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与案例分析

学习动机理论与案例分析目录一、学习动机理论概述 (2)1. 学习动机定义与重要性 (3)2. 学习动机的主要类型 (4)3. 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历史 (6)二、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7)1. 需要驱动理论 (8)2. 兴趣驱动理论 (8)3. 目标导向理论 (9)4. 自我效能理论 (10)三、案例分析 (11)1. 案例一 (12)(1)背景介绍 (14)(2)案例分析 (15)(3)启示与总结 (16)2. 案例二 (17)(1)背景介绍 (19)(2)案例分析 (20)(3)启示与总结 (21)3. 案例三 (22)(1)背景介绍 (24)(2)案例分析 (25)(3)启示与总结 (27)4. 案例四 (29)(1)背景介绍 (30)(2)案例分析 (31)一、学习动机理论概述学习动机是影响个体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它涉及到个体对学习目标的认知、兴趣、情感以及内在和外在的奖励等因素。
学习动机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以便教师和教育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本文档将对学习动机理论进行概述,并通过案例分析来说明不同学习动机理论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Classical Conditioning Theory)经典条件作用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如奖励或惩罚)与特定行为之间的联系所决定的。
当一个行为被连续强化时,个体对该行为的动机会增强;相反,当一个行为被连续削弱时,个体对该行为的动机会减弱。
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动机是由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所产生的。
当学生看到其他同学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时,他们可能会受到激励,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这一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合作,以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动机源于满足其基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引言学习一直被认为是人类个体发展和成长的核心过程。
而学习动机则是驱使人们主动学习的内在力量。
学习动机理论研究了人们对学习有兴趣和参与的原因,以及这些原因如何影响他们的学习表现和成就。
本文将介绍几种重要的学习动机理论,包括自我决定理论、成就动机理论和期望-价值理论,并探讨这些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迈克尔·迪齐与理查德·莱恩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探讨了人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认为学习动机是源于个体的自我决定。
自我决定理论将学习动机分为三种类型:外在动机、内在动机和内在性动机。
外在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外界的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参与学习活动。
内在动机则是指人们出于内心的兴趣和乐趣而主动参与学习。
而内在性动机则是基于个体对学习活动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决定,追求内在的成就感和自我满足。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例如,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提供学术选择权,并给予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自我决定的动机。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马斯洛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探讨了人们对学习成就的追求和努力。
成就动机理论将学习动机分为任务动机和比较动机。
任务动机是指个体对完成具体学习任务的内在兴趣和动机。
而比较动机则是个体与他人的比较和竞争,追求比他人更好的成绩和表现。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反馈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此外,赞扬和认可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也是建立积极成就导向的教育环境的重要因素。
期望-价值理论期望-价值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埃克森德里克·笛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
该理论探讨了人们对学习结果的期望和对学习活动价值的感知,作为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期望-价值理论将学习动机分为成就动机、兴趣动机和代价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于学习结果成功的预期和期望。
兴趣动机则是指个体对于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和享受。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一、学习动机概述1. 动机与学习动机2. 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3.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4. 学习动机的分类二、学习动机理论1. 强化论2. 需要层次说3. 自我效能感理论4. 成就动机论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1. 内部条件2. 外部条件四、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 学习动机的培养2.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理论》简介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动机理论》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的。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从介绍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接着论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动机的测量技术,最后介绍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第一章、学习动机概述一、动机与学习动机人们总是在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对此进行描述。
学习动机理论终极版

四象限动机模型
• 高驱低避型 强烈的好奇心,对学习有极高的自我 卷入水平,通过不断的刻苦努力发展自我, 表现的得自信机智,又称做“成功定向 者”。他们学习是因为学习是他们快乐的 手段,是他们生命的存在方式。 如陈浸润 对于数学学习就是如此。
学习动机理论(二)
四
价值理 论
五
控制点理论
六
归因理论
制作者:王惠
四、成就动机理论与期望—价值理论
(一)成就动机理论 (二)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早期研究者:默里(Murray)、麦克里兰 (McClland)、 阿特金森(Atkinson) 默里对成就需要的定义:克服障碍,施展才 能,力求尽快浸好的解决某一难题
(一) 操 作 方 法
学习动机五讲
我 组
内容:
