以其自身的无限魅力吸引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广大读者。
可以说它是一部百科全书,集中国古代建筑、绘画、文学、医药、教育等知识于一体,永远散发着耀眼的光辉。
中国古代封建家庭的教育问题一直备受人们重视,其教育方式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通常所说的“劝说教育”;另一种则是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影响的“棍棒教育”方式,而且此种方式一度成为古代教育最重要的方式。
《红楼梦》中用了大量笔墨来写贾政对宝玉的教育,且其教育方式也未能摆脱这两种方式。
那么贾政对贾宝玉的教育如此上心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呢?我认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贾府面临着严重的“断后”现象,这是贾政重视贾宝玉教育最根本的原因。
所谓“断后”现象,通俗的来说,就是没有了继承人,或者说没有接班人。
这种“断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后’代人丁不旺;二是虽有人丁但不是人才。
更严重的是第二条”[1]。
无论是一个普通家庭,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名族,一旦出现“断后”,那也就意味着陷入了家道中落,血统不续,亡国灭种的悲惨境遇。
俗话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贾府到了贾赦、贾政这一代已历三世,开始走下坡路,“断后”的苗头日渐显露,更严重的是,贾府的“断后”,不光是人丁不旺,而且几乎没有了可以支撑贾府这座大厦的人才。
这样的情况对一个家庭来说已经十分糟糕了。
贾政对这一点的认识是非常明确的。
关于人丁不旺,《红楼梦》第二回“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中冷子兴的一番言论说道:“如今这荣宁两府也都萧条了,不比先时的光景。
”雨村便问:“当日荣宁两宅,人口也极多,如何便萧条了?”从“人口极多”到“萧条”暗示出了贾府的人丁不旺,危机四伏,虽然表面上看去仍旧红红火火,也不过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罢了!人丁不旺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没有人才。
用冷子兴的话来说就是“主仆上下,安富尊荣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
”而且像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的儿孙,却是一代不如一代!宁国府贾敬,虽袭了官,却一味“烧丹炼汞”,后来贾珍袭了他的官,却也只是一味胡闹,不肯读书;再说荣国府,贾赦袭了爵位,却不管家,有一子贾琏,却毫无见识,成日勾三搭四,是一个好色之徒,难当大任。
贾政自己虽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贾珠本是一个好学之人,应当能担此重任,但曹雪芹借冷子兴之口说他“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就死了。
”这可真是造化弄人啊!庶出的三儿子贾环在作者笔下更是獐头鼠脑,生性顽劣。
不仅如此,他在赌钱玩耍之时,赖丫头的钱;推翻蜡烛,烫伤宝玉;将金钏的死,归结于宝玉的强奸未遂;如此看来,他还吝啬,狠毒,阴险。
这样的人贾政更不能将荣国府托付给他。
再说贾珠虽留有一子贾兰,但他作为贾政的孙子,和自己的儿子宝玉相比,毕竟隔了一代,教育孙子肯定没有教育自己的儿子靠谱。
因此,贾政的唯一希望就只能落在贾宝玉身上,只有教育好宝玉,才能续贾府之“后”。
基于此,他不得不对宝玉的教育格外重视。
二、贾宝玉袭爵已不大可能,为了振兴贾府不得不让贾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
这是贾政重视贾宝玉教育的主要原因。
在《红楼梦》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贾政看了宝钗“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
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
”的谜面之后,便觉的不祥,认为下辈儿孙“皆非福寿之辈”,有悲戚之状。
回到房中,“只是思索,翻来复去,甚觉凄惋”。
生怕家业要从此衰落下去。
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只要有得力之人主家,家业还不至于就此衰落,因此贾政便要宝玉入仕为官,以求振兴贾府。
中国古代,受传统道德观念影响,“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识”。
“贾政作为清代一个以功名为本的正统士大夫,只认‘四书’等儒家经典为书,只认以科举为目的的八股文章为书。
只有读‘四书’和读有关八股文章的人才算读书人,至于诗、词、诔、赋等属于歪门邪道,雕虫小技,全然不可提到‘书’面上来。
连《诗经》古文也一概不能提到书面上来。
”[2]。
这是贾政的读书观。
而宝玉却偏偏“愚顽怕读文章”,只读些当时被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杂文和诗词曲赋,如《诗经》、《牡丹亭》、《西厢记》等。
因此,在第九回“训劣子李贵承申饬嗔顽童茗烟闹书房”中当宝玉给贾政请安,说要上学去时,贾政冷笑着说:“你如果再提‘上学’两个字,连我也羞死了。
依我的话你竟玩去才是正经。
”而且对跟上宝玉上学的李贵说道:“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
你去请学里太爷的安,就说我说的: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由此可见,贾政对宝玉读杂书、杂文而不习与入仕做官紧密相关的八股文章是极为不满的。
贾宝玉除了读些诗词曲赋等杂文,而且成日和大观园中的女儿们一起饮酒作诗,完全不把读书入仕放在心上。
