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孙权劝学》优秀教案第一课时(精品)

合集下载

孙权劝学优质教案

孙权劝学优质教案

孙权劝学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把握故事主旨。

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以及鲁肃的改变。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的建议。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

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介绍孙权的背景,引发学生对孙权的兴趣。

2.提问:“你们认为孙权是一个怎样的人?”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孙权劝学》,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查找并记录生词,尝试理解文言词汇。

三、课堂讲解1.教师逐句解释《孙权劝学》的文言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

2.分析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如:以身作则、关心部下、善于激励等。

四、小组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你认为孙权为什么能够成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

2.提问:“孙权的劝学方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二、情境教学1.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孙权、鲁肃等角色,模拟《孙权劝学》的场景。

2.学生在情境中体会孙权的劝学方法和态度,以及鲁肃的改变。

三、课堂小结2.强调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孙权劝学的读后感。

2.收集其他有关孙权的故事,下节课分享。

第三课时一、课后作业分享1.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交流学习心得。

2.学生分享收集到的孙权故事,增加对孙权的了解。

二、课堂讨论1.讨论孙权的劝学方法对现代学生的启示。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困惑,讨论如何运用孙权的劝学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堂小结2.强调尊重他人、善于倾听和接受他人建议的重要性。

课《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课《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优质课《孙权劝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理解他劝学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畏先贤的态度。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相互帮助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理解。

3. 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的介绍。

4. 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的分析和理解。

5. 对比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孙权要劝学。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并尝试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自主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对比分析课文中的不同观点。

(2)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学生自主研究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的应用。

(2)学生自主设计一个类似的劝学文章或演讲。

5.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和总结。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评价。

2. 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的评价。

3. 学生对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的了解程度的评价。

4. 学生对课文中的论证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评价。

5.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孙权劝学》。

2. 孙权的背景和历史地位的相关资料。

3.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和例句。

4. 论证方法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5. 批判性思维训练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孙权劝学》优秀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最新沪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孙权劝学》优秀学案第一课时(精品)

《孙权劝学》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二、重点难点1.重点: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三、导学问题使用“手机”录音,分享给全班同学。

1.说说对本课作者的了解。

2.文章讲了什么故事?四、参考资料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司马光接到诏旨。

调他担任大理评事国子直讲。

赴京之日,僚友们空府出动,置酒为他饯行。

司马光为大家的热情所感动,即席赋诗:“不辞烂醉樽前倒,明日此欢重得无?追随不忍轻言别,回首城楼没晚烟!”这时司马光意气风发,虽然宦海茫茫,风云莫测,但仍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京都。

仁宗庆历七年(1047年),司马光29岁,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发誓要推翻宋王朝。

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

司马光出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统治的目的,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

具体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

实际上起义军只坚持66天,首领王则惨遭杀害,其余尽皆焚死。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庞籍升任枢密使,举荐司马光任馆阁校勘,但没有得到皇帝的许可。

仁宗皇枯三年(1051年),司马光33岁,由宰相庞籍推荐任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

他在任职期间对《古文孝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撰写了《古文孝经指解》一文。

仁宗皇枯五年(1053年),司马光任殿中丞,除史馆检讨,修日历,改集贤校理,专任史官。

从此,司马光开始了对历史的研究。

正在司马光潜心研究历史时,庞籍被罢宰相职,降为户部侍郎,出任郓州(今山东郓城境内)知州。

庞籍举荐司马光为郓州典学。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设计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掌握并运用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理解并实践文中传达的劝学思想。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课文《孙权劝学》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探讨文中劝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导入: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内容。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批判性思维法: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三章:教学资源与材料3.1 教学资源课文文本:《孙权劝学》。

相关注释资料:对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2 教学材料学生用书:《孙权劝学》课文文本和相关注释资料。

教师用书:教学指导和相关教学资源。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评估:通过回答相关问题来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来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

教师自我评估:教师对教学过程和效果进行自我评估,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介绍《孙权劝学》的背景和作者,学生自读课文。

第二课时:讲解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文中劝学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课堂讨论。

5.2 时间安排每课时45分钟,共四课时。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深化6.1 教学拓展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文学风格和思想。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教案设计