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学习动机的作用 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学习动机: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 为的动力倾向。 什么是动机? 动机:行为背后的直接原因。 动机:有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 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驱动学习,学习又能产生动机。 奥斯贝尔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 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学习情绪状态的唤醒,学习准备状态的增强,学习 注意力的集中,学习意志的提高影响知识建构的 过程。
学习动机的作用
• • • • 引发作用 定向作用 维持作用 调节作用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学习动机理论

归因理论对教师的启发
按照维纳的观点,凡是小学生将成败因素归因为内在的、可 控的因素是积极归因;反之则是消极归因。如果小学生将学业成 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运气不好、学习难度太大,久而久之就 会形成习得性无助,缺乏尝试成功的勇气,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 不利。另外,教师反馈是影响小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 缺乏自信、依赖性较强的学生,要想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 给予积极鼓励的反馈比其他方法更为有效。
桑代克
以桑代克、斯金纳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用强 化理论来解释学习动机的形成或激发。他们认为,取决 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关系,受到强化 的行为比没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因此,不断 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稳固。由此他们认为强 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
斯金纳
强化理论对教学活动的启发
强化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如果学生 的学习活动得到老师赞赏、父母奖励、同学倾佩等就会产生较强的学 习动机;反之,学生没有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受到家长责骂、同学 嘲讽挖苦等,其学习动机就会降低,甚至还会产生逃避性的学习动机。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正确运用强化原理,提高学生的学 习动机。
归因 (attribution)
对自己或他人 的行为原因给予解 释的心理过程。
三个维度
韦纳的归因理论模式
内部归因和 外部归因
稳定性归因和 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制归因和 不可控归因
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务难易 运气好坏 身心状态 外界环境
六个因素
六个因素
能力:根 应据 付自 此己 项评工估作,有个无人足
谢谢观看!
二、人本主义----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低级
归属和爱的需要
学习动机理论

什么是强化物? 分数 表扬 活动 特权
2.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 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 认知取向的动机理论关注的是学习者渴望有序、 理解世界、预期未来。 当学习者发现他们的经验与他们当前的认识不 一致时,这种动机被本能地激活。人的行为不 仅受求知需求驱动,而且以人对外在诱因的认 识为中介。
期望——价值理论 M = Expectancy (possibility) * Value P:0~1 V: -1~1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的关系: 两个独立的连续体,可以同时存在,但也可能 会发生排斥
(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 驱力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 认知内驱力 解决问题的需要。 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 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 来自于好奇倾向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因自己的胜任或工作能 自我提高内驱力 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不指向学习任务,而是指向个 体的地位和自尊
第五章 学习动机
第一节 学习动机及其理论
一、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涵义 . 动机就是激发、引导、维持并使行为指向特定目的的 一种力量。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 学习动机 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习动机可解释引 发、定向与维持学习行为的原因。
2.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的分类 (1)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的外部后果而引起 外部动机 的动机。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 之外。 内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 内部动机 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而不在 活动之外。
二、情绪状态 人类不仅是只知道学习的认知动物,亦是受到 情绪作用的情感动物,因此,各种情绪因素也 同样影响到学生的动机:有焦虑、唤醒水平、 兴趣和好奇心等。
对四种学习动机理论的评析

对四种学习动机理论的评析学习动机理论是心理学分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关乎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作用,对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动机理论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社会学习理论、情绪性学习理论、行为动机理论和认知动机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基本观点是,人是一个被社会环境影响的有机整体,他的行为是受外界刺激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发展的。
荣格认为,行为是对社会环境的反映,人性深处存在着一种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学习态度”,这就是“社会学习”的概念。
情绪性学习理论(Affective Learning Theory)的基本观点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学习,这种学习与认知无关,而是以感情或态度为基础的学习。
情绪性学习主要是对学习情境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会影响学习的动机,促进学习的持久性和激励性。
情绪性学习主要是以积极的情感来激励学习,可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行为动机理论(Behavioral Motiv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是按照建立了特定奖励与处罚机制的要求,通过对学习者进行激励和制约来调节学习行为,通过反复操练、报酬或惩罚等方式,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一理论认为,通过反复的正面和负面的奖励刺激,可以调节和控制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它基于对人的行为本质的分析,以得到回报的可能性来引导和影响学习者的行为。