更让贾政生气的是宝玉居然认为时文八股,“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第七十三回);八十二回中他又认为八股文章,是人们“诓功名,混饭吃”的工具。
更有甚者,他说读书上进的人是“禄蠹”,还说“那些个须眉浊物,只知道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节,竟何如不死的好!”这就与当时传统的读书观和人生观发生了直接的冲突,与贾政所希望他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完全相背离了。
贾政眼中的贾宝玉已经成了一个“于国于家无望之人”,他要振兴贾府的愿望几乎就要落空了,这一点使他非常焦急的。
再加上自“唐代科举制度冲击门第贵族制度之后,经过宋明直至清,社会风气已有很大的变化。
清朝虽然还保持部落贵族制度,但是科举仍然积极进行,在社会上人们已看中才干,不那么看重血统,即使是在贾府这种贵族之家,也不是个个贵族子弟均可以继承爵位,也需要靠读书获得功名,才能荣宗耀祖,仅靠祖宗吃饭只会让人瞧不起。
”[3]中国的袭爵制,历来是嫡长子继承制,荣国府中贾代善死后,大儿子贾赦便袭了爵位,由于皇帝怜念先臣,给二儿子贾政赐了个主事职衔,却不是袭了贾代善的爵位,所以,贾宝玉袭爵是不可能的,要入仕为官就只有参加科举一条路可走。
而宝玉偏偏只读诗词曲赋等杂文,不习八股,这就等于完全放弃了入仕做官的道路,再加上当时社会已重视才干,不太重视门第,靠祖宗吃饭只会落人话柄。
这对贾政又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因此他对宝玉的教育十分重视,每每亲自过问,找他认为可以托付的老师来教宝玉。
在“占旺相四美钓游鱼奉严词两番入家塾”中贾政亲自带宝玉去见贾代儒说“我今日自己送他来,因而求托一番。
这孩子年纪也不小了,到底要学个成人的举业,才是终身立身成名之事。
”而且最后还嘱咐“目今只求叫他读书,讲书,作文章”,如果宝玉不听教诲,贾代儒还可以“管教管教”,不至于使他“有名无实”,“白耽误了他的一世”。
这样来看,贾政为了让这个玩弄“脂粉钗环”的“酒色之徒”中举做官,走仕途经济道路,振兴家族,将来成就“终身立身成名之事”,他也是煞费苦心的。
三、贾宝玉的一系列做法辱没了祖宗,为光宗耀祖,贾政不得不教育他。
这是贾政教育宝玉的直接原因。
“在贾府中,贾政是为这个家庭操心最多的人之一。
他强制宝玉读书,一方面是为了光宗耀祖,同时也是为了子孙发达,家业兴旺。
”[4]。
而贾政认为宝玉所读之书对入仕无用,他的做法不仅没有光宗耀祖,反而辱没了祖宗,在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不止一次的体现出来。
这一回是《红楼梦》前半部分最精彩的章节,也是整个故事发展的一个小高潮。
此回中贾政对宝玉直接大打出手,他认为宝玉的种种做法辱没了祖宗。
这个“辱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雨村事件”,第三十二回中宝玉得知贾雨村来了心中便“好不自在”,这时贾政又叫他去会会雨村,他却“半天才出来”,贾政对此极为不满。
后来他又为金钏的死而感伤,“哎声叹气”,“应对不似往日”,使贾政“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第二,“琪官事件”,忠顺府长府官来到贾府索要琪官,指名道姓说琪官和贾宝玉“相交甚厚”,贾政“又惊又气”,急唤宝玉,宝玉来以后,却说不知琪官为何物。
这时长府官态度傲慢起来了,当即将汗巾当作证物拿了出来,使宝玉“目瞪口呆”。
贾政感到儿子的丑行祸及于他,也气的“目瞪口歪”,送出了长府官;第三,贾环诬告“金钏事件”,贾政刚送走忠顺王府的长府官,偏偏在这时碰到了贾环,又听贾环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房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儿,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金钏儿便赌气投井死了。
”这下将贾政气的“面如金纸”,怒火万丈。
他自己唯一中意的家族继承人竟“在外放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而且素来不喜读“书”。
他“恨铁不成钢”,认为此时的“宝玉已完全堕落成一个荒淫放荡的公子哥”[5],“他本希望贾府这个诗礼簪缨之族能永续昌盛,但现实的残酷却让他倍感失望”[6]。
宝玉的这些做法在他看来,已经对不起先人,辱没了祖宗,为了使其回归正路,光宗耀祖,这次他以一顿暴打的方式对宝玉进行了严厉的教育。
“贾政是一位典型的中国文化和传统熏陶出来的知识分子。
他的执着和追求体现了传统的价值取向和人伦道德。
[7]”从整个宝玉挨打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实贾政也是有私心的,他打宝玉不许别人劝说,否则他便将冠带家私一应交与劝说之人与宝玉过去,他也好免去“上辱先人,下生逆子”的罪过,免自身之罪是他的私心之一;除此之外,“苦苦要保住自我形象,第一是‘忠’,第二是‘孝’。
”[8]这是他的私心之二。
首先,他要打死宝玉的理由是怕“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也就是为了不让宝玉“弑父弑君”宝玉才遭痛打,他打宝玉也完全是为君尽“忠”。
其次,王夫人来劝他时,他冷笑道:“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我已不孝平昔教训他一番,又有众人护持。
不如趁早结果了他的狗命,以绝将来之患!”。
后来贾母来时,他却跪下含泪说道:“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在贾母的一番说辞之下,他便立马放弃了继续教育宝玉,还在贾母面前打下保证“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
在中国古代以“孝”治世的社会环境中,贾母这时认为他已不孝,不是好儿子,为了恪守社会伦常和孝道,做个贾母眼中的“孝子”、“好儿子”,他便退了下来,只有这样才能维护他“孝子”的形象。
从这个角度看,贾政对宝玉的这次大打出手,不仅因为宝玉做了有辱祖宗的事,他自身的一点私心也包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