《孙权劝学》优秀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孙权劝学》全文。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孙权的生平事迹。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问答等方法,深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领袖魅力,学习他的智慧和谋略。

(2)理解劝学的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孙权劝学》的文意及孙权的劝学思想。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句式。

(2)孙权劝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孙权的生平事迹。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孙权劝学》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孙权劝学》,理解文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技巧。

(2)每组挑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词汇和句式。

(2)详细讲解孙权的劝学思想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实际运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练习题。

(2)教师点评并给予解答。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孙权劝学》。

2. 写一篇关于孙权劝学思想在现代社会实际运用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孙权劝学》的理解程度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学生对孙权劝学思想在现代社会实际运用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三国时期的历史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对孙权劝学故事的理解。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

语文《孙权劝学》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孙权的生平事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

(2)学会评价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智慧、胸怀和人格魅力。

(2)树立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 分析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体会孙权劝学的深刻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讲述孙权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孙权劝学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结构、表达技巧和孙权劝学的智慧。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对孙权劝学的感悟和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

7. 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

(2)总结孙权劝学的启示,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孙权劝学的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孙权的劝学思想。

2.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讨论孙权劝学的智慧和方法,促进学生思考。

3. 情景模拟:让学生模拟孙权劝学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4. 比较分析:将《孙权劝学》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9课《孙权劝学》教案1

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9课《孙权劝学》教案1

1教学目标1、积累“谓、当涂、但、孰若”等文言常用词汇。

2、学习本文以对话形式描写人物的写法。

3、懂得只要发愤读书,就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2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查阅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解疏通简易文言文中关键字词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解文本内容和思想内涵的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积累“谓、当涂、但、孰若”等文言常用词汇;懂得只要发愤读书,就能学有所成的道理。

难点:学习本文以对话形式描写人物的写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孙权劝学由学生熟悉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导入学生对司马光的认识活动2【讲授】孙权劝学一、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著有《资治通鉴》,本文选自此书,《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意三、指导朗读,纠正字音,并完善相关关键词的解释。

谓:对……说当涂:当道,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辞:推托岂:难道但:只涉猎:泛览群书往事:历史孰若:哪个像非复:不再是即:就活动3【活动】孙权劝学四、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当初,吴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身居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以不学习啊!”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加以推辞。

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而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你说你事务繁忙,哪一个比得上我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有很大的收益。

”于是吕蒙就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讨论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东吴阿蒙了!”吕蒙说:“与有志向的人分别几日,就要擦擦眼睛重新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后就告别了。

活动4【活动】孙权劝学五、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孙权是如何劝吕蒙的?1、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学习的可行性:卿言多务,孰若孤?3、学习的作用: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课《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课《孙权劝学》教学教案

优质课《孙权劝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孙权劝学》。

(2)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孙权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孙权的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

(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学会鉴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孙权劝学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孙权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孙权劝学》,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分析孙权劝学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5.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文中的场景。

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孙权劝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孙权劝学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3.搜集有关孙权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评价1.学生朗读、背诵课文的准确性。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学生课堂参与度、合作探讨的能力。

4.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

3. 比较教学:引导学生将《孙权劝学》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教学重点
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教学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方法
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人,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曾随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后又占领荆州,在麦城生擒关羽父子,立下了赫赫战功的人,大家知道他是谁嘛?
学生回答:吕蒙
是的,但吕蒙年青的时候不爱读书,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怎么会后来立下如此赫赫战功呢?他的成长离不开孙权的劝导。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孙权是如何劝的,吕蒙又是怎么做的?
二、新课学习
(一)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自学指导一: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四个要求:字音、
节奏、语气、感情。

初,权/谓吕蒙(méng)曰:“卿/(qīng)今/当(dāng)涂(tú)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s hè)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
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jí)更(gē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之后小组朗读(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三)自学指导二:小组内部合作,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句意。

十分钟后各小组展示成果。

(四)自学指导三: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朗读,体会人物当时的语气。

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

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

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三、结论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故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品德,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四、课堂练习
找到文中的两个成语。

并用它们造句。

5、作业布置
1.整理生字。

2.翻译全文。

3.积累名言。

六、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司马光,字君实。

字音、节奏、语气、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