认知动机理论(Cognitive Motivation Theory)更加重视学习者主观意义上的情感、态度和需求,它强调学习者主观意识认识活动中所包括的学习动机,重点在于探讨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以及学习者在同一阶段中对学习的态度和需求。
它特别重视学习者的心理行为的本质,倾向于从学习者的内心出发,研究学习者内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学习动机理论

根据Tf 和Ts在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将个 体分为两类 (1)力求成功者 Ts>Tf 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他们会选择有 所成就的任务,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使他们 的动机水平最高,面对不可能成功和稳操胜券 的任务是他们的动机水平下降 (2)避免失败者 Tf>Ts 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会回 避成功概率为50% 的任务。
掌握目标者 任务选择 评价标准 情感反应 更多学习机会、具有挑战性 具有坚持性 是否取得进步来,个人化的、自 主的标准 简单、付出少 无聊、失望 艰苦努力 即使失败 满意
表现目标者 能证明自己能力、避免显得无能的、 保证成功非常容易或很难成功的 根据与他人的比较来评价学习结果 简单、付出少 满足、自豪、解脱 只关注结果,将成败归为能力或运 气,努力是低能的标志 错误=无能 机械的 应付目前学习任务的策略
成就动机的相关研究 麦克里兰研究表明,成就需要高的人,喜欢对问 题承担自己的责任,能从完成任务中获得满足感。 在职业的选择上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风险 较小、独立决策少的职业;成就动机高的人喜欢 从事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并且在工作中用于做出决 策。
(一) 归因的含义
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所作 所为(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推论其 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 行为特征对他的内心状态所做的解释和推 论。
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 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 归因。
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 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及外界环境。
最终的归因受多种变量影响 1、他人操作的有关信息 2、先前的观念或因果图示 3、自我知觉
成就目的理论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 论为基础,在德韦克能力理论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学习动机理论。 德韦克对能力持有两种不同的观念; 观念不同 成就目标不同 能力增长观 确立掌握目标 能力实体观 确立表现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动机理论》一、学习动机概述1. 动机与学习动机2. 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3. 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4. 学习动机的分类二、学习动机理论1. 强化论2. 需要层次说3. 自我效能感理论4. 成就动机论三、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1. 内部条件2. 外部条件四、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 学习动机的培养2. 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理论》简介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动机理论》在教育领域越来越重视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的今天,诸如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日益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有些学生在学习中为避免过多地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尝试;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另外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所学的知识,从而使学习成绩下降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于组织有效的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的。
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动机的探索和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从介绍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基本理论入手,接着论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动机的测量技术,最后介绍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第一章、学习动机概述一、动机与学习动机人们总是在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对此进行描述。
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
它涉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在许多有关动机的文献中,心理学家们往往用动机作用(motivation)这一术语来描述个体发放出能量和冲动,指引行为朝向某一目的,并将这一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种种内部状态和过程。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
如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学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
有人认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学习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
学习兴趣亦被为求知欲,是特殊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
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
学习能力感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即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主观推测,也有人称之为"自我效能感",其反面为"无力感"。
它影响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坚持性,激发和维持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和达到学习目标的耐力。
成就归因指的是对学习成功或失败原因的主观分析。
人们经常从内部--外部、稳定--不稳定这样两个维度将成功或失败归结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类原因。
将学习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会引起学习期待与情感上的不同变化,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
二、动机与需要、诱因的关系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当某种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推动着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这时,需要就成为人们活动的动机了。
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产生除了有机体的某种需要外,诱因的存在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发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够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如食物的色泽、芳香等。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
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有机体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
当机体达到了某种目标,满足了相应的需要,就会降低相应的动机,使机体处在相对不活跃的状态。
因此,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
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
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实验表明,诱因引起的动机的力量依赖于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
距离太大,动机对活动的激发作用就很小了。
人有理想、有抱负,他的动机不仅支配行为指向近期的目标,而且能指向远期的目标。
因此,空间上邻近的目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发作用。
动机的社会意义与动机的力量也有直接的关系。
成就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目标的价值以外,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
正如奥苏贝尔所说的:"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
"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
因此,教师在强调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本身就是下一步学习的动机。
奥苏贝尔和斯金纳都一致认为,就学校而论,动机的问题不是"传递"动机之事,而是安排好学习与研究的条件,使之起强化作用的问题。
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
尤古罗格卢和华尔伯格(Uguroglu,M.8LWalberg,H,转引自Gage,N.L.81Berliner,D.C.,1985)考察了大量的关于动机与成就关系的研究报告,分析了其中232项动机测量和学业成就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其中98%是正相关(估计平均相关系数是十0.34)。
该调查覆盖面为l-12年级的学生共637000人,是有一定代表性的。
这一相关表明.,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
有的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较之成就动机弱的被试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更有成效(邵瑞珍等,1987)。
也有不少的研究表明,有些学习既不靠动机给以力量,也不靠内驱力的满足来加强。
人类生活中的大量学习,也是可以在没有任何明确学习意向的情况下偶然发生的。
动机对于那些没有组织的、短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的作用,同它对于其他各类学习相比,:可能并非必需。
但是,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长期的有意义的学习,如掌握某一门学科的教材,需要个体不断的积极努力,把新观念材料组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它要个体具有集中注意、坚持不懈以及提高对挫折的忍受性这样一些意志与情感方面的品质。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一般说来,并不是直接地卷入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之中,也不是通过同化机制发生作用,而是通过加强努力,集中注意和对学习的立即准备去影响认知的相互作用过程,犹如"催化剂"产生间接地增强与促进的效果。
根据耶克斯一多德森律,唤起水平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曲线关系,唤起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能引起最佳的皮质工作状态,从而也不能得到最佳绩效(见图7.1,Hebb,1972)(Hergenham,B.R.,1982)。
由此,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动机的中等程度的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的效果。
动机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一个最高点。
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的提高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
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课题的性质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课题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课题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
并且,在难度不同的任务中,动机的强度影响解决问题的效率。
教育实践和教育心理学实验都表明,学习动机推动着学习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
个人的学习动机决定了以什么作为其强化物,如果我们要使行为在频率、持久性等方面有所加强,需要选择对个体产生积极意义的强化物,个体的需要、价值、抱负、兴趣等动机因素决定了什么是对他们有用的强化物。
动机对学生的目标行为有所加强。
另外,阿特金森(1980)指出:动机决定了在不同行为中的时间分配。
他在动机研究中得出的一个最重要的结论是某种行为的动机强度与花在该行为上的时间具有线性的正相关。
因此,通过观察学生花费在某种活动上的时间可以知道其动机强度,通过记录学生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是推知其成就动机水平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复杂而多样的,为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所了解,首先要对其进行分类。
学习动机的分类方法很多,这里只举两种对教学买践有影响的分类。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这是从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来划分的。
内部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
如有的学生喜爱数学,他便在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
相反,外部学习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如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于老师等。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决定着学生们是否去持续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
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
而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
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
(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这是奥苏贝尔的分类。
奥苏贝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